⑴ 靜電現象小論文200字
每次一脫毛衣,總會有噼里啪啦的靜電響,每次一和朋友握手,總是感到指尖針刺般疼痛。這就是靜電。以前一直沒機會問爸爸靜電是什麼,今天終於找到了一次機會。
今天中午,我們一家三口和爺爺奶奶出去吃飯。到飯點時,突然發現有一小片塑料袋粘在牆上,我心生疑惑:為什麼塑料袋能粘在牆上呢?我急忙跑去問爸爸。爸爸說:「那是因為牆上有靜電。」我又問爸爸:「那靜電是什麼呢?」爸爸回答我:「靜電就是一種通過摩擦起的電,在我們身邊非常多見。」我仔細一想,對呀,我的頭發在冬天時常會「飄」起來;在觸摸一樣東西的時候,手指也會感到觸電般的疼痛感……原來這都是靜電乾的「好事」啊!
今天中午我雖然沒有完全弄清楚靜電究竟是怎麼回事,但我受到了爸爸的誇獎,我的心裡非常開心。
⑵ 科學小論文
上科學課時,老師布置了一個作業,讓我們每個同學都去做一個生態瓶,就是「將少量的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質放入一個密閉的瓶中,形成的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系統。」我一聽,對這個實驗非常感興趣,就找來一個空油壺,把上半部分剪掉,洗干凈,盛上水,還在水底放上一層淤泥,水面放上一些浮萍,再把買來的幾條小泥鰍放進水裡,它們一下子鑽進了淤泥里,隔一會兒就鑽出來透透氣,把一壺水搞得渾濁不堪,真調皮。
剛開始的幾天,我熱情高漲,每天都要觀察好幾回,可是,漸漸地,又有了新的實驗,我便把這件事忘了。過了好久,有一位同學談起了他的生態瓶,我猛然想起我已經好久沒有去觀察過我的生態瓶了。我想,我那幾條可憐的泥鰍,肯定被渴死了。放學後,我急匆匆地趕回家,放下書包就去看我的生態瓶,一看,嚇了一跳,瓶子里的水幾乎沒有了,也沒有泥鰍的影子,我想泥鰍肯定死了。正當我在傷心的時候,突然,我看見淤泥面上有氣泡,該不會是泥鰍吹出來的吧?我趕緊找來一根小棒,把淤泥挖開,嘿,一條泥鰍鑽了出來。「呀,泥鰍還活著,泥鰍還活著。」我高興地大叫起來。不過,我又感到很奇怪,就問媽媽,為什麼沒有水泥鰍還能活下來。媽媽笑著搖搖頭,我只好去求助電腦。
經過一番搜索查資料,我終於弄懂了,原來,泥鰍離開水在泥漿里生活的時候,就用腸子呼吸。它的腸子與食道、肛門相連,形成一根短短的直管。腸子上布滿了許多毛細血管,能吸收空氣中的氧氣。當它用腸子呼吸時,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氣體,就像「放屁」一樣,從肛門排出,所以常常會從泥漿中冒出許多氣泡來。
哦,原來如此,怪不得泥鰍在沒水的淤泥里沒有死呢。我真開心,由於我的粗心,竟然還意外地獲得了泥鰍的這些知識
⑶ 科學小論文
我們在。各種馬戲表演當中經常能夠看到小狗能夠算算數。這是?是馴獸師在平時馴獸的時候都是給小狗造成了條件反射。他說了一句問題,小樣,小狗叫幾聲小狗,如果叫對了他就給小狗一塊兒食物。久而久之,小狗就是形成了條件反射。就會一點點的會算數。
⑷ 六年級科學小論文
媽媽曾給我出過這樣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做了實驗。
我從牆角處捉來一隻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蓋有玻璃,便於觀察)。沒等蜘蛛織網,我又撿來一隻死的小蟲、一隻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蒼蠅,第二天,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昨天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於是,我又將死蒼蠅拿起來輕輕地放在網上,可蜘蛛還是一動不動,緊接著,我又用筆輕輕地觸動了一下網的邊緣,咦,蜘蛛好像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收回,網停止了顫動,信號斷了,它就停了下來,不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我又用筆尖觸動網上死蒼蠅的身體,網開始顫動,蜘蛛就開始向這邊爬來,我又把筆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噢!