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毛澤東的故事,簡短點的
1、小故事【1】
毛澤東少年時代和同伴放牛時,經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來往往就誤了放牛,要麼是到了時間牛還沒有吃飽,要麼是牛跑到人家的田裡去啃莊稼。怎樣才能既保證放好牛,又讓大家玩得痛快?毛澤東和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
他把同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讓它們吃了莊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輪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後天去采野果子。這樣,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時候,大家都回到了原來聚會的地方。看牛的孩子們,讓牛吃得滾圓滾圓的;割草的孩子們,都裝滿了一大簍子;采野果子的孩子們,從山裡帶回來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
這時候,毛澤東就把草和果子拿來,合理地分給每個人。有時不夠分了,他就少分一點。而有剩餘的草,他就用繩拴起吊在樹枝上,誰能跳起來抓著就歸誰。和毛澤東一起,不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夥伴都樂意同毛澤東一起放牛,稱他為「牛司令」。
2、小故事【2】
在上私塾的幾年中,毛澤東對同學團結友愛,禮讓.為先。放學之後在回家的路上,有些同學總喜歡搶頭,他卻從容不迫地慢慢走。毛澤東對人很有禮貌,但對於無理取鬧的人力主制服。他常常對人說:「逢惡就莫怪,逢善就莫欺。」
一天,毛澤東從韶山到外婆家去。當他走到一個山谷的時候,突然有一個人雙手插腰攔住了去路,原來是當地一個姓趙的富豪子弟。毛澤東早就聽說,這個人經常在窮人面前舞文弄墨,以富欺貧。
趙某橫在路上,傲慢地說:「我知道你是文家的外甥,今天要考考你,能答得出,我就放你過去,若答不出,哼!你就別想回去!」趙某接著說:「百家姓里的『趙錢孫李』分開如何解釋,合起來是什麼意思?」毛澤東稍加思索便說:「趙公元帥的『趙』,有錢無錢的『錢』,有理無理與『李』同音。大宋天子趙匡胤說過,有錢龜孫不講理!」趙某聽後滿臉通紅,又惱怒又尷尬,只得讓他過去。
3、小故事【3】
毛澤東從小就聰明,人們都誇他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是個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歲的時候。過年了,外婆給他穿了一身新衣服,頭上戴著一頂紅風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喜歡跟孩子們逗著玩。他故意板著臉,翹起白鬍子,嚇唬小孩子們,說:"不許你們在這兒玩,我要割掉你們的耳朵?quot;
小朋友們一聽,都嚇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兒不動。白鬍子老頭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點都不害怕他,反而問道:"老阿公!你為什麼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鬍子老頭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經地說:"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點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做事要講道理。老阿公,你講不講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給你吃;你要是沒道理,我就扯掉你的鬍子。"
石三伢子邊說邊笑咪咪地望著白鬍子老頭,還把紅風帽子的扣解開,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鬍子老頭大吃一驚,心想:一個4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膽量和聰明,真是少見。
毛澤東在外婆家住的時候,他的八舅開了一個家館教孩子們讀書。4歲的石三伢子跟著去當"旁聽生"。幾個弟兄背書的時候,因為他們平時貪玩,一個個都憋得滿頭大汗,臉漲得通紅,誰也背不下來。這時候,小小的石三伢子站起來,說:"八舅,讓我背吧!"八舅驚奇地說:"你能背嗎?""我能背下來,不信,你聽!"石三伢子從容地"趙錢孫李,周武鄭王…"一氣背了下來,一個字不錯。
外婆聽說這件事以後,高興地說:"石三伢子真是聰明,怕是天上的文曲星下了凡!"
