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常貴田的帽子工廠

常貴田的帽子工廠

發布時間:2021-06-14 19:01:34

1. 請問南派相聲和北派相聲的區別

1、語言為主

南派相聲:以粵語為主。

北派相聲:以北京話為主。

2、巧技不一

南派相聲:以逗巧技為主。

北派相聲:以幽默風趣更貼近於現實巧技為主。

3、內容不一

南派相聲:以生活趣事、粵語文化等為主。

北派相聲:將相聲的內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別人生理缺陷之類的段子。

南派相聲如圖:

4、起源時間不一

南派相聲: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但大眾一般以為粵語相聲始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

北派相聲:起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

5、特點不一

南派相聲:特點強調滑稽和形體沖突。

北派相聲:特點強調語言的邏輯性。

2. 相聲演員常貴田的年齡


相聲演員常貴田的年齡 : 74歲。
常貴田,1942年生於相聲世家,相聲大師常連安長孫,小蘑菇常寶堃長子。海政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藝術指導。1954年拜趙佩茹先生為師學習相聲。1958年入伍中國 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至今(副軍級)。多年來,他走遍祖國各地,成為國內廣大觀眾喜愛的笑星。常貴田老師不但有深厚的傳統相聲基礎,而且能自編自演 創作新的相聲作品。如《喇叭聲聲》、《動力研究》、《帽子工廠》、《祝你成功》等,均被評為優秀作品。
徒弟:李志有、朱海堂、張勇、張令奇(張碩)

