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皇帝出征打仗的帽子圖片

古代皇帝出征打仗的帽子圖片

發布時間:2021-08-28 01:30:50

① 古代皇帝的帽子什麼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1)古代皇帝出征打仗的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頭部服飾的介紹

1、冠是貴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樣式和用途與後世所謂的帽子不同。據說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寬,有褶子,兩端連在冠圈上,戴起來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帶子,從前到後覆在頭發上。由此可見,上古的冠並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樣把頭全部蓋住。

2、冕是一種最尊貴的禮冠。最初天子諸侯大夫在祭祀時都戴冕,所以後來有「冠冕堂皇」這個成語。「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稱,它又被用來比喻「居於首位」。

3、弁也是一種比較尊貴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據說就是沒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頂,類似後世的瓜皮帽。

② 古代皇帝帽子怎麼

工具/原料:正方格紙。

1、准備一張方格紙,如下圖所示。

③ 古代時,皇帝使用下令戰爭的時候,那種東西叫什麼

虎符
皇帝那有一半
大將軍那一半
和到一起才能調兵

④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個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徵了什麼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與狩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具有深刻的意義和內涵。如帝後朝袍上的馬蹄袖、披肩領和皇後兩肩所飾被稱為「緣」的半月形裝飾,分別象徵著馬蹄、弓和馬鞍的形象,將滿族騎射征戰「馬上得天下」的輝煌歷史充分表現了出來。尤其是滿族傳統服裝的箭袖,入關後雖然失去實際作用,但箭袖卻作為滿族的行禮動作(即滿語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稱馬蹄袖,平時挽起成馬蹄形,一遇到行禮之時,敏捷地將「袖頭」翻下來,然後或行半禮或行全禮。這種禮節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後,已不限於滿族,漢族也以此為禮,以示注重守禮。因此馬蹄袖以遮手可禦寒,挽起放下可行禮,既具有實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裝飾效果,而被人們譽為「反映清代歷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飾正是這樣,把傳統特色與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裝的方寸之間,滿、漢兩種文化也得以在更廣闊的天地和平共處。
大約在商朝,開始出現冠服制度。到了漢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過冠帽就可以區分出一個人的身份和等級。漢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長冠、進賢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場合所戴冠帽有嚴格規定,帝王在參加祭祀大典的時候要戴冕冠;在朝會和宴會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長冠是參加祭祀時官員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級武職人員在朝會時所戴的禮冠;進賢冠專門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冬用薰貂製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製作,冠體上綴朱緯,長出冠檐,頂上加金縷絲鏤空金雲龍嵌東珠寶頂,寶頂分為三層,底層為底座,有正龍四條,間飾東珠四顆,第二、三層各有升龍四條,各飾東珠四顆;每層間各貫東珠一顆;共飾東珠十五顆。頂部再嵌大東珠一顆,梁二,在頂左右,檐下兩旁垂帶交於項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圓錐形,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玉草產於東北,滿族叫德勒蘇草,進關以後,視此草為發祥之物)或藤絲、竹絲做成,外裱以羅,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石青色織金邊飾;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外層綴朱緯,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金累絲鏤空金佛,金佛周圍飾東珠十五顆,冠後綴金累絲鏤空舍林,有東珠七顆。冠頂部再加金累絲鏤空雲龍,嵌大東珠寶頂,寶頂形式與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上綴朱緯,冠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顆。滿花金座有的是鑲嵌寶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織,紅紗綢裱里,石青織金緞或織金綢、紗緣邊。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顆。