小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這個辦法真好》,毛澤東小時候和幾個小夥伴一起放牛。小孩子貪玩,玩高興了,就忘牛,不是讓牛吃了人家的禾苗,就是牛吃不飽。怎麼才能又讓牛吃得飽,又玩得好呢?小毛澤東想了一個辦法:把小夥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組。一夥人看牛,一夥人割草,一夥人采野果子。 然後,把牛拴起來,讓它們吃割來的青草,小夥伴們就可以做游戲、吃野果、講故事。
少年毛澤東有一次去地主家,見地主家為富不仁,把摻了沙的米賣給別人,他非常氣氛。然後他吧那摻了沙的米裝在地主家用來祭祖的米盅裡面,並放在地主家的神位上,辱沒地主祖先。
少年毛澤東就有很大的志向,為了增長見識,他不顧父親的反對(他父親希望他繼承他的家產,做個比較富裕的農民),毅然離開家鄉,到外面學習,並留下一首詩,詩我忘了,大概意思就是:為了追求真理去闖世界,如果學業無成誓不歸來。
4、小故事【4】
有一家姓毛的農民,是毛澤東家的鄰居。他把豬賣給了毛澤東的父親,過了六七天,父親叫毛澤東去把豬趕回來。這時候豬價已經漲了。毛澤東到了賣主家裡,賣主嘆道:「你父親定了我的豬,豬價就漲了。我們時運不好,我又餵了十多天,現在我是太吃虧了。該倒霉,要不,我得多賣三四塊錢!」通情達理的毛澤東便說:「那我不趕豬了,你把定錢還給我。你拿去賣給別人,可以多賣幾塊錢!」於是,他便退掉了這樁買賣,空著手回到了家裡。父親生氣地說:「下次再不讓你去做生意了!」
少年毛澤東不僅關心、同情貧苦農民,還非常富於正義感,敢於打抱不平。有一年,村裡有一個叫毛承文的貧苦農民,幾次帶領窮人「吃大戶」、「鬧平糶」,並揭發了封建族長在修祠堂時貪污公款的醜行。
5、小故事【4】
有一次,老師毛宇居外出,臨走前規定學生必須在室內背書,不準走出私塾房間。老師前腳一走,毛澤東後腳就跨出了門。他背著書包爬到後山上去了。他一邊背書,一邊摘毛栗子,書背熟了,毛栗子也摘了一書包。回到私塾,他給每個同學送上幾粒毛栗子,也孝敬已回來的先生一份。毛宇居卻不領情,責問道:「誰叫你四處亂跑?」毛澤東回答說:「那我就背書給你聽好了。」
毛宇居知道背書難不倒這個學生,心生一計,來到院子中央,指著天井道:「我要你贊井!」毛澤東沿著天井轉了兩圈,便口佔一首五言古詩:「天井四四方,周圍是高牆。清清見卵石,小魚囿中央。只喝井裡水,永遠養不長。」間接批評了毛宇居老師,從而也批評了這種壓制學生的教育方法。
B. 毛主席的故事
毛澤東從小就聰明,人們都誇他長大了一定有出息,是個天才。
那是石三伢子4歲的時候。過年了,外婆給他穿了一身新衣服,頭上戴著一頂紅風帽,和小朋友們一起玩耍。有一個白鬍子老頭,喜歡跟孩子們逗著玩。他故意板著臉,翹起白鬍子,嚇唬小孩子們,說:不許你們在這兒玩,我要割掉你們的耳朵?」
小朋友們一聽,都嚇得跑掉了,只有石三伢子站在那兒不動。白鬍子老頭就問他:你為什麼不跑呢?你不怕我割耳朵?石三伢子一點都不害怕他,反而問道:老阿公!你為什麼要割我的耳朵呢?
白鬍子老頭覺得這個孩子挺有意思,一本正經地說:我要割下你的耳朵做下酒菜!
