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哈薩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
二、哈薩克族
中國哈薩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約140萬。全世界的哈薩克人口約1800萬。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使用的哈薩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族是哈薩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烏茲別克、土耳其的少數民族。
三、服飾特色:
男式
男子內穿套頭式高領襯衣,青年人的衣領上多刺綉有彩色圖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帶,上系小刀,便於飲食,下穿便於騎馬的大襠皮褲,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兩種。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左右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帽頂有四個棱,這種帽可遮風雪、避寒氣;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帽的翻邊用黑平絨製作,這種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製成。
女式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時穿棉大衣。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開始戴披巾。
2. 哈薩克有什麼特產嗎可以帶回來送人的那種。
1,巧克力
哈薩克最有名氣的就是巧克力和奶油。PAXAT原裝的國旗版奶油巧克力隨處可見,最暢銷的,很適合當做禮物送親戚朋友。此外PAXAT巧克力還有很多口味,品質上乘,深受當地留學生喜愛。
2,奶製品、肉製品
哈薩克作為游牧民族有豐富的奶、肉製品特產,奶油、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生奶油、酸乳酪、素有、馬奶子、駱駝奶,平時在中國吃不到的都可以一試~市場上有原生態的散裝散賣,也有統一加工包裝好的。肉類有著名的熏馬肉和熏馬腸,如果是現煮現做更好吃。
3,伏特加酒
哈薩克伏特加酒味道特別的好,製作優良,就得瓶口設計獨特,標簽由藍色和灰色組成,上面還有萌萌的小天鵝。伏特加酒在當地以及遊客中深受歡迎。
4,手工藝品
刺綉、氈毯、民族服飾、各種首飾、皮鞭、木質餐具、刀具等都是極具哈薩克風格的工藝品,買回來可以裝飾屋子和辦公室。如果這些工藝品太大不方便攜帶,可以考慮哈薩克發行的紀念幣。這些紀念幣做工精細,並且體現了當地游牧民族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5,民族樂器
冬不拉(Dombra)是哈薩克民族的樂器,音樂極其優美,彈挑間彷彿能聽到淙淙流水、清脆鳥鳴、快馬奔騰聲。它易於攜帶,適合草原的遷徒生活。
樂器控們可以買一個小隻點的冬不拉彈彈,覺得太大的話,模型也是極好的收藏品。
(2)哈薩克特色帽子擴展閱讀:
哈薩克旅遊注意事項
1、乘飛機時酒水必須辦理托運,要密封包裝。充電寶與鋰電池不能托運,只能隨身攜帶;烏魯木齊國際航班安檢手續非常嚴格。
2、阿拉木圖機場與海關管理非常嚴格,不允許隨意拍照,如果被安檢發現,會讓你當即刪除照片。入境需填寫入境單,邊檢在入境單上蓋章,要一直保留至出境。
3、入境後如在哈薩克停留超過五天,必須前往當地移*部門辦理居留登記。由發邀請函的公司在其公司所在地辦理落地簽。
4、阿拉木圖進口德國、日本的二手車比較多,由於油價不高,當地人喜歡開大排量的汽車。街道上車速很快,平均在六十公里以上,必須嚴格遵守交通規則。
5、哈薩克人冬天多吃馬肉,夏天多吃牛羊肉,夏天吃馬肉容易上火。飯店和酒店一般不需要給小費。
6、阿拉木圖主要景點有潘菲洛夫二八勇士公園、升天大教堂、獨立紀念碑等。哈薩克至今仍保留著新婚夫婦在二八勇士紀念碑前獻花的傳統。
7、過哈薩克邊檢和海關,每人限帶兩瓶酒,不能在邊檢和海關拍照或打電話。
8、哈薩克人非常熱情,吃飯坐車要請客人上座,客人帶來禮物要回禮。在機場待機或在餐廳吃飯不喜歡大聲喧鬧。
3. 請問哈薩克有什麼特產嗎
大體分三類:
土特產食品:哈薩克作為游牧民族有豐富的奶、肉製品特產,奶疙瘩,奶豆腐,奶皮子,生奶油,酸乳酪,酥油,馬奶子,駱駝奶,市場上有原生態的散裝散賣,也有統一加工包裝好的,肉類就是著名的熏馬肉,熏馬腸,如果是現煮現做更好吃。
手工藝品:刺綉,氈毯,民族服飾,各種首飾,冬不拉(模型),馬鞍,皮鞭,木質餐具,刀具,茶壺,雪地靴。
剩下的一類是哈薩克(斯坦)受歐美影響,形成的哈薩克特色糖果,糕點,紅酒,巧克力。
