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贊美冬天的句子
有人贊美春天。說他萬物蘇醒,生機盎然,有人贊美夏天,因為它有火一樣的情感;有人贊美秋天,是看到他的碩果累累。然而,我贊美冬天,冬天雖然顯得蕭殺,但它孕育著新的生機,是是堅韌不拔的。
你看那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何等的氣魄;那白雪皚皚的大地一片純真,那象玉樹一樣的冰棱,玲瓏剔透。冬天是那樣的純潔,超然,冬天的陽光在迷茫晨霧中緩緩伸展開來,顯得那麼寧靜淡遠,冬日的陽光分外可愛和值得珍惜;悠閑的老人會在冬日的陽光下嘮著家常。
冬天的晨練更有一番意趣,新鮮而略帶涼意的空氣使人頭腦清醒,精神抖擻。
冬日的雪天,更是銀裝素裹,能讓你欣賞到雪壓松枝不彎腰的那種景象。廣場上孩子們正在冰天雪地里堆著雪人,打著雪仗,好不讓人羨慕!偶爾我也會加入其中與孩子們嬉戲一番。
冬天屬於酷愛學習的人們,你看,在那寂靜的夜晚,或挑燈夜讀,或潛心研究,是那樣的專注,不需驅趕蚊蟲,也沒有那蟬鳴蛙叫的煩憂。
冬日的田園沒有了勞作的人們,他們呆在家中,一家人圍爐而坐,聞著即將出爐的烤甘薯散發出的濃濃香味,享受著冬日給他們帶來的這份閑暇。
冬日之夜,遙知己暢飲敘舊,圍爐漫話,好不愜意,冬天更是屬於勇敢者的,滑雪溜冰,尤其是劈波斬浪,化冰棱為春水、遨遊河湖的冬泳者,在那冰天雪地里,他們毫無瑟縮之意,這是意志、勇氣和毅力的表現。
我贊美冬天,假如沒有冬天又哪有春天?如果沒有看見過冰封的河道,哪裡會有歡快的溪流?
我贊美冬天,他給我意志、勇氣和力量,冬天來了,春天難道還會遠嗎?
參考資料:http://www.2mei.com/go.asp?id=2532
『貳』 今年冬季流行什麼款的女式衣服
2019年冬季流行女式衣服款式有:復古英倫風格、毛衣、森系風格、羊羔絨外套、短款羽絨服。
1、復古英倫風格
毛呢格子大衣,裡面搭配黑色的打底裙子,黃色的長筒襪是點睛之筆,讓整個偏素的一身,馬上有亮點,最後英倫風餓鞋子。這樣的搭配看上去會顯得文雅又不失俏皮。不搭配帽子,顯得成熟性感些,有種知性美,如果搭配上帽子則減齡且帥氣不少。上衣搭配一個非常具有設計特色的帶有蝴蝶結的短款襯衫,短款襯衫配上長款a字裙,無論是不是大長腿,一眼看過去你就是長腿無疑大裙擺的a字裙是屁股稍大妹子的福音,如果是嬌小可愛型身高的,也適合這樣的顯腿長搭配。
(2)兒童冬季公主帽子擴展閱讀:
總結以上冬天的穿搭,毛呢大衣、毛衣、打底裙絕對是必不可少的,冬天這樣穿,絕對是人群的焦點。Ins寬松字母衛衣加上波點半身裙,絕對是休閑的森系百搭款,兔毛純色針織帽無論是用來凹造型還是保暖絕對可以兩者兼得,身無論是從整體造型還是各件單品,均可拆分使用,搭配各種衣服,畢竟這都是百搭基本款。
冬季是萬物凋零的季節,在這個季節綠色當然是缺少的顏色,這款毛衣保暖系數超高是由綠白拼接而成,顏色不會過於單一,前面的印花選擇的是老虎,給這款毛衣增加了兩點,毛衣款型設計有點類似蝙蝠衫。如果再搭配上打底褲和長筒靴,那麼這款毛衣就是輕熟女的首選。
『叄』 耳朵兩邊有兩根繩子的帽子叫什麼帽子就是頭頂有個球球,兩邊遮住耳朵有兩條繩子冬天戴的那種。
傻瓜:就是咱倆到重慶後別人罵我「斗棚」的那種,就是「綠毛子」!
『肆』 孩子冬季運動,家長應該怎麼做
天氣越來越寒冷,很多家長開始擔心孩子在訓練中凍著著涼,於是就在孩子練功服里套上厚厚的保暖衣、羊毛衫捂著。那麼,問題來了。孩子訓練應該怎樣穿著呢?
