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古代人系在腰間的玉叫什麼名字
那個是玉佩,汗,這都怎麼回答的?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能常戴在身上的惟有玉佩。繁欽詩中「美玉」是指玉做的佩,或寫作「佩」。古人對玉佩的熱愛不是因為玉的貴重,而是源於玉的品格,所以古語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周禮·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帶,必有佩玉,唯喪否……子佩白玉而玄組授,諸侯佩山玄玉而朱組授,大夫佩水蒼玉而純組授,世子佩瑜玉而綦組授,士佩瓀玫玉而縕組授。」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禮法。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數十個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絲線串聯結成一組雜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魏晉以後,男子佩戴雜佩的漸少,以後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很長時間里依然佩戴雜佩,通常系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當,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環佩在樣式和佩戴方式上是不斷變化的,清代學者葉夢珠《閱世編·內裝》解釋說:「環佩,以金絲結成花珠,間以珠玉、寶石、鍾鈴,貫串成列,施於當胸。便用則在宮裝之下,命服則在霞帔之間,俗名墜胸,與耳上金環,向惟禮服用之,於今亦然。」 可知清代女性的環佩已經從古時只系於衣帶的腰飾,而轉為墜於胸間的項飾了。
❷ 古代女子把玉佩掛在衣襟扣子處,那種玉佩叫什麼
你是說清朝吧,玉佩、銅鎖、手串、佛珠,掛在衣襟左則的扣子上。
❸ 古代女子前襟系的用來壓裙子東西的叫什麼
是叫禁步吧?上頭系了玉環玉佩的那種是不是?壓住裙子不讓它被風吹起來的
❹ 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什麼
古代女子系在腰間的帶子叫「衿」。
一般有絲絛製成,是絲編的帶子或繩子。通常搭配道袍、圍裙等衣物。屯堡人至今頭系「絲頭腰帶」,後吊長長絲絛,在袖口、衣襟處鑲嵌美麗的花邊。
(4)古代人壓裙子的玉佩叫什麼擴展閱讀
古代為了不使衣服散開,人們又在腰部繫上一根大帶,這種大帶就叫腰帶,它與今天人們所用來系束褲裙的帶子名稱雖同,但作用並不一樣。
由於腰帶具有這種特殊的作用,所以古人對它十分重視,不論穿著官服、便服,腰間都要束上一帶。天長日久,腰帶便成了服裝中必不可少的一種飾物,尤其在禮見時,更是缺它不可。
古代腰帶名目繁多,形制也十分復雜。但總的來看,可分成兩類,一類以皮革為之,古稱「鞶革」,或稱「鞶帶」。一類以絲帛製成,古稱「大帶」,或稱「絲絛」。
❺ 古代玉佩的名稱
佩玉是指佩戴於人身的各種玉器,其特點是個體較小,大多有可穿線的孔洞。佩玉的種類較多,如玉玦、玉鐲、玉剛卯、玉牌、玉帶鉤等。有的成組佩帶,有的單獨懸掛。
玉玦:是人的耳飾,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時代玉玦多光素無紋,商代的玉玦常為蟠龍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龍紋、雲紋、鳥紋等,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較多,形制較小,外徑在2-5厘米之間。戰國以後, 玉玦不再流行。
玉鐲:玉鐲自古以來是人們最基本的腕飾之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已見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唐代有鑲金玉鐲,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內平外圓,光素無紋,明清玉鐲多見裝飾,如聯珠紋、繩索紋、竹節紋等。
玉觽:是一種微曲的錐形器,最初它是隨身攜帶。用以解結的工具,後來成為佩飾,表示成人的象徵。自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歷代不衰,但漢代以後不復見有。
玉韘:玉俗稱「扳指」,圓筒狀,可套拇指,初為射箭時鉤弦的用具,後專為佩帶。早期見於商代,至漢代逐漸變成一種佩飾,失去了一種實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現仿漢的形玉佩,形制略異,裝飾亦有很大不同。
