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魏晉時期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老莊、佛道思想成為時尚,「魏晉風度」也表現在當時的服飾文化中。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
男子穿衣坦胸露臂,力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魏晉的名士們多光身著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著一件類似今天吊帶衫的奇特內衣,並不穿中衣,此衣式僅見於這一時代。
女子服飾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款式多位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給人以俊俏瀟灑之感;加上豐富的首飾,反映出奢華靡麗之風。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Ⅱ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服飾有什麼特點
1、魏晉南北朝服飾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
2、魏晉南北朝兩襠鎧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
3、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
4、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
5、南北朝時期的百姓服飾--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
6、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
7、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
8、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數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
9、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Ⅲ 魏晉服裝有何特點
初襲漢制,「禮服」都是「深衣」式,皇後「祭服」為皂衣綉紋,「蠶服」為青衣縹裳,夫人「助蠶服」為縹色。晉元康元年改定「蠶服」純青,以為永制。「晉永嘉中制絳紗帔子」,為貴婦服飾,南朝各代沿漢俗,為「禪衣」、「長裙」。
Ⅳ 誰能告訴我魏晉時期的服裝風格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 數 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閆立本歷代帝王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北朝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 數 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顧愷之列女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雜裾垂髾女服展示圖(根據傳世帛畫及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本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圖及穿對襟子衫花紋長裙的婦女(北朝陶俑)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本圖為織紋錦履(新疆民風出土實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時期的百姓服飾--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戴小冠穿寬袖襦裙的樂人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本圖為褲褶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戴籠冠及小冠穿褲褶的北朝侍從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此圖為穿褲褶的男子
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兩襠鎧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磚刻陶俑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戴兜鍪穿兩襠鎧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在日本京都博物館)
魏晉南北朝服飾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Ⅳ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日常衣服以什麼樣的衣服為主
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婦女的衣服大多都是非常寬松的大袍,從一些電視劇中也能看到
Ⅵ 北魏時期的服裝是怎麼樣的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
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
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圖像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
Ⅶ 魏晉時期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魏晉南北朝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象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象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本圖為大袖寬衫展示圖及漆紗籠冠
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 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 數 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 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俗(閆立本歷代帝王圖)
魏晉南北朝時期士大夫服飾 戴巾子穿寬衫的士人(孫位高逸圖局部)高逸圖是我國古代人物畫中的傑出作品,它雖然出自唐代畫家孫位之手,但具有濃郁的魏晉風韻畫面繪四個士人,盤腿列坐於花毯之上,或戴小冠,或裹巾子,通穿寬博衫子每人身旁各立一侍者,也穿寬袖衣衫從畫面的構圖和人物的安排來看,都與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磚印壁畫相同,人物的服裝和形態以及生活器具等都是典型的魏晉南北朝形制
北朝官吏便服 左圖為戴突騎帽披小袖衫子的官吏(北朝陶俑)中圖為戴突騎帽穿褲褶袒右臂的男子右圖為戴突騎帽穿大袖衫的官吏(河北磁縣北白道出土彩繪陶俑) 魏晉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 魏晉時期一般男子服飾主要為大袖衫胯褶及兩襠等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圖中官吏外穿的服裝,形似披風,兩邊雖裝有袖子,但無實際用途從形象資料來看,隋唐時期仍流行這樣的裝束,男女都可以穿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妝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發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發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時稱緩鬢傾髻另有不少婦女模仿西域少 數 民族習俗,將發髻挽成單環或雙環髻式,高聳發頂還有梳丫髻或螺髻者在南朝時,由於受佛教的影響,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後在民間普及此圖為梳雙環髻的婦女(顧愷之洛神賦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顧愷之列女圖局部)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本圖為雜裾垂髾女服展示圖(根據傳世帛畫及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的衫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本圖為寬袖對襟女衫長裙穿戴展示圖及穿對襟子衫花紋長裙的婦女(北朝陶俑)