孩子新陳代謝旺盛,怕熱不怕冷,而且孩子經常處於停不下的活動狀態,所以在孩子運動時穿衣一定要注意。在人體運動的過程中,體內會排出很多汗液,如果沒能及時排干或更換,會讓人感覺濕涼,這樣更容易導致感冒,所以建議孩子在運動時給孩子最里層的衣物注意選擇吸水性強,易干透型的;在最外層注意選擇有防風性能,透氣性又好的外套。
在訓練中,本身就是易干透型的,所以,做家長的大可不用在練功服里套保暖衣、羽絨背心等,這樣反而更容易著涼,而且又影響孩子運動。
『伍』 愛冬天的排比句
我們愛冬天 ,冬天是個時裝設計師,為大地披上了雪白的衣裳;我們愛冬天 ,冬天是個魔術師,送給每個人大大的棉花糖;冬天是是個音樂家,用各種各樣的風譜寫樂章;我們愛冬天 ,冬天是嚴厲的老師,用嚴寒與風雪做教鞭,教育我們擁有頑強的意志。
6、冬天的風是和煦中夾雜著點傲氣的。但它不像北方凜冽的寒風,吹得人直哆嗦;更不像北京的風,吹得人睜不開眼。它是一個和善的小精靈,在你踏上勞累的歸途時,輕輕拂過你的臉龐送上半點寒意;或是,徐徐吹動你耳畔幾縷發絲,奏上一曲浪漫的大自然交響曲。那風吹的聲音,猶如一隻無形的手,輕輕叩開你的心扉。對於這小精靈的問候,你能撅起嘴嗎?你只有「忍」著幾絲寒意,出口氣罷了。
7、冬像一位魔術師,因為有了冬,大地才有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有了「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有了「秋月楊明暉,冬嶺秀寒松」。
8、我喜歡冬天,因為它像一位法官,正直、公正,一視同仁;我期待冬天,因為它有像鵝毛般一樣潔白的雪花;我守望冬天,因為它像甜睡了的嬰兒,接下來便是活潑無比的春天。
9、雪仙女來了,她邁著輕輕地腳步,走過了田地;她撒下白白的雪花,飄過了森林;她跳著輕盈舞蹈,擁抱著冬天。
10、一陣西北來的風,吹走了幾乎所有的顏色,只剩下滿世界的黃:暗黃的石塊,裸露全身,在馬路邊打滾;褐黃的葦葉,只剩半截,在水溝里掙扎;青黃的雜草,孤苦伶仃,在園子里寂寞;枯黃的樹干,脫光葉子,在橋兩端打顫;橙黃的街燈,猶猶豫豫,在街道旁等待。
11、冬天,在我眼裡,它是多麼的寒冷;在我腦里,它是多麼的孤傲;在我心裡,它是多麼的徹骨!
12、冬天象一位公主,舞動神奇的面紗,送來陣陣寒風;冬天像一個巧匠,雕刻出最美麗的冰花;冬天像一個魔法師,變化出一片白雪。
13、冬天,它是一個雪白的精靈,降臨在人間;它是一位優雅的女士,漫步在大地;它是一位偉大的畫家,畫出了最美的華彩!
『陸』 冬季公主裙怎麼搭配外套
如果你的公主裙下擺也很好看,型好的話可以試著搭配短款的外衣,當然得保證腿不冷,可以穿厚點的保暖瘦襪褲之類的打底褲。
也可以搭配大衣會是個不錯的選擇。再配一個靴子。
要是想暖和,就搭配時裝款的羽絨服,比如顯腰身的羽絨服。
『柒』 描寫冬天的好詞好句有哪些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樣子;一說猶「飄飄」。晛;太陽的熱氣。曰:語助詞,無實義。
《詩經·小雅·角弓》
寒風摧樹木,嚴霜結庭蘭
漢·樂府古辭《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凄凄歲暮風,翳翳經日雪。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凄凄:寒涼。翳翳:陰暗。希:少。在目:眼睛所見。皓:白。
晉·陶淵明《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晉·謝道蘊《詠雪聯句》:「白雪紛紛何所似,撒鹽空中差可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明月照積雪,朔風勁且哀
朔風:北風。勁:猛烈。哀:凄厲。
南朝宋·謝靈運《歲暮》
隔牖風驚竹,開門雪滿山
牖:窗戶。風驚竹:風中帶雪,打在竹上,發出沙沙的響聲。
唐·王維《冬晚對雪憶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問《苑中遇雪應制》
水聲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劉長卿《酬張夏雪夜赴州訪別途中苦寒作》
一條藤徑綠,萬點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歸舊山》
地白風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歷陽不肯飲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紛紛吹落軒轅台
軒轅台:相傳為黃帝擒蚩尤之處。
唐·李白《北風行》
亂雲低薄暮,急雪舞回風
回風:迴旋的風。
唐·杜甫《對雪》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得結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雲晴鷗更舞,風逆雁無行
無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長孫漸舍人歸州》
寒天催日短,風浪與雲平
唐·杜甫《公安縣懷古》
斜陽疏竹上,殘雪亂山中
唐·韓翃《褚主簿宅會畢庶子錢員外郎使君》(一作張繼詩)
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唐·韓愈《李花二首》:「當春天地爭奢華,洛陽園苑尤紛拏。誰將平地萬堆雪,剪刻作此連天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嚴冬不肅殺,何以見陽春
肅殺:嚴酷蕭瑟的樣子。
唐·呂溫《孟冬蒲津關河亭作》
