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防護手套有哪些分類
直型手套:手套的手指和手掌在一平面上的手套。手型手套:似自然手型的手套。其大拇指與其他四指不在一平面上,手掌和五個手指略向內彎。工作手套:防禦普通傷害(刺、割、絞碾、鉤掛、摩擦等)和臟污的手套。防振手套:具有衰減振動性能的防護手套。防昆蟲手套:防禦手部被昆蟲叮咬的手套。防放射性手套s:具有防放射性能的手套。防靜電手套:具有能防止本身靜電積聚引起傷害的手套。絕緣手套:能使人手部與帶電物體絕緣的手套。防酸鹼手套、耐酸鹼手套:具有防酸鹼性能的手套。防毒手套:具有防毒性能的手套。焊工手套:防禦焊接作業的火花、熔融金屬、高溫金屬、高溫輻射傷害的手套。防護手套的使用方法:每次使用之前要檢查手套是否有損壞。在處理有害物質或操作危險工序前應戴上防護手套。在除下已污染的手套後要避免污染物外露及接觸皮膚。
❷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哪種手套
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醫用橡膠手套。
一、手套的分類
(一)一次性使用醫用手套
1、一次性使用滅菌橡膠外科手套:符合GB7543。
2、一次性使用醫用橡膠檢查手套:符合GB10213。
(二)可重復使用手套
1、橡膠耐油手套:符合AQ6101,為接觸礦物油、植物油以及脂肪族的各種溶劑時戴用的手套。
2、耐酸(鹼)手套:符合AQ6102,為接觸酸鹼嚳液時戴用的手套。
3、浸塑手套:符合GB/T18843,用於防水、洗滌劑、臟污及輕微機械等傷害,僅適用於清潔工等類似工種手套。
(2)接觸污染物應佩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醫用手套加入粉末後形成的風險為可能造成患者傷口感染、形成肉芽腫、臟器粘連等並發症,導致醫務人員過敏反應等。在有粉醫用手套生產過程中,由於需要向手套中添加粉末,也會導致環境污染及對操作工人的傷害。
有粉醫用手套生產企業應進一步完善產品說明書和標簽中的警示信息,提醒醫療機構和使用者合理選擇、安全使用。
❸ 標准預防一二三級防護包括哪些
1、一級防護標准
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醫用防護口罩。每次接觸病人後立即進行手清洗和消毒。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劑(洗必泰醇、新潔爾滅醇、75%酒精、復配消毒劑等)揉搓1~3分鍾。接觸可疑的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時建議戴手套。
2、二級防護標准
使用醫用防護服、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罩/面罩、醫用乳膠手套、防護鞋、工作帽。
3、三級防護標准
三級防護的適用范圍是與傳染病人群密切接觸、負責標本採集、處理病患血液或分泌物的醫護工作人員,除了按二級的防護要求之外,還需要加強防護,可將護目鏡、防護口罩換為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電動送風過濾式呼吸器。
(3)接觸污染物應佩戴什麼手套擴展閱讀:
一級防護標准著裝:標准預防制度:
1、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2、脫去手套後立即洗手;(戴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後應當立即洗手;
4、處理所有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剌傷,如:禁止將使用後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
❹ 用手接觸和使用腐蝕性化學品作業一1負應該佩戴什麼手套
一般來說應該帶上耐腐蝕手套,常見的是耐酸手套。
❺ 接觸化學品用什麼手套
有個標准《個體防護裝備選用規范GB11651-2008》可以參考一下。
但也沒有說,可以把所有危險化學品一一羅列兵說明分別配置什麼防護用品的。
要根據不同化學品的危險特性來選取不同的防護用品。
一般購買化學品時,廠家都會提供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MSDS),裡面會具體說明應該配置什麼防護用品。
就酒精而言(工業酒精,無水乙醇),它對皮膚和眼睛有刺激性,皮膚可能接觸時,應佩戴橡膠手套,如果大量接觸,應佩戴化學防護手套;在可能產生飛濺時,應佩戴化學防護眼鏡或護目鏡,如果可能大量飛濺的,應佩戴化學防護面罩。
❻ 操作鹽酸硫酸用什麼手套
操作鹽酸硫酸用乳膠或橡膠材質的耐酸鹼手套。
如果是乳膠或橡膠材質的耐酸鹼手套,在濃度為68%硫酸或40%的氫氧化鈉溶液中不應出現滲透現象。如果是塑料材質的耐酸鹼手套,在濃度為40%硫酸或3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不應出現滲透現象。
相關信息:
1、橡膠耐酸鹼手套,市面上分為分指和連指式兩種類型。乳膠工業手套,適用於接觸低濃度酸鹼溶液、一般化學葯品、有毒化工原料、污染物和一般工業操作時戴用,可以有效防止職業性皮膚病。
2、使用注意事項,橡膠耐酸鹼手套一般可接觸40%以下的酸鹼液,在短時間接觸40%以上濃度的酸鹼液時,應及時用清水沖洗干凈,以免縮短手套的使用壽命。
