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古代帽子玉器掛件

古代帽子玉器掛件

發布時間:2021-08-03 05:08:53

1. 古代玉器種類大全講解

古代玉器種類大全:

一、玉禮器

帝王及部落酋長、巫師在祭拜天地、神靈、祖先時,都要使用專門的玉器來行「禮」。

玉禮器中最典型的就是「六禮器」,簡稱「六器」:璧、琮、圭 、璋、琥、璜。

其標准顏色和用途是:蒼璧禮天,黃琮禮地,青圭禮東、赤璋禮南、白琥禮西、玄璜禮北。

其它玉禮器還有,舉行盛大祭祀活動時用的打擊樂器玉磬,記錄祭詞、禮文用的玉冊,祈求風雨用的玉瓏等。

二、玉瑞器

《說文解字》雲:「瑞,以玉為信也。」並解釋:玉器用於禮神時稱為禮器,用於「人持」作為信物時,稱為瑞器,且「瑞為圭璧璋琮之總稱」。

就是說,古代帝王將相士大夫,用所持或所佩的不同的玉器作為信物,來區別官階,這類玉器叫玉瑞器。

玉瑞器中最典型的就是「六瑞器」,六瑞器是將六禮器中的圭在形狀上作四種改變,並把璧在紋飾上作兩種改變,而成六種瑞器給六種官員使用。

《周禮、春宮、大宗伯》雲:「王執鎮圭,公執恆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可見,六瑞器雖然源於六禮器中的兩種,但它們的功能完全不同。六瑞器通常不簡稱,故六器專指六禮器。其它的玉瑞器還有笏(音hu),上朝用的手板。

《禮記》雲:「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

文中「球」就是美玉,其意是:皇帝用美玉笏,諸侯用象牙笏,大夫用魚皮包裹裝飾的竹笏。還有翎管、朝珠等。

三、玉璽

用玉刻制的印章叫玉印,皇帝和皇後用的玉印叫玉璽。

四、玉儀仗器

在舉行迎賓、征戰、酒宴、婚喪等盛大活動時,常使用玉制的儀仗器,如:玉斧,玉戈、玉戚、玉刀、玉鉞等。

五、玉佩飾器——無論男女,用於全身身佩戴的,都歸為佩飾器,如:

玉璦:環狀,肉(玉質部份)大於好(中空圓部份)。

玉環:環狀,肉小於好。

玉鐲:環圈狀。

玉玦:環狀,留缺口。

玉如意:靈芝頭狀,有柄。

玉佩:玉佩可雕的內容十分廣泛,神物、動物、植物均可。

玉板指:射箭時套在手指上起保護作用,高古玉中稱玉蹀。

玉帶勾:扣腰帶之用。

玉串珠:用玉珠或玉片串成,戴於項上胸前。

玉簪、玉笄:盤頭發用。

六、玉擺設器和手玩器

比佩飾器形體大,只能擺放觀賞或把持手玩的,歸為擺設器和手玩件,如:玉山子、玉壺、玉瓶、玉屏、玉香熏、玉花插、玉人、玉動物等。

七、玉生活器

生活中有實際使用功能的器皿,如:玉碗、玉筷、玉壺、玉杯、玉羽觴、玉尊、玉洗等。

2.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間有一塊東西,那是叫什麼

應該是配合官位等級裝飾所用。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54892.htm

本人查找多方資料均為發現有關 lz 所說的 官帽「凸起」為何物,故以為乃是飾物而。
以下有各朝代(文化時期)的官帽,lz可細看,如有發現 敬請告知,本也很好奇此為何物,隱約記得 烏紗帽 前端正中有一凸起扣狀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3. 關於古代衣著和者飾品的名稱

1.首飾類: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3.器具類:攢金絲海獸葡萄紋緞盒 銀白點朱流霞花盞 纏枝牡丹翠葉熏爐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鶴瓷九轉頂爐 攢金絲彈花軟枕

4. 古代有什麼有名的玉佩

1、和氏璧,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玉,又稱和氏之璧。唐代李白《古風》三十六便有「抱唐代李白的《古風》中提到「玉入楚國,見疑古所聞。良寶終見棄,徒勞三獻君。」意思是雖然三度獻給楚王,但寶玉被棄置不採用。

