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三國時期官員帽子羽

三國時期官員帽子羽

發布時間:2021-08-28 20:39:04

㈠ 三國演義文官戴的什麼帽子

沒什麼研究,羽扇綸巾,「綸(guān)巾」,古時頭巾名。幅巾的一種,以絲帶編成,一般為青色。 相傳為三國時諸葛亮所創,又稱「諸葛巾」。後被視作儒將的裝束。

㈡ 漢朝時武官的帽子上為什麼要插一根羽毛

漢朝時期武官的帽子,插著羽毛的叫鶡冠。鶡冠就是插著鶡鳥尾巴上的羽毛的帽子。只有級別很高的武官才有資格戴上這種鶡冠。《續漢書·輿服志》記載,武官在外及近衛武官戴鶡冠,在冠口加雙鶡尾豎右右。最近挺火的一部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武官的造型就非常完整還原了這一歷史。這種帽子為秦漢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褐馬雞尾羽」做冠飾,以示自己的英勇

㈢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3)三國時期官員帽子羽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㈣ 西漢光武帝劉秀手下官員的官帽有羽毛是什麼意思呢

這種裝飾武將帽盔的是褐馬雞的尾羽,因為褐馬雞勇猛好鬥,所以他們用這種動物身上的毛裝飾來表示自己的英勇善戰。

㈤ 求三國時期官職三公九卿那些,要詳細點,按高低排列 文武都要

東漢時期三公是太尉,司徒,司空。。太尉為三公之首。。不過三者品級都是相同的。。三者位極人臣。。但是光武帝劉秀加強帝王集權三公權力不大。。之後宦官亂國三公就成了虛職。。後來董卓為相國。。位三公之上。。後曹操設丞相御史大夫廢三公。。
1.丞相 2.太傅(為上公,地位高於三公) 3.大司馬(地位高於三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4.上大將軍(吳國設立,為表彰陸遜功績設立此職)5.大將軍(處驃騎大將軍地位低於三公之外其餘地位皆高於三公)6.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皆為虛職7.九卿(大司農。大鴻臚。光祿勛。衛 尉。廷 尉。太 常。太 仆 。少 府)8驃騎將軍(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9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10衛將軍(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11前將軍、後將軍、左將軍、右將軍(皆為三品。三國均置地位高於一切雜牌將軍)12大都督 (魏吳均置,為加號,不是具體官職,不常置,蜀置中都護,統領內外軍事)13大理 14大尚書 15大長秋16州牧 17太 守
其餘諸官職:
·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
·中書監令:曹操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
·中領軍:曹操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
·中護軍:曹操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
·長 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
·從 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
·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姦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
·司金中郎將:曹操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
·主 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
·東西曹掾屬:曹操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
·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
·別 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
·尚 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
·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東漢光武帝劉秀時為削弱三公的權利,提高了尚書台的地位,相當於宰相。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僕射,曹魏置尚書僕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僕射。若尚書令缺,由左僕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僕射、一令為八座。
·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
·侍 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魏張遼、滿寵曾任此職。
·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魏曹仁曾任此職。
·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魏夏侯淵、蜀黃忠曾任此職。
·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文欽曾任此職。
·刺 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
·參 軍:東漢末曹操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
·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
·典農中郎將:漢末曹操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
·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
·相 國:即丞相。
·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
·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
·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
·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
·督 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校 事:曹操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
·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
·督 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
·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
·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
·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
·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
·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
·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
·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
·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
·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
·盪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盪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
·盪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
·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
·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
·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
·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
·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
·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
·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
·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
·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
·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
·奮武將軍:漢末,曹操、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
·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
·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
·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
·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
·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
·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
·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
·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
·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
·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
·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
·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
·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
·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
·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
·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
·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
·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
·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
·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
·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
·監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
·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
·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
·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
·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
·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
·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
·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
·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立節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
·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操為丞相時置,掌禁兵。
·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
·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
·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台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
·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
·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
·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
·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
·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
·南中郎將: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
·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
·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
·平南將: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
·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
·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
·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
·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
·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幹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
·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
·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
·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
·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
·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
·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
·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
·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
·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
·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
·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
·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
·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
·尚書僕射:尚書台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僕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
·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僕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台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僕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
·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
·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
·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後復置,掌宿衛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
·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
·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
·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
·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權曾任此職,後不復置。
·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
·武衛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
·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操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
·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
·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
·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郡有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
·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
·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
鄉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東漢後期,增設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
·相國參軍:曹操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
·校事:曹操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
·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
·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
·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
·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
·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
·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
·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
·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
·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
·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
·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
·右大將軍:三國蜀於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
·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
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
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幹人,分司州政。
·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
·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
·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
·折沖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
·折沖校尉:漢末,曹操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惇為折沖校尉,後不置,蜀無。
·左執法:三國吳置,為御史台屬官,與中執法、右執法共同平決諸官事。
·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
·左節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
·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於軍師、長史。漢末曹操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
·左軍師:曹操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
·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後僅置一人。
·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
·左護軍:秦有護軍都尉。漢有護軍中尉,屬大司馬。東漢有中護軍,為將軍幕府之員,非朝廷列職。曹操為漢丞相時置護軍,後改稱中護軍,第四品,掌禁軍。後隨州都督置護軍,第五品。諸要鎮及將軍出征皆置諸護軍,第六品,其中有左護軍。吳蜀亦置。
·長樂少府:漢制,太後宮官皆冠宮名。景帝前置長信詹事,掌皇太後宮。公元前144年改為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後所居宮復長樂舊名,更名長樂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後亦稱長樂宮,因置此職。
·長水校尉:漢制,為武帝所置,京師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長水胡騎,秩二千石。長水為地名。胡騎近長水,故名。三國因置。
·振威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
·鎮東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東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西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
·鎮北大將軍:品級與鎮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
·鎮南大將軍:品級與鎮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
·鎮軍將軍:秩位次於鎮軍大將軍,第三品。
·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
·征虜將軍: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
·征西大將軍:東漢之大將軍中有徵西大將軍。魏及蜀之徵西將軍中以資深者為征西大將軍。吳亦置。
·征南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
·中領軍:曹操為漢相時置領軍,後改為中領軍,第三品,掌禁軍,主五校尉、中壘、武衛三營。蜀亦置,並有領軍、前領軍、行領軍。吳稱領軍將軍。
·中軍師:魏置,為丞相屬官,第五品。
·中散大夫:秦漢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無固定職事。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
·中郎:秦置,漢沿之,屬郎中令,其長稱中郎將。漢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以五官中郎將統領中郎。曹魏置中郎,隸光祿勛,第八品,秩六百石。
·中郎將:秦置中郎將統領供事禁中的郎中。漢武帝時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秩皆比二千石,隸屬光祿勛,侍從天子、隨行護駕。東漢時其職主要為協助光祿勛考課察舉三署諸郎,後還譴其領兵,增加各名號中郎將甚多。
·中書丞:三國吳置,為中書監、中書令的屬官。
·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漢沿置,為太子屬官,職如侍中,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
·治中從事史:漢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書案卷,居中治事,與別駕從事史分別為州府內外總管。
·主記:東漢州郡設專管記事、簿書的主記室,主記室員是主記室史,簡稱為主記,是州郡中僅次於主簿的親近屬吏。魏沿置。
·著作郎:三國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編撰國史,屬中書省。
·昭德將軍:魏置,第五品。
·昭武將軍:魏置,為第五品。
·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號。

