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是特種兵帽子
特種兵的帽子有這么幾種:作訓帽、貝雷帽、奔尼帽、棒球帽、大檐帽、作戰頭盔。
作訓帽、貝雷帽、大檐帽和作戰頭盔無須多言。至於奔尼帽和棒球帽可以再具體說說~~
奔尼帽是英語「圓邊帽」(boonie hat)的音譯,外形類似我們熟悉的禮帽,但是是軟的。
奔尼帽可以說是近年來軍帽領域的一匹「黑馬」,在實戰中大有取代傳統戰斗(作訓)帽和貝雷帽的趨勢。其原因就是奔尼帽更方便,其寬大的圓邊在沙漠可以遮陽、在雨林可以擋雨甚至避免飛蟲落入衣領,不需要的時候還可以利用帽繩將兩側的圓邊捲起,頗有牛仔之風。奔尼帽已經成為很多國家軍隊的必備。
至於棒球帽,一般都是老鳥在訓練中使用的~~
⑵ 清朝以前兵的帽子是鐵的,清兵的帽子不是鐵的吧!是什麼材料製成那種像錐子的清兵帽子
分兩種
「斗笠」是夏天戴的,叫做涼帽,篾條編成骨架,外罩綾羅。
「碗帽」是冬天戴的,叫做暖帽,但不是棉帽,其質地多為皮、呢、緞等。
⑶ 二戰時期,日本士兵帽子上的兩片布是干什麼用的呢
二戰的時候,這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矮地瓜小日本,就是一個腦袋開瘡,腳底流膿的混蛋,但這東西模仿能力,真不是蓋的。不然也不會端著比自己個頭都高的三八大蓋,邁著個羅圈腿,舉著個破膏葯旗就將整個亞洲禍禍的不成樣子。
而題主說的矮地瓜那倆塊破布,咱大華夏子民更願意叫他屁簾。那麼老梁先來說一下,這東西為啥到了咱大華夏叫屁簾呢?至於題主的問題咱往後靠靠。
為什麼叫屁簾實踐應用中,小鬼子發現,這東西不僅可以防曬,還可以防蚊蟲,如果這吸血鬼小蚊子落在後脖子上,因為走路身體搖晃,這屁簾就會自動的擺動起來,蚊子這東西就不會叮咬後脖子。
所以這裝備很適合雨林作戰的戰斗部隊。
當然這個裝備在北方嚴寒中作戰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寒冷的冬天小鬼子一不小心搞一急行軍,這香汗呱呱的往下落,這屁簾就可以吸收,防止凍傷,而且腦瓜頂上扣上鋼盔,還能防止金屬鋼盔和頭皮粘在一起。
所以,你不要小瞧了這屁簾,當年小鬼子可是用最好的布料製作的,當然到了二戰後期,由於資源緊缺,這屁簾才開始使用下腳料還有那毛巾來代替。
⑷ 二戰時日本兵帽子上的布條是幹嘛的
學名叫「軍帽垂布」。近代日本佩戴帽垂一說是受法國影響,日本陸軍軍裝受法國風格影響。日本帽垂可以拆卸,平時不帶。在野戰的時候和戰斗帽(日本正式名稱是略帽)配套使用。
實際作用是在戰斗中保護頸部。
對一個身穿軍服、頭戴鋼盔的士兵,皮膚露在外邊的部位,除了手和臉之外,還有的一個部位就是頸部。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除了和其他部位同等概率的中彈幾率,頸部還容易受到其他形式的傷害,也就是被彈片、或者炸飛起的碎石等劃傷。原因簡單分析下很簡單,作戰時士兵主要的姿勢是彎著腰或者趴著等,大部分的作戰姿勢姿中頸部要向前探出,又無法被鋼盔和軍裝覆蓋住,於是頸部裸露的皮膚,就很容易被彈片、碎石等劃傷。而人的頸部又比較關鍵,最關鍵的是左右兩側有著血管大動脈,一旦被彈片崩到頸動脈上,那麼人肯定就完蛋了。