4. 中南亞哈薩克吉爾吉斯坦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意為「草原上的游牧民」。關於其族源說法不一,早期民族史與匈奴、丁零、烏孫、塞種人等有聯系,後因蒙古人進入哈薩克和中亞地區,部分突厥部落逐漸向西遷徙,往南直到帕米爾山脈後形成民族,今天吉爾吉斯大部分從西漢一直到西晉都屬於中國版圖,唐朝再次納入中國版圖,元朝時為蒙古族察合台汗國領土,清朝時再次納入中國版圖,東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屬於中國新疆,西部屬中國清朝藩屬國浩罕汗國。從西漢漢武帝時,今天吉爾吉斯大部分首次納入中國版圖:漢武帝劉徹又命李廣利於太初元年(前104年)、三年兩伐大宛(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使西域的許多土地成為中國領土。太初三年(前102年)戰勝大宛後,西漢在輪台(今新疆輪台東)、渠犁(今新疆庫爾勒西南)置使者、校尉,這是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行政機構之始。後又設置伊循都尉、護鄯善以西使者。後來擴大統治范圍,「最凡國五十」,西至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烏孫,今鉑爾河上游的大宛,今帕米爾地區的無雷,今阿賴谷地的休循等國,都受其管轄。「漢之號令班西域矣」,西域正式納入了西漢王朝的版圖。1864年10月7日,俄國強迫清國簽訂《中俄勘分西北邊界條約》,強行割讓中國新疆西部44萬平方公里領土,其中就包括原來的中國領土,現今吉爾吉斯斯坦
吉爾吉斯共和國國徽的大部分土地。1876年清朝藩屬國浩罕汗國被沙俄吞並,至此,原來的中國領土、吉爾吉斯全部土地被沙俄吞並。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置安西都護府。治所西(今新疆吐魯番東高昌故城),統安西四鎮,龜茲、疏勒、於闐、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托克馬克市),轄境相當今新疆及哈薩克東部、吉爾吉斯北部楚河流域。自顯慶元年(656年)至麟德元年(664年),這期間,是武則天為皇後輔佐高宗到垂簾聽政階段。顯慶、龍朔年間(661-663年),唐軍平定西突厥,轄區擴大至今阿爾泰山西至鹹海及蔥嶺的東西各部直至阿姆河兩岸城的諸城邦國,包括今吉爾吉斯斯坦大部分。唐朝咸亨元年(670年),安西都護府治所移至碎葉城。15世紀後半葉吉爾吉斯民族基本形成。16世紀受沙俄壓迫,自葉尼塞河上游遷居至現居住地。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6年成立自治共和國;1936年12月5日成為加盟共和國;1990年12月12日共和國發表「主權宣言」;1991年8月31日宣布獨立。
獨立日
8月31日(1991年)
人口529.62萬(截至2008年11月1日)。有80多個民族,其中吉爾吉斯族佔69.2%、烏茲別克族佔14.5%%、俄羅斯族佔12.5%、東干族佔1.1%、烏克蘭族佔1%,其餘為朝鮮、維吾爾、塔吉克等民族。7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其次為東正教或天主教。國語為吉爾吉斯語(屬突厥語族東匈語支的吉爾吉斯-奇恰克語組)。2001年12月,吉總統簽署修憲法令,賦予俄語國家官方語言地位。
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建於1878年,原稱比什凱克,1926年改名為伏龍芝 Frunze。1991年2月7日又恢復舊名比什凱克),人口81.99萬(2008年)。
民俗爾吉斯斯坦境內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由於他們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以及生活方式不同,在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方面所表現出的風俗習慣也有差異。這里只對主體民族--吉爾吉斯人的風俗習慣作如下簡單介紹。
吉爾吉斯人是由游牧逐漸走向定居的民族,同時也是由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到以後改信伊斯蘭教的民族。所有這一切對該民族的婚喪嫁娶和衣食住行方面都給予一定影響,進而形成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
一 與婚姻有關的風俗習慣
爾吉斯人的婚姻不受民族、部落限制,但盛行父母包辦。一般有指腹婚、搖籃婚、幼年婚和成年婚等,早婚現象比較普遍。所謂指腹婚,就是當孩子尚未出生時,就由雙方父母包辦訂婚。在這種情況下,雙方父母發誓永遠結親,並舉行一定儀式,當眾確認訂婚:雙方父母都用牙齒咬一下弓箭;都在自己一個無名指上割一個口兒,並互相吮吸對方手指上流出的鮮血。然後,各折斷一根樹枝,並互相吐一口唾沫等等。如果由於生活中無法預測的原因,這樁婚事沒有成功,那麼這兩家人仍像當初發誓那樣,做好朋友。所謂搖籃婚,是指給嬰兒訂婚。男女雙方的父母互稱親家和親家母。男方父母給女方--女嬰戴上銀耳環。不管以哪種形式訂婚,男方都要向女方送彩禮。彩禮主要是牲口或財產,而且各種牲口和財產的數目應是9或9的倍數。一般是9頭一群的9種牲畜或9件一封的9種財產。