3、乳膠工業手套只適用於弱酸,濃度不高的硫酸、鹽酸和各種鹽類,不得接觸硝酸等強氧化酸。一般乳膠工作手套,農業手套只適用於接觸一般污染物,不能用接觸酸鹼作業。
4、使用時應防止與汽油、機油、潤滑油、各種有機溶劑接觸,防止鋒利的金屬刺割及與高溫接觸,使用後應將表面酸鹼液體或污物用清水沖洗、晾乾,不得曝曬及烘烤。長期不用可撒塗少量滑石粉,以免發生粘連。
❼ 醫用手套有哪些使用注意事項
一、醫用手套的種類有哪些
1.外科醫用滅菌手套:無菌一次性使用。主要用於無菌程度要求較高的操作如手術操作、分娩、中央導管置管、全胃腸外營養液配製等。
2.清潔檢查手套:清潔非無菌,一次性使用。用於直接或間接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體液明顯污染的物品時使用。
3.家政手套:清潔可重復使用。主要用於不直接接觸人體的情況下,環境物表的清潔均可使用家政手套。
二、醫用手套使用注意事項
1、診療護理不同的患者之間應更換醫用手套。
2、操作完成後脫去醫用手套,應按規定程序與方法洗手,戴醫用手套不能替代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3、操作時發現醫用手套破損時,應及時更換。
4、戴無菌醫用手套時,應防止手套污染。
❽ 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戴哪種手套
患者的血液體液。體液分泌物。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物品應該用一次性的橡膠手套。因為這種手套密封性好。防感染,防細菌的。
❾ 防酸鹼手套的作用是什麼
防護手套不銹鋼絲手套,只能說是有限保護,企業要在設備的安全裝置上進行改進;用在裁減設備的高速轉動刀片上,鋼絲手套只能做短暫性防護作用(並且要及時關機),若不能及時停止機器的話,鋼絲手套同樣會被鋸斷。隨著社會的發展,犯罪現象時有發生,計程車司機是高危職業之一,一旦遇到歹徒搶劫就有車毀人亡的可能。防割手套(鋼絲手套)的配備可以讓司機朋友在緊急情況下有信心制服歹徒,空手奪刃可出其不意,既能自我防護,亦可制服歹徒。防割手套或鋼絲手套的配備不但可加強個人防護,同時更能奪刀制服歹徒。
小小的一副防割手套是公安、武警、保安等行業人員防身護命、制服歹徒的必需裝備。防割手套的超乎尋常的防割性能和耐磨性能使其成為高質量的手部勞保產品。一副防割手套使用壽命可相當500副普通線手套,稱得上是"以一當百"。防割手套的出現為普通勞動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安全防護。防割手套(鋼絲手套)適用於食肉分割、玻璃加工、薄板加工、金屬加工、石油化工、救災搶險、消防救援等行業,是以年計算使用期限的勞動保護產品。以前「上班戴上新手套,下班就露手指頭」的現象將成為歷史。防割手套不怕酸鹼,易洗滌,內含鋼絲的防割手套還有防靜電的功能。
❿ 接觸患者黏膜或破損的皮膚時應戴無菌手套是否正確
醫務人員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防控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一、疾病基本知識
1、什麼是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是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一類病毒,因該病毒形態在電鏡下觀察類似王冠而得名。目前為止發現,冠狀病毒僅感染脊椎動物,可引起人和動物呼吸道、消化道和神經系統疾病。
除本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其命名為「2019-nCoV,即2019新型冠狀病毒」)外,已知感染人的冠狀病毒還有6種。其中4種在人群中較為常見,致病性較低,一般僅引起類似普通感冒的輕微呼吸道症狀;另外2種是我們熟知的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
但這次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冠狀病毒和MERS冠狀病毒有很大不同。和人一樣,不同病毒之間雖然是近親,但性情、態度、處事都有很大不同。
2、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臨床表現
一般症狀:發熱、乏力、乾咳、逐漸出現呼吸困難,部分患者起病症狀輕微,可無發熱。
嚴重者: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征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礙。
3、什麼是密切接觸者
(1)與病例共同居住、學習、工作或其他有密切接觸的人員;
(2)診療、護理、探視病例時未採取有效防護措施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與病例有類似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3)病例同病室的其他患者及陪護人員;
(4)與病例乘坐同一交通工具並有近距離接觸人員;
(5)現場調查人員調查後經評估認為符合條件的人員。
二、個人防護
