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三國演義文官戴的什麼帽子

三國演義文官戴的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2022-09-16 12:50:57

Ⅰ 老版《三國演義》中,曹操封為大將軍、武平侯後,曹操居然戴了一頂類似皇冠的帽子,這合乎情理和禮儀嗎

曹操是侯爵,有自己的封國,是可以戴這種帽子的。況且他當時是軍政一把手,沒人管得了他。
東漢建安元年,獻帝以曹操為大將軍,封武平侯,置武平侯國。
秦地近西陲,與戎雜處,很難想像它的衣冠制度不打上戎人服裝的烙印。中原列國目之為戎狄,也並非僅囿於其軍政禮制上不與華夏同。始皇帝建制百端,衣冠即其一,肯定也是在原制度上有所強化尊卑而已。漢初承秦制,大體沿襲,直至東漢明帝時,始參照三代與秦的服制,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別等級主要標志的冠服制度。服飾整體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
秦漢時期男子主要穿著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基本上分為曲裾與直裾。前者即戰國時的深衣;後者又稱襜褕,除祭祀、朝會外,其它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服飾還有一個特點是實行佩綬制度。漢代婦女禮服是深衣,還有穿襦裙和褲,這種褲有點像現在的套褲,僅兩只褲管。她們一般都將頭發往後梳,綰成一個髻,樣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貴族婦女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以巾裹頭。漢代的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古代的服飾制度始終貫穿著禮的「分等級,定尊卑」的精神。《後漢書:輿服志》曰:「夫禮服之興也,所以報功章德,尊仁尚賢。故禮尊尊貴貴不得相逾,所以為禮也。非其人不得服其服,所以順禮也。」所謂「非其人不得服其服」,維護的是古代社會等級中人與人之間貴與賤、上與下的系統排列,身份地位異,則「冠履異,則衣袋異,則環佩異……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位……尊卑已著,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
歷代王朝以帝王冠服為主線、以各級官吏為從屬,制定了各自的冠服制度,界限森嚴,不得逾越。頒布各種服飾禁令,對下級官吏,特別對平民庶人的服飾做出種種限制 。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禮器》:天子之冕朱綠藻,十有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此以文為貴也。
《說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纊紞。從冃,免聲。古黃帝初作冕。
《徐曰》:冕,上加之也。長六寸,前狹圓,上廣方,朱綠塗之,前後邃延。斿,其前垂珠也,俯仰逶迤,如水之流。纊紞,黃色也,以黃綿綴冕兩旁,下系玉瑱,又謂之珥,細長而銳若筆頭,以屬耳中,無作聰明,虛己以待人之意。冕之言俛也,後仰前俯,主於恭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大夫㠯上冠也。冠下曰。弁冕之摠名。渾言之也。此雲冕者,大夫以上冠。析言之也。大夫㠯上有冕則士無冕可知矣。周禮。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五采繅十有二就。皆五采玉十有二。玉筓朱紘。諸侯之繅斿九就。琘玉三采。其餘如王之事。繅斿皆就。戴先生曰。實六冕而曰五冕者,陳采就玉之數止於五也。亦以見服自十二章至一章而六。冕璪自十二旒至三旒而五。其天子大裘之冕無旒也。槩舉諸侯又申之曰繅斿皆就者,明九旒至於三旒。其就數九。公侯伯子男無降差同也。䆳延垂𡏬紞纊。䆳,深遠也。延者,鄭雲冕之覆。周禮弁師。王之五冕。皆玄冕朱裏延紐。謂延上玄下朱。以表裏冕版也。古者以三十𦫵布為之。故尙書,論語謂之麻冕。用三十𦫵布。上玄下朱為延。天子至大夫所同也。其字左傳作綖。垂瑬,詳玉部瑬下。紞纊,糸部曰。紞者,冕冠塞耳者也。按紞所以懸瑱也。瑱亦謂之纊。詳糸部紞下。據許紞系於延左右。據周禮注。王後之祭服有衡垂於副之兩旁當耳。其下以紞懸瑱。是專謂後服也。然左傳。衡紞紘綖。昭其度也。似男子有衡簪於冕覆而系紞。從冃。免聲。亡辨切。按古音當在十三部。讀如問。許書無免字。而俛勉字皆免聲。葢本有免篆而佚之。或曰古無免兔之分。俗強分別者,非也。冕之義取前俯。則與低頭之俛關通。古者黃帝初作冕。大平御覽引世本曰。黃帝作旃冕。宋衷注雲。通帛曰旃。應邵曰。周始加旒。周易𣪠辭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葢取諸乾坤。
