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年號稱霧都的倫敦後來是怎麼治理的
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最為嚴重,「霧日」(即指視域不超過1000米的天數)一年裡平均多達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當時,歌劇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觀眾看不見舞台而中止,歌劇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場,出來卻發現,大白天的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
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為了符合標准,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並將此筆收入用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
2. 倫敦如何治理霧霾
1、《清潔空氣法》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
2、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
3、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
4、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5、1968年以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
(2)倫敦如何甩掉霧都的帽子擴展閱讀
1、霧霾天氣少開窗,但別把窗子關得太嚴,短時間開窗換氣。
2、外出戴口罩,在霧霾天氣盡量減少出門;
3、多喝茶,適量補充維生素D,飲食清淡多喝水,多吃蔬菜;補鈣、補維D,多吃豆腐、雪梨等。
4、開車注意車速
5、避免霧天鍛煉,出門時佩戴專門防霾的PM2.5口罩、防霾鼻罩。
6、盡量遠離馬路。上下班高峰期和晚上大型汽車進入市區這些時間段,污染物濃度最高。
3. 倫敦是怎麼拋掉霧都帽子的
把工廠遷出倫敦,發展第三產業,加強綠化的建設,提升工廠的排污標准,開發排污技術
4. 倫敦的霧為何不易消散
這個問題多發生於冬季。首先,倫敦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和多雨,這為霧的發生提供了水分條件。其位於西風帶,常年盛行從大西洋吹往歐洲大陸的西風。多餘的的氣候也使得其光照較少,大霧較難驅散。
當時 還是以煤炭為主要能源所以空氣中顆粒物較多。因此為「霧都」
5. 倫敦是怎樣摘掉「霧都」帽子的
環境保護 好。天氣變好了。霧霾少了。望採納
6. 倫敦是如何治理霧霾的
如何 治理 並不是問題,倫敦是不知道污染的厲害, 當下的中國 早就有前車之鑒,13億人大國就算 自己想 也有很多 好的治理的方法。。。最大的問題是,如何解決 轉型工業和經濟增長 的 矛盾。要治理 一定會 影響 經濟。 還有就是 利益集團不是好惹的。
7. 倫敦摘掉霧都的帽子採取了什麼措施
倫敦, 人們就會把「霧都」的稱號與它相連。的確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 倫敦稱為霧都是世人共知的。 倫敦煙霧繚繞, 迷茫一片。盡管街頭路燈明亮, 但能見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東西。在人們的眼前總感到模模糊糊。
8. 以史為鑒,英國是怎麼擺脫「霧都」之名
這兩天,北京頭一次發布霧霾紅色預警。停工的停工、停課的停課,再加上限號,北京已被大霾封城。這也讓北京幾乎接過了「霧都」的名號。倫敦「霧都」之名由來已久,但最著名的要數1952年震驚世界的「倫敦煙霧事件」。據史料記載,從12月5日到12月8日的4天里,倫敦市死亡人數達4000人。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陸續又有8000人死亡。
霧都倫敦
其實倫敦霧霾問題存在已久,作為工業革命的先驅和中心,隨著英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大量化石燃料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不斷增加,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愈演愈烈。形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硫和粉塵污染。
霧霾也經常作為一種倫敦的標志出現在文學家和畫家的作品中。法國畫家莫奈在1870年左右專門跑到倫敦看霧,如果哪天天氣好,莫奈還會特別失望:「我所有的畫布都好像要空白一片了。」現在,莫奈的作品也成為19世紀後期倫敦空氣污染的最直觀歷史檔案。
莫奈·霧中的倫敦國會大廈
「倫敦煙霧事件」像一記重錘,使得英國人痛下決心開始整頓空氣污染,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涉及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提出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等措施。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霧都已經名不副實。
可惜倫敦的抗霧斗爭並沒有到此結束。80年代後,倫敦的汽車數量激增,當時機動車保有量達到了244萬輛,交通堵塞情況嚴重。自1981年以來,倫敦乘汽車外出的數量增長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英國政府不得不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對抗這種由汽車帶來的空氣污染。
首先,是控制車輛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此前英國民眾的強烈抗議曾強烈抗議過汽車尾氣中的鉛成分,鉛一旦吸入人體後就無法排出,會嚴重影響後代智力。在推廣使用無鉛汽油之後,人們發現汽車排放的其它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等也極為有害,它們被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後,會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學煙霧」。
從1993年1月開始,英國強制所有在國境內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對汽車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氫化物等成分進行嚴格控制,並在汽車年檢中檢測尾氣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達標。
其次,通過交通擁堵費和發展公共交通來限制私家車流量。自2003年2月起,倫敦市政府規定,收費區域為倫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區域(現在已擴展到了22平方公里),從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點至下午6點在收費區域內行駛,需要繳納擁堵費。擁堵費在過去10年有所增長,目前已從最初每天5英鎊上漲至11.5英鎊。隨後,倫敦市公布了更為嚴厲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車進入倫敦。研究表明,該措施減少了收費區域內26%的交通擁堵。區域內行駛速度增加了5-10公里/小時;2003—2006年,該措施減少了由交通排放的氮氧化物(NOX)、PM10和CO2污染物濃度分別為17%、24%和3%。倫敦市市長鮑里斯計劃到2023年把倫敦私車流量減少9%。與此同時,倫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路,鼓勵市民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並計劃修建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鮑里斯市長本人也堅持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宣布,2016年將研究試點徵收擁堵費,再一次引發人們的熱議。不知北京收取交通擁堵費效果會如何?
