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帽子歷史來源

帽子歷史來源

發布時間:2021-06-15 11:11:09

Ⅰ 請問帽子歷史的根源是什麼要寫論文用的。想要寫關於運動帽子圖案設計的文章。急急急~~

很久以前,帽子對於法國女人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它很難被納入日常生活,因為只有在遇到雨雪等壞天氣的時候,人們才會使用它,而處於足不出戶時代的法國女人更沒有使用它的機會了。
後來,帽子作為一種充滿想像力的作品,逐漸有了適用的場合:在婚禮上,在洗禮上,以及在聖餐中,母親、姑媽、姨媽、表姐妹們,都戴著她們的遮陽軟帽,為這份美麗競相媲美、暗暗較勁。
到了18世紀,法國人甚至把女人戴帽子這種行為稱為艷後瑪麗·安托萬的生活方式,因為她的帽子不計其數,她將其稱為「表達感情的小東西」。沒錯,帽子確實可以顯示出戴帽人的品味及心態。
法國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年的11月25日,在聖·卡特林娜廣場,所有超過25歲的並且還沒有結婚的女子,都有權利展示她們最荒誕和最放肆的帽子。為此,法國時尚界專門設立了「月神黛安娜獎」和「凱旋門獎」,那些獲得榮譽的女士極具魅力,她們的帽子也極為奇特。
如今的時裝展上,帽子被運用到了極致,觀賞性極強。設計師們不僅採用平常的羽毛,雪紡或絹花等材料,更會採用一些高科技的新材料,使帽子變得愈加令人回味。

帽子的起源與發展

一.帽子的起源:
帽子是由巾演變而來的,據南朝梁陳之間的顧野王所撰《玉篇》載:「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在古代,巾是用來裹頭的,女性用的稱之為「巾幗」,男性用的稱為「帕頭」,到了後周時期,出現了一種男女均可用的「襆頭」,原來是人們在勞動時圍在頸部用於擦汗的布,相當於現在的毛巾,人類在田地里勞作,由於大自然的風、沙、日光對人類的襲擊,於是人們便將巾從頸部向上發展而裹到頭上,用來防風沙、避嚴寒、免日曬,由此漸漸演變成各種帽子。
總體來看帽子的起源與發展都是基於人類認識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氣候、環境,宗教信仰、風土人情等自然、社會條件的影響,都在客觀上推動了帽子發展的過程。

自己去看吧。http://hi..com/lansanci/blog/item/24624cee5769e8feb2fb959b.html

Ⅱ 帽子是怎樣起源和發展的

據《後漢書•輿服志》載:「上古衣毛而冒 皮」,《釋名》雲:「冒,帽也。」《尚書大傳》載: 「成王問周公曰:『舜之冠何如焉?』周公曰: 『古之人有冒皮而勾領者。』」帽即「頭衣」、 「首服」。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出 土的有陶笄、骨笄、骨簪等,說明這個時期已 有束發甚至戴冠的冠帽了。冠帽的產生源於防暑禦寒的需要,人們 把一大片樹葉蓋在頭頂遮日或防雨,把一塊 皮毛包在頭上防凍,就是最初的「帽子」。成 語「衣冠楚楚」、「冠冕堂皇」中的「冠」、「冕」 指的就是帽子。但是古時的冠帽不同於現在 的帽子,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 分,不像現在的帽子蓋住頭的全部。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階級和 等級的差別,這種差別隨之在冠帽上明顯地 反映出來。於是,冠帽之間有了貴賤等級之 分,貧賤無身份的人不準戴冠帽。周代後期封建制度初興時,冠帽上的等 級區分走向系統化,冕服制中已有六冕,弁 服中已分三弁。《禮記》、《周記》、《儀禮》等書 中,關於冠帽制度的記敘更多由簡到繁,不 同等級在不同場合要戴不同的冠帽。如帝王專用的「冕」,它前低後高,表示 恭敬,前面用絲線遮面,目的是目不斜視, 兩旁用絲線擋住耳朵,表示不聽讒言,成語 「視而不見」和「充耳不聞」便由此而來。皇 子繼承皇位,才能加「冕」。而平民百姓只能 戴頭巾。據記載,用來當帽子用的頭巾本來 是平民百姓勞動時擦汗用的,後來才被當 做帽子褒在頭上。冠帽除了反映階級和等級的差別外,還 同世俗禮儀有密切的關系。比如,在古代,貴 族子弟20歲時要舉行隆重的冠禮,表示已 成年,因此後世用冠作為達官貴人的代稱。 又如,在漢朝,冠有十幾種之多,分別供不同 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下使用。再如,現代 人們用脫帽禮表示禮貌,但在我國古代,脫 帽是無禮的行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 說,張旭酒醉後當著王公的面,竟脫帽露頂, 這在當時是有失體統的不雅行為。我國各民族的帽子更是五彩繽紛、種類 繁多,極具民族特色。很多獨具特色的帽子 已成為識別民族的重要標志。如維吾爾族的 小花帽、蒙古族的狐皮帽、土家族的織錦氈 帽、裕固族的喇叭形紅纓帽、阿昌族的扁筒 式包頭、瑤族的雉尾包頭等等。另外,遼金人 多戴皮帽,元人多戴盔式禮帽。而現在的帽子,其劃分階級和等級的功 能已經弱化,也不與世俗禮儀有著太大的聯 系,其主要的作用是防寒保暖和裝飾打扮。

