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棉衣什麼時候穿
這個時候就可以哦!
棉衣是為了禦寒,中間絮上了棉花等保溫材料的衣服。棉衣中有大量的棉花或者鴨絨,所以能吸收很多空氣,而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不容其產生熱交換,人身上的熱量就不容易逃跑了,人就會感到溫。
B. 古代棉衣、衣服很值錢嗎
工業化之前,所有日用品都是很值錢的。
比如鹽 糖 衣服 鞋子 菜刀 鐵鍋等等。
不說古代了,七八十年代的日用品多珍貴,我還記得。
那時,家裡條件較好的,可以在過年時給子女做一身新外套,套在棉衣外面,棉衣不是每年都有新的,就算穿不得了,也要把棉花摳出來,加點新棉做身大的。
那時沒有當鋪,但是棉衣有人偷,或者搶,所以,棉衣上都做了暗記或者縫了名字。對了,棉衣被偷是可以報案的,大致上根現在好點手機被盜差不多。
那時結婚,雙方家庭給新人的配置大致是:墊絮、被子兩三套,開水瓶2個 ,鍋碗瓢盆,有錢人還會配個縫紉機,手錶和電扇太貴了,看情況。有了這些,就可以讓新家庭走上正軌。
現在生活用品不值錢,這是工業化的結果-------06年我去蘇州看市場,聽說當年蘇州產布匹約50億米,這個數字,超過中國前4000年總和(聽到的,沒考證數據來源),這種產能下,布匹當然不值錢了。
C. 為什麼有的全棉衣服有毛絮有的沒有
編織問題。全棉的衣服是用純棉線編織縫制而成的,在編織中出現問題沒有處理好的情況下就會有毛絮冒出,而製作良好的衣服就不會。
D. 婚後第一天有些什麼習俗
按民間傳統,新娘打扮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婚禮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南北民間都流行著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頭、開臉的禮儀習俗。
開臉,亦稱開面。所謂開臉就是用刀剃掉、或用兩根線互相絞合,用以絞盡臉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齊鬢角。開臉必須在婚前一日進行,而且必須有兒女雙全的有福的婦人來完成。近、現代某些地區仍有這樣的禮俗。巴金先生的小說《春》曾寫過這樣一個細節,蕙要出嫁了,周氏來給蕙開臉,她一面用絲線仔細地絞拔蕙臉上和頸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對蕙講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婦的禮節。開臉之後便是蒙上蓋頭,或坐轎、或騎馬前往夫家了。
浙江紹興一帶新娘在娘家中舉行沐浴儀式。儀式均由兩位夫妻雙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篩,篩上放些染紅的喜果、鴨蛋、下面用大腳盆接著,另一人用熱水從畚篩淋到腳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讓新人連續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後行開臉禮。當地風俗未婚女子稱毛臉,婚前是第一次開臉,請一老媼用線絞除臉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鬢角,並拔下新娘的頭發7根與新郎的頭發混合搓成線,供新娘扎發髻,寓意結發夫妻。
湖州一帶,男家在向女家發上頭盤,即送上轎衣的同時,還要送上開臉盤。開臉盤共有6個盤,分別盛肉、魚、雞、喜果、炮仗紅燭、胭脂花粉。女家收到開臉盤後,即由舅母等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滑稽的是有些地方開臉後由喜娘給新娘塗上厚厚的一層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為止。
廣東東莞一帶舊俗在結婚前夕,擇好良辰,新娘在娘家舉行落閣禮。請一位好命婦人,摘一些柚子葉燒水給新娘沐浴,浴後換新衣,然後用紅綠絲線替她絞去面毛,並把原來的辮子改梳成上轎髻。沐浴、開臉,梳頭完畢,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
有些地方特別講究新娘的上頭和開臉。在江蘇高郵一帶,姑娘出嫁前夕先行上頭儀。是日姑娘沐浴更衣,面對梳妝台端坐,點上紅燭,先喝兩口茶,俗稱閉口茶,意為從此已成新娘子,不能多嘴多舌亂講話,俗規要到夫家吃了開口茶後才能開口。然後請二位福命婦人來替她上頭。他們先把姑娘的發辮拆開,連同劉海一起梳向腦後盤成發髻,臉搽上胭脂花粉,再用兩盤疊成雙層的紅紗帶,從前額箍到腦後,要緊緊地箍上12道,俗渭十二月太平,表示教誨新娘學會耐性子。按俗規即使頭勒疼了也不能喊叫,一定要忍著。傳說只有這樣,到了婆家遇著不遂心的事也不會發脾氣。開臉要到夫家後的第一天進行,是日婆家特請換新媽為媳婦開臉。新媳婦早早起床,梳洗完畢便端坐著,換新媽拿起兩只事先煮熟染紅的雞蛋,在新媳婦臉上滾幾下,用紅紗帶將額前頭發往上抹,再用挑簪把短發向下挑齊,塗上香粉,撥去短發,用雙股棉絨絞去臉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成細細彎彎的。
浙江麗水舉行婚禮之前,女方要請梳頭娘,為新娘梳頭,梳頭娘要選擇父母雙全、子女眾多的大娘。由於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進行,所以女方還要請來一對命好的未婚姑娘為新娘掌燈,梳頭娘除梳頭外,還要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頭戴鳳冠,身穿宮裝,外披霞帔,腰橫玉帶,下著大紅裙,全身掛滿飾品,儼若娘娘。
在河南地區,嫂子給將嫁的妹妹梳頭,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梳成髻,即媳婦頭,意味著妹妹將成為人家的媳婦。一是還按閨女的發式梳,即梳長辮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閣的閨女,等到婆家後,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嬸子大娘挽成髻。給姑娘梳頭時有歌。
在豫北長坦縣,其歌詞為:前攏七,後攏八,婆家娘家一齊發。婆家發了二頃半,娘家發了二頃八,走到半路發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講究,可說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近代以後,城市男女結婚時,新娘皆披兜紗,長長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兩小孩在後持之。這是歐美國家婚禮習俗影響的結果。裝飾方面,現在,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銀珠寶等飾品來裝扮自己。
