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女裝摩托車的皮帶有幾條分別在那裡,怎麼更換!懂的朋友解釋一下謝謝!
一般來說女式踏板摩托車只有一條作為動力傳遞的皮帶,就在車左側下面的那個側蓋里,比亞喬的90發動機里機油泵還有一條很小的皮帶,不過這個很難損壞,畢竟皮帶的強度很大,甚至比鋼制鏈條的強度都不低。至於說換皮帶那很簡單,使用沖擊改錐或套筒打開側蓋,皮帶很簡單就能取下來,再把新的套上就可以,皮帶上有方向箭頭指示,裝的時候留意一下就行了,換皮帶是無需考慮前後變徑變速器的V型板,一用力就能把皮帶放進去,不過有一點提醒您,日本的發動機的傳動皮帶很難壞,一般都是前段的主動變徑變速器驅動V型板的甩珠磨損導致騎行無力,至於國產發動機就不好說了。供參考
❷ 摩托車皮帶輪作用
皮帶輪主要應用於踏板式摩托車,即相當於離心式離合器。它主要由蹄塊、彈簧及外殼等組成。在怠速或轉速很低時,蹄塊被彈簧拉住,這時發動機的動力不能輸出。加油門提高轉速時,蹄塊在離心力的作用下甩出,並逐漸與外殼緊緊壓在一起,外殼與輸出軸及車輪相連,這時發動機的動力就傳遞給後輪,車開始向前行走,提高轉速時,皮帶輪的轉速相應提高,車速也就越快。收油門後,離心力變小,當不足以把蹄塊甩出並壓緊在外殼上時,動力輸出切斷,這時車子會逐漸慢下來直至停止。
❸ 踏板摩托車中為什麼要用皮帶
因為踏板摩托車是無級變速也就是沒有檔的。踏板車無級傳動的特點:是要靠前驅動盤和後離合器盤摩擦皮帶的兩側來實現改變傳動比,從而實現起步、加速、減速。
另外使用皮帶代替鏈條的幾個好處:
1.雜訊小。
2.不用調松緊度。
3.更換方便。
4.傳動平穩,省去了後輪轂里的減振膠塊。
❹ 為了乘車安全,汽車的座位上都有安全帶,那麼,安全帶最早用於什麼
安全帶的由來及發展過程
汽車安全帶的起源。
安全帶作為汽車發生碰撞過程中保護駕乘人員的基本防護裝
置,它的誕生早於汽車。早在
1885年,安全帶出現並使用在馬車上,目的是防止乘客從馬車上摔下去。1902年5月20日在紐約舉行的一場汽車競賽場上,一名賽車手
為防止在高速中被甩出賽車,用幾根皮帶將自己和同伴拴在座位上。競賽時,他駕駛的汽車因意外沖入觀眾群,造成兩人喪生,數十人受傷,而這幾名賽車手卻由於皮帶的緣故死裡逃生。這幾根皮帶也就成為汽車安全帶的雛形,在汽車上首次使用,便挽救了使用者的生命。1922年,賽車場上的跑車開始使用安全帶;1955
年,美國福特汽車裝用了安全帶;1968年,美國規定轎車面向前方的座位均要安裝安全帶。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
家都相繼制定了汽車乘員必須要佩帶安全帶的規定,我國公安部於
1992年11月15日頒布了通告,規定從1993年7月1日起,所有小車
(包括轎車、吉普車、麵包車、微型車)駕駛人和前排座乘車人必須使用安全帶。《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一條規定:機動車行駛時,駕駛人、乘坐人員應當按規定使用安全帶,摩托車駕駛人及乘坐人員應當按規定戴安全頭盔。
