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建設兵團是什麼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別稱「中國新建集團公司」,簡稱「建設兵團」、「兵團」)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為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屬於中國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雙重領導,總部駐烏魯木齊市。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駐新疆各地區,新疆的屯墾事業揭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解放前,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1949年全疆工農業總產值僅7.2億元(以1980年不變價計),其中工業產值僅佔0.5%。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3戶農民僅有1頭耕畜,9戶農民1輛木輪車,2戶農民1把砍土曼。1949年全疆糧食總產8.48億千克,人均佔有195.7千克,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已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20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當時,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鑒於此,毛澤東高瞻遠矚,認真分析新疆形勢,借鑒歷代屯田戍邊經驗,為了西陲邊疆長治久安,決心在新疆大興屯墾戍邊事業。1949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發布《關於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決心在全軍立即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部隊糧餉問題。1950年1月21日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勞動生產之外」,「全疆部隊除擔任祖國邊防警衛和城市衛戍勤務外,必須發動11萬人到開墾種地的農業生產戰線上去」。要求當年「開荒種地4萬公頃」。遵照命令,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當年開荒播種5.58萬公頃,收獲糧食3292.2萬千克,棉花37.85萬千克,油料186萬千克,瓜菜2254.5萬千克,飼養了各類牲畜18萬頭(只),全軍糧食自給7個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給,不僅改善了部隊生活,而且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使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1951年部隊播種面積增加,收獲糧食比上年增長35.4%;1952年播種面積擴大到10.8l萬公頃,比1950年增加近1倍。與此同時,王震代司令員號召全軍將士節省部分軍費投入新疆工業建設,並動員全軍指戰員節衣縮食每年(2套)軍衣節約l套,2件襯衣節約1件,一年發1套棉衣改2年發1套,鞋、襪自備,帽子去掉帽檐,襯衣去掉翻領,軍衣口袋由4個減為2個,並從糧食、菜金、馬飼料、雜支、辦公費用等擠出一部分資金支援工業建設。從1950--1951年底,參加集資指戰員達90%以上,資金數額占兩年工業建設總投資的80%。1951年先後興建的項目有: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現十月拖拉機廠)、新疆機械廠、八一麵粉廠、木工廠等10多個工礦企業。同期,生產部隊為解決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築工程的需要,各師、團先後建成了小型發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各類作坊76個,初步奠定了新疆工業發展的基礎。1952年2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部隊整編命令。1953年5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1個運輸處,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1952年,根據中共中央新疆分局二次黨代會精神,生產部隊進行調整和收縮,將開墾的3.67萬公頃耕地無償贈給各族群眾,並把節衣縮食興辦的一批骨幹工業(包括人員、設備)全部無償移交地方。計有:七一棉紡廠、葦湖梁火力發電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六道灣露天煤礦、八一麵粉廠、烏拉泊水電站、腸衣廠、陶瓷廠、被服廠、毛巾廠、水磨溝發電廠、肥皂廠、水泥廠等19個工業企業和618輛汽車以及市鎮軍人合作社(含商品2000萬元),隨廠幹部、戰士達10797人。1954年10月7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新疆軍區生產部隊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下轄10個農業建設師,2個生產管理處,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及一些直屬單位,總人口17.5萬人,官兵10.55萬人。有農牧團場43個,耕地7.73萬公頃,當年糧食總產7184.4萬千克,棉花總產188.96萬千克,工農業總產值8856萬元。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新疆屯墾事業由原軍墾農場開始逐漸轉變為正規化國營農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原軍隊自給性生產。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團指戰員全部辦理復員轉業手續,並從1957年7月起實行工資制,取消供給制,實現了全民所有制企業的轉變。1954年起,兵團先後從山東、河南、河北、甘肅、江蘇、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識青年、支邊青壯年以及接收大批轉業復員軍人參加邊疆建設,至1960年末,總人口已達72.41萬人,為1954年兵團成立時的4.l倍。1955-1957年,兵團著手正規化國營農場建設,大規模地進行土地勘測規劃工作,並對墾區內零星農牧民土地進行調整,從而使農場土地連片成大面積。3年共規劃新農場44個,此後又用2年時間,把已建成的36個農場進行現場審定,從而使農場正規化建設向前推進一步。1958-1960年,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如火如荼,兵團迅速掀起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高潮,重點開發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瑪納斯河流域,共墾新開荒地56.67萬公頃,新建農牧團場107個。同時,兵團工業生產也蓬勃發展,1958年新增各類企業100個,1959年新建企業132個,其中現代化企業37個。1960年工業總投資達7548萬元,除續建工程外,又新建企業39個,至年底,全兵團已擁有各類工業企業343個,工業總產值達60149萬元,比1957年增長2.5倍。此期兵團工農業生產發展規模是新疆農墾發展史上發展最快的3年。1961-1962年,中央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兵團壓縮基本建設投資,糾正高指標,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精簡機關,下放幹部,撤銷9所學校,對36家產品質次價高的企業實行關、停、並、轉,堅決執行中央「農業第一,糧食第一」方針,加強農田水利建設。經過調整,從1963年起,兵團各項事業很快進入一個全面大發展時期,農牧團場基本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園林化。1966年底兵團職工總數增到80.86萬人,總人口增至148.54萬人,農牧團場發展到158個,獨立核算工礦企業發展到112個,耕地面積達80.86萬公頃,播種面積達55.68萬公頃,糧食總產72.03萬噸,棉花總產2.49萬噸。工農業總產值占自治區的1/3,達97669萬元,糧食、棉花、甜菜也分別占自治區的21.8%、31%和99%。「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生產不斷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團出現歷史上第一次經營虧損,數額達3849萬元。此後幾年虧損額越來越大,至1975年10年累計經營虧損7.94億元,兵團經濟瀕臨崩潰邊緣。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1975年5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農墾總局。爾後,11個地州、相繼成立農墾局,管理全疆國營農場。兵團解體,1976年,自治區部分地、州,將其20多個國營農場下放到縣,有的將農場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屬的2個汽車團、10個汽車營以及5000餘輛汽車、21個拖拉機修配廠、機械廠,132個獨立核算的工礦企業和原兵團、各師物資供應、商業、糧食、勘測設計、科技、建築工程部門和所有大中專院校、墾區醫院、通訊線路等全部對口移交地方。1975—1977年,農墾總局所管理的農牧團場,除原兵團移交地方的農牧團場外,又增加20多個地方國營農場。由於多種原因,農牧場總數雖有增加,但生產水平下降,3年共虧損6.67億多元,是新疆農墾史上虧損最嚴重的3年。據此,1978年2月,國務院決定新疆農墾總局改由國務院主管部和自治區雙重領導,國家建設投資和農場所需主要物資由國務院主管部直接供應,新疆農墾事業漸有起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使新疆農墾得到恢復和發展。1981年糧食總產達到92.3萬噸,比1977年增長48%;棉花總產5.25萬噸,比1977年增長3倍;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8.4億元,比1977年增長138、9%,每年平均遞增24.3%。鑒於新疆農墾事業面臨的實際狀況和兵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兵團恢復後的思想政治工作及公、檢、法等均由自治區領導,生產年度計劃、長期規劃、生產、財務、物資供應、勞動工資作為農墾部直屬單位,受農墾部領導,同時列入自治區國民經濟計劃,成為區經濟計劃一部分。