天寒色青蒼,北風叫枯桑。厚冰無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風聲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元稹《南秦雪》
六齣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六齣: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齣」稱雪花。瓊枝:竹枝因雪覆蓋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駢《對雪》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唐·白居易《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旋撲珠簾過粉牆,輕於柳絮重於霜
兩句寫雪花紛飛的景象。
唐·李商隱《對雪二首》
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凍而流動不暢,因以嗚咽來形容。吟:歌吟。
唐·劉駕《苦寒吟》:「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
玉龍:形容飛雪。敗鱗殘甲:形容雪片亂舞如鱗甲之片紛紛墜落。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詩話》載張元作《雪》詩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
玉:喻白雪。
元·黃庚《雪》
溪深難受雪,山凍不流雲
清·洪升《雪望
『捌』 今年冬天最流行什麼款式什麼顏色的女生帽子
粗針的毛線帽子 咖啡色百搭 或者米色也很好看
『玖』 有關冬天的好句
冬天的好句:
1.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2.秋月揚明惲,冬嶺秀寒松。(陶淵明:《四時》)
3.南鄰更可念,布破冬未贖。(陸游:《十月二十八日風雨大作》)
4.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董思恭:《守歲》)
5.鳴笙起秋風,置酒飛冬雪。(王微:《四氣詩》)
6.隆冬到來時,百花即已絕。(陳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張謂:《早梅》)
8.兒童冬學鬧比鄰,據岸愚儒卻子珍。(陸游:《秋日郊居》)
9.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杜甫:《小至》)
11.冬天,這里的天總是陰沉沉的、灰濛蒙的,太陽好像怕冷似的,從東邊向西邊一滑就過去了。
冬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冬梅——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赴鼻香。
冬景——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冬夜——歲華皆采獲,冬晚共嚴枯。
冬風——飄飄送下遙天雪,颯颯吹乾旅命煙。
冬天——琥珀珠海黏行處雪,棕櫚帚掃卧來雲。
冬思——歲寒,然後知柏之後凋。
冬狩——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末狼。
冬愁——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冬行——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冬恨——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拾』 貝格曼在小河墓地中發現的「微笑公主」和70年後中國考古學家發現的「小河公主」是同一個嗎
不是同一個人!!!!!
看完這篇文章就會釋然!
200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小河墓地進行考古發掘。
這艘承載著近4000年前人類文明信息的方舟,帶給今天的我們無盡的疑謎。
小河,究竟是遺世而獨立的另類文明樣式,還是一把鑰匙,將打開人類文明之謎?
神秘公主的微笑
羅布泊的一個無風的早晨,小河墓地。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
一座船形棺木正在開啟。緊綳在棺木上的牛皮斷裂的聲音沉悶而有力,像從幽深的海水裡傳出的某種震響。「那聲音刺激人的神經,讓人興奮,我感覺那是世界上最好聽的聲音,那是歷史從3800年前走來的腳步聲。」曾在現場開啟棺木的新疆考古所所長伊弟利斯說。
一個微笑從棺木中傳上來,一個凝固而永恆的微笑,但是這個微笑生動而具有感染力,以至於讓看到的人都在內心產生了一種愉悅感。這是一個年輕女人的臉。這是一具年輕女性的木乃伊,頭戴尖頂氈帽,微閉著雙眼,楚楚動人的眼睫毛像一排幼松似的挺立著,上面蒙著一層細細的沙塵。
微笑公主
這是一個具有歐洲白種人特徵的美人,她讓人想起70年前貝格曼向人們介紹的「神秘微笑公主」。
1934年,瑞典人沃爾克·貝格曼向西方世界介紹他在中亞腹地的驚世發現。
「高貴的衣著,中間分縫的黑色長發上戴著一頂裝飾有紅色帶子的尖頂氈帽,雙目微合,好像剛剛入睡一般,漂亮的鷹勾鼻、微張的薄唇與露出的牙齒,為後人留下一個永恆的微笑。」
貝格曼把她稱作「微笑公主」。
作為斯文·赫定組織的西北聯合考察團的成員,貝格曼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羅布泊發現了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貝格曼把它命名為小河墓地。他的「微笑公主」就是出自這個墓葬之中。