據戰國時期,劉向考訂的《戰國策》載:「周有砥厄,宋有結綠,梁有懸愁,楚有和璞。」周國有砥厄,宋有結綠,梁國有懸愁,楚國有和璞。和璞即和氏璧,璞是沒有經過琢磨的玉。

2、藍田玉,是中國四大名玉之一。至明萬曆年間,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所謂藍田,即蔥嶺(昆侖山)出玉之別名,而後也誤以為西安之藍田也。」藍田是蔥嶺玉的別名,也被誤以為是西安的藍田玉。

(4)古代帽子玉器掛件擴展閱讀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由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欽詩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寫作「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明清是另一個玉文化繁榮的時代,這時民間盛行佩帶各種玉佩飾。有錢的人上到帽檐前飾,中至玉腰牌,玉掛件,下至玉鞋扣,幾乎全身上下都是玉。一般平民百姓也常會帶個玉手鐲、玉耳環,玉扳指等。所用玉料大多為青玉、白玉、青白玉等。其中特別以產於新疆和田的羊脂白玉最為名貴,黃玉也同樣價值不菲。

翡翠也是在清早期流入中國的。但由於翡翠石料一般較為細小,所以多用來做介面,耳環等小件器。我們現今看到的大部分玉佩飾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

5. 古代帽正可以當掛件佩戴嗎

你好,古代的帽正可以當掛件佩戴的,如果你特別喜歡這個東西,可以當做掛件來佩戴。

6. 玉蟬適合做吊墜嗎

玉蟬適合做吊墜。
在中國,蟬是一種有靈性的生物,能夠預知未來、知曉過去。且蟬的生命力超強,能夠生生不息,蟬在春暖花開的時候爬上熟知名叫,在天氣漸涼的時候脫去禪殼鑽入土裡修養,如此的周而復始,永遠不會消失。故人們將玉蟬放入已逝去的人們的口中,希望能夠復活或者靈魂的保持,現代人雕刻的禪掛件的寓意有著生命力、健康、長壽的寓意。
蟬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只食用露水的昆,每天忍受的是潮濕陰暗的環境,但是在如今壞的環境中蟬能夠脫殼而出,孕育新的生命。寓意人們生艱苦的生活中也能夠為了理想奮斗,面對各種困難破繭而出,希望佩戴玉蟬玉器的人擁有堅毅、樂觀的精神。
除了上面說的禪掛件的寓意外,在古代蟬還是很重要的葬玉之一,從漢代開始,中國的葬玉文化就已經開始,從那時開始人們就開始將玉蟬放在已故者的口中,在古代玉蟬有三種用途,一是鑲在帽子上作為一種高級裝飾,二是用繩子穿好後佩戴在身上,三就是作為陪葬物品。

7. 帽子上玉石綠色很小二百年前的值多少

綠色的應指翡翠玉了,在清朝盛行帽上釘上銀制小掛件,瑪瑙片,及翠玉.多數為小孩,老太帽上有釘此類特徵的東西,它沒有二百年,最多一百年多點.價值看玉的質地,顏色,雕工,大小來定價.有人可把小件用黃金包起來,做掛件及手指上戒子.

8. 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古代男子腰間掛「玉佩」有何講究

古代男子佩戴玉器與服飾制度關系不大,但與禮儀制度密切相關而且,正是禮儀制度,才從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古代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梵琴詩中的「美玉」是指對玉的仰慕或對文字的仰慕古人對玉的喜愛不是因為玉的價值,而是因為玉的品質因此,古語有雲:「君子無理,玉不歸身」。

玉盤中的中國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吉祥如意、長壽福壽、世家富貴、平安平安、事業發展、除惡等,其中吉祥如意圖案最多但也有很多客人不明白,也不明白,所以簡單介紹一些比較常見的模式。

相比之下,它的審美功能總是很弱的這與現代女性玉器的功能有很大不同女性玉器紋飾根本沒有道德功能,而是以審美功能和鑒賞功能為主要功能,鑒賞功能和審美功能始終共同發揮作用。

