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畢加索作品(帶名字)
《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格爾尼卡》、《和平鴿》、《卡思維勒像》、《亞威農少女》。
1、《戴帽子男人的半身像》
《戴帽子的男人》是畢加索91歲高齡時所作,在此畫完成的第二年,畫家便與世長辭。畫面上,人物面部表情詼諧充滿趣味,向上揚起的帽子更是增加了人物的喜劇效果,就如馬戲團的小丑一般。
2、《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立體主義畫家帕勃洛·魯伊斯·畢加索於20世紀30年創作的一幅巨型油畫,長7.76米,高3.49米,現收藏於馬德里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該畫是以法西斯納粹轟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的重鎮格爾尼卡、暴殺害無辜的事件創作的一幅畫,採用了寫實的象徵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營造出低沉悲涼的氛圍,渲染了悲劇性色彩,表現了法西斯戰爭給人類的災難。
3、《和平鴿》
《和平鴿》是為聯合國專門創作的世界友誼作品,從此和平鴿來代表和平。1940年,希特勒法西斯匪徒攻佔了法國首都巴黎。當時畢加索心情沉悶地坐在他的畫室里,這時有人敲門,來者是鄰居米什老人,只見老人手捧一隻鮮血淋漓的鴿子,向畢加索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
原來老人的孫子養了一群鴿子,平時他經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條作信號來招引鴿子。當他得知父親在保衛巴黎的戰斗中犧牲時,幼小的心靈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他想白布條表示向敵人投降,於是他改用紅布條來招引鴿子。
顯眼的紅布條被德寇發現了,慘無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樓下,慘死在街頭,還用刺刀把鴿籠里的鴿子全部挑死。老人講到這里,對畢加索說到「先生,我請求您給我畫一隻鴿子,好紀念我那慘遭法西斯殺害的孫子」。
隨後,畢加索懷著悲憤的心情,揮筆畫出了一隻飛翔的鴿子——這就是「和平鴿」的雛形。1950年11月,為紀念在華沙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畢加索又欣然揮筆畫了一隻銜著橄欖枝的飛鴿。
4、《卡思維勒像》
《卡思維勒像》,畢加索作,1910年,油畫,100×61.5厘米,芝加哥,芝加哥藝術中心藏。
畢加索1909—1911年「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繪畫,進一步顯示了對於客觀再現的忽視。張力。這幅《卡思維勒像》,清楚顯示了畢加索是怎樣將這種分析立體主義的繪畫語言,用於某個具體人物形象的塑造的。
5、《亞威農少女》
《亞威農少女》是由西班牙畫家巴勃羅·魯伊斯·畢加索創作於1907年的一幅油畫。現藏於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畫面上一共有5個少女,或坐或站,搔首弄姿,在她們的前面是一個小方凳,上面有幾串葡萄。人物完全扭曲變形,難以辨認。
畫面呈現出單一的平面性,沒有一點立體透視的感覺。所有的背景和和人物形象都通過色彩完成,色彩運用得誇張而怪誕,對比突出而又有節制,給人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2. 五年級美術《戴帽的女人》作者是誰
五年級美術《戴帽的女人》作者是亨利·馬蒂斯。
《戴帽子的女人》(Lafemmeauchapeau)是亨利·馬蒂斯在1905年繪成的一幅油畫,其上的女性是馬蒂斯的妻子艾米麗(Amelie)。此畫繪成後在同年秋季與其他一些野獸派畫家的作品一起展出於秋季沙龍。
法國藝術評論家路易·沃克塞爾對這幅畫有較高的評價,在看過當年的展覽之後,他評價道:「就像是一群野獸里的多納泰羅」(Donatellochezlesfauves...)。這句評語刊登在1905年10月17日的《吉爾·皮拉斯》上,後來成為了「野獸派」(Fauvism)一詞的來源。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後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3. 初二美術書上冊第4頁《戴帽子的婦人》的賞析 急急急
《戴帽子的婦人WomanwithaHat》
作者:亨利·馬蒂斯HenriMatisse(法)
年份:1905年
類型:畫布油畫
尺寸:79.4*59.7cm
收藏: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
