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日照石臼下禮有什麼風俗嘛
我這個是我們日照本地人的,前一段時間我要結婚才接觸到這個,之前根本就不懂……現在也只懂了一點,你自己做個參考
認親:是說男女雙方初步有了結婚意向,男方家長給請姑娘和姑娘家長赴宴,臨走給姑娘零花錢(900、1900、2900等,至於為毛要「九」我也不清楚),做認親禮,這就是說雙方家裡正式開始作為親戚來往了,逢年過節的不能像之前談戀愛一樣不走禮(親戚過節互贈禮物比如說酒神馬的)了
認親之後姑娘和男方要互相串門子,季節變化的時候,未來婆婆一般會給姑娘幾百塊錢買衣服,好像還有個名堂,叫什麼我已經忘了……很多人不在乎這個甚至根本不知道這個,但也有對禮節看重的人,如果男方家裡忘記了這茬,他們嘴上不說,心裡是很嘀咕的,覺得那是輕怠。我不懂這個也不在乎,再說我也不缺那幾百塊錢,不過老人們經常在我還沒去他家之前就提這個換季買衣服的錢,後來可能他媽媽也不懂這個就沒給,心裡還是不舒服的。推心置腹地說,這年頭誰缺那幾百錢呀,無非花錢買個舒坦,省得未來新娘原本沒在意的,被人念得上了心,然後……嗯。不過我覺得LZ這兩樣都可以省了呀,不是本地人沒有家人在這里嘛,哈哈哈。
再來是彩禮了,現在日照的彩禮還不算高,普遍的是萬里挑一,建議要麼10001要麼10100,千萬別10010……太寒磣人了
與你們家姑娘商量好了的話,也可以不交彩禮,但建議還是交的好……因為就是有些八婆喜歡打聽攀比這個,她們要是知道了會在背後嚼舌根的,別叫你岳家老兩口在村裡面子上掛不住。反正一般父母在姑娘結婚的時候會把彩禮當姑娘嫁妝再送回來的……不過做好心理准備哈,不送回來也千萬別怨,沒有規定是必須送回來的。
然後吧,准備婚房什麼的也挺麻煩。
對了,結婚後有個紅包是給新娘的,是改口錢,有幾個直系長輩就要封幾個。叫聲媽,婆婆得給,叫聲爸,公公得給,叫聲爺爺,老公公得給,叫聲奶奶,老婆婆得給…………
笑噴,這么算下來,做男人的結婚還真不容易。。。
結婚那天,我附近的人一般都是這樣的:早晨去女方家裡接女方和嫁妝,新郎被伴娘小舅子等各種刁難。然後接女方去家裡,新娘被伴郎和新郎朋友等各種刁難。然後在家裡開席,宴請親戚鄰居。忙碌過後,晚上在酒店宴請朋友同事。
寫到這里才發現原來LZ家人已經在日照了啊。。。汗,我還以為LZ家人還在外地呢,想著好多步驟可以跳過好幸福,結婚太繁瑣了。。。
不過年輕人嘛,你們自己的日子過得好就好了。想到將來結婚我就煩得不行了,有時候想想到時候扯證不就得了也不請人了,後來又想想再煩也得辦啊,一輩子一次的事,省得到老了後悔
ps,其實這事兒,你們找你岳家打聽最好。你岳家不懂他們可以問村裡懂的人嘛。
Ⅱ 看圖猜成語一個石臼一個棍子
杵臼之交
chǔ jiù zhī jiāo
【注釋】
比喻交朋友不計較貧富和身分。
【出處】
《後漢書·吳祐傳》:「時公沙穆東游太學,無糧,乃變服客佣,為祐憑舂。祐與語,大驚,遂共定交於杵臼之間。」
【近義詞】
君子之交
【反義詞】
小人之交
【用法】
偏正式;作賓語;指不計貧賤的友誼
【歷史故事】
東漢時山東膠東書生公沙穆隱居在東萊山求學,為籌集求學經費,穿上粗布衣服到陳留郡長官吳大人家做舂米僱工,吳大人見其談吐非凡,就與他結交為好友,並資助他繼續求學。後來公沙穆學成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正義官員
Ⅲ 帽子歇後語大全:關於「帽子」的歇後語
【帽子沒沿 】--頂好
【上街買帽子 】——對頭
【狗皮帽子 】——沒反正
【隔牆撂帽子 】——不對頭
【老雕戴帽子 】——冒充鷹
