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式帽子發展史
在西方,
帽子是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
古代的希臘和羅馬,
奴隸們只
能頭戴破草帽遮陽。
到了中世紀,
帽子的等級觀念更加明晰,
國王戴金制
皇冠
,
囚犯戴紙帽
子等等。十六世紀後期,宮廷中官員、王後、公主和仕女的帽子有了特別的設計。甚至到了
二十世紀初,
人們仍然可以從一頂帽子上判斷一個女人是良家婦女還是青樓娼妓,
是大家閨
秀還是小家碧玉。所以,
夏奈爾說,「帽子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所以得出這樣的
結論,
一方面是因為她那個時代,
一個女人膽敢不戴帽子出門,
就等於向路人宣布
「我是下
賤的女人」
;
而另一方面的原因眾所周知,
夏奈爾本人就是靠做帽子起家的,
出於對帽子的
敬意,她甚至認為「赤身裸體的模特戴上寬邊帽子,便與文明畫上了等號」。
十八世紀中葉,
矯情的巴黎貴婦們喜歡將各種鮮花、
水果以及做成標本的禽獸頂在頭上,
那時的帽子就像是一個什麼都能裝的籃子。
在那個時代,
頭發被認為是個人的隱私,
必須用
帽子遮起來。即使在家裡,也要挽起端莊的發髻,而不能披下來——這樣的發型居然被認
為於裸體無異,
頭發變只能在卧室里與睡衣相慰了。
以隱蔽的長發相對應的,
是無限誇張的
帽子,
以及在帽子上張牙舞爪的羽毛。
作為當時最時髦的裝飾,
女人對羽毛的喜愛幾乎到了
瘋狂的地步——這些美麗的、
關鍵是能夠自然裸露的
「毛發」,
他們之所以被人瘋狂的
「嫁
接」,很難說究竟是是出於羨慕,還是出於嫉妒。但不管答案如何其結果都是一樣,那就是
一些鳥類因此而幾近滅絕!
以至於在美國,
一些人成立了專門的協會,
以阻止更多的鳥被殺。
第一次世紀大戰的到來改變了一切。
女人們不得不從事體力勞動,
這意味著她們的衣著
和發式都必須盡量地實用和便捷。
到
20
世紀
20
年代出現了三種,
一種是傳統的齊耳短發,
一種是多層次緊貼頭皮的板式短發,還有一種是很短而且很男性化的發式。在這種情況下,
一向離心離德的制帽商和發型設計師之間開始了心照不宣的合作。
「制帽商」
在英語里的字
面意思是「米蘭人」,早在十八世紀,就有了「Milliner」即「女帽製造商」一詞,它來自
於義大利米蘭,
因為在這個時期,
米蘭能夠生產出最優質的帽子。
女帽行業是一個傳統的女
性職業,
女帽製造商不但負責設計,
還要負責選料和製作。
在那時,
一位女士與制帽商的關
系常常是很固定的,就像今天的一些女人和發型師的關系一樣。
1952
年,鍾形帽開始盛行,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是由卡羅琳·勒布發明的,如
果那個女人捨不得剪掉自己的長發,
鍾形帽可以把她的頭發變成一個時尚的短發式。
。
此後,
無邊帽、
貝雷帽隨著戰後服飾的男性化改觀而大肆流行了一番。
三十年代是超現實主義流行
的時尚年代,帽子又和超現實主義糾纏到了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
Coupde
—
Vent
帽,
甚至鞋子反扣在頭頂的誇張設計,
都成為當時的流行款式。
由於女性化風格的重新回歸,
女裝款式變長,
線條更加柔和流暢,
突出了胸、
腰和臀部,
帽子開始變小,
不再壓低到耳朵,
而是很優雅的歪向一邊。
頭發露了出來,
女人們為新的美發技術而歡呼雀躍,
科技的進步使
波浪式卷發風行一時。
由於戰爭的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
兵紛馬亂,
人們也放棄了夢
想,逃亡要緊,所以,女帽世界也變的貧乏不堪,只有實用,而無新意,越來越多的女性不
戴帽子走出家門。
戰爭造成物資的極度匱乏,
肥皂很難買到,
洗發液更是無從談起,
再加上
沒錢的情況下,
頭巾被證明是理想的頭飾之一,
通過選用自己喜愛的顏色和別出心裁的打結
方法,
同樣可以美化自己,
需要時還可以用它來遮掩自己頭發的凌亂。
