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男子的服飾名稱,越多越好,注意:是男子的
男子衣服
1。頭衣頭衣又稱元服。元本義既是頭。加元服就是行冠禮。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有很大的區別。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zé)。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時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漢以後叫做兜鍪,再後來叫做盔。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指孫權年紀很輕就統率大軍。古時戴著兜鍪見尊長跟戴著冠一樣,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見尊長要免胄。
幘:平民所戴,在發上復以巾,一直蓋到前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薦給漢武帝,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注道:綠幘,賤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僕的身份。後來李白在《古風》中用「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來借指靠不正當手段致富並且驕橫的人。
陌頭:俗人的帽子,又稱帞頭、絡頭、繰頭、綃頭等。其形制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頭前額上打結。《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ìao)頭。」陌頭後代音轉稱為襆(fú)頭。後來襆頭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再往後取消了前邊的結,將後面的腳用金屬絲紮起,襯以木片,稱為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後面的腳向上在腦後相交,稱為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襆頭通常用青黑色的紗製成,所以也叫烏紗,後代俗稱烏紗帽。
留全發、戴冠、巾,是中原地區的正常裝束,非中原地區則以披發為常。《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吳越地區的祝發文身觀念和中原地區「肌膚毛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
2。體衣衣的狹義是上衣,裳是下衣。《詩經·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綉之美)自生光。」
襌:單衣。
袷(qìa)、復:夾衣。夾衣里可以加絮。《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復襦指有絮的襦。
褻衣、澤、衷衣:貼身穿的衣服。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褻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註:「澤,褻衣,近污垢。」澤相當於現在的汗衫。《說文》:「衷,里褻衣。」後來也寫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亂麻或舊絲棉的長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襺(jián):絮新絲棉的長衣。
古代上衣的領子有兩種: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連著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另一種是直領,領子從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異服了。
裾(jù):衣服身後的下擺。裾在身後,可以長垂至地。曹植《神女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袖(xiù):同袖。又稱袂(mèi)。如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紳:古人長衣外要系帶,帶子在腹前打結,餘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紳下垂,可以臨時提起來當作記錄本。古時有「縉紳」一詞。縉又可寫作搢,義為插,指插笏(hù,手板)於帶,在君臣相見時作為記事或指畫時用,所以縉紳成為高官的代稱。
帛:絲織品的統稱。
褐(hè):麻、毛織品。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區別是布細褐粗。讀書人未做官時穿的常服用布製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時。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也寫作袴,褲子。古代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沒有前後襠。紈絝是有錢人穿的,紈是織造得較為細致的生絹,由來紈絝專指富貴而又不務正業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與現在相似的褲子古代叫做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為褌(kūn)。《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一種名叫犢鼻褌的,就是後代的短褲、褲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相如在市場上穿犢鼻褌,是為了出其丈人卓王孫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飾,又稱褘(yī)、韍(fù,芾)。類似今之圍裙。
