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苗族服飾的特點有哪些
苗族服飾歷經時間的洗禮,有著歷史的痕跡,曾有史學家稱苗族的服飾為:穿在身上的史書。苗族服飾多姿多彩,艷麗奪目,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一、色彩奪目
色彩是苗族服飾的一大特色。苗族服飾有便裝和盛裝,便裝是平時的日常服裝,款式相對較為簡單,用料較少,耗時較短,顏色也相對盛裝來說更為樸素,但是對於現代服裝來看已經是色彩繁多絢麗了。盛裝則顏色更為鮮麗矚目,款式更為復雜,裝飾品也更為繁多。
或是居住過的地方特色,或是民族漂泊移居的痕跡,亦或是生活中日常的形形色色的物象,而這點點滴滴,都化作了苗族人民手中的針和線,成就了一個個歷史的文化圖案符號。
綜上所述,這些就是苗族服飾的特點啦。由於區域的不同,故而苗族服飾的款式特點也有所不同,上面小編所說的只是苗族服飾大概的共同特點。苗族服飾也是我國需要珍視的文化瑰寶,大家可以對這些深入了解一下,文化需要流傳,但更需要被發揚。
『貳』 苗族的民族服飾有哪些特點
一般來說,少數民族的服飾、語言、生活習慣等與漢族相比都有所不同。在我國眾多的少數民族中,苗族時常被人提起,苗族的服飾也深受許多人的喜愛。苗族的民族服飾別具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叄』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的特點體現在他們支系的稱謂上,如白苗的「白」,花苗的「花」。關於苗族支系的服飾特點,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很早以前,苗族被一個使用刀槍的民族打敗而逃散,記錄苗族文字的典籍也大戰爭中大部遺失,他們為了保存一些尚存的文字,就把這些文字和他們原先的居住地、房屋、田地等都用蠟畫在婦女的裙子上,這種種苗族就成了花苗;而沒有在裙子上記錄文字和地圖、仍然穿著傳統白裙的就叫白苗;還有一部份苗族,他們為了防止用刀槍的人把他們趕盡殺絕,就把穿裙子改為穿褲子,這些人就成了漢苗。從觀賞角度來看,花苗的服飾最能體現其特點和製作工藝,她們的所有服裝包括衣、裙、包頭、腰帶、綁腿及背包、背兜等,都綉滿了各式各樣的圖案。圖案的用色,以紅、黃、白三色為主調,主色調在整個圖案中所佔比例很大。在圖案構成上,較多地使用菱形、方塊等幾何圖案和花邊圖案的單獨紋樣,二方連續紋樣和放射狀線條也較常用,每件綉品都由多種不同形狀的圖案組合而成。圖案參差交錯,粗看繁雜紊亂,其實它們的組合很有規律。
苗族服飾除刺綉圖案外,很多支系的裙子都採用蠟染工藝。苗族衣裙均為麻織,風吹日曬會逐漸變黃變脆,既不美觀,也不耐用。使用蠟染,不但能使麻料保持原有的色澤,而且蠟液對麻而形成一個保護層,延長其使用壽命,更為重要的是使裙子得到了美化。
苗族服飾色彩艷麗明快,圖案變化豐富,綉工簡潔粗獷,生動秀麗,富於裝飾性。
『肆』 苗族服飾都有什麼象徵意義
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苗族服飾的象徵了苗族人的自然之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自然之美的體現,苗族人民的勤勞。
1、苗族服飾抽象的刺綉、蠟染圖案中反映和表現了她們的內心情感世界,同時表達了苗族女性對大自然的認識和了解及她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苗族服飾是苗族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服飾中可看出苗族歷史的發展進程和文化沉積,集中反映了苗族在與自然的抗衡中對事物的認識和升華,在此間也就產生了苗族的審美意識。
3、苗族婦女認為,苗族服飾中包含自然之美,自然界中存在的色彩都是她們所需要的色彩素材,都應把它穿在身上,形成一種源於自然而超越自然的美。
4、苗族服飾經過種麻、收麻、績麻、紡線、漂白、織布等一系列復雜的工藝到刺綉、蠟染、裁
縫,最後成為一套精美的服裝,無不反映了苗族婦女的勤勞和耐性。
苗族服飾有地區差別,分為黔東南型、湘西型、雲貴型:
1、黔東南型: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這些多姿多彩的服飾銘載著本民族歷經磨難的歷史變遷,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古往今來生活環境的濃縮。史學家稱之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2、湘西型:流行於湖南湘西州及湘、黔(主要是松桃縣)、渝(秀山縣、彭水縣一帶)、鄂(恩施州)四省交界一帶。古代男女蓄發椎髻的習俗已消失。如今女性穿圓領大襟短衣,盤肩、袖口等處有少許綉花;寬腳褲,褲筒邊緣多飾花邊;包紮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頭帕,戴銀飾。