【腳上戴帽子 】——亂了套
【猢猻戴帽子 】——學做人
【丈二的斗笠 】——高帽子
【草帽子端水 】——一場空
【靴子夢見帽子 】——想高攀
【蚯蚓戴帽子 】——土裡土氣
【襪子當帽子 】——臭出頭了
【石臼做帽子 】——難頂難撐
【腦殼上頂鍋 】——亂扣帽子
【拿鞋當帽子 】——上下不分
【帽子拋空中 】——歡喜若狂
【海蜇頭做帽子 】——裝滑頭
【草帽當鍋蓋 】——亂扣帽子
【鼎鍋做帽子 】——難頂難撐
【蛤蟆戴帽子 】——充矮胖子
【肚痛埋怨帽子單 】——錯怪
【戴著帽子親嘴 】——差得遠
【龍王爺的帽子 】——道道多
【選帽子挑鞋子 】——評頭論足
【玉帝爺的帽子 】——寶貝疙瘩
【三頂帽子四人戴 】——難周全
【風箱板做帽子 】——氣上頭了
【買帽子揣到懷里 】——不對頭
【爛瓜皮當帽子 】——霉到頂了
【拿鍋蓋戴頭上 】——亂扣帽子
【帽子里擱磚頭 】——頭重腳輕
【帽子里藏知了 】——頭名(鳴)
【帽子塗蠟 】——滑頭:滑頭滑腦
【螞蟻頭上戴斗笠 】——亂扣帽子
【腳戴帽子頭頂靴 】——上下不分
【戴著斗笠親嘴 】——差著一帽子
【拿著鞋子當帽子 】——上下不分
【拿著草帽當鍋蓋 】——亂扣帽子
【閻王爺不戴帽子 】——鬼頭鬼腦
【歪戴帽子斜穿襖 】——不成體統
【歪戴帽子歪穿襖 】——不成體統
【賣了鞋子買帽子 】——顧頭不顧腳
【戴著帽子找帽子 】——糊塗到頂了
【戴特大帽子穿小鞋 】——頭重腳輕
【冬天不戴帽子 】——動(凍)腦筋
【戴著帽子鞠躬 】——豈有此理(禮)
【破皮球縫帽子 】——不成器(盛氣)
【下雨不戴帽子 】——輪(淋)到頭上
【冬瓜皮做帽子 】——滑頭;滑頭滑腦
【猴兒戴帽子 】——裝人樣;衣冠禽獸
【鞋面布做帽子 】--高升到頂了;高升
【雞戴帽子 】——官(冠)上加官(冠)
【掃帚頭上戴帽子 】——不算人;不是人
【禿子不要笑和尚 】——脫了帽子都一樣
【半夜裡摸帽子 】——為時過早;太早了
【掉了帽子喊鞋 】——頭上一句,腳下一句
【賣帽子的喊賣鞋 】——頭上一句,腳下一句
【帽子上面戴斗笠 】——官(冠)上加官(冠)
【西瓜皮做帽子 】——霉到頂了;滑頭滑腦;滑頭
【拿尿盆當帽子 】——走到哪臭到哪;走一路臭一路
Ⅳ 這個石臼是做什麼的多少年了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首先斷定年代最基本的依據是做工,你的這個從做工上看,沒有任何的機械痕跡。尤其中間的石棒,屬於純手工打磨的製品。這類石臼一般定在的年代是清早期,多用來製作葯物,到清晚期民國。中間的石棒就比較中規中矩了。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到你!
Ⅳ 笨賊偷石臼 打一成語
費力不討好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Ⅵ 童子頭頂一石臼猜字謎
童子頭頂一石臼 猜字謎 繁體的兒字【臼+兒】或者是舅字平【臼+男】
Ⅶ 一個人,端起一杯酒,向其他人一舉然後一飲而盡(打一成語)
一舉兩得
猜謎巧對故事
1.以禮相待
一天,某秀才有事到朋友家去。一進門,他雙拳一抱,隨即念了一首字謎詩:「寺字門前一頭牛,三人抬個啞木頭,未曾進門先開口,閨宮女子緊蓋頭。」朋友稍一思忖,就領會了其中的意思,便也用字謎以禮相答:「言對青山不是青,二人土上在談心,三人騎頭無角牛,草木叢中站一人。」秀才一聽,朋友所說的與自己完全吻合。雙方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請你猜一猜,這兩首字謎的謎底是什麼?