但是「微笑公主」在驚世一現後,就又沉入沙漠。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她。
70年過去了,當又一位小河「公主」的神秘微笑再次在考古工作者手下浮現時,小河——這個讓世人牽掛猜度了半個多世紀的墓地終於開始揭開重重疑謎。
200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對小河墓地進行考古發掘。「在這之前,我們每個人都熟讀了70年前貝格曼寫下的考古報告《新疆考古記》,我們知道小河所包含的人類文明之謎將由我們親手揭開。」伊弟利斯說。
貝格曼的小河
貝格曼的文字仔細記錄了他當年艱難的發現之旅。
1934年初夏的一天,貝格曼考古隊行進在塔里木盆地的羅布荒漠中,他們的目地是尋找一個「有一千口棺材」的古墓葬。此時他們已經渡過了孔雀河,在沙漠里轉悠了15天了。
擔任向導的是羅布人奧爾得克。就是此人,1900年領著斯文·赫定發現了消失在歷史長河中1600多年的樓蘭古城。在斯文·赫定離開中國後的33年裡,奧爾得克已經變成了72歲的老人,但他一直在等著斯文·赫定,要告訴他自己的另一個重大發現:在孔雀河邊的荒漠中,他發現了一座有一千口棺材的小山,那是誰也不知道的古跡。
按奧爾得克指定的方向,應該是在庫姆河(孔雀河的一個支流)以南地區,但渡過庫姆河之後貝格曼發現,這里的原野布滿了雅丹、沙丘和檉柳墩,就如一個巨大的迷魂陣。貝格曼發現他們在原地打轉,走了一上午來到的竟然是昨天曾經來過的地方,一個小湖灣。
晚上奧爾得克的一個同伴病了,而他自己在半夜裡突然從夢中驚醒,說是看到了可怕的幽靈。第二天的奧爾得克開始一個一個地講故事,他說,那座具有墳墓的小山已經消失在新形成的湖泊中,再也找不到了。又說那是一個有「伊比利斯」(魔鬼)守候的地方,任何靠近它的人都要遭受滅頂之災。「我開始懷疑是否有這樣一個地方,或者他是否真的去過那裡。」貝格曼說。
考察隊意外地拐向了一條庫姆河的支流,這是一條沒有名字的河,貝格曼隨口把它叫作「小河」。
考古隊沿著小河邊測量繪圖邊前進。這時已是6月2日,沙漠里的天氣變得特別熱,所有的人都汗流浹背氣喘吁吁,而周圍的牛虻聞味而動,「可憐的人們幾乎要發瘋了」。
就在這天傍晚,奧爾得克找到了他曾發現的墓地。
奧爾得克就像是走進了夢境,迷迷糊糊地張望著,諦聽著,他久久地凝望著一個小山包一言不發,而此時人們都在忙著搭帳篷,准備晚上的營地,突然奧爾得克指著那個山包大叫:「那……就是它。」
塔克拉瑪干是一個死寂荒涼的世界,但是它的每一次發現都震驚了西方世界。
貝格曼關於小河發現的《新疆考古記》於1939出版。
《斯文·赫定率領的中瑞聯合考察團報告書》到1982年出版,達到了54卷的宏大規模。
66年沙海沉沒
小河墓地自貝格曼發現之後就在沙海中神秘地消失了蹤跡,之後的66年再也沒有人能夠找到它。
當年貝格曼在這里只進行了粗略的工作,發掘了12座墓葬,帶回了200件文物,相對於貝格曼描述的一個巨大的古墓群來說,這些東西太簡單了。
1935年西北考察團的工作因為中國時局混亂而中止,從此斯文·赫定、貝格曼等人再也沒有機緣回到讓他們魂牽夢繞的羅布泊。中國繼而經受持續的戰爭之苦,解放後羅布泊又因為核試驗而成為一塊禁區,遙遠的沙漠里的小河就這樣進入了一個長久的冰凍期。
「找到小河墓地,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考古學家的夙願。」69歲的新疆考古所原所長王炳華說。他是中國考古工作者中尋找小河墓地的第一人。
1979年對於絲綢之路的狂熱由日本傳入剛剛開啟國門的中國。日本NHK電視台和中國中央電視台合作拍攝絲綢之路,新疆考古所原所長王炳華、穆順英被選作了尋找樓蘭的考古專家。
王炳華乘車在馬蘭基地的幫助下一直向西尋找樓蘭。這是新中國考古學者在樓蘭發現半個世紀後第一次到達這里。
「我帶了一支考古隊進入了孔雀河下游,尋找小河墓地,曾經深入了相當一段距離,但因種種曲折沒有找到。」王炳華說。這一次小河墓地雖然沒有找到,但卻意外地在孔雀河谷發現了「太陽墓」,而另一支隊伍中的穆順英也意外地在孔雀河下游支流發現了「樓蘭美女」。這是一具戴插著羽毛的尖頂氈帽的女木乃伊,是一個棕色毛發高鼻深目的白種人。太陽墓和樓蘭美女的發現再一次震動世界。
進入1980年代,中國考古工作者才進入羅布泊工作,在這一時間進行的樓蘭文物調查中,小河墓地還是沒有找到。
「小河最讓我縈懷。在塔克拉瑪乾的古代廢墟中只有小河是最神秘的,它只揭開了一角,就神秘地消失了,而它所透露的信息存在著巨大的誘惑。」王炳華說。
小河墓地在一片低矮的沙丘之中顯得高聳而挺立。其實遠在4公里之外就可以看到它,只是因為人在沙漠里轉暈了很難一下認出它。它渾圓而巨大,它的頂部似乎有一片很密的死胡楊林,這使它不同於一般的沙丘。當年貝格曼遠遠望見這些胡楊木的時候,以為是因為過近的樹距使得這些樹互相支撐沒有倒下。很快他就搞清楚了那不是樹林,而是一些矗立的木柱,它們密密地插在沙丘的頂部,強烈的沙漠風暴和烈日已經將它們頂部劈開了花,但它們依然倔強地兀立著。
「雖然時間已流逝了66年,但小河墓地總的形象並未顯出什麼大的變化,依然是1930年代初呈現在人們面前的身影。」王炳華說。
王炳華止住了所有人的腳步,他以一個考古學家的身份和眼光先圍著墓地轉了一圈,留下沒有擾動的資料,然後走上了沙丘。
「墓地沙丘上,層層疊疊、錯亂散落的是難以盡數的弧形棺板,它們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粗略統計,總數當在140具以上。部分白骨、淺棕色毛發的兒童干屍,尖頂氈帽、屍體裹身的粗毛布、草編小簍散落在棺板之間。」
小河歸來的王炳華來到了北京大學,向世人刊布了小河墓地重新發現的消息。
一個在沙漠中沉睡了近4000年的文明被現代人喚醒。
天上掉下來的小河?