新娘服飾,以江蘇吳縣一帶最為講究。按當地俗規,凡新婚女子必須有三套服裝在舉行婚禮時和婚禮後穿戴。第一套:棉褲,俗稱帖肉棉襖夾褲,是男方迎親時送給新娘穿的。這套衣服除結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門時可穿,婚後第一個春節回娘家拜年時可穿,參加母親50歲以後念佛開齋堂儀式時可穿,參加同輩至親好友的婚禮時可穿。第二套:頭上戴珠冠,粉紅色綉鳳穿牡丹等花紋的花衣,花裙,是與花轎一起租來的。這一套僅在轎上和舉行婚禮儀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頭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藍地白花印花土布褲,靛青色土布長襦裙,裹小腿的桃紅色印花土布卷綁,藍印花土布襪,綉花板趾頭鞋,這一套在婚後勞動時穿。新婚期間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講究,同樣要備三雙。舉行婚禮儀式時穿玉堂富貴紋樣的鞋;上轎時放在轎前盤糕上的鞋,俗稱踏糕鞋,上面綉著福壽齊眉紋樣,隨接新娘的花轎抬到男家;第三雙是婚後替換鞋,綉著梅、蘭、竹、菊的紋樣。
陝北一帶舊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備上轎的新娘,穿上了紅衣,綠褲,花鞋,頭上戴了鮮花
,干嬌百媚,可是俗規要用鍋黑把新娘漂亮的臉蛋塗得黑漆漆的,與花枝招展的服裝形成了大反差。迷信傳說,假若不這樣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帶新娘在娘家開臉後,專門燒一缸浴湯給她洗澡。洗好後從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來的衣服,為此當地有男家浴缸里撈人的俗語。舊俗這時新娘還要罩上一件大袖紅袍,腰間束一根帶子,背上纏一叢萬年青。俗信這樣可防止妖怪來搶新娘。
民間還有一種催妝衣的奇俗。所謂催妝衣,就是大紅棉襖。這種風俗的形成當然與喜事多在冬季舉行有關,所以冬天穿上大紅棉襖結婚當然暖暖和和,這本不為奇。奇的是江西一些地方的新娘子,即使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結婚,上轎時也非穿催妝衣不可。因為當地風俗,當新娘入門後由叔、伯長輩抱進廳堂。此時親朋鄰舍,不論長幼,皆可持木棒打新娘的背,如果不穿棉衣難以承受。當地還有一種不可理解的怪俗,即在新娘子的大紅新棉襖上,加上一件臨時向苦力工借來的、污濁不堪的破衣服,不知何因?浙江一帶也有新娘上轎必穿棉襖的風俗,略有變通之地,即若在六七月的熱天結婚,可以讓新娘不穿棉襖而以在上衣口袋中放一團棉花代替,俗渭:新娘身上無棉,老公不值錢(不愛)。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規俗習。在浙江富陽一帶,當花轎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時,新娘才開始化妝換衣,換好小衫褲後,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紅棉襖和紅棉褲。有趣的是頭上戴好鳳冠,准備穿大紅裙時,要拿12個雞蛋從褲腰裡放下去,從褲腳下滾出來,俗傳這樣可使新娘婚後不論哪個月生孩子都如母雞下蛋一般,快當,順利。
福建泉州舊俗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禮。花轎到來時,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廳中梳妝,俗謂對轎梳妝。由一被稱為賓的有福的婦人為她加冠笄,然後由送嫁娘為新娘服背子,賓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紅布做成,裙內有袋子,袋裡放入皂莢,鐵采尾,泥孩子,豬肉片等18樣東西。
江蘇揚州新娘的打扮非常現代,上轎時還要戴一付有色眼鏡。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實此俗源於一種迷信風俗。當地俗規認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窮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裡哪裡窮,看多遠就窮多遠,看到媒人媒人窮,看到婆家婆家窮。於是便立了一條俗規: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轎後,就必須閉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後才允許睜開眼。但在繁雜的婚禮過程中新娘實在很難堅持。後來聰明人想出一個辦法,用戴眼鏡來代替閉眼,果然方便了。
婚禮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僅會得到周圍人的欣賞和贊美,也可能招徠鬼神的羨慕和嫉妒。因此,為避免樂極生悲,新娘的梳妝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這就使得新娘的裝飾風俗猶如萬花筒,干奇百怪,無奇不有。
廣西蒼梧一帶新娘出嫁須穿黑衣、黑褲、黑襪,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縣山區,新娘須穿素服上轎,到了男家才換吉服舉行婚禮。江蘇靖江一帶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樸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稱撣草衣、撣草裙直到現在穿得再時髦,再講究的姑娘,到結婚時也非得設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來穿上。
E. 我老婆有一件純手工縫制的花棉襖,裡面絮棉花的,也就是七八十年代農村人穿的那種衣服。不知為什麼我特...
我第一次穿著紅花棉襖與現在的老公與面,當我出現在一個男人面前時他獃獃的看著我說你今年多大了,我陰害羞臊得滿臉通紅說18了,你喜歡我嗎?她說我喜歡你,我也喜歡你,這時媒人說你倆在那個房子談談吧。進了房子他關上門就抱住我狂吻說你給我做媳婦吧,你太美了我愛你,就這樣我被破了處女膜
F. 結婚各地方的習俗
以下為各地婚俗,隨時代不同,稍有不同,具體如下:
上海:定親———排定「八字」,准備彩禮