幹部由兵團統一管理,並按中央幹部管理許可權審批;財政撥款納入中央財政預算管理,並按照中央的規定,以自治區農墾總局和各地、州農墾局為基礎,組成兵團和各師機關。兵團實行兵團、師、團(場)三級管理,兵團和師設司令部、政治部、紀律檢查委員會等。下轄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3個農場管理局,以及工交局、商業局、物資局等18個師級單位。1983年又組建成立了12個師級單位,至中共十四大召開前夕,兵團共轄30個師級單位,其中農業師10個,農場管理局3個,建築工程師1個,其他企事業單位16個。1981年兵團恢復時擁有221萬人,其中職工92.5萬人;耕地面積90.7萬公頃,播種面積73.61萬公頃。糧食總產92.3萬噸,棉花總產5.25萬噸,油料總產5萬噸,甜菜總產24.76萬噸。牲畜年終保留頭數271.54萬頭。工農業總產值18.4億元。1983年以後,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進行農墾經濟體制改革,農業創辦了第一個家庭農場——農七師耿千里家庭農場,推行各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財務包干,自負盈虧管理辦法健立了收入和效益掛鉤的新分配製度。1986年,興辦各種家庭農場4.46萬個,劃給職工家庭宅基地3.1萬公頃,戶均0.13公頃,發展庭院經濟。工業調整結構,實行廠長(經理)經營承包責任制,搬掉幹部「鐵椅子」,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各項事業的發展。 1990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為兵團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至今,兵團已成立49周年,先後治理了數十條河流,修建水庫105座,修渠道8萬多千米,形成了內陸地區獨具一格的灌溉渠系配套、機械化、規模經營的現代化農業,在過去荒無人煙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個田陌連片、渠系縱橫、林帶成網、道路暢通的綠洲生態經濟網路,建設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爾、北屯等軍墾新城。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兵團從農副產品加工業起步,發展現代工業,形成了以輕工、紡織為主,鋼鐵、煤炭、建材、電力、化工、機械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兵團的商業網點遍布天山南北,為繁榮市場,發展邊疆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兵團現擁有耕地面積105.71萬公頃,人口250.12萬人,在崗職工69.10萬人,轄有14個師(局),174個農牧團場,659個獨立核算工交建商企業。現已形成農林牧漁綜合經營、工農商學兵並舉、科教文衛體全面發展的相對獨立的墾區區域,辦有各種類型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中專、技校及中小學校,還有眾多的醫療、科研、勘測設計機構和文化藝術單位。如今,兵團以佔全疆七分之一的人口,生產新疆七分之一的糧食、超過二分之一的棉花和三分之一的棉紗、棉布、食糖。 羅干看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和石化幹部職工
[1]新疆屯墾戍邊事業源遠流長,遠從西漢屯田戍邊開始,歷經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元、明、清代2000餘年,相襲至今。 1949年9月25、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司令部和省政府分別通電和平起義,新疆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進駐新疆各地區,新疆的屯墾事業揭開了嶄新的歷史篇章。 1952年2月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布部隊整編命令。1953年5月新疆軍區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分別整編為10個農業師、1個建築工程師、1個建築工程處、1個運輸處,共約10.55萬人,擔負屯墾戍邊任務。 1954年7月15日,中國共產黨新疆分局和新疆軍區發電報給西北軍區、西北局和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委總參謀部,提出關於組建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其領導機構、名稱的請示報告。8月6日,軍委總參謀部復電:同意第二十二兵團部與軍區生產管理部合並,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月7日,新疆軍區遵照軍委總參電令,發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10月25日,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公布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組織機構及管轄部隊番號》,全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於11月1日正式開始辦公。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締造者、新中國新疆軍墾事業的拓荒者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司令員王震和第二十二兵團司令員陶峙岳。 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後,新疆屯墾事業由原軍墾農場開始逐漸轉變為正規化國營農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原軍隊自給性生產。1958-1960年,全國「大躍進」的形勢如火如荼,兵團迅速掀起墾荒造田大興水利建設高潮,同時,兵團工業生產也蓬勃發展。1961-1962年,中央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兵團各項事業很快進入一個全面大發展時期,農牧團場基本實現機械化、水利化、園林化。「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事業遭到嚴重破壞,生產不斷下降。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單位全部移交地方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管理。 鑒於新疆農墾事業面臨的實際狀況和兵團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1983年以後,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進行農墾經濟體制改革。1990年兵團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為兵團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如今,兵團以佔全疆1/7的人口,生產新疆1/5的糧食、2/5的棉花和1/3的棉紗、棉布、食糖,並繳納1/5的稅金。
㈡ 新疆建設兵團是什麼性質
新疆建設兵團行政級別是地廳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兼具黨、政、軍、企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半軍事化經濟組織。它的分支機構遍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除柯孜勒蘇自治州),以「兩周一線」為主——就是兩大沙漠的兩個圈,加上一個邊境線。並管理著若干個縣級市。它擁有獨立、完備的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司法體系,它當前的工作重點是保障新疆的穩定與民族團結、促進轄區內的經濟增長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一兵團二軍、六軍十萬官兵,一路西進,來到新疆,與通電起義的陶峙岳部整編為新疆軍區,掃除戰亂,建立人民政權,拯救各族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 剛邁入新中國的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三戶農民僅有一頭耕畜,二戶農民一把砍土曼(一種新疆特有的農具);全疆人均佔有糧食一百九十五公斤。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二十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從蘇聯進口,經費困難;從內地調運,路途遙遠運輸困難…… 鑒於此,毛澤東借鑒歷代經驗,要求軍隊屯墾戍邊,確保西陲邊疆長治久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針對新疆軍區發布了《關於一九五零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動員全軍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糧餉問題。 繼而,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 於是,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當年開荒播種五點五八萬公頃,養牛養羊,實現了全軍糧食自給七個月,食油、肉、蔬菜全部自給,改善了部隊生活,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 此後,墾荒和播種面積、收獲成倍增加;與此同時,王震代司令員號召全體官兵:每年兩套軍衣節約一套,兩件襯衣節約一件,一年發一套棉衣改兩年發一套;鞋、襪自備;帽子去掉檐,襯衣去掉翻領,軍衣口袋由四個減為兩個——集中由此節省的經費,加上從糧食、菜金、馬飼料、雜支、辦公費用等擠出的一部分資金,用來建設工業。 一九五一年興建的項目有: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現十月拖拉機廠)、新疆機械廠、八一麵粉廠、木工廠等十多個工礦企業(這些企業中的大部分,現在仍然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骨幹,發揮著功效);各師、團先後建成了發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作坊七十六個…… 至此,新疆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 一九五三年五月,新疆軍區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整編為十個農業師、一個建築工程師、一個建築工程處、一個運輸處,約十一萬人。 一九五四年十月,生產部隊全體官兵集體轉業,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軍墾農場轉變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農場,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了軍隊的自給性生產。 一九五七年七月,取消供給制,復員、轉業人員實行工資制;各師、農場完成了總體規劃——中國在新疆的屯墾戍邊事業掀開了嶄新一頁。新疆建設兵團是什麼性質?