2.新娘出謎
新婚之夜,不少青年男女去鬧洞房,折騰得新人哭笑不得。新娘心生一計說:「我打一個字謎,誰能猜著獎喜糖十塊。」人們說可以。新娘便說:「二月而相靠」,於是大家七嘴八舌地猜開了,有人說是「朋」字,但新娘說不對。大家都集中精力去猜謎,再也顧不上去折騰新人了。
鬧洞房的人誰能猜出這個字,咱們不去管他。現在請你猜一猜,這個字是什麼?
3.曹娥碑
有一次,曹操和隨臣楊修路過曹娥碑,見碑的背面刻著八個字:「黃娟幼婦,外孫齏臼。」曹操不解其意。楊修說:「這是一句隱語,意思是......」曹操擺擺手說:「不要將隱語說破,讓我自己來想。」曹操騎在馬上,邊走邊想。「對,對!是這樣。」曹操終於想起來了,心中十分高興。再回頭看曹娥碑時,已看不見蹤影了。原來曹操在冥思苦想中已走出三十餘里了。
請問,你可解得這八個遼的隱意嗎?
4.紀曉嵐的啞謎
紀曉嵐是《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素來以機巧狡黠著稱。他和當時的兩淮鹽運史盧雅雨是兒女親家。盧雅雨揮霍無度,虧空了大量公款,朝廷打算予以嚴辦,查抄他的家產。紀曉嵐當時做侍讀學士,經常出入乾隆的內廷,知道了這件事。他決定把這一情況通知盧雅雨,但是又怕走漏風聲,吃罪不起,最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他將一小撮茶葉裝在一個信封里,然後用麵糊加鹽封好,派人送到盧府。盧雅雨接到這封內外都沒寫一個字的古怪信後,很快便領悟了其中的奧秘,把余財迅速安頓他外。到了查抄的時候,所存資財寥寥無幾。和珅派人偵得紀曉嵐曾送信給盧雅雨的事,報告了乾隆。乾隆責備紀曉嵐,紀曉嵐責備紀曉嵐,紀曉嵐力辨信中實無一字,經乾隆再三追問,紀曉嵐才招認這封信實際上是一個隱著六個字的啞謎。
請你猜一猜,這六個字是什麼?
5.詞中藏謎
相傳明朝時有個刻薄貪婪的知縣任某,人稱任禿子,外號「三毛牛』。「三毛牛」最忌諱別人叫他這個外號。
有一年,「三毛牟」請了一位先生來教他兒子念書。先生在他家辛辛苦苦教了一年,末了,「三毛牛」找了個岔兒,把他辭退了,不但分文不給,還要向他索取一件書法條幅。先生忍著怒氣答應了。他在條幅上寫了一段曲詞:春日遲遲,日落時,與那人兒分離。反手轉過小彎溪,生離別語也無一。覓歸期,未見歸期。動相思無力,風篩月影竹自移。悵望天涯,心渺渺知何處?孤撇一人留此,明日何所至?願京署使者奔報佳音,悲心去!
「三毛牛」把這條幅掛在大廳之中,以為炫耀。很多人看了,無不掩口而笑。原來先生是用詞中藏謎的辦法寫了一句諷刺「三毛牛」的話。這句話你能看得出來嗎?
6.有趣的啞謎
(一)桌子上放一啞鈴,謎題為:做一動作,射一成語。
小李看了看謎題,出人意料地用帽子捂住耳朵,走上前去,拿起啞鈴便走。大家都不明白小李這是干什麼,可是,主持人卻宣布小李猜中了。
這是怎麼回事昵?小李猜的是什麼?
(二)猜謎會上,有一處擺設著一座水石盆景,石山上放著一隻製作精巧、神態栩栩如生的綢制小老虎。要通過兩個動作,影射兩個成語,猜中者以這件玩具相贈。
久久沒有人能揭曉。一個十分淘氣的孩子見小老虎可愛,競前去伸手拿起小老虎,細看後放回原處,便走了。可是主持人卻馬上拿起小老虎,追送給那孩子,說他猜中了。
請你思考一下,這是兩句什麼成語?
(三)新春晚會上的猜謎台邊,放著一個鼓,一把鼓槌和一根豎笛。謎底是猜兩個成語。有個學生看了謎面,伸手拿起鼓槌在鼓梆上敲了幾下,然後又拿起豎笛吹起來,邊吹邊用鼓槌使勁敲鼓面。這時,主持人說:「猜中了!」並把獎品送給這學生。在場的人不解其意,不知你是否猜中了?