3. 請問誰有關於相聲的資料

相聲(Cross talk)
一種民間說唱曲藝。主要採用口頭方式表演。是紮根於民間、源於生活、又深受群眾歡迎的曲藝表演藝術形式。[1]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早期發展
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摹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成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的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但是一般來說,相聲界把朱紹文(窮不怕)稱作他們的祖師爺。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為諷刺當時天津的警察「賤」遇到麻煩。
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1949年後,一大批以侯寶林為代表的從中國共產黨建政之前就在說相聲的演員逐漸轉型,將相聲的內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別人生理缺陷之類的段子。相聲快速普及,成為全國性、全民性的曲藝形式。相聲的流行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一種以聲音為主的藝術,適合以被普及的無線廣播作為主要媒體。相聲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傳統相聲之外,初期還有很多諷刺型的相聲,諷刺「舊社會」或者新時代思想落後的人。但由於共產黨的政策,一些人意識到歌頌社會主義的相聲的需要。1958年總路線時期,一批歌頌型相聲開始大量出現。其間以馬季等為代表人物。
盡管如此,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聲藝人遭到打壓,曾一度讓相聲在中國大陸絕跡,只有一些歌頌型相聲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仍然能夠演出。
文革之後,相聲迅速走紅。以 姜昆、李文華的《如此照相》和常寶華、常貴田的《帽子工廠》為代表的一大批諷刺「四人幫」的相聲迅速流行。從前侯寶林等人的相聲也重新在廣播電台播出。
進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藝形式小品的沖擊下,表演形式簡單的相聲不再得到以電視為主要傳播媒體的觀眾的青睞。一些新的相聲形式,如彈唱相聲、相聲劇等被發展出來,但市場仍然不大(與此同時,相聲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盡管如此,這段時間里相聲還是獲得了不小的發展:新一代演員涌現出現,各種內容和形式上嶄新的相聲段子不斷登台,形成了有別之前的「當代相聲」。其中無論是歌頌娛樂型還是針砭時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眾歡迎的例子。在這一時期的各種大小文藝場合,相聲仍是娛樂大眾的主角。
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相聲開始逐漸式微,新段子越來越少,膾炙人口的更是鳳毛麟角,而且內容中諷刺時政的內容也日益罕見,老式的純娛樂風格相聲開始逐漸占據絕對主流地位。在此同時,包括許多知名演員在內的相聲演員離開了相聲舞台轉而從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卻不多。相聲的地位逐漸為繁榮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紀初,相聲在中國大陸出於青黃不接的局面:老一輩藝術家紛紛隕落,1980年代當紅的演員們對於相聲的發展也表現出了力不從心的狀態;在為了重振相聲舉辦的「全國相聲大賽」中,新生代亦始終不見勃興。(中國中央電視台分別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國慶節和2008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舉辦了四屆全國相聲大賽。首屆和第二屆受到了觀眾的好評,第三屆第四屆相聲大賽卻被指「看不到相聲的相聲大賽」。第三屆相聲大賽閉幕式中馬季與主持人周濤和畢福劍合說的相聲《學相聲》成了馬季最後的公開相聲演出。)相聲的發展前途不被多數人看好,但是在媒體以外的地方,許多以傳統方式演出的相聲劇團還是保留了一定水平並具有相當多觀眾的。在天津的許多小劇場與茶館都可以聽到相當精採的傳統相聲。而同樣曾在茶館傳統方式演出的郭德綱在2005年之後的突然走紅,雖然不同於真正的茶館相聲,但還是給觀眾帶了一些對傳統的認同。