大將軍官職最早見於戰國時代,漢之前,最高軍事武官稱為上將軍,如秦之白起,秦末之宋義,項羽,為指揮重大戰役的臨時統帥。陳勝,吳廣起義時,趙王武臣任命陳余為大將軍。日後劉邦在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位在諸將上總理軍事,韓信被處死後即不設。
西漢直到漢武帝,才因衛青而復置大將軍,作為將軍的最高稱謂,位在三公上。又設大司馬,作為將軍的加官,如衛青為大司馬大將軍,早期丞相的權力過大,皇帝不能親自裁決政務。自漢武帝以後,章奏的拆讀與審議,轉歸以大將軍為首的尚書。大臣有罪,由尚書劾奏;選任御史大夫,由尚書品定高下;官吏有功遷升,上報尚書;州郡官吏入朝奏事,則面見尚書。丞相若有過失,反由尚書問狀劾奏。由此,丞相的權力被一步一步的剝奪,只是在禮儀上還是百僚之長。(《漢書·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漢武帝死時,遺命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西漢末年,取消作為加官的大司馬,設立單獨的大司馬職位。
東漢時大將軍原位在三公下,到漢和帝時竇憲出任大將軍,由於權勢太大,朝廷震動,聯合奏請以大將軍位列三公之上。東漢末年,又開始設置大司馬作為掌武事最高官員,位在大將軍上。
自中國先秦時代開始,已有君主賜封侯爵,是中國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二等。
《禮記·王制》:「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周朝諸侯國中侯爵國有魯國、齊國、陳國等。
秦朝、漢代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內,侯爵作為非宗室人員可封的最高爵位,分成兩等,即關內侯、列侯,其中列侯又分數等。
上古時,華夏族之冠主要從屬於禮制,男子成年時皆行冠禮。漢代的冠則主要從屬於服制,是身份、官職以至官階的表徵。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幘而不能戴冠。冠本為加於發髻上的一個發罩,並不覆蓋整個頭頂。幘則像一頂便帽。冠和幘原來互不相關,到了王莽時,據說因為他頭禿,所以先戴幘,幘上再加冠。後來這種戴法普及開來,因而在東漢畫像石上出現的冠,也都在下面墊著幘。
冠和幘不能隨便配合,文官戴的進賢冠要配屋頂狀的介幘,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則要配平頂的平上幘。進賢冠前部高聳,後部傾斜,外觀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據梁數的多寡來區別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諸侯王戴的遠游冠也都是在進賢冠的基礎上增益華飾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薄麻布)製作的下垂雙耳之弁,後來在弁下墊幘,進一步又在弁上塗漆,其狀遂若漆沙籠,故又名「籠冠」。甘肅武威磨嘴子62號新莽墓曾出土了紗籠冠。此外,武士也戴冠。執法的官員則戴獬豸冠。
在區別尊卑方面,進賢冠上的梁雖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數多不過三,等級的劃分較粗略。所以漢代又用綬作為官階的標志,不同等級的官員之綬的顏色、織法、密度和長度都不相同。這時的綬是系在官印上的帶子,但它和西周時佩玉之組實一脈相通。漢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從古禮穿冕服佩綬、佩玉。
皇帝、公卿、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絲繩的質地上加以區別。皇太後、太後、公卿夫人等的祭服(謁廟服)、親蠶服、朝見服和婚禮服的形式都採用深衣制。
遠游冠,制如通天冠,有展筒橫於前而無山述。"山述",即在梁與展簡之間,高起如山形者。諸王所戴,有五時服備為常用,即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採用五行之色)。
西漢時為四時服,春青、夏赤、秋黃、冬皂。按遠游冠漢以後歷代都有沿用,至元代始廢。
《後漢書·輿服志下》:「遠游冠,制如通天,有展筩橫之於前,無山述,諸王所服也。」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三月,天子使魏公位在諸侯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
《晉書·輿服志》:「遠游冠,傅玄雲秦冠也。似通天而前無山述,有展筩橫於冠前。皇太子及王者後、帝之兄弟、帝之子封郡王者服之。諸王加官者自服其官之冠服,惟太子及王者後常冠焉。太子則以翠羽為緌,綴以白珠,其餘但青絲而已。」
《新五代史·劉鋹傳》:「 鋹於內殿設帳幄,陳寶貝, 鬍子冠遠游冠,衣紫霞裾,坐帳中宣禍福,呼鋹為太子皇帝,國事皆決於鬍子 。」亦省稱「 遠游 」。
三國 魏曹植《求通親親表》:「若得辭遠游,戴武弁,解朱組,佩青紱……乃臣丹情之至願,不離於夢想者也。」