邪幅:綁腿。
2. 小說中古代男子的服裝類型
走在街上,迎面走來一個模樣俊俏的小生,身姿瘦削頎長,生的極為好看,身上著了一件挑綉菱花的淡色袍子,玉帶束腰,銀絲穿梭織就著繁復的花紋,高領盤扣,綴著玲瓏玉子,氣質高貴典雅,略高的領子將那雪色的脖頸微微掩藏著,許是冷的緣故,小生揪著領子,微縮著脖子,一雙靈動的眼睛笑意滿滿的打量著熱鬧的街……
猜測朋友是要寫女扮男裝么?所以寫的一段也是女扮男裝的,也不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背景。
一般有高領的衣服在古代就是清朝什麼的,南北朝時候雖然也有封脖子的那種,但是蓋不住喉結。你可以選擇穿著寬大的斗篷,風衣(古代寬大的那種)脖子周圍有柔然的毛絨之類的呀,或是可以用布圍著,偽裝。要知道,古時候冷的時候也會圍脖子的喲。
答得不好,見諒。
3. 請問中國古代男子的服飾是怎樣的
衣有廣狹二義。廣義的衣指一切蔽體的織品,包括頭衣、脛衣、足衣等。狹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
上古的頭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種。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帽,據說是沒有冠冕以前的頭衣,《荀子·哀公》:「哀公問舜冠於孔子」,孔子對曰:「古之王者有務而居領者矣」,楊倞注「務讀為冒」,意思是說務就是帽。後來帽成為正式的頭衣,杜甫《飲中八仙歌》說,張旭「脫帽露頂王公前」,脫帽沒有禮貌,可見戴帽就有禮貌了。
古代衣裳並舉時,衣只指上衣。下衣叫做裳。《詩經·邶風》說:「綠衣黃裳。」《詩經·齊風》說:「顛倒衣裳。」但是裳並不是褲而是裙。《說文》說:「常(裳),下裙也。」連在一起的叫做深衣。古人衣襟向右掩(右衽)用絛系結,然後在腰間束帶。《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可見左衽不是中原的習俗。帶有兩種:一種是絲織的大帶,一種是皮做的革帶。大帶是用來束衣的,叫做紳,古人常說「縉紳」意思是把上朝時所執的手版插在帶間,而縉紳就成了仕宦的代稱,「紳士」的意義也就此發展而來。革帶是用來懸佩玉飾等物的。古人非常珍視玉。《禮記·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又說:「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裘和袍是禦寒的衣服。《詩經·檜風》說:「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詩經·小雅》說:「彼都人士,孤裘黃黃。」可見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則不容易看見裘毛的色澤。袍是長襖,據說裡面鋪的是乳麻。一般來說,窮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論語·子罕》:「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可見穿袍穿裘有貧富的差別。漢以後有絳紗袍、皂紗袍,袍成了朝服了。
上古時代還不懂得種棉花。所謂「絮」、「綿」,都只是絲棉。因此,上古的布並不是棉織品,而是麻織品或葛織品。帛則是絲織的總稱。布與帛也形成了低級衣服與高級衣服的對比,貧賤的人穿不起絲織品,只能穿麻織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稱。
上古時代,男女服裝的差別不是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裝也還不是嚴格分開的。唐宋以後,婦女著裙之風大盛,男子才以袍為常服,女以裙為常服。上古有裳無褲。但上古所說的褲,並不等今天所謂的褲。《說文》:「絝,脛衣也。」可見當時所說的,很像今天的套褲,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褲子外面的。有襠的褲子叫褲,《釋名·釋衣服》說「褲,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種,類似後世的短褲叉,形似犢鼻,叫犢鼻褲,穿起來便於勞動操作。《史記》說,司馬相如「身自著犢鼻褲」,和奴婢們一起洗滌食具。
上古的鞋叫履,有麻履、葛履等。據說葛履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履。一般的履是用麻繩編織成的。編時要邊編邊砸,使之結實,所以《孟子》說「捆履織席」。
(摘自《古代漢語》)
4. 古代女子,男子衣服各部分名稱
男子衣服
1。頭衣頭衣又稱元服。元本義既是頭。加元服就是行冠禮。古代貴族與平民的頭衣有很大的區別。貴族戴冠、弁、冕,平民戴幘(zé)。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胄:打仗時用的帽子,加在冠上,秦漢以後叫做兜鍪,再後來叫做盔。杜甫《垂老別》:「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辛棄疾《南鄉子》:「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指孫權年紀很輕就統率大軍。古時戴著兜鍪見尊長跟戴著冠一樣,是不恭敬的表現,因此見尊長要免胄。
幘:平民所戴,在發上復以巾,一直蓋到前額。《漢書·東方朔傳》中說,有一公主的情夫名叫董偃,由公主引薦給漢武帝,董偃頭戴綠幘。顏師古注道:綠幘,賤人之服也。董偃的打扮表明自己是奴僕的身份。後來李白在《古風》中用「綠幘誰家子,賣珠輕薄兒」來借指靠不正當手段致富並且驕橫的人。
陌頭:俗人的帽子,又稱帞頭、絡頭、繰頭、綃頭等。其形制類似現在陝北農民用羊肚手巾包頭的方法,從後而前,在頭前額上打結。《陌上桑》:「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qìao)頭。」陌頭後代音轉稱為襆(fú)頭。後來襆頭又在腦後紮成兩腳,自然下垂,再往後取消了前邊的結,將後面的腳用金屬絲紮起,襯以木片,稱為展腳襆頭,為文官所戴;後面的腳向上在腦後相交,稱為交腳襆頭,為武官所戴。襆頭通常用青黑色的紗製成,所以也叫烏紗,後代俗稱烏紗帽。
