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旗袍展覽會舉行了多少屆

旗袍展覽會舉行了多少屆

發布時間:2022-09-03 04:26:50

❶ 第一屆世博會產生的背景

世博會歷史源遠流長,它是一個富有特色的講壇,它鼓勵人類發揮創造性和主動參與性,它更鼓勵人類把科學性和情感結合起來,將種種有助於人類發展的新概念、新觀點、新技術奉獻在世人面前。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世博會是綜合反映當代世界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水平及成就的大型展示活動,被稱為經濟、科技、文化界的奧林匹克盛會。中國至今已參加了12次世博會。
2010年中國上海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它所包含的五個分主題:城市與經濟發展關系、城市與可持續發展關系、城鄉互動關系、城市與高科技發展關系、城市與多元文化發展關系。?要求更適宜居住的環境,更高質量的生活,這是人類新世紀的夢想。她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真實的反映了人類對城市發展前景的希望和渴求。在走向新世紀的行列里,中國正以她前所未有的發展速度和在世界政治經濟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和作用,令世人所矚目。和平與發展、互促與共進,不僅是12億中國人民的理想和信念,也是全世界的永恆主題。

第一屆

地點:英國倫敦

會期:1851年5月1日——1851年10月11日

名稱: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

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使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使英國成功地舉辦了這次盛會。

由艾爾伯特親王領銜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指定著名的海德公園作為博覽會場地,用招標形式建造的大型展館長490米,寬117米,高33米,巨大的鋼框架被81000平方米的玻璃完全覆蓋,顯得壯麗輝煌,後人將此稱為「水晶宮」。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熱鬧非凡的氣氛中開幕,在佔地9.6萬平方米的展區中,展覽用的桌子總長約有13公里,在23個星期的展覽期間,有630萬人進行了參觀。

倫敦世博會上約有18000名商人展出了他們帶來的約10萬件產品。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鋼鑽,還有一頭標本大象,而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的無限想像力。組委會為5000多位參展商頒了獎,其中中國送展的絲綢、旗袍、茶葉等獲得了各種不同的獎項。

倫敦世博會的巨大成功,不僅體現在630萬的參觀者和18.6萬英鎊的盈利,更重要的是英國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聲譽,而英國人民則得到了兩座博物館:倫敦世博會為英國奠定了兩個博物館的展品基礎——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這種做法成了以後歷屆世博會的優良傳統。

❷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民國的國服,盛行於三四十年代。行家把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中國各地。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風韻灑滿人間。

(2)旗袍展覽會舉行了多少屆擴展閱讀: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 ,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 ,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❸ 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每年舉辦的展會清單

國際展的話每年都會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可能有所變化。但一般情況不變

展會名稱 時間 館號
環球資源流行服飾配件采購交易會及環球資源嬰兒及兒童采購交易會,環球資源及贈品采購交易會
1月13-15日 W1-W2
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 3月1-5日 W1-W5,E1-E6
2010上海國際服裝紡織品貿易博覽會 3月10-12日 W3-W4
第十七屆中國國際五金博覽會 3月10-12日 W1,E1-E5
第19屆中國國際電子電路展覽會 /SEMICON CHINA 2010 /慕尼黑上海激光、光電展 /慕尼黑上海電子展 3月16-18日 W1-W5,E1-E6
第12屆中國國際地面材料及鋪裝技術展覽會 3月23-25日 W1-W2,E1-E5
2010中國可持續建築國際大會 / 第八屆上海國際園林景觀設計及城市建設展覽會 3月23-25日 W3
中國國際遮陽與節能技術博覽會 / 中國國際門及門禁系統展覽會 3月23-25日 W4-W5
第17屆中國國際建築、裝飾展覽會暨專業屋面、牆面、地面材料及門窗幕牆展覽會 / 第17屆中國國際建築裝飾科技精品展覽會暨第九屆中國國際建築陶瓷及衛浴科技精品展覽會 / 第十八屆上海國際酒店用品博覽會 / 第十一屆中國清潔博覽會 3月29日-4月1日 W1-W5,E1-E6
第17屆中國國際石材產品及石材技術裝備展覽會 4月6- 9日 W1-W4
上海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 4月9-12日 E4-E5
第92屆中國針織品交易會 4月11-13日 E1-E3
中國國際橡塑展 4月19-22日 W1-W5,E1-E6
中國(上海)國際風能展覽會暨研討會 /第8屆中國國際動力設備及發電機組展覽會 4月27-29日 E4-E6
中國國際自行車展覽會 /中國國際電動自行車展覽會 4月27-30日 W1-W5,E1-E3
中國國際環保、廢棄物及資源利用展覽會和2010中國國際給排水水處理展覽會 5月5-7日 E1-E2
國際太陽能及光伏會議暨展覽會 5月5-7日 W1-W5
世界客車博覽亞洲展覽會 5月6-8日 E5-E6
中國國際焙烤展覽會 5月12-15日 E1-E6
中國國際模具、模具設備展覽會及相關工業展覽會 5月11-15日 W1-W5
中國國際美容化妝洗滌用品博覽會 5月19-21日 W1-W5
中國國際食品和飲料展 / 第十屆上海國際包裝和食品加工技術展覽會 5月19-21日 E1-E4
2010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展覽會 / 2010 中國國際隧道與地下工程技術展覽會 5月19-21日 E5-E6
中國國際建築貿易博覽會及其配套主題展 5月26-29日 W1-W5, E1-E6
第10屆世界制葯原料中國展 6月2-4日 E1-E6
亞洲食品配料、天然原料、健康原料展覽會 6月2-4日 W1-W2
環球資源消費類電子產品采購交易會 6月2-4日 W3
中國(上海)國際傢具展覽會暨上海國際家居飾品展示會 6月2-4日 W4- W5
中國(上海)國際紡織品及面輔料博覽會/中國(上海)國際服裝服飾貼牌加工博覽會 6月8-10日 E3
中國國際物流、交通運輸及遠程信息處理博覽會 6月8-10日 E1-E2
中國文化用品商品交易會 6月10-12日 W1-W2
中國國際鋁工業展覽會 6月9-11日 W4-W5
中國國際紡織機械展覽會暨ITMA 亞洲展覽會 6月22-26日 W1-W5,E1-E6
第18屆上海國際印刷包裝紙業工業展覽會/第18屆上海國際廣告技術設備展覽會 7月7-10日 W1-W5,E1-E6
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加工、包裝及印刷科技展覽會 7月14-16日 W1-W3
上海國際機床展覽會 / 韓國機械展 7月15-18日 E1-E6
第104屆中國日用百貨商品交易會 7月22-24日 W1-W4
2010年上海國際兒童、嬰兒、孕婦產品博覽會/上海兒童服裝配飾博覽會 7月22-24日 E1-E6
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產品及技術應用展覽會 7月29日-8月1日 W1-W3
2010上海國際汽車材料及裝備技術展覽會 8月11-14日 E1
第四屆(2010)上海國際家用車商務車展覽會 8月12-15日 W1-W2
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建材及室內裝飾展覽會 /第六屆中國(上海)國際建築節能及新型建材展覽會 8月17-20日 E1-E3
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及輔料博覽會 8月24-26日 W1-W5,E1-E5
中國國際針織博覽會 8月24-26日 E5
2010中國國際皮革展/中國國際鞋類展/中國國際箱包,裘革服裝及服飾展 9月1-3日 E1-E6
第八屆中國國際海洋石油天然氣展覽會/中國(上海)國際石油化工技術裝備展覽會 9月1-3日 W4-W5
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傢具展覽會 9月7-10日 W1-W5,E1-E6
中國國際文具及辦公用品展覽會 9月15-17日 E1-E3
慕尼黑上海分析生化展 9月15-17日 W1-W2
上海國際阻燃材料、功能性面料及纖維、化纖展覽會 / 上海國際工程改性塑料、聚氨酯展覽會 9月15-17日 E4
中國國際化工展覽會 9月15-17日 W3-W4
中國國際線纜及線材展覽會 / 中國國際管材展覽會 9月21-24日 W1-W3,E1-E3
第七屆亞洲列印耗材展覽會 9月27-29日 E5-E6
中國國際五金展覽會 9月28-30日 W1-W5,E1-E4
中國(上海)國際樂器展覽會 10月12-15日 E1-E6
上海國際專業燈光音響展覽會 10月12-15日 W1-W2
中國國際玩具、模型及嬰兒用品展覽會 10月12-14日 W3-W5
中國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展覽會 10月19-21日 W5
中國國際紡織面料及輔料(秋冬)博覽會 10月19-22日 W1-W5,E1-E6
亞洲國際動力傳動與控制技術展覽會/亞洲國際物流技術與運輸系統展覽會 10月25-28日 W1-W3,E1-E6
2010中國(上海)國際門業博覽會暨門窗產品展覽會 10月26-28日 W4-W5
第12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11月 W1-W5,E1-E4
第75屆中國電子展暨2010亞洲電子展 11月 W1-W5
第十四屆國際食品、飲料、酒店設備、餐飲設備、烘焙及服務展覽 11月10-12日 E5-E7
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 11月18-21日 W1-W5
中國國際工程機械、建築機械、工程車輛及設備博覽會 11月23-26日 W5,E1-E6
中國國際橡膠技術展覽會/亞洲埃森輪胎展 11月25-27日 W1-W2
SIPPE第五屆上海國際石油石化天然氣技術設備展覽會/ 11月25-27日 W3-W4
2010上海國際絕熱隔音材料及外牆技術暨干混砂漿工業展覽會/2010上海國際地坪工業展/2010上海裝飾裝修及節能建築設計展覽會 11月30-12月2日 W1
上海國際汽車零配件、維修檢測診斷設備及服務用品展覽會 12月8-11日 W1-W5,E1-E5