玉剛卯:又稱玉嚴卯,長方體,中有孔,可穿繩佩掛,器面刻吉祥語句,用以驅邪,是古代的護身符。漢代流行,一般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後世有仿品,但於漢代風格迥然不同。
玉帶板:玉帶是一種由數塊乃至十數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是古代官品位的標志。玉帶有方形、長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的玉帶始見於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廢除玉帶制度。
玉牌:呈方形或長方形,器表淺浮雕或鏤空雕刻各種圖案與文字,有孔可穿繩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剛」款的偽作。
玉帶鉤:玉帶鉤是用於勾束腰帶的器物,一般由鉤首、鉤身、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用於鉤連,鉤鈕則起固定作用。形制較多,有龍首、鴨首、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華貴者還鑲嵌有各種寶石,歷代都有精品。
玉龍:玉龍的形象隨時代而演變,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龍,身軀作「C」字形,簡練優美,極富特色。此後,玉龍呈現多姿多彩的風貌。歷代帶有各自鮮明的特徵。
玉動物:玉動物取象於自然界真實動物,圓雕或片狀雕均有,造型姿態多樣,栩栩如生。玉動物一般作為佩飾,也有的可作為陳設品。玉動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馬、玉鹿、玉牛、玉豬、玉鷹、玉魚、玉龜等,歷代玉器中最為多見。
玉人佩:玉人是直接反映人類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為扁平狀,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為陳設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玉人琢工帶有明顯的稚拙性,商代以後玉人形象多樣,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圓雕、有片狀雕,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點。
玉劍飾:玉劍飾是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飾於劍首的稱為玉劍首,飾於劍柄與劍身之間的稱玉劍格。玉劍飾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
玉簪:玉簪一般為圓錐狀,由簪首和簪柄兩部分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來整理頭發並使冠固於發上。
不同質地、不同形貌的佩飾,往往有區分等級的作用。《唐六典》:「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銅,佩以為飾」《清稗類鈔》記載:五品以上文官,皆得掛朝珠,珠以珊瑚、金珀、蜜蠟、象牙、奇楠香等物為之,其數一百有八粒,懸於胸前。
不同的佩飾,往往有不同的表意功能。古人有選擇地佩帶一些飾物,常常為了寄託某種美好的願望,元好問詩句:「玉環何意兩相連,環取無窮玉取堅。」環有無窮盡的意思,玉也能傳達出人們祈福求祥的意願。《後漢書》:「詔賜御府衣一襲,自所服冠幘綬,玉壺革帶,金錯鉤佩。」玉壺是玉制的壺形佩飾,由皇帝頒發,表示敬老、嘉獎之意。
圭玉、魚符等佩飾有憑信的功能。古代天子給諸侯頒發圭玉作為憑信,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諸侯來朝,天子親與之合瑞信者,正君臣,重法度也。」魚符是隋唐時朝廷頒發的符信,雕木或鑄銅為魚形,刻書其上,剖而分執之,以備符合為憑信。
有的佩飾還有提醒、告誡的作用。《韓非子·觀行》記載:「西門豹之性急,故佩韋以自緩;董安於之性緩,故佩弦以自急。」韋皮性質柔軟,性子急的人佩帶它告誡自己不要急躁;弓弦常緊綳,慢性子的人佩帶它提醒自己不要懶散。清代出現了齋戒牌,在祭祀活動時佩於胸前,以提醒大家共保恭肅之心。
隨著朝代更迭,社會變遷,特別是商業的發展,佩掛的嚴肅性越來越少,裝飾意味越來越重,成為佩掛於身、寄意標高的玩賞之物。這種風氣,晚清尤盛。
❻ 古代玉佩又有那些稱呼
佩玉是指佩戴於人身的各種玉器,其特點是個體較小,大多有可穿線的孔洞。佩玉的種類較多,如玉玦、玉鐲、玉剛卯、玉牌、玉帶鉤等。有的成組佩帶,有的單獨懸掛。