【作品賞析】馬蒂斯在1905年的秋季沙龍里,展出了一幅自己夫人的肖像,題為《戴帽子的婦人》。此畫是馬蒂斯早期野獸派的作品,也是最具有野獸派代表性的作品,引起了強烈的轟動。
畫中,顏料不分青紅皂白地鋪在畫面上,不僅僅是背景和帽子,還有這位婦人的臉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膽的綠色和紅色的筆觸,粗獷地把輪廓勾勒出來的。直接從顏料管里擠出來的強烈顏色並不表現現實中存在的真實對象,而是經過藝術家自己的主觀視覺經驗加工後對人物進行處理,從而想引起觀看者視網膜的振動,以此來樹立與傳統截然不同的新的繪畫准則。
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4. 魯本斯油畫帶黑色羽毛帽子 黑色衣服 袖子紅色的女人是誰
《蘇姍娜·芙爾曼肖像》,此畫繪於木板上,約有79×54厘米大,現藏倫敦國立畫廊。
蘇姍娜·芙爾曼是魯本斯第二任妻子海倫·芙爾曼的姐姐。
5. 戴帽子的婦人(油畫1905年)(法國)馬蒂斯 作家及作品的簡介,不要太羅嗦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年表:
1869年12月31日生於法國南部勒卡多小鎮。
1879 10歲 進入公學,主要學習拉丁文和希臘文。
1887 18歲 中學畢業。父親把他送到巴黎學習法律,他順利地通過了考試。
1889 19歲 正式完成學業後,他回到家鄉附近的聖——康丹,在一家律師事務所當上了辦事員,他的主要工作是抄寫存入檔案的資料。
1890年20歲完成第一幅畫作。
1890 21歲 患盲腸炎住進醫院,為打發無聊時間,母親送來一箱畫具讓他臨摹箱蓋上的圖畫。未料想,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其一生的轉折點。
1891 22歲 說服父親,懷抱當一名畫家的志向,再次來到巴黎。馬蒂斯先就學於學院派畫家布格羅門下。
1892 23歲 轉入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在莫羅鼓勵下,他認真研習盧浮宮的藏畫,不間斷地臨摹各藝術大師的作品,在巴黎街頭寫生,探索著自己的藝術道路。
1893年到盧浮宮臨摹經典畫作。
1896 27歲 他的4幅油畫第一次在「國家美術聯盟沙龍」公開展出,獲得成功,被評為「野獸派」代表人。
1898 29歲 初露頭角的馬蒂漸成家立業,妻子是個溫順而賢慧的女性,畫家夙願得償,且在繪畫間隙嘗試雕塑的創作。
1899 30歲 馬蒂斯的風景畫、人物畫、靜物畫已與昔日大相徑庭,形體之簡潔、色彩之鮮亮,讓老師莫羅甚感驚訝。
1896-1904 是藝術家尋找新方向時期。馬蒂斯內心萌動了革新意念,開始注視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後印象主義的作品,欲從各種風格汲取營養。一段時間,他跑到街頭、咖啡館等地畫了無數的畫,使他迸一步熟悉了色彩的特性,塞尚的技巧又促進他研究新的技法。
1903 34歲 帶有明顯「野獸派」特徵的作品,便提前出現在他的筆下。
1905 36歲 巴黎秋季沙龍美術作品展揭幕時,一位名叫路易·沃塞爾的批評家被一幅幅用純色隨意塗抹成的油畫驚得目瞪口呆。室中間有一尊多那太羅的雕像,批評家指著雕像驚呼「多那太羅被野獸包圍了!」這一句戲言,使西方美術史上出現了一個嶄新的流派——野獸派,作為這個潮流的靈魂人物,馬蒂斯的大名也不脛而走,蜚聲世界。
1903-1906 野獸派盛行的三年。這期間反對者的咒罵聲此起彼伏,馬蒂斯也遭到強烈攻擊,幸好有幾個收藏家獨具慧眼,大量購買他的作品,馬蒂斯一時身價百倍。
1906年之後 馬蒂斯的藝術創作進入多產時期。他的個展在巴黎、紐約、莫斯科、倫敦、斯德哥爾摩、柏林等城市輾轉展出。他也借機旅行歐洲、北非,巡禮各地藝術尋求新的靈感源泉。他成為當時國際畫壇最活躍的畫家之一。
1914 45歲 馬蒂斯年年到南方的尼斯港過冬,在一間閑靜的畫室里完成了許多作品,室內的女人及靜物是他最喜歡畫的題材。
1920年之後 馬蒂斯擴大了創作領域,他在雕塑、版畫、壁畫、插圖方面的造詣同樣展示出過人的才賦。
1930年之後 他的藝術達到高峰,他被同行推為本世紀最負盛名的美術巨匠。
1937年首次以剪紙方式為芭蕾舞團設計屏風與戲服
1941年71歲的馬蒂斯在腸癌手術後,只能在床塌或輪椅上從事創作。然而,就在不懈的追求中他登上了藝術新的高峰。他說:剪刀是一種美妙的工具,紙張也很美麗,利用剪刀在這樣的紙張上工作是一件能夠進入忘我境界的事情。
1948年,馬蒂斯完成了汶思小教堂堂內設計。其中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令人耳目一新。
1954年11月3日,馬蒂斯逝世在長期居住的法國尼斯,享年85歲。
<戴帽子的婦人>顏料不分青紅皂白地鋪在畫面上,不僅僅是背景和帽子,還有這位婦人的臉部、她的容貌,都是用大膽的綠色和朱紅色的筆觸,把輪廓勾勒出來的。
6. 請問一幅油畫的名字。整體畫面好像是在公園的水邊。畫的右下是個戴帽