(四)桌子上放著一個盤子,盤子上放著一面鏡子,旁邊的一張紙上寫著「打成語二句」。這時,只見一個猜謎人走上前去,將盤子和鏡子都端走了。大家莫明其妙。主持人卻說他猜對了。你知道是哪兩句成語嗎?
(五)桌上放著一隻信封,內藏空白信紙一張。要求猜謎人做一個動作,猜成語二句。
大家正在思索時,一個青年人走上前來,將桌上的這封信隨手取來、拈出空白信紙。這時,主持人連說:「猜中了! 猜中了!」並把獎品遞給了那青年。
這兩句成語是什麼呢?也請你猜一猜。
(六)謎會中,主持人在黑板上寫了個「亞」字,請大家通過一個動作揭示出兩句成語。小張用粉筆在「亞」字的左邊加上了一個「口」字(即把「亞」字變成了「啞」字)。主持人問小張;「你猜的是兩句什麼成語?」小張不回答,連問三遍,小張始終不答。主持人說小張猜中了。你知道是哪兩句成語嗎?
(七)桌上放著兩只杯子,分別盛著半杯牛奶和半杯開水。要求猜謎人做一動作,打成語兩句。只見小王走上前來,將半杯開水倒在半杯牛奶里。請你猜猜看,這是哪兩句成語?
(八)桌上放著一杯葡葡酒和一份獎品。要求猜謎人做幾個動作,打一成語。
這時,觀眾中有個青年走到桌旁,端起酒杯,向主持人一舉,將酒一飲而盡,隨後把獎品拿走了。主持人笑著說;「這位青年猜對了!」
你知道這則啞謎的謎底嗎?
(九)猜謎晚會真熱鬧。那些懸掛著的,使人眼花繚亂的謎語,羞不多被人們一一猜中了,最後只剩下三張沒有寫字的白紙條。主持人說:「這三張白紙條,可猜一句成語,看誰能猜中!」
人們立刻圍過去,苦思冥想起來,可誰也答不上來。過了好一會兒,突然一個人走上去,伸手撕下這三張白紙條,轉身到領獎處領獎品去了。主持人笑著說。「他猜中了。」請問,這個人猜中的是哪條成語?
(十)猜謎會的桌子上放著五隻無花果,要求猜謎的人做兩個動作,打成語兩句。
小娟想了想,便先拿起兩個無花果,接著又拿起三個,最後竟將這些無花果一一吃掉了。大家見了都覺得奇怪,而主持人卻說她猜中了。
你知道,她猜的兩個成語是什麼?
7.小王猜謎
節日,小王和愛人抱著孩子去文化宮遊玩。他們興致勃勃地走進游藝室,猜起了啞謎。工作人員把一尊張飛齜牙咧嘴的塑像放在桌子上,將事先准備好的一條方巾蒙在塑像的頭上,然後對大家說。「這就是啞謎的謎面,誰能做一個動作,射一則成語,而這則成語又是一部電影片名?」
小王略一思素,就上前撩開了蒙在塑像頭上的方巾。工作人員高興地說:「你猜得真快呀!」
你能說出小王猜的謎底嗎?
8.猜成語
媽媽正在洗衣服。她順手從盆里提起一件濕衣服問小英:「你猜猜,這是一句什麼成語?」
小英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你能給她幫個忙嗎?
9.《紅樓夢》中的兩個人名
爸爸在桌上放好一塊木板後對小玲說,「你能做兩個動作,猜《紅樓夢》中兩個人名嗎?」
小玲想了一會兒,沒想出來。這時,姐姐走過來,拿起木板,輕輕地打了小玲一下,說,「我猜著了!」爸爸笑了,小玲這時也恍然大悟了。
這個啞謎是什麼呢?你猜著了嗎?
10.《蘭亭集序》傳說
《蘭亭集序》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為詩集《蘭亭集》寫的序。原書二十八行,一共有三百二十四個字。整個序中,凡是相同的字,寫法都各不同。其中的「之』字,更是變化多端,沒有一個相同的。它是主羲之書法中最好的珍品。
唐太宗李世民很愛寫字,尤其喜歡稿摹王羲之的書法。因此,他不惜金帛,搜購王羲之的真連。但是,收集到的雖然不少,卻始終未見有「蘭亭集序*。
一天,有一個老人說有《蘭亭集序》,要當面獻給唐太宗。李世民很高興地在便殿里接見了他。老人從懷里掏出一個油紙包,雙手捧遞上去。唐太宗一看,哪裡是什麼《蘭亭集序》,不過是剪來的大小不同、書體各異的「蘭」、「亭」、「集」、「序」四個字!於是,他勃然大怒。正要發作,只見魏徵把紙拿過來,讓人仔細鑒定後奏道:「這四個字確是王羲之真跡,請皇上賞他四千金。」唐太宗起初不肯,後來聽了魏徵的勸告,便欣然同意了。
這件事傳開後,來獻王羲之真跡的人絡繹不絕,其中就包括唐太宗夢寐以求的「蘭亭集序」原本。
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一個成語。你知這個成語是什麼嗎?
