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觀音菩薩用緊箍咒變花帽,唐僧說了啥,讓孫悟空心甘情願戴上了呢
再好的夫妻,都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磨合期;再好的朋友,也需要長時間的考驗!
這不,雙叉嶺上的樵夫,鎮山太保——劉伯欽,將唐僧平安護送到了兩界山,往前就成了韃靼境域,他再無法繼續相送。
唐僧苦於單槍匹馬獨行,沒有安全保障時,突然聽到了有人在喊他“師父”!
劉伯欽給唐僧講了一個他聽到的故事:漢末王莽篡漢時,天降五行山,壓了一個神猴,已有500多年,期間,有山神土地監押,只給他些銅汁和鐵丸填肚子,至今凍餓不死。
兩界山師徒相遇
西遊神話中,喊唐僧師父的正是500年前大鬧天宮的——齊天大聖孫悟空。
未見唐僧其人,便遙遠地稱唐僧為師父,是因為此前,孫悟空受到了觀音菩薩的指點,東土大唐前往西天靈山的取經人,可以救他出難,讓他在五行山下留意唐僧的到來。
觀音菩薩離開前,還傳授了唐僧一篇“定心真言”咒,就是我們常說的“緊箍兒咒”,讓唐僧熟記於心,別再告訴任何人,誰不服使喚,就默念此咒。
悟空跟隨唐僧後的第一戰中,打死一隻老虎,唐僧這個大善人用虎皮給孫悟空縫了一件衣服(其實電視劇里看起來像連衣裙),這是唐僧給孫悟空的第一件東西。
唐僧因為孫悟空不停自己的話,求助於觀音菩薩,觀音菩薩給唐僧一個花頂帽(貌似是叫這個),唐僧這個從不撒謊的出家人騙孫悟空帶上,之後,孫悟空的頭上就有了緊箍咒,這是唐僧給孫悟空的第二個東西。
⑶ 誰能給我:唐僧 孫悟空 豬八戒 沙和尚,的圖片
孫悟空: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B%EF%CE%F2%BF%D5&in=22512&cl=2&cm=1&sc=0&lm=-1&pn=4&rn=1&di=623304288&ln=2000唐僧: http://imgnews..com/i?ct=520093696&z=0&tn=imagenewsdetail&word=%CC%C6%C9%AE&in=8364&cl=3&lm=-1&pn=4&rn=1 豬八戒 :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D6%ED%B0%CB%BD%E4&in=24752&cl=2&cm=1&sc=0&lm=-1&pn=88&rn=1&di=646723401&ln=2000沙和尚: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E%F7%D3%CE%BC%C7%C9%B3%BA%CD%C9%D0&in=31321&cl=2&cm=1&sc=0&lm=-1&pn=10&rn=1&di=2688035120&ln=71
⑷ 觀音菩薩,為什麼給唐僧帽子,讓悟空帶上
《西遊記》關於緊箍咒的處理也表明這是一部以心性修養為主旨的小說。第八回,如來委託觀音去東土尋一個取經人,並尋找幾個保護取經人的徒弟。如來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作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第十四回,緊箍兒戴上悟空的頭。只要唐僧念動咒語,悟空便頭痛難忍,從此只得死心塌地保唐僧西去。第十七回,禁箍兒戴上黑熊精的頭:
菩薩又怕那妖無禮,卻把一個箍兒,丟在那妖頭上。那妖起來,提槍要刺,行者、菩薩早已起在空中。菩薩將真言念起。那怪依舊頭疼,丟了槍,滿地亂滾。半空里笑倒個美猴王,平地下滾壞個黑熊怪。
念禁箍咒的效果是明顯的:黑熊怪「難禁疼痛,只得跪在地下哀告」,「願皈正果」。「一片野心今日定,無窮頑性此時收。」第四十二回,金箍兒上了紅孩兒的頭。「菩薩捻著訣,默默的念了幾遍,那妖精搓耳揉腮,攢蹄打滾。」「那童子開不得手,拿不得槍,方知是法力深微,沒奈何,才納頭下拜。」至此為止,無論是緊箍兒,還是禁箍兒,還是金箍兒,在讀者的感受中都是法寶,一種具有特殊功能的法寶。