這是另一種樣式的文明,與我們所熟稔的古代人類文明全然不同。
如果從空中看下去,小河墓地一定像一條船,漂浮在茫茫沙海中。
時間不經意地給我們留下了小河墓地。
小河讓我們體味的,是一種文明的荒涼與孤寂。
2002年,小河墓地出現在新疆考古所所長伊弟利斯眼前。「真是一座死亡的殿堂。」伊弟利斯感嘆道,「墓地被破壞得相當嚴重,當年貝格曼看到的已經不是小河墓地的原生態,而我們看到的更慘烈。」新疆考古所對小河墓地進行了初步的考察並試掘,2003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進行考古發掘。
紅色的死亡殿堂
看來這死神的立柱殿堂,曾經籠罩在一片耀眼的紅色之中。人們將這些木質紀念物塗成紅色,緣於對魔法的敬畏肯定大於對美學的追求。紅色是血的顏色,即生命的顏色。 ———貝格曼
到過小河墓地的人,留下的第一個強烈的印象就是小河墓地的沙山上密密麻麻矗立的多棱形、圓形、槳形的胡楊木樁。
棺木如船
這些木樁大約有140多根。大都是4米多高,相當的粗壯,不知在哪段歲月的深處,也不知何人將它們都砍斫成了多稜柱,從7棱體到11棱。「7和11是小河墓地常出現的數字,這個數字很神秘,似乎大有深意。」伊弟利斯說。
在這些密密的立柱中間,雜立著被雕成長卵形的立木,粗大的木頭的頂部被加工成了卵圓形,它們渾圓的線條和多稜柱形成一種對比,顯示出一種不同尋常的意蘊。
這里最耐人尋味、也最讓人費解的是一種槳形的胡楊木樁。它們是一種極度誇張的槳形,寬度遠遠超過一般的人們常識中的槳,而且,上方通常被塗成黑色,下方是血紅色,在下方紅色的部位刻畫著數道橫向的裝飾紋。貝格曼曾百思不得其解,最終他不得不拋開「何以如此之寬」的疑慮,斷言:「不管怎麼說,這些槳形物預示著埋葬在這里的人們生前經常劃槳。」
為什麼要把如此多的木樁立在沙丘上面?它們是做什麼用的?貝格曼讓猜測的眼光沿著柱子一直向上,他認為立柱上面可能會有屋頂,並且在很久以前就被風吹離了。
然而正確的路徑是要將目光向下,向著那沙子深處的墳墓。
69年後,當考古隊向下挖掘的時候,推翻了屋頂的推測,它們的結論出乎意料又匪夷所思———所有的木柱都是死者擁有的紀念物。
男根與女陰:死對生的崇拜
「它太奇怪,太獨特了,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會找到第二個這樣的墓葬方式。」伊弟利斯至今還沉浸在小河的神秘氛圍里,眼神里有一種迷茫的霧氣。
當考古工作者手中的工具向下探尋時,墓地表面立柱森林的秘密展現了出來。
露在沙丘表面的僅僅是立柱的一部分,它們的大部分都在沙土的深處。
每一個粗大的立柱下面通常都有一具棺木。死者頭部前方和腳後各有一根立柱,通常頭部的立柱粗壯高大,腳部的立柱細小一些。
從一個巨大的立柱向下,揭開沙子,達到一米多的深度的時候,就會發現下一層的棺木,而更下一層棺木的立柱的頂端已經和上一層的棺木、立柱「犬牙交錯」在一起。
「當我們基本搞清楚這些立柱的作用時,反而被我們自己的發現鎮住了。它太奇怪,太獨特了,你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不會找到第二個這樣的墓葬方式。」伊弟利斯至今還沉浸在小河的神秘氛圍里,眼神里有一種迷茫的霧氣。
立柱根據死者的性別不同而不同。男性死者的頭部立柱是槳形的,女性死者的頭部是頂端被加工成卵圓形的立柱。兩種不同的立柱分明指向不同的象徵物,有著不同的意義。
「卵圓形立柱象徵男根,槳形立柱象徵女陰。這種指向毫無例外。」伊弟利斯說。
矗立在墓地中央的一根高大的、頂部呈尖錐狀的立柱有了最終的歸屬。它是屬於一位年長的婦人的。這是目前發掘出的最大的一個「男根」,它通體被塗成紅色,上端線條渾圓,中段被雕成9棱形,立在老婦人棺木頭部的位置。
考古工作者們更願意把這個老婦人看作一位身份顯赫的人物。在她頭部的立柱之間,還插著一根木柱,上面懸掛著一個巨大的牛角。老太太的屍體保存得非常完好,她的面龐看起來很瘦削,安詳地微閉著雙眼,有一種說不出的滿足感。