當然,
如果你決心要
一頂帽子,
也可以用紙來做,
在那樣的時刻是沒人笑話你的。
總之,
為了找到合適的帽子代
替品,人們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東西,有人甚至使用了漁網。
戰爭結束後,製造商終於迎來了他們的黃金發財時代。迪奧「新形象」的推出,不僅在
服裝的用料上滿足了人們重歸奢華的心裡,
鋪張的大擺裙上一頂燈罩式寬帽,
也成為那個年
代經典和品味的象徵。
「新形象」的出現使寬檐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豐富
起來,出現了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在理發店了,時尚順滑的波浪式發型不再需要電燙,只需要把頭發用捲筒卷好,在噴上
化學葯水就可以煥然一新。
此後的帽子也越來越自由,
完全適應人們的穿著來設計,
女人的
頭發也越來越長,自然的直發開始占上風。到了
20
世紀
50
年代末,發膠出現了,它使女
人的發型出現了各種奇妙的變化,從此人們注意的焦點不再是帽子,而是轉移到了頭發上。
發型師終於向制帽商宣戰,
並大獲全勝,
一些前衛的設計師用一些驚世駭俗的設計裝飾
頭發,就不是使用帽子,帽子逐漸隱退至不見蹤影。
帽子的困境一直持續到傑奎恩·肯尼迪才有所緩解,
當這位美國歷史上最具魅力的第一夫
人戴著無邊的平頂小桶形帽出現在公共場合時,
女人認識到,
是到了給帽子更新換代的時候
了。無檐帽成為
20
世紀
50~60
年代時尚的寵兒。此後,戴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英國
王太後好黛安娜王妃的引領下,風行了一陣子。
那個時候的中國人也開始戴帽子了——當然,除了右派的「帽子」以外,其他的帽子是
相當匱乏的,所以常發生誰家的「小二」被搶了帽子,誰家的「小三」因此而挨了打之類的
事情。那是舉世聞名的「文革」時期,所以即便一頂帽子也必然與革命有染:冬季是羊絨帽
的軍帽,無論天氣多冷、耳朵是否凍爛,毛絨絨的帽耳朵是翻在上面的——這樣才顯得英
氣,顯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夏天是和國防綠布軍褲搭配的的確良帽,為了追求「帽
型兒」
,人們會很認真的在帽子裡面撐上報紙或硬紙板。這樣的風尚一直持續到右派的「帽
子」摘除之前,也就是
1970
年代後期。到了
1980
年代,隨著西方文化的湧入,中國人忽
然發現帽子還有許多別的戴法,
於是一窩蜂的愛上了寬邊的草帽,
以及裝飾在上面的大蝴蝶
結。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日常著裝越來越趨向於舒適和簡潔,反復的帽子日漸的消失了,
那種裝飾性極強的帽子即便在它的誕生地,
也只是在特殊場合才配戴。
然而隨著電影
《四個
婚禮和一個葬禮》的熱映,以及史蒂芬·瓊斯和菲利普·崔希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一度隱
退的帽子又被重新來回到時尚的舞台上。
一部帽子的發展史可謂源遠流長,其變化可謂千奇百怪。黑色帶圓環戒指的帽子,顯示
出前衛的搖滾風格;
白色帶點黑色斑點的帽子,
則明顯有點像美國牛仔的風格;
藍色米字格
的樣式給人絕對的青春氣息;
帶金屬貼片的帽子與名族圖案是春天的時髦;
仿皮毛的帽子則
告訴人們,你是一個綠色環保的人、
㈡ 英國人的帽子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頗為有趣的是,英國議會曾有一項規定:議員不得戴著帽子進入議會廳,而在發言時又必須戴上帽子。因此許多議員索性光著腦袋進入議會廳,發言時則戴上議會廳准備的一頂公共帽子。於是在辯論某個問題時,就可以看到一頂帽子被爭著發言的人傳來傳去。爭奪激烈時,帽子在空中飛舞傳遞,再加上口哨聲、跺腳聲,真像是在做一種沒有擊鼓聲的傳物游戲。更為稀奇的是,不管議員的腦袋是大是小,都只能戴那同一頂帽子,結果常常引起鬨堂大笑。