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顛轎
納彩———金芽玉塵,早生貴子
迎妝———送「子孫桶」,忌諱送鍾
拜堂———吉時成親;吃暖房———賓客敬酒
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門———三天後回娘家
北京:新郎虛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餃子
按照傳統的方式北京地區人士說親時,要先托媒人往女家問名,將男女生年屬相相合,只要雙方生肖並無相沖,即可合婚。
婚約確定後,男家便要擇吉日,帶備紅柬(婚書)舉行訂婚禮,男家要給女家送上衣物,首飾,洋酒及果餅等禮物,叫 " 過禮 " ,但這只是 " 小定禮 " ,婚期前一個月,得送 " 大定禮 " ,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鵝,樣樣俱全。
至吉日臨近,男家還要給女家送上 " 催妝 " 禮,計有豬羊肉,乾麵,年糕等。其中 " 肉 " 是要女家割離骨肉,讓女兒出嫁,年糕則是女兒出嫁後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 " 催妝 " 後,便要立即將嫁妝送往男家,以裝設新房。
新娘到達男家進門前,新郎會手持弓箭,於新娘腳下虛晃三下,藉以驅除邪妖,之後新娘跨過火盆,方可進門。
然後,新郎新娘雙雙拜天地,入新房 " 坐帳 " ,並一起吃 " 子孫餑餑 " (餃子)及長壽面,並飲交杯酒等。
婚後第三天,新姑爺陪伴新媳婦回門,叩拜岳父母。
貴州侗族: 踩腳後跟試情意和火把迎親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踩腳後跟」是貴州東南一帶侗族青年交往的一種活動。侗族小夥子若是看上了哪位姑娘,他就會在趕場的時候,悄悄地跟在對方身後,故意踩一下對方的腳後跟。對方被踩了,回過頭來覺得這個小夥子自己中意,便會跟著對方走,一直走出場外,兩人悄悄細談。如果自己不中意,就假裝不知道,不去理睬。踩的人發現對方不跟出來,也就作罷,再進場另覓對象。
天津婚俗
天津的婚俗在外地人看來是頗覺熱鬧有趣的。新婚之家大門兩旁的紅雙喜字,嫁女之家貼的單喜字,向人們宣告了新婚的喜訊。這紅紙金色喜字把婚事的紅火喜慶氣氛,把人們的歡樂心態都濃縮其中。
然而解放前,在紅喜字貼出之前和結婚之日,卻有著繁瑣講究的婚姻禮俗過程。那時天津民間的婚姻俗基本遵循著古代六禮程序。先是媒人說合,然後下聘禮定親,最後擇吉日接。也有少部分人家實行新的文明結婚方式。
那時富裕人家辦婚事,最愛鋪張奢華,追求體面熱鬧。男家下聘禮時,有的女家還請吹鼓手吹起嗩吶接,亮禮給親友看,吃一頓喜面。下聘之後,如果男家禮聘重,女家也要准備很重的嫁妝。嫁妝多得有48台。最少的嫁妝也必有一個喜桶一對燈台。臨到嫁娶之前3天,女家要在院子里吹起嗩吶亮嫁妝。男家也要在院子里吹起嗩吶亮轎。晚上要讓童男童女圍著花轎邊轉邊唱喜歌,叫童子轉轎,引來觀者滿巷。
迎親結婚之日當然是最熱鬧的時候。男家的花轎在旗羅傘扇儀仗和吹鼓手的陪同下,抬到女家門口打催妝。頭蒙紅蓋頭、上下里外一身紅的新娘坐進花轎,懷抱一隻裝著棗、栗子的大瓶子,被吹吹打打、熱熱鬧鬧的迎到男家。花轎後面跟著的送親人中還有一個夾著涼席、抱著公雞的童男和一個抱著大瓶的童女,據說抱雞意在拍雞使鳴以避邪,涼放到新房窗檯表喜泰吉祥。兩只瓶寓雙雙平安之意。黃昏時,花轎停男家門口,男家大門關閉,以為避邪氣,新娘喊媽媽開門,實際也是改口稱媽的儀式,這時門才開。一對新人拜堂行禮之後,各抱包著貼金紅紙的金磚一塊,並肩坐帳,交換金磚,放進斗里。然後新郎用秤桿挑開新娘的蓋頭,一對新人正式見面,算是明媒正娶,再就是鬧洞房、分大小等細節。在親、拜堂等儀過程中,司儀、伴娘的喜娘要求是夫妻子女俱全的全可人。全可人在每個儀式細節中念這祝福的喜歌。
婚禮後的第四天,還有四回禮儀。新娘帶新郎回娘家。舊時四回時,新娘要帶回貞節紅(處女紅)布,當眾交給親娘擺到祖宗供桌前,這是特殊的習俗。
解放前,天津由於受九國租界地外來的習俗的影響,已有一部分人家採用新的文明結婚方式。介紹人把男女青年及雙方父母帶到戲院看戲,雙方借機對面相親。然後按舊例下聘禮訂婚。迎親不用花轎用轎車。新娘不是舊式打扮,而是頭戴白紗,身穿拖地白群,由童男童女拖紗,在教堂或禮堂舉行結婚典禮。
解放以後,天津婚俗就大大簡化了。不查八字,不做花轎,不吹吹打打,中叩拜天地,不驗貞節紅。男經人介紹在公園或電影院見面,然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戀愛了解,男方給女方某種禮物訂親。雙方商定備住房、傢具、衣物,辦好結婚登記手續,選個雙日,貼出喜字,就迎親結婚。近幾年來,天津的婚禮習俗仍然是簡化的趨勢,男女雙方量力而行。
雲南彝族--奇俗婚宴跳跳菜
雲南大山裡的彝族,有一種被稱為"跳跳菜"的婚宴. 這種喜宴上菜的過程彷彿是高難度的雜技和舞蹈。為首的大師傅率眾師兄弟,雙手拱揖,面對賓客亮相,先拜天地"三界"神仙,次拜列祖列宗"三明"先祖,再拜吹嗩吶的諸樂師,向他們深鞠一躬,希望配合默契,上菜成功。
然後是鮮明、嘹亮的嗩吶齊鳴,大師傅們次第從廚房魚貫而出,臂搭肩頂,頭頂置案,表演著啞劇,幽默而滑稽,一前一後,一張一合,互為配合步姿,一步步地進入宴席。動作要輕松、優美、流暢、連貫,落菜時先放哪碗,後放哪碗,全有固定程序。此時,大家緊張,興奮的心弦剛一鬆弛,後邊又接上來第二對、第三對……。 險哪!多達一二十個盛滿了菜餚的碗,放在一雙手臂上還兼跳著舞步,弄著怪相,別小看托盤,分量可不輕,非一個壯漢絕托不起來,稍有不慎,扣地一盤,那可要在眾人面前丟臉,這真是頂尖民間大師級的表演賽。 最精彩一幕是用10根手指,每指頂一碗菜,叫"空手疊塔跳",上菜時,雙手兩肘要有各種動作,前伸,側展,左拐右扭,雙腳踢踏節拍,在樂曲中跳著舞上場,此時,宴樂達到高潮,兩位搭檔忽前,忽後,忽左,忽右保駕護航,觀眾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盯著看,但卻沒有一滴油汁濺下…… 更奇的是"口功送菜",口中銜兩柄銅勺,內中各置一大碗菜,口功、臂功、腕功、指功齊用,絕不亞於雜技分毫。 宴桌上每一碗菜都是全棋中一粒"子",各有定位。一招一式,一起一落,皆自成韻。
僳僳族有趣的婚禮
婚禮,在不同的民族中,各有特色。雲南騰沖僳僳族的婚禮分 「送親」、「婚禮」兩部分舉行。
送親
隨著數支火葯銅炮槍齊鳴,新娘由自己的姐妹兄弟、叔伯嬸娘等直系親屬二十四人組成的「高親」隊伍陪伴著,在一位穿著打扮與自己一模一樣的女朋友伴隨下,向男家出發。一路上,人馬浩浩盪盪,銅炮槍遇水鳴幾次,過橋放幾槍,充滿熱鬧的氣氛。將到新郎家,迎新的第一批人馬,送上水酒,大家喝上幾口又繼續進發。隨後第二批迎親隊伍又到來,送來了晌午飲食,「高親」隊伍吃喝之後,又風塵撲撲,趕到新郎家。
婚禮
