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清朝鐵帽子王如何選繼承人

清朝鐵帽子王如何選繼承人

發布時間:2021-07-28 17:42:46

❶ 清朝鐵帽子王的其他兒子降一級繼承爵位,那麼封號怎麼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努爾哈赤時期,視八旗為私產,以嫡出子孫如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岳托、豪格等分領各旗,其弟舒爾哈齊之子阿敏、濟爾哈朗也先後領有一旗,稱為大貝勒、和碩貝勒、旗主貝勒等。貝勒即「王」的意思,當時,封爵制度尚未定型,貝勒稱呼、待遇也尚不明確和統一。

❷ 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世襲到康熙朝時是哪八位是否握有軍權

我跟你講你不要跟他講因為他叫我不要跟你講現在我跟你講你不要跟他講我有講如他問你我有沒講你跟他講我沒講新春快樂

❸ 清朝鐵帽子王有哪些特權好使嗎

明朝王爵都能世襲罔替,而清朝能享有這個權利的只有「鐵帽子王」,其他的王爵,每傳承一代就要降低一等。所謂「鐵帽子王」,有點類似於現在說的「鐵飯碗」一樣。


❹ 介紹一下清朝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初「四大貝勒」之一,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岳托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晉封和碩禮親王。

皇太極死後,代善又與睿親王多爾袞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於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是清太祖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也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初年與多爾袞同為攝政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被奪爵。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因作戰智勇雙全,賜號「墨爾根代青」(聰明的統帥),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

皇太極死後,與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出獵時死於喀剌城(今河北省盧龍縣),年僅39歲。乾隆四十三年追謚其為睿忠親王,配享太廟。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除去追封的,共8王。

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是睿親王多爾袞同胞幼弟,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因天花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後因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謚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和碩庄親王(原稱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五子,碩塞是皇太極第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庄親王。庄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奪爵。

多羅克勤郡王:岳托,努爾哈赤之孫、禮親王代善長子,自幼隨父祖征戰,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但性格狂妄傲慢,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岳託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奪爵。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努爾哈赤曾孫、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的父親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璘,薩哈璘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奪爵。

(4)清朝鐵帽子王如何選繼承人擴展閱讀: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❺ 清朝的康熙有35個孩子,那麼他是怎麼選擇繼承人的

康熙心目中的王位繼承人必須正直、仁愛,有手段,只有這樣,大清帝國才能保證持續、繁榮和強大。

康熙帝聽後,恍然大明白,原來如此,真是豁然開朗。結果顯而易見,最終康熙皇帝決定將王位傳給胤禛,因為他生了一個十分聰明能乾的兒子弘歷,也就是之後的乾隆皇帝。接下來,康熙皇帝在即將油盡燈枯之前,用超人的勇氣和政治智慧做出了一系列決定。他們逮捕了幾名與「八賢王」有牽連的政府官員,並解僱了投靠八阿哥的政府官員。這實際上切斷了八阿哥的翅膀,為胤禛的順利繼承鋪平了道路。

❻ 清朝「鐵帽子王」的世襲罔替是不是在每一代只有一個人襲爵,那這一代中其他的兒子封什麼爵位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和其他親王相比享有的特權主要有3項: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❼ 清朝的鐵帽子王是世襲的嗎都擁有什麼特權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勛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❽ 清朝時期的鐵帽子王,都有什麼特權

清代時期的鐵帽子王總共有三大特權,第一特權是後代永遠都能夠世襲爵位,永遠不會被降爵,第二特權是鐵帽子王的地位比一般的王爵還要高,一般都是每個旗的旗主,第三個特權就是一生都有花不完的榮華富貴金銀財富。

三、第三個特權就是有花不完的財富,每一位鐵帽子王每年都可以領白銀一萬兩,大米300萬斤,在清朝時期擁有非常大的購買能力,而在當時普通的一品大臣年薪僅有一百八十兩百銀,普通人的月收入只有1兩至2兩,全年最多也超不過20兩,由此可以得知鐵帽子王的待遇有多麼的好,這三項特權是鐵帽子王非常顯著的特權,在當時所有的王公貴族都想當鐵帽子王,而隨著鐵帽子王不斷傳承逐漸開始衰落,而清朝滅亡之後他們更是沒有了自己的生活能力。