Ⅲ 帽子的發展史

人們對帽子這種很表面化的配飾一直很迷戀。據說在20世紀初的西方,如果女性不戴帽子便猶如向人宣稱「我是不正經的女人」。帽子因此不只是時尚潮流,而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翻閱帽子發展的歷史,從最早的寬得不能再寬的式樣,到花卉、標本鳥、水果籃——什麼東西都可以往上「堆」,帽子往高空發展,而不是打橫出現。

1917年,鍾形帽問世,這種帽檐擋住一隻眼睛的設計,風靡一時,一直主宰到1920年,也就出現了所謂的「時髦從眉毛開始」一說。

到了1930年代,超現實主義與帽子糾纏一起,頭巾式女帽、三角帽,甚至鞋子反轉擱在頭頂的誇張設計,都是當時流行的款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為物資貧乏,帽子的款式趨向實用而缺乏創意,但到了1947年,迪奧的天才大手筆成功塑造的「新形象」時尚系列又叫「花冠線條」,以一朵向上的花朵為基礎勾勒成而得名,細腰大擺裙再加一頂燈罩式寬帽成為那個年代最經典和有品味的裝扮。

「新形象」造型的出現,使寬檐軟邊帽和平頂硬帽再度流行,制帽的材料也出現人造纖維、塔夫綢、法蘭絨,以及艷麗的羽毛。

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夫人傑克琳的出現,使無邊平頂小筒形帽成為50年代的時尚寵兒,而後,帶面紗和織物襯里的帽子在一股懷舊熱潮下,亦風行一時。

然而,文化的必要性逐漸衰退,帽子很快成為正式場合或有實際需要時才使用的飾物,霸權地位一去不返,只有少數像英國王太後和黛安娜王妃,一直對帽子情有獨鍾。

誰想到,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的明星效應促進了戴帽風氣,另外,像StephenJones和PhilipTreacy等女帽設計大師的出現,也把帽子帶回時尚潮流的舞台。

Ⅳ 帽子的來源是什麼

很久以前,帽子對於法國女人幾乎沒有什麼意義。它很難被納入日常生活,因為只有在遇到雨雪等壞天氣的時候,人們才會使用它,而處於足不出戶時代的法國女人更沒有使用它的機會了。 後來,帽子作為一種充滿想像力的作品,逐漸有了適用的場合:在婚禮上,在洗禮上,以及在聖餐中,母親、姑媽、姨媽、表姐妹們,都戴著她們的遮陽軟帽,為這份美麗競相媲美、暗暗較勁。 到了18世紀,法國人甚至把女人戴帽子這種行為稱為艷後瑪麗·安托萬的生活方式,因為她的帽子不計其數,她將其稱為「表達感情的小東西」。沒錯,帽子確實可以顯示出戴帽人的品味及心態。 法國有這樣一個傳統:每年的11月25日,在聖·卡特林娜廣場,所有超過25歲的並且還沒有結婚的女子,都有權利展示她們最荒誕和最放肆的帽子。為此,法國時尚界專門設立了「月神黛安娜獎」和「凱旋門獎」,那些獲得榮譽的女士極具魅力,她們的帽子也極為奇特。 如今的時裝展上,帽子被運用到了極致,觀賞性極強。設計師們不僅採用平常的羽毛,雪紡或絹花等材料,更會採用一些高科技的新材料,使帽子變得愈加令人回味。

Ⅳ 帽子是誰發明的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 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 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 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 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 「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 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 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 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Ⅵ 請問誰會了解帽子的歷史呢越具體越好哦~或者在哪可以找到呢急喲!!

人的外在美除了談及外貌、身材、舉止、氣質等固有特性外,服裝配套中的帽子一族,也是優美旋律里不可或缺的一段音符。

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扎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一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徵。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志,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製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一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與帽子歷史來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男韓版風衣和襯衣搭配什麼褲子 瀏覽:580
什麼短袖配騎士隊球褲子好看 瀏覽:996
寬松衣搭配褲腿 瀏覽:877
小個子女裝皮衣 瀏覽:359
代收校服費支出如何記賬 瀏覽:287
女裝輕薄羽絨服長款 瀏覽:93
暗紅色皮衣搭配襯衫 瀏覽:713
襯衫裙搭外套好看嗎 瀏覽:581
班主任把自己的褲子給我 瀏覽:331
為什麼一塊洗干凈的白色襯衫 瀏覽:634
飛車最貴的褲子 瀏覽:694
男生白色馬丁靴搭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184
睡衣癢 瀏覽:740
襯衫上的這種縫線是怎麼做的 瀏覽:915
羽絨服800多貴嗎 瀏覽:609
用圍巾怎麼做古代的衣服圖片 瀏覽:571
健身房多久能練出馬甲線 瀏覽:795
煙台芝罘區小學校服招標 瀏覽:52
遂寧市職業技術校服 瀏覽:944
中國校服太難看 瀏覽: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