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褲子有哪幾類
褲子分類:
1、羊絨褲是以山羊絨為原料針織而成的服裝。
2、牛仔褲用一種靛藍色粗斜紋布裁製的直襠褲、褲腿窄,縮水後穿著緊包臀部的長褲。
3、西褲主要指與西裝上衣配套穿著的褲子。
4、打底褲為防走光、修身而設計的褲子,因長度和用料不同而分很多種,可以與正裝服飾不同的搭配。
5、裙褲像褲子一樣具有下襠,褲下口放寬,外觀形似裙子,是褲子與裙子的一種結合體。
6、緊身褲又稱內搭褲,是從腰部到腳的緊身長褲。
7、直筒褲又稱「筒褲」。直筒褲的褲腳口,一般均不翻卷。
8、燈籠褲指褲管直筒寬大,褲腳口收緊,褲腰部位嵌縫松緊帶,上下兩端緊窄,中段松肥,形如燈籠的一種褲子。
9、闊腿褲從大腿開始到褲腳一直都是較寬的褲子,前幾年熱氣了燈籠型的闊腿褲。
10、喇叭褲所謂喇叭褲,因褲腿形狀似喇叭而得名。
11、鉛筆褲是指有著纖細的褲管的褲子,也有窄管褲之稱。
12、工裝褲一種吊帶、連身的牛仔褲款式。
13、背帶褲腰上裝有挎肩背帶的褲子。
14、哈倫褲來自保守的穆斯林婦女服裝。
15、短褲一般為夏天為了涼爽而設計的,女性無論春夏秋冬都穿著短褲以顯示女性線條優美。短褲簡單好搭配是不少女孩選擇的種類。
16、內褲也叫三角褲,屬於貼身穿的B內服裝,材質以全棉為宜,有男女之分,男內褲的變化品種還有平角褲。
(1)什麼褲子可以套褲擴展閱讀:
據史料記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上有襠褲子是從戰國時期才開始的。當時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就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此後, 中原人才穿褲子,到了漢代,漢昭帝時才把有襠的褲叫做「褲」。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寫作「絝」、「袴」。
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
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⑵ 褲子的褲能組什麼詞
釋義
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有「褲腰」、「褲襠」和兩條「褲腿」:~子。棉~。短~。燈籠~。
相關組詞
短褲 筒褲 褲子 裙褲 褲襠 褲腳 褲兜 褲頭 褲腰 馬褲褲管 褲腿 套褲 褲裙
⑶ 什麼時候有褲子
褲子,外文名trousers,泛指人穿在腰部以下的服裝,一般由一個褲腰、一個褲襠、兩條褲腿縫紉而成,根據材質、造型和受眾的不同,有多種分類。
中文名
褲子
外文名
trousers
作用
保暖、禦寒、時尚
材料
棉布
起源
西周
快速
導航
男女差異
製作
選褲知識
主要分類
褲子保養
歷史
起源
據考古實證,中原地區的古人穿褲子至晚在西周便已經開始,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地已經有麻布褲實物出土。之前訛傳的由趙國趙武靈王在邯鄲實行「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才由外部傳入褲子這一服飾的說法被證偽(早於趙武靈王450至500年)。「胡服騎射」該政策推出時便遭到趙國大量貴族反對,武靈王死後則被廢止。而且作為軍事改革對民間生活的影響限度值得考慮。
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
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參考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褲子是人們下體所穿的主要服飾。原作「絝」、「袴」。從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獻來看,早在春秋時期,人們的下體己穿著褲,不過那時的褲子不分男女,都只有兩只褲管,其形制和後世的套褲相似,無腰無襠,穿時套在脛上,即膝蓋以下的小腿部分,所以這種褲子又被稱為「脛衣」。左右各一,分衣兩脛。因其只有兩只褲管,所以褲的計數與鞋襪相同,都用「兩」字來計,居延漢簡中就有這樣的情況。穿著這種褲子,其目的是為了遮護脛部,尤其在冬天,可以起到保暖的作用,至於膝蓋以上部分則無遮護。