㈢ 新疆建設兵團是什麼性質
新疆建設兵團行政級別是地廳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兼具黨、政、軍、企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半軍事化經濟組織。它的分支機構遍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除柯孜勒蘇自治州),以「兩周一線」為主——就是兩大沙漠的兩個圈,加上一個邊境線。並管理著若干個縣級市。它擁有獨立、完備的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司法體系,它當前的工作重點是保障新疆的穩定與民族團結、促進轄區內的經濟增長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一兵團二軍、六軍十萬官兵,一路西進,來到新疆,與通電起義的陶峙岳部整編為新疆軍區,掃除戰亂,建立人民政權,拯救各族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 剛邁入新中國的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三戶農民僅有一頭耕畜,二戶農民一把砍土曼(一種新疆特有的農具);全疆人均佔有糧食一百九十五公斤。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二十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從蘇聯進口,經費困難;從內地調運,路途遙遠運輸困難…… 鑒於此,毛澤東借鑒歷代經驗,要求軍隊屯墾戍邊,確保西陲邊疆長治久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針對新疆軍區發布了《關於一九五零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動員全軍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糧餉問題。 繼而,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 於是,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當年開荒播種五點五八萬公頃,養牛養羊,實現了全軍糧食自給七個月,食油、肉、蔬菜全部自給,改善了部隊生活,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 此後,墾荒和播種面積、收獲成倍增加;與此同時,王震代司令員號召全體官兵:每年兩套軍衣節約一套,兩件襯衣節約一件,一年發一套棉衣改兩年發一套;鞋、襪自備;帽子去掉檐,襯衣去掉翻領,軍衣口袋由四個減為兩個——集中由此節省的經費,加上從糧食、菜金、馬飼料、雜支、辦公費用等擠出的一部分資金,用來建設工業。 一九五一年興建的項目有: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現十月拖拉機廠)、新疆機械廠、八一麵粉廠、木工廠等十多個工礦企業(這些企業中的大部分,現在仍然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骨幹,發揮著功效);各師、團先後建成了發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作坊七十六個…… 至此,新疆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 一九五三年五月,新疆軍區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整編為十個農業師、一個建築工程師、一個建築工程處、一個運輸處,約十一萬人。 一九五四年十月,生產部隊全體官兵集體轉業,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軍墾農場轉變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農場,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了軍隊的自給性生產。 一九五七年七月,取消供給制,復員、轉業人員實行工資制;各師、農場完成了總體規劃——中國在新疆的屯墾戍邊事業掀開了嶄新一頁。
㈣ 新疆石河子只有武警部隊嗎
新疆建設兵團行政級別是地廳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兼具黨、政、軍、企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半軍事化經濟組織。它的分支機構遍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除柯孜勒蘇自治州),以「兩周一線」為主——就是兩大沙漠的兩個圈,加上一個邊境線。並管理著若干個縣級市。它擁有獨立、完備的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司法體系,它當前的工作重點是保障新疆的穩定與民族團結、促進轄區內的經濟增長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一兵團二軍、六軍十萬官兵,一路西進,來到新疆,與通電起義的陶峙岳部整編為新疆軍區,掃除戰亂,建立人民政權,拯救各族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
剛邁入新中國的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三戶農民僅有一頭耕畜,二戶農民一把砍土曼(一種新疆特有的農具);全疆人均佔有糧食一百九十五公斤。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二十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從蘇聯進口,經費困難;從內地調運,路途遙遠運輸困難……
鑒於此,毛澤東借鑒歷代經驗,要求軍隊屯墾戍邊,確保西陲邊疆長治久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針對新疆軍區發布了《關於一九五零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動員全軍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糧餉問題。
繼而,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
於是,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當年開荒播種五點五八萬公頃,養牛養羊,實現了全軍糧食自給七個月,食油、肉、蔬菜全部自給,改善了部隊生活,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
此後,墾荒和播種面積、收獲成倍增加;與此同時,王震代司令員號召全體官兵:每年兩套軍衣節約一套,兩件襯衣節約一件,一年發一套棉衣改兩年發一套;鞋、襪自備;帽子去掉檐,襯衣去掉翻領,軍衣口袋由四個減為兩個——集中由此節省的經費,加上從糧食、菜金、馬飼料、雜支、辦公費用等擠出的一部分資金,用來建設工業。
一九五一年興建的項目有: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現十月拖拉機廠)、新疆機械廠、八一麵粉廠、木工廠等十多個工礦企業(這些企業中的大部分,現在仍然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骨幹,發揮著功效);各師、團先後建成了發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作坊七十六個……
至此,新疆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
一九五三年五月,新疆軍區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整編為十個農業師、一個建築工程師、一個建築工程處、一個運輸處,約十一萬人。
一九五四年十月,生產部隊全體官兵集體轉業,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軍墾農場轉變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農場,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了軍隊的自給性生產。
一九五七年七月,取消供給制,復員、轉業人員實行工資制;各師、農場完成了總體規劃——中國在新疆的屯墾戍邊事業掀開了嶄新一頁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管理體系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兵團和師均設第一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兵團的司令部設在烏魯木齊市。
兵團第一政治委員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兼任。兵團政治委員和司令員則兼任自治區的黨政副職,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其行政職級為正省級,黨內級別為中央委員。兵團現任政治委員和司令員分別是聶衛國和華士飛。
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的地區行政中心分別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政治委員和師長,行政級別為地廳級。
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團場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稱為「農牧團場」。團場編以數字番號。有些師實行師市合一體制,如石河子市,圖木舒克市等.
