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盔甲是什麼做的
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B. 關於古代盔甲
日本竹甲是日本比較常見的甲胄,用線接的方式把一片片一條條竹製材料連接起來,防禦力可想而知。至於骨頭嘛,做飾物可以,做盔甲就算了吧,骨頭可是脆的,摔一跤就碎了。
鐵甲不是漢朝時裝備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大地上就開始流行鐵器,一開始是民用的,用於農耕啊什麼的,後來才作為武器盔甲,比如那時候的很多名劍都是鐵質,基本已經取代青銅的位置。雖然說秦漢帝國比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更早的大規模使用鐵,但是就盔甲來說的話,青銅甲仍然可以很好的防禦,武器就算了,羅馬軍隊裝備的青銅劍刺一下就彎,還要用腳踩直才能繼續用。(歐洲最早使用鐵技術的是被羅馬帝國稱為蠻族的各大森林部族)
說到防禦力嘛,中國的盔甲雖是鱗甲,扎甲等用牛皮繩等材料穿起來的「片甲」為主,但是比較厚,而且炸好了也是硬邦邦一大塊的,受到利器的打擊防禦力很好,而遇到錘鐧等鈍器則不然,因為是貼身披甲,容易受內傷。但是自隋朝起流行了明光鎧到唐朝發展到巔峰,這種「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盔甲使用金屬板和魚鱗甲相結合的方式製成,是唐十三鎧之首。作為是中國盔甲文化史上的傳奇,防禦能力當然是可想而知。而後宋朝流行的步人甲可以說是史上最重的盔甲,防禦性能當然好,但是作為布卒使用犧牲了機動性能,這也就使得宋朝在對抗已機動性為主的游牧民族時力不從心。(中國唐宋的鐵質盔甲因為保存下來的文獻極少,實物基本沒有,所以有很多樣式的製作方式到現在仍是謎,比如十分有漢文化特色的「山文甲」,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中華文化的燦爛吧)
歐洲的鐵甲自進入中世紀以來一開始流行鎖子甲,雖然穿起來靈活,而且製作相對簡單,比較容易大量生產,但是防禦力一般般,收到刀劍劈砍雖不致命但也很容易傷筋動骨,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啊,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這種盔甲一直流行。到了中世紀末期,文藝復興的火種開始遍布歐洲,響當當的全身板甲也就是這時候發明的,完美的設計和精良的手工製作使得這種盔甲立即風靡,甚至傳播到了日本。(倭寇們叫「具足」)而且這種鐵罐頭的防禦力實在是很好,因為鐵板向前突起,而且表面十分光滑,可以有效的防禦各種利器鈍器。但是隨著火器技術的發展,全身板甲也淘汰了。(這一點中國比歐洲早,中國是火器的發祥地,盔甲的衰退自然也要早於歐洲)
不過總的來說,各種盔甲面對武器的刺擊的時候多少是防不住的,全身板甲亦是如此。
至於頭盔的製作,古代的工匠嗎用鐵皮片放在圓形的模具上敲打使其彎曲然後再加一層細鐵片,用甲釘固定大多都是這樣。整體式頭盔是敲出來或者使用文藝復興的沖壓技術。
C. 古代盔甲是怎麼穿上去的
早期的鎖鏈甲很容易裝配,就像穿毛衣一樣,從頭頂套上身。晚期的板甲比較復雜,需要穿一件特製的「武裝緊身衣」,雙臂、雙肩和背後都有皮製的連接帶。穿一套板甲是很麻煩的事,不過騎士們都由伺從代勞。如此只需幾分鍾便可武裝完畢,必要時也能迅速卸下。騎士們通常由下往上的穿著盔甲,最後才是頭盔,十五世紀的盔甲都是如此。十六世紀後,盔甲的各部分都由皮帶或鉚釘互相連接,從而淘汰了武裝緊身衣。
武裝緊身衣
在兩臂上各有一條柔軟的皮製武裝帶,用來緊密連接部分盔甲,所以武裝緊身衣是穿盔甲的必需品。另外,上腰脅與膀臂下部的鏈甲,是用來遮掩盔甲所不能及的身體活動部分。
鋼鞋、護脛甲和腿甲
鋼鞋(腳)和護脛甲(小腿)是一個整體,大腿甲是用鋼片甲組合而成,這樣騎士在馬上就可以活動雙腿。連接腿甲與脛甲之間是一小塊護膝甲。膝甲的側面是一片關節保護甲,保護側翼。
鏈甲裙
鏈甲裙環繞在腰間,保護腹股溝。因為這一部分不能被外層盔甲完全覆蓋,騎士在馬上需要靈活的腰部。用柔軟的鏈甲同時可以保護馬鞍受損。
背甲
