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襯里的風衣和沒有襯里的風衣哪個好
這兩款風衣是不同季節的搭配,當然不排除是質量不同。
如果是同一季節的服飾,有襯里的風衣比較好。
❷ 為什麼現在的風衣都不帶里子
有的是款式需要,適合天氣還不算太冷的時候穿的,一般面料比較薄。有的可能是節約成本,如果面料厚沒夾里的話,不是很實用,也不是高端產品。
❸ 為什麼有的風衣沒有內襯
主要是近幾年比較流行。雙面絨大衣為了不使邊縫和線腳等情況影響衣服的整體美觀,所以都是用手工或專用的暗縫縫紉機製作的。而所用的面料和羊絨大衣的面料是沒什麼區別的。
所以衣服好不好,不能以有沒有內襯來判斷。關鍵是看個人喜歡。
❹ 風衣怎麼講解
1)雙排扣的駝色七分袖風衣,搭配一條紅色的百褶小裙子,復古牛津鞋,少女感十足!
(2)百褶裙搭配襯衫以及格紋西裝外套,酒紅色的小禮帽、復古鞋子,英倫帥氣范!
(3)百褶裙搭配拼接鏤空的鉤花上衣,精緻華麗,很名媛的感覺。
(4)純正的藍色長寬百褶裙,復古時髦的版型,很百搭的打拚。搭配白色的T恤,休閑自在的感覺,看起來很舒心。
(5)百褶雪紡裙,搭配蕾絲針織衫,休閑中透著優雅女人味。
(6)條紋百褶裙單穿或者搭配小外套都非常好。搭配背心,將背心放進裙子,將纖細的腰肢展現,讓輕盈的裙擺將你的婀娜多姿展現得淋漓盡致。
(7)夏天糖果色長裙很特別的色彩,搭配黑色的T恤,配上腰帶,休閑中不失女人味。在夏天百褶裙可以搭配單層靴子,靴子可以很好的修飾你小腿的比例,而百褶裙也不會遮擋住靴子。這樣搭配起來會是很陽光,朝氣的一名青春少女了。這種搭配適合20左右的女生。
(8)娃娃領小衫搭配百褶裙子
裙子會讓女生顯得很有女人味,很淑女的感覺。如果用針織衫搭配百褶裙子 既可以遮擋陽光,還可以保暖。可以讓人看起來很溫和,寧靜。
(9)白色小上衣搭黑色百褶裙子,配同色打底褲。白色的上衣正好和下身的黑色裙子做反差。
顏色上的撞擊是很強烈的,永遠的經典是黑白搭配!
❺ 風衣外套製作領子和前襟用加硬襯嗎
不需要。
布襯、硬襯和無紡襯的區別就在底布上。布襯是用很薄很軟比較稀的布料做底布。硬襯的底布有很多種,有些稍硬,做旗袍領、女褲腰,有些非常硬,做帽襯、男西褲腰。
無紡襯的底布是纖維壓成的薄片,看起來象紙。底布的材料有棉的、纖混紡的,有梭織布也有針織布。無紡襯價格非常便宜。
❻ 無內襯的風衣感覺穿不到
有些羊毛大衣也沒有內襯,因為這是學院派風格的羊毛大衣,學院派風格大衣都是沒有里襯的,只有很厚實的羊毛料子。
什麼是學院派風格學院派風格最常說的是常春藤盟校的學生制服風格,當然也是美國穿著方式與英式傳統糅合後的產物。而學院派著裝並不以獨特的款式為標志,基本上都在衣服、配件的細節里。
沒有內襯的要稍微薄一些,有內襯的要厚一些,有內襯的羊絨羊毛大衣的,只是比較少。
❼ 薄款風衣要內襯好還是不要好
要。薄款風衣都是要用襯布的。風衣分兩種,一種是反領的,一種是寬松的,無論是反領的還是寬松的,領子和前面的貼邊都是要用襯布的。我們先來說說反領的衣服,如果不用襯布的話,領子很難做的服帖,有了稱布那效果就不一樣了。相反寬松式的風衣用的襯布就很少,只是把前面的貼邊和領面用一點就可以了。
❽ 請問風衣和大衣有何區別
1、起源不一樣
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
風衣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西部戰場的軍用大衣,被稱為「戰壕服」。
大衣:
2、款式不一樣
現代男式大衣大多為直形的寬腰式。款式主要在領、袖、門襟、袋等部位變化。女式大衣一般隨流行趨勢而不斷變換式樣,無固定格局,如有的採用多塊衣片組合成衣身,有的下擺呈波浪形,有的還配以腰帶等附件。
風衣款式特點是前襟雙排扣,右肩附加裁片,開袋,配同色料的腰帶、肩襻、袖襻,採用裝飾線縫。
風衣:
(8)風衣為什麼不帶襯擴展閱讀:
風衣的由來:
風衣的出現,距今不到100年。英國的衣料商托馬斯.巴爾巴尼(博柏利)年輕時就從事經營服裝面料,並積極開發新品種,他在同行的協助下,經過反復試驗,終於制出了防水加畢丁(一種細密的棉織物),使棉織品用於風衣取得了成功,並於1888年取得專利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托馬斯.巴爾巴尼為了適應戰斗的需要,設計了一種塹壕用的防水大衣,款式為雙襟兩排扣,有腰帶,領子能開能關,插肩袖,有肩章,在胸部與背上有遮蓋布,以防雨水滲透,下擺較大,便於動作。通過試用,英軍認為這種塹壕大衣便於在雨中作戰的士兵穿戴。1918年,英軍決定正式採用。
❾ 風衣沒內襯是不是檔次低
不一定
1、有內襯時衣服相當於多了一層,比無內襯的衣服看著更挺括,更有型;
2、衣服有內襯就相當於裙子里的襯裙,不容易走光;
3、衣服的內襯會將衣服的毛邊收起,使服裝平整,增添檔次;
4、衣服有內襯能防止摩擦產生的靜電。
❿ 大衣和風衣的區別是什麼
款式不一樣,現代男式大衣大多為直形的寬腰式。款式主要在領、袖、門襟、袋等部位變化。女式大衣一般隨流行趨勢而不斷變換式樣,無固定格局,如有的採用多塊衣片組合成衣身,有的下擺呈波浪形,有的還配以腰帶等附件。
大衣(Coat)是穿在一般衣服外面具有防禦風寒功能的外衣,衣長度至腰部及以下。大衣一般為長袖,前方可打開並可以鈕扣、拉鏈、魔鬼氈或腰帶束起。
具保暖或美觀功效。在古代,大衣指代古代女性的禮服,名詞起於唐代,沿用至明代。現在所稱的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
大衣起源
約1730年,歐洲上層社會出現男式大衣。其款式一般在腰部橫向剪接,腰圍合體,當時稱禮服大衣或長大衣。19世紀20年代,大衣成為日常生活服裝,衣長至膝蓋略下,大翻領,收腰式,襟式有單排紐、雙排紐。
約1860年,大衣長度又變為齊膝,腰部無接縫,翻領縮小,衣領綴以絲絨或毛皮,以貼袋為主,多用粗呢面料製作。女式大衣約於19世紀末出現,是在女式羊毛長外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衣身較長,大翻領,收腰式,大多以天鵝絨作面料。西式大衣約在19世紀中期與西裝同時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