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甫有的軼聞趣事 誰知道啊 發表下
1、憤斥皇親
唐玄宗當政時期的唐王朝,在當時的世界上是一個大國。但就在這表面上看起來仍然強大的大國里,因上下其手等諸多原因,業已孳生著崩潰的徵兆。終於唐王朝迅速走向傾覆的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發生。
杜甫獲悉這種情況後,覺得當權者不顧民生只顧自己享樂的做法,定然會導致國家的敗亡;於是他便大為憤慨地揮筆寫下後來被選進著名選本《唐詩三百首》的詩作,亦即題為《麗人行》的七言長篇古詩。
該詩由於把楊家那炙手可熱的奢侈生活作了大膽的諷刺和深刻的揭露,成為一首名副其實的「史詩」;而人們還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炙手可熱」,用來表明氣焰很盛,權勢很大的那一號貨色。
2、因為狂傲差點被殺
杜甫和李白的相遇,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
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所以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杜甫自己也曾經回憶年少時的「輕狂」,那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杜甫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
杜甫在長安四處碰到的都是牆壁。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就好比現在某人自稱和魯迅不相上下一樣。
杜甫目空一切的氣勢,實在也不比李白差多少。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
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邪門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
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嚴武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杜甫這樣沒事就摸老虎須子玩,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
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面正是這樣吧。
3、從政消極引退
杜甫的詩歌時常出現放歌縱酒的描述,中間多少能夠體現出一點他的疏狂。而他的固執倔強,好像卻不容易看到。
安史之亂爆發後,宰相房綰率兵與叛軍大戰失利,被朝廷罷官。杜甫此時剛剛當上了負責進諫的左拾遺,就向同樣登基不久的唐肅宗上疏,認為房綰沒有大罪過,應該仍舊給予重任。這還不算,在朝廷上面見唐肅宗時,杜甫盯著這件事情不放,糾纏不休。
除了態度異常堅決外,大約他又犯了老毛病,說話有點沒上沒下,終於把唐肅宗弄火了,下令審訊杜甫。這次是宰相和御史出面求情,大意是杜甫說話雖然沒分寸,但也算盡職盡責,杜甫這才免了刑罰之災。
而僥幸逃過一劫後的杜甫居然還不見好就收,再次上疏為房綰的事情喋喋不休,很有點不知死活的勁頭。這種不屈不撓的脾氣和唐朝初年的名臣魏徵非常相似,不達目的決不收手。
但魏徵風雲際會、恰逢明主,遇到了唐太宗這樣千古少見的頭腦清楚的皇帝,才成就了一代諫臣的名聲。縱然如此,唐太宗還經常被氣得嚷嚷,要殺了這個不知進退的傢伙。
杜甫碰到的唐肅宗可就沒那麼明白了,從此就不怎麼搭理杜甫,不久更找了個借口遠遠地把他打發了事。在嚴武手下當差時,杜甫還是舊習不改。杜甫和嚴武幕府的同僚不和,幹了一段就不耐煩了,請求嚴武批准辭職。嚴武沒有答應,杜甫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報告申請。
碰上這樣的倔脾氣,嚴武大概也被磨得受不了,只能讓杜甫回草堂當平民去了。這個事件看來是杜甫一生的一個轉折。從在唐肅宗中央政府的積極進取,到在嚴武地方政府的消極請辭,杜甫從政的熱情似乎消退了。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對國亂民困的憂慮始終如一。
