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清朝古代女子服飾,裙子前面有一條長長的布,還綉得很好看
這種叫做馬面裙,漢族婦女有穿裙子的傳統,起初清朝貴婦除了朝服的朝裙,一般穿旗袍是不穿裙子的(可以參看慈禧的老照片),晚清滿漢衣服互相交流多了,滿族婦女也開始流行穿漢族的裙子,馬面裙就是其中一種,特點是裙子前後有平幅的裙門和裙背,兩側有褶,裙門和裙背可以刺綉各種紋飾(不是一片布,如果是單片,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
論理宮里的禮服是不含這種裙子的,晚清的格格們在家大概可以趕趕時髦,進宮是不可以穿的,你看婉容皇後的老照片是不是這樣。還珠等清宮戲把裙子穿越了,是因為這樣上面掐腰小馬褂下面裙子的款式實在是很好看很顯身材符合現代觀眾口味,而旗袍直到民國時期才開始出現腰身。清朝公主格格們穿照片上這樣可愛的小短馬褂,也要罩在沒有腰身的長旗袍外面,當時漢族婦女才能穿短衫長裙,本來是歧視漢族,但是可惜冤枉了滿族mm的身材啊,民國以後,旗袍大褂有了腰身,並漸漸縮短,露出裙子,後來成了裙褂的習慣款式,就像圖上這樣,其實是經過民國時期改良過的褂裙。樓主也不要失望,很好看就穿吧,別管古代人是不是穿過,現在就是個穿越的時代嘛。
② 明朝女子服飾什麼樣的
明朝婦女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
命婦朝見皇後,禮見舅姑,丈夫及祭祀時的禮服,由鳳冠,霞帔,大袖衫及褙子組成。
鳳冠,霞帔 鳳冠是一種以金絲網為胎,上綴點翠鳳凰,並掛有珠寶流蘇的禮冠,明制,皇後禮服的冠飾有九龍四鳳。明神宗定陵出土了四頂鳳冠,龍鳳數目各不相同。其中一頂為六龍三鳳,龍在頂兩端,口銜長串珠滴,似有戲鳳之意。正面有三隻展翅鳳凰。冠後下方有左右各三扇博鬢,展開後如同五彩繽紛的鳳尾。皇妃、公主、太子妃的鳳冠九翚四風。翚是有五彩的雉。一品至七品命婦的鳳冠沒有鳳,綉有不同數量的雉。
霞帔是一種帔子,亦稱「霞披」、「披帛」,其形像兩條彩練,繞過頭頸,披掛在胸前,下墜一顆金玉墜子。以其艷麗如彩霞,故名。披帛以一幅絲帛繞過肩背,交於胸前。《事林廣記服飾類》載:「晉永嘉中,制絳暈帔子,令王妃以下通服之。」宋代定為命婦冠服,非恩賜不得服。明代始為命婦品級的服飾,自公侯一品至九品命婦,皆服用不同綉紋的霞帔。
背子 亦作褙子。背子樣式繼承宋代,到明代流行更廣,基本樣式同宋代,一般有合領和對襟兩種。貴族,庶民皆服用之。功用更為廣泛,一般分為兩式:凡對襟.大袖,通常為貴婦禮服;凡對襟.小袖,通常為普通婦女的便服。背子上的品級紋樣,與霞帔基本相同,唯八九品背子,用摘枝團花,不用纏枝花紋。
比甲 即無領無袖的對襟馬甲,本為元制,但北方婦女尤為喜愛,作為日常之服。從史料看,元代婦女穿比甲的不多,到明代中葉,才形成風氣。比甲形似背子而無袖,比後來的馬甲.坎肩要長。《元史》記載:「又制一衣,前有裳無衽,後長倍於前,亦去領袖,綴以兩襻,名曰『馬甲』,以便弓馬,時皆仿之。「
水田衣 水田衣是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所以在明、清婦女中間贏得普遍喜愛。據說在唐代就有人用這種方法拼制衣服。
衣.裙 明代婦女雖無「時式妝「之說,但潮流風氣也極多變,上衣和裙的長短貶抑時常,衣式亦窄亦寬。四方服飾,都仿京師。以江南秦淮曲中的裝束為最,以淡雅樸素為尚,被認為是當時的世上裝束。明代衣衫及領已有用紐扣者。
明代女裝風格修長.窈窕,同樣有著變化極豐富的的衣服樣式
③ 想要一些古代女子裙子的名稱,簡單一些,像羅裙,襦裙之類的,最好還有描述,謝謝
1、漢朝的留仙裙—縐褶的裙,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
(3)明朝服裝裙子前面掛一片叫什麼擴展閱讀
留仙裙,即有縐褶的裙,今之百褶裙與它類似。漢朝的婦女穿著有衣裙兩件式,裙子的樣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廣袖流仙裙是為上古宮廷中的至寶,式樣華麗無比。望之心醉,如今在民間已成傳說。
石榴裙,其特點是成熟、清新自然、女人味、雍容華貴。
間色裙,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千褶裙特指細襇女裙。以五色輕紗為之,周身折襇。襇多而密,故謂「千褶」,名稱始於宋朝,也稱拂拂裙。
襦裙以裙腰之高低,分為齊腰襦裙,高腰襦裙,齊胸襦裙。以領子的式樣之分,將襦裙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是否夾里的區別,將襦裙分為單襦和復襦,單襦近於衫,復襦則近於襖。