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設有三級公安局、檢察院、法院機構。
80年代以來,軍團的武裝連隊改編為武警,整編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武警指揮部及其隸屬的各支隊、大隊、中隊。副軍級建制的兵團軍事部執行省軍區的職責許可權,即兵役動員、預備役編組、民兵工作等。兵團的各支民兵應急反應分隊是新疆維護穩定、處置突發事件的重要力量。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人員大都是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的第一兵團和第二十二兵團轉業而來的。目前兵團下設14個師(其中包含1個建築工程師)及185個農牧團場(其中包含11個建築工程團),插花地分布於自治區全境,位於1950年以前的荒地。2003年兵團總人口大約為248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約218萬。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組建於1954年10月,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享有計劃單列市的各種經濟管理許可權。
截止2001年年末,兵團總人口245萬人,93萬從業人員。領導機關設在烏魯木齊市,下轄14個生產建設師,174個農牧團場、l805個工交商建企業,分布在全疆l4個地、州、市境內。經過40多年來的開發建設,兵團己建設成為一個以現代化大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林牧副漁並舉,工交商建服綜合經營,科教文衛體全面發展的獨立的特殊組織。
農業是兵團的基礎產業,具有突出的資源優勢和巨大的開發潛力。兵團有耕地面積1072.76千公頃,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16.25千公頃。兵團農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高,水利等基礎設施完善,己初步形成了規范化的現代的大農業體系。兵團生產的農牧產品品種多、單產高、質量好、商品率高,主要經濟作物單產水平均居全國前列。2001年兵團棉花總產63.89萬噸,約佔全國六分之一,已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棉基地。
兵團工業己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能源和基礎工業相配套的現代化工業體系,擁有紡織、食品、造紙、皮革、鋼鐵、煤礦、建材、電力、化工、機械電子等近百個門類;兵團生產的l200多種工業產品中有300多種曾獲國優、部優、區優稱號。
兵團擁有勘測、設計、施工一條龍的建築、安裝施工隊伍,在國內外承建鐵路、公路、水利水電等大型建築工程。
兵團商貿流通業發達,批發、零售和飲服網點設施遍布全疆和內地各省市。兵團與世界上6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擁有各類出口商品基地170多個,經營34大類l00多個商品的出口業務,主要出口商品有:棉花、棉紗、棉布、番茄醬、香梨、哈密瓜、啤酒花、石棉、膨潤士、甘草、紅花等,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兵團58個邊境農場與蒙古、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家相鄰,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新疆己開放的14個國家一級口岸大都在兵團轄區境內,地邊經貿發展潛力巨大。
新疆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兵團旅遊業發展迅速,先後成立了「西域」、「綠洲」等59家旅行社,「西域」國際旅行社自1996年起就已進入了全國國旅百強企業之一。
隨著兵團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改制上市工作取得豐碩成果,目前已有新天國際、新疆天業、新農開發、伊力特、新中基、百花村、天富熱電、天宏紙業等8家由兵團控股的企業先後上市,給兵團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位於兵團農八師的石河子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2年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 200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管理面積20.67平方公里,一期開發面積5.3平方公里。開發區基礎設施配套,投資環境完善,招商引資政策優惠,與國際慣例相銜接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靈活便捷的工作機制,為中外客商洽談、投資、建設、經營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務。
根據國家關於新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結合兵團實際,兵團將實施結構優化、外向帶動、科教興兵團和可持續發展四大戰略;重點加強基礎設施、生態治理、特色和創匯農業及高新技術產業的建設;"十五"期間將實施五家渠、北屯、阿拉爾、圖木舒克等四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完成"四大工程"即:400萬畝節水工程、邊境形象工程、"白綠紅"工程(白:40萬噸出口棉基地建設和30萬錠棉紡錠技改;綠:以50萬噸優質香梨為主的綠色食品基地建設;紅:以50萬噸番茄醬為主的食品工業建設)和墾區城鎮化建設。力爭經過幾十年不懈的艱苦奮斗,把兵團建設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的現代化農業、節水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示範區,使兵團成為國家開發新疆和西部的重要力量。
㈤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與新疆自治區是什麼關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職責,實行黨政軍企合一體制。
在自己所轄區域內,依照國家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法律、法規,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受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雙重領導。
在國家實行計劃單列的特殊社會組織,是國務院計劃單列的省(部)級單位,享有省級行政區的許可權。
(5)新疆帽子工廠擴展閱讀: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實行黨政軍企高度統一的特殊管理體制。兵團各級都建有中國共產黨的組織,發揮著對兵團各項事業的領導作用。
兵團設有行政機關和政法機關,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兵團是一個准軍事實體,設有軍事機關和武裝機構。