3、雲貴型:雲貴的大花苗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的昭通、楚雄、彝良,貴州六盤水、威寧、織金、普定、鎮寧、紫雲等地。大花苗族主要麻布做衣服,他們遠古的服裝都是自己種植麻,自己織布,自己做衣服。
『伍』 苗族服飾的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
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緣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
苗族婦女的臘染技藝水平很高,能染出有各種精美圖案和花鳥的衣裙、手帕和巾帽,因而苗族婦女的頭飾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苗族婦女的頭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黑布尖頂帽,帽底下有墊頭,墊頭上綉有精美的花紋。製作別致,深藍色的綉著花邊的尖頂頭巾套在外邊,帽後垂下一根紅帶長及腿部。另一種是小花帽,這種花帽在平常農閑、休息時,她們都愛戴,是平頂式的,做工精美,綉有花紋。
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
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有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
『陸』 苗族服飾女裝有什麼特點
女盛裝一般下裝為百褶裙,上裝為綴滿銀片、銀泡、銀花的大領胸前交叉式"烏擺"或精鑲花邊的右衽上衣,外罩緞質綉花或挑花圍裙。「烏擺」一般全身鑲挑花花塊,沿托肩處一般鑲棱形挑花花塊,無紐扣,以布帶、圍腰帶等束之。頭戴銀冠、銀花或銀角。盛裝顏色為紅、黃、綠等暖調色。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柒』 幫忙介紹苗族的服裝特點
苗族有100多個支系,就有100多種服飾,可謂服飾紛呈,瑰麗多姿。按照苗族的分布區域來劃分,苗族服飾可分為湘西型、黔東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和若乾式,以貴州苗族服飾最為出色,在貴州苗族服飾中,最華麗的要數施洞苗女的盛裝,其以刺綉多銀飾多而著名。被稱為綉衣的施洞苗衣,兩袖和領襟、兩肩均有精美的刺綉圖案,因其後背、前襟、袖口、下擺鑲滿鏨花銀片、銀泡、銀響鈴等,又被稱為銀衣,這是苗裝中的精品。台江岩扳苗女子身著右衽大襟短衣,下著自製的短裙達30—40條之多,裙厚近40厘米,以顯示自己的富有和聰明。其身前一條織花長圍腰,垂至腳面,腰間纏4--5條花腰帶,系結飄於身後,裹綁腿,穿花鞋,服飾較奇。雷山橋港苗女子內穿青布緊身大襟衣,外套深紅緞對襟短衣,六寸長的細褶裙層層纏繞腰間,使臀圍顯得特別大。短裙外,前圍腰長及膝部,後圍腰長至腳跟。系織花腰待,又垂八根花帶於身後,如孔雀尾羽。下著青布緊腿褲,腳穿翹尖綉花鞋,頭挽大髻,戴高大銀冠,身佩各種銀飾。安龍化力苗族女子身穿斜襟長袖短衣,寬大的筒裙周長達6米之多,穿時將裙褶打在身體兩側,裙的中段有精美的刺綉和蠟染。腰系小圍腰,長長的腰帶垂於身後。苗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有對襟短衣、對襟長衫、大襟長衫和長褲、短褲,少數民族穿寬大百褶裙褲,腰帶大都飾有綉、織花紋。六枝特區苗族青年男子的服飾是最具風採的,他們衣著白布長衫青布褲,腰系黑白花格布帶,肩披寬大厚實、色調華麗、刺綉精美的坎肩,頭帶巍峨羽冠,當他們在花場上跳蘆笙時,真可謂儀態萬千。苗族分布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裙子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綉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
『捌』 苗族的服飾特點,土家族的服飾特點,布依族的服飾特點,侗族的服飾特點。
苗族服飾特點:
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服飾種類最多、保存最好的區域,被稱為「苗族服飾博物館」。苗族服飾從總體來看,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往往在運用一種主要的工藝手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手法,或者挑中帶綉,或者染中帶綉,或者織綉結合,從而使這些花團錦簇,流光溢彩,顯示出鮮明的民族藝術特色。從內容上看,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這些形象記錄被專家學者稱為「穿在身上的史詩」。從造型上看,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系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盛裝,為節日禮賓和婚嫁時穿著的服裝,繁復華麗,集中體現苗族服飾的藝術水平。便裝,樣式比盛裝樣式素靜、簡潔,用料少,費工少,供日常穿著之用。除盛裝與便裝之分外,苗族服飾還有年齡和地區差別。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土家族服飾特點: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裙腳綉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綉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顯示出土家婦女的心靈手巧。
布依族服飾特點:
布依族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衣服。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衣)和長布依族服飾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帶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飾物。惠水、長順一帶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長褲,系綉花圍兜,頭裹家織格子布包帕。花溪一帶少女衣褲上飾有「欄干」,系圍腰,戴頭帕,辮子盤壓頭帕上。鎮寧扁擔山一帶的婦女的上裝為大襟短衣,下裝百褶大筒裙,上衣的領口、盤肩、衣袖都鑲有「欄干」(即花邊),裙料大都是用白底藍花的蠟染布,她們習慣一次套穿幾條裙子,系一條黑色鑲花邊的圍腰帶。婚前頭盤發辮,戴結花頭巾;婚後則改戴「假殼」,用青布和筍殼做成。在羅甸、望謨等地的布依族婦女,都穿大襟寬袖的短上衣和長褲。晴隆、花溪等地的婦女穿長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長褲,衣襟、領口、褲腳鑲有花邊,系綉有花卉圖案的圍腰,她們頭上大多纏有青色花格頭巾,有的腳上還穿細尖尖而朝上翹的綉花鞋,也有的穿細耳草鞋。都勻、獨山、安龍等縣部分地區布依族婦女的服裝和漢族婦女基本相同。布依族婦女喜戴銀手鐲或骨手鐲,戒指、銀簪、項圈等飾品。一些布依族老年婦女仍保留傳統服飾,頭纏籃色包布,身穿青色無領對襟短衣,身大袖寬,衣縫、下角分別鑲綉花邊及滾邊。下身多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系青布圍腰或綉花圍裙,腳穿精美翹鼻子滿綉花鞋,整套服裝集紡織、印染、挑花、刺綉於一體。中年婦女的包頭有的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領大襟衣,並在沿左衽前下方鑲嵌兩三道帶色布邊,領前結扣處喜用銀泡紐扣作裝飾,袖口仍保留傳統的古老風格,下身已改穿長褲,腳上滿花鞋變成了半爿型或鞋尖處綉小花,改裝後顯得潔凈淡雅,古樸端莊。未婚女青年服飾大體與中年婦女相似,但喜歡在包頭布末端鑲綉鮮艷花紋圖案,埋露在頭頂上方與護發頭簪之間。每逢節日、宴會,婦女喜佩戴各式各樣耳環、戒指、項圈、發墜和手鐲等銀飾。
侗族服飾特點: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
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玖』 苗族婦女典型的裝束很好記,都是什麼樣的