9. 清朝男子帽子上的那小塊玉叫什麼

看電視劇,清朝官員的帽子頂上都有一顆挺顯眼的玉石珠子,有紅色的、藍色的、透明的、不透明的,還有的不是玉石珠子,而是一個金疙瘩,這些就是所謂的「頂子」,這是清代官員不同級別的象徵,在帽子上的一個主要標志。
清朝的官員其官帽分冬夏兩種,夏天戴的叫涼帽,樣子像一把小傘,冬天戴的叫暖帽,圓頂周圍有一圈向斜上方立起的沿子。無論涼帽,還是暖帽,圓頂上都少不了這顆「頂子」,什麼級別的官,用什麼材質的「頂子」是大有講究的。
按清制規定,一品官的頂子是紅寶石,二品官為紅珊瑚,三品官為藍寶石,四品官為青金石,五品官為水晶,六品官為硨磲,七品、八品、九品都是金子,區別是七品為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而八品的金頂子上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則為陽文鏤刻的花紋。一品、二品都是紅色,紅色即為高官,「拿別人的血染紅了自己的頂子」這句話就是從這兒來的。
從這幾年播出的電視劇看,大多數劇中官員工「頂子」均不合規制。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一品、二品不分,要麼都是紅色透明,估計是彩色玻璃珠,要麼就是鮮紅鮮紅的,很可能是塗了漆的一顆木頭槌。

10. 古代頭飾、首飾、衣飾都有哪些

古代婦女頭飾 ,出席的場合來佩戴不同的頭飾。
笄,簪,釵,華勝,擿,花鈿,步搖,梳篦

1. 1. 笄,簪,釵,擿,華勝

笄是古時用以貫發或者固定弁,冕的。在《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鄭玄註:「笄,今之簪。」古代婦女經常使用笄來固定發髻。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時候就用笄將頭發綰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禮。《儀禮·士昏禮》:「女子許嫁,笄而禮之稱字。」鄭玄註:「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而笄。」鄭玄註:「謂應年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

簪是由笄發展而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後來專指婦女綰髻的首飾。擿,簪股,將頭部做成可搔頭的簪子,所以俗稱為搔頭。《西京雜記》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後漢書·輿服志》有:「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的記載。

釵,由兩股簪子交叉組合成的一種首飾。用來綰住頭發,也有用它把帽子別在頭發上。五代五縞《中華古今注·釵子》:「釵子,蓋古笄之遺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為之,敬王以玳瑁為之,始皇又金銀作鳳頭,以玳瑁為腳,號曰鳳釵。」釵與簪是有區別的,發簪作成一股,而發釵一般作成兩股。

華勝,即花勝。古代婦女的一種花形首飾,通常製成花草的形狀插於髻上或綴於額前。《釋名·釋首飾》:「華勝,華,象草木之華也;勝,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則勝,蔽發前為飾也。」《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暠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唐顏師古注;「勝,婦人之首飾也,漢代謂之華勝。」

2. 步搖

步搖,古代婦女附在簪釵上的一種首飾。《釋名·釋首飾》:「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後漢書·輿服志下》:「步搖以黃金為題……」王先謙集解引陳祥道曰:「漢之步搖黃金為鳳,下有邸,前有笄,綴五采玉,以垂下,行則動搖。」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用:「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來形容楊貴妃。

古代婦女將頭發綰成髻鬟,用簪釵固定,以免髻鬟鬆散墜落。古代的簪釵形式繁多,用石,竹,玉,骨,金,銀等多種材料製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簪釵也有變化,從歷代遺留下的款式多樣的簪釵中可以看出其變化主要集中在簪首,常見的有:(1)圓頂形,簪身為圓柱體,頂端作球體或半球體,少數刻有旋紋;(2)花頂形,簪身與上相同,惟於頂端鏤鑿梅,蓮,菊,桃等花紋;(3)耳挖形以金屬或玉形成,簪身略扁,上端寬闊,至頸部明顯收束,並朝正面彎轉,形成耳挖,使一物具有兩種功用;(4)如意形,簪身作圓形或扁形,簪身朝前彎轉,呈如意頭狀;(5)動物形,簪首飾以飛禽走獸,常見的有龍,鳳,麒麟,燕,雀及游魚等。

這些形狀的發簪,發釵在各地的古墓中時有發現,例如: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848年)墓出土雙鳳紋鎏金銀釵,另有鏤空穿枝菊花紋釵,形象豐美。廣州皇帝崗唐代木槨墓出土金銀首飾中有花鳥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等,用模壓,雕刻,剪鑿等工藝做成,每式釵朵都是一式兩件,花紋相同而方向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的。