石三伢子一點也不害怕,也一本正經地說:一個人做事要講道理。老阿公,你講不講道理?你如果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給你吃;你要是沒道理,我就扯掉你的鬍子。
石三伢子邊說邊笑咪咪地望著白鬍子老頭,還把紅風帽子的扣解開,把耳朵露在外面。
白鬍子老頭大吃一驚,心想:一個4歲的孩子就有這樣的膽量和聰明,真是少見。
C. 開國大典毛主席身後戴帽子的那個人是誰呀
我知道,你一定是問那位緊隨毛主席,戴禮帽穿西服長得很帥挺沉穩的那個人吧?——賽福鼎·艾則孜。
D. 帽子的故事!!
世界是個大家庭,有了愛當然就會很溫暖,有些人的動力是愛,有了愛就有了動力有了希望,有了動力就能克服困難,愛的作用很大。
這句話沒深意,而且這句話不全面。
E. 帽子的故事
[帽子的故事]帽子的故事正文:內蒙古電力中學(小學部) 四年級 李泰來 從前,有一頂帽子,它很漂亮,並且非常可愛,白色的線縫底子上綉著淡紫色的幾何圖形.帽子的名字叫小白,(第一天成為魔法帽子的時候,它給自己起的名字),它是被施過魔法的,它是一頂魔法帽子,小白喜歡在路上搖搖擺擺地走著,一邊用甜滋滋的聲音對過路人說:"請給我一枚硬幣吧,我會給你帶來快樂的"過路人忍不住從口袋裡掏出一枚硬幣,放到帽子里,不管大人和小孩,不管男人和女人,誰不希望一頂魔法帽子給予自己快樂哪.小白得到許多硬幣,它就這樣搖搖晃晃像喝醉酒一樣在大街上溜達著,他一晃身體,「叮叮咚咚」,他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音樂,直到有一天,它走在一條小巷裡,突然身後傳來一個尖銳的聲音:"把你的硬幣給我一些吧!",小白嚇了一跳,原來是一隻流浪鼠,小白上下打量一下它,他的脖子上也掛著一個臟兮兮的小瓶子,小白滿不在乎地對他說:「走遠點,你這個乞丐!你配和我說話嗎?」流浪鼠聽後生氣地對小白說:「你難道不是個乞丐嗎?如果你不是乞丐,你要這么多硬幣干什麼,而且你還騙大家能給大家帶來快樂,帽子的故事,小學一年級作文《帽子的故事》。」說完流浪鼠就丟下小白走開了,小白呆住了,他怔怔地來到路邊坐在路邊,他覺得心中彷彿有什麼被抽走了,那叮叮咚咚的聲音好象不再動聽了,這是一個小女孩走到他的身邊,小女孩輕輕地對帽子說:「你的硬幣可以給我幾枚嗎,我一直想要那本書!」說著,女孩用纖細的手指指了指馬路對面一家商店,雖然女孩的聲音很輕,小白還是嚇了一跳,但他還是同意了,女孩開心地去拿帽子里的硬幣,但是怎麼也掏不出來。原來小白長期在路上過夜,沙塵落在帽子上面,遇到下雨的天氣,雨水和塵土和成了泥巴,到乾燥的天氣泥巴和帽子的線團粘乎在一起,變成了結實的垃圾層就掏不出硬幣了,帽子又呆住了,突然他猛地朝路邊的一根釘子撞去,嘩啦啦硬幣掉了出來,女孩的眼淚也落了下來。他把帽子帶回了家,帽子終究是一頂魔法帽子,他很快就使自己恢復了原樣,但是他不能走路,不能說話了,可他還會思考啊,他覺得自己很幸福也很充實。 指導老師:陳鑫莉 評語: 感人至深!(投稿:xszw 於 2006-4-21 19:44:33 編審: )
F. 毛主席抗日的故事
一、有轎車不做
抗戰時期的延安,中央領導到哪裡都是騎馬或步行。一位華僑送給延安兩輛小轎車,警衛戰士們有說不出的高興:「這回毛主席外出開會再也不用騎馬、走路了!」
可是沒料到,在分配車時,毛主席提出要考慮軍事工作的需要,照顧年齡較大的同志。
盡管大家都希望配給毛主席一輛轎車,可在他的一再堅持下,一台配給了主管軍事工作的朱老總,另一台配給了延安的「五老」(徐特立、董必武、謝覺哉、林伯渠、吳玉章)。
一次,毛主席騎馬去棗園開會,在回來的途中,馬突然受驚,將主席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左手摔傷了,手腕腫起老高。擔任警衛員的辛克既著急,又害怕。
主席見他緊張,一邊安慰他,一邊把馬韁繩遞到他的手中,自己步行回到了延安。出事以後,朱老總和「五老」都要把車讓給毛主席坐,甚至把車都開到主席跟前來了,全讓主席給「攆」了回去。
二、毛澤東用大學問家的方式讀經典