沿用兵團、師、團、連等軍隊建制和司令員、師長、團長、連長等軍隊職務稱謂,涵養著一支以民兵為主的武裝力量。
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有多少人,多大的面積啊》
新疆建設兵團行政級別是地廳級,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中國現存唯一一個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兼具黨、政、軍、企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半軍事化經濟組織。它的分支機構遍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的雙重管轄,享有省級的許可權,並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方面實行國家計劃單列。兵團的黨務和稅收事務由自治區分管,而行政、司法、經濟、財政等則由中央政府管理並依照國家法律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在統計方面,兵團的人口和面積一般都計入地方政府的統計中(兵團城市除外),但國民生產總值等則單獨列出,不計入自治區的數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全境(除柯孜勒蘇自治州),以「兩周一線」為主——就是兩大沙漠的兩個圈,加上一個邊境線。並管理著若干個縣級市。它擁有獨立、完備的政治、經濟、教育、科研、文化、衛生、司法體系,它當前的工作重點是保障新疆的穩定與民族團結、促進轄區內的經濟增長
一九四九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一兵團二軍、六軍十萬官兵,一路西進,來到新疆,與通電起義的陶峙岳部整編為新疆軍區,掃除戰亂,建立人民政權,拯救各族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
新疆軍區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
剛邁入新中國的新疆,經濟十分落後,百業凋零,物資奇缺;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三戶農民僅有一頭耕畜,二戶農民一把砍土曼(一種新疆特有的農具);全疆人均佔有糧食一百九十五公斤。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所剩無幾——就地解決近二十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從蘇聯進口,經費困難;從內地調運,路途遙遠運輸困難……
鑒於此,毛澤東借鑒歷代經驗,要求軍隊屯墾戍邊,確保西陲邊疆長治久安。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中央軍委針對新疆軍區發布了《關於一九五零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動員全軍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糧餉問題。
繼而,新疆軍區發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
於是,全軍指戰員投入開荒生產。當年開荒播種五點五八萬公頃,養牛養羊,實現了全軍糧食自給七個月,食油、肉、蔬菜全部自給,改善了部隊生活,極大地減輕了新疆各族人民負擔——部隊在新疆站穩了腳跟。
此後,墾荒和播種面積、收獲成倍增加;與此同時,王震代司令員號召全體官兵:每年兩套軍衣節約一套,兩件襯衣節約一件,一年發一套棉衣改兩年發一套;鞋、襪自備;帽子去掉檐,襯衣去掉翻領,軍衣口袋由四個減為兩個——集中由此節省的經費,加上從糧食、菜金、馬飼料、雜支、辦公費用等擠出的一部分資金,用來建設工業。
一九五一年興建的項目有: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十月汽車修配廠(現十月拖拉機廠)、新疆機械廠、八一麵粉廠、木工廠等十多個工礦企業(這些企業中的大部分,現在仍然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骨幹,發揮著功效);各師、團先後建成了發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作坊七十六個……
至此,新疆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工業。
一九五三年五月,新疆軍區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二、六、五軍大部和二十二兵團全部編入生產部隊,整編為十個農業師、一個建築工程師、一個建築工程處、一個運輸處,約十一萬人。
一九五四年十月,生產部隊全體官兵集體轉業,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軍墾農場轉變為全民所有制的國營農場,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化生產代替了軍隊的自給性生產。
一九五七年七月,取消供給制,復員、轉業人員實行工資制;各師、農場完成了總體規劃——中國在新疆的屯墾戍邊事業掀開了嶄新一頁。
㈦ 我是文學家相聲詞
甲 :人不少,呆會給你們一人寫副字,今天有不少人求字來的。
乙:求您的字?
甲:你不知道?
乙:知道什麼啊?
甲:你不認識我啊?
乙:不認識。
甲:你不看報啊?
乙:報上有您?
甲:yeah!?
乙:這什麼感嘆詞呀?
甲:我對你很失望啊。買的,掛歷什麼的,月份牌。
乙:您,上掛歷,月份牌兒?
甲:你得淆習啊,同志。不淆習你就落後了。
乙:啊。我真沒看過。
甲:我在寫這個方面是專業啊。
乙:寫什麼啊?
甲:什麼都寫。
乙:寫書法嗎?
甲:都寫。
乙:毛筆呀?
甲:都有,毛筆鋼筆,鉛筆,都寫。
乙:鉛筆都寫啊?
甲:大文學家。
乙:哪個文學家寫鉛筆?
甲:我是一個聞嚎啊。
乙:您?
甲:你聞聞我。
乙:啊?。
甲:聞完你嚎去。
乙:這么個文豪啊!
甲:我這個學問哪,上這么多年學,上大學。
乙:您哪個大學啊?
甲:你管哪?!你不懷好意!你不懷好意!
乙:這有什麼不懷好意的?
甲:我憑什麼就得告訴你啊?管得著嗎?
乙:我關心您啊!您哪學校的?
甲:我,清華的。
乙:華清池的?澡堂子出來的?
甲:你瞧他臉長的啊!可恨!你說那是西大橋那兒。
乙:您不是那兒?
甲:我們是郵政書店對過兒。
乙:一樣!那一個地方。
甲:哪兒?
乙:華清池啊!
甲:呸。後頭,華清池後頭。池子後頭。
乙:燒鍋爐?(甲怒)得熱水嗎!
甲:鍋爐後頭。
乙:倒臟土?
甲:你小瞧人!咱打小上學,上這么多年淆,上蔥花大學。
乙:您等等,你剛才說什麼?蔥花大學?不是清華嗎?
甲:啊,對啊!蔥花,蔥花,蔥花大學!管著嗎你,問這個幹嘛?
乙:您記住了啊,清華大學,以後這么蒙人家啊!
甲:(大聲)清華!對嗎?
乙:對。
甲:清華,咱是那的大學生!
乙:啊。
甲:琴棋書畫,錛鑿斧鋸。
乙:錛鑿斧鋸?
甲:學嗎,大學什麼課都有。
乙:上什麼課啊?
甲:寫字懂嗎?書法!
甲:哎,每天我都得寫,(模仿寫字的動作)……寫完了以後就拿出去賣。
乙:噢,您這作品還賣呢?
甲:嗬,你瞧,那玩意兒弄出來不就是為賣的嗎?
乙:那您的作品在哪個畫廊賣呀?
甲:……哎,你怎麼知道我那塊兒有發廊?
乙:什麼發廊啊?!我問你畫廊!
甲:畫狼?不,我……我不畫狼,我……我就寫字兒。
乙:這位什麼耳朵?!我問你呀。
甲:啊?
乙:平時你寫出來的東西都在哪兒賣?