玉玦:是人的耳飾,形似小玉璧,但有一缺口。新石器時代玉玦多光素無紋,商代的玉玦常為蟠龍形制,首尾相向,西周玉玦多以斜刀刻出龍紋、雲紋、鳥紋等,春秋戰國出土的玉玦較多,形制較小,外徑在2-5厘米之間。戰國以後, 玉玦不再流行。
玉鐲:玉鐲自古以來是人們最基本的腕飾之一,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已見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唐代有鑲金玉鐲,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內平外圓,光素無紋,明清玉鐲多見裝飾,如聯珠紋、繩索紋、竹節紋等。
玉觽:是一種微曲的錐形器,最初它是隨身攜帶。用以解結的工具,後來成為佩飾,表示成人的象徵。自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歷代不衰,但漢代以後不復見有。
玉韘:玉俗稱「扳指」,圓筒狀,可套拇指,初為射箭時鉤弦的用具,後專為佩帶。早期見於商代,至漢代逐漸變成一種佩飾,失去了一種實用功能。宋至清代出現仿漢的形玉佩,形制略異,裝飾亦有很大不同。
玉剛卯:又稱玉嚴卯,長方體,中有孔,可穿繩佩掛,器面刻吉祥語句,用以驅邪,是古代的護身符。漢代流行,一般長約2厘米,寬約1厘米,後世有仿品,但於漢代風格迥然不同。
玉帶板:玉帶是一種由數塊乃至十數塊扁平玉板鑲綴的腰帶,是古代官品位的標志。玉帶有方形、長方形、桃形等,表面常雕琢各種圖案的玉帶始見於北周,一直沿用至明代,清代廢除玉帶制度。
玉牌:呈方形或長方形,器表淺浮雕或鏤空雕刻各種圖案與文字,有孔可穿繩佩系。玉牌在明代十分盛行,清代多有仿明之作,亦有刻「子剛」款的偽作。
玉帶鉤:玉帶鉤是用於勾束腰帶的器物,一般由鉤首、鉤身、鉤鈕三部分組成,鉤首用於鉤連,鉤鈕則起固定作用。形制較多,有龍首、鴨首、馬首等,器身有琵琶形、螭形等,華貴者還鑲嵌有各種寶石,歷代都有精品。
玉龍:玉龍的形象隨時代而演變,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玉龍,身軀作「C」字形,簡練優美,極富特色。此後,玉龍呈現多姿多彩的風貌。歷代帶有各自鮮明的特徵。
玉動物:玉動物取象於自然界真實動物,圓雕或片狀雕均有,造型姿態多樣,栩栩如生。玉動物一般作為佩飾,也有的可作為陳設品。玉動物主要有玉虎、玉象、玉熊、玉馬、玉鹿、玉牛、玉豬、玉鷹、玉魚、玉龜等,歷代玉器中最為多見。
玉人佩:玉人是直接反映人類自身形象的作品,有全身、半身、人首和人面等,一般為扁平狀,除可用以佩系外,大型的可作為陳設品,具有祭祀、辟邪的作用。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玉人琢工帶有明顯的稚拙性,商代以後玉人形象多樣,有站立、有跪踞、有全身、有人首、有男人、有女人、有圓雕、有片狀雕,各個時代具有不同的形象特點。
玉劍飾:玉劍飾是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飾於劍首的稱為玉劍首,飾於劍柄與劍身之間的稱玉劍格。玉劍飾盛行於春秋戰國至秦漢時代。
玉簪:玉簪一般為圓錐狀,由簪首和簪柄兩部分組成,古代男女使用它來整理頭發並使冠固於發上。
❼ 古代古人掛在腰上的玉叫做什麼
古人掛在腰上的玉稱為佩或玉佩。有缺口的玉環則稱為珏。
戰國、秦漢時期的玉佩繁縟華麗,甚至數十個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絲線串聯結成一組雜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華貴威嚴。
魏晉以後,男子佩戴雜佩的漸少,以後各朝都只是佩戴簡單的玉佩,而女子很長時間里依然佩戴雜佩,通常系在衣帶上,走起路來環佩叮當,悅耳動聽,因此「環佩」也漸漸成了女性的代稱之一。
(7)古代人壓裙子的玉佩叫什麼擴展閱讀
玉佩圖案意義:
在玉佩中,往往運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等中國傳統圖案造型,以民間諺語、吉語及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徵及諧音等表現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幅圖案」的美術表現形式。乾隆皇帝曾語:「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玉佩中的中國傳統圖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玉石文化的精髓。大體有吉祥如意、長壽多福類、家和興旺類、安寧平和類、事業騰達類和辟邪消災類等。
在玉佩圖案中主要用寶瓶、如意等表示安寧平和。這類圖案的玉佩往往對一些常年在外工作或生活漂泊不定的人來佩戴,以寄託家人對他的平安祝願。
