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去西藏旅遊帶什麼
首先,最重要的,必須要有的,沒有不行的,一定要帶上的:
錢!!!
銀行卡就帶中國銀行或者是郵政儲蓄銀行的就行,郵儲最方便,北京東路有個大郵局,基本上所有遊客都去過。
其他:墨鏡、遮陽帽、防曬霜、潤唇膏。
維生素之類的不用帶,西藏現在蔬菜水果很多,很且不貴。
衣服如果不是去珠穆朗瑪峰的話,比內地多件外套就行;如果去珠峰,那毛衣羽絨服全都得帶著。回來不用通過郵局寄回家就行了。
要是去阿里,那麼最好帶上睡袋,雖然現在沿路都可以有民居住宿,但你包車的藏族司機肯定會建議你帶睡袋。
至於好玩的地方,不勝枚舉,我覺得到處都好玩。
紀念品,可以買點兒葯材,比如蟲草、天麻什麼的。如果是天珠,那你記住,你買得起的都是假的,真的你買不起,就算買得起人家也不會賣給你——都有固定的途徑。
藏刀要注意,打聽好火車或者飛機允許攜帶和托運的尺寸,如果尺寸不對扣你沒商量。
② 去高原要准備什麼東西
高原地區一般指的是西藏青海一帶,要去這些地方旅行,首先在情緒上要相對放鬆,不要過分緊張和興奮,這只是一次平常的旅行,西藏走一遭,再也沒有過不去的路。我們在平原生活的人,乍一去到海拔三四千米的地方,短時間內都會有或大或小的高原反應。高反的表現有:頭疼欲裂,胸悶嘔吐,睡不好覺。但是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完全可以適應拉薩等地三千餘米的高度。高反的適應過程一般需要三天左右,忍過前三天,就可以像吃飽了的兔子一樣上躥下跳了。
③ 去西藏旅遊,需要戴哪種帽子
大沿帽最好哇。
常規旅遊准備一些感冒葯品、胃腸類葯品和一些去熱止痛的葯品就可以了,如:感冒片劑、感冒沖劑、瀉痢停、復方阿斯匹林、撲爾敏、抗生素,若對高原反應沒有信心,可以准備一些抗高原反應的葯品:高原紅景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百服寧(控制高原反應引起的頭痛)、高原安(抵西藏後服用)、西洋參含片。常備葯物:牛黃解毒片、黃蓮素、牙周寧、息斯敏、乘暈寧;抗高原反應葯:諾迪康膠囊、西洋參(對緩解極度疲勞很有用)、速效救心丸;外用葯:雲南白葯、萬花油、創可貼、清涼油、風油精、傷濕止痛膏、眼葯水、葯棉、紗布、綳帶、白膠布;維生素類:金施爾康、善存片、其他維生素片。
當然保持健康的身體入藏也很重要的。藏區晝夜溫差大,隨時增減衣服哦,千萬不要感冒了。
④ 去高原徒步的必備裝備
高原徒步運動的裝備選擇(僅供參考)本文僅供參考,請勿作為指導性意見
參與徒步和登山運動是要有一些相關的專業裝備的,當然如果你是藏民或者山民出身,這種需要可以減低到最多,不過此類人士如果參與徒步和登山運動,一般都是領隊或者向導,所以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本文的適用對象是那些業余參與者。
購買徒步和登山裝備有2條原則
1,只買對的,不買貴的。
2,命比錢重要的多。
目前參與徒步和登山運動的人在裝備問題上大致有兩派,燒錢族和自虐族。
燒錢族的典型特點是去桃花島這樣的旅遊景點也會全身gore-tex+自熱食品。
自虐族的典型特點是上6000多米的玉珠峰竟然連羽絨服都不是防水的。
這兩個案例導致了兩個結果。燒錢族被記者一篇文章發在媒體上成為裝蜜蜂的典型笑料。自虐族在玉珠峰上留下近10具屍體,用小命證明了自己的愚蠢。
在戶外運動中燒錢當然可笑,但是此類人人畜無害,除了會引起一些紅眼病患者的嫉妒以外,並不會給徒步登山運動造成什麼不好的影響。而自虐族對這項運動的危害極大,說到底所有的運動都是娛樂,而此類人恰恰把娛樂弄成了玩命。徒步登山運動也是嚴肅的,所以參與的時候請珍惜自己的生命。而選擇合適的裝備往往會在突發事件中保住參與者的小命。
首先我們來談談徒步運動的裝備選擇。徒步運動和登山運動的最大區別是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需要系統訓練的技術,一般而言體力充沛是唯一的要求,但是兩者也有共同點,都需要比較穩定的心理素質。特別是對自身能力要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徒步運動大致可以分為4個級別。
1,2000米內普通級
此類活動一般為1-4天,徒步距離在100公里內,地點一般是海拔2000米內的非原始形態的山林地帶。如果你參與的運動僅限於此,那麼旅遊鞋,運動裝就完全可以勝任。不需要為此購買專業的裝備。一個指南針和一副當地的等高線地圖是比較需要的,因為這兩樣東西可以在你脫隊迷路的時候幫助你避免危險。如果稍微講究一點,一雙國產的徒步鞋就可以滿足要求。帳篷睡袋之類都國產甚至地攤貨都可以。1000元之內足夠你高高興興地踏上旅程