❹ 世博會的歷史背景

世界博覽會(Universal Expo,Expo 是Exposition的縮寫; 也稱World Fair或World's Fair)它是一個富有特色的講壇,它鼓勵人類發揮創造性和主動參與性,它更鼓勵人類把科學性和情感結合起來,將種種有助於人類發展的新概念、新觀念、新技術展現在世人面前。因此,世博會被譽為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奧林匹克」盛會。

世博會是一項由主辦國政府組織或政府委託有關部門舉辦的有較大影響和悠久歷史的國際性博覽活動。它已經歷了百餘年的歷史,最初以美術品和傳統工藝品的展示為主,後來逐漸變為薈萃科學技術

2010年上海世博會

與產業技術的展覽會,成為培育產業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啟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場所。世界展覽會的會場不單是展示技術和商品,而且伴以異彩紛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壯觀景色,設置成日常生活中無法體驗的、充滿節日氣氛的空間,成為一般市民娛樂和消費的理想場所。

世界博覽會是人類的聚會,人們從世界各地匯聚一處,展示各自的產品與技藝,贊美各自的故鄉和祖國。世博會集人類文明之大成,因而具備了無與倫比的感染力,使人心情激盪。這樣的聚會可以上溯至古時,早在公元五世紀,波斯舉辦了第一個超越集市功能的展覽會。十八世紀末,人們逐漸想到舉辦與集市相似但只展不賣的展覽會。而現代意義的世博會則發源於19世紀中葉工業革命萌芽之際。至今,世博會已經先後舉辦過40多屆,主要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編輯本段]

世博吉祥物

朋友發出的真誠邀請。設計者:巫永堅。

歷屆世博會標志和形象已經成為獨特的無形資產,成為世界公認的遺產之一。世博會吉祥物,不僅是世博會形象品牌的重要載體,而且體現了世博會舉辦國家、承辦城市獨特的文化魅力,體現了世博會舉辦國家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風貌,它已經成為世博會最具價值的無形資產之一。

「吉祥物」作為代表東道國特色的標志物,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徵。它從各個層面反映了東道國的歷史發展、文化觀念、意識形態以及社會背景,並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傳播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在設計理念上,努力實現以下功能:

(1)充分體現主辦國家的文化

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由中國舉辦、上海承辦的全球盛會,也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綜合類世博會。上海世博會吉祥物設計必須包含中國的文化特徵,彰顯中國的文化精神,反映上海世博會中外文化交流的特徵。同時,符合中國法律和社會公序良俗的要求。

(2)充分體現出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應該成為主題演繹的形象載體和視覺標識,與歷屆世博會或其他國際大型活動已有的吉祥物形象在主題表現、造型設計等方面有明顯區別。

吉祥物形象要通過創意提煉、造型設計、理念闡述、性格設定、動作演繹等手段,充分表達上海世博會「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通過吉祥物形象生動演繹城市、城市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深刻表達足跡、夢想之間的內在關聯。設計思路和理念要清晰而獨特,契合主題且易於為廣大受眾理解。

(3)具有產品衍生和開發的價值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吉祥物要符合「好看、好懂、好記、好用」的原則,具有產品衍生、市場開發的形象基礎和造型前提,具有認知度高、應用性強等特點,適合各種各類玩具、文具、服裝、禮品、飾品等系列衍生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在表現形式和技術手段上,適用於平面、立體和電子媒介的傳播和再創作,適用於不同載體對主題演繹和表現樣式的需要。

(4)與會徽珠聯璧合

3年前,上海世博會誕生了由三人合臂相擁而成、以漢字「世」為原形的會徽。會徽設計者邵宏庚。此次揭曉的吉祥物以漢字「人」作呼應,可謂珠聯璧合,進一步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民本思想,強化了人與地球、人與世界的緊密關聯,深化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告訴世人,構成城市的主體是人,創造美好生活的主體是人,享受美好生活的主體也是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要「以人為本」。人,既是城市的細胞,又是城市的靈魂,人賦予城市文化、性格和創造力。

人、城市和地球三個有機系統環環相扣,這種關系貫穿了城市發展的歷程。東方網記者從上海世博局了解到,吉祥物「海寶」以「人」為基礎,將城市和地球聯系於一身。

[編輯本段]

最,超過了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17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的最高紀錄。將吸引世界各地數以千萬計的觀眾前來參觀。上海世博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參加國家和組織最多的世博會。

2、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世博會分注冊類和認可類。注冊類為綜合、大型的博覽會,5年舉行一次,規模大、影響巨大,上海世博會就屬於注冊類博覽會,這是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注冊類世博會。上海世博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首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的世博會。

3、志願者人數最多:本屆世博會對志願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世博園區和城市志願服務站點,以青年為主體的近20萬名志願者將為來自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參觀者提供優質的服務,同時還將動員近百萬志願者參與遍布全市的世博城市文明志願服務行動,人數為歷屆世博會之最。上海世博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志願者人數最多的世博會。

4、自建館數量最多:上海世博會正式參展方的自建館,大約有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報名建設,其數量為歷屆之最。上海世博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自建館最數量最多的世博會。

