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說中古代男子的服裝類型
走在街上,迎面走來一個模樣俊俏的小生,身姿瘦削頎長,生的極為好看,身上著了一件挑綉菱花的淡色袍子,玉帶束腰,銀絲穿梭織就著繁復的花紋,高領盤扣,綴著玲瓏玉子,氣質高貴典雅,略高的領子將那雪色的脖頸微微掩藏著,許是冷的緣故,小生揪著領子,微縮著脖子,一雙靈動的眼睛笑意滿滿的打量著熱鬧的街……
猜測朋友是要寫女扮男裝么?所以寫的一段也是女扮男裝的,也不知道你需要的是什麼背景。
一般有高領的衣服在古代就是清朝什麼的,南北朝時候雖然也有封脖子的那種,但是蓋不住喉結。你可以選擇穿著寬大的斗篷,風衣(古代寬大的那種)脖子周圍有柔然的毛絨之類的呀,或是可以用布圍著,偽裝。要知道,古時候冷的時候也會圍脖子的喲。
答得不好,見諒。
Ⅱ 秦漢服飾對比先秦以前發生了什麼變化
秦漢服飾 網路名片 相關圖片 秦漢時期,男子以袍為貴。袍服屬漢族服裝古制,秦始皇在位時,規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綠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絹製作。漢代四百年來,一直用袍作為禮服。 目錄 帝王 冕冠 袍 禪衣 褲 平民男子 少數民族 首服 鞋襪 帝王 冕冠 袍 禪衣 褲 平民男子 少數民族 首服 鞋襪 展開 編輯本段帝王 秦漢,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戴冕冠之規章不改。冕冠其制為:綖板長一尺二寸,寬七寸,前圓後方,冠表塗黑色,里用紅、綠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組成,中單素紗,紅羅襞積,革帶佩玉,大帶素表朱里,兩邊圍綠,上朱錦,下綠錦,大綬有黃、白、赤、玄、縹、綠六彩,小綬有白、玄、綠三色;三玉環,黑組綬,白玉雙佩,佩劍,朱襪,赤九、赤舄,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據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質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諸侯七旒,質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質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為皇帝的常服,其衣為深衣制。秦漢帝王的服飾是沿襲戰國時期的冕服,它成為中國歷史上傳統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編輯本段冕冠 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後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並在笄的兩側繫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後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硃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 編輯本段袍 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稱之為祛,全袖稱之為袂,領口、袖口處綉方格紋等,大襟斜領,衣襟開的很低,領口露出內衣,袍服下擺花飾邊緣,或打一排密襇或剪成月牙彎曲之狀,並根據下擺形狀分成曲裾與直裾。 直裾袍,西漢時出現,東漢時盛行。但初時不能作為正式禮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有「衣敬」之語,顯然與內穿褲子無襠,直襟衣遮蔽不嚴有關。當時的褲子僅有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系於腰間。後因內衣改進,曲裾繞膝,深衣制已為多餘,到東漢,直裾逐漸普及,替代了深衣。 漢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時,頭上必須裹巾幘,再加戴進賢冠。 編輯本段禪衣 禪衣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禪為上下連屬,樣式與袍略同,但無襯里,可理解為穿在袍服裡面或夏日居家時穿的襯衣,也可以解釋為罩在外面的單衣。 編輯本段褲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 《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 褲為脛衣,袴亦無襠(指今之襠,非窮褲之襠),膝以上皆未露,兩股間多無衣,必恃垂衣或裳以為蔽,此古服寬長,或上衣下裳之所由來也。(參考黃現璠著 《古書解讀初探》) 為袍服之內下身所服,早期無襠,後來發展為有襠之褲,稱褌。將士騎馬打仗穿全襠的長褲,名為大袴。西漢士儒婦女仍穿無襠的袴。漢昭帝時(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將軍霍光專權,上官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為了阻撓其他宮女與皇帝親近,就買通醫官以愛護漢昭帝身體為名,命宮中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系住的「窮褲」,窮褲也稱「緄襠褲」,以後有襠的褲子就流行開來。漢代男子所穿窮褲,有的褲襠極淺,穿在身上露出臍子,但沒有褲腰,褲管很肥大。 編輯本段平民男子 百姓束發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領,衣長至膝,衣袖窄小,腰間系巾帶,腳穿靴鞋或赤足。褲角捲起或紮裹腿,以便勞作,總體仍較寬松,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犢鼻褌,一般是體力勞動者或樂舞百戲之人。據當時規定:百姓一律不得穿雜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漢末年才允許百姓服青綠之衣。 編輯本段少數民族 少數民族服飾也是秦漢服飾的有機組成部分。居於東南地區的百越人穿左衽衣服,剪發紋身,以絲綢、麻布、紗衣、織錦為布料,額頭臂上刻紋,發式為「被發」、「椎髻」等,主要以玉器為裝飾品;嶺南一帶的越人穿筒裙;匈奴人衣皮革,被氈裘,與林胡、樓煩的服裝式樣相近,褲腿較瘦,帽子呈尖頂或橢圓形,帽帶護耳,以貂皮貼邊,以革筒(皮製鎧甲)或鐵甲為護具,匈奴人愛用金、銀、銅、琉璃、玉石做飾品。滇人的男性衣左衽,長至膝部,頭裹巾,前額有圓形飾物,女奴耳墜大環,髻後垂作銀錠式,對襟袍服,腕間戴有多箍金鐲。 