2,1000-3000米內原始級
此類活動一般為4-10天,徒步距離在200公里內,地點一般是海拔2000米內的原始形態的山林地帶,人跡罕至,沒有手機信號覆蓋。道路崎嶇,有野生動物及昆蟲的威脅。參與此類運動需要一定的專業器材。
首先,gps定位系統和衛星電話是必須配備的,如果你參加一個橫穿神農架的徒步活動,而領隊手上沒有gps系統,那麼為了你的小命考慮還是換一個隊的好。
比較穩妥的做法是預先在googleearth上把你要經過的路線的衛星地圖截取下來。然後製作成可以在你的智能手機或者pda上使用的導航地圖。另一種方式是取得其他旅行者曾經使用過的gps軌跡數據,然後上載到你的專業級手持gps機上。然後你需要去中國衛星通訊公司在當地的營業點租用一台衛星電話。現在你參與本次活動的安全性有了一個巨大的保險。別忘記為你的智能手機准備5塊以上的電池:)
在原始形態的低海拔山地中,衣褲鞋的選擇是比較復雜的。和參與活動的季節息息相關。
如果是夏季,那麼你有兩種選擇,1,衣褲你可以選擇快乾材料製成的,缺點是很容易被樹枝掛破,成為一次性消耗品,如果你比較富裕的,這也無所謂。但是千萬不要選擇goretex材料的登山鞋,因為一次進水,就會讓你欲哭無淚。請選擇一雙高幫的非防水材料徒步鞋,這樣即便進水也可以很快地弄乾。如果比較經濟,那麼去當地的軍品商店吧,堅固便宜的軍用衣褲和軍用越野鞋會讓你順利完成旅程,舒適度,這個自然是差一點了。不過還在接受范圍內。
夏季要攜帶的重要物品是防蚊蟲叮咬的葯品,這個軍品店可以去買。還有解4毒(蛇,蜈蚣,蠍子,蜘蛛)的葯品,蛇葯最重要,當然你要是進入熱帶叢林,那麼。。。。。。算了,這個難度太大,還是不要討論了:)
然後就是凈水葯片,這個非常重要,夏季長距離的徒步,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了,不要忘記一頂寬邊的帽子。這個在夏天很需要。
如果是冬季,你也有兩種選擇:1,還是一身冬季軍品,不過你會很累,棉製的材料會讓你身上散發出的水分保留在衣褲上,然後冷風一吹,願三清保佑你不要感冒。2,這個需要你花不少錢了,首先你要購買一套100%coolmax材料製成的內衣(包括內褲),這個是必須的,皮膚的乾燥是防止感冒的最好屏障。然後你需要根據溫度選擇抓絨衣褲或者羽絨服。外套的選擇會決定你是否會消耗大量的人民幣。因為一件Gtx沖鋒衣都在1500元以上,Gtx沖鋒褲的價格也差不多。如果你用softshell代替羽絨服,那麼又要將近2000元的花銷。然後就是鞋,一雙gtx材料v底的徒步鞋會讓你腳的疲勞度有比較大緩和,當然1500以上的價格也放在那裡,你可以用軍用越野靴代替,問題也不是很大,犧牲的就是舒適度。
無論是冬季還是夏季你都需要一個大容量的背包,因為4天以上的行程,60升以上的背包是絕對需要的。一個好的背包永遠是低海拔徒步的第二重要裝備。你不要指望軍用產品和國產背包會有任何有效的背負系統,在你的肩膀沒有足夠強韌之前,還是選擇一隻根據人體工程學嚴格設計的進口專業背包,這可以節省你的體力。價格在2000以內1000以上有大量的產品供你選擇。
徒步最重要的裝備是什麼呢?毫無疑問就是登山杖。登山杖可以把你腿部承受的三分一的壓力轉移到手臂上,是最有效節省你體力的裝備。而且登山杖可以保持你在復雜地形行走時的平衡性,最大限度避免跌倒受傷的概率,2支登山杖永遠是你參加徒步的必備伴侶。一般的國產產品也能勝任。怎麼選擇全憑自己。記住一定要買2支。
睡袋的選擇比較簡單,要看你參與活動時的溫度,原則是寧可熱點,不要冷了。這個我建議選擇進口產品,因為上邊的溫標比較精確,至於防潮墊,這個不用我講了吧:)
無論你的領隊多麼讓你信任,向導多麼的專業,如果你沒有100%的把握相信自己絕對不會脫隊,那麼帶上gps和衛星電話,原始山林永遠都可以讓你喪命。
低海拔徒步有一個特殊的分支,就是沙漠徒步,這里不詳細討論,因為這個活動和一般的徒步要求截然不同,和雪山一樣有非常強的技術性和危險性。建議新手不要參加。
3,3000米以上高原級
終於在參加一系列低海拔運動後,你從一位菜鳥成長為一頭老驢,美麗的青藏高原,你來了。高原的特點就是人跡罕至,通訊裝備和葯品是最重要的,當你高原病發作的時候,沒有手機信號,沒有葯物暫時穩定你的病情,那麼等死是唯一的選擇。這里你不要指望在低海拔中,幾個小時,矯健的山民就會從天而降的來拯救你。這里不是內華達也不是阿爾卑斯山。沒有直升飛機。你得靠自己和隊友。