我終於明白了:原來蜘蛛是靠網的顫動來產生感覺的,靠織網而捕食的。於是,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為了證實蜘蛛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便匆匆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乎乎的絲將蒼蠅捆住,接著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這個實驗證明蜘蛛吃動的昆蟲。
我們探密小組又到圖書館、書店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書籍。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寫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於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後吸進消化道內,最後吃剩下的體殼,就被完整的棄留在蛛網上了。這些充分證明: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證實了蜘蛛只吃活動物,而不吃死的昆蟲
讓火柴「跳舞」
星期天,我和爸爸一塊兒做了個「火柴跳舞」的實驗。
按照爸爸的吩咐,我端來一盆清水,找來一盒火柴和一瓶膠水。
爸爸先從火柴盒裡拿出一根火柴,然後在火柴頭上塗了一層厚厚的膠水,再將火柴扔進水裡。過了一會兒,奇跡發生了:只見火柴自立於水中,一搖一擺地跳起了「舞」。它時而原地轉幾個圈,時而向前一搖一擺地走去,時而蹣跚著後退,就像配合著一個無形的舞伴在翩翩起舞。
不料,跳了一分鍾,火柴就倒下了。
我就對爸爸說:「才跳了這么一會兒呀!」
爸爸笑了:「你這個性急鬼!就不能再等幾分鍾?」
於是我耐心地等著。大約過了五分鍾,火柴果真又跳起了舞!依然跳得那麼歡快,那麼有節奏。不過,一會兒,它又倒下了。可再等幾分鍾,它又能站起來跳。如此反復了好幾次後,火柴就再也不動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很納悶。
爸爸說,火柴頭含有磷,與膠水接觸後,就會產生一種氣體。氣體越聚越多,就會使火柴直立起來;氣體散發時,火柴就被帶動得「舞蹈」起來。當氣體散發完了,火柴也就不動了。過一段時間,氣體又會聚集起來,火柴便再一次「跳舞」。
真是一次有趣的實驗!以後,我還得多做些實驗,多了解掌握一些科學知識。
⑸ 五年級科學小論文
植物也會睡覺(供你參考)
過去,我們只知道人和動物會睡覺,通過睡眠來消除忙碌一天後的疲勞,調節生理機能,以便以旺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生活。一個偶爾的機會,我發現了植物也會睡覺。
今天,我家栽了幾盆花,從每棵花根部的土裡第出了一些不起眼的酸角草,它們那嫩綠的大三瓣、小六瓣葉子均勻地鋪在花盆裡,倒也為盆花增添了幾分姿色。入冬後,為了不讓盆花受寒流的侵襲,爸爸便把這些花盆搬進屋內。
一天晚上,我半夜起床小便,無意中看見酸角草的葉子下垂,好像蔫了,再看其它盆內的酸角草也是一樣,我以為這些小草可能是不適應室內環境快枯死了。第二天早晨起床,昨晚「蔫了」的酸角草葉子又展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決定解開這個謎。以後的幾個晚上,我都常在花盆旁仔細觀察,並記下了觀察日記。
