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唐朝帽子種類

唐朝帽子種類

發布時間:2021-06-08 20:12:01

1.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什麼

唐代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襆頭是中國古代,特別是唐朝的男子最常佩戴的「帽子」。襆頭最初是古代男子用來裹發的頭巾,後來發展成有骨架的烏紗帽。唐朝皇帝李世民穿常服時喜歡佩戴襆頭。很快,人們開始效仿皇帝,襆頭也成為唐朝最常見的帽子。

點擊查看更多《穿越時空看文明:全景手繪中國史》

2. 唐朝的帽子的釋義

唐朝男子戴的帽子叫作襆頭。
襆頭從唐初的流行「平頭小樣」開始,造型不斷變化。「周武時代」武則天賜朝貴臣內高頭巾子,又稱為「武家諸王樣」。唐中宗賜給百官英王踣樣巾,式樣高踣而前傾,這種式樣與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所用巾子「魏王踣」相似。唐玄宗開元十九年(公元731年)賜供奉官及諸司長官羅頭巾及官樣巾子,又稱官樣圓頭巾子。到晚唐時期,巾子造型變直變尖。至於包裹巾子的襆頭,唐以前用繒絹,唐代改用黑色薄質羅、紗,並且有專門做襆頭用的薄質襆頭羅、襆頭紗。

3. 各個朝代的官帽

1、秦朝的官帽高度較低,但很講究簪的花紋,顯示了身份地位。

(3)唐朝帽子種類擴展閱讀:

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並且是最古老的一種「頭衣」,官帽是官吏的制帽,與「便帽」相對。各朝代的官帽形象均有所不同,但均是一個官僚體制的外化。

東晉官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

唐代官帽

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明代官帽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烏紗帽的產生時間有幾種說法,有人說是唐朝,有人說是宋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太祖時開始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清代官帽

到了清朝,烏紗帽雖然不再用,可是「烏紗帽」仍成了人們口頭上稱呼官員的代名詞了。

清朝官帽又可以分為朝冠和吉服冠: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

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東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參考資料:網路-古代官帽

4. 中國古代唐朝的官帽

網路圖片里有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著裝。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5. 唐朝服裝和頭飾的規格。

頭飾簪釵它們是唐代普遍使用的頭飾用具,形式多樣且種類繁多。
簪、釵因形制類似,故而通常互相代替使用,略有混淆。
實則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簪的基本形制是一頭尖,一頭鈍,尖的一頭插於發中,鈍的一頭留於發外。而釵的基本形制是上端為連在一起的釵頭,下端為分作兩股的釵腳,同樣是釵腳插於發中而釵頭留於發外。
釵應當是由簪發展而來的,因其釵腳分作兩股,故可以更為牢靠地固定頭發。另外,雖然唐代男女皆為長發,但男子只用簪而不用釵,女子則兩種皆用。簪在唐代的實用功能之一是固定發髻。
簪在唐代的另一重要功用是固定冠。古代的帽大,可以戴住頭部;但冠則小,只能戴住發髻,這就需要用笄來固定冠。具體作法是將頭上所戴的冠用笄從冠旁孔中橫貫到發髻中,由另一旁
的孔中穿出來。有時為了固定得牢靠,也用雙笄從左右分別對插。固定冠的笄稱為衡笄。衡笄插進冠中固定於發髻之後,還要從左右兩笄端用絲帶拉到頜下拴住。絲帶的顏色和笄的質地根據地位身份不同而各不相同。據史料記載,唐代從天子到普通官員,所用的簪都有著嚴格的規定:天子所戴冠通常用玉簪導,也用犀簪,遇有登基、封禪等重大場合則用金飾玉簪導;皇太子之冠皆用犀簪導;而群臣三品以上用寶飾角簪導,三品以下至九品用角簪或牙簪導。簪的質地不同,就意味著身份與地位的差異。簪除了固定發髻和固定冠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形制,如簪筆和簪貂尾,則既起裝飾作用,又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此外,還有一種簪的特殊形制是簪花。早在漢代婦女就愛好髻上簪花,唐代婦女更為盛行。釵是我國古代婦女用來綰發的一種首飾。
釵與簪一樣,在唐代有著嚴格的佩戴規定,其中皇後「首飾大小華十二樹」,皇太子妃「首飾華九樹」,命婦中一品「花釵九樹」,二品「花釵八樹」,以此類推,五品「花釵五樹」。這里的花釵幾樹,就是指幾枝花釵,說明唐代女子的正式服飾中是以花釵的數量來決定其地位之高低的。