(4)皇帝常服冠:冬為有折檐的圓形帽,滿綴紅纓、紅絨結頂。用皮或青絨製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絲編織,紅紗、綢里,石青織金緣邊。上綴朱緯、紅絨結頂。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絨為之,滿綴紅纓、紅絨結頂。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為高頂式,前有深檐。夏季為平頂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節表用明黃色氈、油綢或羽緞製作,月白緞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藍翎、染藍翎,花翎為貴,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貴。花翎原有例戴、賜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貝子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雙眼花翎。鎮國將軍、輔國將軍,戴單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領侍衛內大臣、直省將軍內大臣、各城參贊辦事領隊大臣、散秩大臣、武備院卿、上駟院卿、頭、二、三、四等侍衛及前鋒營、火器營、護軍營、鑾儀衛等滿員五品以上、統領、參領、前鋒侍衛、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均戴單眼花翎,翎根綴藍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璽、琺琅、瓷等質材製成的翎管內,綴於冠後。雙眼和三眼翎,就是拿兩個和三個孔雀尾羽後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連接而成。藍翎是用鶡羽製成,藍色無翎斑,故名藍翎。染藍翎是用靛藍染天鵝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紅笠上植染藍翎為飾,貴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於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為貴,但康熙時,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賜五眼花翎;後福文襄公立大功,曾獲四眼花翎,屬於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賜射箭者,也給花翎,但無冠頂,名「空花翎」。清末漢人中李鴻章曾獲戴三眼花翎,賜雲龍補服。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獲賞戴雙眼花翎。當時漢人獲封爵賜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撫銜者都得賞賜,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親郡王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賞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議處。
皇帝朝冠分為冬朝冠和夏朝冠兩種:冬朝冠冠體為圓頂呈斜坡狀,冠周圍有一道上仰的檐邊。用薰貂或黑狐毛皮製作;夏朝冠形作圓錐狀,下檐外敞呈雙層喇叭狀。用玉草或藤絲、竹絲作成,外面裱以羅,以紅紗或紅織金為里,在兩層喇叭口上鑲織金邊飾;內層安帽圈,圈上綴帶。冠前綴「鏤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綴朱緯。頂三層,貫東珠各一,皆承以金龍四,餘東珠如其數,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緣石青片金二層,里用紅片金或紅紗。上綴朱緯,前綴金佛,飾東珠十五。後綴舍林,飾東珠七,頂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龍、薰貂、紫貂惟其時。上綴朱緯。頂滿花金座,上銜大珍珠一。夏織玉草或藤竹絲為之,紅紗綢里,石青片金緣。上綴朱緯。頂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紅絨結頂,不加梁,餘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絨,餘俱如常服冠。夏織藤竹絲為之,紅紗里緣。上綴朱氂。頂及梁皆黃色,前綴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頂崇,前檐深;夏頂平,前檐敞。皆明黃色,月白緞里。氈及油綢、羽緞惟其時。