晚上7點鍾後,酸角草葉子開始下垂,慢慢地閉合成三角形,緊緊「抱住」葉柄,像一把把收攏的小傘;10點鍾,葉子全部閉合;天亮後,這些合攏的葉片又重新張開,迎接朝陽,再次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製造成有機物。所以我斷定:酸角草也會「睡覺」。
為什麼小草也會像人一樣睡覺呢?我查找有關資料,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
原來,這種隨晝夜的光暗周期而變化的運動形式,是由於夜晚到來的刺激所引起的感性運動,又稱為「感夜運動」或「睡眠運動」。許多植物都具有這種運動。如花生、大豆、合歡和含羞草等的葉子,白天迎著朝陽舒展,一到晚上就成對地合攏起來。酸角草的感夜運動則表現為到晚上葉子便朝下,而白天則朝上。
酸角草的這種感夜運動,是由於它們葉柄上側和下側的生長素的含量隨晝夜變化不同所引起的。白天,在陽光的沐浴下,葉子中生成的生長素向葉柄移動時,較多地集中在與葉柄的下側的篩管連接的葉片部分,由於這部分生長素濃度較高,生長較快,結果是葉子朝上。而在夜間,生長素在葉柄的上側含量比下側高,使上側生長加快,結果導致葉片朝下,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酸角草的晝夜變化的秘密終於揭開了。它使我認識到,在我們周圍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學習,就能認識它們,揭開其中的奧秘。
⑹ 急求一份有關靜電的科技小論文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中有不帶電的中子、帶正電的質子和帶負電的電子。在正常狀況下,一個原子中的質子與電子在數量上相等,正負電荷平衡,所以對外表現出不帶電的現象。而當兩個物體產生相互摩擦時,產生的熱量提升了電子能級,使不活潑的電子變成很容易逃逸的活潑電子,這樣的電子能夠從一個物體轉移到另一個物體中去,使兩個本來處於中性的物體變成為帶電的物體,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摩擦生電」現象。
摩擦生電過程中,電子轉移的數量和轉移速度不僅與材料的性能差異有關,也與現場溫度和濕度有關。秋冬季節,由於空氣濕度低,分子間的黏滯力小,運動速度加快,很容易產生靜電。不僅流動的空氣會產生靜電,我們在地板上走動、旋轉轉椅、開關抽屜、拿取紙筆、移動滑鼠等動作也會產生靜電,使這些物體和人體帶上靜電荷。
除了摩擦生電,用電設備中還有「感應生電」和「容性生電」等靜電成因。設備、電路、金屬與非金屬結構之間即便不發生接觸,也會通過上述兩種方式產生靜電。俗話說,隔山不打鳥,但物體間的靜電感應現象即便相隔一段距離也會發生:CRT顯示器屏幕作為一個感應源,也會在身體上感應出靜電,使我們的臉上布滿灰塵;兩根平行導線之間因為存在寄生電容,也會在彼此間轉移電荷。
多種靜電產生方式使得我們周圍環境中處處存在靜電,如果說我們生活在一個靜電的世界裡,一點也不算誇張吧。 問題:為什麼香煙香膜會粘在手上?
我的猜想:是不是製造紙膜的材料有吸附的作用?
我的調查:
於是我用雜志來做實驗,我拿來廢舊雜志,伸出洗的干凈的乾燥的手,把雜志放在手掌上,結果它們還是獨立得分開。我想老師說科學重在事實。我繼續找來報紙和、衣服包裝紙做起實驗,結果它們都不會粘在手上,我得出結論,紙質不會粘在手上。
我繼續做實驗:香煙紙膜。首先,我找到一盒香煙,把它的紙膜撕下來,伸出干凈的手,咦!紙膜粘在手上了,真神奇!重復剛才的實驗,結果紙膜還是粘在手上。於是我去查閱資料,原來是這樣啊!因為手指和紙膜都帶有靜電,靜電導致紙膜粘在手上 ;因為兩者帶的電荷不平衡,所以會吸起來,等電荷平衡了,紙膜就掉下來了。
我還想起了老師說過得靜電現象。用梳理過頭發的梳子靠近撕碎的紙屑,紙屑會被吸起來;乾燥的秋季拿梳子梳理頭發會吸起來……
我的結論:生活中的靜電無處不在。
⑺ 科學小論文。
你好!
