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時日本兵帽子上的布條是幹嘛的
學名叫「軍帽垂布」。近代日本佩戴帽垂一說是受法國影響,日本陸軍軍裝受法國風格影響。日本帽垂可以拆卸,平時不帶。在野戰的時候和戰斗帽(日本正式名稱是略帽)配套使用。
實際作用是在戰斗中保護頸部。
對一個身穿軍服、頭戴鋼盔的士兵,皮膚露在外邊的部位,除了手和臉之外,還有的一個部位就是頸部。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除了和其他部位同等概率的中彈幾率,頸部還容易受到其他形式的傷害,也就是被彈片、或者炸飛起的碎石等劃傷。原因簡單分析下很簡單,作戰時士兵主要的姿勢是彎著腰或者趴著等,大部分的作戰姿勢姿中頸部要向前探出,又無法被鋼盔和軍裝覆蓋住,於是頸部裸露的皮膚,就很容易被彈片、碎石等劃傷。而人的頸部又比較關鍵,最關鍵的是左右兩側有著血管大動脈,一旦被彈片崩到頸動脈上,那麼人肯定就完蛋了。
雖然只是一層布,但因為是強度較高的帆布,而且是軟垂下來的,擋不住打到脖子上的子彈,但是對彈片、或者炸飛起的碎石,還是有著相當有效的防護作用的。另外在近身戰中,這種軍帽垂布也有防護作用。比如被刺刀側面刺刀了脖子上,有這層軟垂著的布阻擋,有一定概率能讓刺刀刺不入脖頸里。再入如果被大刀砍到脖子上,如果刀不是很快的話,則看不透這層軍帽垂布,能夠阻擋住對脖子的致命傷害。
此外在一些精銳部隊,除了這種軍帽垂布,還有這一種蒙面巾,能夠從眼睛下蒙住下半張臉,可以防止爆炸、燃燒的有毒氣體,以及被炸彈炸起的沙塵等,同時對臉也有一定防護作用。
另外大家如果仔細,可能留意過二戰時有的美國兵,配發有一種很短的圍脖。如在電影《集結號》里,八連戰士從美式裝備的國軍身上搶下來的軍裝,就有這種短圍脖。這種圍脖不光是防寒的,另外一種作用,就是想這種日本兵的軍帽垂布一樣,保護頸部盡量不被彈片碰傷。
更形象了解鬼子軍帽垂布的作用,大家可聯想下小說《亮劍》里的一個情節。李雲龍新婚之夜去查崗,結果突遭遭到日本突擊隊襲擊,戰斗中李雲龍躲到了磨盤後,被子彈打到磨盤上崩起的石頭茬,在脖子上劃出了傷口淌出了鮮血。如果當時李雲龍也有這種軍帽垂布,或者美國兵那種短圍脖,那麼就能避免受這種傷了。
② 日本兵的帽子上有幾個布片干什麼用啊
一、主要用途是遮太陽用的。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效果不錯 。日本古代足輕(普通步兵)的陣笠(出征作戰時戴的斗笠)後面就有遮陽簾。現代的日軍是明治時期組建的,最早採用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因此也有人說那個「屁簾」是遺傳自法軍軍帽的。
二、主要用途是防蚊蠅叮咬的。有了這個,行軍、作戰、休息時受的影響要小多了。
三、主要用途是護身符。日本人較為迷信,軍工部門在引進時,改為兩塊布,視為天皇賜予每個士兵的護身符,一塊是「八宏一宇」,一塊是「四海一體」。
四、主要用途是防炮震。一來是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斗時防止自己的耳朵被火炮發射的巨大聲響震聾,二來防止被對方的炮聲震聾耳朵。
五、主要用途是提防日軍士兵被中國的大刀隊直接砍掉脖子。這是日軍的傳統,在平安時代以後,日本軍服盔甲就普遍採用護頸簾,足輕和槍兵隊用布簾,而高級武士和剃刀武士則有鋼制頭盔,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了傳統文化和西方相結合,加上崇尚武士道,也就衍生出了我們所看到的」屁簾」結構式軍帽.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在喜峰口日軍被我們的大刀片砍怕了,所以用布擋一下.其實,在侵華前,日軍軍服就已經定製了.但大刀仍然是他們最怕的東西.
六、主要用途是防曬通風。這叫透風襟,我國明朝以前士兵的帽子後面就有。這是最為可信的一種說法,由日本軍事後勤研究專家青木孝治研究後提出。
③ 日本兵的帽子為什麼旁邊要批兩塊布呢...