編輯本段首服 朝臣職官品第的區別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長冠(即劉氏冠)、委貌冠、皮弁冠為祭服冠外,其餘均為常用朝服,惟長冠為諸王國謁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莊王通梁祖纓,秦時采楚冠之制,為乘輿所服,漢代百官於月正朝賀時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豎頂少邪,直下為鐵券,梁前有山,展筒為述。委貌冠與古皮弁制同,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繒絹為之,戴此冠時,則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禮於辟雍,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服之。皮弁與委貌冠制同,以鹿皮為之。戴此弁時,上著緇衣,皂領袖,下著素裳,此為行大射禮於辟雍時,其執事者所服。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之於前,無山述,為親王日常所戴。進賢冠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兩梁,博士以下的吏員和儒生們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頂不邪卻,高九寸,無山及展筒,原為齊王之冠,秦滅齊,將此冠賜近臣,漢沿襲之,為官吏和近侍所戴。執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趙惠文冠,秦滅趙,即以武冠賜近臣,漢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諸武官戴之,其制為橫向長方形,兩端有下垂的護耳,耳下有纓,系於頜下,前額突出,另包巾幘,漢代宮廷侍衛武官還在武冠上加黃金璫、玉蟬等裝飾,還戴一條貂尾作裝飾品。廷尉、大司馬將軍戴鶡冠,其制:在武館左右加插雙鶡尾。方山冠,漢制似進賢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為之,不常服,惟郊天時從人及鹵簿中用之。宮殿門吏、僕射戴卻非冠,其制如長冠。司馬殿門衛士戴樊噲冠,其制: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各出四寸。術士冠,漢制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衛士戴卻敵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形制如進賢冠。建華冠、爵弁為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樂舞人所戴。建華冠以鐵為柱券,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下輪大,上輪小。爵弁,形如冕,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上用爵頭色之繒為之。 據記載,秦漢以前,庶民或卑賤執事者束巾而不戴冠。至漢代,王莽因頭凸才裹巾,巾於是被上層士大夫家居所用,後逐漸普遍,漢末文人與武士則以戴巾為雅尚。幘類似於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幘皆需覆冠,後才單獨戴幘,秦漢武將喜戴紅幘,文官穿便服常戴幘,它更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絲綢或葛布製作,「頭戴綸巾,手揮羽扇」是當時文士的普遍裝束,上層人士的頭巾為黑。漢代,白色頭巾為官員免職後或平民的標志,官府中的小吏和僕役們也戴白頭巾。幘至漢代被改進成帽子,為頭頂上方可蓋住發髻的高頂,四周的圍沿整齊,頗似近代的無檐帽,有長、短耳之分,幘上加發冠,也有將頭巾和幘合戴,因此出現了平巾幘、介幘、平頂幘、冠幘等。 編輯本段鞋襪 鞋襪的式樣至秦漢已非常豐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絲履等多種。北方少數民族穿的高統皮靴,當時叫「絡鞮」,除胡人外,漢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西漢初年提倡節儉的漢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綢緞的鞋面,在鞋口沿上絲帶,製成極為美觀精緻的革履。 漢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滿意請採納
Ⅲ 秦漢服飾的身份
女子服裝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作為禮服的深衣,一是日常只用的襦裙。
深衣。秦漢婦女以深衣為尚,衣襟然轉層數比戰國時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擺部也有所增大。
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樣式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到了漢代,由於深衣的流行,穿這種服飾的婦女逐漸減少。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為尚儒斜領、窄袖,長僅及腰間;裙子是有4副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下垂至地,上窄下寬,不是邊緣,裙腰兩端封釉卷條,以便系結。
秦漢時期的服裝 歷史非常深厚,對以後的服裝發展有著深厚的影響。 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稱之為祛,全袖稱之為袂,領口、袖口處綉方格紋等,大襟斜領,衣襟開的很低,領口露出內衣,袍服下擺花飾邊緣,或打一排密襇或剪成月牙彎曲之狀,並根據下擺形狀分成曲裾與直裾。
直裾袍,西漢時出現,東漢時盛行。但初時不能作為正式禮服,《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有「衣敬」之語,顯然與內穿褲子無襠,直襟衣遮蔽不嚴有關。當時的褲子僅有兩只褲管套在膝部,用帶系於腰間。後因內衣改進,曲裾繞膝,深衣制已為多餘,到東漢,直裾逐漸普及,替代了深衣。
漢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時,頭上必須裹巾幘,再加戴進賢冠。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 《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 褲為脛衣,袴亦無襠(指今之襠,非窮褲之襠),膝以上皆未露,兩股間多無衣,必恃垂衣或裳以為蔽,此古服寬長,或上衣下裳之所由來也。(參考黃現璠著 《古書解讀初探》)