正如「男根」一樣,「女陰」同樣以誇張的大比例顯示著它的非同凡響。
它們和粗壯的「男根」一起,組成了小河墓地神秘而驚世駭俗的生殖崇拜文化景觀。
一位歷史學家說,人類早期文化中對生殖的崇拜在很多民族的遺存中都有發現,但像小河這樣的極度的崇拜方式卻從來沒有見過。
草編的文明
沒有陶器、銅器,更沒有鐵器。草、木、毛是小河生活的重要組成物。小河所提供的文明信息是完全陌生的。
小河墓地西區已經進行了1.8米深的考古發掘,在這個深度里,發掘了二層墓葬33座,獲得服飾保存完好的干屍15具,發現祭祀遺址2組。底下有多少層還不好說,一層棺木就有可能是一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小河墓地的沙丘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長時間以來一層屍體一層沙,一層沙一層木樁堆壘起來的。
現在,當考古學家一層一層揭開歷史的時候,是向著4000年前一步一步回溯。
一座棺木正在被打開。
清除層層細沙之後,是一具呈橄欖形的棺木。棺木上蓋著三張板結而堅硬的牛皮。牛皮是在新鮮的時候蓋在棺木上的,它們在乾燥的過程中不斷地緊縮,最後緊緊地將整個棺木裹住,其表面變得如盾牌一樣堅固。棺木在牛皮的包裹下新鮮如初,棺內甚至沒有一顆沙粒進入。墓主人安靜地躺在裡面,睡著他的千年長夢。
小河墓地上至今為止所有發現的沒有被攪擾過的棺木,全部用牛皮包裹。可以想像,眾多的牛曾被當場宰殺。
一個巨大的「槳形立柱」豎在死者的頭部。在立柱和頭部之間,是一個草編的小簍,簍口被白氈封住,裡面是麥粒和一些糊狀的食物。他的頭部還插著一塊木樁,上面懸掛著一個巨大的牛頭,牛頭歷經歲月已經變得潔白無比。
揭開牛皮,棺木露出,通體紅色,顏色很鮮艷。兩枝胡楊樹干被加工成了比人體稍長一些的「括弧」形,「括弧」兩頭對接在一起,兩端事先雕好的槽中楔入擋板固定。棺蓋是十多塊寬度依棺木弧形而截取的小擋板。當牛皮包裹上去時,這些擺放上去不加固定的小擋板便非常牢固。
當年滿沙丘的走到哪裡都會碰腳的弧形木板很是讓貝格曼困惑,他無法想像它的用途,直到發現了未經人觸碰過的棺木,貝格曼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滿地皆是的弧形木板,是死者棺木的側板。
棺木:一條沒有船底的船
所有的棺木都沒有底,小河人就包裹著他們的毛布大斗篷睡在沙子上,如果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小河人的棺木像一條船,只是這條船沒有船底。
小河墓地的發掘顯示,青銅已經出現,但似乎並沒有成為人們日常使用的工具或器皿,它可能是小河人的一種飾物,或者因某種象徵意義而鑲嵌在木製品上。
草、木、毛是小河生活的重要組成物。
草編小簍似乎在小河人的生活中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在沒有陶器、銅器,更沒有鐵器的生活中,草編小簍似乎就是惟一盛食物的器皿,每隻小簍上都有的提梁,提示著無論走到什麼地方,小簍始終提在小河人的手上,須臾不曾離開。
小簍織得很密實。它們有鼓腹形的,有圓柱狀的,有圓底的,有尖底的,形態各異。它們用植物的莖稈、根莖纖維絞編而成,當年的人們巧妙地利用草的不同光澤和質地,編出明暗相間的三角紋、階梯紋,最為神奇的是,這些最易腐朽的草,卻歷幾千年而簇新如故。沙漠的乾燥氣候,將小河的一切信息都完整地保存了下來。
「製作這些小簍需要相當的技巧,他們對形狀與比例的掌握值得欽佩,完全可與那些在這里出土的所有木樁上面的雕刻花紋相媲美。」貝格曼當年如此嘆道。
腰衣是小河人主要的穿著。那是一種羊毛織物,一窄條兒,下端有飾穗,男人的比女人飾穗短些,僅僅護住陰部,女人的飾穗長些,有的可以達到膝部。一雙牛皮或猞狸皮縫制的短靴子,靴底毛朝外,其餘部分毛朝里,一根粗繩將靴子拴在腳踝上,然後就是一個大大的斗篷,長而寬綽,不加任何縫制,不加任何色彩,除了底邊的用經線結出的稀疏的穗飾外,就是一塊大大的方形毛布,但它可以將人從頭部包裹到腳部。