怎樣寫科學小論文
一、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有些同學把寫科學小論文看得很神秘,認為是科學工作者的事,對我們少年兒童是高不可攀的。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同學們不僅能寫而且可以寫出質量較高的論文來。
科學工作者寫的科學論文,是指作者根據所制定的科研項目和確定的科研課題,通過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得大量的科學數據,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結論,從而寫出的科研報告。同學們寫的科學小論文,比科學工作者寫的科學論文要短一些、淺一些。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那麼,科學小論文有沒有質量標准呢?有。它必須具備"三性"。
1、科學性。科學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准確。
2、創造性。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當然,你如果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提出新穎、獨到而又論據充分、言之有理的見解也是可行的,不失創造性。
3、實踐性。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以上"三性"是衡量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准。如寫"太陽花",盡管你的觀察細致入微,它的姿態描寫得栩栩如生,它的品格剖析得完美無缺,但如果沒有獲得科學的、有意義的結論,那最多
⑻ 四年級科學小論文
媽媽曾給我出過這樣一個謎語:「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排下八卦陣,單捉飛來將。」這則迷語告訴我們:蜘蛛專吃活的東西,難道它不吃死的東西嗎?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做了實驗。
我從牆角處捉來一隻小蜘蛛,把它放進一個盒子里(四周扎有小洞,上面蓋有玻璃,便於觀察)。沒等蜘蛛織網,我又撿來一隻死的小蟲、一隻死蒼蠅,放在蜘蛛的前面,蜘蛛置之不理,隨即用手碰撞盒子,蜘蛛就向其他方向爬去了。
為了徹底弄懂蜘蛛吃不吃死蒼蠅,第二天,我又來到盒子前觀察,看到死昆蟲、死蒼蠅還在原來的地方,可盒子角處多了一個網,蜘蛛在網上安靜地趴著。這時,我想:昨天死蒼蠅、死昆蟲沒被吃掉是不是因為沒有網呢?於是,我又將死蒼蠅拿起來輕輕地放在網上,可蜘蛛還是一動不動,緊接著,我又用筆輕輕地觸動了一下網的邊緣,咦,蜘蛛好像有了反應,開始向顫動的方向爬去,我把筆收回,網停止了顫動,信號斷了,它就停了下來,不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我又用筆尖觸動網上死蒼蠅的身體,網開始顫動,蜘蛛就開始向這邊爬來,我又把筆尖收回,蜘蛛就停了,像上次那樣,過了一會兒,蜘蛛又向網中心爬去。噢!我終於明白了:原來蜘蛛是靠網的顫動來產生感覺的,靠織網而捕食的。於是,我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為了證實蜘蛛靠網的顫動產生感覺,我又做了實驗。將筆尖放在網上死蒼蠅的身上,長時間的顫動,網的震動越來越大,蜘蛛產生的感覺好像也越來越強烈,蜘蛛便匆匆地趕過來,等蜘蛛碰到蒼蠅,我將筆尖收回,只見蜘蛛尾部很快噴出黏乎乎的絲將蒼蠅捆住,接著又看著蜘蛛的背一動一動的,好像在吸食蒼蠅,不一會兒,網上就剩下一個完整的空殼了。這個實驗證明蜘蛛吃動的昆蟲。
我們探密小組又到圖書館、書店查閱了大量有關蜘蛛的書籍。其中《普通動物學》一書中寫道:蜘蛛為食肉性動物,其食物大多數為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但口無上顎,不直接吞食固體食物,而是慢慢地吸食。當昆蟲等動物觸網時,會用力在網上掙扎,使網絲顫動而使蜘蛛很快發覺,蜘蛛便順著縱向絲向獵物爬去,用蛛絲包裹獵物,固定於網上,先用螯肢內的毒腺分泌毒液注入捕獲獵物體內,將其殺死,再由中腸分泌的消化酶灌注在被螯肢撕碎的捕獲物的組織中,很快將其分解為液汁,然後吸進消化道內,最後吃剩下的體殼,就被完整的棄留在蛛網上了。這些充分證明:飛來的昆蟲使蜘蛛網顫動,網顫動會使產生感覺,蜘蛛產生感覺就會將獵物捕獲,因此,證實了蜘蛛只吃活動物,而不吃死的昆蟲。
怎樣寫科學小論文
一、什麼是科學小論文
科學小論文實際上是同學們在課內外學科學活動中進行科學觀察、實驗或考察後一種成果的書面總結。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對某一事物進行細致觀察和深入思考後得出結論;可以是動手實驗後分析得出的結論;也可以是對某地進行考察後的總結;還可以靠邏輯推理得出結論……
二、科學小論文的質量標准
1、科學性。
科學性是科學小論文有別於其他各類體裁文章的重要特點之一,是科學小論文的生命。它要求選題科學,研究的方法正確,論據確鑿,論證合理且符合邏輯,文字簡潔准確。
2、創造性。
小論文的選題、主要觀點要有自己新的發現、獨特的見解,而且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等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同樣的小論文沒有參加過各級科學討論會,也沒有在各級報刊上發表過。
