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教派的名稱不一樣,特別是噶舉派,有黑帽法王噶瑪巴,紅帽法王夏瑪巴等
『貳』 藏傳佛教戴紅色帽子和黃色帽子有何分別
人家想戴什麼帽子就帶什麼帽子,還可以帶綠帽子呢,有什麼意義呢?
『叄』 為什藏傳佛教的上師都要戴帽子佛像也戴帽子為什麼南傳跟漢傳都光頭,沒戴帽子的
佛滅度後,佛教隨著佛弟子們的證量及不同角度對佛陀開示的解悟而逐漸分流成派,向不同的區域傳播佛法,故而分流傳承不一,進而加上佛法進入地方後很大程度結合了本土文化特色行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佛教文化,這些都是形式佛教,是為了更好融入社會化度眾生而發生的現象,不管形式如何,它的實質與本意都傳承著佛陀的妙法,這才是佛教雖然歷經九磨十難,其精神核心依舊傳承於世的重要原因了。
『肆』 為什麼喇嘛的帽子不一樣有的是尖帽子。有的是雞冠帽。
喇嘛的帽子不一樣是因為藏區的僧人因僧位高低或教派不同而在戴僧帽上呈現出的多樣性。尖帽子是班智達帽,它有一個高高的尖頂。俗稱的雞冠帽是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
班智達帽的尖頂,象徵佛法至高無上的中道觀,兩塊延片則代表二義諦。班智達帽最早由阿底峽尊者傳人藏區,班智達帽是代表最高學位。各大寺院、各教派的赤巴、堪布、上師可戴這種帽子,有些寺院的活佛也戴此帽,其他僧人則不能戴班智達帽。
卓孜瑪和卓魯是藏區獨有的僧帽。蒙族地區的僧人也戴這兩類帽子,那是隨藏傳佛教傳入蒙族地區的。卓孜瑪和卓魯形似雞冠,二者的不同之處在於卓孜瑪的冠穗是攏在一起的,而卓魯是散的。三大寺中一般僧人戴卓魯,大小執事僧則戴卓孜瑪。扎什倫布寺內密宗僧人和有學位的僧人都戴卓孜瑪,其他僧人則一律戴卓魯。
布達拉宮的僧人和扎什倫布寺孜滾僧人所戴的卓孜瑪其頂端略彎一些,而且冠穗也略微散一些。噶瑪噶舉派平時的宗教活動都戴卓孜瑪或卓魯。在舉行重大儀式時必戴夏查帽。夏查帽形狀像孔雀開屏。其它教派則與三大寺一樣,在戴帽子上也講僧位高低。
寧瑪派各寺中,赤巴、堪布、活佛等戴班智達帽和烏堅班夏帽,其餘僧人則戴紅色卓孜瑪和卓魯。這一點除格魯派以外的其它教派都一樣。
此外,各教派的大活佛有一些獨特僧帽。其中有些是皇帝或國王所贈。比如,噶瑪噶舉派的活佛噶瑪巴所戴的黑帽是第二世噶瑪巴擔任元帝師時皇帝所賜。噶瑪噶舉紅帽派的紅帽也是元帝所賜。宗喀巴大師的弟子降欽曲傑·釋迎益西擔任明帝國師時,明帝賜給他一頂黑帽。
四世班禪所戴貢夏帽是一頂中央為黃色,四周為紅色的帽子,相傳這是一位寧瑪派活佛所獻。當時,四世班禪看到這頂帽子時很高興地說:「這頂帽子很吉利,象徵宗喀巴創立的教派永恆不滅。」
『伍』 藏族有什麼禁忌在藏族面前不能幹什麼
藏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長期聚居在與外界聯系不便的高原。在獨特的社會生活環境中,他們形成了一套獨有的風俗和禁忌習慣。這些禁忌很多,像一部不成文的法律,約束著人們的日常行為。
1. 藏族人絕對禁吃驢、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
2. 敬酒時,客人須先用無名指蘸一點酒彈向空中,連續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著輕輕呷一口,主人會及時添滿,再喝一口再添滿,連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滿時,必須一飲而盡;
3.吃飯時要食不滿口,咬不出聲,喝不出響;
4. 喝酥油茶時,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雙手捧到面前時,才能接過來喝;
5. 禁忌在別人後背吐唾沫,拍手掌;
6. 行路遇到寺院,瑪尼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
7.面見僧人最好的禮節是雙手合十,微微低頭,不要握手、擁抱;
8.與喇嘛交談,最好避免提免提及釘戮、婚配等,也不要隨意打聽食用腥葷之類的事情
9. 在寺廟裡面不要大聲喧嘩或亂動亂摸,如遇上佛事活動,最好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
10.不得踩踏經幡,不隨意觸摸有關宗教的任何東西;
11.宗教人士忌殺生,特別是禁止僧尼和佛教信徒殺生,也不能在他們面前殺一切有生命之物。
12.遇到寺院刻有經文的石堆、佛塔等宗教設施時,要從左向右繞行;但到苯教寺院時則要反轉。
13.進入寺院,須經寺院管理喇嘛的同意,進廟時忌吃大蒜、忌戴帽子、忌吸煙、忌摸佛像包括其他宗教用具、忌翻經書、忌敲鍾鼓。
14.忌諱用寫(印)有經文的紙張做手紙或擦東西。
15.忌諱跨越僧人座位、用具、衣物和各種法器,不能跨越佛像佛經,更不能將上述東西當坐墊來坐。
16.忌諱用手指去指佛像、唐卡、經書和壁畫,要用手掌向上平指以示敬意。
17.不能跨過或踩在別人的衣服上,也不能把自己的衣物放在別人的衣服上,更不能從人身上跨過去。
(5)藏傳佛教簸箕一樣的帽子擴展閱讀
藏族非常講究禮儀,日常生活中見到長者、平輩都有不同的鞠躬致禮方式。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要脫帽,彎腰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於地面。