為袍服之內下身所服,早期無襠,後來發展為有襠之褲,稱褌。將士騎馬打仗穿全襠的長褲,名為大袴。西漢士儒婦女仍穿無襠的袴。漢昭帝時(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將軍霍光專權,上官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為了阻撓其他宮女與皇帝親近,就買通醫官以愛護漢昭帝身體為名,命宮中婦女都穿有襠並在前後用帶系住的「窮褲」,窮褲也稱「緄襠褲」,以後有襠的褲子就流行開來。漢代男子所穿窮褲,有的褲襠極淺,穿在身上露出臍子,但沒有褲腰,褲管很肥大。 朝臣職官品第的區別主要在冠式,除旒冕、長冠(即劉氏冠)、委貌冠、皮弁冠為祭服冠外,其餘均為常用朝服,惟長冠為諸王國謁者常用的朝服。通天冠原指的是楚莊王通梁祖纓,秦時采楚冠之制,為乘輿所服,漢代百官於月正朝賀時戴,天子也戴此冠,其制:高九寸,正豎頂少邪,直下為鐵券,梁前有山,展筒為述。委貌冠與古皮弁制同,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覆杯,用皂色繒絹為之,戴此冠時,則服玄端素裳。行大射禮於辟雍,公卿諸侯、大夫行禮者服之。皮弁與委貌冠制同,以鹿皮為之。戴此弁時,上著緇衣,皂領袖,下著素裳,此為行大射禮於辟雍時,其執事者所服。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之於前,無山述,為親王日常所戴。進賢冠為儒生文官所戴,其制: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公侯三梁,中二千石至博士兩梁,博士以下的吏員和儒生們皆一梁。高山冠形制如通天冠,但頂不邪卻,高九寸,無山及展筒,原為齊王之冠,秦滅齊,將此冠賜近臣,漢沿襲之,為官吏和近侍所戴。執法者戴法冠。武冠又名趙惠文冠,秦滅趙,即以武冠賜近臣,漢亦用之,曰武弁,一名大冠,諸武官戴之,其制為橫向長方形,兩端有下垂的護耳,耳下有纓,系於頜下,前額突出,另包巾幘,漢代宮廷侍衛武官還在武冠上加黃金璫、玉蟬等裝飾,還戴一條貂尾作裝飾品。廷尉、大司馬將軍戴鶡冠,其制:在武館左右加插雙鶡尾。方山冠,漢制似進賢冠,又如高山冠,用五彩縠為之,不常服,惟郊天時從人及鹵簿中用之。宮殿門吏、僕射戴卻非冠,其制如長冠。司馬殿門衛士戴樊噲冠,其制:廣九寸,高七寸,前後各出四寸。術士冠,漢制前圓,吳制,差池四重。衛士戴卻敵冠,其制:前高四寸,通長四寸,後高三寸,形制如進賢冠。建華冠、爵弁為祠天地五郊、明堂雲翹樂舞人所戴。建華冠以鐵為柱券,貫大銅珠九枚,形似縷鹿,下輪大,上輪小。爵弁,形如冕,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上用爵頭色之繒為之。
據記載,秦漢以前,庶民或卑賤執事者束巾而不戴冠。至漢代,王莽因頭凸才裹巾,巾於是被上層士大夫家居所用,後逐漸普遍,漢末文人與武士則以戴巾為雅尚。幘類似於巾,是套在冠下覆髻的巾,起初戴幘皆需覆冠,後才單獨戴幘,秦漢武將喜戴紅幘,文官穿便服常戴幘,它更為居士老叟所好用。幅巾主要用絲綢或葛布製作,「頭戴綸巾,手揮羽扇」是當時文士的普遍裝束,上層人士的頭巾為黑。漢代,白色頭巾為官員免職後或平民的標志,官府中的小吏和僕役們也戴白頭巾。幘至漢代被改進成帽子,為頭頂上方可蓋住發髻的高頂,四周的圍沿整齊,頗似近代的無檐帽,有長、短耳之分,幘上加發冠,也有將頭巾和幘合戴,因此出現了平巾幘、介幘、平頂幘、冠幘等。 鞋襪的式樣至秦漢已非常豐富,有皮靴、皮鞋、木鞋、草鞋、麻鞋、絲履等多種。北方少數民族穿的高統皮靴,當時叫「絡鞮」,除胡人外,漢人士兵及北方人也穿用。
西漢初年提倡節儉的漢文帝穿革履,富人在皮鞋上包綢緞的鞋面,在鞋口沿上絲帶,製成極為美觀精緻的革履。
漢代戴帽、穿曲裾的男子(陝西咸陽出彩繪陶俑)。漢代的男子的服裝樣式,大致分為曲裾、直裾兩種。曲裾,即為戰國時期流行的深衣。漢代仍然沿用,但多見於西漢早期。到東漢,男子穿深衣者已經少見,一般多為直裾之衣,但並不能作為正式禮服。本圖正是這種曲裾服飾。
Ⅳ 秦人尚黑,士兵統一服裝打仗時黑壓壓一片嗎
秦軍英勇善戰是出了名的,從這首眾所熟知的詩經《無衣》中,不難看出秦軍的捨生忘死、慷慨激昂和同仇敵愾。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士兵統一著黑色戰服、手持兵器、喊聲沖天,黑壓壓一片甚是威猛。
一封是名叫「黑夫」的秦兵寫給哥哥「衷」的家書,信中提到讓哥哥告訴母親,給他織幾件夏衣送來。
另外一封是名叫「驚」的家書,他告訴母親布料要挑選好點的耐磨的,至少要二丈五尺。
由此我們便很容易理解,為何秦陵兵俑們會穿著五顏六色的戰服了。
著裝形色各異,在戰場是何情形,這在現代的我們想來是不可思議的,但是,我們整齊劃一的軍服,對於2000多年前的秦人來說,也許也是不可思議的。
Ⅳ 與服裝有關的成語
白日綉衣 綉:用絲茸或絲線在布上刺成花紋圖案。比喻富貴後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白衣蒼狗 蒼:蒼白。浮雲像白衣,瞬間變得像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布衣黔首 布衣:稱呼平民;黔首:戰國及秦代稱呼百姓。古代指一般百姓
布衣蔬食 蔬食:蔬菜和谷類食物。穿布衣,吃粗糧。形容生活儉朴
蒼狗白衣 同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
草衣木食 木:樹。編草為衣,以樹木果實為食。形容衣食簡單,生活清苦
黜衣縮食 節衣縮食,指在生活上省穿省吃,力求節約
鶉衣百結 鶉衣:比喻破爛衣服;百結:補丁疊補丁的衣服。形容衣服破爛不堪
粗衣糲食 粗:粗劣;衣:衣服;糲:差的;食:事物。形容生活清苦
豐衣足食 指衣食充足,生活富裕
縫衣淺帶 寬袖大帶是古代儒者的服飾,借指儒者
旰食宵衣 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形容勤於政事
解衣衣人 脫下衣服給別人穿
綠衣使者 原指鸚鵡,近代稱郵遞員
靡衣偷食 靡:華麗;偷:苟且。美衣甘食,苟且偷生
白日衣綉 衣:穿;綉:五彩制綉的官服。白天身著華貴官服,使人看見。舊時比喻富貴後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白衣公卿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白衣卿相 古時指進士。唐代人極看重進士,宰相多由進士出身,故推重進士為白衣卿相,是說雖是白衣之士,但享有卿相的資望。
白衣秀士 指未曾獲得功名的書生。
百衣百隨 什麼都依從。形容一切都順從別人。
褒衣博帶 褒、博:形容寬大。著寬袍,系闊帶。指古代儒生的裝束。
褒衣危冠 褒衣:寬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裝束。指寬袍高帽。
飽食暖衣 飽食:吃得飽;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布衣韋帶 原是古代貧民的服裝,後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布衣之交 布衣:平民。舊指貧寒老友。