此外,倫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區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區內行駛的車輛必須達到一定的排放標准,否則將會被徵收費用。此舉的目的是為了加快污染嚴重車輛的更換速度,促進老舊車輛加裝減排裝置,降低車輛的污染排放,使倫敦的空氣質量得到改善。研究結果表明,與低污染排放區以外的區域相比,該措施的執行使得PM10污染濃度下降了約2.46%到3.07%。而且,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也強調,未來會通過不斷提升低排放區的准入門檻,加強對機動車排污的控制。
政府還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一系列空氣污染防控法案,對其他廢氣排放進行嚴格約束,制定明確的處罰措施,以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從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
政府還將各種空氣監測信息均向外開放,英國公民可援引《自由信息法》,向政府環保機構索取相關數據,不得被拒絕,全民監督。主流媒體也會大力抨擊政府的失誤。
另外,還通過大城市周邊的「新城」建設,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區的人口密度。1945年,英國啟動政府主導的新城建設運動。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已經建立33個新城,容納23%的城市居民。有效降低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減少交通污染。此外,還通過加強綠化的方式來防治污染。現在倫敦城區三分之一面積都被花園、公共綠地和森林覆蓋,擁有100個社區花園、14個城市農場、80公里長的運河和50多個長滿各種花草的自然保護區。這些綠化帶有效地凈化了空氣。
新的問題
由於十分在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歐盟青睞用柴油替代汽油。英國的柴油汽車大行其道。然而這也造成了另一個隱患,二氧化氮污染——雖摘掉「霧都」的帽子多年,但英國目前仍是歐盟國家中空氣質量最差的之一。
2012年,歐洲有301處地點的空氣二氧化氮含量超過了歐盟標准。倫敦有七個地點超標,羅馬、雅典、馬德里、布魯塞爾、柏林也有地點超標。在1513個監測點中,倫敦的馬里波恩路情況最差。
歐盟的二氧化氮限制最大值為每立方米空氣40微克。根據歐洲環境署數據,2012年,馬里波恩路的每立方米含量幾乎是94微克。2014年,歐盟就空氣污染處理不得力而決定對英國發起法律訴訟,使英國面臨將近3億歐元的罰款。
歐盟自2000年以來實施的法規允許柴油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包括二氧化氮)可以比汽油車多三倍。去年9月份生效的新法規縮小了這一差距。而柴油車在英國很普遍也很受歡迎,所以控制空氣中二氧化氮含量對英國政府而言特別困難。倫敦現在的車有一半是柴油車,10-15年前柴油車則只佔10%多。倫敦市長環境和能源顧問本查爾斯說,「我們現在被柴油車套牢了」。據估計,倫敦到2025年才能執行歐盟2010年出台的規定。
歐盟的空氣治理標准如此苛刻,也成為了大眾柴油車選擇排放造假的原因之一。可想而知,那些歐盟國家得知真相之後心裡有多委屈——怪不得我們怎麼計劃都數據都不對,原來被騙了。
盡管已經不是「霧都」,英國與霧霾斗爭還在繼續。而中國的情況比英國還要復雜,燃料污染和尾氣污染交替進行,而且霧霾的省市過多不好管理,因此整頓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們可以從「過來人」英國那裡學習經驗,尤其是他們對抗霧霾的決心。
9. 霧都——倫敦的來歷
倫敦, 人們就會把「霧都」的稱號與它相連。的確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 倫敦稱為霧都是世人共知的。 倫敦煙霧繚繞, 迷茫一片。盡管街頭路燈明亮, 但能見度仍然很差, 看不清10米以外的東西。在人們的眼前總感到模模糊糊。可如今,倫敦上空已基本難見其滾滾濃煙和彌漫黃霧。絕跡多年的上百種小鳥重返倫敦飛翔, 許多魚兒又回到了泰晤士河。空氣中的塵埃大為減少, 使倫敦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應歸功於近30多年來對污染的治理。倫敦將燃煤的工廠盡量關閉或遷出市區, 城市居民杜絕燒煤, 汽車全部使用無鉛汽油。使汽車尾氣的排放量減少了 75%以上, 從而在根本上「趕走了」污染源。英政府制定的《環境法》, 確保了環境政策和具體措施的貫徹。在倫敦, 公共場所亂扔廢物被認為是一種犯罪行為, 處以高額罰款。在公共場所嚴禁吸煙, 違者最高罰款 1000 英鎊。近年來, 倫敦更積極增設公園和綠地, 實現城區內不露泥土, 市郊建立 10 多座衛星城, 城區擁擠現象大為減輕。現在的倫敦, 市區公園星羅棋布, 林木蔥郁, 綠草如茵。基本告別了「霧都」形象, 成為一座潔凈的城市。然而, 去年冬天倫敦又出現一次彌漫煙霧, 這就說明對污染源的整治一刻也不能放鬆, 應常抓不懈。