見到平輩,頭稍稍低下即可,帽子可以拿在胸前,這時的鞠躬只表示一種禮貌。在有些地區,合掌與鞠躬同時並用。合掌要過頭,表示尊敬。這種致禮方式多用於見到長者或尊敬的人。
獻哈達是藏族待客規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綢巾。以白色為主,亦有淺藍色或淡黃色的,一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彩哈達。五彩哈達用於最高最隆重的儀式如佛事等。
藏族人朝覲佛像、佛塔、活佛及拜謁長者,都要磕頭。磕長頭,一般是在有宗教活動的寺廟中進行。兩手合掌高舉過頭,自頂、自額、至胸拱揖三次,然後匍伏在地,伸直雙手劃地為號,如此反復進行。
磕短頭,也在寺廟中進行。合掌連拱三次,然後拱腰到佛像腳下,用頭輕輕一頂,表示誠心懺悔。拜謁長者,要磕短頭,表示尊敬祝福。
『陸』 藏傳佛教格魯派戴什麼顏色的帽子
格魯派戴的是黃色的帽子。
格魯派漢語譯出來叫做善律派,創始人是尊者宗喀巴大師。因為過去嚴持戒律的僧人帶黃色的帽子,所以格魯派僧人也都是黃色的帽子因此又叫做黃帽系。也就是我們漢族人說的黃教,其實稱為黃教是極不準確的,應該尊重的稱之為格魯派。
『柒』 藏傳佛教的批單的穿法
我學習藏傳佛教很久了,也知道很多教派穿法,你說的批單、裙子我也知道正向那個藏族朋友所這些都是上師所傳授的而不是你想過癮就能過癮的,僧衣對於僧人來上那就是無上的榮譽,朋友勸解你不要亂說亂作
『捌』 西藏的佛教怎麼和我們內地的佛教不一樣啊
西藏是藏傳佛教 二者區別
一、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點,如承認四法印,飯依三寶,四眾弟子都按律部規定受戒,發慈悲心,抑惡揚善,以正見破除三界煩惱,追求解脫苦與苦因等等。
二、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教的共同特點,如利益眾生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以六度修福慧資糧,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無二正見破障,追求不同於小乘教的不住二邊涅磐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點和大同中的小異。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藏傳佛教是顯教菩薩乘和密教金剛乘合二為一的教派,而漢傳佛教是大乘顯教。唐代雖然譯過一些密經,但都屬下部密,而且早已絕傳。有人將凈土宗劃為密宗,但從教義上衡量,這種觀點恐怕難以成立。藏傳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傳佛教獨有的密法是無上密,所謂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無上密中才有,因為下三部密中雖有多種成就的修法,但都沒有幻身和光明識的修法,而即生成佛卻離不開這兩種雙運成就。
二、藏傳佛教各派都以龍樹中觀見為主,雖然各派對中觀二諦義的理解方面有千差萬別,但沒有一個尊唯識見者。唯識學研究只是為了從反面認識中觀真理。漢傳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論、華嚴、禪宗等教派都持中觀見,唐玄奘師出唯識宗門,故在東土弘揚法相唯識學,對唐以下的漢傳佛教影響極大;六祖《壇經》解說事理契合中觀,但後期禪家輕視經教,雖言重理,但不學經論而所得之「理」,也很難說清是什麼樣的「理」。現在的漢傳佛教大部分是凈土宗,凈土家認為:理深解微,末世斷惑證理甚難,乘佛願力,往生凈土為易行之道,因此,不習中觀唯識之理,只誦經典、佛號求往生。由於這些原因,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在事理二諦的見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別。
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由於各自所處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和信眾的生存條件、生活習俗不同,因此,在飲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風格、信仰習俗、信眾的心理素質等眾多文化內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
總的來說,藏傳和漢傳佛教之間雖然有以上這些不同點,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義方面沒有什麼不同,也就是說它們在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不同點,只表現在非本質的表面現象方面。
『玖』 戴帽子的西藏菩薩是誰 最好附帶圖片
藏傳佛教的祖師,戴帽子的造像,少說也有數百位,常見的也有幾十位。
搜索條件太廣泛,沒法找,條件要再精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