文獻資料
一、《拾遺記》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說的是戰國時曾先後出任秦、魏丞相的張儀和齊相蘇秦「同志好學」,外出時見到什麼故典,就馬上將它記下。有時身邊沒有竹木之簡,無所題記,就乾脆「以墨書掌及股里」,晚上回到家裡,再將它抄寫下來。股即大腿,因為手掌及大腿無衣,墨書之後可以洗去,所以被用來代簡題記,假若在兩股也著有袴,那就不是書在股上而是書在袴上了。
二、《韓非子·外儲說》中還講到一個有趣的故事:齊國有個盜賊,為了避免人們的注意,專門披著塊狗皮出外行盜、他的兒子不知實情,向他的小夥伴誇耀道:「吾父之襲獨有尾。」沒想到那小夥伴的父親是一個因犯了罪而被剁去小腿的人,兒子無知,反吹噓道:「吾父獨冬不失袴。」有個沒留下姓名的人在《韓非子》的這段話下加了一個註:「刖足者不衣袴,雖終其冬夏,無所損失也。」可見,被砍斷了小腿的刑餘之人,即使是在嚴冬,也不需要穿袴--因為無從依附。當時穿著這種褲子,如果外面不用其他服飾加以遮掩,那簡直是不堪設想的事情了。所以,古人在袴的外面,往往著有一條圍裙狀的服飾,那就是裳。衣、裳、袴三者並用,就可以將身體全部遮覆。當然到了炎熱的夏天,人們也可以只穿衣裳而不穿褲,因為那時用以遮羞的服飾是裳而不是褲。由於褲都被穿在裡面,所以常用質地較次的布製成,富貴之家也有用絲織品為之者,但在社會上被公認為奢靡之服。我們稱衣著華麗、不學無術的年輕人為「紈褲子弟」,就由此而來。「紈褲」,即細絹製成的褲。
三、《漢書·敘傳》:「數年,金華之業絕,出與王、許子弟為群,在於綺襦紈袴之間,非其好也。」唐杜估《通典》:「然貴子弟榮其觀好,至乃襁抱坐受寵位,貝帶、脂粉、綺襦,紈袴。」從文獻記載來看,秦漢之際的褲子,雖然已從脛衣發展到可以遮裹大腿的長褲,但褲襠往往不加縫綴,那是為了便於私溺,因為在褲子之外,還著有裳裙,所以不會顯露下體。
四、據《漢書·上宮皇後傳》記:西漢名將霍去病之弟霍光,受漢武帝遺詔,輔助昭帝即位,並將自己的外孫女嫁給昭帝做皇後。為了讓皇後「擅寵有子」,他特以皇帝身體不安為由,提出「禁內」,雖富人使令皆為窮袴,多其帶,後宮莫有進者。東漢學者服虔在這段記載下特地註明:「窮袴,有前後當,不得交通也。」
五、據《史記·萬石張叔列傳》及《漢書·周仁傳》記載:「(周)仁為人陰重不泄,常衣敝補衣、溺袴,……以是得幸。」溺袴,據顏師古注,既窮褲,滿襠之褲,在西漢昭帝時已為百姓普遍所採用的,為了區別開襠之「袴」,滿襠之褲多稱為「袴」,也有寫成「褌」的。《汝南先賢傳》記東漢袁閎死後,「勿設殯棺,但著褲衫,疏布單衣,幅巾,親屍於板床之上。」這里的「袴」,就是指滿襠的褲子。「逃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行不敢離縫際,動不敢出袴襠,自以為得繩墨也。」這里明確提到了「袴襠」一詞,可見袴就是有襠的褲子。正如顏師古注《急就篇》所說:「合襠謂之袴,最親身者也。」所謂「最親身者」就是指貼身穿著。褲襠被縫合之後,也具備了蔽羞的功能,因此,在它的外面,可不必加罩裳裙。
六、除下長過膝的長袴以外,漢代也有短袴,即褲襠縫合的短褲。這種短褲也為平民百姓所著。山東嘉祥洪山漢墓、沂南漢墓出土的畫像石上的一位農夫,就穿著這種短褲耕作,除了用這條三角褲遮掩一下私部之外,全身的其他部位全部袒露。從文獻記載來看,這種三角短褲,在當時叫「犢鼻袴」。《史記》中就載有漢代大文學家司馬相如當年在成都「自著犢鼻袴,與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的史實。為什麼將這種三角短褲稱之為「犢鼻」呢,後人有三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三國的韋昭解釋說,因為這種短褲「以三尺布作,形如犢鼻。」