⑤ 古代皇帝帽子的演變過程是什麼樣的

這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問題,要說的話,幾天幾夜也說不完,據我所知,在古代帽子是分等級的,不同身份的人,帽子的叫法也不同。。

⑥ 古代將軍出征前的樣子,和盔甲的樣子,,急急急,,,,就急啊

西周時期的「軍禮」包括了交戰的規則,也包括軍營禮儀。這些禮儀在當時也是維持軍事紀律、保證軍事行動效率的重要制度。

祭祀禮

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戰勝,是古代軍隊最重要的禮儀。這種莊重的禮儀同時也是用來堅定將士的必勝信念。

儒家經典稱西周時凡出動軍隊都要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儀式,屠宰牛羊獻祭祖先、社稷(土地與穀物神)。全體出征將士列隊,屠宰後的牛羊還要在隊列左右轉一圈,號為「殉陣」,並宣布「不用命者斬之」。統帥親自將牲血淋在軍器上,號為「釁」,象徵性的將作戰使用的旗號、戰鼓、金鐸、兵器等淋上一點牲血。奇怪的是淋過牲血的戰車卻要放回庫中保存。祭祀結束後的牛羊煮熟了,即「胙肉」,分給將士們享用。

從《左傳》的記載來看,春秋時期仍然保留這樣的傳統。而且可以知道當時往往是將敵軍的俘虜當場殺了作為祭祀品,並將其鮮血淋在戰鼓上,號為「釁鼓」。

比如公元前627年崤山戰役中秦軍全軍覆沒,孟明視等3個將軍被俘,後來晉國因國君夫人的請求釋放了這3個將軍,但又反悔,派兵追擊未及。孟明視在船上高喊:「承蒙晉君恩惠,不以我們釁鼓,讓我們回國接受本國死刑。如果萬一不死的話,3年後再來拜訪。」

公元前537年,吳國與楚國發生戰爭,吳王派了自己的弟弟蹶由去犒軍,半路上被楚軍俘虜。楚王要將蹶由「釁鼓」,還調侃地派人問他:「你來的時候是不是卜到了個吉卦?」蹶由回答說:「我是得了吉卦。我國國君得知大王可能要攻打我國,問卦說:『要派人去犒軍,並偵查情況可以早做准備。』結果得了吉兆。現在大王要拿我釁鼓,我國就知道要提防了,這不是大吉嗎?」楚王聽了不是滋味,就沒有殺蹶由。

漢代每年立秋在祭祀上天的儀式「郊禮」結束後,皇帝坐紅鬃白馬拉的車,在東門外的大路上親自射殺一隻麋鹿,謁者用車將麋鹿送到太廟祭祀。皇帝以束帛賜武官,武官主持大規模會操,練習「孫吳兵法六十四陣」,皇帝率百官到場觀看。當委派大將出征時,由符節郎代表皇帝向大將授予「節」、「鉞」。西晉改為皇帝親自到場,由尚書授予大將節、鉞。出征時仍然要舉行上述的出征禮。

這些禮儀長期沿襲。北朝略有修改,北齊在出征禮上增加了祭祀的神靈,包括了後土、神州、岳鎮、海瀆、源川之類的行軍將要經過的方位和山川神。並且專門舉行單獨的祭祀軍旗的禮儀,要卜得吉日,以太牢(全牛、羊、豬)祭祀軍旗。到了戰場後要舉行祭祀當地土地神的禮儀,准備黑色的牲,排列隊伍,在辰位上設置祭壇,堆起柴堆,宰牲獻祭,樂隊奏《大護》曲。禮畢,撤牲後將柴堆點燃。戰前一日,舉行祈禱祖先、土地儀式。如果得勝,就以太牢祭祀報答,胙肉賞用命戰士。並在社壇處死不用命者。

北齊的禮儀後來被唐宋等朝代沿襲。軍隊的前導大旗被稱為「牙旗」,師出必祭,祭祀的禮儀也被定名為「禡」(ma),有專門的「禡儀」。軍營駐扎地必須建立祭壇,繞以青繩,張有幕帳,置軍牙及軍旗的牌位。祭祀要用全套祭品,牲用太牢。如果沒有牛可以羊豬代。統帥以全副軍服獻祭,將校陪位。宰牲的血仍然要「釁鼓」。

明朝專門在京師以及各地衛所建立「旗纛廟」,進行日常祭祀。每年仲秋,皇帝祭祀山川之日,同時去祭京師的「旗纛廟」。祭祀的神也擴大到「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銃炮之神」、「弓弩飛槍飛石之神」、「陣前陣後神祇五昌等眾」,共7位神祉,祭以太牢。各地衛所在公署後立廟,以指揮使為主祭官。出征前仍然舉行禡儀。明朝還恢復了遣將禮,皇帝服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將軍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製官宣制,以節、鉞授大將軍。大將軍出至午門外勒所部將士,建旗幟,鳴金鼓,正行列,擎節鉞。奏樂前導,百官以次送出。

相見禮

中國古代主要的禮節是跪拜禮。直到唐代,中國人還是習慣「席地而坐」,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當要表示尊敬時,就伸直上半身,也就是所謂「引身而起」。進一步的尊敬的禮節就是上半身向前傾斜、兩手伏地,這就是「拜」。正式場合的「正拜」有稽首、頓首、空首。稽首是拜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將頭叩首到地,稽留一會,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或是子孫祭祀先祖的禮儀。頓首和稽首的基本動作相同,只是拜時叩頭動作較為迅速,額頭觸地即起。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空首的基本動作是雙膝著地,兩手在胸前拱合,俯頭到手,頭與心平而不到地,又叫「拜手」。這種禮節以後成為習慣,即使在宋以後人們已廣泛使用椅子、凳子「垂足坐」,仍然保留了跪拜禮。

