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的捕頭分幾個等級
古代沒有捕頭一說,只有衙役。快班衙役被稱為捕快。明清兩代有三班衙役。
衙役根本沒有官方身份,只屬於為衙門服役性質。這些人負責衙門的站堂、緝捕、拘提、催差、征糧、解押等事務。以清代州縣衙門為例,胥役分為三班,即皂、捕快、壯班。各班均有班頭,或稱頭役,統領本班。衙役也有定額編制。
如清代大興縣衙役定額為:門子2人,皂隸16人,馬夫12人,禁卒8人,轎夫與傘扇夫7人,燈夫4人,庫卒4人,倉夫4人,民壯50人。
種類細分:
站班皂隸,類似今天的法警,負責跟隨長官左右護衛開道,審判時站立大堂兩側,維持紀律,押送罪犯,執行刑訊及笞杖刑。
捕班快手,簡稱捕快,有點類似於今天的刑事警察,負責傳喚被告,證人,偵緝罪犯,搜尋證據。這個在《水滸》里往往被稱為「觀察」。
壯班民壯,負責把守城門、衙門、倉庫、監獄等要害部位,巡邏城鄉道路,類似今天的武裝警察。這在《水滸》傳里往往被稱為「都頭」,比如美髯公朱仝,插翅虎雷橫,行者武松等等。此外還有看守管理監獄的禁卒牢頭,比如李逵,神行太保戴宗,以及鐵叫子樂和、一枝花蔡慶;
執行死刑的劊子手,病關索楊雄、鐵臂膊蔡福;
檢驗屍、傷的仵作,巡夜的更夫、看管倉庫的斗級庫丁,以及報時的鍾鼓夫、養馬的馬夫、燒飯的伙夫等等衙門勤雜人員,這些人都統稱為衙役。
(1)明朝捕頭帽子種類擴展閱讀:
除以上三班外,古代衙門還有看管門戶、儀門的門子,管米穀出入的斗級,管監獄的禁卒,協助驗屍的仵作,傳信的鋪兵,看管銀錢的庫子,以及茶夫、燈夫、伙夫、轎夫、膳夫、更夫、吹手,等等,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清代官方文獻習慣上將書吏與衙役合稱為書役,實際上二者在身份地位上有明顯區別。經制吏有進身之階,有一定文化,法律上不屬於賤民,而衙役是差役,是「奔走於公家,執雜役之人」。因為差役的種類繁雜,選充差役也不盡相同。
民壯、庫子、斗級、鋪兵在法律地位上「同凡」,即具有一般權利人的地位,因而,對其選充也比較嚴格。比如與倉庫錢糧打交道的,要家道殷實、誠實良民才能充任。而其他充役者大多被視為「賤民」,不允許參加科舉考試,不許選任官職,他們的子孫在三代內也被限制享有這些權利。
衙役在年齡上一律要求是成年人,著役時間是三年,著役時必須出具從前未充衙役的保證書。法律還規定,一身不能同時充二、三役,犯有侵盜錢糧焚贓之類罪行的,即使遇赦豁免後,也不得應役。退役後不得改換姓名,重新應役。
與書吏一樣,衙役也有定額,他們被稱為額役,收入基本得到保障,他們的報酬稱為「工食」,年收入約有六兩銀子,大體上僅能維持一人溫飽。各州縣的額役不算少,一般都在百人以上,其中以民壯最多,州縣的法定民壯數目是50人,新設衙門的人數會少一些。
與書吏一樣,定額外的衙役數目也異常之多,他們通常被稱為白役。每個在冊的正役,都會僱用或跟隨幾個或十幾個甚至多達幾十個數額不等的白役。此外,還有數額不等的掛名衙役。這三項合起來,同樣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如浙江仁和縣和錢塘縣,衙役總數均多達1500人以上。
乾隆初年的江西省有幾千人。乾隆末年,地方繁劇州縣,所用衙役,有多達1000多人的,其中多數是掛名書役。清後期的山東大縣,衙役在1000人以上,小縣也數百人。對白役膨脹的勢頭,清朝政府也試圖整頓,但效果有限。
劉衡在四川巴縣做知縣時,原有衙役7000人,經過裁革整頓,一年以後剩下的僅有100多人。但這只是個案,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衙役膨脹的勢頭。衙役如此之多,不但百姓深受其害,官員也經常因失察被降級或革職。
② 古代捕快頭上戴的帽子上的花紋是什麼
雲紋
③ 明朝官帽有哪些
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級,有不同的規定。戴在頭上的有:
一、梁冠:文武百官在國家重大祭祀典禮,慶祝大功告成,正月初一進朝賀年、冬至、皇帝生日、聖旨開讀,進呈奏表等時候,都要戴上樑冠。依公、侯、伯,一到九品,以梁線的多寡來區分。
二、烏紗帽:是明代官人上班常戴的官帽。前低後高,靠後腦的地方,左右各有一片長橢圓形的帽翅,帽內有網巾,束著頭發。
三、襆頭:是在重大的朝廷集會、奏事、謝恩時戴的,形體和宋代的差不多,帽緣左右有兩支像直尺的展角,展角尾端有的往上彎,再往左右彎。
四、四方平定巾:布做的像長方體的帽子,又稱方巾、角巾。明朝建國初年,做這種帽子的人,為了歌頌皇帝平定四方的功勛,所以命名為「四方平定巾」,是讀書人、官家常戴的帽子。