㈢ 帽子文化的英國文化
在英國,你可以看到許多社交習俗都與帽子有關系。假如一個男客人去拜訪他的朋友,他進屋後,就一定要先摘下帽子。如果你去親戚朋友那裡赴宴,那你進入餐廳時不僅要脫下帽子,而且還應該把帽子掛起來或放在近旁的椅子上,而不可把帽子放在餐桌上。在街上遇見熟人的時候,如果你是位女子,你只要對那人點頭微笑或打個招呼、寒暄兩句即可,但如果你是位男子,你在遇見女熟人時,一般情況還要脫帽施禮。
這種脫帽施禮、以示恭敬的習俗也反映在英語語言里。例如,英語「hatinhand」這個成語就有「十分恭敬」的意思。另一個成語「takeone'shatoffto(someone)」,字面意思是「對某人脫下自己的帽子」,它的引申意思則是「敬仰某人」。
另外,英國有一種黑色圓頂硬禮帽,英文叫abowlerhat(據說是倫敦一個叫JohnBowler的帽商在1950年設計的),在紳士界和商人中頗為流行,而且已成為英國男子社會地位的象徵。如果誰戴一頂又黑又新直挺挺的「bowlerhat」,他就會被人看得起,相反,一個戴著頂舊「bowler」的人,就會被人瞧不起。英語里有「badhat」一詞,意為「壞傢伙」,另外形容什麼東西很黑,則說「像帽子那樣黑」(asblackasahat),想來與這種黑色圓頂硬禮帽不無關系。
㈣ 英國有哪些令人哭笑不得的法律
英國是英美法系的典型,英美法系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法官造法,中國的法律中充斥著各種各樣搞笑的法律規定。今天咱們就來盤點一下,英國有哪一些讓人捧腹大笑的法律。
如果您的寵物和英國皇室的寵物相遇,那請一定看好它,這兩者可不能隨便地發生一些難以描述的事情。因為在英國放任你的寵物和皇室的寵物交配,這是違法的,還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驚不驚奇,意不意外?
英國還規定倫敦的所有雙層巴士必須塗成紅色。這些奇葩的法律條文在現在看來很多都變得不合時宜,但都反映了英國悠久的歷史傳統。
㈤ 為何國際上給英國扣上攪屎棍的帽子
英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往往也會被扣一個攪屎棍的帽子。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在一戰和二戰時期,英國就開始在歐洲大陸上搞事情,只不過二戰禍水東引沒有引好,反而引火燒身。其次就是英國的攪屎棍屬性從英國推行的大陸政策就可以看出,那就是在整個歐洲大陸尋找替英國賣命的國家。最後就是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推行的政策。
最後就是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對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英國在離開印度的時候推行的政策。當時的英國按照宗教信仰將印度分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最終的結果就是雙方都認為需要解放對方的領土。最終造成了長期對峙和沖突的局面。
㈥ 關於英國警察帽子的問題
蘇格蘭和北愛爾蘭之外的英國警察在值勤時均可帶英國獨有的高桶盔(英文叫custodian helmet). 但正式警帽是世界通行的檐帽(peaked cap). 至於黑白格的檐帽是正式警裝, 倫墩市警察是例外, 他們用紅白格.
㈦ 十七世紀的英國商人是不是很勇敢
17世紀是英第一帝國形成時期.第一帝國建立的思想動力源於重商主義思想的發展.在英國重商主義發展史上,托馬斯.孟、威廉.配第及達維南特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們所提出的重商主義的貿易擴張和殖民帝國理論構成了英國殖民擴張和建立帝國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並賦予了英第一帝國鮮明的重商主義特色.