古代在同輩者、地位相同的人之間可以行拱手禮。注視對方、將雙手在胸前合攏,一般稱「作揖」,同時發「諾」聲的為「唱諾」。西周及春秋時貴族出行駕車,見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讓道下車,而對方應將手放在車前橫木上,稱為「式」。

根據儒家經典里的記載,西周時在軍營里不行這些普通的禮。比如凡已披掛甲胄的將士不行跪拜禮,對於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也僅行拱手禮而已,號為「介者不拜」;而受致敬者也僅需作揖還禮。兵車出行,即使有人向駕車者致敬,也無須行「式」還禮,號為「兵車不式」。軍營中授受有鋒刃的武器時要以木柄一頭來遞交。出軍營的時候,武器的鋒刃要向前,而進入軍營時鋒刃要向後。

到了漢代以後這些軍營禮節仍然存在。比如著名的漢文帝「細柳勞軍」故事中,周亞夫就以「甲胄之士」為理由不行跪拜禮。不過沒有披甲的將士仍然要行跪拜禮。

以後的軍營相見禮結合了跪拜禮和作揖,比如戚繼光規定軍營中下級將士參見主將都必須「兩跪一揖」,非直接下屬參見則「一跪兩揖」。道路遇見直接上級必須下馬讓道,行拱手禮路迎。如果是非直接上級軍官,仍要下馬讓道立正候過。把總參見千總「兩揖一跪」,以下各級均如此。上級下達軍令下級必須跪接。並宣稱「軍中立草為標」,必須向上級行禮。這些軍禮後來被清朝沿襲。

4、「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

激勵士兵冒生命危險參加戰斗的因素,主要有實際利益(提升社會等級、獲得物質利益等)以及精神刺激(得到社會的高度評價、榮譽感)等。法家著作《商君書》將此發揮得淋漓盡致。它鼓吹「壹教」,要求國家將所有的利益授予與輿論評價都集中到戰爭上:「富貴之門,必出於兵」;「死者不悔,生者務勸」;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的歌謠都要和戰爭有關;實現「民聞戰而相賀」,甚至要做到「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春秋戰國時代原來束縛社會成員的身份等級限制被打破,奴隸、平民都可以通過戰場上的戰功來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這對於參戰的平民士兵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激勵機制。比如公元前493年,晉國權臣趙鞅率領自己的私家軍隊在朝歌和齊軍作戰,在戰前動員中,趙鞅宣布如果打了勝仗,上大夫可以獲得一個縣的賦稅收入,下大夫可以獲得一個郡(當時郡指邊境地區的哨所,小於縣)的賦稅收入,士可以獲得土地,平民以及工商業者可以作官,奴隸可以獲得自由。結果大獲全勝。

將這一政策發揮到極致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這次變法把秦國的20等爵位改造為徹底的軍功爵位制,無論什麼身份的人,只要有戰功,在戰場上斬得一個對方甲士的首級,就可以提升一級爵位。而國家規定的社會地位以及經濟利益全都按照爵位來授予。

爵位由低到高分為20等:與過去「士」相當的爵位分為4等,分別為「公士」、「上造」、「簪裊(zan niao)」、「不更」;與過去「大夫」相當的爵位分為5等,分別是「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與過去「卿」相當的爵位分為9等,分別是「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或稱「大良造」)、「駟車庶長」、「大庶長」;與過去諸侯相當的爵位分為2等,分別是「關內侯」、「徹侯」。