甲:噢,你問平時啊,平時……平時就在大街上賣!
乙:大街上?
甲:對了,小區門口,都行。
乙:怎麼這地方?
甲:為人民服務嗎!為滿足老百姓嗎。我們從加班加點,早上一睜眼那,排隊等著。求字的人都滿了,這兒站著,我在這等著。
乙:都排隊?噢……那……您多少錢一張啊?
甲:外行不是/字有論張的嗎?
乙:字不是?
甲:裱好了。
乙:那論什麼呀?
甲:論卷!
乙:……論卷?
甲:哎,我們那作品都一「卷」,一「卷」的。這個趕上中午吃飯人多還行,平時也就一天百十塊錢。
乙:寫字掙得?
甲:當然我,們這個也不辛苦,幾分鍾就一卷。
乙:幾分鍾就一卷?
甲:比如說吧。
乙:啊。
甲:我正在路邊兒這兒站著呢。
乙:噢。
甲:買字兒的人來了。
乙:哦。
甲:(模仿)「哎,師傅,來二十串。」「好嘞!」
乙:啊?二十串?不論卷嗎?
甲:二十卷二十串,差不多。把錢接過來得給人做紙。
乙:紙還現做啊?
甲:那對的起人那五毛錢那。
乙:五毛錢?
甲:你打算賣六毛?你要瘋?都賣這價,你得對的起老主顧。
乙:太便宜了,人家書法家都成千上萬哪。
甲:咱是面向工薪。為老百姓著想。先做紙。
乙:做宣紙?
甲:什麼宣紙啊,我們不做宣紙。
乙:那用什麼紙?
甲:我們用那個……那個……「肉紙」。
乙:啊?肉紙?
甲:一般的紙都是樹做的,不環保!那是植物纖維。
乙:您哪?
甲:用動物纖維!
乙:動物纖維?
甲:羊身上的,牛身上的,雞身上的都行。
乙:啊!牛羊肉?
甲:買一大塊,洗凈切塊,這動物纖維做經線。
乙;緯線呢?
甲;用鐵絲。
乙:鐵絲?
甲:結實啊。穿好了,連起來,往那一放像秦朝竹簡一樣。
乙:(如有所悟,鄙夷地)奧。
甲:拿我那筆,刷顏料。怕不幹,底下字台生火烤著,上邊拿扇子扇著。前邊有幾個硯台,鐵的,搪瓷的。裝的墨粉,有甜有咸,有時候抓有時候刷。「要硃砂不要?…少來,好!」
乙:吃多了對嗓子不好.
甲:我拿著毛筆在上面寫起來,常翻面,寫好了,落了款,捲起來「拿好!下一位!」大書法家!
乙:烤羊肉串的!
甲:討厭!
乙:您讓大夥兒聽聽,這不是烤羊肉串的嘛!
甲:什麼呀,什麼呀,這是做紙,然後我在上頭寫字兒。(模仿刷的動作)
乙:這不刷醬嘛?!
甲:誰說刷醬了?誰說刷醬了?你看我這相貌儀表,風度氣質,我像烤羊肉串的嘛?
乙:……還真像!
甲:你才像呢!我們是做學問(提褲子)!
乙:手臟了可不能做吃的。
甲:我們有抹布!
乙:是啊?
甲:做文章嗎,我們都是蔥花大學的嗎。
乙:還拽哪?
甲:瞧不起人,?!
甲:我們校長,經常來輔導我們功課。 「你這個紙啊,做得再厚一點兒」。
乙:薄了不解讒啊。
甲:「你這個,墨少點兒。」
乙:對,多了齁人!
甲:……你老拿我打鑔!你瞧不起人!你瞧不起人!
乙:哼。
甲:你打聽打聽,你打聽打聽,有多少大人物曾經去我們學校參觀訪問,稱贊我們學校有人才,好!
乙:就你們還接待過名人呢?
甲:那怎麼了?
乙:都誰去過啊?
甲:日本有一位小泉純一郎,知道這人嘛?大政治家。
乙:知道啊,現任首相。
甲:就曾經來過我們學校訪問!
乙:是啊?
甲:小泉在日本,看報紙,一瞧,哈爾濱有高人,叫王峰,文章非常可口,他愛好中國書法。
乙:還挺讒!
甲:在東京那邊,買長途火車票,「到哈爾濱的。」
乙:呵,太長了吧這個,那掉海里了。
甲:火車站下車,倒11路公共汽車,來我們學校。
乙:道還真熟!
甲:到學校門口,我們正做早操哪。
乙:早操?
甲:練字。
乙:別提那字了。
甲:一人一個寫字台(動作)。一看小泉來了同學們都很熱情,推著字台就來了:「來幾串?」
乙:再把小泉嚇著。
甲:不著急,不著急,都要品嘗。
乙:小泉飯量不小。
甲:唉,我們校長陪同著小泉參觀。
乙:嚯!還挺隆重!
甲:校長叫我們,「別亂別亂!都站好,站好。今天呀,咱們很榮幸地請到了小泉先生來咱們學校訪問,咱們大家歡迎。」
乙:嗬!
甲:小泉沖我們點頭致意,然後說「尊敬的校長,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小泉很榮幸,能夠來到貴校訪問。」
乙:為什麼呢?
甲:「眾所周知,貴校歷史悠久,聲名遠播,別具一格,獨具特色。今天到貴校,就是想親身體驗一下貴校的『風味』。」
乙:噢,想了解一下你們學校!
甲:小泉對我們校長說,「校長,我有個提議,不知尊意可否?」我們校長說,「您請說吧。」 小泉說:「久聞貴校人才濟濟,藏龍卧虎,我想出個題目考一考這些學生,不知您意下如何。」
乙:哦,想出題考考你們。
甲:我們校長說,「您太客氣了,您請出題吧。」多胡塗,你不該答應人家啊。
乙:怎麼了?
甲:人家是外國元首啊,你說你弄咸了,齁著他不合適。
乙:您這跟題有關系嗎?
甲:可校長答應了那寫吧。小泉拿一粉筆頭蹲地下寫詩。(動作)
乙:(攔甲)蹲地下寫?黑板哪?