綵衣娛親 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菜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稱體載衣 稱:適合。按照身材剪載衣服。比喻根據實際情況辦事。
乘肥衣輕 肥:肥壯的馬。衣:穿。輕:輕暖的裘衣。駕馭肥壯的馬,穿著貴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顛倒衣裳 顛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時上為衣,下為裳。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
短衣匹馬 短衣:短裝。古代為平民、士兵等服裝。穿著短衣,騎一匹駿馬。形容士兵英姿矯健的樣子。
惡衣惡食 惡: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惡衣糲食 糲: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飯。形容生活儉朴。
飯囊衣架 囊:口袋。裝飯的口袋,掛衣的架子。比喻無用之人。
菲食薄衣 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儉朴。
佛是金妝,人是衣妝 指佛靠金子裝點,人靠衣飾打扮。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外表。
好女不穿嫁時衣 比喻自食其力,不依靠父母或祖上遺產生活。
褐衣不完 褐:粗布衣服。連粗布衣服也穿不周全。形容生活困苦。
褐衣蔬食 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飯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飯。形容生活困苦。
和衣而卧 和:連著;卧:躺下。穿著衣服躺下睡覺。
節衣縮食 省吃省穿。形容節約。
錦衣行晝 富貴了須回歸故里。
解衣推食 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解衣卸甲 解:脫衣。卸:卸掉。脫下戰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戰。
錦衣玉食 精美的衣食。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糲食粗衣 糲: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
量體裁衣 按照身材裁剪衣服。比喻按照實際情況辦事。
綠衣黃里 綠、黃:古時以黃色為正色,綠為閑色。以綠色為衣,用黃色為里。舊喻尊卑反置,貴賤顛倒。
靡衣媮食 靡:華麗;媮:苟且。身穿麗服,苟且而食。形容富貴的人苟且偷生。
牛衣對泣 睡在牛衣里,相對哭泣。形容夫妻共同過著窮困的生活。
暖衣飽食 形容生活寬裕,衣食豐足。
七次量衣一次裁 比喻事先的調查研究工作做得十分充足。
食租衣稅 依靠百姓繳納的租稅生活。
如不勝衣 勝:能承受,能承擔。身體不能承受衣服的重量。形容身體瘦弱。也形容謙退的樣子。
糖衣炮彈 糖衣:包在葯物外面的一層甜味的薄膜。用糖衣裹著的炮彈。比喻經過巧妙偽裝使人樂於接受的進攻性手段。
天衣無縫 神話傳說,仙女的衣服沒有衣縫。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麼毛病。
宵衣旰食 宵:夜間;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來,時間晚了才吃飯。形容為處理國事而辛勤地工作。
鮮衣美食 鮮:有光彩的。穿的是華麗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優裕。
腰金衣紫 腰中掛著金印,身上穿著紫袍。指做了大官。
行不勝衣 衣服都禁受不起,比喻體力衰弱。
衣輕乘肥 衣:穿。輕:輕暖的裘衣;肥:肥壯的馬。穿著貴重的衣服,駕馭肥壯的馬。形容生活奢侈豪華。
衣單食薄 衣裳單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衣不完采 衣服不全是彩色的。比喻衣著樸素。
衣食父母 指生活所依賴的人。
衣租食稅 租、稅:田賦和各種稅款的總稱。依靠百姓繳納的租稅生活。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衣冠楚楚 楚楚:鮮明、整潔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漂亮。
衣錦還鄉 舊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含有向鄉里誇耀的意思。
衣缽相傳 中國禪宗師徒間道法傳授,常常舉行授與衣缽的儀式。比喻技術、學術的師徒相傳。
衣衫藍縷 衣服破爛。
衣錦夜行 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夜裡穿著錦綉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顯示榮華富貴。
衣不解帶 解帶:解開衣帶,指脫衣。因事過度操勞,以致不能脫衣安睡。也形容看護病人十分辛勞(多指對長輩)。
衣綉晝行 晝:白天。穿了錦綉衣服在白晝行走。比喻在本鄉作官,或富貴後回到故鄉。
一衣帶水 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指雖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離不遠,不足以成為交往的阻礙。
衣不蔽體 蔽:遮。衣服破爛,連身子都遮蓋不住。形容生活貧苦。
衣架飯囊 裝飯的口袋,掛衣的架子。比喻沒有能力,幹不了什麼事的人。
衣冠梟獍 相傳梟是吃母的惡鳥,獍是吃父的惡獸。舊時比喻不孝的人。
衣食不周 周:齊備。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朱衣點頭 舊稱被考試官看中。
優孟衣冠 優孟:春秋時楚國著名的的演雜戲的人,擅長滑稽諷諫。比喻假扮古人或模仿他人。也指登場演戲。
赭衣塞路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只重衣衫不重人 指人勢力,看人只重衣著。
椎髻布衣 椎形發髻,布制衣服。指婦女樸素的服飾。
作嫁衣裳 指白白替別人操勞,自己卻一無所得。
衣衫襤褸 襤褸:破爛。衣服破破爛爛。
足衣足食 衣食豐足。指生活富裕。
班衣戲采 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綵衣作兒戲以娛親。後以「班衣戲采」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班衣戲彩 指身穿綵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斑衣戲彩 指身穿綵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暴衣露蓋 日曬衣裳,露濕車蓋。形容奔波勞碌。