堅實的背甲,下面的那部分是用來防禦刀劍對臀部和大腿上部的攻擊。用皮帶固定背甲。穿起來恐怕不太舒服。
胸板甲
這一塊是整套護甲最堅固的部分,它要承受大部分的攻擊。胸甲與背甲合稱Cuirass(裝甲板),它們不僅在腰部用皮帶連接,在肩上也有連接處。
肩甲、臂甲、腋甲、腕甲、肘甲。
這里是上身的主要保護區,每塊護甲的名稱都是有它所保護的區域而得名。基本上都是用武裝帶連接固定。實戰中證明,保護良好的膀臂可以很大程度的減少受傷,雖然它們的裝配過程很復雜。
武器帶、匕首、長劍
武器帶是讓騎士懸掛各種物品的腰帶。圖中的騎士左邊掛著長劍,右邊是一把鋒利的短劍,用於近身搏鬥時,刺敵要害。
頸甲
頸甲遮住咽喉和一半臉,保護身體最柔弱的地方。因為近戰中,頸部是敵人的首要攻擊目標。這種頸甲在德國特別流行。
馬刺、頭盔
馬刺用於刺激戰馬的敏感部位,增加它的活力。德國式的頭盔大而舒適,裡面有一層厚棉墊。掩護耳和後腦。為了防止作戰中被敲掉頭盔,就用皮帶扎緊下齶。這就是兩次大戰德國兵頭盔的祖先
D. 中國古代士兵的盔甲是什麼樣子的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麼
唐代的兵甲,天地英雄裡面表現的比較實際。至於刀劍,漢朝使用的環柄刀,唐朝更多的是斬馬刀佩劍,長短相配。不過現在這些東西不好找了。你要想學,建議去學苗刀,號稱日本劍道的剋星
E. 古代將軍的一套盔甲有多重
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盔甲,為29公斤。佩劍大約6-20公斤,帽子3公斤左右,有的不戴帽子。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公斤,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
為此,宋朝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公斤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公斤;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公斤;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公斤。
古代騎兵身上的盔甲,通常也在10—20公斤范圍之間。10公斤以上的便已經可以稱為重騎兵了,重騎兵的人與馬總共要披甲25公斤以上。
相比較而言,輕騎兵就舒服很多了,穿皮甲的騎兵所需要穿的大概也就5公斤,皮甲上覆硬化皮革,多以鐵柳丁加強防禦。
而穿鎖甲起兵的輕則10公斤,重的則可達到20公斤,而至於鱗甲就更難說了。由此可見,古代的戰馬承受的重量是非常大的。
(5)古代鎧甲帽子擴展閱讀:
在清代,輕甲得到了發揚光大,在清朝最多的便是棉甲,也稱為鐵葉甲。是指在堅厚的棉或布料上鑲嵌鐵片。棉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輕便防寒的功效,適用於在北方作戰,但若是比起防禦程度來說恐怕還是不敢恭維了。
隨著人類武器的進化,盔甲也逐漸由皮質衍化至金屬質,而甲又可分為甲身、甲裙、甲袖和配件幾部分。較早的銅質盔甲出現於西元前2600年左右的兩河流域,也就是當時中國的殷周時期。
而在盔甲的普及過程中又出現了面甲,腕甲等特定位置的護甲。但在十五世紀由於火器的發展,盔甲逐漸被人們以防彈衣所淘汰。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閱兵鎧甲考:唐代有紙做的鎧甲 宋代有"五色介胄"
F. 古代鎧甲頭盔上是什麼東西
盔纓
G. 介紹一下古代各國的盔甲
別的國家我不熟悉,我單說日本的吧,這方面我略懂一點。
日本的盔甲從古到今分為如下幾種:
短甲
掛甲
大鎧
胴丸
腹卷
腹當
當世具足
接下來我一個一個的說吧,
短甲:短甲是日本古墳時代~奈良時代里使用的盔甲,便於騎馬打仗也可用於步戰,造型沒什麼獨特的地方,材質有皮革、鋼鐵甚至木頭片,防護力有限,但造價便宜,屬於輕便盔甲。
掛甲:掛甲同樣是日本古墳時代~奈良時代的盔甲,但是比短甲明顯更加高級,使用者往往也是貴族(因為掛甲很貴)。不過掛甲主要是用來作步戰的,材質是由鐵與皮革組成,屬於重型盔甲。見下圖:
基本就這樣,現在懂了吧?