毛澤東對於一本經典和重要的書,他反復讀,他還喜歡把同一個題材、同一個資料的書對照起來讀。這已經不僅僅僅是讀書,更像是做學問做研究了。比如說讀屈原的《楚辭》,
在1959年到60年代初,他一下子要十幾種《楚辭》的注釋版本對照地讀,他每句話都要琢磨它的解釋,朱熹的解釋是一種解釋,別人的解釋也是一種解釋,他都要看,這個是一些大學問家才乾的事。
三、毛澤東組建讀書小組專攻大部頭
德國近代有一個大軍事學家,寫了一本書叫《戰爭論》,毛澤東在陝北為了了解戰爭,就專門組織了一個《戰爭論》的讀書小組,每一天在一塊讀十多頁,讀完以後大夥兒就各自談自己的看法。
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毛澤東又組織了一個政治經濟學的讀書小組,而且是把黨內的大秀才叫了過去,在杭州呆了兩個月讀一本書,為什麼就是要總結里邊的真理、規律。而他讀《政治經濟學》這本書的談話,有人把它記錄下來,之後出版,那裡邊有很多好的觀點。
改革開放之初,人們說不清我們社會主義到底處在什麼階段。我們這天熟悉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就是源於毛澤東在讀這本書之後的一個重要談話。毛澤東說:社會主義要分兩個階段,就是發達的社會主義和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
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都認為我們是社會主義,這要找依據。當時好多人認為,我們社會主義還不發達,這也要找依據。找來找去,之後發現毛澤東在讀《政治經濟學》的時候有這個觀點,說社會主義有不發達的階段,這樣一說,大家才慢慢理解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
四、愛民的毛主席
1942年8月,一天下大雨,陝甘寧邊區政府小禮堂正在開征糧會議。忽然一聲雷響,禮堂的一根木柱被劈斷了,出席會議的延川縣長李彩雲同志不幸觸電而死。這件事傳出後,有的群眾說:為什麼雷沒有劈毛主席?
這話傳到毛主席耳里,毛主席沒有叫人去追查罵自己的人,更沒有去抓什麼「反革命」,而是向幹部了解「罵」的原因。原來,邊區政府下達的征糧任務重,群眾有意見,便借劈雷一事發泄不滿。毛主席知道原委後,指示有關部門將徵收公糧任務從二十萬擔(每擔三百斤)減至十六萬擔。
這件事的處理,使黨群關系更加親近,毛主席在群眾中的威信更加提高了。
五、長征途中借書的笑話
在長征途中,因為毛澤東愛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還曾鬧出過笑話。二萬五千里長征是在敵人的「圍剿」和反「圍剿」中艱難行進的,每前進一步都異常艱難,有時候為了擺脫困境,連吃飯的鐵鍋都要丟掉,更不要說帶書了。為了每天有書看,毛澤東只能東借西借。
有一天,紅軍隊伍經過一個村莊,毛澤東命令隊伍在村外紮好營地,然後派警衛員去村裡借書。毛澤東對身邊的警衛員說:「小王,你去村裡看看有沒有讀書人,想辦法幫我弄『水滸』和『三國』來。」
警衛員找了幾個讀書人,其中有一個私塾先生,他知道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好兵,對老百姓秋毫無犯,聽說紅軍首長需要「水壺」和「三鍋」用。
私塾先生二話不說,拿出家裡的水壺就給了警衛員,可是,他家裡實在沒有「三鍋」,只有「一鍋」,但他也毫不猶豫地把自己家裡僅有的一口燒飯鐵鍋交給了警衛員。警衛員謝過私塾先生,喜洋洋地把水壺和鐵鍋帶回了駐地。警衛員說:「主席,水壺拿來了,村裡人沒有一家有『三鍋』,我就借來了『一鍋』。
毛澤東抬頭一看,禁不住笑了。他把警衛員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小王呀,你有空要抓緊學習文化知識才行啊。