目前,世界上安全帶的標准形式是尼爾斯發明的三點式安全帶,這種汽車安全帶開始為人接受始於1967年,尼爾斯在美國發表《28000宗意外報告》,當中記錄了1966年瑞典國內所有牽涉沃爾沃汽車交通意外,數字清楚顯示,三點式安全帶不但在超過半數的個案中,降低甚至避免乘客受傷的機會,更能夠保住性命。自安全帶面世以來至今,已有長達1000萬公里的安全帶,裝進全世界超過10億輛汽車內,其長度足以圍繞地球赤道250圈,或是往返月球13次之多。然而,最重要的是40年內無數生命因而獲救,證明三點式安全帶是有效的單一汽車安全設備。
❺ 踏板摩托車 傳動皮帶 這樣了有用嗎 這樣會出現什麼症狀 最近騎著很不舒服 哪個感覺說
有凹凸也是增加摩擦力,提高傳動效率的方式。到了沒有齒的地方,應該會滑一下,久而久之,會把旁邊的齒繼續打掉。
❻ 摩托車 各部分有何的作用
摩托車的構造
一、摩托車的分類
對摩托車的分類,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分類方法。國際標准(ISO3833-1977)按速度和重量將摩托車分為兩類:兩用摩托車和摩托車。我國摩托車的分類方法,大致上有兩種:一種是按排量和最高設計時速,分為輕便摩托車和摩托車。輕便摩托車發動機工作容積不超過50毫升,最高設計時速不大於50公里。摩托車指發動機工作容積大於50毫升,最高設計時速超過50公里的兩輪或三輪摩托車。另一咱是按車輪的數量和位置,分為兩輪車、邊三輪車和正三輪車三類。
一般習慣上多按用途、結構和發動機型式和工作容積來分類。如僅將它作業城市內、短距離的代步工具,則選用時速不超過50公里,結構緊湊小巧的微型摩托車或輕便摩托車。需要經常往返城鄉之間,能二人騎乘,宜選用發動機工作容積125~250毫升的普通摩托車。如行駛的道路條件較差、要求高速行駛或作一般競賽用,則選用越野摩托車。
二、摩托車的基本組成
摩托車由發動機、傳動系統、行走系統、轉向、制動系統和電氣儀表設備五部分組成。摩托車的總體結構及各部件名稱。
發動機實物圖(1張)
(一)發動機
1、摩托車發動機的特點
(1)發動機為二沖程或四沖程汽油機。
(2)採用風冷冷卻,有自然風冷與強制風冷兩種。一般機型採用依靠行駛中空氣吹過氣缸蓋、氣缸套上散熱片帶走熱量的自然風冷冷卻方式。大功率摩托車發動機為了保證車速較低與未起步行駛前發動機的冷卻,採用裝風扇和導風罩、利用強制導入的空氣吹冷散熱片的強制風冷冷卻方式。
(3)發動機的轉速高,一般在5000轉/分以上。升功率(每升發動機排量所發出的有效功率)大,一般在60千瓦/升左右。這說明摩托車發動機的強化程度高,發動機外形尺寸小。
(4)發動機曲軸箱與離合器、變速箱設計一體,結構緊湊。
2、機體