暴衣露冠 日曬衣裳,露濕冠冕。形容奔波勞碌。
敝衣糲食 破衣粗食。形容生活困頓。
弊衣疏食 破舊的衣著,粗糲的飯食。指生活清苦。
弊衣蔬食 破舊的衣服和粗糲的飯食。指生活儉朴。亦作「弊衣簞食」。
敝衣枵腹 衣破肚飢。形容生活困頓。
布衣糲食 見「布衣蔬食」。
朝衣東市 謂大臣就戮。典出《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上令錯衣朝衣斬東市。」
侈衣美食 侈衣,華美的衣服;美食,鮮美的食物。言衣食俱精。
鶉衣鵠面 破爛的衣服,瘦削的面形。形容窮苦落魄之狀。
鶉衣鷇食 謂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形容生活極端貧困。
粗衣淡飯 粗:粗糙、簡單;淡飯:指飯菜簡單。形容飲食簡單,生活簡朴。
粗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朴。
彈冠振衣 整潔衣冠。語本《楚辭·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後多以喻將欲出仕。
顛衣到裳 同「顛倒衣裳」。到,通「倒」。
東市朝衣 漢景帝時,御史大夫晁錯被讒,「衣朝衣斬東市。」事見《史記·吳王濞列傳》、《漢書·晁錯傳》。後因以「東市朝衣」為朝臣被殺之典。
惡衣菲食 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儉朴。
惡衣蔬食 同「惡衣菲食」。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意為佛像的光彩要靠塗金,人樣的俊俏要靠衣飾。比喻人內里不足,要靠
黼衣方領 華貴的服飾。借指王公顯貴。
汗流洽衣 汗出甚多,濕透衣服。形容極其惶恐羞愧。
鴻衣羽裳 以羽毛為衣裳。指神仙的衣著。
解衣般礴 脫衣箕坐。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
解衣抱火 見「解衣包火」。
解衣包火 比喻不解決問題,只招致危險。
解衣盤礴 同「解衣般礴」。
解衣盤磅 同「解衣般礴」。
解衣磅礴 同「解衣般礴」。
錦衣肉食 見「錦衣玉食」。
裂裳衣瘡 撕下自己的衣服,裹扎農民的瘡傷。
靡衣玉食 美衣美食。
沐猴衣冠 同「沐猴而冠」。
牛衣病卧 形容貧病交迫。
牛衣歲月 謂貧困的生活。
牛衣夜哭 見「牛衣對泣」。
牽衣投轄 謂拉住客人衣裳,投其車轄於井。形容殷勤留客。轄,古代車上固定車輪的零件。
牽衣肘見 謂牽動一下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不蔽體。語本《莊子·讓王》:「曾子居衛……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絕纓,捉襟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缺衣少食 衣食不足。指貧窮。亦作「缺食無衣」。
弱不勝衣 形容人瘦弱得連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殺衣縮食 「殺」念shài。猶節衣縮食。明·寧濂《故麗水葉府君墓銘》:「家雖貧,殺衣縮食,葬宗黨十餘。」
聖主垂衣 形容天下太平,無為而治。
豕食丐衣 吃豬狗之食,穿乞丐之衣。比喻極其貧困。
縮衣節食 省吃省穿。泛指生活節儉。
推食解衣 推:讓。把穿著的衣服脫下給別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讓別人吃。形容對人熱情關懷。
未明求衣 天沒有亮就穿衣起床。形容勤於政事。
無縫天衣 神話謂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針線縫合,沒有縫兒。常以比喻詩文等事物沒有一點瑕疵。
烏衣門第 指世家望族。
無衣之賦 春秋末,吳破楚,楚大夫申包胥乞師秦廷,倚庭牆而哭,七日勺飲不入。秦哀公乃賦《無衣》詩,並出兵救楚。事見《左傳·定公四年》。後以「無衣之賦」。為出師相援、同仇敵愾之典。
烏衣之游 《宋書·謝弘微傳》:「混風格高峻,少所交納,唯與族子靈運、瞻、矅、弘微並以文酒賞會。嘗共宴處,居在烏衣巷,故謂之烏衣之游,混五言詩所雲『昔為烏衣游,戚戚皆親侄』者也。」後因謂親屬間文酒賞會為「烏衣之游」。
烏衣子弟 指出身貴族的年輕人。
鮮衣良馬 見「鮮衣怒馬」。
鮮衣怒馬 美服壯馬。謂服飾豪奢。
衣被群生 衣被:給人衣穿,比喻加惠於人;群生:眾生。比喻恩惠廣施。
衣冠禮樂 指各種等級的穿戴服飾及各種禮儀規范。指封建社會中各種典章禮儀。
衣冠禽獸 衣:穿衣;冠:戴帽。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像禽獸一樣卑劣的人。
衣錦榮歸 衣:穿;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歸:回故鄉。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
衣裳之會 與兵車之會相對而言,指春秋時代諸國之間和好的會議。
衣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飯、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衣香鬢影 形容婦女儀態嫻雅,服飾艷麗。
衣綉夜行 衣:穿。綉:錦綉。穿著精美鮮艷的錦綉衣服夜間上街行走。比喻人富貴以後不為人知。亦作「衣錦夜遊」、「衣錦夜行」。
玉食錦衣 錦衣:鮮艷華美的衣服;玉食:珍美的食品。精美的衣食。形容豪華奢侈的生活。
昃食宵衣 入夜才吃晚飯,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指勤於政務。
振衣濯足 濯足:洗腳。抖掉衣服上的灰塵,洗去腳上的污垢。形容放棄世俗生活的榮華富貴,立志在山中隱居。
整衣斂容 整理衣裳,端正儀容。
朱衣使者 指科舉考試官。
足食豐衣 豐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白衣宰相 〖解釋〗指宰相家屬中身無名位而仗勢擅權的人。
弊衣簞食 〖解釋〗破舊的衣服和粗糲的飯食。指生活清苦。
解衣槃磅 〖解釋〗指神閑意定,不拘形跡。後亦指行為隨便,不受拘束。同「解衣般礴」。
看菜吃飯,量體裁衣 〖解釋〗量體:用尺量身材的大小長短。裁:裁剪。比喻根據具體情況辦事。
缺食無衣 〖解釋〗缺少吃的和穿的。形容飢寒交迫的生活。
若不勝衣 〖解釋〗形容身體羸弱,好像連衣服的重量都不能承擔。
縮衣節口 〖解釋〗指省吃省穿,生活節儉。
縮衣嗇食 〖解釋〗指省吃省穿,生活節儉。
衣錦過鄉 〖解釋〗舊指富貴以後回到故鄉。含有向鄉里誇耀的意思。
衣錦褧衣 〖解釋〗錦衣外面再加上麻紗單罩衣,以掩蓋其華麗。比喻不炫耀於人。
衣錦食肉 〖解釋〗穿錦綉衣裳,吃肉食。形容生活富足。亦借指居官食祿。