送過彩禮之後,成年男女就要准備結婚。舉行婚禮的前一天,新娘的親屬們舉行送別儀式。先把待嫁姑娘的小發辮都散開,重薪梳理成已婚婦女的發型。然後,親戚朋友向她致臨別贈言,向她祝福,希望她做個好媳婦、好妻子。
舉行婚禮那天,身著婚紗的新娘在嫂嫂或弟媳的陪伴下去到新郎家。一路上,新娘要放聲大哭,向人哭訴,表示不願離開娘家。
當新娘到新郎家後,舉行如下結婚儀式:取下新娘的蓋頭;給新娘戴上白頭巾(吉爾吉斯人認為,白色象徵純潔和幸福);讓新娘跳過火盆;男方父母、親屬相媳婦;指定代替父母的主婚人。新娘的父母把早已准備好的嫁妝在舉行婚禮那天送到新郎家。這些嫁妝包括新婚夫婦過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東西,從針線到牲口,而且嫁妝不應少於彩禮的價值。婚禮之後,男方親屬都輪著宴請新婚夫婦,介紹新娘與丈夫的親屬認識。
新婚夫婦結合後,對新娘有很多禁忌。例如,新娘對丈夫的親屬不能直呼其名,可用其他適合的詞兒代替他們的名字;新娘不能背朝丈夫的親屬坐著,不能伸出一條腿坐著;不能大聲喧嘩;不能不戴頭巾、不穿鞋子走路;避免與丈夫的年長親屬直接會面,等等。
依照風俗習慣,結婚一年以後,新娘要探望親生父親的村莊--回娘家,而且要在娘家住幾天或幾個月。以現代形式出現的傳統婚姻的許多方面一直流傳至今。
二 號分娩有關的風俗習慣
怨爾吉斯人把婦女分娩視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快樂的事件。他們認為,孩子是家族及其傳統的繼承者,是本民族興旺永存的象徵。因此,還在分娩之前,就盡量保護好孕婦,使其不幹繁重的家務勞動;不讓孕婦獨自走出村莊。千方百計保護孕婦,使其免遭惡魔鬼怪的侵害。孕婦必須把一種寫有摘自《古蘭經》的、保護婦女格言的、名叫圖瑪爾(TyMap)的護身符,還有一種用熊爪和雕鶚爪製作的避邪物都掛在自己衣服上。為了保護產婦在其分娩期間不受魔鬼的危害,氈房內晝夜生火。火爐旁邊平放一把刀,且刀鋒向門。氈房的柵狀骨架上,即產婦的頭頂上懸掛一支實彈火槍。據說,這些東西能驅魔避邪。
嬰兒出生後40天內不許見生人;滿40天那日,親朋好友都來祝賀,主人宰羊待客。嬰兒全身洗凈後隆重放入搖籃,稱之為入搖籃儀式。
依照風俗習慣,新生嬰兒第一頓飯是讓他(她)吸吮用微火煮沸的奶油。然後給他(她)穿上第一件小褂--狗褂。這件小褂是從一個老頭或一個多子女的、受人尊敬的老太太穿過的內衣上扯下的白色碎布縫製成的。這個小布褂做成後先讓小狗兒穿一下,然後再讓新生兒穿。狗褂便因此而得名。所有這些做法都是想讓新生兒長命百歲,生活幸福,體魄健康和意志堅強。
按照風俗習慣,婦女不能給薪生兒起名字。只有村莊上德高望重的人才有資格給新生兒起名字。
小孩剛學走路要舉行繩子儀式。屆時,父母親迴避,由祖父母主持儀式,叫來左鄰右舍的小朋友們參加。繩子儀式按照一定程序進行。先把孩子領出門,放在氈房前面。然後用一根由白、黑毛線交織而成的細毛線捆住孩子的雙腿。接著,讓眾童從大約20米遠的地方跑來解開繩子。從此,這個孩子便開始邁步走路。吉爾吉斯人認為,之所以使用白、黑相交織的毛線,是因為白色和黑色分別象徵光明和黑暗、善良與邪惡。人的一生既有光明、歡樂的日子,也有黑暗、悲傷的歲月。因此,一個人從小就應該准備應付生活的挑戰。按照伊斯蘭教教規,男孩在3歲半或者7歲,舉行割禮;女孩在9~10歲,舉行梳辮儀式,即把原先梳的兩條大辮子散開,再梳理成大約20條小辮子。從此,她就算長大成人了。
三 與喪葬有關的風俗習慣
人去世被認為是家庭、家族的悲劇。如果是青年人或小者壯年人去世,親人們會更加悲痛。治喪活動依照程序,按部就班進行。(1)死者家屬向其親戚、朋友發出死亡通知,繪畫死者肖像,改穿黑色喪服;(2)懸掛治喪旗。如果是青年人去世,透過氈房的最高點伸出一面紅旗;如果中年人去世,氈房上樹起一面黑旗;如果是老年人去世,則樹起一面白旗;(3)哭泣。在安放死者遺體的氈房裡,婦女們為死者哭泣。如果是丈夫去世,那麼妻子就披頭散發,有意抓破自己的臉皮,並大聲哭訴。其他婦女則面向氈房的側壁坐著,也大聲哭訴。死者的遺孀只能在其丈夫過世後第7天或者第40天才能將其散亂的頭發重新梳理起來;(4)接待和安置參加喪禮的客人;(5)給死者擦洗身體,然後給他裹上白色殮衣;(6)送葬;(7)下葬。吉爾吉斯人實行土葬。放屍體入墓時,使屍體呈坐狀,使死者面朝日出的方向;(8)從墓地回來的人們集體哭泣;(9)把死者的衣服和個人物品:分給參加葬禮的人。如果死者是婦女,還要把一塊一塊的小布(:趕約50×50厘米)分給大家;(10)舉行葬後宴;(11)進行遭,悼活動。死者安葬後的第3天舉行小祭,第天舉行中祭,第40天舉行大祭;(12)善後事宜。在大祭活動結束那天,死者的親屬,包括妻子、兒女都脫掉喪服,並把這些喪服燒掉;做過悼念飯菜的鐵鍋要在地上倒扣幾天;死者的畫像安放在墓地。只有完成這一切安葬、悼念活動之後,死者的家庭和家族才能恢復正常的家庭生活。
四 與宗教信仰有關的風俗習慣