我要你去借的是中國四大名著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而不是燒水的水壺和做飯的鐵鍋。」警衛員聽了滿臉愧色,他連忙把水壺和鐵鍋還給了私塾先生,並說明了原委。私塾先生重新拿出了自己珍藏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並叫警衛員帶路,親自把書送給了給毛澤東。
沒想到,這位私塾先生也是一個三國迷,當他和毛澤東聊起三國的歷史,聽見毛澤東對中國未來的預測以及世界形勢的發展,分析得頭頭是道,禁不住無限感慨。他緊緊握住毛澤東的手,久久不願松開。
G. 關於毛主席的小故事
有關毛澤東的故事
毛澤東少年時代和同伴放牛時,經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來往往就誤了放牛,要麼是到了時間牛還沒有吃飽,要麼是牛跑到人家的田裡去啃莊稼。怎樣才能既保證放好牛,又讓大家玩得痛快?毛澤東和大家商量了一個辦法。他把同伴們組織起來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讓它們吃了莊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輪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後天去采野果子。這樣,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時候,大家都回到了原來聚會的地方。看牛的孩子們,讓牛吃得滾圓滾圓的;割草的孩子們,都裝滿了一大簍子;采野果子的孩子們,從山裡帶回來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這時候,毛澤東就把草和果子拿來,合理地分給每個人。有時不夠分了,他就少分一點。而有剩餘的草,他就用繩拴起吊在樹枝上,誰能跳起來抓著就歸誰。和毛澤東一起,不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夥伴都樂意同毛澤東一起放牛,稱他為「牛司令」。
H. 毛主席感動人心的故事,要真實的!30字以上!要敘述清楚!沒有錯別字!幫幫忙!謝謝!
毛澤東要求別人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一生粗茶淡飯,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極為簡朴,一件睡衣竟然補了73次、穿了20年。經濟困難時期,他自己主動減薪、降低生活標准,不吃魚肉、水果。上世紀60年代,有一次他召開會議到中午還沒有結束,他留大家吃午飯,餐桌上一大盆肉丸熬白菜、幾小碟鹹菜,主食是燒餅。偉人在勤儉節約方面為國人做出了表率。
我從1964年到1976年主席去世,一直在主席家裡管這個家,主席的家要說好管也好管,主席一分錢不拿,也不過問你怎麼花。要說不好管,該花錢的地方,必須花,主席買盒火柴、買包手紙都要花錢,一分錢都不少花,主席在外面喝一杯茶我都要去結賬的,在大會堂也一樣。主席的工資原來是610元,後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主席帶頭把自己的工資降下來了,404.80元,江青的工資是243元,他們的每一分錢都是從我這兒支出,他們倆是AA制,每個人有一本明細賬。
主席有幾大項開支。吃飯,100元左右,包括他請客,如民主人士,主席民主人士朋友特別多,黃培炎、章士釗等這樣的請客都是主席自己掏錢。另一個開支是抽煙,每個月將近100元,還要有幾十元的茶葉。那時李敏、李訥上學,費用都從這邊出。原來一個孩子一個月15元,隨著物價的上漲,提高到30元,花起來很嚴格,這個月花多了,要從下個月扣回來。江青有一個姐姐叫李雲露,也是30元,從主席這里支,她有時幫主席縫縫補補。
另一個大項開支,是房租、水電、傢具租用費,包括孩子的、江青姐姐的、江青的,一個豐澤園的房租都是主席出,江青不出。主席的傢具都是租來的,這些費用每月84元左右,冬天要交取暖費30多元,一共是120多元。
