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是從英語片語Talk Show(口才展示)中音意同譯的精彩典範,「脫口秀」是形容人的口才很好,說出的話非常有吸引力,而且談吐不俗,博得眾人的喝彩。 在西方「脫口秀」是一個視頻節目的欄目,也是一種主持風格。我國的相聲藝術就被西方國家認為是「脫口秀」。
2. 靖國神社是什麼 講具體點
靖國神社 (Yasukuni Shrine) ,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坂的一座神社。它始建於1869年(明治維新第二年),最初叫「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稱為「靖國神社」。該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後為日本軍國侵略主義戰死的軍人及軍屬,其中絕大多數是在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軍官兵及殖民地募集兵。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由日本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徵;在二戰後,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由於靖國的祭祀對象包括了14名甲級戰犯,使得該神社被東亞各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而備具爭議性。
編輯摘要
目錄[ 隱藏 ]
1 簡介
2 起源
3 歷史
4 性質作用
5 主要設施
5.1 靈璽簿奉安殿
5.2 本殿
5.3 拜殿
5.4 神門
5.5 游就館
5.6 齋庭
5.7 鎮靈社
5.8 帕爾博士顯彰碑
5.9 母親銅像
5.10 大燈籠
5.11 大村益次郎銅像
5.12 第一門(大鳥居)
5.13 田中支隊忠魂碑
5.14 常陸丸殉難紀念碑
6 供奉戰犯
6.1 廣田弘毅
6.2 土肥原賢二
6.3 松井石根
7 參拜
靖國神社 - 簡介
靖國神社靖國神社(YasukuniShrine)是位於日本東京千代田區九段北的一個神社,供奉自明治維新以來為日本帝國戰死的軍人或軍屬,其中絕大多數是在中日戰爭及太平洋戰爭中陣亡的日兵及殖民地募集兵,並包括14名甲級戰犯,使得神社備具爭議性,所以被視為日本軍國主義象徵。
靖國神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由軍方專門管理,是國家神道的象徵;在二戰以後,遵循政教分離原則,改組為宗教法人。
靖國神社 - 起源
自1853年美國佩里准將要求日本開港後,日本形成了兩大對立派,即以天皇為中心的朝廷方(尊王派)和德川幕府。幕府無視朝廷的命令,屈服佩里准將的開港要求,因此尊王派長州藩和薩摩藩的活動家們便展開了打倒幕府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很多人死於幕府手裡。於是,尊王派長州藩和薩摩藩在各地建立招魂社,把死於幕府手中的藩軍視為「國事殉難者」,對其進行祭祀。設立招魂社的目的在於「慰靈」和「顯彰」,用以鼓勵自己一方活動家的活動。靖國神社的前身東京招魂社也是在這樣的歷史的背景下建起來的。
然而,日本關於祭祀戰死者的傳統是在「御靈信仰(指的是那些在現世因為權力斗爭而遭受屠殺的死者的靈魂,很可能會懷著怨恨回來報復,現世之人出於恐懼,便為了消解怨恨而祭祀這些死者的靈魂)」的基礎上友好地祭祀戰死的敵人和在「怨親平等」的原則下不分敵我一起祭祀。就是說招魂社不是日本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只不過是近代以後出現的新傳統而已。
靖國神社 - 歷史
靖國神社裡的軍國主義分子 靖國神社建於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稱東京招魂社,以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在1879年(明治12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來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