Ⅱ 三國演義裡面真人版曹操煮酒論英雄裡面帶的是什麼帽子是什麼冠

「平天冠」,俗稱冕旒。
五梁冠,是一種有五根橫脊的禮冠。屬於進賢冠系列的一種。
進賢冠也是中華服飾藝術史上重要的冠式,在漢代已頗流行,上自公侯、下至小吏都戴進賢冠,魏晉南北朝繼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但其形式也在變化之中,到明朝演變為梁冠。
史籍記載:《後漢書·法雄傳》:「 伯路 冠五梁冠,佩印綬,黨眾浸盛。」
《晉書·輿服志》:「進賢冠,古緇布遺象也,斯蓋文儒者之服。前高七寸,後高三寸,長八寸,有五梁、三梁、二梁、一梁。人主元服,始加緇布,則冠五梁進賢。」
《宋史·輿服志四》:「一品、二品冠五梁,中書門下加籠巾貂蟬。」
明 王世貞 《觚不觚錄》:「見上由東階上,而大_四人皆五梁冠祭服以從。竊疑之。」

Ⅲ 三國時期,名將眾多,為何獨獨關羽整天戴「綠帽子」,這頂帽子是幹嘛用的

這個要說明一下,關羽戴綠帽子這件事,十有八九是因為影視作品對於人物形象先入為主,給人們帶來的一個錯誤印象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塑造成了一位天神,至少死後肯定是封神了,活著的時候因為一生忠於劉備,大義當先,再加上武藝高強,萬夫莫敵,戰績威震華夏,所以被後世不斷稱頌,供為武聖。

東漢末年,紡織技術雖然已經有了,但染色技術並沒有多麼先進,所以很難染成我們想像中那樣的鮮艷的顏色來,一般都是相對較暗的色系。所以,關羽的帽子或頭巾就算是綠色,那也是暗綠色,發灰的那種。

退一萬步說,三國時期,綠色,還只是綠色原本的意思,沒別的引申義。

Ⅳ 三國演義關羽的帽子叫什麼帽,裡面關羽的兒子帶的那種布頭叫什麼

關羽根本沒戴帽子...那是綠色的頭巾(巾幘)是圍的巾幘,幘類似帕首的樣子,開始只把鬢發包裹,不使下垂,漢代在額前加立一個帽圈,名為「顏題」,與後腦三角狀耳相接,武官的冠耳短。巾覆在頂上,使原來的空頂變成「屋」,後來高起部分呈介字形屋頂狀的稱為「介幘」,跨於介幘之上的冠體稱為展筒,展筒前面裝表示等級地位的梁,關平也是一樣的,不是帽子也是巾幘。而像那種半圓狀疊加起來,後面還垂了兩根帶子下來的帽子的名字叫武弁大冠,謝謝採納!

Ⅳ 錦衣花帽在《三國演義》的「蔣干盜偽書」中是什麼意思

第十六回

蔣干盜偽書

周瑜次日將兵帶,水陸並進好氣派,
三江口外五十里,選個地方好下寨。

最是獨特屬諸葛,一隻小舟且安身,
大小事情都備妥,等待時機就進軍。

江東水師對曹軍,不久首戰打得急,
東吳先鋒是甘寧,一箭射殺蔡瑁弟。

萬箭齊發曹軍敗,蔡瑁張允被責罵,
曹操緊急下命令,水軍訓練力度大。

周瑜探看曹軍寨,各種布局有章法,
蔡瑁張允受重用,水軍都督是他倆。

蔡瑁名聲不咋樣,本是荊州一降將,
周瑜得知記心上,定將兩人一掃光。

曹操首戰就失利,滿腹牢騷很生氣,
連忙召集眾謀士,商議對策情況急。

帳下幕賓有一位,名叫蔣干字子翼,
他與周瑜是發小,願去江東勸周瑜。

蔣干來到周瑜寨,傳告蔣干在帳外,
周瑜聞聽已明白,笑言說客已到來!