機體由氣缸蓋、氣缸體和曲軸箱三部分組成,缸蓋由鋁合金鑄造有散熱片,新型的四沖程摩托車發動機均採用頂置氣門、鏈條傳動、頂置凸輪軸結構方式。氣缸體材料以雙金屬(耐磨鑄鐵缸套外澆鑄鋁散熱片)為多,以得到較好的散熱效果。有些摩托車採用耐磨鑄鐵缸體,如長江750型、嘉陵JH70型,在一些小型輕便摩托車,如玉河牌YH50Q型小排量(50立方厘米)發動機採用鋁合金缸體內壁鍍0.15毫米硬鉻層的結構。曲軸箱由鋁合金壓鑄由左右兩箱體組合而成。有些摩托車在散熱征之間加有緩沖塊,以抑制散熱片振動發出的雜訊。
3、曲柄連桿
摩托車發動機的曲軸採用組合式,由左半曲軸、右半曲軸和曲柄銷壓合而成。左右兩半軸的主軸頸上裝有滾珠軸承,用以將曲軸支承在曲軸箱上。曲軸的兩端分別裝有飛輪、磁電機及離合器主動齒輪。連桿為整體式結構,大頭為圓環狀,內裝有滾針軸承與曲柄銷組合成曲柄連桿組。在二沖程發動機中活塞環在安裝時要注意將活塞環的開口處對准活塞環槽里的定位銷,防止活塞環在環槽內轉動,產生漏氣,劃傷缸套上的進、排氣口。
4、化油器
化油器是摩托車燃料供給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部件,位於空氣濾清器與發動機進氣口之間。一般摩托車發動機均採用進氣氣流方向為平吸式,節氣閥為柱塞式,浮子室式化油器。化油器結構主要由浮子室和混合室兩大部分組成。浮子室位於化油器的下方,有油管經油門開關通油箱,通過浮子上的針閥,保持浮子室內油麵一定的高度,使供油壓力穩定。混合室的作用是將汽油蒸發霧化與空氣混合,使發動機在各種負荷和轉速下能得到所需的混合氣。它由節藝閥、噴油針、噴油管和氣、油道等組成。
通過摩托車油門手柄的轉動帶動油門鋼絲系索操縱節氣閥與噴油針的上下移動,改變進氣喉管截面與供油量,以適應不同轉速、負荷下對混合氣的需要。在化油器的一側裝有怠速調節螺釘用來調整怠速。怠速止擋螺釘用來防止節氣閥轉動和調整節閥的最小開度。節氣閥的上方有回位彈簧,在油門手把不轉動時使節氣閥處於關閉。
在有些二沖程摩托車發動機上,為避免低速時化油器出現反噴現象,在化油器與氣缸體之間裝有控制進氣的單向簧片閥。簧片由薄彈簧鋼片製成,閥座為鋁合金件,上開有進氣口,進氣口平面與簧片接觸部件粘貼有一層油橡膠,以減輕簧片與閥座的撞擊和振動。在吸氣時,曲軸箱內形成一定的真空度,在壓差的作用下簧片閥打開混合氣進入曲軸箱,當活塞下行,換氣口尚未開啟瞬間,曲軸箱內壓力升高,簧片閥關閉,阻止混合氣倒流,提高了動發動機低速時的動力性和經濟性。
5、潤滑系統
四沖程發動機採用飛濺潤滑與壓力滑潤相結合的滑潤方式。二沖程發動機一般多採用在汽油內混入一定比例的QB級汽油機機油的混合潤滑方式。但這種滑潤方式的混合油不論發動機工況如何,均按已定的比例供給滑潤油,增加了潤滑油的消耗,燃燒不完全,積炭較多,有排氣污染。新一代的二沖程發動機都採用分離滑潤方式,裝置了單獨的滑潤油箱和機油泵。機油泵一般採用往復柱塞式可變供油量油泵,由曲軸齒輪通過蝸輪、蝸桿驅動。供油量通過油門手把、操縱鋼索與化油器節氣閥聯動,使機油供給量隨發動機轉速的變化而改變,高速時供油多,低速時供油少,供油合理,與混合滑潤方式相比可節省較多的機油。機油經高速混合氣吹散成微小的油霧,供給需要滑潤的部位,減少進入燃燒室的機油,混合氣燃燒完全,減少積炭及排氣污染。