衣錦夜遊 〖解釋〗穿了錦綉衣裳在夜間出行。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顯貴。同「衣綉夜行」。
衣錦晝行 〖解釋〗穿了錦綉衣裳在白天出行。舊時形容在本鄉做官,或在外地做官告老回鄉,榮耀異常。同「衣綉晝行」。
衣錦晝游 〖解釋〗衣:穿。白天身著華貴官服,使人看見。舊時比喻富貴後還鄉,向鄉親們誇耀。
衣馬輕肥 〖解釋〗穿著輕暖的皮袍,坐著由肥馬駕的車。形容生活的豪華。
衣冠土梟 〖解釋〗猶衣冠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卑劣的人。
衣寬頻松 〖解釋〗形容人消瘦。
衣食稅租 〖解釋〗指居官食祿。同「衣租食稅」。
衣宵食旰 〖解釋〗指天未明就穿衣起身,天黑了才進食。常用以稱諛帝王勤於政事。
衣綉夜遊 〖解釋〗比喻雖居官位,卻不能使人看到自己的榮耀顯貴。同「衣綉夜行」。
Ⅵ 描寫人物服飾的四字詞語或成語
(1)高冠博帶
【釋義】
戴著高大的帽子,系著寬闊的衣帶。形容儒生的裝束。也比喻穿著禮服。
【出處】
《墨子·公孟》:「昔者齊桓公,高冠博帶,金劍木盾,以治其國。」
(2)鳳冠霞帔
【釋義】
指富家女子出嫁時的裝束,以示榮耀。也指貴族女子和受朝廷誥封的命婦的裝束。
【出處】
《瀟湘雨》(元·楊顯之)第四折:「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雲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台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
【典故】
姑娘在出嫁時何以能打扮得如此高貴,同皇上的「娘娘」並起並坐,享受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譽呢?這里流傳著一段動人的故事:
金兀術南侵臨安(杭州),康王趙構不敵金兵而棄城南逃。過錢塘,跨曹娥,金兵仍窮追不舍。康王於是經奉化直奔寧海而來。到西店境內的前金村時,忽見路邊有座破廟,廟前曬場的谷籮上坐著一位村姑。村姑見康王逃來,急中生智,叫康王藏到谷籮里,自己仍若無其事地坐在谷籮上面。當金兵追到問姑娘是否有人路過這里時,村姑不慌不忙地用手一指說,他們向南邊逃去了。金兵信以為真,向南邊猛追而去。結果康王躲過了這場殺身之禍。康王對這位村姑用巧計瞞過金兵,使他絕路逢生,萬分感激,當即向姑娘許諾,若有重登皇位之日,她可以「娘娘」的名義,在出嫁時享受坐花轎、戴鳳冠、著霞帔的殊榮。不久,康王得救,重歸金殿。他對昔日那位村姑許諾的「金口玉言」銘記在心,於是下旨賜封這位村姑為「娘娘」,在出嫁時可以真正享受鳳冠霞帔的特殊榮譽。同時還修建了那座破廟,並親筆題寫為「皇封廟」。後來鄉村姑娘在出嫁時也都紛紛效仿,穿戴起鳳冠霞帔。這種風俗遍及浙江各地,這就是人們所美譽的「浙江女子盡封王」的故事。此習俗流傳了800多年,直到解放後才逐漸廢止。
(3)衣冠輻湊
【釋義】
輻湊:車輻湊集於轂上。達官顯貴集聚一處。
【出處】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唐·楊炯):「金城北峙,玉關西候,山澤駢羅,衣冠輻湊。」
(4)衣冠雲集
【釋義】
達官顯貴們集聚在一起。
【出處】
《玉合記·還玉》(明·梅鼎祚):「丹墀下玉帛星聯,綺席上衣冠雲集。」
(5)衣冠楚楚(衣裳楚楚、衣冠濟楚)
【釋義】
衣帽穿戴得很整齊、漂亮。
【出處】
《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6)衣冠濟濟
【釋義】
濟濟:莊重恭敬的樣子。衣帽穿戴得很整齊,很莊重。
【出處】
《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郊廟歌辭·周朝饗樂章·忠順》(唐•張昭):「衣冠濟濟,鍾磬洋洋。令儀克盛,嘉會有章。」
(7)短褐不完
【釋義】
形容生活貧苦,衣衫破爛。
【出處】
《韓非子·五蠹》:「故糟糠不飽者不務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綉。」
8)怒發沖冠
【釋義】
指憤怒得頭發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出處】
《莊子·盜跖》:「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典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完璧歸趙)
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璧玉。這塊璧是春秋時楚人卞和發現的,所以稱為和氏璧。不料,這件事被秦昭王知道了,便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為己有。於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願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
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同大臣們商量了半天,也沒有個結果。再說,也找不到一個能隨機應變的使者,到秦國去交涉這件事。 正在這時,有人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說他有勇有謀,可以出使。趙王立即召見,並首先問他是否可以同意秦王要求,用和氏璧交換15座城池。藺相如說:「秦國強,我們趙國弱,這件事不能不答應。」
「秦王得到了和氏璧,卻又不肯把15座城給我,那怎麼辦?」
「秦王已經許了願,如趙國不答應,就理虧了;而趙國如果把璧送給秦王,他卻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無理。兩方面比較一下,寧可答應秦王的要求,讓他承擔不講道理的責任。」
就這樣,藺相如帶了和氏璧出使秦國。秦王得知他來後,沒有按照正式的禮儀在朝廷上接見他,而是非常傲慢地在三個臨時居住的宮室里召見藺相如。他接過璧後,非常高興,看了又看,又遞給左右大臣和姬妾們傳看。 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現在又見他只管傳看和氏璧,根本沒有交付城池的意思,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後,馬上退後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後,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璧,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璧後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璧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願把自己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 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並答應齋戒五天後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璧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後,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9)作嫁衣裳