唐代花釵:(1)斯德哥爾摩kempe氏藏(2)廣州皇帝崗唐墓出土(3)唐代菊花紋釵(西安出土)(4)唐代雙鳳紋釵(西安出土)

安徽合肥西郊南唐保大年間墓出土一件金鑲玉長28厘米的步搖,上端像雙翅展開,鑲著精琢玉片花飾,其下分垂珠玉串飾。另一件長18厘米,頂端有四蝶紛飛,下垂珠玉串飾的銀步搖,製作都極精緻

2. 3. 梳篦,鈿花

篦,一種比梳子密的梳頭工具。亦指用篦梳頭剔除發垢。唐李賀《秦宮》詩:「鸞篦奪得不還人醉睡氍毹滿堂月。」王琦匯解:「篦,所以去發垢,以竹為之,鸞篦必鸞形象之也。」

鈿花,用金,銀,玉,貝等做成的花朵狀裝飾品。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鈿花用。」鍾廣言註:「鈿花:用貴重物品做成花朵狀的裝飾品,如金鈿,螺鈿,寶鈿,翠鈿,玉鈿等。」

中國自古便注重禮儀,人們對自己的儀容裝飾十分重視,梳篦在古時是人手必備之物。尤其是婦女,幾乎梳不離身,時間一久,便形成插梳的風氣。

湖北江陵出土幾件秦木質彩繪角抵圖木篦,馬蹄形,上繪三人作角抵戲。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梳篦是象牙製成的,均作馬蹄形,長均8.8厘米,寬均5.9厘米,梳20齒,篦47齒,細密均勻。在山東臨沂銀雀山和湖北江陵紀南城出土的西漢木梳,背平直,上面有四個裝飾紐。湖南長沙南門紙圓沖唐墓出土銅梳已殘,背上有清晰的紋飾,作雙鳥徘徊旋飛。河南陝縣廟底溝出土了精美的骨梳

簪釵是用來綰住頭發的,而花鈿直接插入綰好的發髻起裝飾的作用。

從目前掌握的資料來看,早在四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有插梳的習慣。當時,雖不完全是為了裝飾(有的和宗教,葬俗有關),但卻是後世插梳習俗的源流。

春秋以前的梳子,不論形制多麼復雜,裝飾多麼考究,它們的外形特徵基本一致,都是直豎形,梳把較高,橫面較窄,很少作方形或扁平的。

從戰國到魏晉南北朝,梳篦的材料一直以竹木為主,尤以木料最常見。梳篦的造型多上圓下方形似馬蹄。

自魏晉在婦女頭上流行插梳之風,至唐更盛,這種梳篦常用金,銀,玉,犀等高貴材料製作,插戴方法在唐代的繪畫如張萱的《搗練圖》,周肪《紈扇仕女圖》及敦煌莫高窟唐代供養人壁畫中均能看到。元稹在《恨妝成》中描寫:「滿頭行小梳,當面施圓靨。」王建的《宮詞》中也有「歸來別施一頭梳」的描寫,這些正說明這種插梳的風尚。

隋唐五代的梳篦,多作成梯形,高度明顯降低,其質料及裝飾視用途而別。宋朝以後,梳子的形狀趨於扁平,一般多作成半月形。明清時期的梳篦樣式,基本保持宋制。

4.結語

從古代婦女的頭飾中可以看到當時社會發展的經濟狀況,經濟越發達,婦女們所佩戴的頭飾越多,製作的也越為精巧,復雜。婦女們佩戴頭飾也是有身份地位的講究的,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場合所佩戴的頭飾不一。這點從《後漢書·輿服志》中可以看出,其中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時所佩戴的首飾:「簪以瑇瑁為擿,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爵,以翡翠為毛羽,下有白珠,垂黃金鑷。左右一橫簪之,以安蔮結。諸簪珥皆同制,其擿有等級焉。」