留全發、戴冠、巾,是中原地區的正常裝束,非中原地區則以披發為常。《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穀梁傳·哀公十三年》:「吳,夷狄之國也,祝發文身。」吳越地區的祝發文身觀念和中原地區「肌膚毛發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
2。體衣衣的狹義是上衣,裳是下衣。《詩經·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
襦:短上衣。《孔雀東南飛》:「妾有綉腰襦,葳蕤(盛貌,形容刺綉之美)自生光。」
襌:單衣。
袷(qìa)、復:夾衣。夾衣里可以加絮。《孤兒行》:「冬無復襦,夏無單衣。」復襦指有絮的襦。
褻衣、澤、衷衣:貼身穿的衣服。司馬相如《美人賦》:「女乃弛其上服,表(露)其褻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澤。」鄭玄註:「澤,褻衣,近污垢。」澤相當於現在的汗衫。《說文》:「衷,里褻衣。」後來也寫作中衣。
裘:皮衣,毛向外。
袍:絮了亂麻或舊絲棉的長衣。《詩經·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襺(jián):絮新絲棉的長衣。
古代上衣的領子有兩種:一種是交領,衣領直接連著左右襟,衣襟在胸前相交,左襟壓右襟,在右腋下挽結。另一種是直領,領子從頸後沿左右繞到胸前,平行地下垂。
衽(rèn):衣襟。襟要右掩,所以「左衽」就是異服了。
裾(jù):衣服身後的下擺。裾在身後,可以長垂至地。曹植《神女賦》:「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
袖(xiù):同袖。又稱袂(mèi)。如連衽成帷,舉袂成幕。
祛:袖口、袖子。
紳:古人長衣外要系帶,帶子在腹前打結,餘下的下垂部分就是紳。《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子張書諸紳。」紳下垂,可以臨時提起來當作記錄本。古時有「縉紳」一詞。縉又可寫作搢,義為插,指插笏(hù,手板)於帶,在君臣相見時作為記事或指畫時用,所以縉紳成為高官的代稱。
帛:絲織品的統稱。
褐(hè):麻、毛織品。布和褐是同類的東西,區別是布細褐粗。讀書人未做官時穿的常服用布製成,所以布衣就成了未做官的讀書人的代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布衣指杜甫自己未出仕時。
裳:裙。古代男子也穿裙。
絝:也寫作袴,褲子。古代的褲子只有兩個褲筒,沒有前後襠。紈絝是有錢人穿的,紈是織造得較為細致的生絹,由來紈絝專指富貴而又不務正業者。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與現在相似的褲子古代叫做窮絝。窮絝的通行名為褌(kūn)。《世說新語·任誕》:「劉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宇為褌衣。諸君何為入我褌中?」還有一種名叫犢鼻褌的,就是後代的短褲、褲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乃令文君當爐,相如身自著犢鼻褌,滌器於市中。」相如在市場上穿犢鼻褌,是為了出其丈人卓王孫的丑。
蔽膝:遮住大腿到膝部的服飾,又稱褘(yī)、韍(fù,芾)。類似今之圍裙。
邪幅:綁腿。
女子衣服
漢服主要形式,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隋唐時期最時興的女子衣著是襦裙,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隋唐女子好打扮。從宮廷傳開的「半臂」,有對襟、套頭、翻領或無領式樣,袖長齊肘,身長及腰,以小帶子當胸結住。因領口寬大,穿時袒露上胸。半臂歷久不衰,後來男子也有穿著的。當時還流行長巾子,系用銀花或金銀粉繪花的薄紗羅製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帶上,再披搭肩上,旋繞於手臂間,名曰披帛。
明代女性習慣在裙子外罩一件背子衫或是雲肩。鳳冠霞帔是明代婦女的禮服,是後妃在參加祭祀等重大典禮時使用的服飾。整個冠上綴著龍鳳,搭配霞帔一起穿著。明代較多使用的紐扣,主要用在禮服上,常服很少使用,明末時才有所普及。
清代官服主要品種為長袍馬褂。馬褂為加於袍的外褂,因起源於騎馬短衣而得名,特點是前後開衩、當胸釘石青補子一方(親王、郡王用圓補)。補子的鳥獸紋樣和等級順序與明朝大同小異。皇帝有時還賞穿黃馬褂,以示特別恩寵。影響所及,其他顏色的馬褂遂在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一般的禮服。四、五品以上官員還項掛朝珠,用各種貴重珠寶、香木製成,構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點。絲紡綉染及各種手工專業的進步,為清代服飾品種的豐富創造了條件。清代女裝,漢、滿族發展情況不一。漢族婦女在康熙、雍正時期還保留明代款式,時興小袖衣和長裙;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無可底止;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著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5. 古代成年男子是否必須戴帽子
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主要有:冠、冕、弁、幘四種,其中「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