5、首次同步推出網上世博會:上海世博會的組織者將在舉辦實體世博會的同時,開創性地推出「網

上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充分利用和藉助互聯網的獨特優勢,實現實體世博會和網上世博會的有機聯動,互聯網將使上海世博會成為「永不落幕的世博會」。目前已經有17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網上世博會。上海網上世博會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第一個網上世博會。

6、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屋面太陽能板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是目前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年發電量可達280萬度,相當於上海4500多萬居民一年的總用電量,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2800噸,相當於每年節約標准煤1000多噸。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屋面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

7、世界面積最大的生態綠牆: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外立面的5000平方米生態綠牆為世界面積最大的生態綠牆。也是展館節能的一大標志。綠化隔熱外牆在夏季將有效阻隔輻射,使外牆表面附近的空氣溫度降低。到了冬天,外牆會形成保溫層,降低風速,從而延長外牆的使用壽命。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屋面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單體面積太陽能屋面。上海世博會主題館牆面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生態綠牆。

8、世界上單體量最大的公廁:世博園區里的新型公廁將是目前世界上最環保的公廁,也是世界上單體量最大的公廁。世博園區內將設30多座廁所約8000個廁位,創世界上單體量之最。世博公廁採用通風隔熱雙層屋頂:在整體外牆設置統一的遮陽裝置、綠牆,使建築圍護結構的內表面溫度低於室外空氣溫度,不用排風扇、鼓風機。這種師法自然、順應風土的方式經測量可使公廁內外溫差達到8―10攝氏度。在除味上運用虹吸原理,除味更有效。該公廁在世博會開完後,並不是敲掉了事,造成資源浪費。這種「箱體組合裝配式」廁所有著「可移動性」,開完世博會可以移走,再拿到其他公共服務區域。上海世博會主題館公廁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單體量最大的公廁。

9、保留園區內老建築物最多:上海世博會園區內約有2萬平方米歷史建築得以保留、保護,超過40萬平方米的工業建築將被保護性改造、置換,約占世博園區總建築面積的五分之一。創下歷屆之最。世博園區所在地是上海工業遺產最集中的地方,這里的廠房承載著很多關於城市的歷史記憶。對老建築的保護利用成為世博會主題演繹中的重要內容。這些老建築將在多種用途中獲得新生:一部分將直接用於國家館(工業廠房多為大跨度建築,很適合用來進行展示);另一部分是用於物流和後勤保障;最引人注目的還有5000平方米的世博會博物館與2萬平方米的城市文明館,它們都設在原江南造船廠的老建築內。上海世博會園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保留園區內老建築物最多的世博會。

10、世博會園區面積最大:園區在市中心佔地高達5.28平方公里,上海世博會園區面積是歷屆世博會之最。上海世博會園區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園區面積最大的世博會。

11、世界上最大的水晶矩陣:在世博會民營企業聯合館內,有一個由30000個水晶展牌組成的「閃耀矩陣」展示牆,每個展牌上都鐫刻著每個企業的名字。整個閃耀矩陣在燈光的照耀下將流光溢彩,色彩萬千,是中國企業在世界級舞台上最引人注目的集體亮相。

[編輯本段]

捷克在首都布拉格首次舉辦了這樣的展覽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展覽會的規模也逐步擴大,參展的地域范圍從一地擴大到全國,由國內延伸到國外,直至發展成為由許多國家參與的世界性博覽會。

萬國工業博覽會成為了全世界第一場世界博覽會,在英國首都倫敦的海德公園舉行,展期是1851年5月1日至10月11日,主要內容是世界文化與工業科技,其定名中的「Great」在英文有偉大的、很棒的、壯觀的意思,藉此博覽會英國在當時展現了工業革命後,英國技冠群雄、傲視全球的輝煌成果。

1867年巴黎世博會已經具備了現代世博會的雛形。

二戰後,世界人民在滿目瘡瘓的廢墟上重建家園,並在恢復生產,復甦經濟的基礎上,於1958年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舉行戰後第一個世界博覽會,主題「科學、文明和人性」。為了體現科學的這個主題思想,布魯塞爾世博會建造了一座原子能結構的球型展館,代表著人類進入了科技進步的新世紀的象徵,它獨特新穎的造形,雖然時隔快半個世紀之久,但仍然歷歷在目。博覽會的輝煌和豐富,幾乎使以往的所有世博會都默然失色。

1962年美國西雅圖舉辦了一次規模不大的專業性的博覽會 「太空時代的人類」。博覽會展出全新的先進科技,自動售貨機和單鋼軌鐵路,使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1964年為了紀念紐約建城300周年,紐約又一

歷屆世博會標志

次舉辦了世界博覽會,雖主題的格調高雅 「通過理解走向和平」。然而這次世博會濃重的商業氣氛,使觀眾駐足不前,失去了紀念活動的意義。

1970年在日本大阪首次舉辦了世界博覽會,日本人稱之為萬國博覽會,體現「人類的進步與和諧」,向觀眾展示了繼東京奧運會之後,日本在各方面的發展和成就,得益於這次博覽會,日本在以後10年的經濟發展中,一直保持強勁的勢頭。

1985年再次舉辦世界博覽會,會址是在新城築波市,一座距東京50多公里的全新科學文化城。博覽會的主題是:「居住與環境 人類的家居科技」。

時隔一年,加拿大為紀念溫哥華建城100周年,又舉辦了一次以「交通運輸」為主題的博覽會。

1988年是英國人在澳洲建立居住點200周年,為銘記這一日子,澳大利亞在東部黃金海岸城市布里斯班舉辦了世界博覽會。這次博覽會的主題「科技時代的休閑生活」。體現了人類在當今科學技術極其發達的時代中休聞和娛樂。各國都圍繞這個主題大做文章,以體育、文娛、旅遊、休閑、烹調、園藝等等各種內容來體現人類生活的豐富多彩。

1990年日本大阪舉辦丁AI類專業性的國際花綠博覽會,主題是:「人類與自然」。展出以世界園藝為內容,作為慶祝大阪「新的開端」100周年的紀念活動。這次展覽會共有82個國家參加,55個國際組織與日本各省市和大企業都單獨設了展館或展台。百次在亞洲實現了大型國際園藝博覽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992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500周年,為此,西班牙政府在塞維利亞舉辦了世博會,把博覽會

歷屆世博會標志

的主題命名為「發現的時代」。世博會佔地面積478萬平方米,有100多個國家參加。觀眾達6000多萬人次,中國館展出四大發明及長征系列火箭等,被評為「五星級展館」。

1993年韓國大田博覽會,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由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界博覽會(認可類)。主題為:「新的起飛之路」。中國館展示了航天科技,三峽工程等,共接待觀眾350萬人次,為各展館之最,被評為五大最佳展館之一。

1998年在葡萄牙里斯本世界博覽會。1998年是聯合國批準的國際海洋年,博覽會的主題為:「海洋——未來的財富」。

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主題「人類、自然、科技」,參展國家和組織共計172個,為往屆世博會參展國家、地區和組織最多的一屆。

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主題「自然的睿智」,是最近的一次注冊類世博會,中國館接待觀眾570萬人次,為接待觀眾最多的展館。

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世博會,水塔是2008年薩拉戈薩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築,也是薩拉戈薩城市最高的建築。水塔是世博園中三大主題展館之一,展覽「水,生命之源」主題的場所,為此也稱水塔館。