6、起動
摩托車的起動以腳蹬起動方式為主。起動機構有以幸福XF250摩托車為代表的扇形齒輪起動機構。腳蹬起動變速桿帶動扇形齒輪、起動棘輪、離合器總成鏈輪、前鏈條、曲軸鏈輪驅動曲軸旋轉,起動發動機。當發動機起動後,靠起動棘輪的單向作用及回位彈簧的作用使起動機構恢復原始位置。這種起動機構,起動時把起動變速桿撥到空檔位置,踩下腳蹬即可起動。
另一種為一些引進機型所採用的起動蹬桿式起動機構。與前者不同,起動時首先要捏緊離合器手把,使離合器分離,變速桿可放在任何檔次位置,不必一定要放在空檔,起動後松開離合器,加大油門即可起步。當踩下起動蹬桿時,起動蹬桿軸上的棘爪與起動蹬桿傳動齒輪的內棘齒嚙合,使傳動齒輪轉動,經空轉齒輪、從動齒輪、離合器齒輪、起動小齒輪驅動曲軸旋轉起動發動機。起動後,腳離開起動蹬桿,復位彈簧使蹬桿反向轉動、棘爪脫離與內棘齒的嚙合,恢復原始位置。
在排量較大的摩托車如長江牌750D摩托車、山葉(YAMAHA)二缸摩托車、鈴木(SUZUKI)GT750三缸摩托車、本田(HON-DA)CL1000四缸摩托車等都採用起動電機起動。
(二)傳動系統
摩托車的傳動系統包括初級減速、離合器、變速箱、次級減速等幾部分組成。
1、初級減速
初級減速主要由裝在曲軸端的主動鏈輪(主動齒輪)、套筒滾子鏈條和離合器上的從動鏈輪(從動齒輪)組成,作為一次減速並將發動機動力傳到離合器。
2、離合器
摩托車離合器有以下向種結構型式:
(日本產)離合器(1張)
(1)濕式多片摩擦式離合器 離合器總成浸在機油中工作,分主動、從動和分離三部分。發動機的動力經鏈輪式齒輪傳動主動罩,罩的周邊開有溝槽,五征嵌有橡膠軟木摩擦材料的摩擦片(主動片),其外沿的凸塊放置在主動罩的溝槽中隨之一同旋轉為離合器的主動部分。四片鋼質從動片通過內齒與從動片固定盆相連接構成從動部分。主、從動片交錯安裝,固定盆用內花鍵與變速箱主軸相連,在壓蓋上的四個離合器彈簧,緊壓著摩擦片和從動片,將動力傳到變速箱。離合器為常接合型,當緊捏離合器手把通過鋼索使螺套在左罩內轉動,螺套中調節螺釘右移,推動分離推桿和壓蓋,彈簧壓力消失,摩擦征與從動片分離。
(2)自動離心式離合器 這種結構用在雅馬哈CY80、鈴木FR50等輕便摩托車上,根據發動機轉速的高低來自動控制離合器的分離與接合。離合器由主動、從動和分離接合機構組成。主動部分由離合器外罩、止推片、離合器片等組成。從動部分由摩擦片、中心套等組成。當發動機運轉時,隨著轉速的升高,鋼球所產生的離心力也隨著增大,其軸向分力克服分離彈簧的張力沿離合器外罩內的溝槽向外移動,壓迫止推片緊壓離合器片、摩擦征使離合器處於接合狀態,將動力輸出。當發動機轉速降低至怠或熄火時,鋼球離心力減小或沒有,分離彈簧的張力克服鋼球離心力使鋼球沿溝槽退回原位,離合器分離。
(3)蹄塊式自動離合器 這種結構在一些微型摩托車中使用,主動部分為由曲軸帶動的固定座,座上有三個蹄塊總成,並用銷軸連接在固定座上,彈簧將蹄塊拉向曲軸中心,使蹄塊總成的蹄片與從動部分的離合器盤之間保持一定的間隙。當轉速增高時,蹄塊產生的離心力大於彈簧的拉力時,就向外甩開,當離心力大到一定值時就與離合器盤接合,產生摩擦力帶動從動部分轉動,傳遞動力。