這一時期商業資本興起,促使封建自然經濟瓦解,各國國內市場統一,並通過對殖民地的掠奪和對外貿易的擴張積累了大量貨幣財富,推動了工場手工業發展,因而產生了代表商業資本利益和要求的重商主義經濟思想.重商主義學派是現代早期經濟學的主導學派,產生於15世紀,全盛於16、17世紀,瓦解於18世紀下半葉資產階級階段古典經濟學興盛時期,是最早運用政治經濟學方法研究國際問題的理論學派.主張國內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就在這一時期許多現代資本主義制度建立.重商主義學派的發展經歷了早期的重金主義和晚期的貿易差額論兩個階段.
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貫穿於北美殖民地整個時期,對殖民地經濟的發展往往交織地發揮著消極和積極的「雙重」作用.英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從制定到執行完全是從母國的角度來考慮,隨著北美殖民地經濟的壯大,其對殖民地不同地區的經濟運行所產生的消極作用逐漸居於主導地位.北美13州殖民地打破英國重商主義對其規定的發展模式成為它們擺脫母國統治走向獨立的主要誘因之一.
近代歷史中的英國,表現出來的政治智慧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相比這種偉大的智慧,其他社會中的那些計謀簡直就是不值一提的蠅營狗苟.人們很有必要深入研究英國歷史上的政治智慧,這可能是人類關於社會問題思考和實踐的頂峰,至今無人超越.
中國現存的美元儲備超過萬億.這已經招來不少批評.批評者指出,這種巨量的外匯儲備並不是什麼好事,熱衷於積累外匯,只能說明重商主義的思維方式仍然在中國大行其道.中國將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果然,就像歷史上的所有重商主義者曾經遇到的情況一樣,中國巨額的美元儲備也面臨著嚴重的貶值問題,且難以找到解決的辦法.
重商主義並不是表示重視商業,而是重視通過商業取得現金.重商主義者認為,現金是財富唯一的體現方式,而商業的作用就是盡可能多地掙錢.有了錢,才能富國強兵,才能發展壯大.因此,國家要盡可能增加出口,減少進口.貿易順差是好的,逆差是不好的.而通過貿易順差積累下巨額的現金,那最好不過.
這種思維方式符合人們「錢越多越好」的生活常識,因此在世界各地流行.可惜,常識未必正確.錢只是交易的媒介.掙來大量的錢,卻不去購買商品或者服務,等於是在白白為他人勞動.對方拿走並享用了你的勞動果實,你卻守著一堆紙自得其樂——在金融電子化時代,你甚至連紙都沒有,有的只是一些計算機里的數字.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歷史上,英國人也不能免俗,曾經熱衷於重商主義,認為獲取大量金銀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最重要的.到海外開拓殖民地就是為了大量地獲取金銀.西班牙、葡萄牙不是在開拓美洲的過程中得到了那麼多金銀嗎?
於是,英國人也趕緊來到美洲,開辟自己的殖民地.1607年,得到英國皇家特許狀的弗吉尼亞公司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殖民地.在其後的一百多年時間里,英國人在北美先後建立了十三個殖民地.英國還在西印度群島、印度等地也建立了殖民地或殖民據點.
既然奉行重商主義國策,英國對殖民地最大的興趣是商業和財富,而不是直接統治.因此,英國對殖民地的政治統治比較鬆弛,而且,當時的英國本土已經具備了深厚的自治傳統,那些殖民海外的英國人自然也會把這種自治傳統帶到海外.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從一開始就實行了高度的政治自治.英國對此並沒有多加干涉.但是,英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卻一直十分嚴格,堅持重商主義的國策.
根據重商主義國策,英國開拓殖民地的目標是,把各個殖民地聯結起來,組成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帝國內,各個殖民地根據自己的條件,各有分工,按照部分服從整體的原則,為整個帝國作出貢獻.殖民地要按照英國政府的統一安排,向母國供應原材料,購買母國的工業品.殖民地不能與英國本土在工業上展開競爭.當時英帝國內部的分工是,工業品由英國本土生產,北美主要生產煙草、魚、木材、棉花等,西印度群島種植甘蔗,印度則出產各種香料.