4、杜甫與老婦
杜甫在夔州一所破舊的草堂寓居期間,一天深夜,他正為國家內亂而憂慮,加之當時貧病交迫,不免感慨萬分。睡在身邊的妻子楊氏忽然用胳膊推了推他,輕輕地對他說:「你聽,外邊有響動。」
杜甫側耳聽了一會兒,果然聽到草堂外有動靜。於是,他悄悄地下了床,將簾子拉開,見棗樹下依稀有個人影在晃動。杜甫輕輕地走了過去,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個老婦人在用竹竿打樹上的棗子。
這老婦人每打落幾個棗子,便用手在地上亂摸亂尋,撿到了棗子,連忙塞進嘴裡囫圇咽進了肚裡,看樣子幾天沒有吃飯了。杜甫也就沒有驚動她,折身回到了屋內。
楊氏問:「有人么?」
「有個老婦人在打棗子。」
「這么深更半夜來打棗子吃,怕是餓壞了!」楊氏說,「桌上還留有一碗菜粥,我去端給她充充飢吧。」
楊氏邊說邊穿好粗布衣裙,端起碗就往外走。杜甫也隨手取衣披上,跟了出來。那老婦人見有人來了,扔下竹竿,跌跌撞撞地朝外跑。楊氏輕聲喚她:「老嫂子,請留步。」
也就喘著氣停下了腳步。慘淡的月光下,杜甫見老婦人瘦骨嶙峋,衣不蔽體,頓時大動惻隱之心,忙解下披在自己身上的衣服,搭在老婦人的肩上。楊氏又把一碗菜粥遞了過去,讓老婦人吃了。老婦人頓感一陣溫暖,望著杜甫夫婦,老淚縱橫。
當杜甫問起老婦人的身世時,老婦人哭道:「我就在草堂西邊那間草棚子里住。丈夫和兒子早被官軍拉去當苦力,至今不知死活……現如今我無依無靠,只有靠挖野菜糊口度日。這幾天因挖不到野菜,餓得實在不行了,才來偷棗子」
杜甫說:「老嫂子,快別說『偷』字了,這棗你要吃就打吧!」
楊氏也關切地說:「以後你白天來打吧,半夜三更的,可不要跌倒了。」
老婦人千恩萬謝地離去了。杜甫和楊氏默然回屋,點起小油燈,再也無法入睡。轉眼一年過去,杜甫全家買舟東下。臨行前,杜甫找來老婦人,對她說:「我走後,新來的主人姓吳名南卿,是我的好友,我已囑托過他,你還是可以照樣來打棗!他不會為難你的!」
老婦人感激地點點頭,真有千言萬語要說,但卻無從開口。她朝杜甫拜了三拜,默默地祝願恩人全家一路平安。誰知杜甫走後,吳南卿不但沒有按杜甫的囑托辦,反在草屋周圍築上了高高的籬笆。
杜甫得知此事後,特意寫了一首題為《又呈吳郎》的詩:「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認真。已訴徵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中。」
吳南卿讀後,馬上領悟到杜甫的良苦用心:既表達了對老婦人哀憐的感情,又抨擊了不平的社會以及戰爭引來的災難。他頓覺羞愧不已,忙叫人拆除籬笆,並親自去老婦人家賠禮道歉。
幾個月後,吳南卿離開夔州回到忠州。臨走那天,他把草堂收拾得乾乾凈凈,請老婦人住進來。吳南卿說:「遵照杜公的意思,我走後,這草堂便是你的了。那棵棗樹望悉心照料,杜公最喜愛吃棗,說不定哪一天還會來!」
從此,老婦人晚上施肥,早上澆水,棗樹越長越粗,棗兒越來越甜。老婦人非常懷念杜甫,每逢收棗,她都要精選一批飽滿的、顏色好的棗子,攤在草席上讓太陽曬干,然後用蜜水浸泡數日再撈起來,風干後,貯藏在壇子里。
一天天過去了,一月月過去了,棗壇一隻只增多,杜甫卻沒有回來。老婦人望著棗樹,心中十分惆悵,她多麼渴望恩人回來吃棗呵!
5、杜甫賣葯謀生
詩人在35歲左右時到達當時的京城長安,在那裡他遭到奸臣李林甫政治陰謀的打擊,沒有考中,經濟上一無比一天困窘,為了維持生活,他便設法找到了一個副業——賣葯:以送葯的方式,作為接受別人幫助的條件,這內含的苦心也實在難言了。
杜甫第二次賣葯是在甘肅。公元759年,他48歲到了秦州(今甘肅天水),生活更加困難。他的詩中出現采葯、制葯、賣葯的句子更多了。如「秦州雜詩」二十首中便有「曬葯能無歸,應門亦有兒」之語,可見此時連杜甫的妻子也參加制葯了。
他辛勤地灌溉培育著各種葯草,同時也和以前在長安一樣,不時派人將葯送到城裡,換取「葯價」。詩人最後一次賣葯就顯得更其凄慘。公元770年,杜甫59歲,窮得連陸上都沒有安身住所了,只得住在船上。
在湘江下游的潭州,老弱多病的杜甫在漁市上擺著葯攤,以維持一家生活。這一年的冬天,這位偉大的詩人便與世長辭了。從杜甫賣葯的歷史,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到,天才的詩人在舊社會里,命運是多麼悲慘!