《儀禮.士冠禮》賈公彥疏:「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與諸侯同,十二而冠......《大戴禮》雲:『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傳》雲:『冠而生子,禮也。』」又《儀禮.士冠禮》:「始加(冠)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再加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三加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老無疆,受天之慶。』」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八九:「[冠禮]是自家屋裡事,有甚難行?關了門,將巾冠與子弟戴,有甚難?」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樂府詩集·陌上桑》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
婚姻冠笄,所以別男女也。——《禮記·樂記》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男子幼,娶必冠。——《白虎通》
笄冠有成人之容。—— 《通典》
冠禮,人倫之所重者也。——《六藝綱目》
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三苗髽首,羌人括領,中國冠笄,越人劗鬋。——《淮南子·齊俗訓》
首服既加,而後人道備,故君子重之,以為禮之始矣。——《五經要義》
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論語·堯曰》
冠者表成人之容,正尊卑之序。——《通典》
《朱子家禮·冠禮》冠服:
《開元禮》、新舊《唐書》、《宋史》禮儀志皆不載庶人冠禮,唯《宋史》輿服志有朱子定冠禮之證。然則朱子之制亦取法前賢,其淵源待考。宋朱子重更定,後代尊之。根據《明集禮》載,明代士庶冠禮基本沿用宋朱子《家禮》之制。
童子服:雙紒,四(衣+癸)衫、勒帛、采履。初加:緇布冠,服深衣、大帶、納履。
宋代,好以幅巾代緇布冠。再加:帽子,服皂衫、革帶、系鞋。三加:襆頭,服公服、革帶、納靴、執笏。或襕衫(父親無官者),納靴。
北宋,司馬光將《儀禮·士冠禮》加以簡化,制定了冠禮的儀式。儀式載於其《書儀》之中,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為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 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中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
帽子在中國很久以前就發明了。如中國成語中有"衣冠楚楚"、"冠冕堂皇"等,這里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於現在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
冠產生之後,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每一個朝代的冠式、冠制與前代相比都有不同。
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它的形式大體已與帽式相類。冠還得與頭帕配合,卑賤者只能戴頭帕,未成年者只能戴空頂頭帕。這種冠制一直影響到明代。
明代(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公服中又有烏紗帽。"冕"比"冠"出現要早,一般指封建帝王專用的"冕",在皇子繼承皇位時才加"冕"。勞動者只能戴頭巾,主要用來揩汗,以後當作帽子裹頭。
中國的帽子有其民族特色,在古代,遼金人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和禮帽、維吾爾族的小花帽、土族的氈帽、蒙古族的狐皮帽等。日常生活中,帽子還有防寒保暖、裝飾打扮的作用。
原始人把獸皮、樹葉蓋在頭上以保護頭部,產生了帽子的雛形。《後漢書·輿服志》有「上古穴居而野處,衣毛而冒皮」的記載。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束發裹額而具帽形的頭巾。西漢之前只為平民用,故有「士冠庶人巾」之說,顏色為黑或青。約東漢以後,貴族以幅巾裹發稱巾幘,因其前高後低而中間露發,恰可用於冠下。約從晉代開始,巾幘戴用時折出稜角,稱角巾或方巾,成為文人學士的象徵,後稱儒巾。隋代將巾幘定入輿服制度。唐宋元明各代,巾幘成為成年男子的普通用帽。其間唐代帝王始用的唐巾,宋代文學家蘇軾所創的東坡巾,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命制的四方平定巾,都是著名的巾幘品種。
包頭的軟布。有四帶,二帶系腦後垂之,二帶反系頭上,令曲折附頂。襆頭始於北朝。隋以桐木作骨子,使頂高起。唐以羅代繒。皇帝用硬腳上曲,人臣則下垂。五代漸變平直。宋代襆頭有多種式樣,其直腳式樣不同階層都可戴用。
古代帝王、諸侯、大夫的禮儀用帽。冕是最尊貴的一種冠,冕上面有一幅長方形的版,稱?,?前沿掛一排串珠(稱旒)。周代天子十二旒,諸侯以下旒數各有等差。後來只有帝王戴冕,所以「冕旒」又作帝王代稱。弁分爵弁和皮弁。爵弁即無旒之冕。皮弁用白鹿皮做成,其縫合處名會。會有結飾,綴五彩玉石。
古代貴族使用的束發物,先將長發綰起再用冠束住。冠初始時,主體只是一條冠梁,不寬而有褶,兩端連於冠圈,像弧形帶子從前向後覆發。冠圈兩旁有絲的纓帶,結於頦下。秦漢以後,冠梁漸寬,與冠圈連成覆杯狀,其形制漸趨帽形。冠名目繁多,著名的有漢代梁冠。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古代「頭衣」包括帽子、巾、襆、頭、冠、冕、弁等。《說文解字》未收「帽」這個字,可見帽是出現於東漢以後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沒有什麼特別明確的定義,有時和其他「頭衣」外形相近,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界限,但一般說來,帽子是圓頂形的,能覆蓋整個頭部,且易戴易脫,為人們日常所戴。