人們在每年3月下旬春分那天慶祝這個節日。春分前一天,家家都做節日飯菜--用小麥麥粒加牛奶和少量肉煮成稀粥。節日那天,人們身著盛裝,互相祝賀。用煙熏氈房的頂蓋和牲口;喝節日粥;生篝火。男人和孩子們跳過篝火。他們認為,火具有凈化與保健作用。同時,舉行賽馬及其他娛樂活動。過納烏魯茲節的風俗是自古流傳下來的,起源於古波斯的襖教(也稱拜火教)。這個風俗也同春天自然界萬物復甦緊密相關。除了這個節日,還有一系列起源予多神教的風俗。例如,有祭祀地神和水神的風俗。祭祀地神和水神的儀式通常每年舉行兩次:第一次,在春天,當山上出現青草,母羊開始產羔之時舉行;第二次,在深秋,當人們從牧場向冬季營地轉移游牧、准備過冬的日子舉行。屆時,人們宰殺牲畜,做類似過節才食用的飯菜。全村人進餐後舉行名叫巴塔(BaTa)的儀式,即向地神和水神祈求保佑,免遭自然災害和不幸事件。另外,在發生旱災或者水災時,也舉行集體和個人祭祀活動,向老天爺(TeHnp)和神母(YMaI)祈求開恩、贖罪或者發表感謝之詞。吉爾吉斯人的有些風俗產生於該民族信仰原始宗教時期,並得到發展。隨著以後他們改信伊斯蘭教,其風俗習慣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同中亞其他民族的穆斯林一樣,舉行伊斯蘭教的宗教儀式。伊斯蘭教教歷每年3月12日,為紀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誕生日和逝世日舉行紀念性宗教節日--聖紀節;伊斯蘭教教歷每年9月,成年穆斯林守齋一個月。守齋結束,舉行開齋節;伊斯蘭教教歷每年12月10日舉行宰牲節(也叫古爾邦節)等等。
五 待客和饋贈有關的風俗習慣
吉爾吉斯人看來,殷勤好客是一種優良的民俗。吉爾吉斯人說,來客是福。客人不管是萍水相逢,還是遠道而來,都要熱情招待。家裡一切好的東西:食品、床鋪以及全家老少的共同關心都要獻給客人,如果客人是騎馬來的,那主人必須出門迎接,幫助客人下馬,把客人請進氈房。對於吉爾吉斯人來說,客人剛進氈房,就問這問那,打聽客人來訪的目的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和沒有禮貌的表現。必須安排客人住宿,如果主人不讓客人住宿或者因照顧不周,客人會懷著不滿心情離去。像這樣對待客人的態度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在關系親近的吉爾吉斯人中,有相互饋贈的風俗。可贈送牲口、獵禽、馬飾品、皮鞭、樂器和首飾,等等。依照禮尚往來的習俗,得到贈品者也要回贈,而且要回贈更有分量的東西。
六 與居住有關的風俗習慣
-爾吉斯人的住房有兩種=:一種是可挪動住房零房;另一種是固定住房。
吉爾吉斯斯坦學者認為,可挪動住房--氈房是吉爾吉斯民族物質文化的明顯表現之一,是游牧建築藝術和民間實用藝術的頂峰。它非:常適用於游牧生活方式:毛氈柔軟,結構簡單.,拆遷方便,四季通用。這些都是氈房的永恆優點。
吉爾吉斯人住的主要是一種圓形氈房。這種氈房以木:頭為骨架,先圍以薄草簾,外蓋毛氈,房頂正中間留一個可活動、透氣的天窗。在氈房外部周圍用繩子捆綁並牢牢地固定在大石頭或木樁上,以防氈房被大風吹動。房門多朝東南,房內四壁掛以刺綉精美的圍布或掛毯,地上鋪氈毯或地毯。
吉爾吉斯人在氈房方面有許多習俗和禁忌。首先,對氈房及其陳設、用具要備加愛護。如果對氈房指手畫腳,說三道四,那是很不禮貌的。在吉爾吉斯人中,有喬遷酒宴的習俗。當一個家庭建造好一座新氈房時,那主人必須舉行慶祝活動。人們將一個祭祀用畜(小牲畜)的頭割下,隨即從氈房的煙道拋出。在氈房內的新毛氈或者新草席上縫綴一小塊舊氈子,以起避邪作用。如前所述,吉爾吉斯人認為,火具有凈化作用,不能向灶火吐痰,不能向火上灑水,不能圍著室內火堆走動。不能在黃昏時向鄰居送熾熱的灰燼。如果一個家庭有人去世,按照風俗習慣,死者的屍體要在氈房內停放3天。在這種情況下,從氈房內搬出全部擺設和傢具,只留下供哭靈婦女坐的氈毯。如果死者是男性,氈毯則鋪在男人住的地方;如果死者是女性,氈毯則鋪在女人住的地方。
除了氈房,吉爾吉斯人還有固定的永久性住房。這種住房大批出現於自19世紀開始的、由游牧轉入定居時期。到19世紀下半期,平原地區的大部分吉爾吉斯人家庭都有了固定住房及其附設的家務用房。建房技術、內部裝飾以及住房的規劃設計,都是從鄰近的烏茲別克和塔吉克民族工匠那裡學來的。
吉爾吉斯人同中亞其他游牧民族一樣,並不看重定居生活方式,不喜歡住土坯房舍,比較殷實的家庭甚至還要在永久房舍的旁邊再搭建一座氈房。
到20世紀,終於完成了由游牧轉向定居的漫長歷史進程。氈房盡管在生活中還保持著自己的實用意義,但從整體上說,它已變成為博物館的展覽品。所有吉爾吉斯人都住進了多半按照歐洲風格建造的固定房舍。只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地區偶爾才會發現按照中亞河中地區中世紀古代居民建築傳統建造的房屋。
七 與服飾有關的風俗習慣
糯爾吉斯人的傳統服裝是其整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溱鬻分。男子的傳統服裝上身是長袍,罩羊皮襖;下身是布料長褲,冬天則穿皮褲。腳穿皮靴或氈靴。頭戴皮帽或綉花小帽,更多的則是戴一頂名叫卡爾帕克的帽子。這種帽二產用白氈做成。帽里的下沿兒鑲一道黑絨,向上翻過來,並在左右兩邊各開一個口兒。帽頂呈四方形,綴有珠子和纓穗。這種卡爾帕克氈帽是吉爾吉斯人與其他民族的一大標志。男子腰系皮帶,上掛小刀。婦女一般穿色彩鮮艷的寬大連衣裙,外罩針織絲絨或長絨的長袍或小坎肩,下配燈籠褲,長袍外面束一條開襟的綉花圍裙。腳穿軟皮鞋,外套膠皮套鞋。青年婦女一般喜歡紅、綠色頭巾,老年婦女多用白色頭巾。現在吉爾吉斯人已普遍穿著現代服裝,只有老年人及一部分中年人仍喜歡穿傳統的民族服裝。
吉爾吉斯人重視衣帽。他們認為,隨便拋擲帽子,拿錯帽子或者走路不戴帽子都是很不禮貌的。人們不能從衣服上跳過。
八 與飲食有關的風俗習慣
爾吉斯人的飲食中多半是牛奶和肉類。糧食製品是在一由游牧轉向定居、農耕的過程中才開始出現的。