醫務人員在開展不明原因的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診療活動時要做好職業防護工作,應當按照標准防護和加強防護的原則,根據其傳播途徑採取飛沫隔離、空氣隔離和接觸隔離。
1、個人防護用品通用准則
醫務人員應當根據感染風險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
(1)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嘔吐物及污染物品時應當戴清潔手套,脫手套後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時,應當戴外科口罩或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防護面屏),穿隔離衣。
(3)進行氣管插管等有創操作時,應當戴醫用防護口罩、醫用乳膠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穿防滲隔離衣。
(4)當口罩、護目鏡、隔離衣等防護用品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污染時,應及時更換。
所有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必須在使用後仔細棄置,避免再利用。如果資源有限無法獲得一次性個人防護用品,則使用可再利用的裝備(如布料的隔離衣或防護服),每次用完後正確消毒。在摘脫及拋棄任何個人防護用品後,總是立即執行手衛生措施。
2、個人防護用品
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有關標准。個人防護用品應該包括保護軀干、手臂、手、眼、鼻和口的裝置。
(1)一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預檢分診處和感染性疾病科門診從事一般性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外科口罩和工作服(白大褂),必要時戴一次性乳膠手套。
(2)二級防護:適用於醫務人員在感染性疾病科門診患者留觀室和感染性疾病科病區患者病房從事診療活動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防護眼鏡(防霧型)、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和一次性乳膠手套,必要時穿一次性鞋套。
(3)三級防護:適用於在感染性疾病科病區為患者實施吸痰、呼吸道采樣、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等有可能發生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體內物質的噴射或飛濺的工作時。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全面型呼吸防護器或正壓式頭套、醫用防護口罩(N95)、防護服或工作服(白大褂)外套一次性防護服、一次性乳膠手套和(或)一次性鞋套。
3、手衛生
(1)洗手和(或)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患者前。
b.清潔、無菌操作前,包括進行侵入性操作前。
c.暴露患者體液風險後,包括接觸患者黏膜、破損皮膚或傷口、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傷口敷料等之後。
d.接觸患者後。
e.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後,包括接觸患者周圍的醫療相關器械、用具等物體表面後。
(2)當手部有血液或其他體液等肉眼可見的污染時,或可能接觸艱難梭菌、腸道病毒等對速干手消毒劑不敏感的病原微生物時應洗手。
(3)手部沒有肉眼可見污染時,宜使用手消毒劑進行衛生手消毒。
(4)下列情況時應先洗手,然後進行衛生手消毒。
a.接觸傳染病患者的血液、體液和分泌物以及被傳染性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後。
b.直接為傳染病患者進行檢查、治療、護理或處理傳染患者污物後。
洗手方法:嚴格按照《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規定的「六步洗手法」執行。
手消毒劑:首選速干手消毒劑,過敏人群可選用其他手消毒劑;針對某些對乙醇不敏感的腸道病毒感染時,應選擇其他有效的手消毒劑,如碘伏消毒液等。
注意事項:戴手套不能代替手衛生,摘手套後應進行手衛生。
4、面部防護
進行有可能造成血液、體液、分泌物或排泄物飛濺或噴出的操作時,應佩戴面部防護裝置,包括外科口罩和護眼裝置(面罩,護目鏡),以保護眼結膜、鼻腔黏膜和口腔黏膜。提供醫療服務過程中,與有呼吸道症狀(如咳嗽,打噴嚏)的患者近距離接觸時,可能會有分泌物噴出,應佩戴護眼裝置。注意普通的眼鏡不能用於防止液體濺到眼部黏膜上,因此不能被用作眼部防護。
5、安全注射與防針被刺
操作結束後處理針頭、手術刀和其他銳器或設備時防止被刺傷或者劃傷,銳器放置在硬質材料的銳器盒中,容器應放置在靠近操作這些物件的地方,避免血源性傳染病職業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