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三部委如何部署加快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
近日,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改委共同發布《關於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率先確立建成一流本科教育目標,適度擴大博士研究生規模,對教師科研的評價不唯頭銜、資歷、論文作為評價依據,而是突出學術貢獻和影響力。
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意見要求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准;精準引進活躍於國際學術前沿的海外高層次人才,堅決杜絕片面搶挖「帽子」人才等短期行為;改革編制及崗位管理制度,突出教學一線需求,加大教師教學崗位激勵力度,探索建立專任教師學術休假制度;深入推進高校教師職稱評審制度、考核評價制度改革。
② 美國、加拿大如何防止地方引進人才「以帽取人」
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引進人才,要麼是為了提高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要麼是為了提升學科水平、更好培養人才、產出更多優秀成果,因此堅持什麼樣的標准至關重要。
向左轉|向右轉
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地方政府和高校院所應當牢記引進人才的初衷,堅持「唯才是舉」,不拘一格引進創新能力強、創新潛力大的真正人才。
③ 真尷尬,山西某高校老師離職被索賠42萬,大學很缺人嗎
現在高校之間的人才競爭很激烈,相互挖人也是正常現象,所以很多高校一方面進行高端人才引進,另外一方面也會自己進行人才培養,為了防止人才培養投入後的人才流失,往往都會有一些約束性協議,提供福利的同時也會有違約責任。對於山西忻州師范學院此次人才離職索賠42萬的事情,我認為也是正常現象,索賠本身是沒有問題的,只是金額多少還有商議的空間,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學對於高端師資人才的確是很看重的,普通人才並不缺,缺的是有建樹的人才。
一、事件梳理據澎湃新聞報道,8月21日忻州師范學院離職教師賈某青再次披露離職事件進一步消息,忻州師范學院在8月19日已經決定為他辦理人事關系轉移手續,而賠償費用學院還要發起新的仲裁。
大學現在發展的競爭很激烈,尤其是地方院校,不僅僅受限於資金和投入的壓力,還受限於高端人才的引起。以至於很多地方院校都在通過各種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包括高待遇,高福利,安家費,住房,科研經費,子女入學,配偶工作等,但最終為了留住人才還是要有一紙協議約定的,畢竟那些錢劃撥下來也不容易。
普通的人才大學根本不缺,缺的是高端人才,所以我們經常也能看到很多學術大咖經常換大學,很多學校為了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影響力,有時候不惜重金挖人,幾百萬年薪並提供別墅的都有,而被挖的學校自然是很郁悶的,如果教師未滿服務期肯定就會索賠了,當然如果教師能好好說話,主動賠償一點,或許也就網開一面了。
④ 東部高校向中西部搶人才是怎麼回事
「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日前,在教育部召開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工作推進會上,針對東部高校向中西部高校挖搶人才的現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公開呼籲東部高校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
對此,一方面是要改變以高層次人才數量為依據的評價機制,降低東部高校挖搶人才的意願。另一方面是要在政策、資金分配等方面給中西部高校更多支持,幫助其提高穩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實力。這樣才能平衡好人才自由流動與高等教育生態健康的關系。
⑤ 教育部為什麼要反對東部高校從中西部和東北高校搶挖人才