英國/倫敦 萬國工業博覽會 1855年法國/巴黎 巴黎世界博覽會 1862年英國/倫敦倫敦世界博覽會1867年法國/巴黎 第2屆巴黎世界博覽會 1873年奧地利/維也納維也納世界博覽會 1876年美國/費城 費城美國獨立百年博覽會 1878年法國/巴黎第3屆巴黎世界博覽會 1883年 荷蘭/阿姆斯特丹 阿姆斯特丹國際博覽會1889年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1889) 1893年美國/芝加哥 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1900年法國/巴黎 第5屆巴黎世界博覽會 1904年美國/聖路易斯聖路易斯百周年紀念博覽會1908年英國/倫敦 倫敦世界博覽會 1915年美國/舊金山 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 1925年法國/巴黎巴黎國際裝飾美術博覽會 1926年美國/費城費城建國150周年世界博覽會 1933年美國/芝加哥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1935年比利時/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 1937年法國/巴黎巴黎藝術世界博覽會1939年美國/紐約 紐約世界博覽會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 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 1962年美國/西雅圖 西雅圖廿一世紀博覽 1964年美國/紐約 紐約世界博覽會 1967年加拿大/蒙特利爾 加拿大世界博覽會 1970年日本/大阪 日本世界博覽會 1971年 匈牙利/布達佩斯 世界狩獵博覽會 1974年美國/斯波坎世界博覽會1974 1975年日本/沖繩 沖繩世界海洋博覽會 1982年美國/諾克斯維爾諾克斯維爾世界能源博覽會 1984年美國/新奧爾良 路易西安納世界博覽 1985年日本/築波築波世界博覽會 1986年加拿大/溫哥華溫哥華世界運輸博覽會 1988年 澳大利亞/布里斯本 布里斯本世界博覽會1992年義大利/熱那亞熱那亞世界博覽會 1992年西班牙/塞維利亞 塞維利亞世界博覽會 1993年韓國/大田 大田世界博覽會 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 里斯本博覽會 2000年德國/漢諾威漢諾威世界博覽會 2005年日本/愛知 愛知地球博覽會 2008年西班牙/薩拉戈薩薩拉戈薩世界博覽會 2010年中國/上海 上海世界博覽會2012年韓國/麗水麗水世界博覽會2015年義大利/米蘭米蘭世界博覽會 ◆第一屆世博會

1851年5月1日,世界上的第一次博覽會在英國召開。

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已經是世界上一流的強國,沒有人懷疑英國的強大,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召喚力使英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維多利亞女王發出外交邀請信函,有10個國家接受了邀請。認真刻板的英國人動用了全國的經濟力量,為一屆世界博覽會布展。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笨重的,多為龐大的石頭建築。在這次世界博覽會上,英國人一改往日風格,在著名的海德公司內建造以鋼和玻璃為主要建築材料的水晶宮。水晶宮1700英尺,高100英尺,耗用了4500噸鋼材,10公頃的玻璃。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熱鬧非凡的氣氛中開幕,在佔地9.6萬平方米的展區中,展覽用的桌子總長約有13公里,在23個星期的展覽期間,有630萬人進行了參觀。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鋼鑽,還有一頭標本大象,而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的無限想像力。

這次世界博覽會不僅是一次「眼花繚亂,豐富多彩」的陳列,而且開創了今後數十年的自由貿易的先驅,向人類預示了工業化生產時代的到來,所有的展品均代表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的無限想像力。因此倫敦博覽會被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首屆世博會。水晶宮博覽會成為二十世紀科學與進步的巨大推動力,它的成功使以後的世界博覽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一樣成為全球規模的盛會,世界博覽會因此被譽為「經濟、科技與文化界的奧林匹克盛會」。

◆首次確立主題的世博會: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

社會生產力水平越高,社會化生產的專業性就越強,社會生活的一切活動就變得更加有序。世博會在經歷了近百年的演繹之後,1933年美國在芝加哥舉辦了主題為「一個世紀的進步」(A Century of Progress)的世博會。這是第一次有主題的世博會,要求參展者圍繞一個共同的題目設計和創作自己的展品。會上展出的多是百年科技的成果,引人入勝的當數絢麗的霓虹燈景,而引起轟動的則是航空技術、有空調設施的新建築等科技新成就。使人們看到了一個世紀以來科技的巨大進步,倍受鼓舞。從此以後,每一屆世博會都確定了一個極富意義的主題。

[編輯本段]

國際展覽局

際組織是國際展覽局,英文簡稱為「BIE」。國際展覽局成立於1928年,總部設在法國巴黎,其章程為《國際展覽公約》。該公約由31個國家和政府代表於1928年在巴黎簽署,分別於1948年、1966年、1972年以及1988年5月31日作過修正。

國際展覽局(BIE)的宗旨是通過協調和舉辦世界博覽會,促進世界各國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國際展覽局的常務辦事機構為秘書處,秘書長為該處的最高領導,現任秘書長是洛瑟泰斯先生。

[編輯本段]

白俄羅斯、保加利亞、捷克共和國、丹麥、芬蘭、法國、德國、英國、希臘、匈牙利、義大利、摩納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西班牙、瑞典、瑞士、烏克蘭、愛爾蘭、冰島。

加拿大、美國、安地卡及巴布達、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哥斯大黎加、古巴、多米尼加、薩爾瓦多、格瑞那達、海地、墨西哥、尼加拉瓜、聖克提斯與內維斯、聖艾森特和格半提內斯、聖露西亞、特立尼達與多巴哥

阿根廷、哥倫比亞、蓋亞那、秘魯、蘇利南、烏拉圭、委內瑞拉、巴西

阿爾及利亞、馬達加斯加、摩洛哥、納米比亞、奈及利亞、塞席爾、南非、坦尚尼亞、剛果、突尼西亞、烏干達

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尼西亞、以色列、日本、韓國、寮國、黎巴嫩、馬來西亞、蒙古、阿曼、菲律賓、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 泰國

澳大利亞、諾魯、帛琉

中國首次世博會
從1840年起,西方列強競相以中國為魚肉,大肆地瓜分與鯨吞這個龐大而弱小的國家,令中國衰落到了將要亡國滅種的地步。但中國是一個江山代有人才出的國家,儒家教化下的中國志士向來以修齊治平為人生信條,匡護將傾大廈的勇敢使中國免於萬劫不復的境地。

最早清醒的中國人最先想到的是睜眼看世界,他們努力擺脫千百年形成的天朝心態,去向西方學習。作為參與的形態,中國與世界博覽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最早見識世界博覽會的中國人是以純粹的私人身份去的,比如王韜,他親歷了1867年的巴黎博覽會,游歷了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勝跡----水晶宮。當時的中國人把世界博覽會稱為炫奇會或賽奇會。賽奇會是他們對世界博覽會的一種理解,這當然是因為他們未能從以技術為奇技淫巧的認識中擺脫出來,更深入地思索這些技術對世界的改造,對人的價值觀的沖擊與衍化。但他們由衷的驚奇卻是發自內心的。

中國第一次參加世界博覽會應該始於1873年的維也納世界博覽會,中國的參加方式也是賽奇會本身的一奇。因為代表中國人的是一個叫包臘(EoCoBowra)的英國人。派他代表中國參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個朝廷大員,而是當時清朝的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在1840年以後,中國的海關和外貿都交由外國人代辦了。赫德為了擴大中國和外國的商業聯系,以圖取更大的利潤,便派包臘代表中國參加賽奇會。