㈥ 古代官員帽子上插羽毛的管子叫什麼

清朝的禮帽,在頂珠下有翎管,質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

清朝頂戴花翎是清代官員身份的標志,其中講究頗多,官員犯錯時,如果被拔去花翎,那要算是極為嚴重的懲罰了。清代的頂戴花翎分兩種,一是藍翎,一是花翎。藍翎用鶡羽做成,俗稱「野雞翎子」,供六品以下官員使用,而花翎是孔雀羽毛做成,須經皇上特賜方可佩戴,必須是五品以上官員。

清翎枝分藍翎和花翎兩種。藍翎為鶡羽所做,花翎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的標志,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隨意不戴,如有違反則嚴行參處;一般降職或革職留任的官員,仍可按其本任品級穿朝服,而被罰拔去花翎則是非同一般的嚴重處罰。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貴;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無眼。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員中爵位低於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後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即使在宗藩內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濫用;有資格享戴花翎的親貴們要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但後來花翎賞賜漸多,就不一定經過考試了。花翎如此高貴,故此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嚮往。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在降清後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台後力辭靖海侯而懇求照前此在內大臣之列賜戴花翎,康熙特旨許之;後乾隆帝下明詔,不但上述親貴大臣可以戴用,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清朝爵位中最為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按清初的規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以兼任內大臣等職務為由乞翎,因此之後親王、郡王、貝勒開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獲在新疆叛亂的張格爾後,即賞報捷音者戴花翎、軍機處行走;道光後期,花翎的賞賜范圍漸大,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因國庫空虛,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㈦ 宋朝官帽兩邊的長翅,清朝官員帽子後的一根羽毛,分別有啥用途

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服飾裝扮,尤其是官員的官服就有更多的講究。譬如現在每個學校的校服也是多有不同的,更何況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發展情況決定了不同的禮儀官制,那麼宋朝官帽兩邊突出的長翅,還有清朝官員帽子後面的一根羽毛,都有啥不同的用途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吧。

清朝官帽後的一根羽毛

說完了宋朝我們就來看看清朝官帽後拖著的一根羽毛到底是幹啥用的?其實對於清朝的服飾來說,要想區別不同的職位以及尊卑地位來說,在官服的圖案以及官帽頂珠的不同材質上都是有所體現的,那麼這多餘的一根羽毛又是用來幹啥的呢?