每晉升一級爵位,就由國家賜予耕地100畝、宅地9畝,並由國家分配給1名「庶子」,平時為主人耕種土地,戰時隨主人出征提供勤務。五大夫以上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稅邑」(劃定某些地方人戶上繳的賦稅歸其享用),徹侯和關內侯還可以得到封地,獲得封地的賦稅收入(但一般不得直接在封地進行統治)。每一爵位都可以享受相應的社會特權,比如「不更」可以免除一般百姓必須承擔的勞役,「公乘」具有出行時乘坐政府車輛的特權等等。平時生活的衣、食、住、行,生、婚、喪、祭等各方面享用標准都按照爵位嚴格劃分。有爵位者還可以出任一定級別的官職,比如第五級「大夫」以上就可以擔任各級軍官。有爵位者在犯罪的情況下,往往可以用「貶爵」來代替刑罰。而爵位也可以用來為自己的親屬免除官府奴隸的身份,用一級爵位可以贖取一個淪為奴隸的親屬的自由。

秦國的《軍爵律》對於戰功的計算與賞賜做了詳盡的規定。比如規定士兵在戰場上斬得敵軍普通士兵的首級,就可以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賦稅。100人以下的作戰編制單位如果能夠斬敵33個首級,就計為「滿功」,帶隊軍官可以晉爵一級。大兵團在攻城戰役中斬首8000級以上、在野戰中斬首2000級以上,也計為「滿功」,各級軍官都晉爵一級,其中戰功卓著者可以晉爵三級。

從戰國後期秦軍幾乎所向無敵的情況來看,這套激勵機制還是相當有效。到了秦末戰爭期間,各方基本都採用這套制度。劉邦的漢軍在戰爭期間大量授予軍功爵位,但是這些有爵位者的社會評價和實際待遇已大大打了折扣,以至於劉邦在戰爭結束後特意要發布文告,要求各地政府尊重有爵位的退伍官兵。

而他的兒子漢文帝劉恆接受文臣賈誼建議,允許百姓出糧買爵位來增加政府收入。後來的很多皇帝更進一步,經常為了某項政治目的而宣布「賜天下民爵一級」,甚至賜民爵二級、三級,於是爵位與軍功不再有必然聯系。

以後各代不再有類似的普遍性的爵位制度。

漢武帝為了推進對匈奴的戰爭,另行設計一套17級「武功爵」,名義上是獎賞作戰勇敢的將士,但實際上卻和原來的爵位一樣可以賣錢。現在只知道從低到高有「造士」、「閑輿士」、「良士」、「元戎士」、「官首」、「秉鐸」、「千夫」、「樂卿」、「執戎」、「左庶長」、「軍衛」等等名目。

秦漢以後由於社會所看重的是職官,再賞賜爵位沒有激勵意義。於是北朝的北周設置「勛官」制度,對於有戰功的將士賞給一個名義上的官位。這一制度被隋唐五代以及兩宋沿襲,北周有「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等11級。隋文帝改為「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大將軍」、「上開府儀同三司」、「開府儀同三司」,「上儀同三司」、「儀同三司」,「大都督」、「帥都督」、「都督」11級,官階等級從正二品至七品,得勛者不可直接正式擔任官職,但可以享受相應的官職的特權(比實際官員略減幾等)。

不過勛官名稱與實際官職相同的很多,容易混淆。於是隋煬帝再改為左光祿大夫、右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正議大夫、朝請大夫、朝散大夫、建節奮武尉、宣惠尉、綏德尉、懷仁尉、守義尉、奉誠尉、立信尉,正二品至從九品。

唐朝確立上柱國、柱國、上大將軍(後改上護軍)、大將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12等,正二品至從七品。

這被五代以及宋朝沿襲,不過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元朝入主中原也有同樣制度,勛官10階:上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正一品至從五品。

明朝恢復唐宋制度,名稱略有不同,仍為12級:左柱國、右柱國、柱國、上護軍、護軍、上輕車都尉、輕車都尉、上騎都尉、騎都尉、驍騎尉、飛騎尉、雲騎尉、武騎尉,正一品至從六品。