❾ 滿清八大鐵帽子王,最後都是什麼結局,真的是世襲罔替了嗎

清朝的鐵帽子王指的是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它相比一般的王權是隔代不降爵的,清朝的建國以後宗室和功臣要等級森嚴的爵位制度,包括親王貝勒等多個爵位,但是同樣為了防止爵位的泛濫,清朝還制定了降襲制度,就好比說你之前是親王爵,但是你下一代的時候就成了郡王爵。


而像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個兒子,在皇太極去世後,他擁立順治帝繼位,但是順治帝繼位的時候只有五歲,所以他就也成了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出征的路上去世了,豫親王多鐸也是身染天花去世,肅親王豪格因為和多爾袞言語不和死於獄中,還有庄親王碩塞也在順治十二年病逝,他們都是清朝的功臣,也享受了世襲罔替的特權。

❿ 古代帝王如何選擇繼承人的

一、立嗣中的計較:重要的是政才 帝王奪取天下好比摘人參果,你想吃,他想吃,大家都想吃,於是大家都想方設法捷足先登,爭取優先權。 得了天下,做了皇上,就好比人參果到口。可是這果子不僅可口、長壽,而且今生今世吃也吃不完,它可供子嗣世代享受,以至無窮。如此說來,人生易老而人參果不老,打天下的帝王君主不可能長命不衰,那麼這使帝王享用不盡的王位就得傳給後代兒孫。可古代帝王妻妾成群,兒孫也就多,而王位只有一個,到底傳給誰,這一點不同帝王各有標准,但最要緊的,一是要傳給自己最喜歡的、自己認為最可靠的人,二是要傳給有能力保住這位子的人。為此,帝王們為這傳位問題同樣需要運籌算計。 人世間有各色人等,而各色人等又各有各的才幹。才能分為多種,或有文韜,或有武略,然而作為政治家,特別是作為皇位繼承人,那選擇的標准恐怕主要是政才。 比如魏武帝曹操,起初最愛小兒子曹沖。這曹沖也確實聰穎早慧,他七歲用船稱象,語驚四座。九歲時巧用計謀,救了御馬官一條性命,也史上留名。可惜神童早逝,這使父親曹操大傷其心。曹沖死後,魏武帝曾一度把立嗣之心轉移到文才頗盛的曹植身上。可這曹植終因缺乏「深自砥礪」的工夫和「矯情自飾」的韜略,眼瞅著這太子寶座被哥哥曹丕不費吹灰之力給搶走了。想來以曹操的聰明和機詐,不會識不破曹丕在自己面前玩弄的小小把戲,但曹操心裡十分清楚,曹植雖然文才過人,可他的桀驁不馴和瀟灑倜儻絕對守不住那眾人覬覦的王位。曹操從自己一生的政治經驗中得出一個結論,要想穩坐天下,必不可少的就是喬裝打扮自己,要比別人做事更隱蔽,更多幾個心眼,這是曹操對兒子的政才要求。而曹丕就具備這樣的條件。後世許多文人墨客常對曹操不立曹植大發感慨,殊不知曹操掌握的是政治家標准,在這個問題上他不需要文人的理解。 與曹操立嗣選擇的堅定明確相比,漢高祖劉邦實在有點相形見絀。嫡長子劉盈的軟弱儒文,劉邦比誰看得都清楚,作為一個創業皇帝,他本也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接班人,所以他打心裡喜歡與他性格相同的趙王如意,而不喜歡曾一度打算廢掉的太子劉盈。但由於他的態度不如曹操明確,手段也不如曹操強硬,再加上呂後竭盡全力阻撓,致使劉邦的願望沒有能夠實現。這一問題處理中出現的偏差和失誤,常常使後人不禁扼腕嘆息。試設想,如果當初劉邦當機立斷改立趙王如意,疏遠外戚呂氏,那後來呂後的肆意專權和呂氏的篡權作亂還會發生嗎?可是歷史沒辦法假設,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 二、立嗣中的計較:棋看兩步 稍懂弈道的人都明白,下棋時每落一子至少要看到下面的兩步以上。