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是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包括甲午戰爭(1894-5年)、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靖國神社由軍方管理。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戰敗後,因為日本的戰後和平憲法第9條說明要政教分離,國家不可以介入任何宗教事務,因此靖國神社變成一個非政府的宗教機構。
1945年,聯合國佔領軍總司令部曾准備廢除靖國神社,為此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招魂祭奠」,把許多未死的人也來祭祀。後改為宗教法人才得以倖存。1955年以後,自民黨5次提出《靖國神社法案》,要求將靖國神社改為「特殊法人」,試圖將之國營化。1974年,由於日本社會的廣泛抗議,才沒有成功。在正殿的神座(安置神體的地方),當初是只一座。戰後,為了祭祀於台灣神宮及台南神社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和祭祀於蒙昧疆神社(張家口)的北白川宮永久王,重新設立了別的神座。因此現在有兩神座。
日本厚生省1966年將含有甲級戰犯的祭祀名錄交給當時的靖國神社宮司築波藤磨,但築波沒有把他們的牌位供奉上去合祭。
1978年10月靖國神社宮司松平永芳(戰敗時期的宮內大臣松平慶民的長子)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判處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祭。
2011年12月26日,靖國神社的「神門」被人縱火,大門下部被燒焦。這是靖國神社自建成以來,第一次發生人為縱火事件。[1]
靖國神社 - 性質作用
與一般神社由內務省的管轄相比,靖國神社則由陸海軍省的管轄,具有軍事設施的性格。而且作為國家神道的主要神社之一,不被視為宗教。靖國神社把戰爭犧牲者當作為天皇和國家獻身的英靈而進行「慰靈」和「顯彰」,使得新的戰爭犧牲者不斷出現。(戰死者 → 由天皇主持的「慰靈」和「顯彰」→ 教育 → 徵兵 → 新的戰死者)靖國神社的角色充分反映在小學修身教科書里,如母親參加自己孩子向靖國神社合祀的活動以及經驗等。
靖國神社 - 主要設施
靈璽簿奉安殿
靈璽簿奉安殿是靖國神社保管做神的人名簿靈璽簿的地方,於1972年建立。除了有關人士以外,嚴格限制出入。
本殿
本殿是供奉神的地方,鏡頭和劍是神的象徵。1872年由尾張德伊藤平左衛門設計建立,1989年復原。
拜殿
拜殿是一般人進行參拜的地方,於1901年建立。
神門
1934年第一徵兵保險株式會社(戰後的東方生命)捧納,是神社的正門。所謂徵兵保險是指投保人在徵兵檢查及格參軍時,獲得合同的保險金。滿洲事件發生以後,隨著參軍人的增加,富國徵兵保險和第一徵兵保險兩家公司的收益大幅度增加(吉田裕)。
游就館
游就館是1881年建立的戰前最大的國立軍事博物館,為普及軍國主義思想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日本戰敗之後,它被改名為靖國神社博物館,大部分空間借給興國生命。1986年,作為軍事博物館游就館重新復活, 2001年5月至2002年6月進行整修。其展覽內容為靖國神社的歷史館、戰爭館和天皇館。游就館的取名,是源於《荀子》中「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 主要有合祀的諸神遺品、資料、日本在近代戰爭中所使用的武器、軍人遺品、戰時資料等約10萬件,軍人遺影約5000枚。
齋庭
齋是指在例大祭時招魂的祭壇,後用作停車場。
鎮靈社
鎮靈社於1965年建立,供奉著包括明治維新「叛徒」和在伊拉克戰爭中戰死的人在內的「萬方諸國戰歿者」,沒有公開給一般人;但是靖國神社為了強調它們供奉著甲級戰犯和超越國界的很多戰爭犧牲者, 2006年10月以後開始向一般人公開。
帕爾博士顯彰碑
帕爾博士顯彰碑於2005年建立,是東京裁判的法官當中,唯一提出被告團全體無罪的意見書的帕爾博士之顯彰碑,顯示出靖國神社對太平洋戰爭的認識。
母親銅像