中國政府第一次自派代表,以國家身份參加的世界博覽會是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當時作為中國工商業代表的人叫李圭,他是一個有智、有勇、有謀、有骨氣的中國人,但淹沒在那個萬馬齊喑的時代。李圭寫了一本書叫《環游地球新錄》,記錄了1876年的費城世界博覽會,雖然他是中國代表團中唯一的一個中國人,但畢竟這是中國人第一次正式踏足世界博覽會。

中國赴會之物,計七百二十箱,值銀約二十萬兩。陳物之地,小於日本,頗不敷用。此非會內與地不均,蓋我原定僅八千正方尺,初不意來物若是之多也。

這是中國人睜眼看世界中的一個重要事件,泰西物產之豐,國力之強深深地打動第一批不再坐而論道,而是起而拯救的中國人。

1915年,中國又一次參加巴拿馬世界博覽會?在這一次博覽會上,中國的茅台酒和張裕釀酒公司的可雅白蘭地獲獎。茅台酒被評為世界第二名酒,與獲第一的法國柯涅克白蘭地和第三名的英國蘇格蘭威士忌並稱為世界三大名酒。可雅白蘭地獲4枚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遂更名為金獎白蘭地。

[編輯本段]

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如果第一輪投票中沒有任何一個候選國城市獲得所需的選票,則將進行第二輪投票,但在首輪投票中得票最少者將不再參加角逐。在第二輪投票中,獲得三分之二以上選票的候選國城市當選。如若仍沒有城市獲得三分之二以上的選票,則繼續按照上述方式進行第三輪投票,直至選舉出2個得票最多的城市。最後的角逐將由這2個城市進行,其中得票較多的獲舉辦權。

[編輯本段]

【世博會的申辦程序】

◆一·申請

按BIE規定,有意舉辦世博會的國家不得早於舉辦日期的九年,注冊申請應在開幕日之前五年(這也是主辦國政府開始通過外交渠道向其它國家發參展邀請的時間)向BIE提出正式申請,並交納10%的注冊費。申請函包括開幕和閉幕日期、主題,以及組委會的法律地位。BIE將向各成員國政府通報這一申請,並告知他們自通報到達之日起6個月內提出他們是否參與競爭的意向。

◆二·考察

在提交申請函的6個月後,BIE執行委員會主席將根據規定組織考察,以確保申請的可行性。考察活動由一位BIE副主席主持,若干名代表、專家及秘書長參加。所有費用由申辦方承擔。考察內容是:主題及定義、開幕日期與期限、地點、面積(總面積,可分配給各參展商面積的上限與下限)、預期參觀人數、財政可行性與財政保證措施、申辦方計算參展成本及財政與物質配置的方法(以降低各參展國的成本)、對參展國的政策和措施保證、政府和有興趣參與的各類組織的態度,等等。

◆三·投票

如果申辦國的准備工作獲得考察團各項的支持,全體會議將按常規在舉辦日期之前八年進行投票選擇。如果申辦國不止一個,全體會議將採取無記名方式投票表決。

若第一輪投票後,申辦國獲三分之二票數,該國即獲得舉辦權。若任何申請均未獲三分之二票數,將再次舉行投票,每次投票中票數最少的國家被淘汰,隨後仍按三分之二票數原則確定主辦國。當只有兩個國家競爭時,根據簡單多數原則確定主辦國。

◆四·注冊

獲得舉辦權的國家要根據BIE制訂的一般規則與參展合約(草案)所確定的復審與接納文件,對展覽會進行注冊。注冊申請應在開幕日之前五年提交給BIE。這也是主辦國政府開始通過外交渠道向其它國家發參展邀請的時間。注冊意味著舉辦國政府正式承擔其申請時提出的責任,認可BIE提出的標准,以確保世博會的有序發展,保護各成員國的利益。BIE在收到注冊申請時,將向舉辦國政府收取90%的注冊費,其金額按BIE全體會議通過的規則確定。

❺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歷史發展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不管我們學什麼,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掌握知識點有助於大家更好的學習。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旗袍的歷史發展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旗袍的歷史發展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的「旗袍」在一些細節處有刺綉裝飾.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而直到1929年,政府公布將旗袍正式定為國服。

歷史淵源

旗袍的演變歷史在民族、觀念、習俗、風尚的交織下,充盈著文化碰撞與交融過程中的張力。

旗袍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居住在關外的滿族人。這種「旗袍」上下連屬,圓領,前後襟寬大,衣衩較長,袖子緊窄,男女都可穿著——只是婦女穿的「旗袍」在領子、前襟和袖口的地方都有綉花裝飾。關外寒冷異常的天氣,游牧民族騎馬射箭的生活方式都是催生出這種保暖適體的服裝的重要因素。1644年,旗袍隨著滿族的統治者進入北京,那時候滿族人素有「旗人」之稱,所以他們所穿的袍服就被稱為「旗袍」。

旗袍成為宮廷服飾後,在裝飾和配飾上也日趨精細與繁復。宮廷婦女穿旗袍時,往往配上被稱為「大拉翅」的假髻和「花盆底」旗鞋。這樣穿著,愈發顯得旗女身材修長,豐姿婀娜。但這時的旗袍與現代意義上指稱旗袍在樣式、裁剪、裝飾上相差甚遠。

按照清代法規「十從十不從」的規定,當時漢族女子可以不穿著旗裝。相對於清廷對漢族男子著裝滿族化的嚴格規定,漢族女子有不穿著旗人旗服的自由。但服飾習俗的變遷往往隨著社會風尚的改變而發生微妙的變化。在滿族統治的三百多年中,滿、漢婦女的著裝在彼此的對視與互仿中悄然融合,在款式與風格上有了諸多相似之處。

直至1910年,清朝滅亡後,旗服在短暫的沉寂之後,反而在漢族婦女身上悄然出現,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街頭,就已出現身者旗袍的漢族婦女。據說最早穿著旗袍的漢族婦女是一批上海的`女學生,她們穿著寬敞的藍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婦女的羨慕,引以為尚。二十世紀初,女學生代表著自由與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著裝往往成為社會時尚的風向標,因此她們穿著的旗袍也成為文明、新潮的象徵,引得各界婦女紛紛效仿。

1921年,旗袍在上海婦女界流行,繼而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個階層,逐漸成為專屬婦女的日常服裝。現代意義上旗袍即是這種以旗裝為基礎並廣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製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為旗袍的發祥地。

1929年,《民國服制條例》作出規定,正式將旗袍定為國服,即國民禮服。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式藍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長身旗袍。以政府條令的形式對旗袍做出規定,足以顯示出旗袍僅用了十幾年間就以其獨特魅力征服了中國女性。此後直至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為中國的「國服」,成為中國婦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飾。