同理,有遠見的帝王為皇室的長治久安考慮,在立嗣問題上常常想得很多,他們不僅慮及子輩,而且對孫輩也常常打定算盤,晉武帝司馬炎就是如此。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智商極低,在皇帝位子上鬧出不少笑話,歷史上最有名的是,臣下向他報告說某地因遭荒年百姓多被餓死,他卻反問百姓「何不食肉糜」?這樣的皇帝一遇政事便束手無策,那是可想而知的。但這白痴父親卻有個聰明過人的兒子,叫司馬遹。一次宮中失火,晉武帝司馬炎登高觀望,年僅5歲的司馬遹硬拉著皇帝爺爺躲入房中,說:「救火時倉猝之間,秩序混亂,皇上不可輕易暴露,要防備不測之事發生。」這話出自一個5歲小兒之口,可真是天生的皇帝坯子。司馬炎就是考慮到傻兒子繼位之後便是這個聰明的孫子繼位,所以,為長遠計,就決定由司馬衷做皇位繼承人。但是,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的妻子賈氏心狠手辣,由於司馬遹非賈氏所生,所以賈氏先下手為強,捏造罪名,陷害司馬遹致死。此後諸侯討伐賈後,致使晉朝釀成連續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西晉傾覆,晉武帝司馬炎的計劃未能實現。賈後干政,葬送西晉,這是晉武帝始料不及的。但他越過子輩,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更遠的孫子身上,也不能不說是用心良苦了。 明太祖朱元璋與晉武帝司馬炎出於同樣的想法,只是他把希望寄託在孫輩的想法直截了當地予以實施了。朱元璋把帝位越過包括燕王朱棣在內的眾多兒輩,直接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很明顯這一舉動不是因為一時愛憎,而是為長遠打算和考慮的。盡管朱允炆僅在位4年就被燕王推翻,沒能用事實證明太祖與常人立嗣方法不同的正確性,但我們仍不得不正視古代帝王為永保江山,由司馬炎、朱元璋們提供的一個新思路。思路的成敗由多種因素構成,而思路本身卻是一個永在的事實。 三、立嗣中的計較:品行第一 在吸取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隋文帝楊堅對立嗣問題的考慮更加周到,顧忌也更多。首先,楊堅自覺地不與宮妃們生兒育女,只是有計劃地和獨孤皇後生有五子。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前世天子,溺於嬖倖,嫡庶分爭,遂有廢立,或至亡國;朕旁無姬妾,五子同母,可謂真兄弟也,豈有此憂邪!」之後,五子雖出同母,但楊堅堅持長幼有序的規矩,先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後來見楊勇個人生活上不像自己那麼檢點,後宮多女寵,就果斷改立「不近女色」、生活儉朴的次子楊廣為太子。當然,隋文帝楊堅的不近女色是有他個人苦衷的。據載,楊堅稱帝後曾愛上後宮中一位佳麗。楊堅召幸過幾次,後來這消息傳到獨孤皇後耳朵里。一次獨孤皇後趁楊堅不在時派人殺掉了這位薄命女。文帝事後得知,他悲不自勝,單騎馳出宮門,徑向荒郊野外跑去。後經尾隨而來的大臣高幹、楊素等人苦苦相勸,楊堅才在「我貴為天子,而不得自由」的喟嘆聲中重返皇宮。物極必反,有為有志者常能做出一生中最不願做的事情,日後楊堅的輕戀情、重社稷就是這樣一個情結。經過這次情感磨煉,楊堅在日後統一天下的很長時間里,始終保持著克己儉朴的個人生活准則。