「推測這就是當時人們生前穿著的外套,它們或披或纏繞在身上。」貝格曼的文字說,「在冬季零下20多度的羅布荒漠里,這些衣服顯得有些單薄。」
小河人最具有文化信息代表性意義的裝束當屬男女老幼頭上戴的尖頂氈帽。帽子通常是本色羊毛的,白色的羊毛上綴著紅色的線繩,帽子的左側綴有白鼬皮,有的鼬頭懸在帽子的前部。帽子上還綁有羽飾,它們是用紅色的鮮艷的毛線綁在木樁上,然後插在帽子上的。
麻黃枝被安放在每一個死者身旁,它們肯定在當年被認為是一種非常神秘的植物。據說,印度的襖教徒認為麻黃為不朽之物。另外一些宗教從麻黃里提取汁液,並在宗教儀式上喝這種汁液,他們認為這種汁液有防腐的作用。
隨風飄舞的長羊毛穗飾,手臂上簡單的玉珠,脖頸上粗毛線捻成的項圈,都透露著一種樸素的美的追求。
小河的文明樣式是另一種的,和我們所熟稔的古代人類生活全然不同。
孤零零的小河
為什麼會孤零零的只有一些墳墓?小河帶來了難解的謎團。我們看到了小河人的死,卻找不到他們生的痕跡。
「這么大的墓葬群,按常理講,在墓地的周圍應該有人類生活的遺址,但是在小河周圍5公里的范圍內,我們沒有找到同時期人類活動的遺跡。」伊弟利斯說。
那麼小河墓地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會孤零零的只有一些墳墓?難道小河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小河墓地從棺木到立柱,使用了大量胡楊木,有的胡楊的直徑竟然有50厘米。成排的柱子和木柵欄,讓人感嘆小河人的「奢侈」,但在小河流域里,在墓地方圓十多公里以內,不見任何喬木,即便是死亡的胡楊的殘根都沒有。小河大量的木材從何而來?就算是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桑田淪為沙漠,也應該有死去的樹林,因為同時期的墓地上的立柱還保存著。
墓地上的立柱都是經過加工的,從痕跡來看應該是用特殊的工具砍斫的,但在小河墓地,至今還沒有找到加工這些木頭的工具,是石器還是銅器或者是玉器?如果將來還找不到加工工具,那麼可以初步推斷,它們的加工地點不在墓地,那麼,它們可能是在什麼地方加工的?又是怎麼運來的?
在小河以東175公里的地方,是著名的樓蘭遺址,它所代表的樓蘭文明和小河一樣同處於羅布沙漠的大的地理環境中,但是樓蘭文明的物質表達方式和小河完全不同,並且比小河晚1600年左右。
「小河是世界考古史上的孤本。」伊弟利斯這樣看。
惟一可以和小河聯系起來的可能就是王炳華於1979年在孔雀河下游發現的古墓溝墓地,這個墓地和小河墓地基本上處於同一時期,其中的木乃伊和小河墓地的一樣,是棕色毛發,高鼻、深目、薄唇,呈現出強烈的非蒙古人種特徵,古墓溝墓地人也使用草編的小簍戴尖頂氈帽。但是他們的墓葬形式決然不同,古墓溝是用七圈木樁擺成7個巨大的同心圓,由一排排6米長的木樁排成一道道的放射線,在大地上形成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形。太陽的中心葬的全是男性。
「發現如此眾多的古老墓地,更進一步增強了現實的羅布荒原的凄涼與孤寂。」這是當年貝格曼的感覺。這種孤寂一直延續到現在,它不完全是自然環境帶來的荒涼感,更是一種文明的孤寂與荒涼。時間不經意地給我們留下了小河墓地,還有多少人類的文明永遠沉淪和毀滅了呢?
因為孤立,小河的秘密或許會永遠無法解開。
小河,一把打開人類文明之謎的鑰匙?
人類學家摩爾根說:「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搖籃,世界文化的鑰匙遺失在了塔克拉瑪干,找到這把鑰匙,世界文化的大門便打開了。」
貝格曼當年的沖動或許正是人類想了解自己的沖動,這種沖動是那樣的持久而不可抑制。
1900年,斯文·赫定將沉睡了1600年的樓蘭喚醒,世界發出一聲長長的驚嘆:呀,樓蘭!