在幾十個少數民族的服飾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苗族的服飾,似乎在大家印象里,苗族人都十分富有,一年四季,全身上下都佩戴著銀飾,頭戴十幾斤重的銀冠,而這種印象的形成,和他們鮮明的服裝特色的形成是分不開的。
事實上,苗族服飾的種類不下兩百種,它們保留著中國民間織、綉、挑、染的傳統工藝,為傳統文化傳播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貢獻,是民族的瑰寶。因此,他們的服飾也不是隨便穿的,各個地區的苗族服飾穿著習慣也不同,有的地區即使相隔一個村寨,其穿著打扮都有很大的差異。更分盛裝和便裝,盛裝為重大節日和婚嫁時穿著,其華麗繁復讓人驚嘆,便裝便是日常生活中穿啦,畢竟戴著重重的銀飾總會影響勞動和生活。我們經常在網路和電視上看見的基本都是苗族的盛裝。另外,苗族女性中,青年婦女、中年婦女、老年婦女所著服飾亦有所不同。
苗族服飾的豐富多彩,絢麗多姿,還有很多是我沒有學到的,有沒有人願意分享下自己的了解呢。
『拾』 短裙苗族的民族標志
百褶裙為彝、苗、侗等族婦女常穿的一種裙子,流行於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明代該裙常用青面作成,褶多至20餘幅,腹下有五彩桃花,現代的裙子皺褶多而密,裙有長有短,長的曳地,短的及膝。短裙苗族(錦雞苗族)的百褶裙一般全是黑色,無圖案,但短不及膝,只能遮擋臂部(或大腿)左右位置。短裙苗族用苗話稱其為「登」,但准確地說應該是「登藍」,前者是裙子的意思,後者才是「短的裙子」的意思。
生活在黔東南地區的短裙苗族,七八十年代以前,女性穿著五寸長的百折短裙,僅僅是為了遮羞,內不穿褲子,春光時有外露,神秘美麗,勾人魂魄。到了九十年代後,就稍微改變了一些,除了著短裙外,內還穿三角褲。關於這支苗族女性穿短裙的原因,歷來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在「短裙苗寨」有這么一種習俗:農忙季節,女孩們為鼓勵男人們多幹活、干快活、干好活,她們往往站在男人們幹活的前方,男人們一旦彎腰幹活,女孩子那若隱若現的春光就出現在男人們的視線中,使男人們的力量大增,幹活的效力也更高。這里有種「性暗示」或是「性激勵」的含義。這種說法純粹是當代學者沒有良知的表現,僅僅是為了旅遊業的需要,鼓吹和捏造的。總之,這個支系的民族神秘而誘惑,淳樸而美麗。 遊方,舊稱「搖馬郎」,是黔東南、黔南苗族青年男女公開的社交和娛樂活動。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過遊方這種方式,交結朋友,選擇伴侶,因此在喜愛對方的前提下,青年男女會在當天夜晚發生性關系。而一般情況下,只要發生了性關系的兩個青年男女,就必須無條件地結婚。
遊方,此處不同於漢語里指僧人、道士為修行問道或化緣而雲游四方的遊方,這里的遊方是苗語音譯。 黔東南苗族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一種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遊方坪或遊方坡。只限本寨女子與外寨男子參加。男女整裝相聚,通常是兩男兩女對歌;雙方屬意後,分別相邀談唱,若有意成婚,則互贈禮品作為信物。《苗族民間故事選·天上人間》:「一天,這家姊妹二人,上山去打豬菜,見路邊有兩棵楓香樹,樹身苗條,枝葉繁茂,活像兩個小夥子,撐著傘兒站在那裡遊方唱歌。」 這里的苗族婚俗方式主要以偷親為主。那什麼叫偷親呀,就是還沒有偷親之前,小夥子就會跟她心愛的姑娘說,哪天哪天晚上我會來你們家偷你,我會有個暗號,那天晚上呢,這姑娘就會把她自己的衣服包裹好,准備起來,這時候呢她聽到聲音了 聽到外面有這小夥子的暗號就會推開窗子,確定是這小夥子在樓下以後,她會把自己的包裹從樓上人上扔了下去,然後那悄悄的遛了下來,那麼其實家裡的父母是知道的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出來阻攔呢就相當於默認了。
偷親過去是苗族青年男女婚前的一道程序,也是女兒向父母發出的一種即將舉行婚禮的信號。這種隱藏在大山深處的苗家人的浪漫與多情會遭到雙方父母的反對嗎?
答案肯定是不會的。第二天,有人到娘家去報信。娘家就會派人來接姑娘,如果娘家人給面子,男方家會請他們吃飯,如果不給面子,姑娘就會很不情願地跟隨他們回家。其實一切都不必擔心,苗族青年男女是能夠充分享有婚姻的自由的。 與漢族的春節不同,這是專門屬於短裙苗族自己的節日,一年一次,一般是在寒冬臘月時候過的,相當於長裙苗族的鼓藏節,但由於文化漢化等原因,現在這個節日已經不是很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