隨著陣陣鞭炮聲,熱鬧非凡的婚禮正式開始。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總管」的指揮下,雙雙向祖宗行禮,然後共同吃兩碗飯、兩碗肉、兩碗酒,再與親屬:「高親」共進晚宴。宴席以吃肉(「高親」 特別受優待,一人一斤)喝酒為主。凡是參加婚禮的客人,要喝三碗酒。酒足飯飽後,婚禮便進入高潮。除新朗新娘外,在「梆梆頭」的領唱下,參加婚禮的男女老幼,或者在堂屋裡圍繞著火塘,手拉著手,載歌載舞,跳起「梆梆舞」。
「梆梆舞」主要由「梆梆頭」領唱(梆梆頭一般五、六個。少者二、三,多者十幾個,由長者或本寨有聲望、懂舞的人充當)。領唱者一般只唱兩句,每句七個字,男女老少合唱。群舞者重復「梆梆頭」 領唱的詞。結尾句,群舞者可唱高八度。歌詞內容大都是新郎、新娘成長的過程以及他們的優點和一些慶喜的詞句。
對客人的招待,根據主人的財力而定,有一天招待三餐酒飯的,也有招待四次的。第二天晚上繼續跳「梆梆舞」。第三天親朋吃了早飯,紛紛告辭。到此,歡樂的婚禮才告結束。
青島婚禮習俗
青島的舊風俗禮儀很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繁瑣的風俗禮儀也已被革去,下面是筆者對目前的青島婚俗的略記,共有興趣的讀者參考:
新娘出門不得回頭招手
新娘出門不要哭泣,一方面會不吉利,另一方面是破壞新娘妝面,
下車時,新郎和新娘要從車的同一側下,不要分開下,否則不吉利
有身孕這不宜參加婚禮
在新娘家吃水餃時,碗內要留雙數。
青島地區的婚姻風俗?與山東省其他地區大體相同。男子結婚稱「將媳婦」,女子結婚稱「出門子」。結婚禮儀除特殊情況外,要經過說媒、相親、訂婚、送日子、娶親等多道手續。
說媒
也叫保媒」,由媒人為男女兩家介紹,締結婚姻關系。媒人可以是親友、熟人,也可以是專門的媒婆,他們按照門當戶對、年齡般配、家境相當等基本條件,往返男女雙方家中說合,一般是對男方要求條件要高一些。若雙方有意,則由男方向大家提親。向女家提親的人越多,女家越感到榮耀,即所謂「一家女百家求」。如女方向男家提親,則會被譏諷為「閨女嫁不出門了」。舊時,若雙方滿意,兩家男女要互挽年庚帖子,把男女雙方的出生年、月。日、時各寫在上面,字數還必須是雙數。請算命先生「合婚」,推算雙方屬 相和生辰八字是「相生」還是「相剋」,如不相剋,才可商議結親的事。
相親
舊時,新婚夫妻在侗房揭蓋頭時方能見面。為了防止受媒人欺瞞,女方父母只能暗地裡打聽,了解男方的相貌、年齡與媒人說的是否相符,同時還要打聽男方的為人和家庭境況。如今相親己成為公開的必不可少的程序。
溫州婚禮習俗
討歡彩
結婚求吉利,討好兆,稱紅喜事,庚貼用紅紙,禮品中必有紅喜蛋,蛋呈圓形,諧為「狀元」,並與紅棗(早)、花生(生)、桂(貴) 、蓮子(子);合成「早生貴子狀元郎」彩話。婚後,將此蛋果連同喜糖分送親鄰。嫁妝、重盛、門窗均貼上紅雙喜或吉祥圖案剪紙。
請庚幟
舊時,媒婆奔走於男女網家之間說合,並代男方往公家請庚帖(生辰八字)。男家將庚帖置於灶神香爐前,三日後卜吉合婚。七日內家中平安無事,由媒人將男庚貼送至女家,亦經卜吉,合則議聘,不會將庚帖退回。
定親
舊時定親分「小定」和「大定」。定親前議定聘金,聘金多寡決定嫁妝豐薄。「小定」聘物多為金戒指一對,及糕餅、魚肉等禮品;女方回送江西瓷碗一筒十隻,以「碗」諧「穩」,含「百年好合」意,另有紅棗、花生等、「大定」為正式定親,主要送聘金和龍鳳婚書、女方收起男婚書,另一份填寫後裝入原帖盒,交媒人送回男方。「
大定」與「送日」常並合進行。即男方同時將迎娶日期告知女方。
嫁娶
嫁前一日,女家設宴待客。擇吉辰在中堂為新娘絞去面毛,謂「開額」,母親為女兒加笄,謂「上頭」、婚娶日,男方先迎取嫁妝。而後迎親隊伍啟行、女家母女、姐妹、姑嫂哭別、內容通常為:留戀父母,勸勉女兒或訴說怨苦,各地均有《哭嫁歌》流傳。
花轎至男家,由儐相念贊,按贊詩內容舉行拜堂儀式。新娘由兩個「利市人」用貼有紅雙喜的新米篩遮護,跨過火盆至中堂,與新郎同拜天地,眾撒以紅綠米,紅花生。禮成,入洞房,吃「和同飯」,飲「交杯酒」。畢,中堂開筵、第一桌左上首,謂之「頭位」,例由岳父或舅父坐。
鬧調房
諺雲「七日洞房無大小」,結婚之日鬧房尤烈。親友至,新娘敬煙奉茶。客人瓷意調弄新娘,出難題,索禮物,常發生羞辱新娘新郎、主客各不歡悅情事。建國後,鬧洞房較往昔文明,若遇客人有越軌言行,陪人或長輩出面調解。近年此俗已趨淡化。
部分地區有唱歌祝賀習俗,如「三字豎起本是川,百年夫妻好姻緣;夫妻雙雙成好合福祿壽禧共周全」。
坐筵
即婆媳交家儀式,婚後三日舉行。中堂設筵,上為朝天主位,下為關封位,旁設女賓席。吹班樂作,新娘立主位,婆立關封位,女賓人座、樂曲聲中,婆媳互換位置,新娘以主人身份向賓客行見面禮。
文明結婚
「五四」運動後,部分人結婚儀式仿效西萬國家,請地萬名流為證婚人,主持婚禮,雙方家長稱主婚人。婚禮開始,新郎西裝革履,新娘穿白色禮服,在樂聲中並肩 進場。證婚人、主婚人及新郎、新娘俱在婚書上蓋章,婚者互換戒指、互相鞠躬致意,繼而證婚人、主婚人與新致詞。
解放後,婚札更簡朴。幹部結婚只擺茶點。70年代,婚俗趨繁。訂婚時男方要送金飾,女方回贈衣、鞋。雙方分喜糖給親友。結婚時,女方多數帶縫紉機、自行車等「四大件」。至80年代,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攀比之風嚴重,聘禮高者,金飾達500克、聘金萬元以上,女方回以高檔西服、摩托車等;結婚時,女方還帶彩電、電冰
箱、立體雙頻道收錄機等「新五大件」。
閩台婚俗-茶禮
在我國,茶與婚姻有著密切聯系,早在明朝時就有「訂親茶」的記載。清代人福格在《聽雨叢談》卷八中說:「今婚禮行聘,以茶葉為幣,清漢之俗皆然,且非正室不用。」與茶有關的婚俗,最有趣的當推閩南和台灣。
閩台婚姻禮儀總稱為「三茶天禮」。「三茶」即訂婚時的「下茶」,結婚時的「定茶」,同房合歡見面時的「合茶」。
在舊社會,男方隨媒婆或父母到女方家提親、相親,女方的父母就習慣叫待字閨中的女兒端茶待客,茶杯斟滿後,依輩份次序分送到男方親客手中,由此拉開了「相親」的序幕。男方家人乘機審察姑娘的相貌、言行、舉止,姑娘也暗將未來夫君打量一番,當男到女家「送定」(定親)時,由待嫁女端甜茶(閩台民間叫「金棗茶」),請男方來客品嘗。喝完甜茶,男方來客就用紅紙包雙數錢幣回禮,這一禮物叫「壓茶瓶」。到了娶親這一天,男方的迎娶隊伍未到女家,女家就要請吃「雞蛋茶」(甜茶內置一個脫殼煮糖的雞蛋)。
男方婚宴後,新郎、新娘在媒婆或家人的陪伴下,捧上放有蜜餞、甜冬瓜條等「茶配」的茶盤,敬請來客,此禮叫「吃新娘茶」。來客吃完「新娘茶」要包紅包置於茶杯為回禮。結婚成親的第二天,新婚夫婦合捧「金棗茶」(每一小杯加兩粒蜜金棗),跪獻長輩,這就是閩南、台灣民間著名的「拜茶」,也是茶禮在婚事中的高潮。倘若遠離故鄉的親屬長輩不能前往參加婚禮,新郎家就用紅紙包茶葉,連同金棗一並寄上。
在閩南、台灣,茶樹是締結同心、至死不移的象徵。
G. 棉衣起球怎麼辦
棉衣起球說明質量不好,不過現在起球可以直接使用毛球修剪器,就能夠很好的將棉衣上面起的這些球給去掉。
我記得前兩年給我老公買了一件棉衣,當時款式非常的不錯,穿著也特別的合身,而且價格還比較便宜,感覺自己好像撿了一個大便宜,所以買了之後非常的高興。