④ 古代裙子前有一塊布是什麼
不知道 你說的具體是什麼樣的布 最好有圖片 裙子前面有很多種布的 清代的話是【鳳尾裙】 彩色布條 作為裝飾用還有【馬面裙】看著像是前面有一塊布 其實是綉上去的、
還有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這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
最好有圖片 或者年代
⑤ 關於明朝女性服裝
明朝服飾繼承了宋元兩代的式樣,但亦有一定程度的胡化,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於元代蒙古人的腰線襖。中後期更出現了前代未見的形制款式如立領,以及於一件衣服的顯眼處大量使用鈕扣。至清朝期間逐漸被禁止,但仍有少數款式和特徵流傳至今。近代至現代朝鮮族、琉球族、京族的民族服飾(韓服、琉裝、越服)亦深受明朝服飾影響。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褙子、披風、比甲及裙子等,明中期出現立領。比甲的名稱,見於宋元以後,但這種服飾的基本樣式,卻早已存在。比甲為對襟、無袖,左右兩側開衩。隋唐時期的半臂,就是與比甲有著一定淵源關系。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成年女性多戴狄髻,並於上面插上成套的飾物,稱為頭面。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襦裙最大差別在於明代的上衣並不束在裙外,這種款式稱為襖裙。比如立領、寬衣大袖緊袖口與大褶裙裝等,都是大明服飾的特色。勞動時常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襦除傳統的交領外,到明中後期還出現立領。裙子除繼承前代的百褶裙、褶襇裙外,還出現了馬面裙。裙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中期則多飾以膝襕,有刺綉、織金、燙金等形式的裙襕。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此時出現一種裙子,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腰間多掛上荷包、事件(小工具組合)等物品,裝飾與實用性兼備。明代出現一種以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稱為水田衣,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裝織料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飾所無法具備的特殊效果,簡單而別致,水田衣的製作,在開始時還比較注意勻稱,各種錦緞料都事先裁成長方形,然後再有規律地編排縫製成衣。到了後來就不再那樣拘泥,織錦料子大小不一,參差不齊,形狀也各不相同,與戲台上的「百衲衣」(又稱富貴衣)十分相似。
⑥ 明朝服飾是對那個時代服飾統稱,那麼我們應該具體怎樣稱呼他們呢
明朝的服飾主要是對於明朝這個時代的衣服來進行統稱的,而關於明朝平時穿的衣服他還是會有比較多的稱呼,所以在這個時間段的漢服,又稱為明制漢服,也就是在明朝時期的衣服。像立領或者是盤領衣這些衣服,它其實是有很多不同的稱呼的。
並且明朝的男人他們很多都是穿非常寬大的長衣的,而且頭上在頭上會裹一種四方平定,金這種又叫裹頭巾,這個是明朝人他們非常特有的一種服飾。而明朝的富婆他們經常穿百褶裙,鳳尾裙,月華裙,還有各種裙子。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富婆們穿的顏色大多都是大紅大紫的,而一些比較普通的家庭的女性的衣服相對來說會比較淡一些,像桃紅色這樣的顏色。
⑦ 這個裙子前面的一長塊布叫什麼
清代的話是【鳳尾裙】 彩色布條 作為裝飾用還有【馬面裙】看著像是前面有一塊布 其實是綉上去的、
還有就是明朝命婦禮服中的【蔽膝】,會比裙角短一截而且鑲嵌墜角。清朝禮服里是沒有的,綉花部分其實也是裙子一部分,只是加料的裙門,這是遮蓋大腿至膝部的服飾。
⑧ 明朝服飾的服飾分類
明朝服飾分類:
明代披風