款式變化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其流行初期,旗袍風格與滿族旗裝已有很大差別,其裝飾由繁復轉向簡單,款式由寬大到適度。袍身的長度縮短到膝蓋與腳踝之間;袖子略有收緊並縮短,並露出一截手腕;領子也受漢族婦女的影響,一度也變為「元寶高領」,而後逐漸變矮。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擺高度依然適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裝」的特點,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婦女的手臂。大革命時期,婦女在解放潮流中張揚個性,受社會風氣及歐美流行短裙的影響,款式與裝飾變化更為大膽。旗袍的下擺線提高至膝下,袖口也開始變小。1928年,裝飾性的鑲滾越來越簡潔以至消失。女學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礎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女學生穿著這種款式的旗袍甚至打球、騎車都毫無防礙。至二十年代末,旗袍開始收腰,袍身逐漸變得合體,大膽露出了女性美麗動人的曲線。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是旗袍發展的鼎盛時期,改良旗袍是這一時期旗袍的主流。在這10年中,旗袍絢麗多姿,風格多變。領、袖、下擺、開衩無一不在流行與時尚的影響下變幻:高領、低領、無領先後流行;長袖、短袖、無袖各顯其美;旗袍的長短,長則衣邊掃地,短則露出膝蓋甚至大腿,無不達到其極。歐美流行元素輪番登場,旗袍面料異彩紛呈,配件裝飾令人眼花繚亂,呈現了旗袍發展史上最絢麗華美的時代。

三十年代初,旗袍長度沿襲二十年代的樣式,流行短旗袍,下擺長度稍過膝蓋,但在1932年開始不斷加長,長至「衣邊掃地」。這主要是因為1932年前後都市婦女中開始流行高跟鞋。這種來自歐美風尚的皮鞋與旗袍相配,改變了旗袍的時尚走向。原本以下擺線提高為時尚的旗袍,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加長旗袍下擺,使女性顯得纖細修長、性感動人。到1934年前後,旗袍長度能蓋住腳面。這種「掃地旗袍」多為高領,裝著三粒紐扣,領高直抵下巴,即使在炎熱夏天也不改風尚。隨著旗袍的加長,旗袍的開衩也越來越高,到1934年前後幾乎開到了臀部,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玉腿乍現。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開衩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長。穿著這樣款式的旗袍坐時顯得含蓄大方,走時優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各界女性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縮短,開衩也逐漸升高,袖子也變得細長合體。

此外那個時期也是旗袍面料極為豐富的年代。紡織品的大量進口,從各類綢緞到棉布、呢絨、紗羅,應有盡有。尤其是出現了鏤空織物和半透明的化纖及絲綢以後,「透、露、瘦」 的旗袍就開始流行。清純可人、性感、端莊典雅多種風格都可以在旗袍中顯現出來。旗袍和西裝進一步結合起來,裁剪更多採用西式服裝做法,加胸省、腰省、墊肩。領和袖更多採用當時流行的款式,領用西式翻領,袖則有荷葉袖、開叉袖以及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更為時尚的就直接在旗袍外穿著西裝大衣。

工藝特點

滿族入關後,旗袍吸取了漢民族多種工藝,裝飾逐漸變得繁復起來。原本用來保護領口、袖口、下擺容易破損的素色衣邊逐漸被綉上紋飾,變成道道鑲嵌。三鑲三嵌、五鑲五嵌到「十八鑲滾」,宮廷貴族婦女的甚至整件衣服的裝飾紋飾幾乎遮掩了其面料的本來面目。

旗袍有著多重細致的工藝流程,主要製作工藝為「鑲、嵌、滾、宕、盤、貼、綉、繪、」。即滾邊工藝、鑲邊工藝、嵌線(條) 工藝、宕條工藝、盤紐工藝、貼邊工藝、刺綉工藝、繪畫工藝。這些工藝使旗袍在每個細節上都環環相扣、層層相配,達到線條流暢、適宜人體、裝飾美觀的目的。製作旗袍的過程也是中國傳統工藝綜合運用的過程。這些工藝秘訣繼承與發揚了中國傳統的制衣工藝的精髓。一件旗袍的製作,往往需要工藝的製作者一人運用「鑲、嵌、滾、宕、盤、貼、綉、繪」的整套工藝,從而保證旗袍氣韻流暢與風格統一。此外,在裁剪上旗袍也堪稱中西合璧的製作典範。採用胸省、腰省、裝袖、肩縫等西式工藝,與中國傳統工藝相結合,使旗袍既能體現中國傳統女性含蓄溫婉的韻致,又體現出現代女性簡潔干練的風采。

旗袍禮儀知識

穿旗袍時,要注意:

1、旗袍的面料、花色應與著裝的場合相協調。普通棉布和真絲織錦緞做出同樣款式的旗袍,其風格會截然不同:一個樸素雅緻,一個華麗高貴。購買旗袍時,一定要考慮穿著的場合因素,選擇相應風格的面料和花色。旗袍的領口封閉較嚴,購買熱天穿的短袖、無袖旗袍時,最好選擇吸汗透氣的舒適面料。

2、選擇旗袍時,要注意旗袍的款式與自己的身份相協調。前衛風格的無肩無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滾邊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會格外出眾,卻不適合保守行業工作人員日常穿著。

3、旗袍的領圍、領高、肩寬、胸圍、腰圍、臀圍都要合身,任何一處過於緊綳或過於寬松,都會使美感大打折扣,自己穿上也會感覺很不舒服。

4、穿著之前檢查所有紐扣,如有縫線松動的紐扣,在穿之前一定要再次加固,保證在穿著時紐扣不會脫落。

5、旗袍的款式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在嚴謹中流露出莊重的性感」,如果紐扣松開,立刻就會產生「風塵」感。因此,女士在穿旗袍時,不管天氣如何,旗袍所有的紐扣都必須全部扣上。任何一粒紐扣不扣,都會給別人留下難以抹去的「輕浮」印象。

6、長及腳踝的高開衩旗袍,其風格和坦胸露背長及腳踝的西式晚禮服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因此,只有在正式的晚宴或演出場合,或賓館、酒店等要求穿特定中式工作裝的場合,女士才能穿開衩開在大腿中部以上的高開衩長旗袍。日常工作或休閑場合的旗袍開衩不要高於膝蓋上緣以上10厘米。

7、穿旗袍時搭配的絲襪最好是連褲襪,這樣就不用擔心襪口從開衩處露出了。但要注意的是,旗袍的面料一定要選擇不與絲襪起靜電的面料。

8、鞋的款式要與旗袍風格相配。

9、內衣不可外露。與旗袍相配的內衣在款式和顏色上也要精心選擇,要求妥帖、舒適,且內衣輪廓無痕。

10、穿旗袍時,要格外注意保持良好的儀態。因為旗袍的造型非常貼近女性自然的曲線,所以不雅的站姿、坐姿都會在眾人面前完全展露出來。

旗袍保養方法

一、服裝的洗滌方法:

清洗前必須考慮到被洗服裝的性質及其要求,合理地選擇洗滌劑的種類。對於棉、麻服裝來說,其耐鹼性好,選用普通肥皂或一般洗衣粉等鹼性洗滌劑,不僅不會損傷纖維,而且有助於去污。

對於絲綢或毛呢絨服裝來說,因蛋白質纖維不耐鹼,洗滌時應選用中性皂片、中性洗衣粉或弱鹼性洗滌劑,這樣可避免纖維損傷,影響手感。

對於有奶漬、肉汁、醬油、血等斑漬的服裝,還應選用加酶洗衣粉,利用鹼性蛋白酶將斑漬分解去除。

二、服裝的保養方法:

棉、麻服裝的保養

棉、麻服裝一般不怕晶曬,但長時間在日光下暴曬會降低穿用的堅牢度,尤其易使服裝褪色或泛黃,因此應忌暴曬,並晾曬反面。穿著過程中應避免沾上酸液引起腐蝕破損。

燈心絨和平絨服裝要盡量減少肘、臂、膝、臀部的壓、磨,防止軋光、脫絨,沾污膠糊類物質後不能幹除,以免拔掉絨毛,平時最好經常刷理絨面。棉、麻服裝洗凈、曬干、熨燙後,要疊放平整,深、淺色服裝分開存放。棉、麻服裝易吸濕,收藏時要避免潮濕、悶熱、不通風以及衣櫥、箱、櫃不潔引起的霉變。

呢絨服裝的保養

呢絨服裝宜選擇陰涼通風處晾曬,暴曬會引起褪色和光澤、彈性、強度的下降。較厚的深色服裝晾曬時間可以長些,較薄的淺色服裝晾曬時間宜短。呢絨服裝穿著時不要與尖銳、粗糙的物品和強鹼性物質接觸,防止鉤紗、起毛和腐蝕。縮絨加工的粗紡呢絨服裝還要注意盡量減少摩擦,以免絨毛脫落,露出底紋。呢絨服裝收藏前,應洗凈、熨燙、晾曬,待衣物充分乾燥、涼透,再疊好收存。

高檔呢絨服裝最好懸掛於衣櫃中勿疊壓,以免變形,影響外觀。收存同時,要在衣物的口袋、里袋、箱櫃內放入用紙包好的衛生球或樟腦片以防止蟲蛀。收藏過程中應適當打開箱櫃,讓其通風透氣。在高濕高溫的夏季還應晾曬幾次,防止生霉。長毛絨服裝不能重壓,不然會使絨毛倒伏。

絲綢服裝的保養

絲綢服裝屬於高檔服裝,一般不宜在日光下暴曬,以免褪色和強度、手感、光澤變劣。穿用時,注意不要與粗糙、鋒利物品接觸,防止鉤絲起毛,也不要與鹼、酸等物質接觸,防止纖維受損。柞蠶比服裝還應避免沾污水漬,否則較難去除。絲綢服裝收藏時,應先洗凈、熨燙、晾乾,最好疊放,用布包好放於箱櫃中。用衣架掛放,往往使某些絲綢服裝因自重而變長。白色或淺色絲綢服裝收藏時不宜放入衛生球和樟腦片,也不能放在樟木箱中,否則會泛黃。

化纖服裝的保養

化纖服裝一般不宜長時間日曬,否則會老化變硬,強度下降,變色或褪色。化纖服裝收藏時應洗凈、熨燙、晾乾後,疊放平整,不宜長期吊掛在衣櫃中,以免使衣物懸垂伸長。由於化學纖維一般不蟲蛀、霉變存放時可不放衛生球或樟腦片。如存放其混紡織物服裝時,應放入少量衛生球或樟腦片,但要用紙包好,避免直接接觸衣物,因為這些葯劑會使化纖溶脹變形,發粘及降低強度,甚至使服裝遭到損壞,以致無法穿用還應適當通風晾曬,防止生霉。

三、旗袍熨燙要素:

熨燙溫度熨燙是熱定型,不同的纖維,其結構、性質不同,因而熨燙所需的溫度也不同。溫度過低,達不到熱定型的目的,而溫度過高,又會損傷纖維,甚至使纖維熔化或炭化。因此,服裝的熨燙需要一定的溫度控制。混紡可交織面料,其熨燙溫度的選擇應就低不就高,即按其中耐熱性最差的纖維熨燙溫度來確定。服裝的熨燙溫度的選擇還應考慮其質地的厚薄及色澤等因素。厚的,其熨燙溫度可適當高一些;薄的,則熨燙溫度低一些。易變色的熨燙溫度也應適當降低。

含水度通常熨燙時要在服裝上灑點水或墊上一層濕布,以利於藉助水分子的潤滑作用,使纖維潤濕、膨脹伸展、較快地進入預定的排列位置,在熱的作用下進行定型。柞蠶絲服裝一般不能噴水,否則易出現水漬印維綸服裝不能噴水,也不宜墊濕布熨燙,通常墊干布熨燙,因為維綸在潮濕狀態下受到高溫會收縮,甚至熔融。

;

❻ 中國旗袍發展史

旗袍起源於中國上海。

旗袍,是一種內與外和諧統一的典型民族服裝,被譽為中華服飾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動的旋律、瀟灑的畫意與濃郁的詩情,表現出中華女性賢淑、典雅、溫柔、清麗的性情與氣質。
旗袍是清代的旗人之袍,是貴族的衣飾,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葉,盛行於三四十年

代,是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行家把上個世紀20年代看作旗袍流行的起點,三十年代它到了頂峰狀態,很快從發源地上海風靡至全國各地。當時上海是上流名媛的福地,她們熱衷於游泳、打高爾夫、飛行術、騎馬,奢華的社交生活和追趕時髦,註定了旗袍的流行。由於上海一直崇尚海派的西式生活方式,以致後來出現了「改良旗袍」,從遮掩身體的曲線到顯現玲瓏突兀的女性美,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舊有模式,成為中國女性獨具民族特色的「國服」。
經過多年的修正與改良,旗袍已經成為最能體現中國女性美的服裝,用最中國的布料,絲綢、錦

緞,做成最中國的服裝———旗袍,穿在發髻高挽身段窈窕的中國女子身上,那種東方的美、東方的神韻,令人嘆為觀止。旗袍在這里,已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服裝而成為一種象徵,為什麼它會成為經典,答案也正在這里。
旗袍的美是一種典雅而高貴的美,這種由旗袍內涵所決定的文化品位限制了它的普及、大眾化,

同時它對穿著者的要求也十分苛刻,這不僅僅表現在對身體的要求上,同時也表現在對穿著者內涵及氣質表現上,而且,旗袍的出現對背景、環境、氣氛要求特別講究,我們不能設想一個菜販身著旗袍腳趿拖鞋的模樣,這是對美的糟塌,我們同樣也不能接受一個身著旗袍的女人不停地挖鼻孔和吐口水。旗袍的美是一種距離的美,一種靜止的典雅美。
旗袍追隨著時代,承載著文明,顯露著修養,體現著美德,演化為天地間一道絢麗的彩虹。願

旗袍連接起過去和未來,連接起生活與藝術,將美的憧憬、美的風韻灑滿人 間。
旗袍是中華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服裝。說到傳統,人們總要想到封建主義的保守、 封閉,還

有封建主義對婦女的各方面的禁錮。數千年來,中華女性的著裝是嚴肅的。直到現在,嚴肅而正規的「職業女裝」仍然占據著中國女性服裝的主要地位。
鳳冠霞帔,母儀天下,如果說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傳統把婦女的最高期望值定到這里, 那麼最

能說明一切奧妙的關鍵字眼就是「表 現」。把美好的體貌表現出來的唯一媒介是好的服裝。「霓裳羽衣」也好,「鳳冠霞帔」也罷,除了對那種繁華尊貴的追求之外,無論如何也剪不掉那段渴望美麗、渴望風采浪漫。旗袍的出現或許就因為如此吧。
人類文明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女性的服裝也隨著歷史不斷改變。比起科技帶給世界 的巨大變化

,人體卻頑強地保持了原狀,這雖然不能算是奇跡,卻為服裝發展史、提供了可能。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

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構成眾多曲線巧妙結合

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旗袍的起源

旗袍是我國一種富有民族風情的婦女服裝,由滿族婦女的長袍演變而來。由於滿族稱為「旗人」,

故將其稱之為「旗袍」。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滿漢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滿漢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到了20世紀20年代,受西方服飾影響,經改進之後的旗袍逐漸在廣大婦女中流行起來。這種旗袍