❽ 古代玉佩名稱
五玉:古代祭祀時所用的五種玉石。《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這里是六種玉石,除其中蒼璧外,其餘為五玉,用來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六瑞:古代以玉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計六種,故名"六瑞"。《周禮·春官》載:周制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六瑞形制大小各異,以示爵位等級之差別。
五瑞:①古代五種圭璧,形制不同,等級各異,諸侯執之。《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榖璧,男執蒲璧。是圭璧為五等之瑞,諸侯執之,以為王者瑞信,故稱瑞也。"
②指古代五種瑞玉。即玉珪、玉璧、玉琮、玉璜和玉璋。古時多為朝聘、祭祀之禮玉。
瑞玉:古代五等諸侯所執之五種圭璧。古代作瑞信之物,用於朝聘,故名。《儀禮·覲禮》:"以瑞玉有繅。"註:"瑞玉:"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璧,男執蒲璧。"
玉圭: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制禮器。為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制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周禮·春官·典瑞》有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之別。周代墓中常有發現。
大圭:古代玉圭之一種。天子所服,長三尺,作用如笏,插於衣帶之間,記事備忘。
玠:古玉器名。大圭。一種玉器。《爾雅·釋器》:"珪大尺二寸謂之玠。"
鎮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瑞之一。也作"填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註:"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為四鎮之山為瑑飾,寺長尺有二寸。"
桓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雙植,謂之桓楹以架屋之義,猶言棟樑柱石也。見"命圭"。
命圭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十一年"賜晉侯命"註:"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瑞。" 《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信圭:古代玉圭一種。為"六瑞"之一。周制信圭為侯所執,長七寸。《周禮·春官》載:侯爵執信圭。
躬圭:古玉器名。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頂圓左右兩肩亦圓,琢像人躬之屈,其形小而俯,其文粗而略,取鞠躬不亢之義。參見"命圭"。
穀圭:古代禮玉之一種。天子、諸侯作為媾和或聘女之禮器。《周禮·考工記》:"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周禮·春官》:"穀圭以和難。"
介圭:古玉器名。大玉。《詩·大雅·嵩高》:"錫爾介圭,以作爾寶。"《箋》:"圭長尺二寸謂之介。"
日圭:古代玉圭之一種。長五寸。用於祭日,故名。《宋史·禮志》:"朝日日圭,夕月月圭,皆五寸。"
玄圭:黑色的玉,古代帝王舉行典禮所用的一種玉器。同"玄圭"。
琬圭:古代玉圭之一種。上部渾圓,長九寸,古為瑞信之物。《周禮·考工記》:"琬圭九寸而繅,以象德。"
琰圭:玉圭名。上端銳。《周禮·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引鄭司農(眾):"琰圭有鋒芒。"
圭璋:亦稱"圭璋"。古代禮玉之一種。為一種貴重玉器。上尖下方曰"圭",半圭曰"璋"。古禮制:諸侯朝王執圭,朝後執璋。古為瑞信之器。
圭璧:古代祭祀、朝會用玉器。古為瑞信之物。於六寸璧上,琢出一圭,長五寸。《周禮·考工記》:"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後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圭之一種。用以測定土地和四時日月。《周禮·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影。"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於紳帶之物。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玉璧用途很復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志;三作佩系,四作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屍腐用。