早在中世紀,倫敦就開始出現煤煙污染大氣的問題,當時的英國國會還頒布過國會開會期間禁止工匠使用煤炭的法令。由煤支撐的工業革命開始以後,由於工廠大多建在市內,居民家庭又大量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更是急劇增加。在無風的季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形成曾經客居倫敦的老舍先生描繪過的"烏黑的、渾黃的、絳紫的,以致辛辣的、嗆人的"倫敦霧。
10. 以史為鑒,英國是怎麼從車治霾擺脫「霧都」之名的
1952年倫敦的嚴重煙霧事件,促使英國人民開始深刻反思.英國政府開始「重典治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治理效果.1953年以來倫敦60多年的煙霧治理,按照其空氣質量的改善趨勢可劃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為准備階段(1953-1960).英國政府1953年成立了由比佛爵士領導的比佛委員會(the Beaver Committee),專門調查煙霧事件的成因並制定應對方案.在比佛委員會的推動下,1956年英國出台專門針對空氣污染的《清潔空氣法》.該法提出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等措施,並且在控制機動車數量、調整能源結構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同時,清潔空氣委員會(Clean Air Council)成立,負責監督空氣污染的改善情況,並從對空氣污染治理有經驗、有學識或有責任的人那裡獲取空氣污染治理建議.具體的管理措施包括由地方政府負責劃定煙塵控制區,改造家用壁爐,更換燃料,禁止黑煙排放;設立獎懲機制,對控制區內進行壁爐改造的合理費用,由地方政府補貼至少70%,而對違反條例的人員則依情節處以10-100英鎊罰款或最高3個月的監禁.1960年,倫敦的二氧化硫(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20.9%、43.6%,取得了初步成效.
第二階段是顯著削減階段(1960-1980年).1968年,英國政府對《清潔空氣法》進行了修訂和擴充,賦予負責控制大氣污染的住房和地方政府部部長更多許可權,包括出台新的鍋爐顆粒物和煙塵排放限值的權力,和可以強制要求地方政府設立新的煙塵控制區的權力.1974年,政府頒布《污染控製法》(Control of Pollution Act),規定機動車燃料的組成,並限制了油品(用於機動車或壁爐)中硫的含量.這一階段最核心的措施,就是大幅擴大了煙塵控制區的范圍.到1976年,煙塵控制區的覆蓋率在大倫敦地區已達到90%.倫敦空氣中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第一階段還略有波動,但到了第二階段,整個城市的空氣質量便有了顯著改觀,SO2和黑煙的濃度在短期內均大幅下降,10年降幅超過80%.到1975年,倫敦的霧霾天數已經從每年幾十天減少到15天,1980年降到5天.
第三階段是平穩改善階段(1980-2000),倫敦大氣控制與治理的重點已從控制燃煤開始逐步轉向機動車污染控制.政府陸續出台或修訂了一系列法案,如《汽車燃料法》(1981年)、《空氣質量標准》(1989年)、《環境保護法》(1990年)、《道路車輛監管法》(1991年)、《清潔空氣法》(1993年)、《環境法》(1995年)、《國家空氣質量戰略》(1997年)、《大倫敦政府法》(1999)、《污染預防和控製法》(1999年).這使得倫敦大氣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規更加完善.
第四階段是低碳發展階段(2001年至今),此時倫敦的空氣質量和20世紀50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改善,SO2和黑煙濃度分別下降84.2%和47.4%,都不再是倫敦的主要污染物.2002年,倫敦市長經過廣泛咨詢後發布了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其中詳細說明了倫敦要如何達到國家空氣質量目標.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概念,提出將於2050年建成低碳社會.此後,倫敦的空氣質量戰略在2006、2010年進行了兩次修訂.目前,倫敦空氣質量控制的重點是機動車污染控制,而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氮(NO2)和PM10.低層空氣中煙的污染有93%得到控制,酸雨的危害已基本消除.今天的倫敦,已成為一座「綠色花園城市」,並榮登吸引全球遊客最多的城市之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