雖然只是一層布,但因為是強度較高的帆布,而且是軟垂下來的,擋不住打到脖子上的子彈,但是對彈片、或者炸飛起的碎石,還是有著相當有效的防護作用的。另外在近身戰中,這種軍帽垂布也有防護作用。比如被刺刀側面刺刀了脖子上,有這層軟垂著的布阻擋,有一定概率能讓刺刀刺不入脖頸里。再入如果被大刀砍到脖子上,如果刀不是很快的話,則看不透這層軍帽垂布,能夠阻擋住對脖子的致命傷害。
此外在一些精銳部隊,除了這種軍帽垂布,還有這一種蒙面巾,能夠從眼睛下蒙住下半張臉,可以防止爆炸、燃燒的有毒氣體,以及被炸彈炸起的沙塵等,同時對臉也有一定防護作用。
另外大家如果仔細,可能留意過二戰時有的美國兵,配發有一種很短的圍脖。如在電影《集結號》里,八連戰士從美式裝備的國軍身上搶下來的軍裝,就有這種短圍脖。這種圍脖不光是防寒的,另外一種作用,就是想這種日本兵的軍帽垂布一樣,保護頸部盡量不被彈片碰傷。
更形象了解鬼子軍帽垂布的作用,大家可聯想下小說《亮劍》里的一個情節。李雲龍新婚之夜去查崗,結果突遭遭到日本突擊隊襲擊,戰斗中李雲龍躲到了磨盤後,被子彈打到磨盤上崩起的石頭茬,在脖子上劃出了傷口淌出了鮮血。如果當時李雲龍也有這種軍帽垂布,或者美國兵那種短圍脖,那麼就能避免受這種傷了。
⑸ 日本兵帽子為什麼有兩片布
日本軍帽上的布片稱為「軍帽垂布」,也有的簡稱其"帽垂",是日軍配發的制式用具。
一種說法是套用法軍樣式,主要用途是遮陽、防蚊蠅叮咬,這種軍帽最先是法國北非軍團使用的,在沙漠地區對防止陽光灼傷後頸,並可防蚊蟲叮咬。
近代日軍是明治時期組建的,最早採用法軍的訓練方法和服裝樣式,"帽垂"就是採用法軍軍帽的的樣式。
日本兵帽子兩塊布來源
日軍第一次在本國軍隊內大范圍使用軍帽垂布,是在明治三十二年(公元1899年)。當時日軍往台灣派遣了部隊進行駐扎,台灣就屬於偏熱帶性的氣候,有著不少潮濕的雨林以及種類繁多的蚊蟲。
於是日本天皇就在當年7月7日特意頒布了一項天皇敕令,為那些台灣駐軍發放軍帽垂布,以顯示天皇體恤臣民的姿態。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這兩片垂布並不是日軍軍裝的標准配件,而是作為軍服的選用配件之一,在有需要的時候由軍方高層統一發放。
此後一直到1938年,日本軍方在統一制定陸軍軍帽時,才將軍帽垂布隨軍帽一同發放給各部隊。
⑹ 戰爭時期士兵帽子怎麼做
那是87式大沿帽的一個特點,陸軍義務兵的帽牆是綠色、中間有一道紅杠,士官、學員、文職幹部、軍官的帽牆是全紅色。 「穿甲彈」一出場的時候就已經是二級士官了,所以他的帽牆一直是紅的;三獃子任代理班長的時候軍銜是上等兵(義務兵第二年),帽牆自然是綠底紅杠了。
另外87式大沿帽還有一個信息:將官和三級以下文職幹部帽子上的穗帶是金黃色, 將官以下軍官、三級以下文職幹部、學員、一到六級士官帽子的穗帶是銀灰色, 義務兵(2000年前從列兵到上士、00年開始從列兵到上等兵)帽子上的是黑色人造革皮帶。
⑺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除了保命,還有什麼用處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可以用來保命,比如當頭部遇到危險的時候,尖刺可以起到緩沖作用,保護頭部,另外,他還可以用來分辨敵我,還可以用作炊具做飯,可以用來辨別士氣,特別是可以用來套在長槍上做武器。