11.這句俗語是什麼?
有人出了這樣一個實物謎:一個兒童玩的面具旁邊,放著兩串銅錢。紙條上寫著:「打俗語一句」。猜謎的人只要把兩串銅錢拿走,便算猜中了。這句俗語是什麼呢?
12.文徵明、祝枝山猜謎
元宵節,著名書畫家文徵明和祝技山一齊去觀燈。見某處掛出裝有鳥的籠子兩個,旁邊都掛有銅錢,分別註明猜俗語一句。文徵明心靈手快,走近第一隻籠,拿走錢,然後將鳥放走。祝枝山不甘落後,也將另一隻籠邊的錢取去,然後把鳥弄死。二人與設謎人相視而笑。
請你想一想,文徵明和祝枝山猜的俗語各是什麼?
13.有趣的「謎母」
潮州元宵舊俗,在花燈繁盛的地方,架設謎棚,由謎主一人或數人主持,叫做「元宵燈謎」。
掛棚用彩紙分條寫上謎語,任人選猜。在眾多的謎語中,照側要有一條出類拔萃的謎語寫在大紅紙上,掛在最顯眼的地方作「謎母」。如果一般謎語都讓人猜中了,只剩下這一「謎母」還無人猜破,謎主就把它的謎底揭示出來,一年一度的燈謎盛會便宣告結束。如果「謎母」過早地被人猜中,雖然還可以一補再補,但未免使謎主黯然無光。
一次,謎主被人接二連三地猜中「謎母」後,一時性急,便不用文字作謎面,而在謎棚上掛出一隻青蛙和一串銅錢作為新的「謎母」,讓人去猜。只見一個青年走上前來,先放走了青蛙,又把銅錢放進自己的衣袋裡,然後揚長而去。謎主見此,嘆了口氣,愁眉苦臉地宣告燈謎晚會結束。原來,新「謎母」猜的是一句成語,請你也來猜一猜。
14.這句成語是什麼?
唐初,有個叫張懷慶的人,十分喜歡作詩填詞,但又不肯下功夫,總是胡亂搬用別人的作品。比如當時有人作了一首詩:鏤月成歌扇,裁雲作舞衣;自憐回雪影,好取洛川歸。張懷慶大筆一揮,在每句詩的開頭分別加上了「生情」、「苫竺」、「出性」、「對鏡」、「來時」等字,便把這首詩變成了自己的作品, 後來,他居然把王昌齡和郭正一的詩也拿來生拼硬湊,據為已有。對於張懷慶的這種作法,大家是極為不滿的,因此有人高笑他是:「活剝王昌齡,生吞郭正一」。久而久之,這句話便演變成了一句成語。這句成語是什麼呢?請你盡快說出來。
15.詩謎評文
有個縣令,將他兒子那狗屁不通的文章給祝枝山看,硬要他揮毫題詞。祝枝山無奈,只得提筆作書。
寫罷,縣令一看,是兩句唐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旁邊還寫著:「打成語兩句」。底下人七嘴八舌地奉承道;「上一句是『有聲有色』,指公予的文章精采,下一句是『青雲直上』,指公子的前途無量。」說得縣官樂不可支。祝枝山在一旁聽得笑了起來。「謎底我已寫在令郞大作的右下角了。」說罷,揚長而去。
縣令急忙仔細尋找,發覺右下角果然有兩行小字;他一看,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來。你知道祝枝山寫在那上面的是哪兩句成語嗎?
16.魯迅答對
舊時的私塾先生為了考查學生的才思,常出題要學生對答。一次,魯迅的老師,三味書屋的壽老先生出丁個「獨角獸」的課題讓學生對。一個學生立即起身,對了個「兩頭蛇」,壽老先生搖了搖頭。另一學生對了個「四眼狗」,把壽老先生氣得半死。接著又有學生對「八腳蟲」、「六耳猴」、「九頭鳥」的,先生都不中意。最後,魯迅站起來,不慌不忙地對了一句。壽老先生一聽,連聲稱贊,說魯迅對的這幅短聯「既工且妙。一個是天上祥物——麒麟,一個是人間佳品,雖然都無數詞,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珠連壁合。」
請你猜一猜,魯迅對的下聯是什麼?