3、次級減速及傳動
隨著摩托車機型的不同,有皮帶傳動、鏈傳動和萬向節軸傳動三種傳動方式。在微型摩托車多用皮帶傳動方式作後傳動裝置,主、從動皮帶輪的大小決定次級減速比。一般摩托車均採用鏈條傳動方式作後傳動。鏈條傳動,結構簡單,零件少,製造和修理都方便。在變速箱的輸出軸上有後傳動主動鏈輪,後輪上有從動鏈輪,用相應的套筒滾子鏈條傳遞動力。在較大功率發動機的摩托車(如長江750摩托車),它的後傳動方式採用萬向節軸傳動,並在後輪配有一付螺旋才傘齒輪的資助級減速。
(三)行走系統
行走系統的作用是支承全車及裝載的重量,保證操縱的穩定和乘坐的舒適。行走系統主要包括車架、前叉、前減震器、後減震器、車輪等。
(1)車架 它是整個摩托車的骨架,由鋼管、鋼板焊接而成。它將發動機、變速箱、前叉、後懸掛等互相連接起來並有較高的強度與剛度。小型摩托車多採用鋼板沖壓、拼焊而成的脊骨型車架。一般摩托車採用鋼管焊接的框架、搖籃式車架或鋼板、鋼管的組合車架。一些大功率發動機摩托車採用鋼管焊接的雙托架搖籃式車架。
(2)前叉 前叉是摩托車的導向機構,把車架與前輪有機地連接起來,前叉由前減震器、上下聯板、方向柱等組成。方向柱與下聯板焊接在一起,方向柱套裝在車架的前套管內,為了使方向柱車動靈活,在其上下軸頸部位裝有軸向推力球軸承,通過上下聯板將左右兩個前減震器聯成前叉。
(3)前後減震器 前減震器用以衰減由於前輪沖擊載荷引起的震動,保持摩托車行駛平穩。
後減震器與車架的後搖臂組成摩托車的後懸掛裝置。後懸掛裝置是車架與後輪之間的彈性連接裝置,承擔摩托車的負載、緩減、吸收因路面不平而傳給後轉的沖擊和震動。
摩托車輪轂(1張)
(4)車輪 摩托車的前輪為導向輪,後輪為驅動輪,均為輻條式車輪。車輪由輪胎(內、外胎)、輪輞、輻條、輪轂、剎車制動鋼圈、軸承、前後軸組合而成。輪輞(鋼圈)由鋼板滾軋焊接而成,輪轂由鋁合金壓鑄,並將制動鋼圈鑲嵌壓鑄成一體,兩端部有凸緣用以安裝輻條。輻條外形與自行車車條相似,用以連接輪輞和輪轂。輪轂內裝有制動器,前輪還裝有速度表的蝸輪、蝸桿,後輪裝有驅動機構。
(四)轉向、制動系統
(1)轉向 前輪與車把配合控制著摩托車的行駛方向。車把安裝於上聯板上,當車把繞方向柱轉動時,上下聯板隨之轉動,並通過前減震器帶動前輪左右轉動。車把右端裝有控制化油器節氣閥開度大小的油門把柄和控制前輪制動器的閘把;左端裝有控制離合器的握把和手柄。在車把左右兩端還裝有後視鏡和各種電器開關。手把、閘把通過鋼索控制前輪制動器、離合器及化油器。鋼索有不同的規格,制動及離合器用1×19外徑∮2~∮2.5毫米單股鋼絲繩,化油器用1×7外徑∮1.2~∮1.5毫米單股鋼絲繩。
(2)制動 一般前輪制動由手捏閘把來控制,後輪制動由腳踩制動踏板來完成。摩托車的制動裝置有機械鼓式制動器和液壓盤式制動器兩種。鼓式制動器結構與汽車、拖拉機相似,制動蹄塊由鋁合金壓鑄成型,上面粘有摩擦制動片,通過制動臂轉動制動凸輪並推開制動蹄塊起到制動的目的。