如果你的路線有手機信號無法覆蓋的地帶,那麼帶上衛星電話和gps吧,別忘記,如果你出現意外,打電話給附近公安局的同時,給中央電視台打個電話,這樣或許營救的速度會加快很多。當然最安全的是隊里有個西方國家的老外,那麼你就可以享受傳說中的超國民待遇了。直升機也不是夢想了。
在高原的徒步,一般不會像低海拔原始森林那麼多崎嶇的山路,更重要的是你自身的體能,和對高原的適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都會有各種不適應的反應。這個時候精良的裝備會有一定的幫助,如果你去kalas轉山,如果體能良好,一雙v底的登山鞋和一個好包以及一雙登山杖就可以讓你順利的走完,如果你體能不是很強,那麼。。。。。。還是花錢吧。
首先你要最大限度減輕自己的負重,高原天氣多變,穿著雨衣徒步會讓你的體能迅速消耗完。那麼請你把coolmax的內衣褲,抓絨褲,softshell和gtx材料的沖鋒衣褲准備好吧,然後是一雙gtx,v底的登山鞋。還有包,睡袋,登山杖。一個小的軟式氧氣袋是很必要的,當然你來到高原3天後都沒有反應就不需要了。以上產品都請選擇知名的國際品牌,特別是鞋,國產的質量完全不行。
准備好了這一切,你可以開始高原之旅了:)
⑤ 上高原要帶的物品
1、個人物品及裝備:
身份證、護照(外籍人士)、銀行卡(中行/建行/郵政儲蓄)、信用卡、現金等(現金不要帶太多)
戶外用品:背包、腰包(放隨身重要物品),防水雨具
衣物:防寒服,旅遊鞋(最好是防水旅遊鞋),排汗保暖內衣1-2套,換洗內衣褲若干,厚棉襪若干,
防寒防曬品:防曬霜(50SPF PA++以上)、太陽鏡、太陽帽、潤膚霜、唇膏
各類器材:手機、相機、充電器、備用電池(充電設備多的,最好准備一個輕便的多用插線板,免得大家槍插座)
2、葯品及食品
⑴ 葯品
高原反應葯:紅景天、肌苷片等。
感冒葯:白加黑、百服寧、芬必得、頭痛感冒葯等(如果要預防感冒就帶板藍根沖劑)
喉腔葯:草珊瑚含片、西瓜霜含片。
胃腸葯:保濟丸、嗎叮林、瀉利停、氟哌酸、藿香正氣水。
外傷葯:正紅花油、創可貼、紅葯水、紗布。
高原蔬菜水果少,維生素必要的,帶些維生素C,而且容易上火帶牛黃解毒丸
⑵ 食品:巧克力、牛肉乾、奶糖、豆腐乾等高熱量食物 系統介紹旅行提醒高原旅遊必備十類物品
到青藏高原旅遊,進入野外在所難免,遊客應注意以下事項,並備好相關物品:
■零食
高原上地廣人稀,居民點之間的距離很長,很多地方沒有通訊網路覆蓋,因此要隨身攜帶一些應急食物,經常性地保持自己口袋裡有幾塊巧克力、奶糖、餅乾等。如果攜帶方便,也可備一些方便麵、火腿腸等,以防一時找不到就餐處。
另外,吃飯時不要吃得過飽,以免增加消化負擔。 ■水壺
一定要養成隨身帶水壺的習慣,只要能補充的時候,就將水壺灌滿,途中要保持裡面至少有半壺水。一來應對長時間無處飲水的可能,二來多喝水是應對高原反應的有效手段。 ■葯品
在高原上感冒或者發生其他疾病是很麻煩的。所以要准備一些常用葯品,如抗缺氧的紅景天口服液、復方丹參滴丸、銀杏葉提取液等,有條件也可隨身攜帶小型氧氣瓶;還有一些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葯物,如硝苯吡啶(又名心痛定)、氨茶鹼等。牛黃解毒片、感冒靈等最好也隨身攜帶一些。 ■檐帽
進入野外,一定要准備帽子,最好是有大檐的帽子。一則防止高原紫外線對臉部皮膚的傷害,二則防止體溫通過頭部快速散失。在高原上空曠的野外,防止體溫散失比低海拔地帶更加重要。 ■雨具
准備好雨衣、雨傘及防雨的衣服,高原天氣變化很快,一天多變,即使是最晴朗的天氣也要有所防備。 ■防曬霜
青藏高原天氣乾燥,空氣稀薄,紫外線十分強烈,所以帶上防曬霜很有必要,即使男士也要做相應防護,以免皮膚受傷。 ■保暖衣物
青藏高原的晝夜溫差非常大,而且早晚氣溫偏低,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即使在夏季也必須准備外套或毛衣。 ■墨鏡
高原強烈的陽光和紫外線會傷害人的眼睛,同時,高原上眾多的冰雪及水面會反射很強的太陽光。在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將雙眼直接暴露在這種環境中時間長了,容易造成雪盲,所以墨鏡是必帶物品。由於一些旅遊線上塵土大,建議不要佩戴隱形眼鏡。 ■地圖
在野外旅行時,要做好旅行計劃,並帶好地圖。當地生活節奏緩慢,距離和時間概念較淡薄,因此問路時得到的信息只能作參考,防止單方面的消息誤導出現意外。 ■手電筒
