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漢代冬裝是什麼

漢代冬裝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8 08:53:20

1. 漢代絲履有哪些形式

漢代絲履有歧頭,圓頭等形式,歧頭為方履,鞋頭分叉,貴族婦女多著歧頭履,鞋面多用刺綉裝飾。革履,即牛皮靴,為冬裝,歷史博物館收藏有一雙漢代牛皮靴。木履,以木為之,底施二齒,可能為雨天行走,便於清冼。一般平民著平底布鞋,以葛麻布為之。

2. 古代冬裝 描寫

--、》內著一淺藍湖水鑲紫長裙,外襯一月牙白錦織琵琶襟大褂,腰間輕束一淡粉嵌鑽墜流蘇腰帶。

--、》在裙擺及袖口襯了些銀絲滾邊,不時還綉著多多硃砂梅,遠遠望去,煞是好看

--、》三千青絲綰一簡單流蘇發髻,上方戴一蓉紫玄黑扁方,墜淺黃流蘇,後方鑲一景泰藍流蘇發綰。

--、》雙耳墜一對紫玉流蘇耳環,皓腕之上配著一對銀質手鐲,抬手間銀鐲碰撞發出悅耳之聲。

--、》手中攥一淺紫絲帕,絲帕上綉有山水之圖,隨著女子的走動,那帕子上的流水好似真實的一般,涓涓流動。

--、》那一雙霧眸顧盼生輝,有著似有若無的哀愁,讓人忍不住的憐惜。只不過,哀愁之後,隱藏著一層常人看不懂的堅強。

--、》但見佳人淺笑嫣然,蓮步輕移,身段妖嬈婀娜。邁著淺淺的蓮花碎步,朝著殿中走去,直至看見上方之人,才是微微福身,言

3. 關於漢朝古代服裝的顏色特點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吏佩綬制度。佩綬又稱印綬,所謂「綬」就是官印上的絲帶。

漢朝制度規定:皇帝、太皇太後、太後、皇後的佩綬是赤黃色,侯王的佩綬是深紅色,諸國貴人、相國的佩綬是綠色,公、侯、將軍的佩綬是紫色,紫色以下的佩綬分別是青色、黑色、黃色。在漢朝官場里印綬及其色彩是官階的重要標志。

普通老百姓的服飾色彩只能用復色,如茶褐色、黃棕色、棕色、灰色、銀灰色和粉綠色。漢代朝服的服色有具體規定,一年四季按五時著服,即春季用青色;夏季用紅色;季夏用黃色;秋季用白色;冬季用黑色。皇後的祭祀服是:上衣用紺色,下裳用皂色。皇後的蠶服,上衣用青色,下裳用縹色(淺黃色)。

(3)漢代冬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代人喜歡鮮艷的色彩。在洛陽發現的幾座漢墓壁畫里的人物服飾和漢墓出土的一些陶俑的服飾,總體上女子服色較男子的服色更加豐富鮮艷。雖年代久遠,但本色鮮亮依稀可見。

在漢代長達四百年的統治中,曾分別崇尚水德、土德、火德,衣服也以尊尚的不同,分別以黑色、黃色、紅色為貴。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來民族文化的融入,漢朝人在服裝上展示出開放的氣勢,開始注意色彩搭配的鮮艷,展現審美和生活情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服飾

4. 服裝歷史變化(簡潔說明)

服裝面料的發展,引導著服裝潮流的變遷,也創造了服飾文化的歷史。自有人類以來,獸皮和樹葉便成為禦寒遮體之物,這就是最早的服裝面料。隨著人們對大自然的探索,對生存環境的逐步了解,漸漸從自然界中提取更多的面料用於制衣禦寒,即現在所稱的天然纖維原料——棉、毛、絲、麻等。用麻織布大約開始於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棉花的使用則開始於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我國是著名的絲綢發源地,據《詩經》、《禮儀》等古書記載,早在商周時代就已有了綾、羅等絲織物。大約在2300年前「制絲」技術已日趨較成熟,不僅廣泛應用和盛行於當時的中國,還遠銷東南亞和歐洲,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與此同時,出現了織物染色,《呂氏春秋》中言「墨子見染素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可見當時的染色工匠和染坊已有一定的水平。 服裝面料的發展,經歷了非常緩慢的歷史過程,直到19世紀中下葉產業革命才使服裝及其面料得到了迅速發展。人們在繼續使用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各種面料的同時,又創造了許多自然界所沒有的服裝面料,人造纖維長絲便是最早出現的人工製造面料,從此,各種新型的服裝面料不斷涌現,速度很快,開始和推動了化學纖維工業的發展。化學纖維發展從英國1905年正式投產第一家粘膠纖維廠起,到1925年已成功地生產了粘膠短纖維。而合成纖維的誕生則始於美國杜邦公司在1938年製造的尼龍纖維,到1950年,又一種腈綸纖維在美國宣布成功,三年後,滌綸纖維再告投放市場。僅短短的幾十年間,化學纖維已從無到有,並進一步發展為與棉、毛等天然纖維在消費領域里平分秋色,從而改變了千百年來傳統紡織服裝原料的結構格局。 縱觀服裝面料的發展、演變過程,可謂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記錄儀,科學技術進步的量度計。