但接下來的事實卻令我們質疑最初的感受。第五十七回,三藏恨逐悟空,斷難回心轉意,悟空無奈,去普陀崖求助觀音老母,「萬望菩薩舍大慈悲,將《松箍兒咒》念念,褪下金箍,交還與你,放我仍往水簾洞逃生去罷!」菩薩笑道:「《緊箍兒咒》,本是如來傳我的。當年差我上東土尋取經人,賜我三件寶貝,乃是錦衣袈裟、九環錫杖、金緊禁三個箍兒,秘授與咒語三篇,卻無什麼《松箍兒咒》。」從小說的暗示來看,不僅觀音菩薩無什麼《松箍兒咒》,連如來也沒有。這樣的情節設計,又使金箍兒看上去不像法寶,因為,通常的法寶,都不僅有使用的方法,而且有解除的方法。
《西遊記》在最後關頭提醒讀者,與其將金箍兒視為法寶,蠢不如從象徵的角度將之理解為一種具有強制約束力的規范。
第一百回的一段對話,有必要給予足夠的注意:
孫悟空卻又對唐僧道:「師父,此時我已成佛,與你一般,莫成還戴金箍兒,你還念甚麼緊箍咒兒捕勒我?趁早兒念個松箍兒咒,脫下來,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麼菩薩再去捉弄人。」唐僧道:「當時只為你難管,故以此法制之。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行者舉手去摸一摸,果然無之。
這使人想起大珠慧海禪師的一句名言:「本自無縛,不用求解。」(本來就沒有什麼束縛,根本不用去求解脫)禪宗佛性說的要點,是把實相、本性、真理,均訴諸一心。心、性、理等,名異實同。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心外求心,佛外求佛,法外求法,無異於南轅北轍。黃櫱希運禪師用一個比喻來說明佛在自心,不假外求。他說:只要你有覓佛的念頭,便是過失。這好像痴人在山頂叫一聲,聽到山谷中有迴音,便忙不迭地下山尋找聲響,待找不到聲響,又上山叫一聲,又下山尋覓。如此往復循環,千生萬劫也找不到聲響。離開自身而向外求佛的人亦然,「只尋聲逐響人,虛生浪死漢」。在禪宗看來,「自家寶藏,一切具足,使用自在,不假外求」。「你若求佛,即被佛魔攝,你若求祖,即被祖魔攝,你若有求皆苦,不如元事」。恰如孫悟空頭上,只因向外求佛而未能明心見性,頭便被箍住;一旦從自心中頓現真如本性,大徹大悟,金箍兒也就消失了。一則公案說:有僧問石頭希遷:「如何是解脫?」
石頭反問:「誰縛汝?」問:「如何是凈土?」反問:「誰垢汝?」問:「如何是涅檠?」
反問:「誰將生死與汝?」
石頭以矛攻盾,正言若反,抽釘拔楔,沉著痛快。他的意思是說:既然沒有誰綁住你,那就是已經解脫;既然沒有誰弄臟你,那便處處都是凈土;既然無生死之別,又何必追求涅檠?所以,石頭一再強調:「即心即佛,心佛眾生,菩提煩惱,名異體一。汝等當知,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聖齊同。」身外無佛,身外無法,學佛的當務之急是明心見性。金箍只戴在那些未能明心見性者的頭上;一旦明心見性,就不再存在任何強制性的約束,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金箍不是法寶,金箍象徵一種強制性的約束,它標志著修養過程中尚未明心見性的那個階段。
⑸ 孫悟空頭上戴的那個圈圈(觀音給唐僧的)叫什麼名字
緊箍咒。
緊箍咒(發音jǐn gū zhòu),最早出現於中國四大文學小說《西遊記》中,唐僧用來制服孫悟空的咒語,能使孫悟空頭上的緊箍收縮,頭痛欲裂。後用來比喻束縛人的東西。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回:「如來又取出三個箍兒,遞與菩薩道:「此寶喚做緊箍兒。雖是一樣三個,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