自然,選立太子他也堅持以此為重要尺度,廢楊勇改立楊廣時,他就是這么考慮的。隋煬帝楊廣身後為萬人唾罵,是家喻戶曉的荒淫無道的壞皇帝典型,但在他被立為太子的時候,楊廣不僅不近女色,厚以待人,生活節儉,而且天賦甚高,文筆極好,統兵將將無所不能。他不滿20歲時就做了行軍元帥,指揮由六合一方面的軍隊,節制其他各方面軍事長官,連宿將楊素都受他管轄。人是受各方面條件制約和影響的,隋煬帝也不例外。文帝楊堅選立楊廣為繼承人,無疑是經過反復考慮的。隋煬帝後來斷送隋王朝,並不能因此就斷定隋文帝楊堅擇非其人,隋文帝在立嗣問題上仍然顯示出他不同於常人的心術。 立嗣問題上,古代帝王們常常把品行放在第一位,這在我們這個道德冠天下的國度里實在是不爭的事實。此種事實完全應該當作一般現象對待,所以例子便不用多舉了。 四、立嗣中的計較:排除宗室之外的威脅 皇帝選立太子,對入選對象有種種要求,因為這關繫到千秋萬代的基業問題。但立嗣也往往受各種條件制約,有心計的老皇帝不僅注意太子本人的自身條件,而且對太子身邊的顧命大臣也要選配得當。一個好漢三個幫,將來太子要掌管天下,身邊的忠臣良將智多星雖不能少,但對有可能對幼主造成威脅的也必預先除之而後快。像唐太宗李世民,起初把長子李承乾立為太子,誰知這李承乾繼承娘舅突厥氏的粗魯野蠻的種性,剽悍不馴,他在幾乎所有場合都穿突厥服,行突厥禮,說突厥語,行為放盪不羈。後來竟發展到勾結叔叔元昌等人密謀造反,事發後被貶為庶人,徙往邊地黔州。除李承乾外,唐太宗喜歡的另一個兒子是李泰。貞觀二年,唐太宗封李泰為越王,揚州大都督,十一年加封為雍州牧,左武侯大將軍。之後,唐太宗又給過李泰許多榮譽。照常理發展,在李承乾被廢後,李泰的立嗣當不成問題。可是半路上又殺出程咬金,李泰雖然聰明英武,但耐心差了點兒,沒等到帝位到手,就犯罪被貶為東萊郡王。兩次立嗣失敗,對唐太宗打擊頗大,於是由剛強轉柔弱,這次他改立的是以寬仁著稱的九子李治。 唐太宗立嗣標準的改變,頗能說明前面「品行第一」中討論的問題,選才和選德可以並行不悖,但事實上,選才易出背叛者,選德又導致無能者執政,這真是帝王擇嗣的二難。 以太宗的為人,他所喜歡的應是「英果類我」者,而李治的懦弱在立嗣之後不久就被太宗發現了。但經李治的舅父、老臣長孫無忌的勸說,李治最終還是做穩了太子。太宗不再易儲,又要穩保帝業,所以他就不能不在輔佐大臣身上下工夫。想來想去,覺得寵臣李世績工於心計又忠於朝廷,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這李世績原來並非唐室舊部,他原本也不姓李。《隋唐演義》里的徐茂公,就是後來的李世績。徐茂公原名徐世績,曾是瓦崗軍首領翟讓的部下,翟讓被殺後轉隸於李密。後來李密投降大唐,而徐世績看出大唐乃天命所歸,就再次躋身做了唐室的順臣。他之所以被唐太宗看作是輔佐李治的最佳人選,這與他本人善察時變大有關系。比如他能洞察李氏父子的為人特點,並且很好地處理自己與新舊主人的各種關系。李密降唐不久,「其舊境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都是李世績的轄區。李世績這時派人到關中去見李密,將這一大片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口記錄一同帶去,請李密獻給李淵以示歸附。李淵聽說這原來是李世績「不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盛贊李世績「感恩推功,實屬忠臣」。這是李世績進身李氏父子後的第一次見面禮。 