3、實踐性。
論文選題必須是作者本人在科學探索活動中發現的;支持主要觀點的論據必須是作者通過觀察、考察、實驗等研究手段親自獲得的,有實踐依據;論文必須是作者本人撰寫的。不能有憑空捏造、猜測、成人包辦代替的跡象。
三、科學小論文的類型
(一)科學觀察小論文
科學觀察小論文,是指青少年對某事物或自然現象通過周密細致的觀察,並對取得的材料和數據進行認真的分析、綜合研究後得出結論,作出科學的解釋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學觀察小論文中研究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現象,所觀察的對象、過程和它產生的條件、各種現象,不能附加人為的任何條件或個人偏見。另外,觀察是一項長期的、系統的、反復進行的活動,需要作者耐心、細致、鍥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學實驗小論文
科學實驗小論文,有時也稱實驗報告,是青少年對研究的對象創設特定的條件,經過反復實驗,對獲取的材料和數據進行分析、綜合得出結論而寫出的文章。它著眼於對實驗過程的客觀敘述以及實驗現象的科學解釋。
(三)科學考察小論文
你想研究某一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的空氣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過程、某范圍動植物資源及分布情況等,你就得實地考察。通過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考察方式為主要研究手段寫出的小論文稱為科學考察小論文。有時也稱為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調查報告。
(四)科學說明小論文
科學說明小論文是指作者通過利用翔實可靠的資料對某一自然現象或自然事物進行解釋和說明的一類小論文。一般來說,它並不直接採用觀察、實驗、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從書刊資料、師長等地方獲取豐富的第二手材料,並經過自己的綜合分析、邏輯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語言闡明某一觀點。
特別提醒的是,寫科學說明小論文是,千萬不要提出一個問題後就趕忙查資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釋,這樣沒有新意,沒有新的見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稱為科學小論文,更不能培養自己研究問題的能力。
四、小論文的取材與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觀察。就是用眼睛仔細去看,它是人們對自然現象在自然發生條件下進行考察的一種方法。
觀察時要認真仔細,不放過任何細微末節。同時,觀察時要做好詳細記載,否則就不可能得到真實的第一手材料了。
2、動手實驗。實驗方法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它比觀察更利於發揮同學們的能動性去揭示隱藏的自然奧秘。
3、實地考察。包括調查、訪問、實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須明確考察目的,准備好必需的工具、儀器、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過程中,一定要把時間、地點、過程及考察的結果隨時隨地詳細地記錄清楚,有時還要採回必要的標本、樣品,將比較重要的現象拍照,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4、查閱資料。有些材料由於時間、空間或客觀條件的限制,不可能親自去觀察、實驗、考察,這就得查閱書刊或請教老師、家長等,這種間接地獲取的材料叫第二手材料。有些問題是你的知識水平、能力和條件所不能解決的,而這個問題又是你的選題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你就得去查資料,把它弄清楚。
(二)分析
取得材料後,就要進行分析研究,從中選出可以作為論據的材料,還要根據論點進行去粗去精,去偽存真,按照科學的態度進行整理分析,並得出自己的論點和看法。
首先,應審核各種材料的真偽虛實,有些查閱到的材料是早已過時的觀點,有些解釋只適合某范圍內,有些材料沒有普遍性,有些材料在記錄時有錯誤或本身就是自己虛構的,這樣的材料應堅決不用。
其次,要注意材料的典型性,也就是選擇的材料要能說明問題,不要多,而要精,與論點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材料應舍棄。
第三,將選擇的材料進行歸類,研究他們之間的共同點與不同點,以及相互聯系,然後概括得出結論即論點。論文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後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
五、科學小論文的撰寫