在台灣的發展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一批相聲演員也到了台灣。當年,魏龍豪(魏蘇)和吳兆南結識,在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台等廣播電台一同主持相聲節目。隨後在1967年起,開始收集資料灌制『相聲集錦』、『相聲選粹』、『相聲捕軼』以及『相聲拾穗』。
最初,相聲的主要聽眾是以眷村為主的外省人。近年來,由表演工作坊(簡稱「表坊」)於1985年推出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由李立群、李國修主演)之後,造成了轟動。
接著,「表坊」於1989年推出了《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由李立群、金士傑、陳立華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灣怪譚》(李立群單口相聲),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由李立群、馮翊綱重新詮釋),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們說相聲》(馮翊綱、趙自強、卜學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趙自強、金士傑、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後,在2005年,推出了《這一夜,Women說相聲》(方芳、鄧程慧、蕭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四月,馮翊綱、宋少卿組成相聲瓦舍(隨後加入黃士偉),開啟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創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輔佐『可以演戲劇團』推出第一部作品『給我一個膠帶』。
1993年,台北曲藝團成立,除了相聲以外,同時推出許多中國特有的說唱藝術,如雙簧、數來寶、快書、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單弦、太平歌詞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藝人夏禕、干德門合演《大宅,門都沒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沒大沒小說相聲》,於2005年五月,獲得第16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曲藝專輯獎。
在馬新地區的發展
國共內戰之後,一部分中國南部的演出團體前往馬來亞地區發展(當時新加坡,馬來西亞尚未獨立)。相聲藝人馮翔、白言、路丁在馬新地區表演相聲。因為馬新地區所獨有的多元語言環境使得「馬新相聲」較「大陸相聲」和「台灣相聲」別具一格,但也因為了中文並非主流語言的問題使得馬新相聲界的職業演員很少。 [編輯本段]相聲的分類相聲按演員人數分可分為:
●單口相聲
長篇單口相聲,通常分為數次表演,類似於評書,但更多注重笑料。
●對口相聲,演員人數為2人
男女相聲,對口相聲的一種,演員為一捧一逗
●群口相聲,演員人數在2人以上
按內容功能分類,可分為:
●諷刺型相聲:可以諷刺自己或者別人,如侯寶林的《夜行記》(諷刺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姜昆的《如此照相》(諷刺文革時期的社會現象)
●歌頌型相聲:主要在中國大陸,通常要配合政府的方針、政策。如馬季的《新〈桃花源記〉》(歌頌社會主義新農村)、侯耀文的《京九演義》(歌頌京九鐵路的建設者)。
●娛樂型相聲:《說方言》、《愛情歌曲》之類
按著作時代分類,可分為:
●傳統相聲:清末民初時期
●新相聲:1949年之後
●當代相聲:1980年代後期之後 [編輯本段]藝術特色 四大基本功
說、學、逗、唱是相聲演員的四大基本功。
●說:講故事,還有說話和鋪墊的方式。
●學:模仿各種人物、方言、和其他聲音,學唱戲曲的名家名段,現代也有學唱歌,跳舞。
●逗:製造笑料。
●唱:經常被認為是唱戲,唱歌。實際上「唱」是指演唱「太平歌詞」。
在傳統上,相聲藝人把相聲的基本功細分為十三門,包別是:
●要錢
●口技
●數來寶
●太平歌詞
●白沙撒字
●單口相聲
●逗哏
●捧哏
●群口
●相聲怯口/倒口
●柳活
●貫口
●開場小唱
術語
●逗哏:「哏」指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發笑的效果,代指為負責逗哏的演員
●捧哏: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
●包袱:相聲中的笑料
●柳活:以學唱(戲劇)為主的相聲