還有一筆開支,是老家來人,有經濟困難要補貼的,有來看病的,他們的交通費,吃飯費,走時還要給一點。所以錢很緊張,我說這個家不好當。錢不夠用,怎麼辦呢,只好從稿費中開支。主席的稿費是單獨管理的,我要用時得打報告,後面附上賬單,一筆筆,清清楚楚,主席簽上字,我才能到中央特別會計室去取錢。
我管主席的家12年,在這12年裡,主席買書就花了8000元,所以我手裡的錢一直比較緊張,但不管怎麼說,首要的任務是主席吃飯,要保證老人家的健康。主席從來不吃補品,不吃山珍海味,就是一日三餐,從他一生的吃飯上也可以看出他是人民的領袖。他有個小灶,他對他的家裡人說:「小灶是人民給我安排的,你們都無權享用。」他的女兒、姐姐,都和我們一樣到中南海的食堂排隊打飯,他們家一個星期團聚一次,周六晚上團聚,主席的子女不是那麼好做的,主席嚴格要求他們。每次吃飯時,在社會上聽到什麼要講給爸爸聽,讀了什麼書也要講出來,如果主席有看法就交流一下,緊接著布置任務,還要讀什麼書,下個禮拜再來講。這頓飯一般吃的時間比較長。
主席吃飯四菜一湯,一個葷菜,一個魚是必須的,一個半葷半素,一個全素。主席有兩難,吃飯難、睡覺難。你不叫他,他不吃飯,文件沒看完,他不放下。你說:「主席,吃飯了。」「等一下。」他還跟你商量:「再等一會兒吧。」你不能幹擾主席的思路,這一等就沒准了,菜就涼了,又不能反復熱。後來,我們專門訂做了瓷器,盤子上碗上加個蓋,保溫,也衛生。後來有人傳言主席有專用的瓷器,其實不是那麼回事。我們另一個要求是主席的碗要輕,他捧一天的書了,手很累。主席原來用的碗都是景德鎮的,有一次他說:「我們湖南有個醴陵,那個地方的瓷器很不錯。」我們很快訂了醴陵的瓷器,他們讓最好的工匠來製作,一個碗重124克,很輕很薄,透明的,里外有花,以紅為主。主席第一次拿這個碗很高興:「這好啊!」鄉情啊!主席很愛他的家鄉。主席吃飯跟國內外形勢也有關,我們每天翻大參考,一有大事,以素為主,這時主席吃不下飯,葷的肯定不行。
主席喜歡吃魚頭,另外喜歡吃魚雜、雞雜,如果中南海打了大魚,我們就去買來,把魚頭弄下來,魚身子再去賣給食堂,我們就這么管理,一分錢不能浪費。主席愛吃小魚小蝦,愛吃肉皮,他沒有補過鈣,吃得很簡單,有時我們說:「主席,加點菜吧。」「我吃這個很好了,很多人還吃不飽飯哩。」他說,「中國不缺我毛澤東吃的,但如果我拿了國家的不花錢,部長們、省長們、村長們都可以拿。」他用自己的行為形成了廉政的作風。他沒有一杯茶是不付錢的,吃的用的,都是照價付款。困難時期是怎麼渡過的?跟老百姓一樣,誰能想到主席的腿也腫?他不吃肉,有一次上了點肉,主席發脾氣。主席也有供貨本,布票、油票,北京市民是多少,主席就是多少。他的糧食定量17斤,如果有餘下,就給孩子們補貼。為什麼困難時期能渡過,主席就是這樣過來的,這就是人民的領袖。
送給主席的禮品很多,吃的用的都有。這些禮品我們不可能不給他看。他每天晚上要出來散步,換空氣,我們就把這些禮品擺上,寫上數量給他看,吃的東西數量多的送到食堂去,再把錢給人家寄回去。數量少就送給司機班,或是別的地方。沒有一次聽說是送給李敏李訥的,沒有一次。那時,錄音機、手錶,金手錶,瑞士的、羅馬的,很稀罕,還有金銀首飾,看著也喜歡,誰不喜歡呢?他的孩子也會過來,拿起來看一看,然後再放回去,從來沒有拿過。重要的禮品一律送到中南海禮品庫。禮品如果要用,要打借條。
說一個借條的故事。1945年以前,主席沒有手錶,重慶談判時,一下飛機,郭沫若一看主席沒有表,為了讓主席掌握好談判的時間,他就把自己的表從腕子上摘下來,主席欣然地戴上了,這塊表一直用到1969年,這個表越走越慢,有一天主席說:「我這個表要拿去修修了。」我就向汪東興借一塊表,給主席暫用,汪東興從禮品庫中拿了塊金錶,主席說:「借東西要打個借條,這塊表修好了再還回去。」借的表用了兩個月,就還回去了。