以勛官作為獎賞軍功的手段到了以後很少有激勵效果,因為勛官並沒有什麼實際待遇。每當戰情吃緊,朝廷往往不得不直接給有戰功者封職事官(有實際權力的官職)。唐朝安史之亂爆發後,勛官之外還濫發職事官的「告身」,吏部、兵部特設91名「寫急書告身官」,日夜不停地書寫「告身」,每年發出去的告身有10萬件,即使這樣也沒有能夠有效地提高官軍士氣。

拿了這個告身後只能按照這個級別擺譜,沒有任何的國家俸祿可拿,因為中國古代的俸祿是嚴格按照"崗位"(官缺)來發的,要當官就要自己花路費上京,排隊等待上崗,一等幾年,不是常人能夠忍耐的。

南宋初期,朝廷也只能給將士濫發官照作為獎賞,發出去的官照成千上萬。以至於當時軍隊中有的隊號為「武功隊」,全隊士兵至少都是「武功郎」(正七品武官)、「武功大夫」(從七品武官)的級別。

清朝入關,不再有勛官制度,改為直接獎賞「功牌」,和今天的獎狀相似,仍然仿照官階,從五品以下各分等級。有了幾品的功牌,平時就可以擺幾品官的譜,坐8人抬的官轎,出行時可以按照品級鳴鑼開道,只是都必須自費,國家只給一張紙允許你擺譜而已。

還有一個獎賞的辦法就是直接授給官職,比如「軍前效力補總兵」。每一次戰役後,領軍將領都可以「保舉」部下為官。起先的比例是不得超過全體將士的5%,後來逐步提高,到太平天國戰爭時,有的時候會達到15%,甚至30%。曾國藩曾企圖將湘軍的保舉比例限定在14%以下,但是往往被突破。

實際上朝廷沒有這么多的武官官缺(職位),得到官職的人要自費到兵部報到候補實際官缺,當戰爭規模很大、賞賜的軍功官職會成千上萬,候補官要等很久很久也難以補上缺,最後連回家路費也沒有。比如清末湘、淮軍將士在鎮壓太平天國戰爭中得到各類武官官銜的有十幾萬,而朝廷武官官缺編制卻是固定的13000個左右,很多退伍的將士既沒有上京參加銓選的旅費,又沒有文化,明知道自己不可能補上實缺,只好拿了「官照」賤賣換錢。

靠提高社會等級身份的犒賞軍功的辦法效力有限,還需要其他的激勵手段。《木蘭辭》中說花木蘭屢立戰功,「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12轉的勛官既然意思不大,就主要靠百千強(強即「鏹」,銅錢)的賞賜。看來北朝時期已開始向將士發放現金來獎勵戰功。

後來將這辦法大加發揮的是實行雇傭兵制的宋朝。宋朝有專門的法律《賞格》,明碼標價。禁軍將士:第一等,絹10匹、錢10貫;第二等,絹7匹、錢8貫;第三等,絹5匹、錢5貫;第四等,絹3匹、錢3貫;第五等,絹1匹、錢3貫。蕃兵、義勇、弓手:第一等,絹10匹;第二等,絹8匹;第三等,錢10貫;第四等,錢5貫;第五等,錢3貫。一般戰場斬敵一首級,為第四等,以上依次類推。高級軍官(副指揮使以上)受輕傷,賞5匹絹;重傷,賞7匹絹。基層軍官(副都頭以上)重傷5匹、輕傷3匹。「長行」士兵重傷3匹,輕傷2匹。

宋朝明碼標價的辦法在以後各朝代也都流行。比如清朝的綠營兵也將戰功分為三等,一等賞銀5兩,二等賞銀3兩,三等賞銀1兩。特等的戰功按照具體情況給賞,比如攻城時最先登上城頭、沖進城內的,賞銀250兩;野戰時首先沖破敵陣的,賞銀50兩;奪得敵方船隻一艘的,賞銀100兩;如此等等。陣亡的普通士兵,步兵50兩,馬兵70兩,雜丁20兩;軍官陣亡的,從提督的800兩遞減至把總的100兩。作戰受傷的賞銀從50兩到30兩不等。以後的湘、淮軍都按照這一制度略加修改形成一套獎賞軍功的賞格。