第二次是李密因反伏誅後,李世績依然奏請收葬,並且「與舊僚吏將士葬密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釋服而散」。李世績在歸唐之後敢於斗膽表示對背叛新主的舊主致哀悼思懷之情,卻贏得朝野一片贊譽和李氏父子的稱許,這是李世績事前希望得到的。果然,李氏父子對他不但不疑,反賜姓李,倍加重用。李世民更多次表示對李世績的寵信。李世民厚待李世績,當然也有他自己的算計。 但他也知道太子李治於李世績無任何恩義,況且李治生性怯懦,沒有鐵鞭馭馬的氣派和膽識。而歷史上舊主謝世權臣謀反的先例有的是,像蜀魏延反劉禪,東魏高歡死而侯景投梁。唐太宗李世民也生怕自己歸天後,軟弱的李治駕馭不了功高望重的李世績。所以,李世民去世前就先自把李世績貶斥放逐了。按照李世民的想法,這是為太子做穩江山而必須掃清的一個障礙。 五、立嗣中的計較:愛屋及烏 皇帝選儲立嗣時,皇後與皇帝的關系因素也十分重要。像東漢光武帝劉秀,易儲前先易皇後,易皇後成為下一步易儲的一個明確信號。原來,光武帝劉秀在起兵反莽的第二年,就娶了家鄉有名的美女陰麗華。之後,劉秀被綠林軍首領劉玄派往河北安撫收編地方武裝,遭到自稱是皇室後裔王朗的通緝,逃到信都(今河北冀縣)。當時天下百姓對新莽政權不滿,懷念漢室。劉秀為敗王朗,前往爭取占據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真定王劉揚,這劉揚乃是漢景帝的七世孫,且擁兵十萬。但劉揚向劉秀提出條件,就是劉秀與其甥女郭聖通成婚,他才肯出兵。為大業著想,劉秀只好娶了郭聖通。這郭聖通也真爭氣,第一胎就給劉秀生了個兒子。母以子貴,再加上劉揚的勢力強大,劉秀稱王後,於建武元年六月,正式冊封郭聖通為皇後,立郭所生兒子劉疆為太子。而陰麗華只能屈居為貴人。 之後,這陰麗華也為劉秀生了兒子,取名劉陽。這一下就使劉秀心中的天平不得不發生傾斜,因為他本來就喜歡陰麗華。後來劉揚謀反被誅,劉秀沒有馬上波及郭聖通。可是劉秀愛陰麗華是很明顯的,他幾次御駕親征,身邊帶的都是陰麗華。再加上劉陽明顯比劉疆有才幹,劉秀漸漸滋生了易儲的念頭。 皇帝的舉手投足,周圍人看得十分清楚。劉疆本人也意識到了面臨的危機,他整日憂心忡忡,難以自安,而郭皇後更是想不明白。她認為要不是舅舅劉揚,你劉秀能做上皇帝?心裡想的難免不表現出來,這時劉秀就趁機以「懷勢怨懟,數違教令,不能撫循他子,訓長異室」為由,廢除了郭聖通,改立陰麗華為後。 很明顯,劉秀醉翁之意不在酒,手下大臣自然明白。皇家教習郅惲對劉秀的意思心領神會,他先提議加封郭聖通次子劉輔為中山王,增加中山王的封地,淡化一下「廢後」的實際意圖。之後又苦口婆心地勸諫劉疆,說劉疆「久處疑位,上違孝道,下近危殆」。「《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太子宜因左右諸皇子引愆退身,奉養母氏,以明聖教,不背所生」。劉疆聽了郅惲的分析,只好接二連三主動向父皇申請讓位,並托請他人勸說皇上。劉秀在表演了一番推讓不允之後,就表示接受請求,於建武十九年改封劉疆為東海王,立劉陽為皇太子。 由寵其母而立其子,愛屋及烏,這是許多帝王的慣常做法。像唐高宗李治先後四次立嗣,立的都是則天武後所生的兒子,這不能不說與他寵愛武則天有關。但是情況也有特殊者,那就是因為愛其母,所以立其子,又因為欲立其子,必先殺其母。這是立嗣的兩刃劍,也是古代帝王的立嗣辯證法。漢武帝劉徹就是這么乾的。太始三年,漢武帝寵愛的鉤弋夫人生下一子,武帝欣喜異常。盡管在此之前他已有五個兒子,皇位繼承人也早有人選,但這皇帝老兒老來得子,此子不僅為寵妃所生,且又在鉤弋夫人肚子里異乎尋常地呆了整整24個月。