●腿子活:在相聲表演中,演員為表演戲劇,帶點小化妝,分包趕角,進入角色來表演,之後還要退出來敘事的段子。
●貫口(活):大段連貫且富於節奏性的台詞,以《大保鏢》和《文章會》為典型,相聲行內有「文怕《文章會》,武怕《大保鏢》」。
●怯口活(怯口):運用方言或外語表演,如:豆腐堂會、山西家信等。
●現掛(砸掛,抓哏):現場抓緊取題材引起笑聲
常用道具
●醒木:來自評書,經常在長篇單口相聲中也會用到。
●摺扇:在表演過程中可以虛擬為其他物品:刀槍棍棒(《大保鏢》)、筆(《楊乃武寫狀》)、鼓槌(《口吐蓮花》)等。
●手絹:可以在化妝時作為道具使用,比如《學四省》《武松打虎》《捉放曹》
●桌子,傳統相聲中常用的道具。表演對口相聲時為逗哏站在桌外,捧哏站在桌子里邊。表演柳活時則以桌子區分前後台和上下場門。
●御子:唱太平歌詞時伴奏的樂器,一般是兩個竹板。 [編輯本段]相關表演形式●雙簧
●口技
●開場小唱
●太平歌詞 補充回答: 傳統相聲
《找堂會》、《大保鏢》、《文章會》、《誇住宅》、《開粥廠》、《當行論》、《報菜名》、《地理圖》、《黃鶴樓》、《八大改行》、《八扇屏》、《三近視》、《白事會》、《扒馬褂》、《論捧逗》、《繞口令》、《關公戰秦瓊》、《蛤蟆鼓》、《金殿鬥智》、《珍珠翡翠白玉湯》、《山東人鬥法》、《假行家》、《金剛腿》、《反七口》、《批聊齋》、《批三國》、《歪講三字經》、《歪講四書》.《韓信擊缸》.《小神仙》.《反四輩》.《丟驢吃葯》.《雙槐樹》.《碩二爺》.《君臣鬥智》.《楊乃武寫狀》.《口吐蓮花》.《醋點燈》.《賣五器》.《邵康節測字》.《字像》.《大相面》.《大西廂》.《對對子》.《怯拉車》.《怯賣菜》.《揣骨相》.《大上壽》.《八扇屏》.《對對子》.《化蠟扦》.《波斯貓》.《訓徒》.《老老年》.《窩頭論》.《歪批百家姓》.《五百出戲名》.《洋錢傷寒》.《賊說話》.《三節會》.《哏政部》.《麥子地》.《巧嘴媒婆》.《楊樹標》.《槍斃劉漢臣》.《白宗巍墜樓》.《熬柿子》.《賣布頭》.《找五行》.《黃半仙》.《風雨歸舟》.《日遭三險》.《黃鶴樓》.《捉放曹》.《打燈謎》.《古董王》.《賣掛票》.《韓復渠演講》.《朱夫子》.《汾河灣》.《康熙私訪》.《開茅房》.《吃餃子》.《揭瓦》.《打油詩》.《粥挑子》.《戲迷擺壽》.《戲迷砸砂鍋》.《戲迷入洞房》.《傻子轉文》.《傻子拜壽》.《紀曉嵐》.《百獸圖》.《小諸葛測字》.《山東跑堂》.《山西家書》.《買估衣》.《三性人》.《買賣論》.《怯跑堂》.《傻子進城》.《偷斧子》.《怯跟班》.《讀祭文》.《道光吃熱湯面》.《五人義》.《娃娃哥哥》.《贊馬詩》.《三瘸婿》.《三怪婿》.《吃西瓜》.《小淘氣》.《王二姐思夫》.《張飛爬樹》.《酒令》.《學四相》》.《學四省》.《學梆子》.《玉堂春》.《四大名旦》.《訓子》.《賣葯糖》.《財迷還家》.《切糕架子》.《學滿語》.《怯洗澡》.《戲迷遊街》.《武訓徒》.《學京話》.《戲迷轉》.《改良拴娃娃》.《說樂夢》.《庸醫》.《點痦子》.《渭水河》.《姐夫戲小姨》.《賣黃土》.《增和橋》.《問路》.《避雨》.《行話》.《說大話》.《磕巴論》.《中秋節的生日》.《忌字》.《跑媒拉纖》.《買金筆》.《江南圍》.《借轎子》.《討軍餉》.《九頭案》(註:此傳統相聲已失傳下半部分,殘存上半部分).《數來寶》.《學唱數來寶》.《對坐數來寶》.《找陳宮》.《雜學唱》.《追柳》.《戲曲哭笑論》.《山東二黃》.《哭四齣》.《烏龍院》.《學漢劇》.《學墜子》.《學大鼓》.《學唱太平歌詞》.《學英語》.《洋鼓洋號》.《外八扇》.《朋友論》.《聖賢愁》.《傳代錢》.《怯算命》.《賭論》.《反正話》.《聚寶盆》.《算人口》.《兩頭忙》.《扭嘴兒》.《改良數來寶》.《賣馬》.《法門寺》.《草船借箭》.《戰長沙》.《攜琴訪友》.《屬牛》.《二十四孝》.《杜十娘》.《下神兒》.《糊塗一輩子》.《一妻一妾》.《熟了就好了》.《送媒》.《大力丸》.《翻跟頭》.《皇帝選陵》.《十二缺》.《灶王爺》.《白蛇傳》.《假斯文》.《借火兒》.《兄妹聯句》.《孟姜女》.《競水》.《暴發戶》.《家務事》.《慈禧入宮》.《學行話》.《黃白胖子》.《九月九》.《閻王請醫》.《看葡萄》.《乘嘴衙役》.《家兄》.《文廟》.《雙音字》.《倒坐觀音台》.《刮眉毛》.《東坡魚》.《俏皮話》.《幫廚》.《寫對聯》.《竇公訓女》.《連升三級》.《天文學》.《大娶親》.《學西河》.《稱謂》.《金龜鐵甲》.《傻子學乖》.《打元宵》.《答非所問》.《樹沒葉》.《獻地圖》.《揭醜》.《學徒》.《羅成戲貂蟬》.《失空斬》.《英台修書》.《學京劇》.《五行詩》.《雞冠花》.《哭當票》.《人情話》.《珍珠倒卷簾》.《五興樓 》.《洪鸞喜 》.《吃月餅》.《過關》.《南方話》.《故事謎語 》.《迷信論》.《天王廟》.《扒員外皮》.《雜學唱》.《萬人迷》.《哭論》.《滑油山》.《梁祝哀史》.《夢中婚》.《燒骨記》.《遇皇後》.《四管四轄》.《洪洋洞》.《南彈北弦》.《斷弦》.《武松打虎》.《方言誤》.《弦子書》.《江湖口》.《八大吉祥》.《打醋》。等
現代相聲
《似曾相識的人》、《八十一層樓》、《買猴》、《釣魚》、《夜行記》、《訓徒》、《五官爭功》、《虎口遐想》、《小偷公司》、《老鼠秘語》、《很難說的國語》、《真真假假》、《肉爛在鍋里》等。