近日,中組部、教育部聯合召開座談會,進一步引導和規范高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
在會議上,教育部鼓勵人才合理有序流動,反對採取不正當手段招攬和引進人才,反對從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高校搶挖人才。
2015年《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出台後,「雙一流」學校、科目對高級人才的需求量大增,出現了東部高校到西部高薪挖人的案例,讓原本已經「東強西弱」的情況進一步嚴峻。
因此,必須反對採取不正當手段引進人才。
⑥ 高校為了吸引人才,都有哪些神操作
在校工作,大房子免費住。吸引大城市打拚膩了的人回家鄉。對象這事么不用學校神煩,房子、幼兒園、小學都有了,還怕沒有妹子追么,學校里最不缺年輕的妹子了。
⑦ 高校引進諾貝爾獎得主 ,這裡面的"性價比"究竟有多高
中國高校及科研機構至少引進了9位諾貝爾獎得主,其中海南大學一次性聘請了4位諾貝爾獎得主。中國高校對諾貝爾獎得主的熱情追捧,一直備受爭議。贊同者相信,邀請諾貝爾獎得主加盟,對高校的師資力量、科研水平和國際交流都大有裨益。
該校更是計劃開設「諾貝爾班」,為學生配備包括諾爾貝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在內的世界一流導師。「引進諾獎得主是目前高校人才爭奪戰的一部分,只不過它把人才爭奪戰的戰火燒向了國外。」在談到這一問題時,廈門大學高等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別敦榮向《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不難看出,在「高層次人才」如何評定這一老話題上,人們彷彿又將眼光對准了最為簡單的標准——人才的「帽子」,而諾獎得主無疑是一頂被世人所認可的大「帽子」。不久前,中南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喻海良在網上看到了某高校的一則招聘信息,一開始的內容就是該校有多少名全職諾貝爾獎獲得者、多少名院士……「諾獎得主這個稱號的影響力是很強的。」
⑧ 德國的大學怎麼樣防止選拔人才以「帽」取人
關於德國大學世界排名普遍較低的原因,我個人覺得:
1. 德國之前本著教育資源公平的原則,並不提倡對本國個別大學在經濟,政策上進行扶植和傾斜。從而導致德國的大學各有各的學科特色,大部分高校只是在個別學科上很突出,並且一直突出下去。 但現在德國政府已經開始實行所謂的精英大學的評比。對於獲得精英大學稱號的學校,給予經濟上的扶植。致力於打造多學科突出的綜合高校。相信不久之後,會有成效。
2. 現在學術界的官方語言毋庸置疑的是英語。評價一個學校的學術聲譽的重要標准就是各學科教授在學術界的名氣以及頂級期刊的論文數。如果你關注世界大學排行榜,英語國家的高校,幾乎獨領風騷。你如果看看德國人用英文寫的書或者論文,應該可以體會到,Deuglish 對於國際學術交流也是會產生不利影響的。
3. 德國的高校和德國的企業有個共同特點: 科研生產貼近市場應用。 而應用領域的技術大多是成熟的科技,不會處於學術領域的尖端。這樣的結果就是,企業和高校合作可以帶給市場成熟穩定的產品,卻很少能在純科研的尖端領域卻的成果。所以德國工業世界第一,大學排名卻不靠前。
所以如果你到德國來學習,然後打算工作的話,工科類特別是機械電子能源化工是非常好的選擇。文科哲學,法律,經濟,神學由於語言的原因學習難度會非常大,盡管德國在這些方面都有歐洲前列的高校但並不推薦。
⑨ 人才帽子是什麼意思
人才帽子是一種促進社會發展和國家強大的制度。
1,有了人才帽子制度,考核評選晉升底層人員,是通過中央層面來操作的。
各種檯面上的,非檯面上的事情也要放到中央層面來進行。這比起非人才帽子制度,對於底層人員不是更好嗎?
天高皇帝遠,沒有這套制度,你更加不知道是怎麼被土皇帝搞死的。
2,人才帽子制度對於幹活的底層是很大的利好。就跟論文制一樣,有了論文到哪裡都標定了你的產出,沒有論文你的果實全部被人拿走,你只能祈求遇到好領導。
由於這樣,對幹活者是一種利益保護。現在人才帽子可以標定你的價值。
3,人才帽子提升了流動性。這個很重要的,就跟香煙在各省各自為戰,跟全國通賣,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一樣。有了人才帽子,你現在是全國通行。沒有人才帽子,你就只能被憋在一個小地方里。
從全局來考慮,這個宏觀收益類似於貿易自由化的收益,他是把盤子做大的優秀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