唐朝的服制

唐朝男子服裝分為常服或冠服,即是便服和禮服兩類。常服是貴族官僚以及平民百姓日常穿用的,款式,質料雖因貴賤貧富而有差別,但主要部分還是基本相同的,一般是頭戴襆頭,身穿圓領袍衫,腰系革帶,腳穿皮靴或履。從唐代壁畫等留下的圖像看,勞動者所著袍衫較短,顯然是出於勞動的需要,一般都是本色麻布製作。士人未入仕常穿白色袍衫,平民則多著褐,皂色或本色麻布粗服。冠服是皇帝,百官在會朝等正式場合穿戴的服裝。為了體現皇權的權威和等級制度的嚴格,唐朝對於皇帝太子和百官冠服有繁縟的規定,總體樣式是寬衣博帶,高冠革履。百官的冠服包括朝服,為陪祭,朝賀,禮賓,大宴會等重大場合穿用,依品級有嚴格等級規定。還有公服,比朝服更簡便些,為平時公事場合穿用,式樣,顏色,飾物也有等級的差別。

唐朝皇帝服裝顏色

在唐朝以前,黃色上下可以通服。唐代認為赤黃近似於日頭之色,日是帝皇尊位的象徵,「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故赤黃除了皇帝之外,其他臣民一律不可以使用,把赤黃規定為皇帝常服專用的色彩。唐高宗李治(公元650年至683年)初時,流外官和庶人可以穿一般的黃(如色光偏冷的檸檬黃等),至唐高宗中期總章元年(公元668年),黃色與赭黃相混,官民一律禁止穿黃。
從此黃色就一直成為帝皇的象徵。在唐人的詩歌中,也不乏類似的描寫。杜牧:「觚稜金碧照山高,
萬國珪璋捧赭袍」,陸龜蒙:「六宮爭近乘輿望,珠翠三千擁赭袍」。

敦煌莫高窟220窟壁畫為唐初繪制,畫中皇帝的冠冕前後垂旒,上衣深青,下裳絳紅,腳下著履,應該是唐初皇帝服裝服式樣相近。冠服穿著繁瑣,所以除了重大的祭祀,朝會外,皇帝一般都穿常服。盛唐後期冠服日益向常服靠攏。

唐朝官員服裝顏色

唐代官職有職事官,散官,衛官和勛官之分。職事官是有具體職守的官員,三省六部,寺監,州縣以及十二衛,折沖府的官員都是職事官。散官是一種稱號,代表一定的品階。唐朝官員分為九品,皆分正從,四品以下正從又各分上下。散官由從一品開始,共29階。文武官員「入仕者皆帶散位,謂之本品」。衛官是指親勛校尉,旅帥,隊正,隊副,親衛,勛衛等。唐朝百官服色從散官官階,服色的尊卑與職事官品級的高低沒有直接關系,而是視散官品級為准,即散官品級決定服色種類。唐朝百官的服色主要有紫,緋,綠,青等。唐高祖武德四年(621)規定三品以上常服為紫色,五品以上硃色,六品以下黃色;唐太宗貞觀年間規定: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服緋色,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黃。這是按官民的不同身份所規定的顏色。此後到了高宗上元元年(674)又進一步重申百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文明元年(684)將八九品的青色改為碧(因為青布用藍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紅色光,易與紫色相混)。從後遂相沿不變,成為有唐一代官服服色的標准色。可見官服服色以紫色為最高貴,緋色次之,綠色,青色又次之。在緋,綠,青中分深,淺色。品色共分七等,用以區別自一品至九品官的品服級別。「雖宰相之尊,而散官未及三品,猶以賜紫系銜,非賜不得衣紫」。即宰相以下,散官品階的高低決定服色的尊卑。