我國戴帽子的歷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戰國以前,人們都是戴帽子的,並且是皮帽子。只是後來隨著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級制度的出現,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轉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轉而成了小孩的專用品。到晉代已經要求不是那樣很嚴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實際上在三國時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寧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場合是不允許戴帽子的,而要按規定戴冠和幘等。
由於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後,士大夫階級也逐漸戴起了帽子,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後,由於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為人們日常普遍的一種服飾,並且和現代的帽子一樣,容易脫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現在一樣,喜歡趕時髦,後周時獨孤信打獵時帽子稍微斜了點,結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學他將帽子斜戴上,以為時髦。隋文帝楊堅未當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長有一肉瘤,怕人看見,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為時尚。
帽子的類很多,魏晉南北朝時期就有突孫帽、大帽子、白紗帽、烏紗帽、皂帽等;唐宋時代有席帽、渾脫帽、氈帽、壓耳帽、風帽、婦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結草帽、遮陽大帽、圓帽、鵝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氈帽、小帽、卷檐氈帽、皮帽、狗頭帽、涼帽等等。它們因材質、形狀等的不同,而分別具有防風、遮陽、保暖、美飾等功用。這其中最負盛名的乃是烏紗帽。
6. 古代成人禮三次加戴的帽子分別叫什麼
初加:發笄和羅帕、素色的襦裙,似中衣。衣緣沒有文飾,腰帶用普通的細布帶。
再加:發簪、曲裾深衣。
三加:釵冠。正式的大袖長裙禮服,上衣下裳制。佩綬等飾物。
衣服的擺放:按順序分別疊好、衣領朝東,由北向南依次置於席上,席置於場地東側;要加的發飾,由有司捧在盤里,立於場地西冊,面朝南,從東到西排開,依次是:發笄、發簪、釵笄。
(6)中國古代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擴展閱讀: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發盤起來,戴上禮帽。由於要穿戴的服飾很多;
包括冠中、帽子、襆頭、衣衫、革帶、鞋靴等,於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製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後,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後擇偶成婚的資格。
7. 附加題古時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古時成年男人戴的帽子叫弱冠
弱冠指男子20歲,也稱加冠。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廟中行加冠的禮數。冠禮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為行加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別代表擁有治人、為國效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賜上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說文》里冠弁冕之總名也。謂之成人。《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加冠禮並賜以字。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地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地年紀。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年。
若能幫上你,請採納!
8. 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古人戴的帽子象徵什麼
首先說一下,不是古人都愛戴帽子,帽子在古代不是誰想戴就能戴,也不是你想戴哪種就帶哪種的。因為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古時貴族男子戴的帽子稱為:冠。它的樣式和作用與後世並不一樣。
冠又是冕和弁的總稱。冕,黑色,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先秦時期,天子和諸侯大夫在祭祀的時候都戴冕,所以有冠冕堂皇的說法。冠冕又是仕宦的代稱,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弁,也是一種較為尊貴的冠。有爵弁、皮弁。
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人戴冠,車有車蓋,所以古人把「冠蓋」作為貴人的代稱,冠蓋也作為仕宦的代稱。
庶人,就是百姓,只能戴「巾」。《釋名·釋首飾》說:「士冠,庶人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