奶類食品是吉爾吉斯人食品的主要成分:純酸牛奶、酸牛奶、由煮過的牛奶製作的酸凝乳、乳酪、用羊奶製作的奶渣乾酪、乳皮、黃油以及煉過的動物油,等等。
吉爾吉斯人食用羊肉、馬肉、牛肉、駱駝肉和氂牛肉。其中,綿羊肉和山羊肉特別受歡迎。在進餐者較多的大型宴席上,人們主要吃!丐肉。吉爾吉斯人還有貯藏肉、奶食品備用的習慣。他們主要製作干牛奶食品、黃油和小碎塊干肉,等等。吉爾吉斯人同其他穆:斷林一樣,忌食豬、狗、驢、騾、蛇肉以及猛禽肉和自死畜肉。在宗教氣氛比較濃厚的地區,即使可食的馬、牛、羊肉也必須是信仰伊斯蘭教者所殺的才可食用。
麵食品由小麥、玉米、大米、黍:徊燕麥製成。用糧食粒和麵粉製作成各種飯菜。例如,各種粥,用水或牛奶和的面團製成的食品,用麵粉、麥粒或土豆之類熬成的稀湯,等等。麵包製品或者饢有以下幾類:用發酵酸面團製作的面餅,加有奶油、雞蛋的分層薄面餅,用未發酵的面團製作的分層面餅,等等。
吉爾吉斯人在做飯和吃飯方面至今還保留著不少古代的風俗習慣。例如,在用鐵鍋煮肉時,首先向沸騰的水中投入一塊橈骨,然後再倒入肉塊。在吃肉菜時,客人按兩人、三人或者四人一組入坐。主人依照來賓的社會地位或親屬輩分給他們每人都送相應的熟肉塊。進餐者必須嚴格從自己的盤子取肉吃。在餐桌上,如果刀子不夠用,進餐者可以互相使用刀子。在這種情況下,送刀子給別人時,一定讓刀把兒朝前方;如果把刀子送回主人,那刀尖上要扎一塊肉。
進餐前主人和客人都不得走出氈房(或房舍)洗手。為此,主人家一個小男孩開飯前提著水壺從左至右來回給進餐者澆洗手水,而飯後則從右至左或者從室中心到門口來回給人澆洗手水。如果一個吉爾吉斯人在飲食方面不遵守以上規矩,那麼他的行為就會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而且有可能永遠不被社會尊重。在現代條件下,吉爾吉斯人的民族文化傳統發生了明顯變化,都市化和歐洲化是吉爾吉斯民族文化發展的主導趨勢。然而,吉爾吉斯人在婚喪嫁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族文化傳統至今仍穩定地繼續存在。
5. 哈薩克是什麼風俗
哈薩克長期受到俄羅斯文化的影響,在社會文化、風俗禮儀等方面與俄羅斯和西方有相似之處,與中國文化也淵源相近,但有不少差異。我們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這種差異,以良好的心態和愉快的精神與哈國人交往,實現中哈文化的不斷融合,促進中哈經濟合作的長遠發展,鞏固中哈兩國友誼。
見面。中國人一般在第一次認識時握手,熟人打個招呼,一般不再握手。但哈國人除了第一次認識要握手,平常在一天中與熟人第一次照面一般也要打招呼握手。對於上級和年長的人,下級或者年輕人要伸出雙手握住對方的手。伸出雙手與別人握手也表示對對方的尊重。在哈國,告別後跨門檻時,一人在屋內,一人在屋外,兩個人是不能握手的。兩個人要握手,要麼在屋裡,要麼都在門外。
拜訪。哈族人能夠邀請你到家裡拜訪或者在家裡接待你,是出於對你的尊敬或好客。一般家裡都要准備一桌酒席,哈語叫「達 斯特拉罕」(Dastarkhan)。家裡的男主人或成年孩子與客人圍坐,女主人上菜倒酒端茶等,有時候女主人也陪坐,小孩不上桌。要想體現對主人熱情的感謝,不僅要吃、要喝,還要祝酒說辭,一般飯後都有甜點和茶水。無論吃得習慣還是不習慣,都要盡可能表現出你喜歡主人准備的飯菜。到家裡拜訪帶上禮品,主人會更高興。
宴會。哈薩克族曾經是馬背上的民族。受地理氣候以及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現在的哈薩克人,能歌善舞,愛運動,喜歡集體活動,保留著豪爽開朗、熱情奔放的民族性格。在哈國,稍大的宴會(除官方非常正式的 那種),包括員工聚會、生日聚會、婚宴等,其間只要有音樂,大家就會跳起來,會跳不會跳的都會參入其間扭起來。這種場合,你也別害羞,加入進去盡情搖擺。在稍正式的宴會上,一般都要祝酒。祝酒的方式是端酒站立,結合酒宴的主題(婚禮、生日、朋友聚會、家裡拜訪、商務宴請等),或回憶過去、友情,或贊揚感謝感恩,或展望未來祝福,可長可短。哈族人一般都能講,一些老人或者有身份的人(政府官員或企業高層)都願意多講。哈族人與中國人不同,一般不單對單敬酒,不離開座位到其他人對某個人敬酒。
生日。生日在哈族人生活中極為重要,不少人寧願請假一二天不要工資不上班,一定要與親人朋友一起慶賀自己的生日。有身份、有地位或有影響的人的大壽(50、60、70歲等),慶祝宴會的場面隆重宏大,朋友滿座,甚至不少人專程不遠千里趕過來祝壽。所以,記住你周圍哈方同事的生日對你與他們的日常交往也很重要。在生日時說一聲「生日快樂」,准備一份禮物,並參加其生日聚會,將會使他們非常高興和感動。需要注意的是,哈族人忌諱在生日前任何時間向他們祝賀生日,哪怕提前一天祝賀也不行。但如果你忘了或者不在,在其生日之後彌補,向他(她)表示祝福是可 以的。
受俄羅斯影響,哈族人的飲食習慣與西方人的用餐方式類似。哈族人吃飯採用分餐制,習慣用刀叉勺盤等,碗(深碟)只用於盛湯。菜以生吃為主,主要為西紅柿、黃瓜、柿椒、小蔥和圓蔥等,一般沒有蘸醬或調味品,全部自然味。圓白菜、胡羅卜等常切成碎片涼拌。酸黃瓜、腌西紅柿、泡菜也有。哈族人很少吃帶葉的蔬菜。肉以羊肉、雞肉、魚肉、牛肉為主,也有鴨肉,多為燒烤或煎炸,羊肉也經常水煮。米飯多為白米飯或抓飯。麵食有拉麵、餃子、帶餡面卷、寶兒薩克(油炸發面球)、或烤制的各種帶餡或不帶餡點心。餐桌上,麵包是一定要有的,一般人如果沒有麵包吃,會感覺吃不飽。所以當你請哈族人吃飯時,最好要有麵包或囊餅之類的食物上桌。