我想說幾個人,不知道是不是,福田繁雄 勝井三雄
7. 現在出名的油畫自畫像有那些
《戴帽子的自畫像》;創作時間:1919年;卡爾·施密特·羅特魯夫(德國);畫布油畫;73.30 x 65.00 厘米。 德國表現主義藝術大師羅特魯夫是「橋社」創始人之一,橋社的命名有連接未來的象徵含義,這個創立於1905年的流派反對摹仿,主張繪畫應該表現藝術家的個人情感。在所有的形式語言中,強烈而又主觀的色彩成為表達情感的利器,羅特魯夫就是橋社成員中最善於運用色彩的畫家,被譽為橋社最大膽的配色師。他的色彩時而明麗鮮艷,時而陰沉冷酷,總是傳遞出強烈的感情色彩。 羅特魯夫常常為自己畫自畫像。這幅《戴帽子的自畫像》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件,畫面上濃重的藍色、綠色及褐色勾畫出低沉、陰郁的氛圍,粗獷的黑色輪廓線讓畫面更加賦予視覺沖擊力,整個作品形成一種逼人的壓迫感,簡單的畫面卻散發出強烈的情緒。這幅畫可能受到凡·高自畫像的啟發。它的姊妹篇是畫家妻子的肖像,也同樣表現了羅特魯夫明快而辛辣的色彩洞察力。此外,這幅自畫像大膽的線條和生硬的形狀還反映了版畫和非洲雕刻對他產生的重大影響。 梵高《戴帽子的自畫像》 作於1887年 梵高在巴黎明朗自由的氣氛中與走在時代尖端的印象派畫家交流,使他的藝術結出了豐碩的成果。這幅在巴黎時期的自畫像,是梵高注視著在巴黎成長的自己時,以新發現的獨特技法所畫的一幅傑作。與此同時,也能看出尚未習慣城市生活而非常疲勞的梵高,那種深刻憂郁的表情。 達芬奇自畫像。義大利繪畫大師達.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藝術水平已達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範。在這幅《自畫像》中,畫家觀察入微,用的線條豐富多變,剛柔相濟尤其善用濃密程度不同斜線表現光暗的微妙變化,此畫用線生動靈活,概括性強,簡單的寥寥數筆卻包含許多轉折,體面關系,發線代面,立體感很強,還有,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
8. 畢加索的戴帽女像是一副一版多色版畫作品嗎
是的。
巴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巨作《戴帽女子頭像》(Buste defemme au chapeau)作為11月14日紐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精選拍品。
畫作用色明艷,線條銳利,構圖大膽,是畢加索作品裡體現女體聖潔與情慾兩者沖突的典範。他當時與兩位對他影響深刻的繆思女神交往,她們分別是瑪莉·德雷莎·沃特(Marie-Thérèse Walter)與朵拉·瑪爾(Dora Maar),這兩段澎湃的激情孕育出畢加索藝術生涯里最創新突破的作品。
(8)油畫帶帽子擴展閱讀
《戴帽女子頭像》由畢加索珍存逾三十載之久,直至他在1973年離世,足證其重要性。我們非常期待將這幅精彩大作時呈現各藏家面前。
此幅畫作反映了畢加索生命里動盪多舛的時期──他的母親於1939年1月撒手人寰,歐洲政壇風雲色變,其祖國西班牙更是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然而,這段經歷亦催生出畢加索最破格立新的畫風。
畢加索無法回到西班牙,只能滯留在面臨德國納粹步步進逼的法國。其時,他與瑪莉·德雷莎及朵拉瑪爾交往,兩人性情迥異,外貌更大相徑庭,但先後進入畢加索的生活與作品之中,《戴帽女子頭像》正正體現了同一時期她們對藝術家的影響。
盡管畫中人的許多特徵均指向瑪莉·德雷莎,如柔順的金發以及整體明亮柔和的色調,但瑪爾的影子也悄然滲入其中。
與其他瑪莉·德雷莎肖像畫不同,《戴帽女子頭像》是畢加索筆下較為生動立體的一幅。線條將厚重的油彩劃出切口,她的臉龐也因此更加立體。瑪爾的臉龐同時占據了畫面焦點,與瑪莉·德雷莎分庭抗禮。
盡管帽子在當時對畫中人而言可能非常重要,但它的意義後來才被解讀出來。瑪爾在畢加索繪制的肖像畫中經常佩戴著入時的女帽,這些帽子對瑪莉·德雷莎來說未免過於花俏,但這幅畫中的帽子卻將她加冕成初為人母的聖潔母親,以及新任情敵瑪爾的對手。
9. 請問一下這張油畫是誰畫的畫的內容是:一位戴帽子穿裙子的少女在盪鞦韆急求,謝謝!
廣州美院畫家。謝楚余的《陶》
10. 男主角有一幅戴帽子的,被蘋果擋住臉的自畫像的電影
偷天游戲 (1999)
導演:約翰·麥克蒂爾南
編劇:科特·維莫/萊斯利·迪克遜
主演:皮爾斯·布魯斯南/Dennis Leary/蕾妮·羅素/本·戈扎那/Esther Canadas
類型:愛情/驚悚/犯罪
製片國家/地區:美國
語言:波蘭語 / 英語 / 德語 / 法語
上映日期:1999-09-16
片長:113 分鍾
又名:天羅地網
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作品《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