甲:研究生才有黑板哪。
乙:咳。
甲:寫完了小泉扶著這兒:「看著啊,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乙:多虧是五言,要是七言大胯非掰了不可。
甲:討厭。大夥一看,別閑著了,都點火。
乙:跟這詩都不挨著。
甲:我們校長站在一邊兒小聲囑咐 「誒,誒,今天這紙可得厚點兒啊!」
乙:對,讓你們多擱點兒肉,款待小泉!
甲:「好嘞!」,我們同學個個是爭先恐後,先把紙做好,然後飲飽了筆,刷刷刷刷,一人對詩一首,往跟前兒一送,「來!來!您、您來我這個!」「您來我這個!」……
乙:瞧這亂乎勁兒!
甲:要不說還是人小泉有涵養,有水平,沖我們一鞠躬,「諸位同學。」
乙:還同學呢?!
甲:「不要慌,大家的作品,小泉一定會挨個兒品嘗。」
乙:(敷衍地)哦,品嘗。
甲:先拿起頭里這個同學的作品(模仿咀嚼動作)「嗯……這個墨研洇了。」
乙:醬抹多了!
甲:又走到下一位同學跟前兒……(模仿)「嗯,這個紙的厚度不夠。」
乙:這是放少了。
甲:繼續往前走……(模仿吐)這個落款,硃砂重了些。
乙:好嘛!辣椒放多了!
甲:鑒賞了四百多份文章,就吃到我這個,堂堂堂吃完了眼睛直放關光啊,「……嗯,好!好!好!此篇華翰是哪位才子的文章?」 乙:問是誰做的。
甲:我趕緊過來了:閣下,我寫的。好啊,可稱飽學鴻儒啊,可能照此文章再烤一篇?
乙:這話都說滾了。
甲:區區不才這有何難?(動作)
乙:寫得真夠快的!
甲:小泉一對比,是分毫不差,一點兒沒錯。
還沒等說話呢,就聽「叮鈴鈴鈴……」
乙:什麼聲音呀?
甲:小泉手機響啦!
乙:噢。
甲:(模仿小泉,右手拿著手機,左手捂著耳朵,邊走邊找信號狀。)「喂!喂?……靠!」
乙:小靈通!
甲: 「喂?……啊,我是小泉。喂?喂?(躺下,乙扶甲)這回好點了,噢,布希,布哥!啊,你好你好……我昨天給你打電話了,你手機沒充值啊。
乙:都這麽仔細啊?
甲:我。。。你。。。薩達姆。。不是。。。扎卡維都死。。。拉登。。。啊,xxx哪!!
乙:有我什麼事?
甲:恩。。。。恩。。。恩。。恩。恩。恩
乙:過火車哪?
甲:好。
乙:打完了?
甲:打完電話,又走過來,向我們校長說道:「校長,剛才是美國的總統先生的電話。」
乙:嚯!
甲:「布希說美國正在全球范圍內公開聘請一位「超等總理」,我看令高足王峰君,飽學鴻儒,著作等身,風味獨特,有濃郁的新疆風味,我看他去挺好,不知校長意下可否?」
乙:啊?就憑這首詩就推薦你去當超等總理了?!
甲:校長一聽, 「好,您多栽培!」我一聽嚇壞了,地不熟,我可不願意去呀!
乙:(急切地勸)唉,超等總理,那可不小啊!你就趕緊答應下來上任去吧!
甲:什麼呀,賊累,還不掙錢。
乙:不是超等總理嘛?!
甲:就是抄著扇子等著,總也沒人理!
乙:還是烤羊肉串的啊!
㈧ 水晶鞋與玫瑰花的劇照風波
《大眾電影》雜志在當年的第5期封底中採用了該片中男女主人公擁吻的照片,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開出版物上首次出現接吻照片,結果引發了一場關於接吻是否屬於「資產階級」墮落行為的大討論。
1979年《大眾電影》復刊不久後的第五期封底,刊登了英國電影《水晶鞋和玫瑰花》男女主角擁吻的劇照,現在看來十分普通的一個鏡頭,當年確實引起了軒然大波,一位叫問英傑的讀者給編輯部寫了一封信,表達了自己憤怒!
一下是問英傑的來信
《大眾電影》編輯部總編、編輯同志:
我看了你們編輯出版的一九七九第五期的封底影照,非常憤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萬沒想到在毛主席締造的社會主義國家,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還會出現這樣的事情。你們竟墮落到這種和資產階級雜志沒什麼區別的程度,實在遺憾!我不禁要問:你們在干什麼???
英國音樂童話故事片《水晶鞋和玫瑰花》,我還沒有看過,無法評價它是香花還是毒草。但我想,這部影片既然能受到你們的如此鼓吹,一定有什麼「進步」意義。由此可以推斷,這部影片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對九億人民有教育意義的、對實現四個現代化有好處的鏡頭。然而,你們沒有選登,卻偏偏以封底的顯赫地位,選登了灰姑娘和王子擁抱接吻的鏡頭。這是為什麼呢?
毛主席生前多次教導我們:「洋為中用」。難道我們的社會主義中國,當前最需要的是擁抱和接吻嗎?你們顯赫地刊登這幅影照,是什麼動機?是在宣揚什麼呢?難道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任務,黨的政治路線,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你們這樣宣傳嗎?難道九億人民大眾在新長征途中需要你們給予這樣的鼓舞嗎?你們吃著人民公社社員、農場工人種的糧油,穿著工人織的布,住著工人蓋的房子,我們的戰士保衛著你們的安全,難道是他們需要你們給予這樣的精神刺激嗎?你們這樣做,我看是居心不良,純粹是為了毒害我們的青少年一代。你們准備把我國的青少年們引向何方呢?你們還有點中國人的良心嗎?還有點中華民族的氣味嗎?同志們!不要以為洋大人放個屁都是香的!