對材料的整理分析完成後,就可以開始撰寫了。寫作雖沒有固定的格式,但一般應按提出問題、作出假設、研究分析、得出結論的步驟進行。一般來說,科學小論文應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標題標題是小論文的眼睛,好的標題確切簡明,富有吸引力,能給讀者以新鮮的感受和深刻的印象,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開頭的方式多種多樣,依研究內容、自己喜歡的寫作風格而定,但一般應開門見山地提出你討論的問題,你是怎樣想到要研究這個問題的。
正文: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部分。它包括對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觀察、實驗、考察過程、發現的現象、判斷、推理得出結論等,這是小論文的核心部分。
應注意的是:研究步驟要寫得詳略得當,實驗過程、數據的來歷、現象要寫清楚,敘述時應有一定的順序。數據材料要准確,可設計成能說明問題的表格、圖解,必要時可附上拍攝的照片、採集的標本等,以增強說服力。獲得的結論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且和論據保持一致性,論據要有嚴密的邏輯性。文字要簡潔生動,層次清晰,條理分明。
結尾:小論文的結尾應寫你得出的結論和對某一問題的建議。以得出結論做為結尾,同開頭提出問題相呼應,收到良好效果。
小論文的初稿完成後,還要反復修改。看段落是否銜接自然,語言是否通順准確等。改好後再讓同學和老師幫助修改,逐步完善。最後參加各級小論文競賽。
⑼ 小學四年級科學小論文
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
螞蟻,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又有誰能真正地了解螞蟻呢?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查閱了一些書籍。書上說,螞蟻從蟻穴出發到達目的地後,沿途會留下一些氣味,返回蟻穴。用觸角相互碰一下,通知其他的螞蟻。科學家曾經就這個問題作了一個試驗。科學家先確定一隻螞蟻,將他沿途到達目的地的地方用力擦乾凈。當這只螞蟻返回時,在被擦去氣味的地方突然間停了下來。原地邊轉圈邊尋找著什麼。從而得到螞蟻是靠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我為了證實這個結論,我做了個試驗。我首先准備了一個十厘米左右的細小樹枝,在樹枝的一頭放上一個誘餌——小糖果。我把這個裝置放在一個蟻穴附近。不一會兒,有一隻螞蟻出來探路了。我把他引上木棍後,他到達了糖果的地方,彷彿在聞一聞、嗅一嗅。我趁此機會將木棍的中斷部分截下一厘米的木棍。當這只螞蟻返回的時候,就在被截去的地方左轉右轉,就是找不到回家的路。
過了一會兒,我又重復了上面的試驗,螞蟻仍然沒有找到回家的路。
通過這兩次實驗,我終於知道螞蟻為什麼不會迷路的秘密了。原來螞蟻是根據氣味來辨別方向的。
知道了螞蟻的這一秘密後,我在想:是否我們可以製作一種螞蟻報警器呢?當螞蟻走到報警器附近時,報警器就能「聞」出螞蟻的氣味,然後發出鳴叫聲,讓我們知道螞蟻跑到櫥櫃里了或其他地方。
⑽ 科學小論文簡短點
植物也會睡覺(供你參考)
過去,我們只知道人和動物會睡覺,通過睡眠來消除忙碌一天後的疲勞,調節生理機能,以便以旺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生活。一個偶爾的機會,我發現了植物也會睡覺。
今天,我家栽了幾盆花,從每棵花根部的土裡第出了一些不起眼的酸角草,它們那嫩綠的大三瓣、小六瓣葉子均勻地鋪在花盆裡,倒也為盆花增添了幾分姿色。入冬後,為了不讓盆花受寒流的侵襲,爸爸便把這些花盆搬進屋內。
一天晚上,我半夜起床小便,無意中看見酸角草的葉子下垂,好像蔫了,再看其它盆內的酸角草也是一樣,我以為這些小草可能是不適應室內環境快枯死了。第二天早晨起床,昨晚「蔫了」的酸角草葉子又展開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我決定解開這個謎。以後的幾個晚上,我都常在花盆旁仔細觀察,並記下了觀察日記。
晚上7點鍾後,酸角草葉子開始下垂,慢慢地閉合成三角形,緊緊「抱住」葉柄,像一把把收攏的小傘;10點鍾,葉子全部閉合;天亮後,這些合攏的葉片又重新張開,迎接朝陽,再次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製造成有機物。所以我斷定:酸角草也會「睡覺」。
為什麼小草也會像人一樣睡覺呢?我查找有關資料,終於揭開了這個秘密。
原來,這種隨晝夜的光暗周期而變化的運動形式,是由於夜晚到來的刺激所引起的感性運動,又稱為「感夜運動」或「睡眠運動」。許多植物都具有這種運動。如花生、大豆、合歡和含羞草等的葉子,白天迎著朝陽舒展,一到晚上就成對地合攏起來。酸角草的感夜運動則表現為到晚上葉子便朝下,而白天則朝上。
酸角草的這種感夜運動,是由於它們葉柄上側和下側的生長素的含量隨晝夜變化不同所引起的。白天,在陽光的沐浴下,葉子中生成的生長素向葉柄移動時,較多地集中在與葉柄的下側的篩管連接的葉片部分,由於這部分生長素濃度較高,生長較快,結果是葉子朝上。而在夜間,生長素在葉柄的上側含量比下側高,使上側生長加快,結果導致葉片朝下,以防止水分的散失。
酸角草的晝夜變化的秘密終於揭開了。它使我認識到,在我們周圍還有許多奇花異草,只要我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勤於學習,就能認識它們,揭開其中的奧秘。
.........................................................