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註:"瑗,孔大而邊小。"《荀子·大略》:"問士以璧,召人以瑗。"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提出:"好"是指當中的孔,'肉'是指周圍的邊。而出土玉璧,與《爾雅》所說不符。認為"'瑗'字在古玉名稱中今後似可放棄不用。大孔的璧環類玉石器在新石器時代墓中便已出現,有的套在死者的臂上,當是作為手鐲之用"。因此不妨把"瑗"作為古"玉鐲"來解釋。 周南泉《試論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玉器》(《考古與文物》1985年5期)一文認為"瑗"玉"古籍中有明文規定,且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玉環、瑗上,墨書文字寫名,也與《爾雅·釋器》一致。今就不心更改定名為宜。"同意《爾雅·釋器》一書的解釋。
拱璧:古代一種大型玉璧。用於祭祀。因其須雙手拱執,故名。大璧徑長尺二,天子禮天之器。
谷璧:古代瑞信玉器之一種。為"六瑞"之一,用於朝聘。周制,谷璧為子爵所執。《周禮·春官》載:子執谷璧。
蒲璧:古玉器名。刻有蒲紋的玉璧。
尺璧:古玉器名。直徑一尺的大璧,言其珍貴。《淮南子·原道訓》:"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左思《魏都賦》:"明珠兼寸,尺璧有盈。"
瑄:古代一種祭玉。古為瑞信為物。圓形,直徑六寸。用於祭祀上天。《爾雅·釋器》:"璧大六寸謂之宣(瑄)。"《郊祀志》:"有司奉瑄玉。"
璧羨:古代一種長圓形玉璧。
戚璧:古玉器名。又稱"璧戚"。一種異形的璧,它的兩側各有一段弧線切削平直,並有牙齒形突起各一排,刃部磨薄鋒利。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有戚璧出土,作為武器類儀仗用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也有兩件出土,刃部分四段。
玉玦:古玉器名。玉飾的一種。玦通"決"。形如環而有缺口。新石器時代、西周晚期和春秋戰國墓葬中,常有發現,多放置於死者的耳旁。作耳飾玉器。到漢代,主要作佩玉用。玉玦用途,古今說法甚多,概括起來有五種:一作佩飾;二作信器,見玦時表示有關者與之斷絕關系;三寓意佩戴者凡事決斷,有君子或大丈夫氣質;四刑罰的標志;犯法者待於境或一定地方,見玦則不許還;五用於射箭,使用時將玦套戴在右拇指上,以作鉤弦。
璜:古玉器名。是一種弧形的玉器。古代貴族朝聘、祭祀、喪葬、徵召的玉制禮器。也作佩飾。玉璜最早之器,見於浙江姚河姆渡文化。殷代玉璜,一般是玉璧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數接近二分之一。為此,"璧曰璜"的說法,與"殷制"、"周制"不吻合。璜穿孔為佩飾物,故有"佩璜"之稱。新石器時代的佩璜,一般兩端各有一小孔,系以佩戴。商代的玉璜,多由璧環類改制而成。佩璜成型後,一般都進行再次雕琢,形成龍形、魚形,有的又在表面再雕刻鱗紋和三角形紋等。
玉琮:古玉器名。一種外方內圓的管形玉器。玉琮用途,古今說法很多。綜其說,有禮地、發兵、享後和夫人、斂屍、飾輅輦竿頭、古織機上持琮翻交等用。出土的玉琮,始見於江蘇南部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墓地。到殷代,玉琮常有出現,但器形比較短矮。漢代,玉琮可能已經不再製造,迄今為止僅在漢墓中發現幾件,這幾件都是由舊玉改制而成,改制後已不再作為儀禮用的玉器,而成為一種裝飾或陳設玉器。漢以後玉琮不多見。明清兩朝時有仿古製品,但已脫離先秦風格。
璋:古玉器名。古代朝聘、祭祀、喪葬、發兵用以表示瑞信。其形猶如圭之上端斜削去一角,而形制大小、厚薄、長短,因所事不同而異。有大璋、中璋、邊璋、牙璋等。瑞信用大璋,通身施紋。祭大山川用中璋,十分之七施紋。祭中山川用邊璋(即小璋),施一半紋。發兵用牙璋,首似刀,而旁無刃。
瑁:古玉器名。天子所執之玉,用以合諸侯之圭者。因冒於其上,故名"瑁"。通作"冒",又名"冒圭"。
佩玉:古玉器名。也叫"雜佩"。古人以玉比德。佩玉的形制,包括"珩、璜、琚、瑀、沖牙"之類。
瓏:古玉器名。古人在大旱求雨時所用的玉製品,其文皆作蟠龍之狀,其形如璧。有缺口者,也有無缺口者。