在家居方面,哈族人非常講究,只要有條件,房子蓋得盡可能漂亮,裝修盡可能奢華,傢具擺設都要精緻。房子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寬敞,外表可能不怎麼樣,但房子里裝修都很好。在衣著方面,哈族男女,無論有沒有經濟條件,出門參加正式場合的衣物都十分考究。有身份的人,經常一身從頭到腳都是名牌。哈國的公共場合如會場、餐館、辦公室等一律禁止吸煙。如果要吸煙,就要到戶外。另外,哈族人沒有讓煙的習慣,自己從懷里拿出來自己抽。你跟熟人要支煙,或者給他讓支煙,他也不會介意。在阿拉木圖,哈國年輕女性抽煙的較多。和俄羅斯族相似,哈族男人愛喝酒,但聚會時不勸酒。若坐到一起能夠敞開喝到盡興,朋友之情往往就能更進一層。
6. 哈薩克有什麼獨特文化
哈薩克人的主要食物是牛羊肉、奶、麵食、蔬菜等,習性和歐洲基本相同。最常喝的飲料是奶茶和馬奶。
哈薩克人的傳統食品是羊肉、羊奶及其製品,最流行的菜餚是手抓羊肉。哈薩克語把手抓羊肉叫「別什巴爾馬克」,意思是「五指」,即用手來抓著吃,這也是特色美食。
在哈薩克,最誘人的還是馬腸肉了,在嚴冬時節,許多住在北方嚴寒地區的人們都以食馬肉抗寒。 阿里·法拉比(Abu Naser Muhamet al-Farabı)
西方稱為阿爾法拉比烏斯。出生於哈薩克突厥斯坦,是古代突厥民族(欽查部)哈薩克的著名的醫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音樂學家,並且是中世紀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法拉比刻苦鑽研學習哲學、醫學、心理學、音樂等多種學科並成名,為人類作出重大貢獻,被尊為伊斯蘭哲學的「第二導師」(「第一導師」為亞里士多德)。法拉比是現今哈薩克的著名歷史人物之一,在阿拉木圖有阿里·法拉比國立大學。
阿拜(Abay Ibrahim Qunanbayuli)
哈薩克詩聖,原名伊布拉希姆·庫南巴耶夫(1845年~1904年),生於哈薩克。哈薩克偉大的詩人、作曲家、哲學家、經典作家。阿拜是哈薩克的精神之父,阿拜的名字響徹整個俄羅斯,他的思想也一直被俄羅斯民眾接受和學習。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他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紀念。
包爾江.瑪穆什(Bawirjan Mamish uli)
1910年10月24日出生於江布爾市,於1982年離開人世。包爾江是蘇聯戰斗英雄,在哈薩克人心目中他近乎聖人,他用的或碰到的東西被哈薩克人爭相收集,因為他們相信裡面有著魔力.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最關鍵是他得到榮譽後的表現。
7. 哈薩克族的風俗
哈薩克習俗禮儀
哈薩克族自古為游牧民族,信仰伊斯蘭教。哈薩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文,目前,哈文字使用的是經改良的俄文字母。
由於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哈薩克族在生產和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民情。
哈薩克族傳統居所是圓頂氈房,傳統服飾以毛皮為主,極有特色。哈薩克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子帶鄉花、下擺多皺的連衣裙。未出嫁的姑娘帶水獺皮圓頂帽子,帽頂綉花並有漂亮的鳥羽毛。姑娘出嫁時,帶一種尖頂的沙吾克烈帽,一年之後換戴花頭巾。生了第一個孩子後,換戴一種叫克木謝克的頭飾。
從事畜牧業的哈薩克人主要的食物是奶類和肉食,特別是冬天,哈薩克人要宰牛、宰馬、宰羊,將這種過冬肉叫"索古姆",還製作馬腸、香腸等。麵食有饢、包爾沙克(油炸麵疙瘩)、別斯巴爾馬克(肉菜拌面片)、抓飯等。
哈薩克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一部落不能通婚。
哈薩克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一樣,使用伊斯蘭年歷。於每年3月20左右過"納吾魯孜"節,即哈族的春節。節日期間,每家都做"納吾魯孜"飯,唱"納吾魯孜"歌,互相擁抱,祝賀新春。
每年伊斯蘭教歷9月是齋月,在齋月里人們白天都不進食。齋月過後開始過"肉孜節",即開齋節。
"肉孜節"之後70天過"古爾邦節",即伊斯蘭里的新年,是大節,家家戶戶屠宰牲畜,紀念安拉。
哈薩克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節假日都搞各種文體活動,如彈唱、對唱、跳舞、猜跡、踢毽、放風箏,還舉行賽馬、摔跤、姑娘追、叨羊、馬上角力、射箭等各種比賽。