他把眾將叫跟前,低聲吩咐不外傳,
眾將領命會心笑,紛紛退出未開言。

周瑜這才整衣冠,帶領侍從數百名,
侍從各個好帥氣,錦衣花帽好威風。

見到蔣干忙施禮,蔣干寒暄好熱絡,
周瑜一語就點破,來為曹操當說客?

蔣干心中暗吃驚,口上裝作沒事人:
多年未見真想念,過來看看好放心。

公瑾為何懷疑我,來當說客誤會人,
既然你是如此說,我便返回也開心。

連說帶笑拉胳膊,周瑜慢慢繼續談:
說你為曹當說客,只是為你把心擔。

既然不是何必急,離開這里太短見,
趕快跟我進大帳,文武官員見見面。

周瑜傳令文武官,魚貫而入來帳下,
文官一律穿錦袍,武將一律披白甲。

周瑜一一作介紹,分成兩邊都落座,
公瑾帳中擺酒宴,席上先對眾人說:

子翼是我同窗友,剛從江北到此來,
不為曹操當說客,諸位莫要胡亂猜。

周瑜繼而解佩劍,轉手交給太史慈:
你拿我劍當酒監,監聽諸位口中詞。

今天只是談友誼,一個軍字不許提,
誰敢違反就斬誰,軍紀嚴明不可違!

連忙應聲太史慈,抱劍坐下洗耳聽,
蔣干心中暗吃驚,哪敢說軍違命令?

諸位專心在吃喝,安排停當周瑜說:
自從帶兵這些年,滴酒未沾如此過。

今天見了老朋友,大膽放心無猜忌,
多喝幾杯破慣例,都因今日心中喜。

說罷起身哈哈笑,一杯一杯接一杯,
不知不覺過三巡,周瑜顯得有些醉。

緊緊拉著蔣干手,走到帳外身搖晃,
衛士人人持戈戟,威風凜凜站兩旁。

周瑜笑問可雄壯?蔣干忙答實在棒!
兩人繼而到帳後,糧草堆積如山岡。

周瑜忙問蔣干說:我的糧草可充足?
蔣干連忙把腔搭:兵精糧足真優秀!

周瑜裝醉大聲笑:想到咱倆讀書時,
只知努力不偷懶,哪知咱們有今日?

蔣干忙把周瑜誇,恭維確實有才華,
聞聽誇贊開口笑,又把蔣干手來拉:

堂堂丈夫活世上,難遇知心好主公,
君臣之間雖有別,其實不及兄弟情。

言聽計從同甘苦,不怕張儀與蘇秦,
即便他們口才妙,豈能說動我的心?

周瑜說罷又大笑,蔣干聽後膽顫驚,
然後又拉蔣干回,繼續飲酒好心情:

諸位皆是大英雄,人人來自大江東,
今天聚會實在妙,堪稱帳下會群英!

這場酒宴好暢快,綿綿延延至深夜,
周瑜借口是老友,願意同帳共安歇。

佯裝大醉拉蔣干,趔趔趄趄入寢帳,
和衣就往躺床上,蔣干難眠心發慌。

軍營打起二更鼓,周瑜鼾聲如雷音,
蔣干爬起借燈光,查看公文與書信。

只見其中有一信,寫著蔡瑁張允封,
蔣干心驚打開信,粗略瀏覽看分明:

蔡瑁張允投曹操,無可奈何不得已,
准備尋機殺曹操,提著首級見周瑜。

原來蔡瑁張允倆,早已私自通東吳,
不想心中也不怕,想到此處吃一驚。

蔣干將信藏衣內,還想繼續偷偷看,
不料周瑜翻個身,蔣干嚇得心膽寒。

急忙吹燈回床上,周瑜夢話已出口:
子翼子翼幾天內,讓你看看曹操頭!