4. 相聲的家譜

歷史沿革
早期發展
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摹擬別人的言行,後發展成為象聲。象聲又稱隔壁象聲,明朝即已盛行。相聲起源於華北地區的民間說唱曲藝,在明朝即已盛行。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成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一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後來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的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綜合為一體,成為名副其實的相聲,而經過多年的發展,對口相聲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相聲形式。 相聲起源於北京,流行於全國各地。一般認為於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是以說笑話或滑稽問答引起觀眾發笑的曲藝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變而來的。到了晚精年代,相聲就形成了現代的特色和風格。主要用北京話講,各地也有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 在相聲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庄於諧,以諷刺笑料表現真善美,以引人發笑為藝術特點,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張三祿是目前見於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根據相關記載並推測:張三祿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藝人,後改說相聲。他的藝術生涯始於清朝的道光年間。在《隨緣樂》子弟書中說:「學相聲好似還魂張三祿,銅騾子於三勝到像活的一樣。」但是一般來說,相聲界把朱紹文(窮不怕)稱作他們的祖師爺。 抗日戰爭時期,一些相聲演員表現出民族氣節。常寶堃曾經兩次因為諷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張壽臣公開贊揚吉鴻昌等人的抗日,批評當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為諷刺當時天津的警察「賤」遇到麻煩。
在中國大陸的發展
1949年後,一大批以侯寶林為代表的從中國共產黨建政之前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就在說相聲的演員逐漸轉型,將相聲的內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別人生理缺陷之類的段子。相聲快速普及,成為全國性、全民性的曲藝形式。相聲的流行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它是一種以聲音為主的藝術,適合以被普及的無線廣播作為主要媒體。相聲被稱為「文藝戰線上的輕騎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傳統相聲之外,初期還有很多諷刺型的相聲,諷刺「舊社會」或者新時代思想落後的人。但由於共產黨的政策,一些人意識到歌頌社會主義的相聲的需要。1958年總路線時期,一批歌頌型相聲開始大量出現。其間以馬季等為代表人物。 盡管如此,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聲藝人遭到打壓,曾一度讓相聲在中國大陸絕跡,只有一些歌頌型相聲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仍然能夠演出。 文革之後,相聲迅速走紅。以 姜昆、李文華的《如此照相》和常寶華、常貴田的《帽子工廠》為代表的一大批諷刺「四人幫」的相聲迅速流行。從前侯寶林等人的相聲也重新在廣播電台播出。 進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藝形式小品的沖擊下,表演形式簡單的相聲不再得到以電視為主要傳播媒體的觀眾的青睞。一些新的相聲形式,如彈唱相聲、相聲劇等被發展出來,但市場仍然不大(與此同時,相聲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盡管如此,這段時間里著名相聲大師馬季相聲還是獲得了不小的發展:新一代演員涌現出現,各種內容和形式上嶄新的相聲段子不斷登台,形成了有別之前的「當代相聲」。其中無論是歌頌娛樂型還是針砭時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眾歡迎的例子。在這一時期的各種大小文藝場合,相聲仍是娛樂大眾的主角。 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相聲開始逐漸式微,新段子越來越少,膾炙人口的更是鳳毛麟角,而且內容中諷刺時政的內容也日益罕見,老式的純娛樂風格相聲開始逐漸占據絕對主流地位。在此同時,包括許多知名演員在內的相聲演員離開了相聲舞台轉而從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卻不多。相聲的地位逐漸為繁榮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紀初,相聲在中國大陸處於青黃不接的局面:老一輩藝術家紛紛隕落,1980年代當紅的演員們對於相聲的發展也表現出了力不從心的狀態;在為了重振相聲舉辦的「全國相聲大賽」中,新生代亦始終不見勃興。(中國中央電視台分別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國慶節和2008年五一黃金周期間舉辦了四屆全國相聲大賽。首屆和第二屆受到了觀眾的好評,第三屆第四屆相聲大賽卻被指「看不到相聲的相聲大賽」。第三屆相聲大賽閉幕式中馬季與主持人周濤和畢福劍合說的相聲《學相聲》成了馬季最後的公開相聲演出。)相聲的發展前途不被多數人看好,但是在媒體以外的地方,許多以傳統方式演出的相聲劇團還是保留了一定水平並具有相當多觀眾的。在天津的許多小劇場與茶館都可以聽到相當精採的傳統相聲。而同樣曾在茶館傳統方式演出的郭德綱在2005年之後的突然走紅,雖然不同於真正的茶館相聲,但還是給觀眾帶了一些對傳統的認同。
在台灣的發展
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一批相聲演員也到了台灣。當年,魏龍豪(魏蘇)和吳兆南結識,在中國廣播公司、警察廣播電台等廣播電台一同主持相聲節目。隨後在1967年起,開始收集資料灌制『相聲集錦』、『相聲選粹』、『相聲捕軼』以及『相聲拾穗』。 最初,相聲的主要聽眾是以眷村為主的外省人。近年來,由表演工作坊(簡稱「表坊」)於1985年推出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由李立群、李國修主演)之後,造成了轟動。 接著,「表坊」於1989年推出了《這一夜,誰來說相聲?》(由李立群、金士傑、陳立華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灣怪譚》(李立群單口相聲),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由李立群、馮翊綱重新詮釋),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們說相聲》(馮翊綱、趙自強、卜學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們說相聲》(趙自強、金士傑、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後,在2005年,推出了《這一夜,Women說相聲》(方芳、鄧程慧、蕭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四月,馮翊綱、宋少卿組成相聲瓦舍(隨後加入黃士偉),開啟了舞台劇融合相聲藝術的創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輔佐『可以演戲劇團』推出第一部作品『給我一個膠帶』。 1993年,台北曲藝團成立,除了相聲以外,同時推出許多中國特有的說唱藝術,如雙簧、數來寶、快書、京韻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單弦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藝人夏禕、干德門合演《大宅,門都沒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沒大沒小說相聲》,於2005年五月,獲得第16屆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最佳曲藝專輯獎。
在馬新地區的發展
國共內戰之後,一部分中國南部的演出團體前往馬來亞地區發展(當時新加坡,馬來西亞尚未獨立)。相聲藝人馮翔、白言、路丁在馬新地區表演相聲。因為馬新地區所獨有的多元語言環境使得「馬新相聲」較「大陸相聲」和「台灣相聲」別具一格,但也因為了中文並非主流語言的問題使得馬新相聲界的職業演員很少。