漢代三尺,約合今70厘米,而漢代布帛的門輻又很窄,以這么一塊布帛裁製的褲子,根據韋昭的解釋,這種短褲上寬下狹,兩頭有孔,以使承受雙股的貫串,與犢鼻之形十分相肖,所以得了這么個名字。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解釋,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認為,「犢鼻」是人體上的一個穴位,正處於腿上,因為這種短褲穿在身上,其長度恰巧至此,故以得名。與李時珍同時代的鄭明選在《秕言》一書中也有這么說:「膝上之穴為犢鼻穴,言袴之長才至此。」然而文字家又有他們的說法,他們認為,最早的三角褲叫「(衣+突)」,讀為「突」,「犢鼻」即「(衣+突)」的音轉。清代學者錢大昕在他的《十駕齋養新錄》一書中就這么講道:「《說文》無『(衣+突)』字,當為突,後人又加衣旁耳。」不管怎麼說,犢鼻褲即三角褲總是事實。司馬相如身為士人,而且還一度為官,按當時習俗,不至於在眾人面前穿著這種短褲,只是他在出遊臨邛時,愛上了剛剛喪偶的富家之女卓文君,並攜其同奔成都,文君之父卓王孫極力反對這門親事,當他得知女兒私奔的消息後,立即斷絕了對文君的經濟供給。一代才子司馬相如出於生活所迫,只能買下個酒舍,靠賣酒度日,他讓文君親自當爐,作起了掌櫃,而自己呢?索性脫去外衣,在大庭廣眾面前只穿一條三角短褲洗滌酒具,丟盡了老丈人的臉,弄得卓王孫非常尷尬,最後不得不承認這門親事。
⑷ 褲字可以組什麼詞
褲腳、褲兜、褲子、褲頭、褲襠、短褲、裙褲、筒褲、褲腿、褲管、套褲、褲腰、馬褲、褌褲、褲裙、膝褲、龍褲、五褲、絨褲、罩褲、棉褲、睡褲、長褲、褲筒、襪褲、毛褲、女褲、褶褲、紈褲、韋褲、單褲、開襠褲、馬褲呢、燈籠褲、連腳褲、牛仔褲、衛生褲、連襠褲、刺文褲、連褲襪、超短褲、喇叭褲、撒褲腳、兜肚褲、兜兜褲、縵襠褲、瞞襠褲、短褲黨、撒褲腿、背帶褲、襪頭褲、兜兜褲兒、穿連襠褲、勒緊褲帶、壞裳為褲、韋褲布被、綺襦紈褲。
⑸ 褲的字義是什麼
褲,kù。形聲。從衣,庫聲。本義:褲子。古指套褲,今為成人滿襠褲及小兒開襠褲的通稱。
一、基本字義:穿在腰部以下的衣服。一般有褲腰、褲襠、褲管。按褲襠縫合與否,可分為滿襠褲和開襠褲;按褲管過膝與否,又分長褲、短褲。
二、字義淵源·:「古褲」有二:一為褲;一為惲(褌)。
1、《說文》無袴而有絝,曰:「絝,脛衣也,從系誇聲(苦故切)。」惲,《說文》:「惲,重厚也,從心軍聲(古渾切)惲或從衣。」音義全異。袴絝音義形皆同。
2、《詩經·秦風·無衣》「與子同澤」之澤,為此襗字。《說文》又曰「褰,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征褰與襦(去虔切)」,所以袴絝襗褰四字,音形或同或否。但為脛衣則一。
3、袴〔褲〕,《釋名》曰:「袴,跨也,兩股各跨別也。」《急就篇》顏注曰:「袴,謂脛衣也,大者謂之倒頓,小者謂之校口。」褲之兩股曰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袴,謂為「今所謂套袴也」,殊誤。按褲為脛衣無檔,古服上衣下裳,或衣裳相連,長可及肘,最短如襦亦及膝,皆可蔽下,著脛衣已足,無須著有襠之褲。今之著套褲另有裹褲,古之著褲則無,不能混為一談。有檔之褲,或以為惲,一作褌,亦有問題。
4、褌,《釋名》曰:「褌,貫也,貫兩腳,上系腰中也。」《急就篇》顏注曰:「合襠謂之褌,最親身者也。」段注說文,褌字,亦曰:「今之滿襠褲,古之褌也,自其渾合近身言,曰惲,自其兩襱孔穴言,曰惚,方言,無桐之褲,謂之犢。郭雲:即犢鼻褌。」皆以褌為合檔,與古褲異,今褲同。其實顏以褌為合檔,段且謂褌即犢鼻褌,為合檔,皆屬臆說,難以遽信。」
⑹ 什麼是套褲
你好
剛才 幫樓主查了一下 什麼是 套褲
說是 褲類名稱,又稱「褲套」。是只有左、右褲管,而沒有褲襠、褲腰的服飾用品。穿著時用系帶方式和褲帶系結在一起。套褲主要用橡膠布或塑料薄膜裁製,是作為防雨和防污的穿著之用。我國在秦漢以前就有這類套褲,稱無襠褲。現時穿著的有襠褲,就是從它演變發展而成。
估計 樓主 要是 這個衣服 下面有套褲的話 那店員 應該告訴一聲的哦
如果樓主不放心 建議樓主 把衣服拿到賣貨的地方 再咨詢一下店員 應該
就很不錯了 ~~
這樣 自己花的錢就很放心了 哦
最後 希望以上建議能幫到樓主哦!