2. 一個李字和一個戴著有張字帽子的人,猜六個字
張冠李戴
zhāngguānlǐdài
[釋義] 冠:帽子。把姓張的帽子給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錯了事實或對象。
[語出] 明·田藝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諺曰:『張公帽掇在李公頭上。』」
[正音] 冠;不能讀作「ɡuàn」。
[近義] 破綻百出 似是而非
[反義] 無可非議 毫釐不爽
[用法] 用作貶義。比喻無意中弄錯了事實或對象。一般作謂語、狀語。
[結構] 主謂式。
[例句]
①把李白的詩說成是杜甫的;這不是~嗎?
②這些人採用~手法;硬把物理學上的「相對論"說成是哲學上的「相對主義"。
[英譯] confuseonethingwithanother
3. 形容帽子的詞語有哪些
1、倒冠落佩 2、冠袍帶履 3、鞭絲帽影 4、毀冠裂裳 5、怒發沖冠
[拼音] :
1、倒冠落佩 dǎo guān luò pèi形容棄官歸隱。
2、冠袍帶履 guān páo dài lǚ
3、鞭絲帽影biān sī mào yǐng
4、毀冠裂裳huǐ guān liè cháng
5、怒發沖冠nù fà chōng guān
4. 杜甫是戴什麼樣的帽子的
肯定是布帽子
5. 中國歷史上兩頂特殊帽子,「綠帽子」與「烏紗帽」有什麼樣的故事
綠帽子」的演變過程長達兩千年,「烏紗帽」則起源自南朝劉宋年間(另有說東晉時宮中就開始流行)。秦漢時期規定犯人穿一種特製的衣服,稱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漢書·刑法志》有載「姦邪並生,赭衣塞路」,可見至遲在漢代「赭衣」已為罪犯的代稱。
至隋朝,「烏紗帽」作為「常服」的帽子,也是皇帝、貴臣、百官士庶等,貴賤通用。唐初,「烏紗帽」曾一度是皇帝及皇太子專用的帽子。李世民即位後詔令「烏紗帽」為天子及百官士庶皆可戴用。因而,在唐代「烏紗帽」不過是一種日常便帽。杜甫曾有詩雲:「不眠瞻白兔,百過落烏紗。」說他晚上睡不著望著月亮,月光不知道多少次映照在他的烏紗帽上。但當時的杜甫並無官位。
6. 帽子的由來或者歷史
一、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一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一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綵線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志。冕冠的兩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另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表示不聽信讒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一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一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一個人的精神氣質。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麼,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一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
7. 古代貴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稱為什麼
貴族戴冠、弁、冕。
冠:貴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標志,是貴族男子的常服。該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禮的。有人為了合乎禮,甚至獻出生命。《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冠不免。」結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謝罪之說,摘去冠,表示自己有過錯,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貴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達官貴人的代稱。李白《古風》:「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與童子對舉,則冠強調的是成年人。《論語.先進》:「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詞,則指剛剛進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頭發束住,同時也是一種裝飾。冠圈的兩旁有絲繩,用來在下巴上打結,將冠固定在頭頂上,這兩根絲繩就是纓。戴冠前要將頭發盤在頭頂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寫作縰,是一塊黑色的帛)把發髻包住,然後再戴冠。戴上冠後,還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漢代以後叫簪)左右橫穿過冠圈和發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發髻。