制動器由油箱、柱塞閥油泵(均在車把上)、液壓油管、制動鉗、制動盤等組成。制動錯開與前叉導向近固定在一起,是制動裝置的固定部分。制動盤與車輪固定在一起,隨車輪旋轉。制動時,握緊閘把,柱塞閥移動,推動液壓油沿液壓油管進入制動鉗的兩個油缸。在壓力油的作用下,油缸推動摩擦片從兩邊緊夾住制動盤,產生很大的摩擦阻力,迫使車輪停止轉動。放鬆閘把時,液壓油路中的壓力迅速回降,油缸帶動摩擦片恢復原位,解除制動。
❼ 女士摩托車基本每輛都需要皮帶皮帶位置在哪裡
踏板(女式)摩托車的皮帶,在發動機左側長條形的傳動箱內。
❽ 摩托車 發動機的工作原理(詳細說明)
摩托車發動機
摩托車發動機的工作方式與汽車發動機相同。發動機由活塞、氣缸體和氣缸蓋組成,氣缸蓋包含氣門機構。 火花點燃燃料與空氣混合物時會引起爆炸,推動活塞在氣缸體內上下移動。 氣門隨之打開和關閉,以便燃料與空氣混合物進入燃燒室。 活塞的上下運動帶動曲軸轉動,將活塞的能量轉變為旋轉運動。 通過變速器將曲軸的旋轉力傳遞給摩托車的後輪。
氣缸
摩托車可有1-6個氣缸。 多年來,V-twin設計是美國、歐洲和日本摩托車工程師的選擇。V-twin因兩個氣缸成V字形而得名,例如下面所示的經典哈雷戴維森V-twin發動機。 注意哈雷戴維森V-twin中的45度°,其他製造商可變換此角度,以減少振動。
V-twin只是排列兩個氣缸的一種方式。 如果要使活塞彼此相對,排列氣缸時應選擇反雙型設計。 而並列雙缸發動機將活塞並排垂直放置。
當前,最流行的設計為四缸。這種設計運行更平穩,並且轉速較兩缸發動機更快。 四個氣缸可並排放置,或者呈V字型排列,V字型的兩側各有兩個氣缸。
容量
摩托車發動機燃燒室的大小與其輸出功率直接相關。 上限值約為1500cc(立方厘米),下限值約為50cc。 後一種發動機通常用於小型摩托車(機動自行車),其耗油量為每100公里2.35升,最快速度只能達到每小時48-56公里。
齒輪組
齒輪組是一組可使摩托車從完全停止到巡航速度的齒輪。摩托車上的變速器通常有4-6個齒輪。但是,小型摩托車可能只有2個。通過變速桿嚙合齒輪,就可以在變速器內移動齒輪換擋叉。
離合器
離合器的工作就是接合和斷開發動機曲軸傳遞給變速器的動力。如果沒有離合器,停止車輪轉動的唯一方式就是關閉發動機,在任何類型的機動車輛中這都是不切實際的。離合器就是一系列彈簧載入板,將其一起按下時,將變速器連接到曲柄軸上。要換擋時,摩托車手用離合器將變速器與曲柄軸斷開。一旦選定新擋,使用離合器重新建立連接。
傳動系統
可用三種基本方式將發動機功率傳遞給摩托車後輪:鏈條、皮帶或軸。鏈條主減速器系統是目前最常用的方式。在此系統中,將安裝在輸出軸上的鏈輪(即變速器中的軸)連接到通過金屬鏈附加在摩托車後輪的鏈輪上。變速器轉動較小的前部鏈輪時,沿著鏈條將功率傳遞給更大的後部鏈輪,然後轉動後輪。這類系統必須潤滑和調整,且由於鏈條伸長和鏈輪磨損,還需定期更換。