高原空曠遼闊,缺乏參照物,人們很容易對高度和距離產生錯覺。因此,不要隨意離開旅行路線盲目進入荒野,更不要輕易進入無人區,防止在天黑前無法到達尋求後勤支援的地方。路不熟的情況下,黑天不要趕路,可就地扎營。可隨身帶一個小手電筒,在不得不走夜路的時候可能會有大用。 特別提醒:雖然需要攜帶很多必備物品,但要注意對物品進行整理、分類、精簡,盡可能減輕負重,避免過於疲勞。比如葯品,不必成盒攜帶,可以每種葯帶上必要的幾片。
⑥ 戶外旅遊戴什麼帽子好
選購帽子技巧一、選擇合適的顏色
1、對比的色彩組合是流行的關鍵,帽子與衣服色差較大時,有可能顯得身材矮。帽子與衣服同色系,可給人修長印象。帽子的色彩要看臉色修正,臉色偏黃不適合今年流行的黃綠色調,可選灰粉等色。膚色黑或白的人選色餘地就比較大。
2、黃皮膚的人不宜戴黃、綠色的帽子,但若把深茶色、紫蓮、蟹青、米灰等顏色的帽子與服裝適當配合起來,也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3、膚色紅潤的人,選擇太陽帽的色彩范圍較廣,能夠與很多色彩協調。灰白膚色的人,適合用純度不高的中間色,如玉白、石綠、淺藍、褐色、淡紫色等,不要選擇華麗的顏色。
4、白色皮膚的人,帽子適用的色彩也比較多,但由於白皮膚容易給人柔弱感,所以選帽子時,應避免選擇白色或接近白色的顏色。皮膚黝黑的人在選用鮮艷色彩的帽子的時候,要注意服飾的整體效果。
選購帽子技巧二、帽子與臉型的搭配
1、瓜子臉與帽子的關系:瓜子臉適合戴任何類型的帽子,帽子的帽型深度適中,選購的帽子露出臉型的三分之一為最佳。
2、圓形臉與帽子的關系:選購的帽子最好是方形、尖形以及多邊形,最適合戴的帽子種類為貝雷帽、工兵帽、騎士帽以及鴨舌帽。
3、方形臉與帽子的關系:選購的帽子造型的比例要高一些,最好是露出臉型的四分之三,最適合帶的帽子為八角帽、卷邊帽、牛仔帽以及禮帽。
4、長形臉與帽子的關系:長形臉選購的帽子不宜過高,不然會顯得臉型更長,臉型以露出三分之二為宜,最適合戴的帽子類型為漁夫帽、大檐帽。
⑦ 去高原旅遊需要帶些什麼,注意些什麼
你先看點資料:
新華網阿里(西藏)4月27日專電(劉昕、辛志偉)解放軍第18醫院高山病研究所所長、高原疾病防治專家崔建華提醒內地遊客,初次進入高原,有「八項注意」。
一、要保持睡眠充足,切忌蒙頭睡覺;睡覺時預防感冒,室溫不宜太高,室溫過高易導致缺氧。
二、身體出現不適,要及時看醫生,不要硬撐。因為對急性高原疾病如高原肺水腫、高原腦水腫等防治要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三、要進食衛生,吃容易消化的食物,–。
四、在高原吸煙會加重高原紅細胞增多症,過量飲酒危害更大,在高原因酗酒誘發高原肺水腫和消化道大出血並非罕見。
五、要心情舒暢,穩定情緒,避免激動,防止誘發高原高血壓和高原心臟病。
六、帶足防護衣物,多穿衣服,預防凍傷和雪盲。
七、上高原初期避免劇烈運動,注意休息。勞累是誘發急性高原病因素之一,年輕遊客好奇心強,容易過高估計自己的體力,這樣往往會加重高原反應,因過度勞累誘發高原肺水腫或高原昏迷。
八、如發生嚴重的高原反應,應適當休息和絕對卧床,適量吸氧。(完)
高原旅遊要特別注意「衣食住行葯」的准備
新華網阿里(西藏)4月27日專電(辛志偉、劉昕)沿新藏公路到阿里旅遊,新鮮卻也艱辛。擔負新藏公路西藏段道路維護任務的武警交通八支隊支隊長邢秀銀提示遊客,到西藏阿里旅遊,必須要做足「衣食住行葯」的准備,以保證旅途安全順利。
衣:不論男女遊客,上高原一定要攜帶墨鏡、防曬霜、唇膏、防凍膏。高原溫度較底且氣候變化快,遊客還要准備羽絨服、棉手套、棉鞋、棉帽子等禦寒衣物。
食:遊客要准備高熱量的食物和碳水化合物飲料,多帶方便食品、水和水果,並隨身多攜帶些糖果、巧克力。如果從新疆葉城前往阿里,新疆特有的烤饢餅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因為饢餅攜帶方便,不易變質。同時,最好帶個大號的保溫瓶,因為高原氣候乾燥,而沿途又很難找到干凈的水源。千萬不要喝高原雪水,否則很容易拉肚子。
住:自駕車的遊客可在公路沿途的縣城住宿,但遊客最好帶上帳篷或睡袋,以備在野外過夜所需。
行:如果是自駕車的遊客,一定要選擇越野車,並至少攜帶一到兩條備用輪胎和裝卸輪胎、車輛修理的工具。在新藏公路上,往往上百公里的路段沒有人煙,如果車輛發生故障,一般只能依靠自己解決。還要攜帶一部分汽油,防止因為路上無法加油而拋錨。
葯:首先要攜帶預防感冒的葯品,並在出發前兩三天開始服用;其次是預防高原反應的葯物,如果有條件,應攜帶能連續供氧五六個小時以上的氧氣瓶,也可攜帶氧氣袋;再次,要攜帶高原肺水腫等急性高原病急救所需的葯品;最後,要准備急救包和一些消炎葯品。
邢秀銀表示,這是他們多次往返新藏路總結的經驗,遊客還應該根據自身的情況特點,細致考慮,做好准備,這樣才能身心愉快地旅行。