蔣干連忙應幾聲,想問周瑜又入夢,
不知不覺近四更,聽到有人進帳中。

那人進帳低聲問:都督都督快醒來!
周瑜假裝忽驚醒,急急忙忙把口開:

床上躺的是何人?整夜同我睡帳里?
昨晚都督請子翼,睡在一起怎忘記?

周瑜表示很懊悔:平日我本不喝酒,
昨天晚上已喝醉,言辭不當有沒有?

那人報告說江北,已經派人來這里,
周瑜提醒要小心,而後輕聲喊子翼。

蔣干只是假裝睡,哪裡有膽敢答應?
周瑜悄悄到帳外,蔣干豎起耳朵聽。

有人悄聲說張蔡,表白近日未得手,
後面話語聲音低,蔣干無法聽清楚。

片刻之後周瑜回,悄聲又在喊子翼,
蔣干還是不答應,假裝睡的很安逸。

周瑜只好脫衣服,繼續睡覺不再問,
蔣干忐忑心中想:周瑜是個細心人。

明天早上不見信,一定懷疑我頭上,
睡到五更蔣干起,輕喊周瑜心發慌。

周瑜依然假裝睡,蔣干悄然溜出帳,
叫醒小童出轅門,心中打鼓甚慌張。

守衛軍士忙問道:先生要到何處行?
蔣干謊稱怕耽誤,都督辦理大事情。

軍士未攔也未追,蔣干乘舟快如飛,
火速趕到曹營寨,面見曹操把話回。

曹操見到連忙問,事情辦得怎麼樣?
蔣干詳細說周瑜,十分頑固難勸降。

曹操聽罷很生氣,事情未成反受欺!
蔣干抱歉事未成,另有一事很出奇。

蔣干連忙取出信,交給曹操細說開,
曹操聽罷即震怒,開口大罵張與蔡:

兩個傢伙不像話,如此無禮豈容他?
說罷急令叫張蔡,命令即可就出發。

蔡說水軍不成熟,輕舉妄動萬不能!
曹操大怒高聲吼:水軍何時熟練成?

如果等到水軍熟,我頭早已獻周瑜!
張蔡不知啥意思,心慌不知如何語。

曹操喝令武士到,推出張蔡將首梟,
武士不久返回來,兩顆首級獻曹操。

曹操一見首級到,驚呼早已中毒計!
眾將見殺張與蔡,不明究竟何道理。

曹操雖知已中計,不敢承認撒謊言:
怠慢軍法犯重罪,因此才把他們斬!

眾將驚愕誰敢語?曹操重新選都督,
毛玠於禁被選中,接任張蔡搞替補。

探馬急速告周瑜,周瑜心中且大喜:
我就擔心張與蔡,現在心病已除去!

Ⅵ 三國演義中,關羽為什麼總是戴一頂綠色的帽子

其實關羽戴綠帽子在史書上面根本就沒有記載,而在三國演義中讓關羽戴上一頂綠色的帽子是因為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的鮮明,而且和他的一身綠色長袍更加的搭配。還有一層隱含的意思就是綠代表的是正直勇敢,正好符合關羽的形象。關羽戴綠帽子是影視劇經過深入思考後做出的決定,事實證明這個決定還是比較正確的。雖然很多人看到綠帽子就會笑的不能自已,但是這個形象的確鮮明的呈現到了人們的面前。

Ⅶ 三國時期的頭巾和頭冠的佩戴有沒有身份地位的規定

有的,不同的冠代表不同的身份與地位。
冠是古代是頭上裝飾的總稱,用以表示官職、身份與禮儀之用。
從形式可分為冠冕、巾幘、襆頭、帽、盔,笠等,從身份也可分為帝王官吏、文人學士、武職將帥、後妃仕女,布衣、道釋等幾大類。
比如:小冠,獬豸冠,進賢冠,鶡冠,高山冠,委貌冠,遠游冠,梁冠

Ⅷ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有小冠、進賢冠、涼冠。
1、小冠:也稱束髻冠,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進賢冠:也稱儒冠,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3、涼冠: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復制。