披風是明代男女皆可穿著的對襟式外套,明人認為從宋元的褙子發展而來,《三才圖會》所繪「褙子」插圖就是披風的樣式。披風的形制為對襟,直領,領的長度約一尺左右,大袖敞口,衣身兩側開衩,前後分開不相連屬。衣襟綴有系帶一對用以系結固定,也有使用花形玉紐扣進行扣系的。《朱氏舜水談綺》提到了披風的製作:「(披風)造衣帛及色與道服同,但披風對衿而無鑲邊……膺有紐扣,用玉作花樣,或用小帶亦可。」《遵生八箋》更提到一種用小葫蘆做成的披風紐扣:「(盆種小葫蘆)形僅寸許,擇其周正者,止留一枚垂掛可觀,霜後收干佩帶,用為披風鈕子。」
明代褙子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帔、背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帔、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成年婦女的服飾,隨隨各人的家境及身份的變化,有各種不同形制,普通婦女服飾比較朴實,主要有襦裙、背子、襖衫雲肩及袍服等。明代背子,有寬袖背子、有窄袖背子。寬袖背子,只在衣襟上,以花邊作裝飾,並且領子一直通到下擺。窄袖背子,則袖口及領子都有裝飾花邊,領子花邊僅到胸部。
明代比甲
比甲是一種無袖、無領的對襟兩側開叉及至膝下的馬甲,其樣式較後來的馬甲要長,一般長至臀部或至膝部,有些更長,離地不到一尺。這種衣服最初是宋朝的一種漢服款式,無袖長罩衫,又叫做「背心」。後來傳入蒙古。
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明代襖裙
明代上襖下裙的服裝形式,與唐宋時期的裙衫是完全不一樣的,明代女子常在裙外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以便活動,有些侍女丫環也喜歡這種裝束。上襖的領式很多,有交領、方領和豎領。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至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綉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這是遵循古儀,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到了明代末年,裙幅始用八幅,腰間細褶數十,行動輒如水紋。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輕描淡繪,色極清雅,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此外,還有用綢緞剪成大小規則的條子,每條綉以花鳥圖紋,另在兩邊鑲以金線,稱鳳尾裙;又有一種,以整鍛折以細道,稱為百褶裙。
明代曳撒
明代較為流行的服飾之一,自元代辮線襖演變而來。短袖或無袖者稱袴褶,長袖者稱衤曳衤散。前身分裁,打馬面褶子,後身通裁,無褶;身側有擺。明中後期,服飾花樣翻新,眾彩紛呈,縉紳士大夫很熱衷於創新服飾新式樣。士大夫閑居,出現了衤曳衤散、程子衣、道袍三種式樣,總稱「袴褶」。 明代曳撒又稱「一撒」,為「一色」變音,來自蒙語「質孫」。明代曳撒服至為質孫服別稱。
⑨ 明朝皇後服裝兩肩的長帶子叫什麼
墜領
明代女裝上衣是三領窄袖,身長三尺有餘,露裙二、三寸,即所謂「花冠裙襖,大袖圓領」。當時揚州流行一種新式樣:女衫長二尺八寸,袖子寬一尺二寸,外護袖鑲錦綉,冬季鑲貂狐皮。裙裝在明代初年用色偏向淺淡;崇禎時期提倡白色裙。裙邊有一、二寸綉邊。明初裙寬為六幅,明末時發展為八幅、十幅。裙褶十分盛行,有細密褶紋,也有大褶紋。褶紋裝飾十分講究。有一種名為彩條裙,每條選用一種顏色緞,每條色緞上綉出花鳥紋飾,帶邊鑲以金線可成為獨立的條帶,將數條這樣的各種彩條拼合在腰帶上,就成為彩條飄舞的裙子,因此取名「鳳尾裙」。有的還將整塊緞料用手工做成細褶紋,取名「百褶裙」。一種二十四褶裙取名「玉裙」。
明代還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由於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這種帔子出現在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得此名。到宋代將它列入禮服行列之中。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由於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因此越發顯得挺拔高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