17.六齡童巧對短聯
我國的大文學家郭沫若,從小聰敏過人,六歲時就能吟詩作對。
他剛讀私塾的時候,他的老師酷好釣魚,不論嚴冬酷暑,又不間歇。
一天,老師釣魚回來,余興尚濃。就在黑板上寫了「釣魚」二字。他對學生們說:「這『釣魚』二字,前一字是動詞,後一字是名詞,這是一副對聯的上聯。你們誰能依樣對出一副下聯來?」
老師說罷,便等著大家回答。學生們都在緊張地思索著,教室里靜得聽不見一點聲音。六歲的郭沫若想起剛讀完的書「楊香打虎」,便站起來,回答了老師的問題。
「對得好!」老師禁不住稱贊道。他真沒想到,一個六歲的兒童,竟有如此才思。
他對的下聯是什麼呢?你能對得出來嗎?
18.解學士寫春聯
解學士名叫解縉,小時侯家裡很窮,但是他很愛學習,一有機會便在私塾窗下偷聽先生講課,放牛時,就用柴棍在地下練寫字。
過年了,解學士纏著母親買來紅紙,他要自己寫春聯。寫什麼好呢?他一眼看到對面地主家院牆里長起一片新竹,就寫了上下兩聯:「門對千竿竹,腹藏萬卷書。」寫完後,就把它貼到大門上。
正月初一早晨,地主剛一打開大門,就看到了解縉寫的春聯。心想:「窮小子也配說什麼『腹藏萬卷書』!我非讓他貼不成不可!」於是,立即命家丁把竹子鋸得和院牆一般齊。
解縉從外邊拜年回來,發現對面牆上沒了竹子,心知是地主在搗鬼,便不慌不忙地又在下聯後各加了一個字。然後便幫母親幹活去了。
下午,地主以為解縉門上的春聯已經取下了,出門一看,春聯還貼在那裡,只是上下聯各增加了一字。他勃然大怒,命家丁立刻將竹子全部挖掉,心想:「這下子看你還有什麼本事!」
沒想到,解縉又在上下聯後各加了一個字。
大家看了這副對聯,都誇解縉有出息,說他為窮人爭了口氣。那個地主呢?自然是氣得半死了。
你知道解縉兩次各添的是什麼字嗎?
19.李白巧對對聯
傳說唐朝大官僚楊國忠出了個上聯考李白,李白毫不躊躇,當即對了個下聯。現在請你在李白下聯的()中填上相同的字好嗎?想想看,填什麼字合適?
天上月 圓人間月半月 月 月圓逢月半
今夕( )尾明朝( )頭( )( )( )尾接( )頭
20.改對聯
從前,有戶官宦人家,非常刁惡。過年時,為了炫耀他家的權勢,就在朱漆大門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父進士子進士父子皆進士」,下聯是:「婆夫人媳夫人婆媳均夫人」。
這事讓一個窮秀才知道了。一天,他趁夜深人靜,拿筆在上聯里同樣的三個字上,各描了一筆,在下聯里相同的六個字上各添了兩筆。經過這樣一改,原來對聯的意思就完全顛倒了。
次日清晨,這家官老爺一出門,看見改過的對聯,當時就氣得昏倒在台階上。
請你想一想,窮秀才改了哪幾個字?怎樣改的7
21.巧續對聯
清代文學索金聖嘆。有一副很巧妙的對子,上句是:「半夜二更半」,下句請你試試看,要求用第三季度的一個傳統節日來對,第一和第五兩個字要相同,第三個字要是一個數目字。
22.巧對西湖雙塔聯
明代,杭州有個知府,因好舞文弄墨,便以「才子」自居。
一次,徐文長在西湖吟詩作畫,老百姓聽說後,爭著前來觀看,人人稱贊徐文長是「天下才子」。
知府聽說後,氣得鬍子都翹起來了。他找到徐文長,要和他比對對聯,並且規定知府出上聯,徐文長對下聯,若對不出,立即趕出杭州城。徐文長毫無懼色,連連點頭。
知府帶徐文長走到湖邊山上,指著六和塔出上聯道:「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徐文長聽了並不回答,只是向知府揚了揚手。知府見徐文長這樣,不覺心中暗喜,又對著保俶塔出一上聯:「保俶塔,塔頂尖,尖如筆,筆寫五湖四海。」誰知,徐文長聽了也不回答,只是指指錦帶橋,向知府拱拱手,之後,又兩手平攤,向上一舉。
這下,知府更得意忘形了。他說;「久聞先生才高,為何誇日如山間竹筍,腹內空空?」徐文長站在一旁,不慌不忙地說。「知府大人,徐某早已對好下聯,大人為何不解7」「你
何時對了下聯?」知府以為徐文長在愚弄他,不禁勃然大怒。徐文長卻仍舊不緊不慢地說。「大人暫且息怒,請你細想我剛才的手勢,難道不是兩副雙塔下聯嗎?」知府仔細一想,不禁啞口無言,滿面羞慚。原來,徐文長早已用手勢巧妙地對出了雙塔下聯。從此,徐文長的名聲更大了。
你知道徐文長這兩副雙塔下聯是什麼嗎?