不過買的時候就詢問過售貨員,售貨員說肯定不起球,只是他們廠裡面搞活動,所以才會這么便宜,要知道這個牌子,其實平時在商場裡面可要好幾百塊錢呢,所以我就高高興興的給老公買了這件棉衣。
剛開始穿的時候還別說真的沒起球,而且外形也非常的不錯,可是沒想到穿了兩次,放在洗衣機裡面,洗過之後發現胳膊肘位置起了很多的球,真的是讓人感覺郁悶死了。
所以最後就只能使用這種毛球修剪器,其實這種修剪器價格非常的便宜,現在在淘寶之類的網上購買,差不多隻需要二三十塊錢,可以直接使用插電的,也可以裝電池。
使用這種毛球修剪器只需要經過簡單的修剪之後,上面這些煩人的球就會消失掉,依然還是穿著很帥氣的。
H. 棉襖容易出棉絮怎麼辦
1.透明膠帶粘,買寬的,經濟實惠。
2.買除靜電的東西,每次洗完衣服泡一下,減少粘東西。
3.洗衣服的時候注意黑色不要和棉之地的淺色衣服一起。
I. 為什麼絲棉襖比棉絮棉襖暖和
因為蠶絲的保暖性比棉絮的要好。 因為新棉襖的透風性小於舊棉襖,用久了棉襖外面的絲與絲之間的差距變大,棉絮會跑出來。所以舊棉襖冷一些。
有襯里的中式上衣。通常分為3類: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裡面之間加絮料的棉襖,以鞣製的動物皮製作的皮襖)。按衣長又可分為大襖和小襖。大襖即長襖,擺線在膝蓋上下;小襖即短襖,擺線在腰際至臀部之間。
來歷
襖的名稱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如南朝宋有「布衫襖」 ,北齊有「合袴襖子」等。從此,襖成為人們的常用服裝。隋代的「缺胯襖子」用作武官制服,並於唐代傳入日本。宋代出現由唐代上襦發展而成的對襟襖(旋襖)。清末,襖的基本形制為立領、連肩袖、右大襟、開衩擺。
從20世紀初開始,男襖漸以對襟式為主;女襖採用右大襟、偏襟、琵琶襟、對襟、左大襟和背開襟,其領、袖、衣擺也多變化。比較講究的襖,多採用絲綢面料,運用傳統裝飾工藝製作,形成富有東方風格的民族服裝。此外,由於受西方服裝款式的影響,現代的襖還有翻領襖、裝袖襖等,稱中西式襖。
J. 在城市裡,人們結婚都有那些習俗
按民間傳統,新娘打扮不是個人行為,而是婚禮儀式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南北民間都流行著古色古香的沐浴更衣、「上頭」、「開臉」的禮儀習俗。
開臉,亦稱開面。所謂開臉就是用刀剃掉、或用兩根線互相絞合,用以絞盡臉面上或脖子上的汗毛,修齊鬢角。開臉必須在婚前一日進行,而且必須有兒女雙全的有福的婦人來完成。近、現代某些地區仍有這樣的禮俗。巴金先生的小說《春》曾寫過這樣一個細節,蕙要出嫁了,周氏來給蕙開臉,她一面用絲線仔細地絞拔蕙臉上和頸上的汗毛,一面絮絮地對蕙講了一些到人家去做媳婦的禮節。開臉之後便是蒙上「蓋頭」,或坐轎、或騎馬前往夫家了。
浙江紹興一帶新娘在娘家中舉行沐浴儀式。儀式均由兩位夫妻雙全,多子多女的中年夫妻主持。一人手拿畚篩,篩上放些染紅的喜果、鴨蛋、下面用大腳盆接著,另一人用熱水從畚篩淋到腳盆中,再用毛巾蘸水讓新人連續揩三次。新娘子沐浴後行「開臉禮」。當地風俗未婚女子稱「毛臉」,婚前是第一次開臉,請一老媼用線絞除臉上汗毛,修眉毛,整理鬢角,並拔下新娘的頭發7根與新郎的頭發混合搓成線,供新娘扎發髻,寓意「結發夫妻」。
湖州一帶,男家在向女家發「上頭盤」,即送上轎衣的同時,還要送上「開臉盤」。「開臉盤」共有6個盤,分別盛肉、魚、雞、喜果、炮仗紅燭、胭脂花粉。女家收到開臉盤後,即由舅母等女性長輩給新娘開臉。滑稽的是有些地方開臉後由喜娘給新娘塗上厚厚的一層水粉,直到眉毛都看不出為止。
廣東東莞一帶舊俗在結婚前夕,擇好良辰,新娘在娘家舉行「落閣禮」。請一位好命婦人,摘一些柚子葉燒水給新娘沐浴,浴後換新衣,然後用紅綠絲線替她絞去面毛,並把原來的辮子改梳成「上轎髻」。沐浴、開臉,梳頭完畢,母親端上煮熟的—只全白羽毛的雞,俗規雞頭,雞屁股一定要吃掉,取意「好頭好尾」。
有些地方特別講究新娘的「上頭」和「開臉」。在江蘇高郵一帶,姑娘出嫁前夕先行「上頭儀」。是日姑娘沐浴更衣,面對梳妝台端坐,點上紅燭,先喝兩口茶,俗稱「閉口茶」,意為從此已成新娘子,不能多嘴多舌亂講話,俗規要到夫家吃了開口茶後才能開口。然後請二位福命婦人來替她「上頭」。他們先把姑娘的發辮拆開,連同劉海一起梳向腦後盤成發髻,臉搽上胭脂花粉,再用兩盤疊成雙層的紅紗帶,從前額箍到腦後,要緊緊地箍上12道,俗渭「十二月太平」,表示教誨新娘學會耐性子。按俗規即使頭勒疼了也不能喊叫,一定要忍著。傳說只有這樣,到了婆家遇著不遂心的事也不會發脾氣。開臉要到夫家後的第一天進行,是日婆家特請「換新媽」為媳婦開臉。新媳婦早早起床,梳洗完畢便端坐著,換新媽拿起兩只事先煮熟染紅的雞蛋,在新媳婦臉上滾幾下,用紅紗帶將額前頭發往上抹,再用挑簪把短發向下挑齊,塗上香粉,撥去短發,用雙股棉絨絞去臉上的汗毛,把眉毛修成細細彎彎的。
浙江麗水舉行婚禮之前,女方要請梳頭娘,為新娘梳頭,梳頭娘要選擇父母雙全、子女眾多的大娘。由於打扮新娘一般都在夜晚進行,所以女方還要請來一對命好的未婚姑娘為新娘掌燈,梳頭娘除梳頭外,還要為新娘穿戴。打扮好的新娘,頭戴鳳冠,身穿宮裝,外披霞帔,腰橫玉帶,下著大紅裙,全身掛滿飾品,儼若娘娘。
在河南地區,嫂子給將嫁的妹妹梳頭,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梳成髻,即媳婦頭,意味著妹妹將成為人家的媳婦。一是還按閨女的發式梳,即梳長辮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閣的閨女,等到婆家後,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嬸子大娘挽成髻。給姑娘梳頭時有歌。
在豫北長坦縣,其歌詞為:「前攏七,後攏八,婆家娘家一齊發。婆家發了二頃半,娘家發了二頃八,走到半路發庄嫁。」
新娘的穿戴十分講究,可說是一個女人一生中最光彩的時刻。近代以後,城市男女結婚時,新娘皆披兜紗,長長的白裙拖地尺余,行步,兩小孩在後持之。這是歐美國家婚禮習俗影響的結果。裝飾方面,現在,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新娘一般都用金銀珠寶等飾品來裝扮自己。
新娘服飾,以江蘇吳縣一帶最為講究。按當地俗規,凡新婚女子必須有三套服裝在舉行婚禮時和婚禮後穿戴。第一套:棉褲,俗稱「帖肉棉襖夾褲」,是男方迎親時送給新娘穿的。這套衣服除結婚日穿以外,翌日回門時可穿,婚後第一個春節回娘家拜年時可穿,參加母親50歲以後「念佛開齋堂」儀式時可穿,參加同輩至親好友的婚禮時可穿。第二套:頭上戴珠冠,粉紅色綉鳳穿牡丹等花紋的花衣,花裙,是與花轎一起租來的。這一套僅在轎上和舉行婚禮儀式中穿戴。第三套:土布衣,靛青色土布包頭巾,靛青色土布加衫、藍地白花印花土布褲,靛青色土布長襦裙,裹小腿的桃紅色印花土布卷綁,藍印花土布襪,綉花板趾頭鞋,這一套在婚後勞動時穿。新婚期間的新娘子穿的鞋子也很講究,同樣要備三雙。舉行婚禮儀式時穿「玉堂富貴」紋樣的鞋;上轎時放在「轎前盤」糕上的鞋,俗稱「踏糕鞋」,上面綉著福壽齊眉紋樣,隨接新娘的花轎抬到男家;第三雙是婚後替換鞋,綉著梅、蘭、竹、菊的紋樣。