魏晉南北朝婦女的衫裙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多穿履靴等,有皮履絲履麻履錦履等凡娶婦之家先下絲鞋為禮鞋子的形式有風頭履聚雲履五朵履;宋有重台履;梁有分梢履立風履笏頭履五色雲霞履;陳有玉華飛頭履;西晉又有鳩頭履有的以形式定名,有的以色飾定名其中各種履不一定都是婦女所穿,如風頭立風五色雲霞玉華飛頭等屬婦女所穿;重台履是厚底鞋,男女都有之,因為南北朝時男足女足無異樣 還有加以銹紋的履,例如陸機織女怨有足躡刺綉之履;梁時沈約有錦履並花紋另外木屐在當時也為婦女穿著本圖為織紋錦履(新疆民風出土實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衫裙 圖為穿大袖衫間色條紋裙的貴婦侍從(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大袖衫間色裙穿戴展示圖(根據敦煌莫高窟供養人壁畫復原繪制)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象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其特點是:對襟束腰,衣袖寬大,袖口綴有一塊不同顏色的貼袖下著條紋間色裙當時婦女的下裳,除穿間色裙外,還有其他裙飾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製作已很精緻,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南北朝時期的百姓服飾--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戴小冠穿寬袖襦裙的樂人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本圖為褲褶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褲褶--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魏晉時期冠帽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戴籠冠及小冠穿褲褶的北朝侍從
南北朝時期褲褶 褲褶是北方游 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此圖為穿褲褶的男子
魏晉南北朝雜裾垂髾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採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纖髾所謂纖,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髾,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雜裾垂髾服展示圖
南北朝時期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左面陶俑是戴兜鍪穿明光鎧的武將;右面是明光鎧穿戴展示圖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兩襠鎧穿戴展示圖(根據出土磚刻陶俑壁畫復原繪制)
魏晉南北朝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採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採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圖為戴兜鍪穿兩襠鎧的武士(北魏加彩陶俑,傳世實物,原件現在日本京都博物館)
魏晉南北朝服飾 南北朝武士復原圖圖中前排為兩襠鎧,長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編綴而成,有的用整塊大甲片,甲身分前後兩片,肩部及兩側用帶系束圖中後排兩人所穿鎧甲為明光鎧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膝,復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臀部,腰間用皮帶系束
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是什麼樣式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大體上承襲秦漢舊制,服裝樣式由上長下短變為「上儉下豐」,寬頻褒衣變成緊身適體,各種輕巧便利的服飾開始流行。隋朝服裝以樸素為主,但隨著隋煬帝在民間大選宮女,幾千宮女上身珠光映鬢,下身彩錦繞身,專事妝飾,爭奇斗艷,服飾日趨華麗,民間婦女紛紛效仿,直到唐代依然如此。
Ⅸ 魏晉南北朝時期服裝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裝特點可以概括為:緊身、圓領、開叉。其中:
一、男服服飾
1、禮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禮服祭服,仍只有一種,與漢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異。
2、平冕服:各級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紋,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等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等七章,天子用刺綉文,公卿用織成文。
3、委貌冠服:為公卿行卿射禮之禮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緣為領袖。
4、朝服:同於漢代,天子與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來區別,亦都有五色朝服,魏晉南北朝以絳朝服為主。
5、通天冠服:魏晉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禮服。著絳紗袍,皂緣中衣,黑鞋。
二、魏晉南北朝婦女服飾,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
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從而打到俊俏瀟灑的效果加上豐盛的首飾,反映出奢華糜麗之風此圖為穿漢化衣裙的貴婦。
典型形象
1、男子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
2、女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發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發髻形勢高大,發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
Ⅹ 東晉的服裝是什麼樣的
女子服裝:
晉朝女性的服飾分為帔、褲褶。帔類似圍巾,披在頸肩部,交於領前自然垂下。褲褶為北方各民族多游牧民族,善騎射,常年涉水草,故以衣褲為主,即上身著褶,下身著褲。史稱「褲褶服」。其服式如漢族長襖,對襟或左衽,腰間系革帶,在褲管處膝蓋下緊緊系扎,方便利落。男女皆服,可作日常服用。
在晉朝,人們的穿著和身份的高低有關,貴婦一般都是穿大袖衫,顏色鮮艷,而一些婢女的服飾沒有這么艷麗,但也不單一。服飾的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下著條紋間色裙。
男子服裝:
男子的服飾以黑色為主,晉朝的男子多穿寬大外衣,或者外衣內穿著一件類似吊帶衫的內衣,並不穿中衣,這一時期的男裝多為寬大的圓領外套,文人貴族一般都穿的大袖飄飄的長袍,而普通的人一般都是穿衣袖窄小的胡服。
(10)魏晉女裝什麼樣擴展閱讀:
整體形象特點:
女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主要發型為頭梳高髻,上插步搖首飾。發髻形勢高大,發飾除一般形勢的簪扠以外,流行一種專供支撐假發的杈子,承重的意義大於裝飾的意義。
服裝商承襲秦漢的遺俗,有衫、褲、褥、群等形制,後逐漸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緊身的衫褥或者襖,衣衫以對襟、交領為多,領、袖都有緣邊;下著長裙,腰用帛帶系扎。
款式多位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群多位折戟裙,裙長曳地,下擺寬松,給人以俊俏瀟灑之感;加上豐富的首飾,反映出奢華靡麗之風。南北朝時期的百姓婦女梳丫髻,穿寬袖短衣、長裙、侍女梳環髻、穿對襟衣。
男子:
魏晉以來,社會上盛傳的玄學與道、釋兩教相結合,醞釀出文士的空談之風。他們崇尚虛無,藐視禮法,放浪形骸、任情不羈。在服飾方面,魏晉時期的男子已很少穿傳統的額審議,他們穿寬松的衫子,衫領敞開,袒露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