【釋義】
指白白替別人操勞,自己卻一無所得。
【出處】
唐•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
(10)束發封帛
【釋義】
指婦女忠貞不渝。
【出處】
《新唐書·列女傳·賈直言妻董》:「直言坐事。貶嶺南,以妻少,乃訣曰:『生死不可期,吾去,可亟嫁,無須也。』董不答,引繩束發,封以帛,使直言署,曰:『非君手不解。』直言貶二十年乃還,署帛宛然。乃湯沐,發墮無餘。」
【典故】
賈直言因為出事而被貶到嶺南,臨行前與妻子訣別,希望她不要為他守寡,遇到合適的人家也可以出嫁,妻子董氏流著淚而不回答,就用繩子把頭發綁起來,再用絲帛包起來,對賈直言說:「非君手不解。」賈直言被貶20年後才回,董氏的頭發已經墜地很長。
11)兩袖清風
【釋義】
兩袖中除清風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現多數比喻為官清廉、不貪贓枉法嚴於律己的人。
【出處】
《送楊季梅》 (元·魏初)詩:「父親零落鬢如絲,兩袖清風一束詩。」
《次韻吳江道中》(元·陳基)詩:「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隨月步長橋。」
【典故】
正統年間,宦官王振專權,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納賄。百官大臣爭相獻金求媚。每逢朝會期間,進見王振者,必須獻納白銀百兩;若能獻白銀千兩,始得款待酒食,醉飽而歸。而於謙每次進京奏事,從不帶任何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說:「只有清風。」還特意寫詩《入京》以明志:手(絹)帕蘑(麻)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閭閻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此詩寫成後遠近傳誦,為一時佳話。
(12)同袍同澤
【釋義】
比喻共事的關系(多指軍人)。也指有交情的的友人。
【出處】
《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13)布衣之交
【釋義】
平民之間的交往、友誼。也指顯貴與無官職的人相交往。
【出處】
《戰國策·齊策三》(漢·劉向):「衛君與文布衣交,請具車馬皮幣,願君以此從衛君游。鮑彪註:「言交於未貴時。
【典故】
戰國時期,齊國孟嘗君沒有殺一個與他的小妾相愛的門客,而是給他准備了許多禮物,把他推薦給衛國國君,對他說:「我們是布衣之交,希望衛國能給你偉大前程。」後來衛國准備聯絡其他諸侯去攻打齊國,該門客極力勸阻,避免了一場戰爭。
(14)披襟解帶
【釋義】
比喻敞開胸懷,心地坦白。
【出處】
《世說新語》(南朝·劉義慶):「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典故】
晉朝時期,王羲之為會稽內史時,孫興公推薦支道林,說他看問題拔新領異。王羲之自傲不願見他。後來王羲之外出辦事見到高僧支道林,就和他談起了《莊子·逍遙游》,沒想到支道林的論述十分精闢與新奇,王羲之披襟解帶,洗耳恭聽。
(15)遺簪墜屨
【釋義】
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舊物。後指不忘舊友叫「不棄遺簪墜屨」。
【出處】
《北史·韋夐傳》:「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
【典故】
南北朝時期,孝寬擔任延州總管。韋瓊到延州去拜訪他,回去時,孝寬把他的馬及轡勒要送給韋瓊。韋瓊笑著說:「昔人不棄遺簪墜屨者,惡與之同出,不與同歸。吾之操行,雖有不逮前烈,然舍舊錄新,亦非吾志也。」堅決不受
(16)屐齒之折
【釋義】
形容內心喜悅之甚。
【出處】
《晉書·謝安傳》既罷,還內,過戶限,心喜甚,不覺屐齒之折,其矯情鎮物如此。
【典故】
東晉時期,苻堅率領百萬大軍向東晉王朝發起進攻。謝安奉命率8萬大軍迎戰,他指揮有方,經常大勝。一次他同客人下棋,謝玄拿著前方捷報給謝安。謝安看後默不做聲,下完棋後客人問謝玄得知大勝。謝安內心十分歡喜,過門檻時不覺屐齒都折斷了。
(17)一衣帶水
【釋義】
像一條衣帶那樣狹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間隔,後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們的交通與交往。
【出處】
《南史·陳紀下》 隋文帝 謂僕射 高熲 曰:『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
【典故】
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建立了隋朝。隋文帝有志於統一中國,在北方實行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政策,國力大增。而當時長江南岸的陳朝後主陳叔寶卻十分荒淫,不理朝政。他雖知道隋文帝有意征伐,卻依恃長江天險,並不把這事放在心上。
一次,隋文帝向僕射高熲詢問滅陳的計策,高熲回答說:「江南的莊稼比江北成熟得早,我們在他們的收獲季節,揚言出兵,他們一定就會放棄農時,屯兵防守;他們作好了准備,我們便不再出兵。這樣來幾次,他們便不會相信。等他們不作準備,我們突然真的出兵渡江,便可打得他們措手不及。另外,江南的糧食不像我們北方屯積在地窖中,而屯積在茅、竹修建的倉庫中,我們可暗地差人前去放火燒毀它,如果連燒幾年,陳朝的財力就大大削弱了,滅掉它也就容易得多了。」
隋文帝採取了高熲的計策,經過七年的准備,在公元588年冬下令伐陳。出發前,他對高額說:「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夠因為一條像衣服帶子一佯狹窄的長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裡的老百姓嗎?」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晉王楊廣為元帥,率領五十萬大軍渡江南下,向陳朝的都城建康發動猛烈的進攻,並很快就攻下建康,俘獲了陳後主,滅掉了陳朝。
(18)廣袖高髻
【釋義】
寬大的衣袖,高聳的發髻。形容風俗奢靡
【出處】
《童謠》(漢)城中好大眉,四方眉半額。城中好廣袖,四方用匹帛。」