「皇後謁廟服假結,步搖,簪珥。步搖以黃金為題,貫白珠為桂枝相繆,一爵九等,熊,虎,赤羆,天鹿,辟邪,南山豐大特六獸,詩所謂『副笄六珈』者。諸爵獸皆以翡翠為毛羽。金題,白珠璫繞,以翡翠為華雲。」「公,卿,列侯,中兩千石,二千石夫人,紺繒蔮,黃金龍首銜白珠,魚須擿,長一尺,為簪珥。」《舊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武德令,皇後服有緯衣,鞠衣,鈿釵禮衣三等。緯衣,首

飾花十二樹,並兩博鬢……鈿釵禮衣,十二鈿……;皇太子妃服,首飾花九樹,……細釵禮衣,九鈿……;內外命婦服花釵,翟衣青質,第一品花鈿九樹,翟九等。第二品花鈿八樹,翟八等。第三品花鈿七樹,翟七等。第四品花鈿六樹,翟六等。第五品花鈿五樹,翟五等。鈿釵禮衣,……第一品九鈿,第二品八鈿,第三品七鈿,第四品六鈿,第五品五鈿……。」

古代婦女的頭飾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文明傳承過程中我們汲取了很多,也舍棄了很多,在有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崇尚簡潔的人們已不再佩戴象古代那樣華麗且形式復雜多樣的頭飾,但是簪,釵等頭飾並沒有消失,它們被簡化了。在日常生活中還是經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簡單,大方的簪釵來綰頭發。希望簪釵作為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繼續發展與傳承下去,中華文明這個璀璨的皇冠上不可缺少這樣一顆閃耀的珍珠。

參考書目:

《儀禮·士冠禮》《儀禮·士昏禮》《禮記·內則》《西京雜記》《後漢書·輿服志》

《中華古今注·釵子》《釋名·釋首飾》《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天工開物·玉》《舊唐書·輿服志》《漢語大辭典》《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

圖片資料來源於《中華文化通志·服飾志》,部分資料來自漢服網。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8978606.html

在古代中國文化中,帽子也是重要的身份象徵。皇帝要帶皇冠,大臣的官帽業各有品級,文官有文官的官帽式樣,按照品級,對號入座;武官的頭盔也各有千秋,直接代表了功勛的多少和權利的大小。而且各朝各代的式樣也有差別。而一般的老百姓基本上是不帶帽子的,都是用布束發而已。

不僅身份,就連年齡也可以顯示在中國古代的頭飾上。古代幼童把垂發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發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段。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發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所以二十歲也叫做弱冠之年。能帶帽子就是成年的標志,可見中國古代對帽子的重視。
http://..com/question/15790007.html?si=1

服飾的發展史:

舊石器初期
野獸毛皮

禮記禮運篇:「昔者先王為有宮室,冬則居營窟,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實,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未有麻絲,衣其羽皮。」

舊石器晚期
有骨針並用之縫紉衣服
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中華服飾文化史之開端)

新石器時代
葛麻布
新疆樓蘭孔雀河古墓

新石器時代
蠶絲
山西線西陰村的仰韶文化遺址、浙江錢山漾文化遺址

表2:中國服飾的構成形式

構成形式
種類
解釋或特點
使用朝代、場合

款式[1]
衣領
服裝端首,接近人的臉面,是服裝的關鍵部位。而就造型而言,就有方領、交領、曲領、圓領、斜領、直領等。
方領:先秦的深衣、漢代的儒服

斜領:唐代的僧侶、隱士逸人。

曲領:士庶居家用服

衣襟
衣服的開啟交合處
商周時期

衣袖
服裝的出手處,其款是變化往往由服裝本身的用途而定。
農民、樵夫:小袖

貴族:大袖

騎士射手:箭袖

舞蹈者:長袖

衣裾
服裝的下擺或衣背的下部,其制視衣式而定,有直裾、曲裾、燕裾、長裾。
曲裾:秦始皇時代

直裾、燕裾:漢初女裝

長裾:漢魏六朝

質料[2]
葛麻[3]
硬挺、涼爽、好的吸濕性能
新石器時代

絲帛[4]
清柔滑爽、高雅華麗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

棉布
滑爽透氣
漢魏

裘皮
質地厚實,多作為冬衣
商周

毛料
質地緊密,手感柔軟,多用於貴族衣物。
青海都蘭周代遺址

色彩
礦物提取
如硃砂、赭石、石黃、扁青、石綠等,俗稱「石染」。
舊石器時代:染色行為[5]