陝北一帶舊俗新娘子的打扮很是滑稽。准備上轎的新娘,穿上了紅衣,綠褲,花鞋,頭上戴了鮮花,干嬌百媚,可是俗規要用鍋黑把新娘漂亮的臉蛋塗得黑漆漆的,與花枝招展的服裝形成了大反差。迷信傳說,假若不這樣做,在迎娶途中新娘要被鬼怪截去。
浙江湖州、安吉一帶新娘在娘家開臉後,專門燒一缸浴湯給她洗澡。洗好後從里到外全部穿上男家送來的衣服,為此當地有「男家浴缸里撈人」的俗語。舊俗這時新娘還要罩上一件大袖紅袍,腰間束一根帶子,背上纏一叢萬年青。俗信這樣可防止妖怪來搶新娘。
民間還有一種「催妝衣」的奇俗。所謂「催妝衣」,就是大紅棉襖。這種風俗的形成當然與喜事多在冬季舉行有關,所以冬天穿上大紅棉襖結婚當然暖暖和和,這本不為奇。奇的是江西一些地方的新娘子,即使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結婚,上轎時也非穿「催妝衣」不可。因為當地風俗,當新娘入門後由叔、伯長輩抱進廳堂。此時親朋鄰舍,不論長幼,皆可持木棒打新娘的背,如果不穿棉衣難以承受。當地還有一種不可理解的怪俗,即在新娘子的大紅新棉襖上,加上一件臨時向苦力工借來的、污濁不堪的破衣服,不知何因?浙江一帶也有新娘上轎必穿棉襖的風俗,略有變通之地,即若在六七月的熱天結婚,可以讓新娘不穿棉襖而以在上衣口袋中放一團棉花代替,俗渭:「新娘身上無棉,老公不值錢(不愛)」。
新娘穿新嫁衣也有俗規俗習。在浙江富陽一帶,當花轎抬到女家,放在簸箕上面時,新娘才開始化妝換衣,換好小衫褲後,要立在蒸桶上面穿紅棉襖和紅棉褲。有趣的是頭上戴好鳳冠,准備穿大紅裙時,要拿12個雞蛋從褲腰裡放下去,從褲腳下滾出來,俗傳這樣可使新娘婚後不論哪個月生孩子都如母雞下蛋一般,快當,順利。
福建泉州舊俗新娘在出嫁前的打扮叫「笄禮」。花轎到來時,新娘在送嫁娘的伴引下到廳中梳妝,俗謂「對轎梳妝」。由一被稱為「賓」的有福的婦人為她加冠笄,然後由送嫁娘為新娘服背子,「賓」為新娘穿肚裙,肚裙用紅布做成,裙內有袋子,袋裡放入皂莢,鐵采尾,泥孩子,豬肉片等18樣東西。
江蘇揚州新娘的打扮非常現代,上轎時還要戴一付有色眼鏡。不明根由的人感到奇怪,其實此俗源於一種迷信風俗。當地俗規認為新娘子的目光是犯窮的,穿上了婚嫁衣的新娘看到哪裡哪裡窮,看多遠就窮多遠,看到媒人媒人窮,看到婆家婆家窮。於是便立了一條俗規:新娘穿好新嫁衣上了轎後,就必須閉上眼睛,一直要到入洞房坐上床後才允許睜開眼。但在繁雜的婚禮過程中新娘實在很難堅持。後來聰明人想出一個辦法,用戴眼鏡來代替閉眼,果然方便了。
婚禮上的新娘是最美的,最耀眼的。她不僅會得到周圍人的欣賞和贊美,也可能招徠鬼神的羨慕和嫉妒。因此,為避免樂極生悲,新娘的梳妝打扮往往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這就使得新娘的裝飾風俗猶如萬花筒,干奇百怪,無奇不有。
廣西蒼梧一帶新娘出嫁須穿黑衣、黑褲、黑襪,黑鞋,奇特得令人咋舌。浙江嵊縣山區,新娘須穿素服上轎,到了男家才換吉服舉行婚禮。江蘇靖江一帶的新娘出嫁,也是—身樸素的打扮:土青布衣、土青布裙,俗稱「撣草衣、撣草裙」直到現在穿得再時髦,再講究的姑娘,到結婚時也非得設法做一套土青布衣裙來穿上。
各地的結婚習俗都有什麼特別
中國朝鮮族中向來有南婚北喪地說法。南,指南道人。即從朝鮮南部遷來地人;北,指北道人,即從朝鮮北方遷來地人。南道人多居住在中國地遼寧省和黑龍江一帶,北道人多居住在吉林省延邊一帶。南婚,是指南送人注重婚禮,乳腺增生,儀式繁雜而隆重。現在朝鮮族婚禮中,女嫁男娶同時進行。但在過去則不然,北京的婚慶公司。在男道人地婚裕中,新郎要先嫁到新娘家,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再把新娘娶回家,浪漫個性婚禮。朝鮮語稱這種婚份為罕孔納得里《三國志)載:高句麗人,其俗做婚姻,言語已定,女家做小屋於大屋後,名婚室。昏暮至女家戶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三。女父母乃聽使就小屋中宿。傍頓錢帛。至生子已大,乃將婦歸家。這就是說,罕孔納得里是一種兩次婚婚俗。即先過從妻居生活,後過從夫居生活。但它和雲南省布朗族地兩次婚不同。布朗族地兩次婚,是古老地不落夫家習俗地一種表現,即婚禮後新娘返回母家長期居住,等過了幾年或生了第一個孩子後再回婆家居住,回來時要舉行婚禮。而朝鮮族地罕孔納得里則是從妻居和從夫居婚俗地一種復合形式。
滿族婚禮既帶有本民族濃厚地特點,又融合了不少漢民族地風俗禮節,一般地講要經過以下程序:訂婚:滿族青年男女訂婚有兩種形式。一是男女青年地家長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親,便托媒人給子女許訂終身,有地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地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婚禮。另一種是男女雙方互不認識,托媒人為子女訂婚,並由媒人轉交雙方地門戶貼,開具雙方地旗佐、履歷、姓氏、三代。此外,還要互相檢驗生辰八字,治療尖銳濕疣。
放定:即遞財禮。分放大定和放小定兩種。放小定是未來地媳婦拜見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親時,得到財物。放大定叫做過大禮,俗稱下大菜,就是選擇吉日,男方將聘禮送到女方家。結婚前一日,送親地要喝迎風酒。新娘則離家到男方借好地寓所住宿,俗稱打下發。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車送親,由其哥哥護送。彩車到新郎家時,洞房門前地地上放有一火盆,讓喜轎車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俗稱過火避邪。為趕走或殺死隨轎而來地鬼怪,新郎要向轎門虛射三箭;也有實射地,但一般都是朝轎底射,以免傷著新娘。接著,新娘被人扶出轎來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稱拜北斗。拜完北斗後舉世聞名行撇盞儀式。即頭戴紅蓋頭地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豬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薩滿單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滿語念經,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拋向空中,北京婚慶公司,同時端酒盅齊把酒潑到地上。主要目地是乞求上蒼保佑新婚夫婦,使她們子孫滿堂,北京婚慶策劃公司,白頭偕老。舉行完以上這些儀式後,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地人)攙進洞房。新娘過門坎時,在門坎上放有一副馬鞍,新娘必須從上面跨過去。新房地床鋪必須全科人鋪設,洞房鋪好後要在房內奏樂,婚禮策劃,稱響房。新娘入洞房時,一小女孩手拿兩面銅鏡,對新娘照一下,然後把銅鏡掛在新娘地前胸後背。接著,另一小女孩遞過兩只錫壺,裡面盛有米、錢等,婚禮,新娘或抱在懷里,櫸榮軒新人找婚禮攝像師的兩大誤區,或夾在腋窩,俗稱抱寶瓶,又叫抱保媒壺。當新娘在床上坐穩後,新郎用秤桿把罩在新娘頭上地紅布揭去,叫做揭蓋頭,北京婚慶。接下來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長壽面或子孫餑餑等。
