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代頭盔邊緣的裝飾叫什麼
1、鹿角脅立兜
本多忠勝所愛用的頭盔。其最大的特徽便是有巨大的鹿角裝飾於其上。使用鹿角為裝飾的原因,是因為曾發生過有隻鹿引導本多忠勝渡過暴漲的河川之事。
2、馬蘭後立付兜
豐臣秀吉所愛用的頭盔。在頭盔的後半有如馬蘭之葉散開而呈光輪狀的裝飾品,可看出秀吉喜歡華麗的頭盔。據說他在平定九州之際,便是戴著此頭盔出陣。
3、金銀象嵌兜
據說是加藤嘉明由德川家康之處所獲贈的頭盔,相當具有南蠻的風格。頂上裝飾著寶珠,在塗黑的缽形部分則是繪有金銀兩色龍紋及文樣的珍品。
4、金覆輪筋兜
最上義光所擁有的頭盔。缽的部分塗上黑漆,而帽筋的部分則以金色的覆輪裝飾。頭盔的前緣(真向)有著精巧的菊透式三鍬形裝飾物。
5、一谷兜
在頭上有平板狀裝飾物的頭盔。在前半部的圓形板是仿造源平合戰的古戰場·一谷的形狀。曾為竹中半兵衛、福島正則等名將所愛用。
6、三日月兜
前半部裝飾有三日月形之頭盔。也有裝飾半月形或日輪形。至於其三日月的大小也不盡相同,據說伊達政宗與山中鹿之介等武將皆好此頭盔。
7、銀白檀塗兜
由黑田壽高贈與家臣的合子形式的頭盔。所謂的合子形便是仿造附有蓋子的漆碗形狀的物品。而白檀塗便是在底鐵貼上金、銀、錫箔後,再塗以生漆的方法。
8、大水牛脅立兜
其特徽為仿巨大水牛角所作成的頭盔。據說是黑天長政的愛用物。在兩側的巨大牛角雖有威嚇感,但由於其材質是由木頭貼上金箔所制,因此實際上比看起來輕便。
9、飯綱權現付兜
以金質的飯綱權現為前方裝飾頭盔。所謂的飯綱權現即是不動明王德化身,為戰國時期被廣泛信仰的神佛之一。是以虔誠著稱的上杉謙信所愛用之頭盔。
10、唐冠形兜
仿造中原冠型式所製成的奇特頭盔之一。在帽子後方裝飾著纓,其形式雖然樸素,但兩側的部分就有著各種表現個性的裝飾。藤堂高虎也曾相當愛用。
11、大釘後立兜
特徽為在頭盔後方以大型釘子作為裝飾的頭盔。德川家康也使用過此形式的頭盔。戰國時期,頭盔裝飾圖樣之變化相當豐富,有草圖樣也有以鳥羽毛裝飾的樣式。
12、長鳥帽子形兜
種類為鳥帽子型式的頭盔。設計上是為了顯示我方的強大,而達到向敵方威嚇的效果,因此許多武將皆喜愛次頭盔。據說加藤清正所使用的鳥帽子比一般的更大。
13、燕尾形兜
仿燕尾造型而製成的頭盔。為南部信直等人愛用。除了仿鳥的造型外,也有仿蝴蝶或蜻蜓,甚至是兔耳的頭盔,據說多為沖入戰場亂戰時使用。
14、帆立貝前立兜
據說是稱霸瀨戶內海的水軍·村上家所使用的頭盔。前立的裝飾就如同水軍的帆立貝,呈現耀眼的黃金色澤。像這樣以海為相關主題設計的頭盔也廣泛喜愛。
15、鯰尾兜
奇形頭盔之一。外形有如倒立的鯰魚般。從頭上朝著天上高高突起,予人印象深刻的頭盔。據說蒲生氏鄉及前田利家等武將均相當喜好穿戴此種頭盔。
16、六十二間筋兜
在頭頂上有62根的筋形紋路,向下呈放射狀散開的筋頭盔。在戰國時期,在筋形紋路上配置星星的星頭盔並不常見,而筋頭盔才是主流。為武田信玄所持有。
17、十二間筋兜
據說是北條氏康所擁有的頭盔。以黑色底漆塗於全體,然後在兩側的護盔刻上北條家的家紋[北條鱗]。其筋形紋路的數量則以個別的喜好而有不同。
18、二十二間筋兜
為西國的群雄·大友義鎮所擁有的頭盔。在護盔部分刻有大友家的家紋[杏葉]。而缽的部分塗上朱漆並以金色的筋形紋路為裝飾的華麗筋頭盔。
19、椎實形兜
種類為椎之實的缽形頭盔。為鳥居元忠和其他的戰國時期武將所使用。像這種以植物為造型的頭盔還有竹節、栗子、桃子、牽牛花、石榴、胡桃等。
20、鐵錆地筋兜
塗以鐵銹底色的筋頭盔。其銘刻的部分為[相州小田原住名珍勝家作]。由於小田原城下治安良好,於是各路技師便紛紛移居此地,遂造成了文化的興盛。
⑵ 古代官帽子前面正中間有一塊東西,那是叫什麼
應該是配合官位等級裝飾所用。
朝冠,顧名思義是上朝時戴的,頂子分為三層,上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寶珠,下為金屬底座,用所飾的珍珠(東珠)的數目來加區別。親王冠頂裝飾有10顆東珠,親王的世子冠頂裝飾有9顆東珠,郡王的冠頂裝飾有8顆東珠,貝勒冠頂裝飾有7顆東珠,貝子的冠頂裝飾有6顆東珠,鎮國公冠頂裝飾有5顆東珠,輔國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頂均裝飾有4顆東珠。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3顆,伯爵的冠頂裝飾有東珠2顆,一品官冠頂裝飾有東珠1顆。一品以下不能鑲嵌冬珠,改為其他小寶石。
吉服冠,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所謂吉服,是僅次於朝服的禮服,吉服冠頂子比較簡單,只有球型寶珠及金屬底座兩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銅的,上面鏤刻花紋。頂珠的顏色及材料有多種,反映不同官員的品級。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554892.htm