帝國的各個殖民地不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利益.他們只是作為帝國整體的一部分,出產英國本土不能生產的原料,並成為英國本土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為了貫徹這個國策,英國頒布了一系列法案,其中最重要的是1651年通過的《航海條例》.這個條例規定:英國與殖民地之間的貿易,只能通過英國或者殖民地建造並擁有的船隻進行,其他船隻不得介入;殖民地出產的原料只能銷往英國或者其他帝國殖民地,不得與帝國外的地區進行自由貿易;殖民地輸入的工業品只能來自英國本土,至少要從英國轉口.這個條例的用意非常明顯,一要促進英國的航海業,二要促進英國的製造業.
18世紀以後,北美殖民地逐漸有了發展自身工業的能力.北美人想要建立自己的工業.英國人對此的回答是:不可以.為了抑制殖民地的工業發展,英國陸續頒布了一些法案.1732年頒布《帽子法案》,禁止將帽子從一個殖民地輸往另一個殖民地,這等於是在禁止北美生產帽子.1750年通過《鋼鐵法案》,禁止在北美興建可能與英國工業競爭的鋼廠及煉鋼高爐.
英帝國對殖民地的經濟控制並沒有完全破壞當地的經濟發展.首先,英帝國范圍廣大,即使僅僅在帝國內進行貿易,也能夠產生出相當的利潤,這種壟斷貿易甚至讓不少殖民地商人發了財.其次,英國並沒有嚴格執行那些法案,殖民地的走私一直非常活躍.走私在很大程度上架空了英國對殖民地的貿易控制.但是,重商主義政策畢竟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後果.這種負面後果逐漸成為殖民地和英國之間難以解決的矛盾.
1756年,歐洲列強之間展開了「七年戰爭」.這場戰爭的兩個主要對手就是英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在歐洲和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展開了廣泛的軍事斗爭.法國最終敗下陣來,英國取得了北美殖民地的主導權.
英國雖然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北美殖民地的形勢卻因此發生了重大變化.以前,由於面臨法國的威脅,十三個殖民地需要母國英國的安全保護,為此而承擔一些經濟上的犧牲,是可以接受的.但法國既然已經敗退,英國的保護也就不那麼重要了.
從英國方面來講,按照重商主義原則,殖民地只應該是母國利益的來源,而不應該成為經濟上的負擔.七年戰爭使英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殖民地防務所需的經濟負擔就格外沉重了.為了減輕經濟負擔,英國提出,殖民地應該自己承擔防衛費用.為此,英國試圖增加北美殖民地的稅收,以補償英國駐軍的開支,也用來償還因為七年戰爭欠下的巨額債務.英國還開始強化執行以往的法案,打擊走私,努力維持符合重商主義原則的殖民地地位——原料的提供者和製成品的購買者.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可以在美國建國史中讀到.英國人想要收稅,北美人堅決不服從.雙方矛盾逐漸激化,最終戰場上見分曉.英國人被打敗.1783年9月,英國與美國簽訂了《巴黎和約》,英國承認美國獨立,英國失去了北美的十三個殖民地.
以後的歷史表明,美國獨立在英國帝國史上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歷史學家以1783年為分界線,將英帝國劃分為第一英帝國和第二英帝國.
第二英帝國在北美僅僅保有加拿大、紐芬蘭等幾個當時還很荒涼的地方,其他殖民地也大多是一些據點和局部地區.連片的北美十三塊殖民地的喪失,看來足以使英帝國就此沉淪下去.當時的許多人也確實認為,英國將繼西班牙和荷蘭之後淪為一個二流國家.奧地利國王約瑟夫二世就宣布:「英國已降為二流強國!」可事實是,在以後的歲月里,第二英帝國繼續成長,不但沒有衰弱,反而更加強大,並在19世紀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日不落帝國」.
英國人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答案就是,工業革命賦予了英國人新的觀念.在新觀念的推動下,面對美國的獨立,英國人正確地總結了經驗教訓,逐漸拋棄了重商主義政策,接受了自由貿易的主張.「日不落帝國」正是建立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也是自由貿易的輝煌成就.