唐朝平民男子及士卒服裝顏色

除了官服以外,唐政府對庶民百姓的服色也有了具體的規定。在唐代規定庶人通黃白色。《唐國史補》下記載老於文場的舉子宋濟呂試不第,有朝客譏笑他說:「近日白袍子何太紛紛?」宋濟回敬了一句:「蓋有緋袍子,紫袍子紛紛致使然也。」這說明士人未入仕之前常服白袍,若一旦入仕之後,便一旦入仕之後做官可以脫去白袍,換上官服了。「袍似爛銀文似錦,將相白日上青天」,用以表示文章前程似錦,可直上青天。如果做官了還服白袍,那就是屬於違背常例。但居官者可以服民服。這就是服制所規定的「下不可逾上,上則可以服下」的基本原則。

土黃色服裝也廣泛流行於庶民之中。規定流外官,庶民,里胥「皆著黃衣」,而唐百姓不可服的是赤黃色,而不是黃色,在那期間土黃色基本是平民服裝基本的顏色,因為他們的服裝幾乎是用麻布做的,也就是近似與土黃色。在唐代前期吏卒所服的主要是黑色。從唐朝中期以後,為了防止一般民眾與士兵的服色相混淆,官方一直極力禁止百姓服黑,唐代宗廣德二年(764)政府頒布法令,「禁王公百吏家及百姓著皂衫及壓耳帽子,異諸軍官健也」。文宗開成元年(836)仍在下令,重申禁止百姓黑衣,稱:「坊市百姓,甚多著緋皂開後襖子。假託軍司。自今以後,宜令禁斷」。唐代軍人,官健也是服皂衣。在唐末,黃巢起義後,天下憂攘,一時間,士庶人都紛紛改變過去服白黃的服色而改穿黑色衣服。這說明了政治上發生的重大變化也會影響到服色的變化。

6. 唐朝官員等級衣帽怎麼區分

隋唐百官的服色有紫、緋、綠、青等。

唐太宗貞觀年間定令:百官之服三品服紫色,四品緋色,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民服黃。

高宗上元元年(674)又進一步重申官服色:文武三品以上服紫色,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庶人服黃。

官員袍服的質地、花紋、圖案也有區別。七品以上官可以服花紋綾,五品以上官袍服的紋飾圖案製作鮮麗華美,有雕、鶻、魚、雁、花、草等動植物形狀。如雕取意威武,雁取意行列有序。

據《唐會要·輿服》下記載,官員的袍服紋飾是:諸王飾盤龍及鹿,宰相飾鳳池,尚書飾雁,左右衛將軍飾麒麟,左右武衛飾虎,左右鷹揚衛飾鷹,左右千牛衛飾牛,左右豹韜衛飾豹,左右玉鈐衛飾鶻,左右監門衛飾獅子,左右金吾衛飾豸。都督、刺史飾山形紋。

後來德宗時又規定:節度使以鶻銜綬帶,取其武毅,以靖封內,觀察使以雁銜儀委,取其行列有序。儀委,即委瑞草,簡稱瑞草。此種紋飾圖案,各以文、武職掌而規定,時人稱之為「袍花」。

唐代官員還有賜紫、賜緋,即唐以散官敘職位,職事官的品階還不及三品、五品,為酬勞其勛勞,賜以三品、五品的官服以示殊榮。賜緋、紫之後,通常即可長期服用,直至告老退休。此外,又有借緋、借紫,即官員的職位低於三品、五品,可特予假借使用三品、五品官服。比如中央官出使外邦等,但職任滿期後,必須繳還,仍恢復舊的官服。這種情況在唐前期施行較為正常,但是到了中唐以後,戰爭頻繁,政府為酬賞軍功,借緋、借紫的人很多。借而不還,也就長期服用形成風俗。官服之冗濫至唐末已達到了極點。

7. 唐朝皇帝帽子和明朝皇帝帽子有什麼區別

唐、宋、明的官帽基本變化不大,唐朝的服飾影響了多個朝代。
唐朝的帽子高度下降,發簪的樣式像兩個耳朵,樣子擺脫了誇張。
宋代帽子的高度又降了些,兩邊的耳朵加長了。據說長翅帽的發明人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後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裡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退朝後,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著談就困難了。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元代的官帽更像一個草帽,只是頂端高度增加了。蒙古人的統治,使得帽子的變化也沒有傳承性。
明代又恢復了漢人的統治,使得官帽大體繼承了宋代的樣式只是有些小的變化:上部由方變園了,也叫烏紗帽。到了清朝又變成了和元代有很多類似的地方,只是加了帽檐,帽子上也有了頂戴花翎。元代和清代沒有發簪的位置了,是因為男人不再束發。