本人查找多方資料均為發現有關 lz 所說的 官帽「凸起」為何物,故以為乃是飾物而。
以下有各朝代(文化時期)的官帽,lz可細看,如有發現 敬請告知,本也很好奇此為何物,隱約記得 烏紗帽 前端正中有一凸起扣狀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h.html~type=v5_one&label=rela_prevarticle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28eee70100bwos.html~type=v5_one&label=rela_nextarticle
⑶ 誰知道古代帽子前面裝飾的那東東叫啥啊
《禮記·玉藻》中記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龍卷是鄉有龍紋的袞服;玉藻是將玉珠穿在五色絲線上做成的垂飾,也叫垂旒。天子所戴的冕版上前後各懸掛12串玉旒,每串玉旒上穿有12顆玉石,共長12寸。周代的玉旒是用紅、白、蒼(深藍色)、黃、黑這五種顏色的玉石互相間隔穿成的,漢代以後的玉旒就全部使用白色的珍珠來穿了。冕版要前俯後仰,表示君主有謙恭的美德;12串玉旒是極數,表示君主的地位最高,玉旒則是遮蔽臉靣,提醒君主要學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涵養,以免政治流於嚴酷;耳邊的垂飾是在提醒君主不可聽信讒言,要"充耳不聞"。總之,冕的這些部件表現了古代國君"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而放小過,無求備於一人"的政治哲學。參考資料:http://www.shineblog.com/user1/10257/archives/2005/99116.shtml
⑷ 古代帽子正上方為什麼要加一塊裝飾
那是地位的象徵!
不同的地位,冠上的裝飾不一樣!
⑸ 中國古代帽飾
在中國據說是華夏始祖黃帝首先發明了帽子。奴隸社會時期帽子一開始只是在官僚統治階層普遍使用,不是為了防熱御熱,而是它的裝飾和標識作用。象徵著統治權力和尊貴地位。這是的帽子應該叫「冠」和「冕」,只有帝王和文武大臣可以戴帽子,標示其地位和權力的大小,形成一種科層官僚秩序,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冠冕制度,《釋名》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可見只有士以上的人才可以帶帽子,其他平民百姓都沒有戴帽子的權利。最初的時候皇帝戴的叫「冕」,士大夫戴的叫「冠」,後來互用,皇帝戴的一律叫「通天冠」當然還有其他細化的規定。春秋戰國時期,像孔子,孟子這樣的大學者也不能戴帽子,而是用「帕頭」裹頭,而且教育學生要樹立「軒冕之志」,軒是車子,冕是帽子,就是當官走仕途,可見當時坐車子和戴帽子是官員僅有的的特權。一般平民老百姓只可以用「巾」把頭發束起來,窮人可以說是披頭散發或者用麻繩把頭發束起來。帽子作為統治階級內部地位和權力的標示和象徵,雖經歷朝歷代的轉變,可以一直沒有改變過,樣式起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標識更加細化,更加精確,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才被取消。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亂,冠冕開始流行於民間的儒人雅士。晉人陸機《幽人賦》中有「彈雲冕以辭世,披霄褐以延佇」。這時北方的胡人帶來一種真正的「帽子」,「皮帽」,但是因為普遍「漢化」並沒有流行起來。隋唐時期,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風氣逐漸開放,特別是盛唐時期的開放風氣,帽子特殊象徵逐漸淡化,但是仍作為一種地位的象徵逐漸下流向於民間:一般的讀書人和有錢商人及其子弟可以戴帽子,但是仍有區別,有規定的樣式,有典型的書生帽和商人帽,在五代和宋時期比較流行。一般老百姓還是用布把頭發束起來包裹起來,叫「方巾」。元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的帽子開始逐漸流行中原,有皮帽,氈帽,元朝皇帝戴的帽子也有也是珍貴的皮毛做的上面鑲有珍珠。明朝的建立,又恢復了漢人的「冠冕」制度。清朝入主中原以後,帽子可以真正流行起來,上至皇帝,下至貧民都可以帶帽子。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西洋文化的傳入,西洋的帽子文化傳入才使「帽子」在社會上普遍流行起來,上至官僚商人,下至車夫乞丐,在影視劇中可以看到出席宴會頭戴高貴禮帽的紳士以及頭戴氈帽拉黃包車的車夫,甚至用帽子放錢的乞丐。