H. 古代出名的盔甲有
由賤到貴,分別是紙甲,布甲,皮甲,鎖子甲,板金鎧。此5類各有出名的鎧甲。至於盔,就多不勝數。
I. 中國古代名盔甲
中國古代鎧甲大全!!!!!!!
中國古代鎧甲,由於材料、保存上的問題,能夠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據史籍和出土的零碎來推測研究。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
這里推薦一本書,書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萬里機構出版,在三聯書店應該可以買到,港幣是85元。書中以「斬」、「打」、「扎」、「射」、「城」、「火」、「暗」、「甲」八個類別對中國古代兵器進行描述。書中對各種不同類型古代兵器的長度和重量數據描繪非常精確,長度單位甚至精確到小數點後一位,日本人的嚴謹認真可見一斑。
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載見於《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可入。」唐代極為盛行,並將此甲列為13種甲制之一明代和清代還仍有沿用。
古代所謂「金甲」東西方都有,是貴族為了顯耀身份在鎧甲上鍍金而已。至於金絲甲,與其防護原理相似的應該是鎖子甲,屬於柔性鎧甲,優點是透氣性好,絕對重量小,缺點是防護能力差,不能抵擋大力的打擊和刺擊。
我國古代的盔甲並不輕。在宋代,歐洲鎖子甲的重量不過15公斤,15世紀時的哥特式全身甲也只有20公斤。雖然17世紀最重的盔甲達到了42公斤,但普通的重型四分之三甲也只是在20——30公斤的范圍內。以重量而言,中國宋代的步人甲(步兵鎧甲)是中國歷史上最重的鎧甲,根據《武經總要》記載,北宋步人甲由鐵質甲葉用皮條或甲釘連綴而成,屬於典型的札甲。其防護范圍包括全身,以防護范圍而言,是最接近歐洲重甲的中國鎧甲,但是也沒達到歐洲重甲那種密不透風般的防護程度。
根據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總重量達29KG,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後,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於弓箭手經常捲入近戰格鬥,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後,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容屢屢擊敗女真族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於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祏皋戰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於身被重甲,加上過於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為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排壓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編綴起來的。除皮甲之外,商周時期的戰甲還有「練甲」和「鐵甲」。練甲時間較早,大多以縑帛夾厚綿製作,屬布甲范疇。鐵甲出現於戰國中期,它的前身為青銅甲,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獸面壯胸甲。戰國時期的鐵甲通常以鐵片製成魚鱗或柳葉形狀的甲片,經過穿組聯綴而成。
商代鎧甲
衣、裳、舄是根據廣漢商代祭祀吭出土青銅像和石邊璋線刻人像復原,胄採用江西薪干縣商墓出土實物,甲參考安陽殷墟遺址遺跡。
圖片太多了!資料太豐富了。大家自己去看看吧
地址:http://www.qxwar.com/bbs/read.php?tid=362&u=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