漢武帝其人極富創造性和想像力,他想起上古聖人帝堯也是其母懷胎14個月方才降生的,於是一高興,就把鉤弋夫人產房的門命名為「堯母門」。由此可見,漢武帝是如何喜歡這位小兒子了。 但是,皇太子此前早已立定,是衛皇後所生的劉據。這劉據與漢武帝性格截然不同。武帝嚴刑峻法,太子寬厚仁慈;被武帝治罪的人,太子常常為之平反。武帝的嚴刑,有配套的告密機關及執法大臣相佐,這些人也常擔心一旦劉據嗣位,會對自己不利。而漢武帝既然把鉤弋夫人比作「堯母」,堯繼帝位就是順理成章的。他還讓畫工畫「周公輔成王」的圖畫,易儲的意思更加明顯。再加上漢武帝相信神仙,總想長生不老,所以對巫蠱之術非常在意。所謂「蠱」就是把幾只毒蟲放入一器皿之中,讓它們互相爭咬,最後只剩下一個,這一個就是怪物,也就是「蠱」。征和二年,漢武帝生病,水衡都尉兼直指綉衣使者江充趁機離間武帝與太子的關系,說有巫蠱禍害皇帝,此事牽連到衛皇後與太子。漢武帝在別宮養病,衛皇後和太子想請安問候,但受到阻攔。太子劉據憤怒之餘抓住江充就殺了頭,於是有人造謠說太子要謀反,一時間整個長安城都傳遍了。形勢所迫,逼得太子真的起兵。保皇黨與太子黨在長安城中大戰五日,「死者數萬」,太子劉據兵敗自殺,皇後衛子夫也自殺身死。事後漢武帝醒悟,建「思子宮」悔過。但改立太子的工作卻水到渠成了。所以四年以後,鉤弋夫人生的劉弗陵在八歲時被立為太子,是為漢昭帝。 劉弗陵本來是出身「堯母門」的漢武帝的掌上明珠,漢武帝要為這幼子創造各種條件,預先做好各方面的准備。他不僅為劉弗陵選定朝中重臣霍光朝夕輔佐小太子,而且一立劉弗陵為太子,就殺掉了劉弗陵的生母鉤弋夫人。前者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而後者就連當時的許多大臣也迷惑不解。當有人問漢武帝為何立其子而殺其母時,漢武帝解釋說:以往國家之所以發生混亂,多是由於皇帝小而他的母親卻正值年輕力壯。這樣女主驕矜自持、淫亂恣意,就沒有人能管束得了。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呂太後專政的故事嗎?這就是漢武帝之所以立其子而殺其母的理由。在選擇接班人問題上採取這種出人意料的極端手段,這怕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古人打仗常提倡出奇制勝,而漢武帝在立嗣問題上也堪稱出奇制勝了,他的這一舉動不可謂不殘酷,但確也真的堵住了母後干政亂政這個隨時都可能出現的漏洞。

與清朝鐵帽子王如何選繼承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5歲寶寶總是拉褲子怎麼辦 瀏覽:571
他想買一件裙子嗎英語怎麼說 瀏覽:279
boy冬裝衣服正品一般多少錢 瀏覽:315
嬰兒衣的英語怎麼 瀏覽:889
穿校服的日漫有什麼意思 瀏覽:992
想買外套的圖片 瀏覽:317
2個xl女士是多大尺碼褲子 瀏覽:110
這件褲子很常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792
高幫鞋校服搭配 瀏覽:8
秋天穿裙子怎麼搭學生 瀏覽:664
紅色羊皮衣長霉斑有黑色印怎麼辦 瀏覽:451
黑色波點襯衫搭酒紅色裙子好看嗎 瀏覽:633
有什麼好羊衫男士 瀏覽:161
牛仔外套配發型 瀏覽:824
開個童裝店投資多少錢 瀏覽:310
二戰德國打字員制服 瀏覽:838
旗袍式棉袍 瀏覽:569
男裝貂絨配什麼褲子好看 瀏覽:922
空姐穿制服視頻 瀏覽:84
童裝吊帶衫批發拿貨 瀏覽: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