帽子普及了,它的實用價值開始起作用。在古代女人可以說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歲便束發戴笄,用「巾幗」在後面挽頭發或者把頭發包紮定型。當然除了一些少數民族的節日慶典時戴帽子,但那隻是一種裝飾品。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兩種一時皇後貴妃和公主之類的貴族婦女,有戴「鳳冠」「花冠」之類的特權。還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唐朝時曾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過從胡人那兒傳過來經過改進的帽子叫「帷帽」,四周有紗縵圍繞,用來防沙,「遮臉」,防止陌生男人偷看自己的「女人」,相當於今天的伊斯蘭地區婦女的黑紗。中國女人普遍帶帽子的傳統是從清末開始的,是學習西洋女性的,各種涼帽,擋風帽,起初也可以說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後來體現的便是徹底的裝飾品和實用價值。從帽子的起源和演變,完全體現的是男權社會權力和地位,以及這種歷史發展和逐漸瓦解的歷史。關於帽子的文化,我們可以分為兩大派,一是官僚文化可,以用「烏紗帽」概括。唐人杜佑《通典》雲「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烏紗帽後來就成為中國官僚文化的象徵。另外是民間文化,可以用「綠帽子」概括。 「烏紗帽」文化有:軒冕之志,樹立當官的理想;冠冕堂皇,庄嚴正大,很有氣派;彈冠相慶,相互祝賀高升;衣冠楚楚,很有氣質和風度;衣冠禽獸,貌似高尚的虛偽小人;怒發沖冠,發怒到極點;張冠李戴,顛倒了地位。沐猴而冠,比喻小人的無知無禮的丑態。這些成語可以說很很好地體現了「帽子」的權力,地位,正統,美好的象徵意義,跟統治階級,跟男人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帽子中的官僚文化,男權文化。「綠帽子」的民間文化,只有跟女人聯系在一起,是作為女人對男人的「不忠」,對男人地位的挑戰的反面教材來出現的,也是對女人的警告,不要給丈夫戴「綠帽子」。從帽子的歷史演變來看,中國最初的冠冕不能算作是「帽子」,帽子是從胡人那兒傳入中原以後,經過改進才流行起來的。現代帽子則是從西洋直接傳入的。在現代社會「帽子」可以說在向歷史的「反方向」發展,不再是地位和權力和象徵,成為一種裝飾品和防熱禦寒的工具,戴一種新潮的帽子成為時尚女性的一種追求美的體現,男人反而很少戴帽子,最多是休閑帽子。不可否認的是帽子在一些特殊行業和狹小領域仍舊是一種象徵和標識別,甚至是權力的象徵,比如軍帽和警帽和醫生護士戴的白帽子,學位帽,宗教人士帶的帽子等。安全頭盔則是專業護頭用的。
⑹ 古代女人頭上戴的飾品叫什麼
1、簪子
古代的簪和釵除了金屬和荊枝製作之外,還有竹、木、玉石、玳瑁、陶瓷、骨、牙、金、銀、銅等各種材質製造。發夾出現後,簪和釵就漸漸少人使用,除了傳統的材質外,還有全枝用塑膠製造的簪釵或以塑膠為裝飾的簪釵,另外鑲上水晶或其他半寶石的簪釵亦很流行。
⑺ 關於古代衣著和者飾品的名稱
1.首飾類: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蓮青色夾金線綉百子榴花緞袍 晚煙霞紫綾子如意雲紋衫 鏡花綾披帛 玉色綉折枝堆花襦裙 月白蝶紋束衣 錦茜紅明花抹胸
3.器具類:攢金絲海獸葡萄紋緞盒 銀白點朱流霞花盞 纏枝牡丹翠葉熏爐 青花底琉璃花樽 青鶴瓷九轉頂爐 攢金絲彈花軟枕
⑻ 古代讀書人戴的帽子叫什麼冠
現在一般電視上的都是綸巾。事實上在古代文士或文官可以戴一下幾種冠:
1 小冠(也稱束髻冠)
這是一種束在頭頂的小冠,小冠多為皮製,形如手狀,正束在發髻上,用簪貫其髻上,用緌
系在項上,武官壯士則多飾纓於頂上,稱為垂冠,初為宴居(在家便裝)時戴,後通用於朝
禮賓客,文官,學士常戴用。
2 進賢冠(也稱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為記,亦稱梁冠,以梁的多少來分等級爵位,並可再襯巾幘,
如無巾幘與梁數,則為儒者戴用。
3 梁冠
梁冠多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
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為歷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後高,後傾,有
圍片,前開後合,冠形按〈三才圖會〉復制。
⑼ 古代人帽子上配戴的翡翠叫什麼
很高興為您解答:
古代人帽子上的翡翠配飾稱為帽花或者帽正,主要起到一個裝飾性作用
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