後來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頭發的叫發髻。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發笄尖的一端分作兩股,形狀像叉子,叫做釵。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種人:小孩、平民、罪犯、異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貴族戴的比較尊貴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製作,由幾塊拼接而成,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紅中帶黑的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其樣子大致與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諸侯、大夫的祭服。《說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漢代以後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詞是皇帝的代稱。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8. 杜甫死亡的真相
相較於王勃的溺亡,李白的醉亡,唐朝的另一位文化名人杜甫的死則凄涼得多。杜甫一生窮困潦倒,生活尚需別人接濟,最後定居成都草堂,還要忍受「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盡管如此,歷史還是讓這兩位殿堂級人物有過世紀會面,而李白為杜甫贈詩:
《戲贈杜甫》
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
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杜甫也回贈:
《贈李白》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後來,李白與杜甫在兗州再一次相遇,而這次李白為杜甫贈詩: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飛蓬各自遠」一語成讖,此後杜甫與李白就真的再無機會相逢。杜甫從此開始了「孤單思念」:
《春日憶李白》
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
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
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
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
《天末懷李白》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冬日有懷李白》
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
更尋嘉樹傳,不忘角弓詩。
短褐風霜入,還丹日月遲。
未因乘興去,空有鹿門期。
飫死耒陽
關於杜甫的死,《新唐書》中記載:「大歷中,出瞿塘,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夕)卒,年五十九。」
後人描述的情形是,杜甫出四川沿水路前往郴州投奔親戚,途經耒陽的方田驛時,遭遇大水,杜甫的孤船被困江上不得行走,一困就是10天。好在天無絕人之路,杜甫的名號還是非常響亮的,於是耒陽令差人送去了香噴噴的烤牛肉外加一壇白酒。可是危險也悄然而至,快要餓瘋了的杜甫當即一頓暴食狂飲,而他的消化系統承受不了如此突如其來的重負,當天夜裡倒下後就再也沒能起來。他被酒肉奪去了生命,史稱「飫死耒陽」。
9. 關於杜甫的故事
1.年少輕狂差點被殺,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相遇於洛陽,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大事。他們一起在山東一帶漫遊,一起拜訪當時著名的道士。杜甫這樣形容他們的日子:痛飲狂歌,飛揚跋扈。即便多少有點誇張,那也是狂放不羈了——這就是青年時期的杜甫。
在盛唐這樣一個時代,人們胸襟開闊宏大,思想生氣勃勃,狂放被認為是自信健康的一種美,所以李白的灑脫那樣受人景仰,杜甫也自然流露著時代的驕傲。他們一起登臨高台,慷慨懷古、縱論天下,令周圍的人艷羨,又令人們覺得高深莫測。
這是一個躊躇滿志的杜甫。和李白一樣,他也是滿腔治國平天下的狂想。不同的是,當時的李白已經從長安鎩羽而歸,而杜甫卻正懷著一肚子好夢准備去碰碰運氣。等待杜甫的仍舊是失敗。即使這樣,他依舊帶著幾分年輕的狂傲。
在給唐明皇的上書中,毫不含糊地自稱才華絕不在漢代的文學大家楊雄、枚皋之下。在今天看來,楊雄、枚皋的成就聲名遠不及杜甫,但在當時,杜甫的這種說法,充分顯示了自己的「年少輕狂」。中年之後,杜甫仍然不時露出狂態。
他在四川的生活是後半生為數不多的安定日子,這全靠他的故交、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應。但是,杜甫對嚴武也經常漫不經心。和嚴武見面的時候,杜甫經常連帽子都不戴,這在當時是極其失禮的舉動。傳說中最嚴重的一次,喝醉的杜甫坐上嚴武的座位。