(19)披裘負薪
【釋義】
穿著裘褐,背著柴薪。形容志高行潔的隱士。
【出處】
《論衡·書虛》(漢·王充)延陵季子出遊,見路有遺金。當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來!』薪者投鐮於地瞠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視之下,儀貌之壯,語言之野也!吾當夏五月,披裘而薪,豈取金者哉!」』季之謝之,請問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於姓名!』遂去不顧。」
【典故】
春秋時期,吳王最小的兒子延陵季子姬札經常出使各國,見識廣博,名氣很大。他出使齊國時在路邊發現一塊金子,叫路邊砍柴人去揀。沒想砍柴人說我五月天還披著皮襖,背柴禾,像那種揀金子的人嗎?延陵季子感到遇到高人而非常慚愧。
(20)綈袍之義
【釋義】
比喻不忘舊日的交情。
【出處】
《詠史》(唐·高適)尚有綈袍贈,應念范叔寒。」
【典故】
范雎隨魏國中大夫須賈出使齊國,須賈懷疑他通齊,回國後報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傷,改名張祿逃到秦國當上宰相。後來須賈出使秦國,范雎扮作窮人去見他。須賈見狀就送他一件綈袍,待發現他是秦相時嚇得一再謝罪。范雎沒有殺他。
衣衫襤褸 衣冠楚楚 衣冠齊楚 衣香鬢影
Ⅶ 關於衣服的成語
朋友,你好"關於衣服的成語"
lidlvanrjr5666302081
探囊取物 張冠李戴 兩袖清風 衣冠楚楚 西裝革履 隔靴搔癢 長袖善舞穿紅戴綠裹糧坐甲衽革枕戈解兵釋甲解甲投戈丟盔卸甲解甲休士解衣卸甲倒戈卸甲躬擐甲胄被甲執兵被甲枕戈枕戈寢甲槊血滿袖積甲山齊按甲寢兵按甲休兵被堅執銳鞍不離馬,甲不離身卷甲束兵卷甲倍道卷甲銜枚卷甲韜戈壞裳為袴 短衣匹馬 奮袂而起(奮袂攘襟)投袂而起 蒙袂輯屨 拂衣而去(拂袖而去 拂袖而起)拂袖而歸披發入山 毀冠裂裳 絕裾而去(溫生絕裾)裸袖揎衣 221 揎拳捋袖 披頭散發 攘袂扼腕 攘袂切齒 袖中揮拳 戴雞佩豚 被發拊膺 被發徒跣 泣下沾襟 血淚盈襟秋扇見捐(秋扇紈捐) 作嫁衣裳 怒發沖冠 彈冠相慶 彈冠振衣 彈冠結綬 屣履造門 撏毛搗鬢 擢發抽腸 汗流洽衣 滿袖春風 棄若敝屣 同袍同澤 無衣之賦 涅而不緇 前襟後裾 乘車戴笠 縞紵之交 布衣之交 綈袍之義 總角之交 披襟解帶 束發封帛 斑衣戲彩(老萊娛親) 遺簪墜屨 披裘負薪 神武掛冠 屐齒之折 衣錦褧衣 尺布斗粟 懷瑾握瑜 濯纓洗耳 濯纓濯足 濯纓滄浪 振衣濯足 返我初服掛冠歸去蕙心紈質 兩袖清風擺袖卻金 素絲羔羊 分釵斷帶破鏡重圓(分鞋破鏡) 破鏡分釵斷釵重合 一衣帶水 廣袖高髻、峨冠博帶 古代袍服的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部分卻收縮緊小,俗稱"琵琶袖"。腰間用寬闊的絲綢織帶系束。古時稱袖身為"袂",稱袖口為"去",成語"張袂成陰"、"接袂成帷"等即是對這種寬衣大袖的形容。在古代,無論男女都束發梳髻。男人為了固發,不得不戴較高的冠帽,因此"廣袖高髻"和"峨冠博帶"正是當時男子裝束的真實寫照。 紫綬金章 漢代官員腰間常佩有一裝官印的(般+革)囊,而用以系印的絛帶叫"綬"(或稱"印綬")。綬是漢代官員權力的象徵,以其紡織的稀密、長短和色彩的不同標志著官職的高低。綬以紫色最貴。《漢書·百官公卿表》:"相國、丞相,皆秦官,皆金印紫綬。"《史記·范睢蔡澤列傳》中就有"懷黃金之印,結紫綬於要(腰)"之句。後用"紫綬金章"泛喻高官顯爵。 羽扇綸巾 與帝王將相不同,古代的普通百姓是無權享用禮冠的,只能用絲或麻織成的幅巾包頭,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即為一例。幅巾既可束發,勞動時又可以用來擦汗,遠比冠帽實用得多。後來因漢元帝額上頭發很長,不願被人看見,便也用幅巾來束發,於是,一時間群臣相效,蔚然成風。從此以後,幅巾的花樣不斷翻新、層出不窮,一直沿用至明代。蘇軾在《念奴橋·赤壁懷古》詞中就有"羽扇綸巾,笑談間,檣(木+虜)灰飛煙滅"之句,這"綸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種,系用絲帶織成,因相傳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諸葛巾"。 紫袍玉帶 朱、紫在中國古代曾長期被視為顯貴的服色。據考證,中國的品官服色制度始於北周而形成於隋,此後唐、宋、元、明各代雖有變易,但大體與隋制一脈相承。因此紫袍玉帶"便常被用來形容官階身分的顯赫。 黃袍加身 古代統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論,認為青、赤、黃、白、黑這五種顏色分別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黃色正代表構成萬物的基礎元素土;青、赤、黃、白、黑又分別象徵東、南、中、西、北五方,而黃色正好象徵中央,因此也就天經地義地成了代表華夏的正色。宋人王懋在《野客叢書》中寫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黃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黃有禁自此始。"所以從唐朝開始,"黃袍加身"就意味著登上龍座。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為止,黃袍始終是皇權的象徵。 衣冠禽獸 唐代袍服的紋樣,一般以暗花為多,至武則天當朝,又頒賜了一種新的官服,名叫"綉袍"。所謂綉袍,即在各種不同職別的官服上綉以不同的紋樣,文官綉禽,武官綉獸。這種以禽曾紋樣區分文武官員品級的做法,後又被明清發展成"補子",即以金絲、綵線綉成徽織,綴於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後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級。"衣冠禽獸"的成語其源蓋出於此,原無詈人之貶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意思,完全是後人引申發揮所致。接著,清代以後是"頂戴花翎";而民國以後便是"西裝革履"的時代。
Ⅷ 有關於衣服的成語
捉襟見肘zhuōjīnjiànzhǒu
[釋義] 整一整衣襟;就露出了胳膊肘。形容衣衫襤褸;也比喻顧此失彼。襟:衣襟;肘:胳膊肘。
[語出] 《莊子·讓王》:「曾子居衛;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
[正音] 肘;不能讀作「cùn」。
[辨形] 肘;不能寫作「肋」。
[近義] 衣不蔽體 衣衫襤褸 百孔千瘡 左支右絀
[反義] 綽有餘裕 綽綽有餘 完美無缺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結構] 連動式。
[例句] 他還穿著那件~的衣服;真是太小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