另外,可以通過這個尖刺的狀態來判斷士兵的士氣。如果士氣低沉,士兵們就會低著頭,甚至從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還有人說頭上的尖刺可以用來分辨敵我,因為在戰場上大家穿的都是盔甲,戴著頭盔,很難分辨出是敵是友,那麼頭上的尖刺就可以用來當作標志。在戰場上,環境還是非常危險的,避免在混亂當中錯傷了自己的人。所以說士兵頭上的尖刺並不是像大家說的當避雷針,主要還是考慮在作戰時候所起的作用。
⑻ 部隊首長的帽子和兵的帽子有什麼不同
1、大檐帽
樣式:活帽套,立帽牆:帽前後增加了翹度。
顏色:帽檐:軍官飾金黃色檐花,士官、士兵為黑色光麵塑料帽檐。
帽絲帶:將官為金黃色;校尉官和士官為銀灰色;士兵為黑色人造革帶。
帽牆絲帶:陸軍軍官、士官為正紅色,士兵為深草綠色;海軍官兵均為藏青色;空軍為蔚藍色。
帽牆、帽罩:陸軍為淺棕綠色;海軍帽牆為藏青色、帽罩為本白色;空軍為蔚藍色。
2、貝雷帽
樣式:國際通用貝雷帽帽形,帽左前方帽牆上綴有機銹軍種帽徽。
用料:帽面為純羊仔澳毛起絨毛紗;帽里為黑色滌綿平布。
顏色:陸軍:深棕綠色;海軍:深藏青色;空軍:深蔚藍色。
3、頭盔
頭盔是軍人訓練、作戰時用於保護頭部的一種防護器具,通常呈半球形,主要由外殼襯里和懸掛裝置組成。其外殼用特種鋼、強化塑料、皮革等材料製成,能有效的抵禦彈頭、彈片及其他打擊對頭部的傷害。
4、迷彩作訓帽
帽牆該為立帽牆、圓冒頂,大帽檐。
5、水兵帽
水兵帽是指海軍士兵的無檐帽,通常為白色或者藍色,帽檐為硬圈,前方一般標有文字,後方有兩條黑色緞帶,有的飄帶上標有文字,有的飄帶上印有勛章的綬帶標志。19世紀初,無檐水兵帽在各國海軍流傳開來。後來,由於飄帶具有側風向和裝飾作用,因此成為水兵帽的組成部分。
(8)兵帽子擴展閱讀:
軍帽的徽章標志象徵,軍隊的標志之一。有些國家的軍隊各軍種都有自己的軍徽。把具有一定意義的圖案製作成徽章作為某一軍事集團的象徵和軍事首領的標志在古代已有之。
公元前5世紀,歐洲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出現裝飾有神祗和動物小雕像或刻繪著特殊象徵性圖案(公牛、貓頭鷹和互握的手等)圓盤的矛和桿。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志。10世紀一13世紀,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樣甲胄的騎士的貴族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徵。
同時,還出現了軍事首長、高級官員的個人標志。10世紀一13世紀,西歐騎士的盔甲和旗幟上出現了區分穿戴這樣甲胄的騎士的貴族家族紋章,這是紋章主人力量、勇敢、敏捷和機智的象徵。
⑼ 新兵帽子小了怎麼辦
我同樣啊,這個問題正確看待吧~
⑽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將軍帽子的區別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鐵盔,將軍的帽子是精鐵盔,這差別是很大的。古代沒有煉鋼技術,精鐵就是最好的材料。因為兵器最多也不過是精鐵製造罷了。所以將軍的帽子能帶來更多的安全感。另外還有一點,將軍的帽子在後頸處有防護裝置,以免被敵斬首。而士兵帽子則只是光禿禿一個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