23.深對聯
清朝末年,有個官吏既貪婪又殘酷,可是他竟挖空心思地要表白自己清廉。這年春節,他在門口貼了一副對聯:
愛民若子
執法如山
當地人看了十分氣憤,便請一位秀才連夜在每聯下各添了八個字,把這位貪婪、殘酷的官吏的嘴臉,如實地勾畫了出來。
請你想想看,秀才添的是什麼?
24.你會填嗎?
這副對聯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寫得非常巧妙,耐人尋味。現在,請你在空白的地方填上恰當的字,你會填嗎?
青山原不老為( )白頭
綠水本無憂因( )皺面
25.改對聯
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某偽鄉長勾結官府惡霸,魚肉鄉民,無惡不作。有一年除夕,他在大門兩旁貼出一幅春聯:
近智近仁近勇
立德立功立言
鄉民平時對他恨之人骨,當晚就有人把這副春聯中的字換了六個,改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第二天,鄉民們看了無不拍手稱快。那個偽鄉長惱怒得吹鬍子瞪眼。
你知道這副對聯怎麼改的嗎t
26.篾匠巧對石匠
有位老石匠,每當修完一座橋時都要寫一幅上聯,請過橋人對下聯。有一次,他又修完一座橋,並出了一個上聯,向過橋人求對。這時,一個秀才走過來對石匠說:「你一個石匠能有什麼好對!」石匠笑道:「老漢哪裡有什麼好對,不過是忙中取樂罷了。你這位秀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對個對子有何難?』秀才聽罷,說道,「你就出上聯來吧!」於是石匠順口說道:「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這上聯中,有大小、拱平、南北三對反義詞,著實難對,秀才抓耳撓腮,苦苦思索卻對不出下聯。
這時,從人群中走出一個扛竹子的篾匠,他對秀才說。「你對不上,我來試試。」說罷,張口念出了下聯。圍現的人聽了,齊聲叫好,秀才卻羞得滿臉通紅。
你能猜中篾匠是怎樣對的下聯嗎?
27.唐伯虎軼詩
一日,唐伯虎路過蘇州湖畔,見一僧人在湖邊作畫。僧人一見唐伯虎,即請指教。唐伯虎見僧人畫的荷花栩栩如生,連呼好畫兒,禁不住詩興大發。他提筆寫了一幅上聯:「畫上荷花和尚畫」,想賦下聯時,不禁愕然了,因為此聯倒念諧音恰好也是詩的原意,按規矩,下聯也應照此對,可是,唐怕虎一時又想不起合適的下聯來。他躊躇多時,終無好對,只好怏怏作罷。後來,有人用電影明星王人美的名字,對上了下聯。
請你想想,下聯該怎樣對?
28.老農智難唐伯虎
這一天,唐伯虎閑暇無事,到郊外散步。
他踏上田埂,只見一位老農挑著一擔河泥迎面走來。唐伯虎想讓路,又很為難。原來田壁不寬,兩邊都是水田,兩人僵持不下。於是,老農開口說,「我出個對子你來答,答得上,我讓路,答不上,你讓路。」唐伯虎笑著點了點頭。老農開口說道:「一擔重泥攔子路。」唐伯虎一聽,愣了半天,一時答不上來,只得脫鞋下水,為老農讓路。
原來,這是一個隱字對。不知你能不能猜得出老農這個隱字對的意思?