五、飄飄巾:帽子像三角形屋頂、帽脊前後又各有一片長方形布披,隨風飄動,所以叫飄飄巾。跟八仙中的呂洞賓戴的帽子一樣,所以又稱純陽巾(純陽真人是呂洞賓的道號),不過純陽巾的前後帽頂布披有圈卷的雲紋。有的帽披上也加塊玉,腦後垂兩條長帶子。
六、東坡巾:蘇東坡發明的帽子。長方帽子,戴成菱形狀,摺線居中,兩邊角上又各附一片比帽子短的豎披。
其他尚有儒巾、平頂巾、漢巾、軟巾、吏巾、二儀巾、萬字巾、披雲巾、網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時也加上披肩。
④ 請問明代男的戴在頭上的帽子叫什麼名字
明朝男的戴的那個叫方巾
⑤ 明朝官員帽子兩邊的東西叫什麼
王上
⑥ 明朝的捕頭穿什麼樣的服飾
代官吏服飾公服:明代穿公服的官吏。其制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一至四品,用緋色;五至七品,用青色;八至九品,用綠色。紋樣也不一樣,一品用大朵花,徑五寸;二品用小朵花,徑三寸;三品用散花,無枝葉,徑二寸;四[品五品用小朵花,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用小朵花,徑一寸;八品以下,無花紋。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文武官員服飾主要有朝服、祭服、公服、常服賜服等。
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 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平民百姓所穿的盤領衣必須避開玄色、紫色、綠色、柳黃、姜黃及明黃等顏色,其他如藍色、赭色等無限制,俗稱「雜色盤領衣」。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朝廷對官吏常服作了新的規定,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文官用飛禽,武官用走獸,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麒麟袍為官吏的朝服。其服裝特點是大襟、斜領、袖子寬松,前襟的腰際橫有一,下打滿襇。所綉紋樣,除胸前、後背兩組之外,還分布在肩袖的上端及腰下(一橫條)。另在左右肋下,各縫一條本色製成的寬邊,當時稱「擺」。明代太監劉若愚《酌中志》一書,就專門敘述到這種服飾。他說:「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從兩旁起。」這種服裝所採用的質料和紋樣,按規定,都有一定製度。
《明史·輿服志》稱:正德十三年,「賜群臣大紅貯絲羅紗各一。其服色,一品鬥牛,二品飛魚,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級皆與焉;惟部曹五品下不與。」本圖所繪的服裝,就綉有麒麟紋樣。麒麟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形狀象鹿,全身有鱗甲,牛尾馬蹄,有一隻肉角。後人將它作為吉祥的象徵廣泛用於各類器物的裝飾。麒麟的形象也經過一番變化,將頭繪成龍首並有兩角,尾繪成獅尾等等。明代官服綉麒麟,似不限四、五品,職位特殊的錦衣衛指揮侍衛等也能服用展角襆頭,取自唐代的巾,但有硬盔,並以鐵線為硬展腳,腳長一尺二寸,須有職之人,在朝堂上穿公服者所戴。蟒袍是一種皇帝的賜服,穿蟒袍要戴玉帶。蟒袍與皇帝所穿的龍袞服相似,本不在官服之列,而是明朝內使監宦官、宰輔蒙恩特賞的賜服。獲得這類賜服被認為是極大的榮寵
⑦ 明朝皇帝的帶的帽子叫什麼
電視那是為了藝術美觀,我跟你說,明史有記載,皇帝常服中帶的叫烏紗翼善冠,折角向上,這才是真的,電視里的那種估計是定陵出土的金絲翼善冠見多了。
⑧ 明朝皇帝的帽子叫什麼
皇帝的帽子叫「皇冕」.
⑨ 宋朝.明朝.元朝.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帽子 宋朝.明朝.元朝.清朝具有代表性的帽子
宋朝的通天冠
明朝的四方平定巾
元朝的笠子帽
清朝的瓜皮小帽
⑩ 明朝皇帝的各種帽子,皇帝用的就一定是金燦燦的顏色嗎
不是,都是黑色的,明代皇帝也很少有穿明黃色的龍袍,大多是橘黃和朱紅的比較多,從萬曆墓裡面的就有朱紅色的龍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