在主席的倉庫里,最好的東西是他出訪蘇聯時的大衣和帽子,那是他再高級不過的東西了,但是從出訪回來就從來沒穿過。20多平方米的倉庫5個櫃子,主席3個,江青2個,還有一個小的放的是毛岸英的東西,倉庫大量是舊東西,他的內衣好多都是縫縫補補的。他的倉庫里沒有棉被,進城以後他就沒有棉被。天熱一個床單,春秋天兩床毛巾被,冬天3床毛巾被,疊在一起,睡覺時一拉。主席的毛巾被最多的打了75個補丁,補丁用的都是舊毛巾。太舊的不行,太硬,新的也不行,厚度不一樣,幾乎哪一條毛巾被上都有補丁。主席的襪子大多都是我們補,我們補的針腳就大一些,我們就動員主席買點新的放著,要不接見外賓,一拉褲腿,針腳就露出來了。主席有一件毛衣,還是在延安時江青織的,袖子短了,再接一塊。最後送主席到八寶山時,打開主席的衣服,我都哭了,都是舊衣服,這就是一個國家執政黨的主席啊!
主席的床上有兩樣東西一直放著,一個是宋慶齡送他的鴨絨枕頭,另一個是他長征時帶來的毛毯,主席的床是木板床,一半堆著書,他躺在床上辦公,靠在背板上太硬,就墊著那條毛毯,我們要換他不讓換,他是不能忘了革命成功來之不易。
主席第一是嚴格要求自己,一個大國養不起一個毛澤東?他事事節約,他說這么大個國家,不能有半點浪費。豐澤園院子舊,牆上大量掉皮,有一次沒跟他說修了,他生氣:「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怎麼花在這個上面?」主席抽煙多,火柴用的多,我跟他12年,沒見他用過一個打火機。他講禮貌,從來不沖著別人劃火柴,都是朝里劃,這半邊用完了,再用那半邊。打掃衛生時,我們就把舊的扔了,他一看新的就問:「舊的哪兒去了,」他說:「那盒子還是好的嘛。」我們就明白了,我們就去買散的裝上,再用毛筆把磷刷上,他一看:「哎,這好!」他吃飯時,飯掉在桌上,他揀起來放在嘴裡,我親眼看到的,他說:「農民們現在很苦哩!」他真是人民的領袖,他70多歲時有病了,還惦著讓人到門頭溝去了解煤礦工人是不是工作條件好了,矽肺病是不是少了。
第二是嚴格要求子女,要他們好好學習,做好人,做好事。中南海的人都對毛主席家的孩子印象特別好,不霸道。主席對他的孩子們說:「在我身邊工作的都是我的同事,是你們的叔叔阿姨。」現在李訥見我還叫叔叔,我說快別叫了,我比你還小呢,「那不行,這是我爸立下的規矩。」她們出去跟老百姓一樣,看電影兩毛錢照樣交,另外,主席不叫,他的孩子從來不到廚房吃一頓飯,他的孩子真好!現在她們都是自食其力,沒有做官。
毛主席早就把中國的藍圖繪製得好好的,後來的改革開放,其實,毛主席早就做了准備,他在1971年至1972年,與4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他的後期加速對外開放的窗口,包括改善與美國的關系,這都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
主席的一生是勤奮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回憶起來,好多好多的事情就在眼前,我們那時候天天見主席,怎麼看怎麼偉大,現在人們懷念他,是因為沒有毛主席就沒有中國人民的今天
I. 關於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故事200字
故事:
1.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天,毛主席看見一個老鄉挑著渾濁的水往家裡走,就問:「老鄉,這水挑來做什麼用呀?」老鄉回答說:「吃呀!」毛主席疑惑地問:「水這么臟,能吃嗎?」老鄉苦笑著說:「沒法子,再臟的水也得吃呀!」毛主席又問:「是從哪裡挑的?」
老鄉回答:「從塘里挑的。」毛主席請老鄉帶他去看看。走了一陣,只見一個不大的水塘,雜草叢生,池水污濁。全村人洗衣、洗菜、吃水全在這里。毛主席關切地問:「能不能到別處挑水吃?」老鄉搖搖頭,說:「我們沙洲壩就是缺水呀!挑擔水要走好幾里路。」毛主席皺了皺眉頭,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毛主席找來村裡人一起商量挖水井的事。大家一起勘察水源,選擇井位。當井位確定後,毛主席挽起衣袖,捲起褲腿,帶頭挖了起來。於是,大夥挖的挖,鏟的鏟,幹得熱火朝天。