5. 古代女子穿的衣服叫什麼

古代女子的衣服根據朝代不同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西漢:曲裾深衣、襦裙
東漢:直裾深衣
唐代:襦裙(分為高腰襦裙,交領襦裙,對襟襦裙)
宋代:背子
明代:襦裙
清代:旗裝

6. 漢服的種類

一、漢服的定義

漢服是指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末清初)這近四千年中,在華夏民族(漢後又稱漢民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它民族的傳統服裝和裝飾體系;或者說「漢民族傳統服飾 (漢服)」是從夏商周到明朝,在「華夏-漢」民族主體人群所穿著的服飾為基礎上,自然發展演變形成的具有明顯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總體集合。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

二、漢服的種類

1、【曲裾】

曲裾出現,與漢族衣冠最初沒有連襠的罩褲有關,下擺有了這樣幾重保護就符合理並合禮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發明袴的先秦至漢代較為流行。開始【男女均可穿著】。男子曲裾的下擺比較寬大,以便於行走;而女子的則稍顯緊窄,從出土的戰國、漢代壁畫和俑人來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擺都呈現出「喇叭花」的樣式。

(6)漢代冬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基本禮儀

一、立容: 賈子曰:固頤正視,平肩正背,臂如抱鼓。足閑二寸,端面攝纓。端股整足,體不搖肘,曰經立;因以微磬曰共立;因以磬折曰肅立;因以垂佩曰卑立。 參考文物,經立時正身、平視,兩手相合,掩在袖子里。手從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著、拄著東西也行。

二、坐容: 賈子曰:坐以經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視平衡曰經坐,微俯視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視不出尋常之內曰肅坐,廢首低肘曰卑坐。 參考文物,漢代的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在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

三、行禮: 1、正規揖禮:左手壓右手(女子右手壓左手),手藏在袖子里,舉手加額,鞠躬九十度,然後起身,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手放下。 2、一般揖禮:直立,兩臂合攏向前伸直,右手微曲,左手附其上,兩臂自額頭下移至胸,同時上身鞠躬四十五度。

參考資料:網路-漢服

7. 古代女子服飾從內到外都是哪幾層每層是什麼名稱

以漢服為例,從里到外有三層,分別是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

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為裻,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裋、深衣。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7)漢代冬裝是什麼擴展閱讀:

漢服的文化內涵

漢服是漢民族傳承四千多年的傳統民族服裝,是四書五經中的冠服系統,以儒家經典《詩經》、《尚書》、《周禮》、《禮記》、《易經》、《春秋》,大唐《開元禮》、二十四史輿服志和其他經史子集為基礎繼承下來的禮儀文化的必要組成。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的禮服。

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普通漢人的家禮包括冠婚喪祭四禮。四書五經對漢服禮服有詳細的描述。漢族服飾幾千年來的總體風格是以清淡平易為主,講究天人合一。

8. 古代的冬裝是什麼樣的

數九寒冬之際,現代人有羽絨服等各種各樣的冬裝禦寒。古人冬天穿什麼禦寒?從殷墟甲骨卜辭中的「裘」字可見,古人最早是穿毛皮衣服來禦寒的。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裘,皮衣也。」古人還稱「裘」為「皮裘」、「裘衣」、「毛裘」、「毳裘」、「卉裘」、「褻裘」、「英裘」、「羔裘」、「狐裘」、「貂裘」、「吉光裘」。

與漢代冬裝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w紫色褲子 瀏覽:456
男生襯衫記個繩子 瀏覽:39
領帶結與襯衫搭配 瀏覽:195
帽服衛衣外面穿什麼外套 瀏覽:727
胖人旗袍搞笑圖片 瀏覽:511
女生呢子外套搭長裙好看嗎 瀏覽:548
旗袍秀畫片 瀏覽:313
手繪可愛帽子圖片大全 瀏覽:117
米白色皮草馬甲配什麼內搭 瀏覽:456
172穿多大碼的外套 瀏覽:261
唐裝夾克搭配什麼庫子 瀏覽:810
帽子多少美元英文怎麼說 瀏覽:980
一字肩黑裙子搭配什麼項鏈 瀏覽:316
淘寶買耐克羽絨服怎麼看真假 瀏覽:952
心胸旗袍美女 瀏覽:205
衣裡面穿什麼打底好看 瀏覽:598
雲上寫生女裝品牌動態 瀏覽:629
怎麼做紙帽子粘一起變色 瀏覽:157
斗魚七哥張琪格旗袍 瀏覽:31
褲子34腰圍多少厘米 瀏覽: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