珩: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於璧環之上。
環: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
玉環:玉制的環。古時用作佩飾。
玉佩:古代一種佩飾。古人認為佩玉祥瑞,君子必佩玉,故佩玉之風盛行。玉佩多作成扁平狀,多圓形,亦有腰圓、菱形等。用透空、線刻、浮雕等手法雕琢。多為貴族佩戴。
環玦: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和環形而有缺口的玉玦。《漢書o雋不疑傳》:"不疑冠進賢冠,帶櫑具劍,佩環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水蒼玉:玉名。古時用為佩玉。唐代官二品以下,五品以上,佩水蒼玉。也叫作"水蒼"。
玉帶鉤: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於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
玉鉤:古代用玉製作的帶鉤、賬鉤。通常多鏤刻有紋飾,有的鑲以金銀。玉帶鉤,春秋戰國已有,漢代玉帶鉤,時有發現。
玉鹿盧:古代一種玉劍飾。雕琢精緻。鹿盧,亦作"轆轤"。
玉劍飾:指用於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
玉珥:玉飾的劍鼻,即劍柄與劍身相連處,兩旁突出的部分。一說玉制的耳飾。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採用金縷或銀縷、銅縷聯綴而成。關於玉衣的起源,從考古資料考察,早在東周時就有"綴玉面幕"和"綴玉衣服",可能是玉衣的雛形。
金縷玉衣:即"玉柙"、"玉匣"。漢時帝、王的殮服。按等級分金縷、銀縷、銅縷。這三種玉衣,在考古工作皆有發現。1968年,河北滿城發掘出漢中山靖王劉勝(武帝異母兄)夫婦墓,皆裹玉衣,各由兩千餘玉片,四角鑽有小孔,穿以金絲,連綴而成,故名"金縷玉衣"。每塊玉片的形狀、大小,都經過嚴密的設計和精細加工。玉衣按部位,可分頭罩、上身、袖子、手套、褲筒和鞋子六部分。
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琢出土。造型和紋飾較簡單,因其隨葬,主要為了起巫術作用。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唅"、"琀",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用來放在死者口中的玉。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
玉冊:亦稱"玉策"。古代用玉版製作之冊書。古制,帝王以玉冊用以祭祀告天和作皇帝即位冊文,亦用於冊命太子及後妃。
玉牒:①玉牒書。古代帝王進行封禪郊祀典禮,所用文牒以玉雕鏤,故名。②古代皇族族譜,用玉片鏤刻,名"玉牒"。
玉函:玉制書套。舊題晉王嘉《拾遺記o周靈王》:"浮提之國獻神通善書二人,……佐老子撰《道德經》,垂十萬言,寫以玉牒,編以金繩,貯以玉函。
玉節:古代符節之一種。玉制,作重要憑信之用,故名。
瑞:玉制的信物。若後世的符璽。端玉,古代用為信物。
剛卯:古玉器名。是用玉、金或核桃為料,製成的長方柱狀物玉護符,中有貫孔。因制於正月卯日,故稱"剛卯"。掛在革帶上佩用,是護符的一種。剛卯的四面各有八個字,作兩行書寫。剛卯大約開始出現於西漢後期,王莽時曾一度廢止,東漢時又恢復使用,漢以後又廢除不用。
玉璽:帝王之玉印。秦以後,為皇帝專用。
玉螭:玉雕為螭的印鼻。
璧角:古代禘祭用的飾玉的爵。又名璧散。
瓚:古代一種玉制酒器。即"玉瓚"。形如勺,以圭為柄,以玉為之。天子圭柄尺一,諸侯九寸以下。用作祭器。
玉幾:古代一種用玉裝飾之小案幾,為宮廷之用具,可供扶倚。
珂傘:玉飾的傘蓋。唐制元日冬至立仗,大官皆備珂傘。
玉箸:玉做的筷子。
冠玉:古冠玉飾之一種。用玉製作,飾於冠帽之上,故名。
玉笄:古玉器名。是古人用來"卷發"及"連冠於發"的玉器。
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
玉藻: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
鎏:古代冕上作裝飾的垂玉。
繁露:王冕前後所懸的玉串。
瑱:古玉器名。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以塞耳的玉。其形如牌,二寸許,廣七八分,以紞懸當耳。天子以玉瑱,諸侯以石紞,用采織之。
❾ 古代玉佩 叫什麼
現仿的東西,古玉中沒有這種造型,沁色也不對,多看真的古玉見的假的一眼就能看出來。
古人能佩玉的幾乎非富則貴,玉器形制都是有規則的,祭祀用的禮器自不必說,差一點可能會掉腦袋的,自己佩戴的都有寓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