美國獨立以前,工業革命的發展就已經使得英國的重商主義漸趨沒落,自由貿易的思想開始逐漸登上歷史舞台.英國主流社會的思想已經開始轉變,認為對外貿易比統治殖民地更加重要.「我們的貿易優先於統治」.1776年,亞當•斯密出版了劃時代的巨著《國富論》,為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英國首相小皮特宣稱自己是斯密的學生,是自由貿易的信徒.
美國獨立雖然表面上嚴重打擊了英帝國,可是實際的損害要小得多.由於實行自由貿易,打破了以往貿易只能在帝國范圍內進行的約束,1783年以後短短幾年,英國對北美的貿易就超過了殖民時期的最高水平.憑借強大的工業能力,英國迅速從戰爭失敗中恢復過來.英國國內也很快就擺脫了失去美洲殖民地的悲觀情緒.而且,英國人就此改變了對所有殖民地的態度.政治家和思想家伯克說道:「英國應當用殖民地對她的感情紐帶來保持殖民地.如果他們想獨立,英國應允許他們獨立.」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進入第二帝國,英國繼續在世界上擴張勢力,但沒有採用過去那種盡量佔領殖民地土地的方法,而是以保衛全球貿易路線為目的,控制戰略要地,如南非、斯里蘭卡、馬爾他等.對已有的其他殖民地,如加拿大、印度,則改變統治策略,強調更加靈活、溫和的治理方式,同時努力建設這些殖民地,促進殖民地自身的發展.結果,說法語的加拿大魁北克和英國人只佔少數的印度,都長期留在英帝國內.
英帝國雖然和其他帝國同樣使用「帝國」這個名詞,但含義大不相同.那些單純憑借暴力手段稱霸,蠻橫地掠奪他人的帝國,不但如過眼雲煙般很快消失,而且在被統治者心中還留下了殘暴可憎的記憶.而英帝國,以自由貿易立身,以傳播現代化的統治體系為手段,不但成就了帝國的偉業,而且,把英國的語言、文化、政治傳統、政治制度傳播到了全世界.至今,英國仍因此而受益.客觀地說,世界也因此而受益.。。。。。。。。。。。。。。。
㈧ 為何帽子在英國王室的社會意義非凡
戴帽子是英國人特有的一種文化方式。無論是男女老少,還是街頭巷尾。也不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能夠看到他們對帽子,獨特的文化情結。並且英國的帽子,款式比較新穎。每一頂帽子都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帽子無論對於男女老少都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但是一頂新穎別致的帽子確實可以讓自己尊貴的身份更加突出。並且能夠成為時尚矚目的焦點。當王室成員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很多人可能會注意看他們的鞋子有多麼獨特。而別具一格的帽子才是真正吸引他人的地方。帽子款式的選擇,也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皇室成員獨特的一面,比如小禮帽,就自然襯托出了帥氣的中性美。
㈨ 馬克思說英國人把人變成了帽子,德國人把帽子變成了觀念是什麼意思
《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一書而寫成的一部論論戰性著作,以法文寫成於1847年上半年,並於同年7月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出版.
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該著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闡述他們的新世界觀及其與德國哲學傳統的劃界,但當時出於種種原因未能發表.馬克思為批判蒲魯東而發表《哲學的貧困》,它提供了一個機會,使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精練的表述首次問世.
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態》著力於批判整個德國思想的思辨傳統、並深入思考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境域,那麼,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的重點就是,用已經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理闡明資本主義的本質來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歷史根據和正確方向.該書的敘述固然始終針對著蒲魯東原書的一系列說法而展開,但是,由於蒲魯東所依賴的哲學基礎是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這就使得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必須以針對黑格爾主義的具有原則高度的批判來闡發歷史唯物主義境域.因此,該著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上具有經典的重要性.
該著分為兩個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討論針對蒲魯東為「工資平等」的社會主義所作的經濟學論證,揭示這種論證尚未達到李嘉圖經濟學理論的水準.第二章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在展開這一批判的同時,精闢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類經濟想像的歷史科學方向.
由於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表述在該章的第1、2節中, 我們在此就選錄這兩節.