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5)唐僧給孫悟空的帽子圖片擴展閱讀:
在《西遊記》里,孫悟空號稱正義的化身,但有時也桀驁不馴。他大鬧天宮後,被如來佛一巴掌推下天界,用五行山給困住。剛開始的時候,孫悟空劇烈反抗,那山都要被孫悟空給搗翻了。巡視的小官連忙報告如來佛:"不好了,那山會被翻到了。
"如來佛鎮定地笑著說:"不礙事,不礙事。"只見佛祖從袖中拿出一張帖子。上面寫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如來佛把帖子交給那巡視的小官,吩咐他把貼子貼在五行的山頂上。小官把貼紙貼好後,孫悟空再怎麼反抗,也起不了作用了。
500年之後,唐僧到五行山把孫悟空救了出來,師徒二人開始了西天取經的道路。但經歷了被壓在五行山的這500年的孫悟空仍然不知悔改。觀音菩薩知道這件事之後,就把如來佛傳給他的緊箍兒,變作一頂漂亮的帽子送給了唐僧。
還對唐僧說:"我那裡還有一篇咒語,叫做'定心真言',又叫'緊箍兒咒',你把它默念熟,牢記在心裡,千萬不要讓別人知道。"孫悟空聽從了觀音菩薩的話,從此之後他更加用心的保護著師傅。
他回想起他被如來佛祖給壓了500年,原來不是那山的威力,只是因為山上有那一咒語,"唵、嘛、呢、叭、咪、吽",這才是把他給壓住了。這六字咒語,跟唐僧所念的緊箍咒語是一樣的。
⑹ 唐僧撒了一次什麼謊,竟然將孫悟空欺騙了一輩子
說到西遊記這部電視劇,小編小時候還真的是非常的喜歡看,但是小時候從來都沒有多想,現在長大了,還真的是很容易多想,覺得西遊記真的是一本越讀越厚的書。
整部西遊記,其實就是唐僧一個人的修行之旅
唐僧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聖人,也不是一個完全恪守戒律的出家人,他就只是一個世俗之中普通的人,會撒謊、會犯錯、會動怒,六根不凈,貪嗔痴三毒俱在,所以需要西行之路去磨練自我。猴子就代表著我們每個人跳脫的內心,豬八戒代表著我們的各種慾望,沙僧是調節慾望和本心的那份沉著冷靜,白龍馬則是讓我們遠行的意馬,唐僧則是元神,統領所有,指導行動。因此,唐僧需要用「緊箍兒」束縛心猿,讓內心變得堅定,戒去八種誘惑,慾望和本心引發沖突的時候,要冷靜的讓它歸於平衡,才能引導意馬走向正途。而路上的妖魔鬼怪和劫難,就是人生要面對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困難。
⑺ 觀音菩薩送唐僧花帽,孫悟空火眼金睛,為何沒看穿是緊箍兒所變呢
大凡有些本事的人,都多多少少有些個性,不太好管理,這猶如帶刺的玫瑰。
如何用好這些有才能的人,需要做領導的多學些管理學,馭人術。
西遊神話中,唐僧剛剛從五行山下救起孫悟空,師徒甜蜜的感情還沒暖熱,兩人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面對山中盜賊的攔路搶劫,孫悟空三下五除二,就打殺了他們。見義勇為,保護唐僧本是悟空的職責所在,可唐僧認為悟空出手太狠,輕易殺生,有違佛家慈悲精神,於是,婆婆媽媽地嘮叨數落起徒弟。
一旦師父念起緊箍兒咒,孫悟空便頭痛欲裂,眼脹身麻,痛得他生不如死。
唐僧在處理孫悟空戴上緊箍兒的事情上,很有藝術和水平,不露聲色,便讓徒弟主動地戴到了頭上。
西遊神話中,孫悟空並非簡單的神仙,也並非愚笨的徒弟,之所以自己戴上了緊箍兒咒,是因為他很天真,相信唐僧,更沒有對件看似普通的衣服設防。
⑻ 唐僧和孫悟空搞笑圖片
lz女,兒子5歲,今晚吃完飯拿著我手機玩,我逗他,他不理我,
我就咯吱他脖子,他也不知道癢,我使出最後一招,
掀開他的衣服摸他腰,手還沒伸進去,他淡定的說了我一句:「怎麼?你要掏我蛋嗎?」
我……雷的無話可說,他爸來了一句,兒子說話很成熟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