⑺ 褲可以組什麼詞
短褲、
筒褲、
褲子、
裙褲、
褲頭、
褲襠、
褲腳、
褲兜、
褲腿、
褲管、
套褲、
褲腰、
馬褲、
褌褲、
褲裙、
膝褲、
龍褲、
五褲、
絨褲、
罩褲、
棉褲、
睡褲、
長褲、
褲筒、
襪褲、
毛褲、
女褲、
褶褲、
紈褲、
韋褲、
單褲、
開襠褲、
馬褲呢、
燈籠褲、
連腳褲、
牛仔褲、
衛生褲、
連襠褲
⑻ 褲能組什麼詞語
短褲、
筒褲、
褲腳、
褲子、
褲襠、
裙褲、
褲兜、
褲頭、
褲管、
套褲、
馬褲、
褲腰、
褲腿、
褲裙、
褌褲、
膝褲、
五褲、
龍褲、
罩褲、
棉褲、
絨褲、
褲筒、
襪褲、
女褲、
毛褲、
長褲、
睡褲、
紈褲、
韋褲、
褶褲、
單褲、
開襠褲、
連腳褲、
燈籠褲、
衛生褲、
馬褲呢、
牛仔褲、
連襠褲、
連褲襪、
刺文褲
⑼ 套褲的滿族套褲
滿族出征、行獵時,常在褲外再套一褲,俗稱「套褲」。套褲用皮製作,後來改用布。套褲也是一種脛衣,這種服飾與宋代膝褲形制相似,無褲腰和褲襠,僅有兩條單腿褲腿,不連接在一起,唯長度被上移至大腿邵位,而不像膝褲那樣僅處於膝下。套褲的每條褲腳形式上口尖,呈三角形,而下褲管平。套褲的上端釘有帶於,穿時將其分別套在或綁在腿上,也有的用帶系掛在腰帶上,露出臀部及上腿後面上部。它的主要作用一是防寒。冬天出獵大都要穿上套褲。特別是老年人怕腿寒,每當冬天大都要穿上套褲。北方冬季寒風凜冽,袍服的下面容易進風,在腿部再套穿一層套褲,自然會加強腿部的防寒效果。二是干農活時穿套褲不磨褲腿,保護褲子和腿部不被劃破劃傷。滿族地區多是山高林密、雜草荊棘遍地,人們又需要經常上山採集、捕獵、砍柴等,所以就想出了這個預防和保護措施。這種套褲北方民族基本都使用過,有些民族至今仍在使用。
滿族的套褲,滿語稱「渥季阿布力」,一般為男子和部分滿族婦女所用。滿族套褲的褲筒上下兩端均有帶子。穿時上端結腰,下端裹腿,不僅輕便暖和,有的還加綉各種花草圖案,雅緻美觀。但滿族人穿長褲與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一般是白色的或綠色、黃色等,男人較之女人的腿帶要長得多,尤其上山下地的男人腿帶大都扎到膝蓋下。製作套褲的材料用緞、紗、綢、呢等,有棉、夾、單,冬季所用者多蓄以棉絮。由於北方天氣寒冷,穿時把褲腳管用絲織成的扁而闊的扎腳帶在近踝骨處紮起來,扎帶末端有一流蘇垂於腳踝之處,冬天棉褲固然如此,但單穿時也是這樣緊緊扎住的。扎腿帶子有黑色、老綠色等,講究的扎腿帶子上面有提花,兩頭帶穗並有吉祥字或「富貴」圖案,』這種帶子頗具有裝飾意義。婦女用套褲時,褲管下亦加鑲滾如意頭飾者,下用兩對紐扣約結之。套褲的褲管有多種形制:清初時上下垂直,呈直筒狀;清中葉變為上寬下窄,褲腳緊裹,為穿著方便,多開有衩,著時用帶系結;晚清時流行寬松式套褲,褲管之大倍於從前。清人李靜山在《增補部門雜詠》一詩中敘及這種服飾習俗:「英雄蓋世古來稀,那像如今套褲肥?舉鼎拔山何足論,居然粗腿有三圍。」說得形象而逼真。
⑽ 褲能組什麼詞
「褲?」的詞語:
褲子 褲衩 褲襠 褲兜 褲腳 褲筒 褲腿 褲頭 褲管 褲裙 褲腰
「?褲」的詞語:
紈褲 馬褲 膝褲 短褲 襪褲 褶褲 五褲 褌褲 女褲 襯褲 套褲 裙褲 韋褲
長褲 筒褲 龍褲 棉褲 罩褲 單褲 毛褲 絨褲 睡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