以上都是專家提供的,下面補充些我的搜集
緩解高原反應的葯品:高原紅景天(至少提前10天服用)、高原安(到達西藏後服用)、西洋參含片、諾迪康膠囊(對緩解極度疲勞很有用)、百服寧(控制高原反應引起的頭痛)、西洋參(對緩解極度疲勞很有用)、速效救心丸(不可多服)、丹參丸(治療心血管)、葡萄糖液(一盒五支的那種,出現高原反應的症狀時服用有一定的療效)等等,對於高原適應力強的人,一般高原反應症狀在1-2天內可以消除,適應力弱的需3-7天。
⑧ 女人去西藏游戴什麼樣的帽子好看(圖)
哈哈,帶大邊沿的帽子,主要是防曬。還有注意高原反應,可以用紅景天、攜氧片等產品。
⑨ 去西藏旅行需要戴什麼樣的帽子
戴太陽鏡吧。比戴帽子方便涼爽,還可以防紫外線射眼睛。反正玩幾天也曬不黑,男生也不怕黑嘛。
⑩ 藏族的幾種藏帽
藏族帽子種類繁多,主要有氈帽、皮帽、金絲花帽等。氈帽是藏族最古老的二種帽子。藏族學者根敦瓊培所著《白史》,就有古代安多瑪賈綳若頭戴氈帽的記載。至今甘、青有些地區仍有戴這種帽子的。它以白毛氈為原料,帽頂尖高,相檐很小;製作簡單。現代安多地區的紅纓氈帽、工布地區的男式夏氈帽,基本形狀仍是古老氈,帽沿傳下來的,只是用紅纓、金花緞等加以裝飾罷了。內地出產的氈帽、禮帽也為廣大農牧區及城鎮人民所喜愛。牧區喜歡戴的皮帽,是用上等的整張狐皮做的,有些講究的則用緞子做帽面,帽檐用狐皮,年輕人戴上顯得瀟灑、魁梧。金花帽是男女老幼都喜歡戴的民族帽,不過男女戴的式樣有所區別。金花帽是用金花緞、金絲帶做裝飾,以毛氈和皮毛作面料,這樣做出的帽子,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格外精神。格桑絲尤藏族婦女夏天戴的帽子中有一種叫「格桑絲尤」或「絲熱」的箕形帽,它是用四根竹條、柳枝或筷子作骨架,面料以黑布鑲花緞或全綢緞縫制。帽檐伸出額頭用以遮陽。氈帽它是用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以黑布壓邊,加上尖頂的帽筒象是戴著一朵喇叭花。這種帽子有雙重功能,一來白布在外可以反射陽光,二來白氈在內可以遮擋雨水和保暖。狐皮帽這是應於高原牧區的需要而產生的冬帽,前遮眉毛後接領,兩邊掩蓋耳朵,可以根據需要伸拉到肩頸部位。平時捲起露出蓬鬆的帽沿,帽後有開口,兩邊各綴一條綵帶。一般狐皮帽的帽筒分為兩種:尖頂和圓頂。筒高三十厘米,用錦緞縫制。圓頂帽筒的頂,多用數片大小不等的圓形綢緞疊壓。很象一朵艷麗綻放的花瓣。玉樹民歌雲:「狐皮帽子毛兒黃,清風吹動似波浪……」武士帽這種帽子流行於康巴地區的玉樹一帶,一般只是在跳鍋瓦舞蹈的時候才戴.它和很多藏區的紅頂穗帽比較相近.因為這種帽子在五十年前的玉樹十分流行,有很多不了解玉樹地域劃分標準的人將玉樹稱為:紅帽國羔皮帽這種帽內都是白色的羊羔皮,帽外皆緞面,盤形,中間有窄小的帽筒用來將帽子固定在頭頂。這種帽子只具備防曬的功能,適應夏季高原的需要。羔皮帽這是流行於安多藏區農區的一種帽子,帽內是羊羔皮,外部由紅色的布料縫制,具有保暖的作用,一般在冬天才戴.藏式帽子有著如同藏族服飾的華麗富貴與用料考究的,作工精細,經久耐用等特點外,更能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小寵物竟能表現出不同的審美情趣、地域特色、職業、以及更加細致的社會地位、富裕程度、宗教流派等,真可謂藏族帽子是藏族文化的一個濃縮點。藏帽,一般有東毛冬帽和冬帽之分,按其特性,又可歸納為「普通帽」、「官帽」、「僧人帽」、「藝人帽」和「軍人帽」等五大類。還有不同樣式的「羔皮帽」、「金花帽」、「草帽」等人們日常生活中朝夕相伴的普通帽,這都是農牧民自己的手工製品,形態各異,美觀大方。藏族民歌中唱道:「狐皮帽子毛兒黃,輕風吹動象波浪」。在藏式各種帽子中,狐皮帽是最漂亮的一種,也是他們冬春季節戴的最多的一種。常見的狐皮帽,帽筒分圓頂筒形和尖頂袋形兩種。用軟緞、織錦緞等緞料縫制而成。圓頂帽筒的圓頂,多用數片色彩各異的綢緞疊壓而成,看去象一朵綻放的鮮花,異常美觀。一般狐皮帽高約二十厘米,圍帽筒上卷一周,後有一開口,兩邊各綴一綵帶。帽沿是狐皮帽的門面,多鑲棕紅、輕軟、蓬鬆的藏狐皮。藏狐皮與赤狐皮一樣,是一種十分珍貴的皮毛,一張上等藏狐皮,售價高達二、三百元,一張藏狐皮可制兩頂狐皮帽,也有整張皮製一頂帽子,故連同帽面和帽里用料,縫制一頂狐皮帽,往往要花去幾百元,在帽類的價格中,也算夠昂貴了。牧人戴上狐皮帽,蓬鬆的狐毛,前遮雙眉,後接皮領,兩邊掩蓋雙耳,不但暖和,而且十分威武。平時,牧人常把高高的帽筒垂於腦後。若通熱天,則將帽沿卷高,多餘的帽筒盡可戴在頭上。