在挖井的日子裡,毛主席和臨時中央政府的其他領導人,一有空就到工地參加勞動。經過十幾天的奮戰,水井挖成了,沙洲壩的人民終於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群眾激動地說:「我們從來沒有喝過這么甜的水,毛主席真是我們的大恩人哪!」
解放以後,沙洲壩人民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吃水不忘挖井人,時刻想念毛主席!」
2.南瓜稀飯
1927年冬,毛主席帶領工農紅軍住在寧岡縣茅坪村的時候,有一個時期紅軍生活非常艱苦,天天吃紅米南瓜,有時候還吃糙紅米和南瓜煮的稀飯。開頭吃幾餐還覺得味道有點香甜,吃多了就覺得有點難吃,可是毛主席不搞特殊,仍和戰士們從一個鍋里盛飯。
一天吃早飯的時候,警衛員小胡突然給毛主席送來了一碗白米干飯。原來他看見毛主席天天深夜不眠,餐餐和戰士們一起吃那些糙米和南瓜煮的稀飯,實在看不下去,就跑到廚房私自和炊事員商量,並且由小胡自己動手把紅米加工成白米,另外用碗給毛主席蒸了半斤米的干飯。
毛主席一見白米干飯,覺得有點奇怪,便問戰士們今天是不是也吃這樣的飯?小胡在首長面前從未撒過謊,這次當然照實說了。毛主席聽完之後,馬上叫他拿回廚房去和南瓜煮稀飯,讓大家一起吃,並且說:「以後再不許這樣了,戰士們吃什麼,我也吃什麼。」小胡激動地說:「毛委員,南瓜稀飯早做好了,大家吃都吃完了,你就吃這一餐干飯吧,下次再不做了。」
毛主席仍然不同意,並向小胡耐心地解釋說:「我不應該有什麼特殊的。南瓜稀飯本來又甜又香,很好吃嘛。戰士們能吃,我就不能吃嗎?你要知道,受壓迫受剝削的窮人連野菜都吃不上啦。快給我把飯送回去!」小胡還想說什麼,可是毛主席已經把那碗白米飯塞到他手裡了。小胡無法,只好把飯拿回廚房去了。
(9)主席兩次重要借帽子的故事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徹底勝利和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轉變的開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最偉大的貢獻就是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從理論上和實踐上成功地解決了在一個東方大國如何實行由無產階級領導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問題,從而開辟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
通過探索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總結形成中國新民主主義理論,毛澤東領導黨和人民成功地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民族獨立、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緊接著,又開始為順利實現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性轉變而奮斗。
毛澤東等老一代革命家是怎樣解決這一問題的呢?和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一樣,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經歷了一個逐步探索的過程。
1949年開國之際,國共產黨並沒有把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發展方向正式寫入《共同綱領》。這是因為當時民主革命的任務還沒有全部完成,國民經濟還沒有恢復,國營經濟特別是國營工業的力量還比較弱小,因此當時認定向社會主義過渡還是遙遠的將來的事。對於過渡的方式,當時受蘇聯經驗的影響,認為要在條件成熟之時一舉實行國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