母親銅像是1974年建立的,為了向因戰爭而失去丈夫、獨自撫養孩子的母親表示謝意。
軍馬慰靈碑
對機械化起步較晚的日本軍來說,軍馬作為重要的運輸手段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亞洲太平洋戰爭中,約有70萬只軍馬犧牲。為了追悼軍馬,1958年建立了軍馬慰靈碑。除了軍馬慰靈碑以外,還有『軍犬慰靈像』和『求魂塔』。
大燈籠
在1935年富國徵兵保險相互公社(現為富國生命)捧納。祭壇部分雕刻著戰斗場面(九段下站方向,右側有海軍關系,左側有陸軍關系)。在佔領期間,根據警視廳和東京都的指示,戰斗場面的雕刻部分被混凝土填充,1957年重新復原。
大村益次郎銅像
大村益次郎銅像是1893年建立的東京最早的西方式銅像。大村益次郎(1824~1869)是幕府末期維新期的軍事家和政治家,在引進西方兵學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被稱為『日本陸軍之父』)他積極參加靖國神社前身東京招魂社的建立,在決定場地之後被守舊派暗殺。
第一門(大鳥居)
第一門(大鳥居)於1921年完成的銅鐵制門,1943年解體後被用於戰爭物資。解體之後該門改為木製,現在的第一門是在1974年重建的。
田中支隊忠魂碑
田中支隊忠魂碑是1934年2月26日田中支隊的生存者山崎千代五郎建立(在1918年田中支隊(步兵第72聯隊)100名被俄羅斯革命軍戰歿)的。在佔領期間,它從靖國神社附屬地撤離, 1968年2月27日重建,1996年9月3日重新搬到現在的地方。
常陸丸殉難紀念碑
俄日戰爭期間,俄羅斯軍艦擊敗的油送船常陸丸的戰歿者紀念碑(1934年建立)。在佔領期間,它從靖國神社附屬地撤離,分3個部分埋沒,修建地鐵時被發掘,並於1965年重建。[2]
靖國神社 - 供奉戰犯
靖國神社供祀的陣亡者來源 截至2006年靖國神社祭祀著約246.65萬名在自戊辰戰爭始歷次戰爭日本政府一方戰死者的靈位,其中有210萬死於二戰,包括14名二戰甲級戰犯和約2000名乙、丙級戰犯的牌位。
其中14位經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甲級戰犯供奉在靖國神社。他們是: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松井石根、木村兵太郎、廣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武藤章、松岡洋右、永野修身、白鳥敏夫、平沼騏一郎、小磯國昭、梅津美治郎、東鄉茂德。
14名甲級戰犯中除白鳥敏夫外,其餘13人都直接參與侵華戰爭或對日本制定、執行侵華政策負有重大罪責。木村兵太郎、武藤章分別在緬甸、菲律賓製造大規模屠殺慘案。具體情況如下:
東條英機
1884年出生於岩手縣軍閥家庭,其父東條英教系日本陸軍締造者之一,曾發動和指揮甲午戰爭。受家庭影響,東條英機具有強烈的軍國主義思想。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東條在中國東北參加戰斗。1915年從日本陸軍大學畢業。1933年,升任陸軍少將、軍事調查部部長。在任軍事調查部部長期間,主持對九一八事變的調查,借機壓制對軍部不滿的政黨,強化軍部的強權。
1935年,東條英機出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官,瘋狂鎮壓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因戰功顯著,很快晉升為陸軍中將、關東軍參謀長。盧溝橋事變後,東條率關東軍進攻察哈爾省,進犯張家口等地,炮製偽「察南自治政府」。
1938年東條回國,任近衛內閣陸軍次相,1940年任陸軍大臣。1941年,東條發表宣揚法西斯精神的「戰陣訓」,要求士兵「命令一下,欣然赴死」、「不自由應思為常事」。1941年10月,東條出任首相,同時兼任內務大臣和陸軍大臣、軍需大臣,大權獨攬。在「既定國策」中宣揚「完成支那事變,確立大東亞共榮圈」,強化統制經濟,鎮壓異議人士,將軍國主義體制推向極致。
1944年下半年日本敗局已定,日國內對東條內閣的批判日盛。7月18日東條被迫下台。戰後不久,東條英機自殺未遂,後作為頭號戰犯受到遠東軍事法庭審判,認定其犯有戰爭罪行,1948年12月在東京巢鴨監獄執行絞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