如遇寒天,則把帽沿的耳後部分往下一拉,耳、頸、肩全都沒於皮毛之中,甚至將大半個臉也遮蓋起來,很適應高原牧區的特點。在冰天雪地中,狐皮帽格外耀眼奪目。遠遠看去,象一團燃燒的火球,又象一朵盛開的鮮花。當地民歌中曾有這樣的頌詞:「戴上狐皮帽子上山頂,輕風吹著好象一朵花兒紅。」四川藏區的男子戴「高筒狐皮帽」,筒高約一尺,粗獷的男子漢戴這種帽子更能顯示其威武與氣度。甘南一帶的藏族女士戴「全翻狐皮帽」,即帽筒上直接縫制狐皮。羔皮帽皆鑲白羔皮。其形狀與狐皮帽相似,只是帽筒較低,帽沿有卷上去的也有平展的,且帽筒用料也不十分講究。羔皮帽的保暖性雖不如狐皮帽,但造價便宜,四季均可戴。在西部高寒地區,即使有狐皮帽的牧人,也大都備有這樣一頂羔皮帽。過去牧人戴的狐皮帽和羔皮帽,多飾紅色綢緞或布料。相傳阿尼瑪卿山神身軀魁梧、濃眉黑發、騎著白色駿馬、昂首挺胸,用銳利的目光巡視,一旦發怒,猶如高山上的萬丈瀑布、火山般震撼大地,顯得威力無比。有時裝扮成一個身著普通藏袍、頭戴高頂喇叭形氈帽,騎一匹白駿馬,揮動牧鞭在白雲上面放牧的牧民,他有無窮的智慧、慈善的心腸、震懾人間群魔,保護著千萬黎民百姓、永保四方安寧。這種氈帽四季都可以戴。它的獨特之處在於高高的帽筒。帽體用白擀白氈製成,外罩一層白布,帽沿則以黑布壓邊,形似倒扣著的長喇叭,設計是頗具匠心的。寬大的帽沿,既可遮陽,又能擋雨,即使冰雹打下來,也不用害怕。由於高原氣候變化無常,氈帽又可以適應各種不同的氣候條件。太陽出來時,外面的一層白布可以起到反光作用;若遇陰雨天氣,裡面的毛氈既可防雨,又能保暖。昂貴耐用的「金花帽」是一種用金絲緞,金絲帶和銀絲鐲做裝飾,用當地產的氆氌和皮毛作科,故稱金花帽,『也叫「圓盔尕帽」,男用帽筒比女用帽筒高,而女式的「金花帽」比男式的更華麗,為藏族男女老幼四季所喜愛。「金花帽」,藏語叫「才仁金嘎」。這種帽子,據說是當年文成公主進藏後,在布達拉宮一次歌舞宴會上,看到西山飄繞的彩雲,有所啟發而連夜秉燭設計製作的,是地道的藏帽。工布婦女戴「燕尾式反向帽」、即帽沿的兩尾朝後,兩尾中飾的錦緞也朝後,初看好象帽戴反了。那曲牧民寒冷時戴口袋帽。雲南和四川平武藏族婦女帽上插有白羽毛。這都各有各的講究,也有相關傳說。藏族攝影師華貢傑在研究帽飾及其色調時說:象「金花帽」上的金絲織錦的應用;工布帽上的金、銀鑲邊,這種金、銀線和復色在運用對比色的同時相間出現,使整個帽子色彩取得和諧統一的效果,又賦予帽子以富麗燦爛的民族特色。禮帽也是藏家男女夏季常戴的一種帽子。平時除用於遮陽、防雨、禦寒外,通常在節日或出門作客時戴。既作為裝飾,也表示禮貌,與漢地戴禮帽的習俗相似。藏胞戴的禮帽,是廠家專為他們製作的藏式禮帽。與漢式禮帽的區別是,帽沿上有一按扣,可隨時卷上扣住。藏式禮帽有米、駝、灰、草綠、藏藍、絳紫等色。藏式帽實用性較強,也講究美觀,但其中的達官貴人的帽子有較嚴的規格,能顯示不同等級。「房徐帽」就是地位與權勢的象徵,也是正教合一的產物。到第三十二代藏王松贊干布建立蕃王朝後,藏族服飾進一步改進和美化,貴族服飾步入制度化。就從冠可以窺豹一斑。當時藏王戴一幅紅綢在頭上纏成寶塔形狀的「朝霞帽」。元明時期,西藏王公貴族曾風行黃袍「紅纓帽」。五世達賴時,專門組織專家參考古代藏儀和明代藏儀,就各個等級的著裝,帽式及佩飾大小都作了詳細規定。西藏地方政府時代,四品以上官員戴「鐵環帽」,藏語稱「江達」,官品大小具體看帽頂飾品。五品以下官員戴一種黃色圓帽--「夏傅帽」;白帽是僧官在夏季典禮時所戴白色禮帽。這種森嚴的等級服制在貴族官僚中一直倡引到1959年。從屬於官帽的夫人小帽子雖沒有具體的規定,但約定俗成為大貴族夫人戴「木第巴珠」(珠珠冠);而一般貴族夫人只戴「曲魯巴珠」(珊瑚冠)。「巴珠冠」的樣式有「羊角型」、「三角型」、「半月型」等較多。做法是藤條扭成的帽架上飾滿珍珠、珊瑚、玉、松石等珠寶。手工精美,堪稱一絕。公主和小姐戴「瑪蹈冠」。據說:在公元七世紀初吐蕃傑出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整個青藏高原,建立起吐蕃王朝,為促進藏族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建立廣泛關系,先後從尼婆羅和大唐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當時墀尊公主就戴有「瑪瑙冠」,所以「瑪瑙冠」價值昂貴,一般由貴族少婦和公主、小姐戴用。故此,藏族帽子也有受外來文化影響的一面。服飾本來就是物質與精神生活的表現形式,藏族同胞由於對佛教的祟拜進而對佛教領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體投地。