Ⅸ 關羽為什麼戴綠色帽子

關羽戴綠色帽子原因:《三國志》記載的關羽的形象就只有「美須髯」三個字,紅臉綠袍綠帽子的形象,是金元之後由戲劇形象衍生開來的,然後整體形象在明清志怪小說和民間傳說中逐漸豐滿起來,後人也逐漸以這個形象來作畫和塑像,於是就進一步鞏固了關羽的這個造型。
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人。東漢末年名將。漢末亡命涿郡,與張飛從劉備起兵。劉備得徐州後,使關羽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東進,擊破劉備,關羽被俘,遂隨曹操於官渡迎擊袁紹軍,刺袁紹大將顏良於萬眾之中,封漢壽亭侯,不久辭歸劉備。後隨劉備依附荊州牧劉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入荊州,劉備率眾南逃,關羽與之共至夏口。及曹操敗於赤壁,劉備收江南諸郡,任命關羽為襄陽太守、盪寇將軍。劉備西定益州,使關羽鎮守荊州。建安二十年(215年),關羽盡逐孫權所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拜為前將軍,圍攻曹操將征南將軍曹仁於樊城,時值漢水泛濫,左將軍於禁所督七軍皆被淹沒,又斬將軍龐德,自許(今河南許昌)以南往往遙應,威震華夏。曹操派平寇將軍徐晃往救,而吳乘機襲取江陵,關羽遂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與兒子關平同為吳軍俘殺。追謚壯繆侯。好《左傳》,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以忠義見稱於後世。
關羽去世後,民間尊為「關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朝雍正時期,尊為「武聖」,與「文聖」孔子地位等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名列「五虎上將」之首,使用青龍偃月刀。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中的「義絕」。在宗教文化方面,關羽被儒教尊為關聖帝君、文衡帝君,被佛教尊為護法伽藍菩薩(伽藍神)、蓋天古佛,被道教尊為協天大帝、翔漢天神等。

Ⅹ 文官頭戴烏紗帽成為做官的標志從哪本書開始

烏紗帽,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

1.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東晉成帝時(公元334年),皇帝讓在宮廷中做事的官員戴一種用黑紗製成的帽子,叫「烏紗帽」。後來到南朝劉宋時,有一位宗室叫劉休仁的創制了一種用黑紗抽邊扎帽邊的帽子,也叫「烏紗帽」。由於材料便宜、製作簡單、式樣大方,這種帽子很快在民間流行,於是無論官民、不管貧富,都戴這種式樣的帽子,只不過顏色不同而己。

2.烏紗帽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據《通典》載:「隋文帝(楊堅)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當時,天子百官士庶都戴烏紗。
據《中華古今注》載,唐朝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下過詔書說:「自今以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宮士庶皆同服之」。這說明烏紗帽仍然是作為「常服」用的一種帽子。唐代白居易《感舊紗帽》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篸烏羅帽,花襜宜乘叱撥駒」的歌妓,說明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
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後,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並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不過,宋代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

宋朝烏紗帽

3.明朝以後,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據《明史·輿服志》載:「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團領衫、束帶為公服。」另外,取得功名而未授官職的狀元、進士等,也可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清代剃發易服後烏紗帽被頂戴所取代,但烏紗帽的稱呼沿用下來。

與三國演義文官戴的什麼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京東男士內褲專櫃 瀏覽:491
藏青色襯衫加藏青色褲子配什麼鞋子 瀏覽:547
男士直筒低腰牛仔褲 瀏覽:471
冒險島黑色帶耳朵帽子 瀏覽:817
天藍色裙子外套搭配什麼顏色 瀏覽:542
vans獨角獸t恤多少錢 瀏覽:615
特效電影帽子 瀏覽:986
孕婦褲子運動褲 瀏覽:886
田園未海旗袍 瀏覽:636
呢褲子配什麼上衣好看女裝 瀏覽:421
在家開旗袍博覽會 瀏覽:489
男士夏季襯衫恆源祥 瀏覽:748
校服和學生的關系英文作文 瀏覽:118
郭俊辰黑色襯衫 瀏覽:370
中國的校服圖片大全 瀏覽:944
黑色連帽風衣女搭配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981
冬季米色褲子的搭配圖片 瀏覽:734
女士中長款運動外套搭配圖片 瀏覽:508
棕色衣服褲子配什麼鞋子好看 瀏覽:525
紅色褲子配藍色鞋子好看 瀏覽: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