是漢族婦女在吸收西洋服裝樣式後,通過不斷改進,才進入千家萬戶的。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改良後的旗袍在20世紀30年代,幾乎成為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
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較為緊窄合體,以利於騎射或其他激烈活動,這種

服式多採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較適體。歷史上,漢族人民也曾多次採納這種窄身合體的袍服樣式,趙武靈王所推行的胡服騎射就是比較典型的事例。唐代的胡服也風行一時,胡服在唐開元、天寶年間與胡妝、胡騎、胡樂同為時人趨奉,可算異域文化一次大面積的流行範例,屬於長安街頭當年的「舶來品」。在遼、金、元及清朝等少數民族政權統治時期,合身的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服飾的主角,雖然又都經歷或表現出變得寬博的過程或趨勢。清代由於歷時最長且較穩定,故袍服可視為典型服飾。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率兵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

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律令之嚴性命攸關,有「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之說。至此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清朝統治者強調滿語騎射,力圖保持其固有的生活習俗和穿著方式,一方面要用滿族的服飾來同化漢人,同時又嚴禁滿族及蒙古族婦女仿效漢族裝束,從頂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可見一斑。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

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地。此時的清王朝正搖搖欲墜難以為繼,清廷內外交困,國力式微。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攻破了清朝封閉的國門。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軍隊也改練新軍。在中國學生和軍人中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與西式軍裝、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端。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

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由於滿族統治政權的消亡,旗袍此時穿著者甚少。西式中式裝扮熙熙攘攘紛繁並處。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商埠開放的上海華洋並處,五方雜居,成為十里洋

場奢靡繁華之地。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服裝裝飾一掃清朝矯飾之風,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作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青樓女子等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於成熟。產生於辛亥革命後,北伐戰爭時期始漸流行的新式旗袍,有別於旗女的長袍。30年代後期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這在以後的章節中將會詳細介紹。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遇然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❼ 1851年倫敦世博會

第一屆

地點:英國倫敦

會期:1851年5月1日——1851年10月11日

名稱:倫敦萬國工業產品大博覽會

第一屆真正意義上的世博會是1851年在英國倫敦舉辦的。維多利亞時代是英國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的完成使英國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殖民主義的擴張使英國自詡為「日不落帝國」,因為強大而帶來的巨大號召力使英國成功地舉辦了這次盛會。

由艾爾伯特親王領銜的一個特別委員會指定著名的海德公園作為博覽會場地,用招標形式建造的大型展館長490米,寬117米,高33米,巨大的鋼框架被81000平方米的玻璃完全覆蓋,顯得壯麗輝煌,後人將此稱為「水晶宮」。

第一屆世界博覽會在熱鬧非凡的氣氛中開幕,在佔地9.6萬平方米的展區中,展覽用的桌子總長約有13公里,在23個星期的展覽期間,有630萬人進行了參觀。

倫敦世博會上約有18000名商人展出了他們帶來的約10萬件產品。這些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塊24噸重的煤塊,一顆來自印度的大金鋼鑽,還有一頭標本大象,而蒸汽機、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則向參觀者展示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煥發出的無限想像力。組委會為5000多位參展商頒了獎,其中中國送展的絲綢、旗袍、茶葉等獲得了各種不同的獎項。

倫敦世博會的巨大成功,不僅體現在630萬的參觀者和18.6萬英鎊的盈利,更重要的是英國由此獲得了巨大的聲譽,而英國人民則得到了兩座博物館:倫敦世博會為英國奠定了兩個博物館的展品基礎——艾爾伯特博物館和坎星頓科學技術博物館,這種做法成了以後歷屆世博會的優良傳統。

❽ 旗袍的起源與發展歷程

中國旗袍
起源與發展

起源
旗袍屬於袍服類中的一種,它是從春秋戰國時期(2700年前)的深衣發展下來的。所謂深衣就是中國古代人穿的上衣下裳合為一體的衣服。

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民國之初,剪辮發,易服色,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為倒大袖與新樣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二十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20世紀20年代

20年代是海派旗袍逐漸形成的時期。旗袍開始普及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

1929年,中華民國政府曾把旗袍(還有中裝)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當時女子禮服有兩款:一款是藍上衣加黑裙,另一款就是旗袍。學堂中女學生多著偏大襟上衣底襟圓擺、齊肘中袖短衫,下著綢裙。

20世紀30年代
3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海派旗袍無論是裁剪還是設計都更加西方化,採用了胸省和腰省,旗袍變長而緊身且高開衩,更加符合東方女性精緻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20世紀40年代
40年代,抗日戰爭的開始,打亂了30年代人們對服飾的追求。旗袍向經濟,便於活動等實用的功能考慮,長度縮短至小腿中部,高時到膝蓋處,夏季傾向於取消袖子,領子減低。簡便、樸素、適體從而成為40年代旗袍的獨特風格。

建國後,旗袍進入了它的冰凍期。但是,旗袍在海外依然受到青睞,許多從國內去國外的上流人物和名媛都把旗袍作為自己最喜愛的服裝,許多華人都會穿著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旗袍參加許多重要的節日。

風姿再現
旗袍以影視作品、時裝表演、選美的形式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旗袍的基本特徵和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款式、細節推陳出新,日益精美。

民國及今,旗袍文化有了新活力。除旗袍仍是女人專屬以外,款式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在沈陽很多家庭都有旗袍裁剪、製作的高手。那細密平整的針腳幾乎看不到。那新穎獨到的盤扣、精緻的滾邊、得體的啃腳,舒服得體令人嘖嘖稱贊。
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我國女性外交人員禮服。
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在大陸內地舉行的奧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都選擇旗袍作為大會禮儀服裝;
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旗袍已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獨特符號出現在國際舞台上。

❾ 旗袍的歷史發展過程

旗袍是民國時期的婦女時裝。由於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在清代,婦女服飾可謂是漢滿並存。清初,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人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清中期,漢滿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後期,滿族效仿漢族的風氣日盛,甚至出現了「大半旗裝改漢裝,宮袍截作短衣裳」的情況,而漢族仿效滿族服飾的風氣,也於此時在一些達官貴婦中流行起來。
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與旗袍展覽會舉行了多少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三十六歲有點胖穿什麼裙子 瀏覽:43
匹克男款褲子尺碼表 瀏覽:894
青少年小西裝修身外套 瀏覽:522
雙下巴戴什麼帽子好看 瀏覽:160
脫他的褲子 瀏覽:186
泥外套怎麼洗 瀏覽:253
杏花馬甲 瀏覽:434
黑色亮皮羽絨馬甲搭配圖片 瀏覽:690
泉州制服定製價格 瀏覽:538
紅色長款外套搭配什麼褲子好看嗎 瀏覽:723
狐狸馬甲大概多少錢 瀏覽:743
粉紫色褲子配什麼顏色上衣好看 瀏覽:430
外國的校服是什麼樣子 瀏覽:253
情侶男女棉衣外套怎麼樣 瀏覽:162
男生夾克如何搭配衣服 瀏覽:528
怎麼測量皮帶圈的長度 瀏覽:249
莆田七匹狼男裝剪標批發價格 瀏覽:192
徐州市定製校服 瀏覽:899
大紅色羽絨服配什麼帽子好看 瀏覽:269
女裝冬款外套 瀏覽: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