總編、編輯同志!我說的話尖刻一點,我還親耳聽到工農兵群眾罵你們無恥呢!我認為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你們都是有知識的人,有學問的人,應該好好想一想,千萬不要隨波逐流,借「百花齊放」之名,行放毒害人之實。那樣,九億人民不會答應的!不管誰支持你們的這種罪行,我敢肯定,他總有一天會受到九億人民的譴責或審判的。毛主席剛剛逝世兩年多,我們有的人就把毛主席的教導忘得一干二凈,就不講階級和階級斗爭了,就想篡改社會主義方向,就不堅持毛主席的革命文藝路線了,就不要為人民大眾、為工農兵服務的無產階級文藝了,而熱衷的竟是那些對「中」、對「今」都毫無用處的洋人、古人,甚至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攻擊黨和毛主席的洋毒草、古毒草、今毒草,也陸陸續續搬上了我們的社會主義的舞台,充塞了我們黨辦的報刊,這是多麼觸目驚心,令人難以容忍的事情啊!我決不反對學習外國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各國人民的先進思想(包括文化藝術),更不反對學習我國古代的對今天有用的先進的文化遺產,但我反對學習那些洋的、古的資本主義腐朽的東西。比如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我堅決反對學習。因為擁抱、親吻,留什麼男不男、女不女的洋頭,穿上什麼這樣那樣的喇叭褲、超短裙、連衣裙、高跟鞋,跳什麼「磨肚皮」舞等等。這些,對完成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戰斗任務毫無用處。我們九億人民,在黨和毛主席教育下幾十年了,應當有中國人的氣節,我們的報刊雜志,不能鼓吹這些污七八糟的東西,誰鼓吹這些東西,誰也同樣會受到九億人民的譴責和審判!
我也不反對愛情,我們應當提倡無產階級的愛情,應當提倡中華民族風格的愛情,那些洋大人們腐朽的愛情,那些摟摟抱抱、親親吻吻的愛情,我看不宣傳為好。因為弊多利少。你們可能認為這是藝術,不可沒有。我看這類xxxx不如的藝術,不適合中國現代的國情,應當休止!我看你們的老毛病又犯了,也該及時治療,否則,十分危險!
我在憤恨之下,一氣寫了此信。出言不遜,對你們一定會有一點刺激,也可能你們會覺得好笑,或是咒罵什麼「極左思潮」、「四人幫那一套」等等。反正現在帽子工廠、棍子店尚未徹底關閉,我從來也不害怕什麼帽子、棍子,敢做敢為,對了堅持,錯了就改。你們如有膽量,請在《大眾電影》讀者來信欄,原文照登一下我的信,讓全國九億人民鑒別一下,那才算是「百花齊放」,有點「民主」的氣味。否則,我只能認為你們做賊心虛。欠人民的帳是一定要還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新疆奎屯農墾局一二九團政治處-中國共產黨員 問英傑
一九七九年六月十日
--------------------------------------
現在看一下是什麼封底劇照,能引發如此巨大的憤慨,當初這封信還寄到《人民日報》,在顯著版面發出,全國多家報刊聲討《大眾電影》的封底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如此激烈的用辭,如此嚴厲的態度,如此憤怒的心情,這多少令不了解這一段公案的年青人好奇起來:究竟是一張怎麼樣的照片,激怒了新疆這位宣傳幹事問英傑,以至他要在信中這樣發泄他的情緒?
然而,當我們從故紙堆里翻出這張由格林童話灰姑娘改編的電影《水晶鞋與玫瑰花》時,卻不免會讓大家啞然失笑,看圖......
本片其影響波及整個中國電影界。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下,此時開拍的新片《廬山戀》終於「敢」讓攝影機聚焦男女之吻,雖然僅僅是一方輕輕地把嘴貼在另一方的臉上。在中國,盡管上世紀30、40年代的電影中接吻鏡頭已比較普遍,但在1949年之後,吻戲幾乎在銀幕上絕跡,直到《廬山戀》。它上映後,觀者如潮,而報刊上的「讀者來信」已基本上不再責難和批吻了。後來,有評論家稱,雜志關於「吻」的交鋒與銀幕上的吻,雖說只是「一小口」,卻推動了中國電影的「一大步」,從此使得禁區得以被一點一點地突破,思想一步步解放。
㈨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當時艱苦生活和勞動環境的資料
新中國建立之初,為了迅速改變新疆經濟落後、人才匱乏的局面,國家先後從湖南、湖北、山東、江蘇、廣東、天津、上海等兄弟省市組織動員大批各行各業新疆急需的人才來疆工作,其中包括各級幹部、復轉軍人、青壯年支邊者、各類學校分配來疆的學生以及自願獻身邊疆建設事業的各類人員,總數達百萬之眾。
內地省市人員支邊西進大潮始於當時王震將軍的一個提議。1950年春,中共新疆分局第一書記王震給湖南省委第一書記黃克誠去信,提出「在湖南招收大量女兵」參加支援新疆建設的請求,得到湖南的大力支持。由新疆省人民政府和新疆軍區在湖南一次招入8000名女青年進到新疆軍營;不久,新疆軍區又在山東等地招入了大批青年女兵。她們的到來既充實了部隊,為駐疆部隊官兵成家立業、紮根邊疆作出了貢獻,也由此拉開了內地省市大力支邊的序幕。
其後,國家採取一系列措施給新疆以強力支持:在高校畢業生和復轉軍人的分配上,給新疆以特殊照顧,使一批批知識分子、大批復轉軍人源源不斷地充實到新疆各行各業;抽調了新疆急需的專業人才充實高校和科研隊伍;號召動員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農村青壯年充實新疆農業生產戰線;整廠整建制的調遷一批工業企業進入新疆,如新疆七一棉紡廠、新疆低壓電器廠、新疆農機廠等由上海遷入,新疆第一、第二建築公司分別由長春、天津遷入,新疆冶金建築公司由蘭州遷入,新疆電力安裝公司由西安遷入等等。這些人員和企業的到來填補了新疆工業的空白,為新疆經濟輸入了新的血液,使新疆建設事業得以迅速發展。
1962年,時任農墾部部長的王震考察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塔里木墾區後,經請示國務院,提出動員上海知識青年支援兵團開發建設的建議,得到周恩來總理的支持和上海市委的響應。10萬上海知識青年因此來到新疆,成為兵團百萬屯墾大軍的有生力量,掀起了開發塔里木的新高潮。
在此期間,為了開發克拉瑪依大油田,內地數萬名建設者響應黨的號召,從祖國四面八方、各條戰線匯集到亘古戈壁沙漠,用青春和汗水勘探開發大油田。
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先後有湖南、四川等十幾個省市的一百多萬青壯年告別家鄉,投身於新疆社會主義建設。他們與新疆各民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融為一體,為開發邊疆、建設新疆、加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邊防作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