在教規允許的情況下,他們樂於仿效活佛,學者等知名人士的衣飾,「格桑斯熱」即「遮陽帽」在民間的流行便是一例。相傳,七世達賴為了遮陽,製做了這種蓬式帽,之後在日喀則、拉薩等地流行起來。它的製作通常先用兩根竹條或柳枝扎一船形框架,然後在上面綳一層紗布即可,長約三十至四十厘米,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土產品,通常是七、八月份戴。對防止高原強烈的太陽紫外線照射,的確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即使在太陽帽、折疊傘隨處可買的今天,他們還是喜戴這種涼帽。在「軍人帽」中武士所戴的「盔」屬典型的騎士頭盔帽。在藏族第八代藏王直貢贊普和第九代藏王布德貢吉贊普時期西藏地區的銅冶煉和製作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出現了盔甲等軍民用品,這類頭盔大同小異,珍藏在藏區的許多寺院里,傳說有的是格薩爾王及其將領的頭盔。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一次文物展覽中有幸觀賞到了現存古代將領的戰帽,即「貝母夏」,它具有盔甲的堅硬和藏式四朵帽的造型,很有文物價值。現存拉薩羅布林卡的傳為吐蕃贊普(藏王)松贊干布戴用過的金冠就是精緻的盔,光芒四射,無可比擬。由盔演變而來的黃盔,金色盤帽,是黃色漆皮製成形狀如盔的帽飾也在民間流行。另外,還有屬刑具的「石帽」。藏族說唱體長篇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藏族社會的網路全書,它勾勒出了一個豐富多彩的藏族古代社會生活畫面,其中我們不難找出民族風情最直觀表現的帽飾的蹤影。從格薩爾王到三十員大將,以及對敵將領的軍帽,同樣能看出體現早期藏民族的文化精神和雄渾、尚武、豪壯、清新等一定時期審美的基本特徵。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藝術作品的每一個組成部分都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其相應的蹤影。帽飾也如此,盡管「藝人帽」有這樣或那樣的藝術誇張,但無論從造型、意義,以及所戴的角色等方面均未脫離生活,所以藏戲藝人或宗教舞蹈里戴的帽飾,隨著內容不同而變化無窮。但歸結起來無非是一個生話「冠」的演變與藝術之再現。「藝人帽」的代表作「仲夏」是格薩爾說唱藝人的特殊標志,一帽有多種戴法,並且說法不一,意義廣泛。藏族著名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之《霍嶺大戰》下部中有大段關於人物帽飾的唱段,不僅詞句優美,而且唱出了「仲夏」的奇特與冠中之冠的原型、用料、製作過程、戴法及其意義等。故此,「藝人帽」是一種不同藏戲或宗教舞蹈等內容需要而創制的,具有一定的變異性,為藏式冠中之花。在藏傳佛教藝術的群體中,帽子隨著佛、僧的安祥笑容,顯示出恬靜、高雅、祥和美來到了人世間。盡管僧人帽款式繁多,甚至有些還帶著神奇的傳說、美好的祝願,以及深奧的意義。但作為不同教派、儀式、佛僧職責等特殊標志,更能體現其雙重價值。僧人帽多種多樣,精通「五明」(藏族所有文化的概稱)的高憎戴「班霞帽」,即心瓣型的通人冠,表示心誠、善道;密宗高僧在誦經時戴「仁昂帽」即「五佛冠」,表五種佛共存;高級僧官在參加「雪頓節」一類的活動時,要戴白色的「夏嘎爾」和圓盤高頂的「徐唐」禮帽;一般僧人在誦經時戴披穗雞冠狀的「卓魯瑪」和「孜霞」帽;寺廟跳神舞「羌姆」時戴黑色「霞納」帽和妖帽「贊霞」。另外,有的帽既是本教派至尊信物,又是教主標志,平時密不示人,只有重大活動時才戴。就「黃帽派」而言,舊時,持律高僧均戴黃帽,後來此制逐漸被廢棄及宗喀巴重振律教,以黃帽為冠,故格魯派亦稱黃帽派。薩迦派也叫「花教」,主要是以冠而得此名,據說:「薩迦貢瑪教主均戴「通人冠」即「三藏帽」以示精通三藏。後因薩迎·貢嘎寧布上師圓寂,繼承人薩迦·索南澤牟為悼念大師而割掉了冠之上部。著名學者薩班·貢嘎堅贊也戴這種無頂「三藏帽」。根據「僧人帽,能分辨教派。象原拉薩三大寺堪布侍者所戴的「高筒禮帽」和時輪金剛大法會時灌頂佛戴的「五佛大寶冠」等可以知曉話佛之大小、僧侶的職位和作用等。藏式帽子有著特定的審美觀和生活情趣,無論哪一類型的帽子都遵循了一種從實用到審美的規律,同時,帽子為全身之頂冠更注重它的高貴,並以特殊標志,深受廣大藏族人民的喜愛。藏胞普遍喜歡穿藏袍,但各地藏胞穿靴的習慣各有所異。