皮帶傳動是鏈條傳動的替代方法。早期的摩托車經常使用皮帶,可用彈簧載入的滑輪和手柄張緊皮帶,以提供牽引力。皮帶容易打滑,尤其在潮濕天氣,因此經常不採用這種方法,而用其他材料和設計代替。20世紀80年代末,材料的發展使皮帶主減速器系統具有可行性。現在的皮帶由帶齒的橡膠製成,且工作方式與金屬鏈相同。與金屬鏈不同的是,皮帶無需潤滑或洗滌劑。
有時也使用軸主減速器。此系統通過傳動軸將功率傳遞給後輪。軸傳動非常流行,因為這種方式非常便利,且無需鏈條系統那麼多的維護。但是,軸傳動更重,有時會導致摩托車尾部形成稱為頂軸的不必要的震動。
摩托車底盤
座位和附件
摩托車上的座位設計用於承載一或兩名乘客。座位位於油箱後,且易於從摩托車架上拆下。有些座位下或座位後有小型貨艙。如需更多存儲空間和鞍囊,可將硬塑料盒或皮套安裝在後輪兩側或後擋板上。大型摩托車甚至可以拖動小型拖車或邊車。邊車有自己的車輪作支撐,並可附加座位容納一名乘客。
摩托車底盤由車架、懸架裝置、車輪和制動器組成。以下將簡要說明每個組件。
車架
摩托車具有由鋼、鋁或合金做成的車架。大多數車架由空心管組成,作為安裝傳動裝置和發動機等組件的骨架。車架也使車輪成直線,以保持對摩托車的操控。
懸架
車架同時也是懸架系統的支撐物,懸架是一組有助於保持車輪與路面接觸,並對顛簸和搖晃形成緩沖的彈簧和減振器。擺臂設計是後部懸架裝置最常見的解決方案。在在一端,擺臂控制後輪軸。另一端,通過擺臂樞軸螺栓將其附加到車架上。減振器從擺臂樞軸螺栓向上延伸,並附加到座位正下方的車架頂部。前輪和軸安裝在帶內部減振器以及內部或外部彈簧的伸縮叉上。
車輪
盡管在20世紀70年代引入的一些車型提供鑄鋼車輪,但是摩托車輪通常採用鋁質輪輞或鋼質輪輞,並帶有輪輻。鑄鋼車輪允許摩托車使用無內胎輪胎,即它沒有內胎保持壓縮空氣,這與傳統的氣輪胎不同。空氣保持在輪輞與輪胎之間,依賴於輪輞與輪胎之間形成的密封空間維持內部氣壓。
無內胎輪胎比有內胎輪胎爆胎的可能性小,但是,由於輪輞的小型彎曲可能導致放氣,所以在崎嶇路面上可能會發生問題。輪胎的各種設計,可滿足不同地形和駕駛條件的要求。例如,泥土路摩托車輪胎具有很深的多節胎面,以在泥土或顆粒上形成最大抓地力。旅行摩托車輪胎由硬質橡膠做成,通常提供的抓地力較小,但是持續時間更長。盡管與路面接觸的面積小,運動型和競賽型輪胎(通常為鋼絲帶束的子午線輪胎)卻可提供驚人的抓地力。
剎車
摩托車的前輪和後輪均有剎車。摩托車手用右邊把手上的手柄啟動前剎車,用右部腳踏板啟動後剎車。鼓式制動器在20世紀70年代經前常用,但目前大多數摩托車使用盤式制動器。盤式制動器由連接到車輪及剎車墊之間夾層的鋼質制動盤組成。摩托車手操作一個剎車時,通過制動管路控制的液壓使剎車墊擠壓制動盤的兩側。摩擦導致制動盤和連接的車輪放慢速度或停止。由於重復使用會磨損其表面,所以必須定期更換剎車墊。
❾ 踏板摩托車中為什麼要用皮帶 車總是斷皮帶是何原因
踏板車由於發動機結構原因需要用的傳動皮帶,如果經常斷皮帶的話需要檢查皮帶質量是否不好,型號是否正確,前後傳動盤和普利珠有沒有問題,接觸面是否光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