商周服裝:以彩色為主[6]

漢代服裝:黃色和紫色。

晉六朝服裝:白色為主,

唐朝服裝:紅色為主。

植物提煉
如茜草、蘇枋、槴子、槐花、藎草、靛青等,俗稱「草染」

上衣[8]
深衣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曲裾[9]。
當作便服。

詹褕
衣裳連屬,被體深邃。衣襟開法采採用直裾[10]
當作便服。


長衣的一種。即交領、襟疊壓、相交而下。
當作冬衣。


大袖單衣,以輕薄紗羅為之。僅用單層,不用襯里。
形制簡便,夏季穿著。


短衣,長度約在腰間部位。
當作襯衣或外衣。


短衣,介於袍、襦之間,較袍為短,較襦為常。
當作常服。

半臂
短袖。亦稱「半袖」。
當作便服。

褲裳

由兩片布帛製成,前後各一片,左右各留一道縫細。
遮羞。

蔽膝
遮擋大腿的服飾。僅有前片,沒有後片。
遮擋大腿[11],類似今日的圍裙。


由多幅布帛拼制而成,並只有一片,穿時由前圍後,背部只留一道縫隙。
婦女家居服。


兩只褲管,沒有褲腰和褲襠。
保護脛部、有禦寒保暖之用。

足衣[12]

最初以獸皮製成,紡織品出現後,即以布製作。
足部的保暖。


鞋子的統稱。
保護足部。


木底之鞋。亦稱「木屐」
用於出行[13]。

屩[14]
以繩子編成,組織緊密,質地堅韌,穿著輕便,以芒草為材料,故稱「草鞋」。
行履和雨鞋之用。


以皮製作。
多為貴族之履。

表4:中國平民服飾的使用場合

項目
服裝
起始朝代
穿著規定

祭祀
祭服
周朝
周代:明衣[15]。

唐代:生絹單衣。

宋代:新衣。

冠笄[16]
男女的成年儀式[17]。
商周
商周:男子穿三加冠[18];女子穿背子、足穿彩色絲履。。

宋:帽衫[19]。

明清:結婚禮服。

婚嫁
新郎:爵弁[20]、纁裳[21]、緇袘[22]

新娘:次[23]、存衣[24]、纁袡[25]
周朝
漢代婦女嫁衣:袍制

漢末魏初嫁女:紗縠蒙住臉面,以代景衣。

明清:男戴方巾羅帽,身穿藍布直綴。女戴花冠,身穿大袖紅衣。

治喪
喪服
周朝
喪服分為五等[26]。根據與死者關系親疏遠近,穿著不同喪服。

中國平民服飾的禁忌律令

古代民間男女穿衣,並不像今天這樣隨心所欲,而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和限制。此種限制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禁忌禮俗;二是法規律令。

一、禁忌

禁忌是一種特殊的民俗,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舉凡衣服、飲食、起居、交通、生產、婚嫁、喪葬等一切領域,都有禁忌習俗的存在。禁忌的作用在於規范人們的道德,限制人們的行為,其核心內容是祛凶納吉,它要求人們躲避邪惡,以免遭受神靈的懲罰。從某種意義上說,禁忌禮俗帶有較濃的迷信色彩,但卻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千百年來,輾轉傳播,以化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表六:服裝穿著禁忌種類[27]:

項目
原因
文獻記載

忌穿白衣
喪服多用白色,故被視為不祥之徵。
《晉書‧五行志》:「魏武帝裁縑帛為白帢,以易舊服。…干寶以為素,凶喪之象也。」

忌穿涼杉
涼衫形像喪服。
《宋史‧輿服志》:「竊見近日士大夫皆服涼杉,甚非美觀,而以交際、臨民,純素可憎,有似凶服。」

忌戴綠帽
1.典賣妻女以求食者所戴,故為人們所不齒。
《國憲家猷》中有記載。

2.為罪人所戴。

《封氏聞見》:「李封為延陵令,吏人有罪不加杖罰,但另裹碧頭巾以辱之。隨所犯輕重,以日數為等級,日滿乃釋。吳人著此服出入州鄉以為大恥。」

3.為娼優所戴。
《典故紀聞》:「洪武十二年,始令伶人常服綠色巾,以別士庶之服。」

衣服不用左衽
只有死人的衣服使用左衽。
《禮記‧喪大記》:「小斂大斂,祭服不倒,皆左衽,結絞不紐。」

忌衣帶打死結
打死結專用於死者之服。
故活人衣服若打成死結,被視為凶事之兆。

衣服衣料
自漢以來,庶民階層所用衣料,一直受到法規限制,稍有僭越,就會受到嚴厲處罰。

《後漢書‧孝安帝本紀》:「舊令制度,各有科品,欲令百姓務崇節約,…而小人無慮,不圖長久,嫁娶送終,紛華靡麗,至有走卒奴婢被綺縠,著珠機,京師尚若斯,何以示四處?」
南朝陳宣帝:令庶人以上,皆準著棉綢、圓綾、紗、絹綃、葛及不一等,其餘皆禁。

唐玄宗:流外及庶人,不得服綾、螺、縠及五色線靴、線履。

遼道宗:禁庶民服駝尼、錦綺及水瀨裘。

金世宗:服袘綢、捐布、毛褐、花紗、無紋素羅。

元仁宗:定庶人只許服暗花紵絲、綢綾和毛毳。

明太祖:定庶人只許服綢、絹、素紗。

清康熙:禁軍民人等用蟒緞、妝緞、金花緞、貂皮、狐皮等。

衣服顏色
許多顏色,在古代代表身份地位,因此關於百姓服裝所用顏色,亦規定在律令中。
漢成帝:申赦有司,庶民常服,只准用青綠二色。

宋仁宗:不得衣黑褐白花及藍、黃、紫撮暈花樣。

明太祖:禁民間婦人李服用骨、鴉青等色。

清雍正:軍民人等禁用香色及米色。

禁用黃色衣服
漢末張角率領農民揭竿起事,用黃布裹頭。

隋文帝時,著黃袍臨朝,以後歷朝遵行不改,故黃色為御用服色,不僅庶民不得使用,就連皇上身邊重臣,亦不準用。
唐高宗:明確規定,「臣民不許著黃」。

明太祖:頒服飾禁令,「禁止庶人服色用黃」。

金世宗:每年頒服飾禁令,並禁用油衣[28]。

清太平天國爆發之初,即將紅黃二色規定為「天朝貴重之色」,諸王頭巾及士兵號衣,皆以紅黃二色為之,各地:「非為天國將士,一律不準用紅黃二色。」

服裝紋樣
關於紋樣上,有些紋飾代表皇上、高官,因此規定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以免有逾越之舉。
南朝梁武帝:令紋錦不得以仙人、鳥獸之形為飾。

唐代宗:禁民間綉盤龍、對鳳、麒麟、獅子等花式。

遼道宗:禁士庶服日、月、山、龍之紋。

宋仁宗:令民間毋得以牙魚、飛魚、若龍形者為紋。

元仁宗:官民人等不準服五爪二角之龍紋及鳳紋。

元惠宗:禁服麒麟、鸞鳳、白兔、飛魚、大雲花等。

與古代帽子玉器掛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灰色褲子更配什麼腰帶 瀏覽:959
嬰兒羽絨服性價比高品牌 瀏覽:600
春季是牛仔外套的天下 瀏覽:329
金絲絨衛衣怎麼搭配褲子 瀏覽:287
法師帽子怎麼做 瀏覽:697
女裝女絨長馬甲 瀏覽:662
北京女裝批發凵找楊哥拼貨 瀏覽:748
褲子上的粘貼標志怎麼能清除掉 瀏覽:411
如何織露指手套 瀏覽:710
黑夾克可以內搭黑格襯衫嗎 瀏覽:709
校服可以使用漂白劑 瀏覽:600
尺碼對照表褲子 瀏覽:831
羊圍巾縮短了怎麼辦 瀏覽:955
小孩睡衣冬 瀏覽:242
灰褲子穿什麼顏色上衣好看 瀏覽:407
一條圍巾英語怎麼寫 瀏覽:786
濟南高新一中校服圖片 瀏覽:509
春秋裝旗袍 瀏覽:280
少女冬裝外套 瀏覽:115
粉色襯衫搭配什麼顏色衣圖片 瀏覽: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