其實這官帽後面的羽毛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的,是需要皇帝賞賜才可以佩戴。而且這根羽毛也不是都一樣的,上面的孔雀翎眼的數量也有所不同。三眼的最為尊貴,還有官階比較低的用的是沒有眼的藍色鶡鳥毛。

所以說到底這個頂戴花翎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比如這個三眼花翎,在清朝時期能夠得到的官員就屈指可數。其中比較出名的幾位就是傅恆、福康安、李鴻章等,相信大家對於這幾位的大名都是如雷貫耳的。而大貪官和珅雖然也是得到乾隆的極度寵幸,但也沒有獲得過三眼花翎。

所以要想得到三眼花翎還是需要綜合考量家世背景、個人業績等各個方面的,能得到皇帝賞賜的也是貴中之貴。所以大家以後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個頂戴花翎了,估計在古代看到帶著三眼花翎的人,大家都是誠惶誠恐,恭敬有加的,你們說是吧?

不知道通過野雲的簡單介紹,各位讀者對於宋朝官帽的長翅和清朝官帽的羽毛,它們的用途有沒有更多的了解了呢?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探討哦。

㈧ 三國時期的頭巾和頭冠的佩戴有沒有身份地位的規定

有的,不同的冠代表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冠是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
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比如:小冠,獬豸冠,進賢冠,鶡冠,高山冠,委貌冠,遠游冠,梁冠

㈨ 三國時期官職一覽(要標明品級)

1、輔國大將軍 ,又稱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何進就是這個級別,按九品中正記為一品。驃騎將軍,漢武帝設置,以霍去病之功專設,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亦為一品。

2、車騎將軍,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為第二品。

3、前、後、左、右將軍,魏國為第三品,蜀、吳皆用。西漢設東南西北四征將軍,分統天下各州兵馬,與前後左右將軍同列。

4、東南西北四安將軍,掌武事,第四品,魏吳有置,蜀無。東南西北四鎮將軍,與四安將軍同列,又同東南西北四平將軍。

5、奮威將軍、武衛將軍 (曹丕時許褚擔任)、建威將軍為第四品。

6、盪寇將軍、建武將軍,三國均置;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

7、大都督 :曹魏置,第一品,不常置,屬加官。加此官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常設都督,行大都督職。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8、軍師 :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蜀漢設軍師將軍(諸葛亮任過)。

9、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一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卜,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復雜,編制龐大。

10、大鴻臚分管邊區少數民族事務和諸王列侯朝聘事務。鍾繇任職就是大鴻臚。

㈩ 三國諸葛亮的帽子叫什麼麻煩告訴我

諸葛亮白衣大袖手拿羽扇頭帶葛巾的打扮,在東漢末年晉魏時期名士中是非常流行的。當時的頭巾分兩中葛布做的頭巾,和綸做的頭巾,綸是一種更高級的絲織品,裡面有襯底。這都是在不同的劇種裡面不同的打扮,實際上跟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差不多,接近於方形,頂端圓過去那種,那時官員就是那樣的帽子.而綸巾是不戴帽子時將頭發盤起後用那東西穿在發上.

與三國時期官員帽子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可以搭配綠色的顏色的圍巾 瀏覽:304
縫紉機樂隊娜扎風衣是什麼版型 瀏覽:671
衛衣搭配女外套好看 瀏覽:726
廣州男裝高端批發市場 瀏覽:123
株洲服裝廠家校服 瀏覽:314
褲子前面繩子有什麼用 瀏覽:852
藏青色外套搭什麼下裝 瀏覽:483
校服下面穿什麼鞋子 瀏覽:662
江蘇孝子帽子的做法 瀏覽:983
中長版羽絨服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616
抖音女裝怎麼 瀏覽:647
成套的棉睡衣怎麼疊不佔空 瀏覽:392
春天和牛仔褲搭配 瀏覽:219
地下城馬甲什麼意思 瀏覽:227
衣機器邊如何起 瀏覽:206
海二中校服圖片 瀏覽:220
余文樂迷彩拼接襯衫 瀏覽:88
黑色長款皮衣女內搭什麼 瀏覽:149
奧黛旗袍力中長旗袍 瀏覽:47
男士帶帽衛衣藍色配什麼外套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