http://ke..com/view/6749.htm?fr=ala0_1_1

5. 相聲演員常貴田年齡多少

相聲演員常貴田的年齡 : 74歲。
常貴田,1942年生於相聲世家,相聲大師常連安長孫,小蘑菇常寶堃長子。海政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藝術指導。1954年拜趙佩茹先生為師學習相聲。1958年入伍中國 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至今(副軍級)。多年來,他走遍祖國各地,成為國內廣大觀眾喜愛的笑星。常貴田老師不但有深厚的傳統相聲基礎,而且能自編自演 創作新的相聲作品。如《喇叭聲聲》、《動力研究》、《帽子工廠》、《祝你成功》等,均被評為優秀作品。
徒弟:李志有、朱海堂、張勇、張令奇(張碩)

6. 常貴田與常遠的關系

常氏相聲創始人是常連安先生,後承續其子常寶堃、常寶霖、常寶霆、常寶華、常寶慶、常寶豐,第三代則有常貴田、常貴生、常貴德,如今第四代的常亮、常遠、楊凱等。所以常貴田與常遠是叔侄關系。

7. 相聲演員常貴田的父親是誰

樓主你好
常貴田,1942年生於相聲世家,相聲大師常連安長孫,小蘑菇常寶堃長子。海政文工團國家一級演員、藝術指導。1954年拜趙佩茹先生為師學習相聲。1958年入伍中國 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文工團至今(副軍級)。多年來,他走遍祖國各地,成為國內廣大觀眾喜愛的笑星。常貴田老師不但有深厚的傳統相聲基礎,而且能自編自演 創作新的相聲作品。如《喇叭聲聲》、《動力研究》、《帽子工廠》、《祝你成功》等,均被評為優秀作品。

8. 誰能提供馬季老師帽子工廠相聲台詞

請注意,相聲《帽子工廠》的作者和表演者,不是馬季,而是常貴田、常寶華。

與常貴田的帽子工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錦尚女裝批發 瀏覽:311
90的腰圍穿多大褲子 瀏覽:276
巴寶莉男圍巾多少錢一條 瀏覽:74
牛仔褲灰色怎麼辦 瀏覽:738
男線衣外套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872
批發手套帽子質量好最低價 瀏覽:171
pu皮風衣秋女背心 瀏覽:258
什麼紅的男襯衫好看 瀏覽:332
有領子的羽絨服怎麼折 瀏覽:924
男生白色的褲子配什麼顏色的鞋 瀏覽:200
假面騎士菲律浦女裝照片 瀏覽:914
舊針織衫怎麼處理 瀏覽:338
褲子直筒短褲怎麼打板 瀏覽:607
為什麼皮衣做舊 瀏覽:594
用卡紙做帽子視頻大全 瀏覽:899
用樹葉做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146
美女上衣褲子搭配圖片 瀏覽:528
韓版男背心羽絨服 瀏覽:382
男士襯衫尺碼怎麼選 瀏覽:608
黑白豹紋風衣 瀏覽: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