人們發現寫在木簡上的漢文字和亻去盧文字是那樣的清晰,在中國的其它地方再也找不到如此多如此豐富的簡牘了,把它們串起來就是一部東西方歷史的寫真本;
人們還發現,來自西方的有翼天使在這里飛翔著,來自波斯的雄獅在這里威武著,來自東方的龍在這里騰躍著,東西方文明竟然那樣完美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在西方,亞洲腹地系列考古探險帶來的熱度逐漸推動著對這一片地區發現的文明的研究深入。就在這種大發現和大研究熱潮之下,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提出的「絲綢之路」這一地理、文化概念變得生動起來,營盤、樓蘭、米蘭、尼雅,在地圖上絲綢之路被塔克拉瑪乾的發現聯結了起來,一條東方和西方文明交流的道路顯現出來。絲綢之路——「橫系在歐亞大陸上的金腰帶」,不再是一個地理概念,也不僅僅是一條物質交流的道路,人們開始認識到在海上道路沒有開通之前,絲綢之路是地球幾塊大陸上人類文明聚首的惟一通道。古老的四大文明在塔克拉瑪干碰撞出炫目的光芒,這光芒燭照了人類幾千年的上升之途。塔克拉瑪乾的每一座古墓、每一個古城都完好地保存了西方的和東方的異質文明相遇時的驚喜。
盡管這樣,人們還是無法解讀塔里木,發現樓蘭的一百多年來,人們在越深入的時候,越感到那把打開千古之謎的「鑰匙」難以找到。
1934年貝格曼到達的時候,小河墓地就已經被盜墓者光顧。最早奧爾得克發現這座墓地的時候,在沙丘上還有原始留存的一座房子,房頂上蓋著牛皮,屋子裡的牆壁全部塗紅,裡面有幾具棺木,但到貝格曼到達的時候,房子已經不存在了。在那個時代,當地的牧民將墓地的牛皮拿來做皮鞋,把小河人的毛斗篷用來做馬的鞍具,還有當地有錢有勢的人,專門僱人來挖寶,所以雖在大漠深處,但小河墓地還是受到了侵擾。
2003年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新疆考古所沒有僱傭民工,怕的就是這些民工出了沙漠後會走漏小河的信息,或被利益所惑成為盜墓者。後來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進小河考察,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水濤發現:考古人員白天是民工,晚上整理資料到深夜,幾個月下來,人的身體、精神狀態都達到了極限。沙漠里有風便起沙,工作環境惡劣之極,有一個有風的早上,他看到工作人員辛苦了半天才畫了一張圖。
自2004年3月25日考古隊從沙漠里撤出至今,留在沙漠里守墓的人已經堅守了5個月,一開始是兩個月換一班,後來因為經費實在太緊張,換人出來必須租用沙漠車,太貴,就改成了3個月換一次,在今年11月工作季到來之前,在沙漠里的人還得堅持3個月。食品、水都是幾個月前送進去的,夏天風一起,發電機就不能發電,營房車里就沒有空調,人都要曬成木乃伊了,更不用說寂寞、恐懼等心理折磨。沙漠里和外界的聯系靠一部電話,「一星期打一次,報個平安,打一次每分鍾是8元,無事不打電話,為了省錢。」伊弟利斯說。
小河墓地的工作要求考古工作者首先得是一個探險家,2002年12月25日伊弟利斯帶著幾名考古隊員和兩輛沙漠車前往小河進行考察試掘,走到離小河墓地還有一天的路程的時候,沙漠車也無法前進了,伊弟利斯便帶著一個5人的小組,每人背負30公斤的物資設備,走了整整一天才到達,到達後一人去找駱駝,另幾個人在沙漠里靠每天兩瓶水兩個饢堅持了一個星期,「這一個星期里沒有吃到鹽。」
2003年正式發掘要帶大量的設備進去,就得找一條汽車能開進去的路,從英蘇到小河260公里,伊弟利斯和另兩位隊員探路,整整步行了10天。「我們牽著駱駝,跟著它的腳印,要繞過無數的沙包,得找平坦一點的路。」
物資進去的時候用自重7噸的沙拖車裝7噸的物資在前面將沙地壓硬一些,後面是沙漠車夾著越野車,就這樣還常常陷車,車一陷就要用麻袋裝了沙子墊在車輪下,人基本上是走進去的。
小河工作的艱難還不止是自然環境上的。這個墓地的規模遠遠超過了人們的預測,沙漠考古工作的難度也遠遠超過了想像,2003年國家撥款80萬,但實際的支出是120萬,還只發掘了兩層墓葬,2004年的經費目前還在申請當中。
「你不可能把剩下的留在沙漠里,那等於留給盜墓者,你也不可能永遠在那裡看著,只有把工作進行到底,把東西全部帶回來。」伊弟利斯說。
但是目前看來2004年一個工作季仍然不夠,專家們看過現場後建議做五年、十年規劃,只有這樣,小河墓地才能保證高質量的考古發掘。
不僅如此,專家們還建議有關部門調動全國各學科的一流專家參與小河考古工作,比如考古專家、環境專家、人類學專家等等,只有各學科專家參與,小河才能進行得更快更好。
記者無緣進入小河考古現場,但從拍回來的圖像資料里體會到了小河現場的艱難。在墓地上,為了清理掉巨量的沙子,支起了一條傳輸帶,考古人員將一桶一桶的沙子手提著倒在傳輸帶上,下面有專人將沙子清理堆積起來,工作結束時,為了防止風將暴露出來的木樁吹倒,破壞墓地的原始面貌,他們又將運下去的沙子運回來,裝入麻袋,滿滿的在墓地上蓋了一層,這一上一下的倒騰,就是一個巨大的難以想像的工程。更不用說那些細致得如綉花一樣的考古工作。
伊弟利斯是維吾爾族人,考古隊里還有不少的少數民族同志。「我們在沙漠里過了8個節。」伊弟利斯說。這8個節里有元旦、春節,還有古爾邦、肉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