蒲魯東以實現「工資平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方案,是從西方近代哲學的抽象理智主義中產生的.他用對經濟范疇的邏輯聯系的說明來代替對形成資本的歷史運動的把握,其結果是企圖通過「經濟學理性」來消除資本運動的壞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平等和工資平等,而這就是他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哲學的貧困》就是對這種社會主義進行最徹底的哲學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的錯誤根源於:(1)不理解資本關系起源於勞動力轉變為可用貨幣購得的商品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歷史運動,以及由於這一運動所必然導致的貨幣的資本化,(2)不理解貨幣資本化本身即是一種以「資本主義」來命名的現代人類的生存條件,這種生存條件的本質是抽象勞動對具體的感性活勞動的統治;通過這種統治,人類感性力量和感性財富的發展以勞動抽象化的方式來實現,因此,它並不是一個可以用經濟學理性所設計的方案來加以克服的偶然錯誤.
資本對現代人類的統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勞動的社會權力的情況下被克服掉的,這也就是說,資本是無法通過工資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勞動的權力平均分配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而被消滅的.事實上,只要勞動的抽象化及其積累作為一種脫離個人的一般社會力量繼續存在,價值規律就必定發生作用,並且,正是從價值規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餘價值規律得以發生作用的客觀條件,即不斷產生出積累起來的抽象勞動對於具體活勞動的統治權.所以,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幻想一個沒有資本家階級的資本社會.
馬克思在1846年年底讀到蒲魯東的《哲學的貧困》時,即決定對該書進行批判.當時他給俄國的帕.瓦.安年科夫寫了一封長信,信中闡述了對蒲魯東展開批判的要點,成為後來寫作《哲學的貧困》的基礎.
馬克思在該信中指出:「經濟范疇只是這些現實關系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系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蒲魯東先生不把政治經濟學范疇看做實在的、暫時的、歷史的社會關系的抽象,而神秘地點到黑白,把實在的關系只看作這些抽象的體現.這些抽象本身竟是從世界開始存在時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懷中的公式.」
這段話表明,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的根本之點,是抓住他的黑格爾主義出發點.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第二章一開始就這樣寫道「蒲魯東先生把我們轉移到我們親愛的祖國,使我們不由得又變成了德國人.如果說有一個英國人把人變成帽子,那麼,有一個德國人就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個英國人就是李嘉圖.這個德國人就是黑格爾」.這就是說,英國經濟學使人成為經濟范疇,而德國哲學則把經濟范疇追溯到它們在神秘的絕對觀念的自我運動中的起源.這個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領地揭示了英國古典經濟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疇的邏輯先在性遮蔽處在歷史運動的現實個人之創生和改變其原初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的感性交往(即生產力).
與黑格爾主義相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正是在於取出這種對於人們的實踐生活的思辨遮蔽.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寫道:「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恆的范疇.經濟學家們想我們揭示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
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而是人們生產出來的.這些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
只有清除掉傳統哲學對現實個人之生產社會關系的歷史實踐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從根本上確認歷史唯物主義所要導向的「歷史科學」的對象與任務.「歷史科學」與理智主義的經濟學不同,它不是從范疇層面上描述給定的生產關系,而是要描述產生生產關系的歷史運動,即,描述那些確實在客觀上限定著現實個人的生產關系本身,如何從現實個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產生出來.馬克思說得很分明:「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而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懂得這一點,即懂得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哲學的貧困》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近代依賴的諸種理智主義的社會科學之間的對立.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指出的歷史必然性,不是關於各種范疇之間的關系的邏輯必然性,而是從現實個人的活動的歷史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意義.如果說今天的各種社會科學仍然主要地還是在對現存的事實世界進行范疇的把握中存在和發展的話,那麼,這些科學在其根基除就隱藏著危機,而這種危機,只有通過它們從根本上承認和理解自身前提的歷史性質,才能被克服掉.當然,對克服這種危機的普遍需要本身,還有待於歷史運動將其產生出來,但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歷史的演進必將帶來這一切.當歷史的條件成熟之時,真正的「歷史科學」就能夠生長出來.用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的化來說就是,這時候人們「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頭腦里找尋科學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並且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一旦看到這一面,這個歷史運動產生並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