人工改變天氣
雨季,家鄉常聽到炮聲隆隆,那是為了增雨防雹。其實還可以消雨。
久旱時,幾炮上去,立刻普降甘霖,為農民帶來一場及時雨;雹要來,炮轟幾下,就使遍地的葡萄不再狼籍一片、顆粒無收;黑龍江伊春市連續人工增雨助林區滅火;奧運會也將採取消雨方法控制下雨時間。
那麼人們是怎麼影響天氣的呢? 不同的雲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目的,用不同的方法。
當空中的雲不能有足夠的降水時,用飛機、火箭彈等工具,把乾冰、食鹽或氯化鈣、碘化銀等撒播到雲中,就可以人工增雨。乾冰等冷卻劑, 使雲內溫度顯著下降,使細小的水滴冰晶迅速增多加大,迫使它下降形成降水;食鹽等吸濕性強的凝結劑,使雲滴增大為雨滴降落下來;碘化銀等結晶劑,能產生大量的人工冰核,這些人工冰核在適宜的條件下,可參與雲中的降水微物理過程,使更多的水汽和雲滴轉化為降水。還有利用土炮、土箭向雲層轟擊產生強大的沖擊波,使雲滴與雲滴發生碰撞,合並增大成雨滴降落下來。
人工消雨分為「提前降水」和「抑制降水」兩種。其中,「提前降水」是在保護區上風方及周圍鄰近地區進行人工增雨作業,調節降雨的時間、空間分布,使保護區內無雨或小雨。「抑制降水」則是過量播撒液氮和碘化銀,雲體消散,減弱降水。
人工防雹,是當出現冰雹雲時用高炮或特製的土炮、土火箭對准冰雹雲進行轟擊,利用炸葯爆炸時產生的強大沖擊波,使雲中的冰雹互相碰撞,大冰雹撞碎成小冰雹,小冰雹降落下來融化成雨滴;或通過沖擊波的作用,使雲中的過冷卻水珠(溫度在 0 ℃ 以下,未凍結的雨滴)變成冰晶(過冷卻水珠受到震動就迅速凍結起來),這樣就改變了冰水共存的狀態,破壞了產生冰雹的條件,使雲中的冰晶不是變成冰雹,而是變成雨滴降下來,以達到防止冰雹災害的目的。
秦皇島市共有增雨火箭10部,盧龍縣有2部。此外,還有20門防雹三七高炮分布於各縣區,盧龍縣2門。
隨著秦市進入雨季,秦市氣象部門今年已實施火箭增雨作業50多次,發射火箭彈300餘枚;高炮防雹作業近20次,發射防雹彈近600百多發。在北戴河蔡各庄,山海關戶遠寨、昌黎兩山鄉段家店、安山鎮馬庄,盧龍縣的下寨、木井鄉,以及撫寧縣石門寨、大山頭、雙嶺和青龍的場鄉、豐果村等地設立了40餘個作業點,進行不定期的防雹、增雨作業。
因為玻璃鋼的增雨防雹火箭彈發射升空時,未能正常展開附帶的降落傘,便從600米高空急速下墜,最終墜落在撫寧一農家的房頂,房頂砸出一個坑,所以氣象部門呼籲,作業點附近的群眾如發現火箭彈的降落傘,拾到有人工增雨或者人工防雹字樣的火箭彈、炮彈殘骸切不可自行拆卸,要及時與當地氣象部門聯系,避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