⑦ 中國古代皇帝頭上戴的前後各有一串流蘇的那個頭飾叫什麼

這種流蘇,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帝王與臣子區別開,讓帝王有神秘感,受命於天,高不可攀,自有一番威儀

⑧ 古代將軍,士兵的帽子上都帶一捆毛還是什麼,那是為了美觀

關於盔纓在古代戰爭發揮的作用主要是五種:

1、標明了古代戰將的高階軍銜等級和身份,只有高階軍官才有資格在頭盔上裝飾華麗醒目的漂亮盔纓;

2、古代軍官率軍作戰沖鋒敵陣時,後面的部隊可以看清主官攻擊敵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隨作戰;

3、在戰場上混戰廝殺時,方便讓遠處的人識別敵我,避免誤傷自己人;

4、盔纓起了風向標作用,這如同現代海軍水手軍帽的飄帶,感受天氣風向,方便利用風勢火攻、利用風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風處攻擊迎風難以睜眼的敵人;

5、盔纓起了把手作用:頭盔外形相對圓潤光滑,單手難以抓提,一遇戰事突發,戰將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難以抓取頭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頂上的盔纓能方便單手快速抓提按戴頭上速戰,避免了耽誤戰機。

(8)古代皇帝出征打仗的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盔纓的歷史:

春秋時代楚莊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亂,在漸台設宴慶功,命愛姬許姬敬酒。風吹燈滅,裨將唐狡酒後調戲許姬;被許姬隨手摘去胄上盔纓,密告楚莊王。楚莊王急命眾將,一律摘去盔纓,然後點燈。唐狡感激楚莊王周全,心存報答。

晉國伐楚,唐狡請為前鋒,被襄老斥責不用。楚莊王陣前不慎落馬被晉將先蔑追襲,危急之中,唐狡奮勇拚死來救,殺退晉兵,得勝受封。這是中國最早的關於盔纓典故記錄。

至於盔纓材料,早期盔纓用的著是漂亮野雞尾羽,往後也有用的是牛馬尾毛、染色的絲麻纖維等。漢唐才正式出現絲纓,元明以後才出現了影視作品那種常見的矛槍頭狀尖刺、底部披著紅色絲纓,或者盔頂上有豎管,以利插入盔纓。

明代戲曲家湯顯祖在《牡丹亭•牝賊》記載:「選高蹄戰馬青驄,閃盔纓斜簇玉釵紅。」證明了明代當時的盔纓正是紅色絲纓。

⑨ 古代皇帝的帽子用紙怎麼折

這個高難度啊~

與古代皇帝出征打仗的帽子圖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孩睡衣冬 瀏覽:242
灰褲子穿什麼顏色上衣好看 瀏覽:407
一條圍巾英語怎麼寫 瀏覽:786
濟南高新一中校服圖片 瀏覽:509
春秋裝旗袍 瀏覽:280
少女冬裝外套 瀏覽:115
粉色襯衫搭配什麼顏色衣圖片 瀏覽:502
南京市裡有沒有賣旗袍的商店 瀏覽:953
開衫衣後片如何收針至肩膀 瀏覽:526
在哪買香洲校服 瀏覽:713
深藍牛仔褲子搭配衣服圖 瀏覽:742
濟南銀座商城服裝品牌男裝 瀏覽:628
米色羽絨配綠色衣 瀏覽:371
復古外套男裝 瀏覽:237
女人不捨得買睡衣 瀏覽:558
復古格子風衣大牌 瀏覽:924
寵物褲子樣板制圖 瀏覽:938
綠色馬甲衣裡面怎麼搭配 瀏覽:720
冬天網紗裙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396
襯衫可以搭配黑褲子圖片欣賞 瀏覽: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