湖南漢人婚俗,舊俗有說媒、相親、換庚、定庚、過門、拜堂、鬧房、回門等成套儀式,婚慶公司。將兒女生辰八字寫於紅紙內,由媒人轉交對方稱換庚或發紅庚,如合庚順利,則互送信物,稱定庚。男方送衣布,女方多為送布鞋、襪底、鞋墊各一雙。擇吉迎親謂之過門,互索彩禮、嫁妝。拜堂合巹,行禮為儀,進入洞房還有鬧房地習俗,鬧房形式不一而足。在湘西、湘南一帶,還流行哭嫁之風。出嫁前一兩天,甚至半個月,就開始唱哭嫁歌,治療乳腺增生。在湘南嘉禾縣,更發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罵媒歌、分離歌、送別歌、射歌(歷歌)、耍歌、媒婆苦歌、童養媳歌等,採取坐唱、輪唱、合唱、長歌等形式,還有載歌載舞地《伴嫁舞》(包括把盞、香火、走馬、劃船、賣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時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數民族中,青年男女地擇偶、定親和婚禮比漢族要豐富多彩,有許多還保持著原始古樸地特色。少數民族青年互相結識、物色對象常在喜慶節日或趕集赴會地途中。苗族地四月八、六月六、趕秋地歌會活動,婚紗照後期選片基本規則櫸榮軒婚禮策劃,侗族地玩山趕坳,都是青年男女聚會交友地極好機會。湘西苗族還有跳月之風,童男處女於清風月夜,到林中山巔,對歌跳舞,公司介紹。情投意合者,雖不相識,亦可相約訂婚。
一些少數民族青年男女地定親別有風味。隆回瑤族訂婚地信物是一把油紙傘,女家有意則將用各色花布和絲線紮好地12個三角形地絲線布坨,纏吊在紙傘地撐骨上;懷化侗族則是刺雞定情,在月色皎潔地夜晚,主題婚禮,青年男女均由夥伴陪同相會,男方將帶來地大公雞雞冠刺破,把雞血滴入酒中,雙方飲酒盟誓,永結同心。 少數民族地婚禮各有一套禮儀,歡快熱烈,極富情趣。湘西苗族婚禮中,要舉行洗和氣臉地儀式。新娘到達夫家時,男方地長輩端來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隻銀手鐲,新娘和夫家人共用這盆清水洗臉。據說,洗了和氣臉,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處。
土家族婚禮別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時要唱哭嫁歌,送親時姑娘和母親唱發轎歌,新婚夫婦進了洞房,歌手就唱賀喜歌和拜客歌。湘西南瑤族有搶親風俗,新郎去迎親時,新娘避之,新郎追趕,如此往復3次,才算成婚。據說這樣結成地夫妻,能夠互敬互愛,白頭到老。
領略各地的結婚習俗
青島婚俗
全國各地結婚的風俗習慣很不一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青島舊的風俗禮儀很多,隨著社會的進步,一些繁瑣的風俗禮儀也已被革棄,下面是筆者對目前青島婚俗部分略記,供有興趣者參考:新娘出門不要回頭招手新娘出門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
一方面會破壞化妝下車時,新郎和新娘要從同一側下,不要分開下,否則不吉有身孕的不宜參加婚禮在新娘家吃餃子時,碗內要留下雙數
北京婚俗
新郎虛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餃子
按照傳統的方式北京地區人士說親時,要先托媒人往女家問名,將男女生年屬相相合,只要雙方生肖並無相沖,即可合婚。婚約確定後,男家便要擇吉日,帶備紅柬(婚書)舉行訂婚禮,男家要給
女家送上衣物,首飾,洋酒及果餅等禮物,叫"過禮",但這只是"小定禮",婚期前一個月,得送"大定禮",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鵝,樣樣俱全。至吉日臨近,男家還要給女家送上"催妝"禮,
計有豬羊肉,乾麵,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離骨肉,讓女兒出嫁,年糕則是女兒出嫁後步步登高之意。女家在男家"催妝"後,便要立即將嫁妝送往男家,以裝設新房。新娘到達男家進門前,新郎
會手持弓箭,於新娘腳下虛晃三下,藉以驅除邪妖,之後新娘跨過火盆,方可進門。然後,新郎新娘雙雙拜天地,入新房"坐帳",並一起吃"子孫餑餑"(餃子)及長壽面,並飲交杯酒等。婚後第三天,
新姑爺陪伴新媳婦回門,叩拜岳父母。
上海婚俗
新娘換鞋離娘家 一路紅傘到夫家
所謂各處鄉村各處例,中國不同省份及籍貫的人士在舉行婚禮儀式時,也別有其獨特的嫁娶習俗。雖然部分有趣味的傳統禮儀已因文明發展或簡化婚禮而被省略,但這些陳舊有趣的婚禮習俗仍甚具
閱讀價值。假若你的另一半與你擁有不同籍貫,也可藉此機會,一窺他家鄉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儀式。
上海古時的風俗十分注重傳統,繁復的六禮儀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及迎親也按足傳統辦事,一絲不苟,由於舊時年青男女並無自由見面及戀愛的機會,由提親,訂下婚約以至婚
禮期間都有賴媒人當中間人,聯絡男,女兩家及協辦婚禮儀式,所以迎親後必定要給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謝其促成姻緣之恩。在舊時的農村裡,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負擔為新娘子做裙衫的經濟負擔,
所以不少農村姑娘出嫁時,都會身穿紅色長衫或大紅套裝,代替裙衫。新郎出門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蓮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兒出嫁後能過甜蜜無憂生活的願望。在送嫁
的過程中,女家一位屬全福之人(即父母雙全,與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長輩,或女司儀撐起紅傘伴著新娘走,以保護她不受妖邪入侵。女司儀在新娘出門時要多帶備一雙全新的綉花鞋,待新娘