哈薩克人熱情好客,招待來客總是拿出最好的食物,並宰羊殺畜。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割下右頰下的一片肉回敬主人,再割下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割下片鼻前網放進盤子,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哈族人不吃豬肉,不食動物血。在哈族人家做客應注意,在氈房內席地盤腿而坐,不脫鞋,不得把兩腿伸直。不能跨過拴牲畜的繩子,不能跨過吃飯用的餐布。哈族熟人之間見面、送別都行擁抱禮,男人初次見面,都雙手緊握,極為熱情。
哈薩克的哈族人和我國境內的哈薩克族屬同宗同宜,語言相通,風俗習慣極為接近。
8. 哈薩克族風俗習慣
1、習俗,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
2、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沙克」(油果子)、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
3、婚俗,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蠃了方能進門接新娘。
4、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納吾肉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鹽、水等七種物混合煮成的「庫吉」(稀粥)。拋撒「包爾沙克」、糖;跳「黑足馬」(哈薩克族傳統舞蹈)來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8)哈薩克特色帽子擴展閱讀:
哈薩克族歷史:
哈薩克族源比較復雜,一般認為,主要是古代的烏孫、康居、阿蘭(奄蔡)人和原在中亞草原的塞種人、大月氏以及以後進入這個地區的匈奴、鮮卑、柔然、突厥、鐵勒、契丹、蒙古等各族人融合而形成的。從13世紀初蒙古民族強大,到15世紀哈薩克王朝的建立,前述有關哈薩克族源的一些部落和氏族加快了聯合的步伐。而哈薩克民族共同體的最終形成與歷史上的「白帳」汗國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烏孫、克烈、乃蠻等部落也被迫西遷。蒙古帝國的金帳汗國、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各有部分地區是哈薩克人的牧地。不久,由於領戶分封,造成了金帳汗國新的割據局面,在今哈薩克東部地區建立的白帳汗國於14世紀統一了整個金帳汗國。
哈薩克族的祖先建立過區域性政權,這個政權在歷史上稱哈薩克汗國。1456年,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率部離開烏茲別克汗國,東遷蒙兀爾斯坦(東察合台汗國)。這些脫離烏茲別克汗國的牧民,被稱為哈薩克人,他們在新的牧區建立起以克烈汗為首的哈薩克汗國,人口有20萬。
明景泰七年(1456年),白帳汗國最後一個可汗巴拉克之子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不負眾望,率領哈薩克諸部東遷楚河流域和塔拉斯河流域,建立了獨立的政治實體——哈薩克汗國,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從而吸引了周鄰大量游牧部落前來加入。
哈薩克汗國建立以後,哈薩克諸部在政治上獲得獨立,經濟上得到迅速發展,汗國的領土也不斷擴大。15世紀50—70年代初,哈薩克汗國擁有欽察草原和中亞的論答剌、突厥斯坦、烏爾根奇等地。1500年,佔領河中地區。到16世紀20年代哈薩克汗國的領地,南麵包括錫爾河流域,東南部包括七河地區,東北部包括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地區,西部包括玉邪克河流域等地。
1698年至1718年,哈薩克族的許多部落,按照部落譜系劃分為三個玉茲。大玉茲被稱為右部,主要分布在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以及伊犁河到錫爾河的廣闊地區;中玉茲稱左部,主要分布在大玉茲以北,夏牧場在錫爾河中游及卡臘山脈一帶,冬牧場在托博爾河、伊斯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小玉茲稱西部,領地是現在的哈薩克西部地區。
17世紀末,西部蒙古衛拉特四部之一的准噶爾部開始強盛起來,不斷向外擴張。17世紀70年代,准噶爾部噶爾丹向南擴張至青海和新疆西部,哈薩克各部常遭准噶爾部的侵擾。哈薩克汗國一度衰落。自此,哈薩克族展開了反抗准噶爾封建貴族集團的艱苦鬥爭。
18世紀中葉,清政府平定準噶爾貴族叛亂,統一了新疆,從而為西域多民族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1766年,清政府敕令伊犁將軍:「伊犁等處土地遼闊,人煙愈多愈善,哈薩克如不得游牧地方,或畏懼劫掠,情願內附者,即行收留」。1767年,清政府告知哈薩克中玉茲可汗阿布賚:「哈薩克牧民可以到伊犁等地游牧」。