小日本帽子後面的PP簾子用處有二,一是夏天使用涼快,(風吹可當扇子使)二就是遮陽了. 還有就是小日本的帽子後面的PP簾子只有夏天才用,冬天是不用的,而我們看的有的電視劇上小日本冬天戴的帽子後面也有PP簾子,那是不對的。
④ 很好奇為什麼二戰日本士兵帽子都有兩塊布
日本人侵華時穿的日本軍服,帽子上有兩塊不垂下這兩片布片,正規的名字叫「軍帽垂布」,有時也簡稱「帽垂」。對這種東西的用途有幾種說法:
一是說這做制式源於法國軍隊。主要用途是為了遮陽和防止蚊蟲等叮咬。據說,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在北非軍團中使用的。因北非地處沙漠地帶,為了防止兵士被陽光暴曬而灼傷皮膚,而在後頸處加了布片,這布片同時還可以防止蟲、蚊的叮咬。
近代日軍組建於明治時期,最早效仿的即是法國軍隊的服裝樣式。因此,這種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
二是說為了防止戰場上的炮震。為了防止步炮兵或專業炮兵戰斗時耳朵被炮火發射的聲響震聾,同時也為了減弱對方炮聲。這種說法似很牽強。
三是說源自日軍傳統做法。日本古代士兵出征時有戴「陣笠」的習慣。「陳笠」,即士兵作戰時戴的斗笠,後有布簾。這種說法認為,這即是日本帽垂的淵源。
四是說源自天皇的護祐。據有關資料,日軍最早配發「帽垂」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當年7月7日天皇頒布勅令,向佔領台灣的日軍配發「軍帽垂布」,用於遮陽防暑降溫。
⑤ 二戰時,為什麼日本士兵的帽子上有個五角星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其實這個五角星什麼都不是,只是日本學習其他國家隨便弄上去的,畢竟日本當時軍服上很多細節都是跟其他國家學的。
⑥ 日本兵帽子為什麼有兩片布
日本軍帽上的布片稱為「軍帽垂布」,也有的簡稱其"帽垂",是日軍配發的制式用具。
一種說法是套用法軍樣式,主要用途是遮陽、防蚊蠅叮咬,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並可防蚊蟲叮咬。
近代日軍是明治時期組建的,最早採用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帽垂"就是採用法軍軍帽的的樣式。
日本兵帽子兩塊布來源
日軍第一次在本國軍隊內大范圍使用軍帽垂布,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當時日軍往台灣派遣了部隊進行駐扎,台灣就屬於偏熱帶性的氣候,有著不少潮濕的雨林以及種類繁多的蚊蟲。
於是日本天皇就在當年7月7日特意頒布了一項天皇敕令,為那些台灣駐軍發放軍帽垂布,以顯示天皇體恤臣民的姿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這兩片垂布並不是日軍軍裝的標准配件,而是作為軍服的選用配件之一,在有需要的時候由軍方高層統一發放。
此後一直到1938年,日本軍方在統一制定陸軍軍帽時,才將軍帽垂布隨軍帽一同發放給各部隊。
⑦ 抗戰時候,日本兵的帽子上,左右兩邊怎麼耷拉下來兩布條啊,有什麼作用
用來遮陽的
防止強烈的陽光灼傷士兵的脖頸
⑧ 戰爭時期士兵帽子怎麼做
那是87式大沿帽的一個特點,陸軍義務兵的帽牆是綠色、中間有一道紅杠,士官、學員、文職幹部、軍官的帽牆是全紅色。 「穿甲彈」一出場的時候就已經是二級士官了,所以他的帽牆一直是紅的;三獃子任代理班長的時候軍銜是上等兵(義務兵第二年),帽牆自然是綠底紅杠了。
另外87式大沿帽還有一個信息:將官和三級以下文職幹部帽子上的穗帶是金黃色, 將官以下軍官、三級以下文職幹部、學員、一到六級士官帽子的穗帶是銀灰色, 義務兵(2000年前從列兵到上士、00年開始從列兵到上等兵)帽子上的是黑色人造革皮帶。
⑨ 二戰時,日本兵的帽子為什麼旁邊要批兩塊布
日本軍帽上的布片稱為「軍帽垂布」,也有的簡稱其"帽垂"
主要用途是遮陽、防蚊蠅叮咬。
這個東西不是日本發明的,而是18世紀法國北非軍團最早使用的。明治維新後,日軍最早採用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把這個也學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