瞪著嚴武說:「嚴挺之還有這樣的兒子!」直呼別人父親的名諱,同樣也是當時的大忌。杜甫這完全是借酒撒瘋了。嚴武對杜甫雖然一貫友善,但身為一方軍閥,他的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為小事殺人那是常事。嚴武盡管沒有馬上發作,心裡卻動了殺機。
一天,嚴武召集部下准備去殺了杜甫,要不是嚴武的母親及時救杜甫,我們今天就看不到「青春作伴好還鄉」這樣的詩句了。在杜甫的吟誦中,人們總是看到一個關心民間疾苦、善良又熱心腸的老人,很難把他和那種輕狂對照起來。或許,人性的復雜多樣正是這樣吧。
2.杜甫小時候很貪玩,連板凳都坐不住,長到五六歲連一首詩都記不住。讓爺爺很生氣。在爺爺的嚴厲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貪玩的習慣。發奮苦讀,為了練好詩,他練習的習作裝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後曾在詩中表達了他對於詩歌創作的心得。那就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3.晚年的杜甫開了一家葯鋪子,因為杜甫他做人很正直,做生意當然也是一樣,他賣得葯材都不貴,老百姓也都負擔的起。所以葯鋪開了沒多久鎮上的人都知道了杜甫開的葯鋪,就都去他那裡拿葯材。所以鎮上其他的葯材老闆就很眼紅,打算聯合起來欺負杜甫。
就在當地的衙門書吏那裡去撒謊說杜甫看不起那個書吏。書吏就帶著人去杜甫的店裡找麻煩。那個書吏拿了一個讓人看不懂的葯方去故意為難杜甫,說如果杜甫抓不出這幾種葯就把杜甫一家人趕出這個鎮子。
可是杜甫的才學一看就知道葯方上寫的是什麼,很快把葯給了衙門書吏。書吏頓時對杜甫服氣了。並警告鎮上的人以後不能再找杜甫的麻煩。
4.相傳杜甫小時候,因父母早逝和姑姑一同居住,後來一種傳染病盛行,他和姑姑家的孩子得了一樣的病,因為大夫說要躺在東邊的床上才能好,可是在東邊只有一張床。
所以他姑姑就讓杜甫躺在那裡,之後自己的兒子死了。這讓杜甫深深感到自責,也是為他日後的憂國憂民的思想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5.一半撐死一半餓死
政治上不得志是一種不幸,但杜甫悲慘境遇的根源是他生活的潦倒,他後半生最大的敵人竟然是飢餓。天寶五年(746年),杜甫35歲,結束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來長安求仕,以實現扶世濟民的政治理想。
然而,此時的唐玄宗已然不是開明天子,他好大喜功,窮兵黷武,信用奸臣,堵塞言路,昏庸迷信,生活極端腐化。不過,他對玄宗仍然抱有幻想,以為通過忠臣的努力輔佐,迷途天子還是可以返回正路的,國家仍可回到開元盛世的局面。
於是,他積極尋求從政的道路,在艱難困苦中咬緊牙關,堅持既定觀念,困居長安達10年之久。他來長安不久,父親便去世了,這使他的生活失去了經濟來源。漸漸地,他需要依賴親友的周濟了。有時去長安城南的終南山采些草葯,拿到市場出售以糊口。
有時去買政府救濟災民而低價出售的糧食,甚至有時竟過上乞討的生活。「朝叩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飢卧動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聯百結!」都是他卑屈生活的真實寫照。衣衫襤褸,經常挨餓,動不動就是十來天沒米下鍋。
他的族孫杜濟住在長安城南郊,為了叨擾一頓飯吃,杜甫每每前去走動。這位族孫生活也不寬綽,見長輩來了,心裡老大的不樂,嘴上不好說什麼,卻在行動上表現出來:打井水淘米,使勁擺動水桶,把水攪得挺渾;到園中砍菜,放手亂砍一氣。
杜甫對此感慨萬分,使他深受感激的是有一位叫王倚的青年朋友對他的款待。有一次杜甫鬧瘧疾,折騰得面黃肌瘦,頭白眼花,大病初癒,他拄著拐杖出門散步,來到王倚家門。王倚見杜甫這般模樣,問清原委之後,十分同情,雖說家境也不富裕,還是買肉買酒,熱情地招待了他。
杜甫於艱難困苦中受此厚遇,激動得手腳輕旋,病體頓時鬆快了許多,寫詩對王倚說:「但使殘年飽飯,只願無事長相見。」 (《 病後過王倚飲贈歌 》)飢餓之苦,可以預見。杜甫曾一度把家屬接到長安城南的下杜城。
不久便因生計問題而被迫遷移到長安東北240里的奉先(今陝西蒲城縣),寄居在縣署公舍里。這種生活狀態,杜甫在長安持續了10年。等杜甫混到一個小官的職位時,已經有點太晚了。他上任不久回家探親,進門聽到的是小兒子活活餓死的噩耗。
一代「詩聖」淪落到這步慘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原來不只是眼見,還是切身之痛。生活的艱難並未使杜甫後退歸隱(當然,他也時時在詩中表露隱逸的念頭,但終未實踐),客觀上,它使杜甫始終處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之中,從而有可能對社會和人生加深認識。
安史之亂時,「餓」依然是杜甫揮之不去的陰影。在流離失所的歲月里,他拾過橡栗、挖過野芋,輾轉掙扎到四川時,已經一身是病。在杜甫的詩中,流露出對貧苦民眾那麼真切的同情哀憐,又何嘗不是他本人的付出太過沉重了。
杜甫的死也與飢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離開四川後的杜甫客居湖南,由於被突然的洪水所圍困,連續餓了9天。當地縣令用小船把杜甫救了回來,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難得饕餮一回的杜甫當晚就因為醉飽過度而辭世了。
10. 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 比喻弄錯了對象 或弄錯了事實。 這個成語是什麼
姓張的帽子戴到姓李的頭上, 比喻弄錯了對象 或弄錯了事實。這個成語是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