這樣,從18世紀60年代起,哈薩克開始陸續遷到自己的先民(祖先)的故鄉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個地區游牧。遷到伊犁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乃蠻部的黑宰部落,以及大玉茲的阿勒班、素宛部落等;遷到塔城、阿勒泰地區的主要是中玉茲的克烈、乃蠻等部落。此後,哈薩克族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1864年,中俄雙方簽署《勘分西北界約記》,沙俄侵佔了中國西北邊疆大片領土,一些哈薩克部落表示「眾民隨地劃歸俄轄,雖死不從」的堅定立場,紛紛投歸祖國。清政府對所轄哈薩克人在原氏族部落的基礎上,實行千戶制。官員分為千戶長、百戶長、台吉、公等。哈薩克人開始繳納賦稅,履行國民義務,最終接受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轄。
辛亥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共同推翻了清朝政府在新疆的統治,在辛亥革命思潮的影響下迅速覺醒。1912年,阿勒泰扎克熱亞、拜穆拉等率領哈薩克族使團到北京,北洋政府封庫庫岱公第四世孫艾林為郡王,吾木爾泰為公,馬米和扎克熱亞為貝子,下設12個台吉,12個烏庫爾台。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期間,哈薩克族和漢族及其他民族一起,互相支持,團結奮斗,推翻了國民黨反動派在新疆的統治 。
參考資料:網路 哈薩克族
9. 土耳其和哈薩克有什麼特產和特色的東西
一,土耳其的特產介紹:
1,海泡石煙斗——海泡石是一種極輕質、吸收性極佳的稀有白色硬質黏土礦石。最優質、最適合用於煙斗製作的海泡石原料,產自伊斯坦布爾東南約200英里Eskisehir地區的地下400英尺深處。海泡石煙斗用久了,在煙油和手汗的內外共同作用下,會散發出自然、深邃和高貴的棕金色。
2,惡魔眼,可以去凶避邪的各式大小惡魔眼,造型很多變,可以是項鏈,也可以是別針、鑰匙圈、耳環等。是土耳其最好的旅遊紀念品之一,送人自用兩相宜。
(9)哈薩克特色帽子擴展閱讀:
哈薩克旅遊:
1,科克托別電視塔:其內部為無線電電視轉播站,位於阿拉木圖市南部的科克托別山坡上,海拔1000米,塔高372米,功率271千瓦,可覆蓋半徑80~190公里的地域,轉播5個電視頻道,4個無線電廣播頻道。與電視塔相鄰的為全景台,可俯瞰阿拉木圖市全景,並有纜車通往市內。
2,獨立紀念碑:該紀念碑是由哈前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倡議並支持在1999年修建的。位於阿拉木圖市中心的獨立廣場中央,薩特巴耶夫大街和巴伊塞托夫街的交匯點。碑高28米。
3,潘菲洛夫-28勇士公園:坐落於阿拉木圖市果戈里大街,佔地18公頃。公園林木茂盛、景色秀麗、園內有長明火、光榮紀念碑、軍官之家等建築。公園始建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為紀念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擊退德國法西斯坦克進攻,表現英勇的前蘇軍316潘菲洛夫近衛步兵師1075團的28位勇士(其中有10名為阿拉木圖人)而命名。
10. 哈薩克族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一、哈薩克族帽子
冬季的帽子
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
秋季的帽子
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
二、哈薩克族
中國哈薩克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人口約140萬。全世界的哈薩克人口約1800萬。中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使用的哈薩克文是阿拉伯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使用斯拉夫字母哈薩克文。哈薩克族是哈薩克的主體民族,俄羅斯、烏茲別克、土耳其的少數民族。
三、服飾特色:
男式
男子內穿套頭式高領襯衣,青年人的衣領上多刺綉有彩色圖案,套西式背心,外
穿布面或毛皮大衣,腰束皮帶,上系小刀,便於飲食,下穿便於騎馬的大襠皮褲,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兩種。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頂四棱形帽,左右有兩個耳扇,後面有一個長尾扇,帽頂有四個棱,這種帽可遮風雪、避寒氣;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製作的白氈帽,帽的翻邊用黑平絨製作,這種帽既防雨又防暑。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製成。
女式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時穿棉大衣。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開始戴披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