29.王羲之貼對聯
在書法上頗有成就的王羲之,因為寫得一手好字,所以人人都喜歡他的手跡。傳說有一年過年,他連貼三次對聯都被人悄悄揭走,當作珍品保存起來。臨除夕,他不得不又寫了一副,上下聯各七個字。為了防止再被人揭走,就只先備貼一半,上聯是「福無雙至」,下聯是「禍不單行」。這樣,果然沒被揭走。第二天早晨,當王羲之把對聯的另一半貼出時,人們看了紛紛叫絕。
你能猜出王羲之整副對聯寫的是什麼嗎?
30.祝枝山戲財主
一個非常吝嗇、刻薄的財主聽說祝枝山是位才子,便整日纏著祝枝山為他寫對聯。祝枝山本不願與這種人來往,但實在被纏不過,便給他寫了一副對聯:
此地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傷悲
這家財主見了十分生氣,便拿著對聯到縣衙里去告祝技山,說祝枝山用對聯咒罵他們家。
祝枝山被傳到縣衙後,笑著對縣官說:「哪裡是咒罵他的,這是在為他祝福,只怪他不會讀罷了!」說罷,他把那幅對聯加上標點,然後讀了一遍。結果,財主自討沒趣,再無話可說了。
你知道祝枝山是怎樣標點的嗎?
答案:
1、秀才字謎底為:「特來問安」
2、新娘出的謎底是「膩」字。
3、曹娥碑上的四個字是「絕妙了辭」。黃娟是有顏色的絲,色旁加絲,是「絕字」;幼婦即少女,女旁加少字,是「妙」;外孫是女兒的兒子,女旁加子字,是「好」;齏臼是搗姜、蒜等辛之物的石臼,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字,是「辤」(今作「辭」)字。
4、 這六個字是「鹽案虧空查抄」。
5、 這句話是「三毛牛不重師長有罪」。「春」字去掉「日」,再去掉「人」,即是「三」字。「手」字反轉過來寫,再拐彎,即是「毛」字。「生」字去掉下面一橫,即「牛」字。「覓」字去掉「見」字,即「不」字。「動」去掉「力」字,即「重」字。「篩」遼去掉上面的竹字頭,即「師」字。「悵」字去掉左邊的偏旁,即「長」字。「一」字和「人」字去掉一捺;「明」去掉「日」字,即組成「有」字。「署」字去掉「者」,「悲」字去掉「心」,合在一起,即是「罪」字。
6、 (1)掩耳盜鈴(2)調虎離山、放虎歸山。(3)旁敲側擊、自吹自擂。(4)有鑒於此、和盤托出。(5)信手拈來、一紙空文。(6)有口難言,默不作聲。(7)合二為一,水乳交融。(8)一舉兩得。(9)三思(撕)而後行。(10)接二連三、自食其果。
7、原形畢露
8、一衣帶水
9、板兒、襲人
10、一字千金
11、要錢不要臉
12、文徵明猜的俗語是「得錢賣放」;祝枝山猜的是「謀財害命。
13、青蛙是益蟲,青年人放走青蛙,是放生,可謂「義舉」;放走青蛙後再取錢,表明取錢是因為義舉,故而這個成語是「取之以義」。
14、生吞活剝
15、不知所雲、離題萬里。
16、魯迅對的下聯是「比目魚」
17、郭沫若對的短聯是「打虎」。
18、解學士第一次填的兩個字是「短」和「長」。第二次填的是「無」和「有」。最後上下兩聯分別為;門對千竿竹短無,腹藏萬卷書長有。
19、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今夕年尾,明朝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
20、父進土子進土父子皆進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均失夫
21、下聯為:中秋八月中
22、徐文長對第一聯時揚一揚手,就是講「一掌平平,五指三長兩短。」這是他對六和塔的下聯。 徐文長對第二聯時指指錦帶橋,拱拱手,就是說「錦帶橋,橋洞圓,賀似鏡」,再兩手平攤,向上一舉,就是說:「鏡照萬里九州」
23、愛民若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
24、青山原不老為雪白頭,綠水本無憂因風皺面。
25、近霸近官近賊,立惡立奸立邪。
26、篾匠的下聯是:砍長竹劃短篾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
27、下聯為「王人美似美人王」。
28、「重泥」隱仲尼(孔夫子),子路是他的學生。老農以老師自居,把唐伯虎視為學生,既討了便宜,又難住了他。
29、王羲之的整副對聯是: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30、祝枝山是這樣標點的: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傷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