8. 中國古代帽子及官位等級劃分

1、在清代時,官帽珠子各種顏色代表不同的級別:正、從一品官的官服,文官前後均綉鶴,武官前後均綉麒麟。麒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形狀如鹿,頭上長有獨角,全身遍生鱗甲,尾似牛,古人拿它象徵祥瑞。帽頂,唐宋明的官帽上對稱的兩支就叫翅。舉例清朝: 1.一品:180兩 紅寶石帽頂 綉仙鶴 2.從一品:正俸81兩 加支524兩 紅寶石頂 綉麒麟 如: 將軍 提督 2.二品
2、最早的紗帽並非全是黑色,晉朝時的高筒紗帽,貴族們是用白紗製作,品職低下的官員才用烏紗帽黑紗。到了明朝,朝廷官員才全部都戴烏紗帽。據史載,洪武三年(1370年),明政府規定:凡文武官員入朝,都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今天舞台上的傳統戲劇,尤其是京戲,演員們穿的多是明裝,通過看戲我們可以見到明朝官員們戴烏紗帽的樣子。
烏紗帽起初是用藤編織,以草莖為里,紗為表,再塗上漆。後來官員用烏紗帽時,由於紗經過塗漆後堅固而又輕便,於是去掉藤里不用,又在紗帽上"平施兩腳,以鐵為之",也就是帽子兩側伸出兩只帽翅,這兩只帽翅從宋初開始逐漸加上,目的是防止官員們上朝站班時互相交頭接耳。如果交頭接耳,兩只帽翅相觸,很可能會把帽子碰掉,皇帝就很容易發現。
3、帽子,人稱"烏紗帽"。到了南北朝宋明帝時,這種帽子又在民間流傳開來。於是,"烏紗帽"便成為民間百姓常戴的一種便帽。
明代開國皇帝朱洪武定都南京後,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作出決定:凡文武百官上朝辦公時,一律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衫、束腰帶。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遂成為官員的一種特有標志。由此看來,"烏紗帽"作為官帽,距今也僅有600多年的歷史。
可是到了清代,"烏紗帽"又被換成"紅纓帽",烏紗帽便不再作為官員的標志。但時至今日,人們仍舊習慣地將"烏紗帽"作為官員的標志。如"丟官",依然被說成"丟掉烏紗帽"。
東晉成帝咸和九年時,成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
後來,南朝宋明帝時,有一位叫王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邊的帽子,亦稱做"烏紗帽"。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起來。無論是官員還是百姓,無論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已。當時,帽子的形狀也不固定,有的捲成荷葉形,有的像高高的屋宇,有的還伸出兩個黑紗"耳朵"。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詔書說:"自古以來,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唐朝時候,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的帽子。
烏紗帽成為官員專用的帽子並作為官員的代稱,則是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朱元璋規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從此,烏紗帽成為只有當官的才能戴的帽子,平民百姓就不能問津了。

9. 唐代文人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這樣子的

10. 唐朝臣子頭上的帽子是怎麼分等級的

綠帽子為一品

與唐朝帽子種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冬天穿酒紅色衣好看嘛 瀏覽:449
低領蕾絲搭配什麼外套 瀏覽:48
藕粉色怎麼搭配外套 瀏覽:352
成都哪兒有賣改良版旗袍 瀏覽:246
上海羽絨服做內襯多少錢 瀏覽:626
明代帽子種類 瀏覽:289
淺藍色短袖應該配什麼褲子 瀏覽:981
實驗二小通州分校校服 瀏覽:792
帽子上的標識大全 瀏覽:28
突然想在淘寶買一件校服 瀏覽:839
黑色裙子穿什麼鞋子好看圖片 瀏覽:85
屁股大扁應該穿什麼褲子 瀏覽:859
女士紫紅色寒版風衣配啥褲子好看 瀏覽:888
秦嵐生日旗袍霍思燕 瀏覽:7
廣東白雲學院要穿校服 瀏覽:652
南師附中行知分校的校服 瀏覽:682
我看校服改樣 瀏覽:227
摩卡色內衣配黑色外套好看嗎 瀏覽:750
時尚佳人女裝什麼意思 瀏覽:529
補課班校服 瀏覽: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