生活在玉樹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無論男女老少,皆愛穿頭帶尖角的藏靴。這個尖角,高約二厘米,略向內彎,因形似氂牛鼻子,故漢人習慣地稱其「牛鼻子藏靴」。別看這個小小的「牛鼻子」,它不僅是江源藏胞與其它許多藏區的藏胞在穿靴習俗上的「分水嶺」,而且起著保護靴頭和靴臉夾縫的作用,同時也給藏靴增添了威風。它會使你聯想到深山老道的高鼻樑道靴,更會使你聯想到古代武士的戰靴。「牛鼻子藏靴」,除了那個高高的「牛鼻子」外,在靴筒用料及裝飾上,也有許多獨特之處。如西藏昌都藏人喜用燈芯絨作靴筒面料,青海東部藏胞多用各色普通彩布飾面等。在色彩裝飾上,則用紅色與黑色,或紅色與白色、深紅與淡紅色分成彩飾。而人們常見的「牛鼻子藏靴」,靴筒則多以自織的羊毛褐子和大紅呢子飾面。而且用深紅、淡紅、赤色三種面料交叉彩飾,並拼湊出各種幾何圖案。再加上靴頭和靴臉的彩飾,一雙靴子往往裝飾得異常華麗,看起來十分漂亮。藏靴,當地藏語叫「算巴」。其實,「算巴」只是牧人對藏靴的概稱。在當地的「算巴」中,凡以羊毛褐子而飾面者,則稱為「楚郎」,意即「用羊毛褐子飾面的靴子」。而用大紅呢子飾面的靴子,又稱「果子巷」。五十年代以前,凡比較講究的藏靴,靴筒自踝子骨以上,至小腿下半部,以及靴臉部位,多用印度進口的大紅呢子鑲飾。據說,這種呢子質量特別好,用其縫制的衣服直放於地上而不歪倒。當地藏家稱這種呢子為「果子」,用其飾面的藏靴則稱「果子巷」。後來,這種呢子買不到了,就多選用國產紅呢飾面。而凡用紅呢飾面的藏靴,他們仍習慣地稱日「果子巷」。「果子巷」也因而成了高擋藏靴的代名詞。「楚郎」是當地牧人平時穿得最多的一種藏靴。其製作工藝也比較簡單。通常選兩塊較厚的牛皮,用楦頭將其壓製成船形。為了使其成型,楦頭壓制後,有的還往裡面填沙子或羊毛。待「船形」製成後,再將周圍翻卷上去的部分,經加工修飾,與羊毛褐子靴筒縫制在一起,一雙「楚郎」就算製成了。「楚郎」雖其貌不揚,但原料來源容易,造價便宜,而且穿起來也十分輕便。同時,靴底磨爛後,可另換新底。一雙靴筒有的可換兩三次靴底,倒是省事多了。「果子巷」的製作工藝則比較復雜。靴底薄的三至四層,厚的五至七層,皆用自鞣牛皮製成。靴底以上至踝子骨以下部位,多選用黑油牛皮鑲飾。靴頭翹勾至靴臉部位,通常用上等黑油牛皮或結實耐磨的驢股子皮夾三道夾縫,縫隙深零點五厘米,並以彩緞鑲飾,端端正正的三道梁股子,及其華麗的彩緞鑲飾,無疑成了「果子巷」的門面。一雙做工精細的「果子巷」,往往需要數十道工序。這種精美的「果子巷」,江源各地時有出售,每雙售價高達六十元以上。「牛鼻子藏靴」一般不分左右腳。而且靴筒較高,一直套到膝蓋處,即使不穿褲子,也能起半條褲子的作用。若將褲腿套於靴筒內,不但防潮保暖,也可免受蚊蟲叮咬之苦。同時,每隻靴筒後面,都有一道二十厘米長短的開口,不但穿起來方便,天熱時亦可將靴筒挽下。玉樹藏靴有單靴和棉靴之分。單靴多加一層布里。棉靴則多用羊毛氈做里,穿起來既暖和又舒適。玉樹牧民大多會縫制「牛鼻子藏靴」,但做工的粗細相差甚遠,不過多為自做自穿,好壞自不嫌棄。當地民間也有專門縫制藏靴的靴匠,其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且頗多裝飾。這種「牛鼻子藏靴」,除當地牧人自製外,四川雅安也有生產,商店裡時有出售,頗受牧民歡迎。牧民穿長筒「牛鼻子藏靴」,每人都備有兩條綁靴筒的綵帶。每條寬約五厘米,長一米左右。靴帶有緞帶、綢帶、毛線帶之分。除緞帶和綢帶多購自商店外,毛線帶皆出自當地藏家男女之手。他們將羊毛和牛絨捻成線後,再進行編織、染色。有的則直接用牛絨線和羊毛線兩種不同的色線進行編織。不但均勻整齊,而且還編有各種圖案。如蓮花、牡丹、「萬」字紋、吉祥結等,不失為一種精美的民間工藝品。按照當地藏俗,黃色和白色屬活佛、阿卡靴帶的專用色,除此以外,俗民百姓則無任何忌諱。盡管靴帶終年隱沒於長袍之內,但對於酷愛裝飾的藏家牧人來說,仍然將其作為一件不可忽視的裝飾品。由此可見,他們對自己的衣著裝飾,的確是一絲不苟的。當地牧民男子除普遍穿用「牛鼻子藏靴」外,還特別喜穿馬靴。富裕一些的人家,男子大都有一雙馬靴。他們所穿的馬靴,有不少是從商店裡購買的黑油牛皮馬靴,筒長及膝,美觀大方。內蒙古產的馬靴尤其受歡迎,無論價格多貴,凡是有條件的,都要千方百計地買一雙。另有當地靴匠縫制的馬靴,靴料均用自鞣的牛皮,雖染為黑色,但缺乏光澤。而這種馬靴售價低,易購買,且不易乾裂,不用上油。牧人吃完手抓肉,雙手靴面上一抹,又可起到潤滑皮子的作用,穿起來十分方便,故牧人也很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