登上轎子後,便要立即更換新鞋,表示新娘離家嫁作人婦,便不會帶任何屬於女家的東西到夫家,寓意將以後的生活交託於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無設宴款待親友,又或發出邀請時有所遺漏,事後要向
這些親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樣或紅色包裝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兒已出嫁。
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對換鞋
在安徽合肥地區,在婚禮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習俗。在結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請族中各人,然後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長輩,拜畢,以新郎為首的迎親隊伍便會響著鑼鼓,向新娘家進發。迎親隊伍
到達女家門前,女家照例緊閉大門,要新郎大放鞭炮,稱"催門炮",婦女家親友便向新郎索取"啟門錢",即開門賞錢,再向新郎再三請求,新郎才會隨他們進屋內。當夜女家會設盛宴招待新郎,與親友
共飲。在舉宴之前,新郎要先叩頭拜見賓客,同時還要拜見女家長者,叩頭吉計其數,當晚新郎會宿於岳家。次日早晨(即婚禮吉日),新郎的迎親隨從在女家門前大放鞭炮,稱為"催妝",新娘整妝完
畢,便會與新郎一起出發往男家。在出門時,新娘會放聲大哭,表示不願離開父母,家人亦會大哭表示惜別。在啼哭聲中,新郎的兄弟或至親送她先行,稱之"送親"。新人來到男家門前,男家會請兩位
兒女雙全的婦人,將新郎和新娘的鞋對換,因為"鞋"與"偕"同音,故此舉有"白頭偕老"的象徵。新郎進男家門時,親友會口念吉祥語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紅棗之類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後進行的
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儀,則與其他地區大同小異。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
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 隨後,小夥子拿起弓箭、魚叉到河
溪里抓魚,姑娘們在溪邊烤筒飯和煮魚,直到太陽落山才散去。如果小夥子相中心愛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簫、樹葉吹著婉轉動聽的曲調,來到姑娘的"隆閨"(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開門歌。如
果姑娘不唱閉門歌,便會開門走出來,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點燃篝火對歌跳舞,互表愛慕之情。這時,姑娘聽了小夥子的求愛後,便羞答答地拉起小夥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輕,而且很有禮貌,
小夥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絕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則表示姑娘對他十分傾心,願意接受小夥子的愛。 "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子、耳
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終身 帶副碗筷到夫家
訂親必須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門,聘禮相當簡單,並當眾交送女方,女方回贈一條手帕,這樣就算訂下終身。出嫁前夕,新娘會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則敘舊話別,二則取個"旺氣"兆頭。次日中
午女家辦"送嫁酒",散席後,母、嬸、姑和姐妹圍著新娘,抱成一團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新娘出門時多穿上裙裝,但也可用全套紅色衣裙代替。新娘的嫁妝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為了讓女兒
嫁得風光,女方會預備數量多而貴重的厚禮,於出嫁當日隨新娘之後浩浩盪盪地送到男家,有時候送禮的隊伍會由好幾輛車和一大群親友組成,場面壯觀。在新娘嫁妝中,除傳統的中式禮儀用品及金器
外,並包括家庭電器,大型傢具甚至單車或電單車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會帶一副新碗筷,以示從現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飯。新娘進門後,要向男家家中所有親屬敬茶,即使是幾歲小孩也
有份兒,次序按輩份年歲而定,敬茶時,長輩會送贈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婦。而向女性長輩敬茶時,會將一個發夾夾在長輩的頭發上,並回贈一隻戒指。完成大婚儀式後,便會設宴招呼親朋鄰里,
傳統上,男、女家會分別設宴,如男家於婚禮當晚擺酒,女家則於翌晚設宴,遇有親朋眾多或同村鄉里甚多時,婚宴可能連續數天。嫁後第三天,夫妻雙雙回門,一般不留宿,待婚後滿月,娘家再請他
回去長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滿月"。次年正月,娘家請春酒,新娘會與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門後,娘家房族親戚輪番擺宴請酒。事後,新女婿回贈每家一包紅棗或冰糖,以示答謝,至此,嫁娶過程
才算全部完結。
蒙古族婚俗
娶親。蒙古族的婚俗之一。過去,蒙古族的娶親非常隆重,並保留著男到女家投宿娶親的傳統婚俗。娶親一般是在結婚喜日的前一天。新郎在歡樂的氣氛中,穿上艷麗的蒙古長袍,腰扎綵帶,頭戴
圓頂紅纓帽,腳蹬高筒皮靴,佩帶弓箭。伴郎也穿上節日盛裝。一同騎上馬,攜帶彩車和禮品,前往女家娶親。娶親者至女家,先繞蒙古包一周,並向女家敬獻「碰門羊」1隻和其他禮物。然後,新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