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傳播全球
反正挺流行的,我在美國看到有白人婦女穿過
Ⅱ 民國文中描寫女子旗袍服飾的句子或詞語
網路了些,你看看:
從文學作品看民國女子服飾
當上海變得最快的時候,懷舊卻也成了一種時尚。攝影師馬元浩是個有心人,他在四處采風的過程中,收集了不少清末民初的女子服飾。這本《飄逝的羅裙》(馬元浩攝戴雲雲著上海畫報出版社2002年7月版),就是他的藏品集,也是攝影作品集。戴雲雲的文字,則對中國女子服飾的發展過程作了一個比較全面的描述。不過,照片上那些身穿舊式服飾的模特,總讓人隱隱覺得一種格格不入的尷尬。馬元浩自己也有這樣的感慨:「當代女子生活在男女平等的今天,她們活潑開朗,無法表現一二百年以前女子的哀怨、滄桑和含蓄。畢竟時代不同了,環境氛圍也不同了。」
民國女子究竟是如何穿著打扮的呢?當然,泛黃變脆的老照片和存在箱子下層帶有霉味的衣物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此外,還有一個途徑,即文學作品中的服飾描寫也可告訴我們許多真實的信息。
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寫了五四運動以後中國青年在封建專制家庭里的生活、痛苦和斗爭。書中他對各個女性的服飾描寫著墨不多,卻極具代表性:蕙「穿一件滾邊玉色湖縐短襖,系粉紅裙子」。這是五四以後大家閨秀的裝束。婉兒「穿了一件玉色湖縐滾寬邊的袖子短、袖口大的時新短襖,系了一條粉紅湖縐的百褶裙」。馮樂山給婉兒做喇叭袖的時髦短襖,原是為了給自己爭面子的。這身衣著表明了婉兒的侍妾身份。
五四以後的漢族城鎮女子還是習慣於上穿襖下穿裙,窄袖長襖逐漸向喇叭袖短襖過渡。這時只有旗人才穿旗袍。在《家》、《春》、《秋》中是找不到穿旗袍的女人的。
張愛玲對服裝的講究是出了名的,她對自己作品中女主人公的服飾自然會作精心的設計。《金鎖記》中的曹七巧原是麻油店千金,嫁入大戶後,為了不被人看輕,在衣著上是緊追潮流的。
她「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褲子」。辛亥革命後,一度掀起過女權運動。受「男女平等」的思想影響,上衣下褲成了女子的時興裝束。只是在正式場合,良家女子還得系裙。
二十多年後,曹七巧的女兒長安長成了大姑娘,可仍待字閨中。當有人為她介紹對象時,她「換上了蘋果綠喬琪紗旗袍,高領圈,荷葉邊袖子,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上面穿旗袍,下面穿百褶裙,這是滿漢女裝款式交融的結果。而高領圈和鑲荷葉邊的袖子都是當時的時尚。
張恨水《啼笑姻緣》中的陶太太是一個摩登的民國女子。她「穿了一件銀灰色綢子的長衫,只好齊平膝蓋,順長衫的四周邊沿都鑲了桃色的寬辮,辮子中間,有挑著藍色的細花,和亮晶晶的水鑽,她光了一截脖子,掛著一副珠圈,在素凈中自然顯出富麗來」。
上面這些文學人物的衣著描寫使我們對民國女子服飾有了大致的了解。
女子的服飾打扮,從大的方面看,反映了當時政治狀況、經濟風貌、道德觀念及生活習俗,從小的方面看,則反映了「她」的身份、地位、氣質和品位。這一點,哪個時代都一樣。
這個帖子里還有http://www.showchina.org/zgwhxl/zgctfs/200703/t109532.htm不少:
Ⅲ 為何說旗袍是中國的傳統服飾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國務院指定為女性外交人員禮服。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起,歷次大陸舉行的奧運會、亞運會以及國際會議、博覽會多選擇旗袍作為禮儀服裝。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製作工藝成為國務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第22屆APEC會議上,中國政府選擇旗袍作為與會各國領導人夫人的服裝。
Ⅳ 求: 世界各國傳統服飾圖片及簡介 如:中國唐裝、旗袍,日本和服,印度紗麗等,除了這些,還有什麼啊
中國的不是「唐」裝旗袍。。。= =。。。。「唐」裝是2001年在滿裝的基礎上才發展出來的,是一種帶有滿族元素的時裝,不能算作傳統服飾,旗袍也是只有短短一百多年的歷史,京派旗袍是在滿族旗裝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但和滿族民族服飾已經不一樣了,也不能算作傳統服飾,海派則是直接在西方的晚禮服上面加了個立領,其實就是西方晚禮服的不同設計罷了,都是時裝,不是傳統服飾。。。 私以為傳統服飾一定要有歷史性(時間足夠長根源足夠深遠)、普遍性或說系統性(是一個系統,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能穿,像和服韓服都是,因此旗袍和「唐」裝就不符合,比如旗袍只有女子能穿,難道自古以來男性都沒有民族服飾?),文化上的意義(有足夠的文獻表示人們的重視以及人們的承認,並且有說法。。。) 因此中國的傳統服飾應該是漢服= =。。。。如果你一定不想用漢服的話,用哪個民族的真正傳統服飾都可以,就是別用「唐」裝旗袍這種時裝,一定想用滿族服飾的話也是旗裝馬褂。。。 還有其實紗麗只是印度傳統服飾中的一種(好比曲裾、襖裙、襦裙、直裾、直裰、褙子、衫子等等等等都只是漢服中的一種一樣。。。)其他的還有古麗啊什麼的。。。。 於是發現跑題了= =。。。。恩。。。個人能想到的,還有韓國的韓服、朝鮮的朝鮮服、越南的奧黛、蘇格蘭的裙子(好吧於是蘇格蘭這個實在外行)= =。。。。。德國也有不知道叫什麼= =。。。俄羅斯也有= =。。。 圖片。。。 漢服之褙子襖裙Ⅳ 旗袍是什麼族的服飾
旗袍是滿族的服飾。
旗袍本是滿族的民族服飾,作為一個游牧民族,滿族在入關前主要以狩獵為生。所以,最早的滿族服裝設計要利於騎射。
典型的滿族男性服裝由一整塊環繞全身的直筒型布料製成,衣袍下擺剪裁為四片。衣袍還包括圓領(round collar )、窄袖(narrow cuff)、數枚紐扣(buttons)以及一條腰帶(waist band)。女性服裝基本與男裝類似,但袍服的下擺只剪裁為兩片。
上世紀二十年代末,長衫的長度大大縮短,下擺從腳踝提高到了小腿。腰線收緊了,同時位於大腿兩側的開衩也相應地提高了。這個時期的旗袍,變得更加凸現女性的柔美。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達到了頂峰。旗袍不再是傳統的滿洲服飾, 它徹底改良為一種凸顯女性窈窕曲線的服飾,設計多樣,材質各異,色彩繽紛。
(5)全球旗袍服飾文藝歌舞大賽擴展閱讀
1、旗袍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價值
旗袍是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它的產生和發展,都深深紮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之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價值和民族精神。
旗袍中盤花扣的編制,鑲滾邊的精作,都是中國服飾的獨特創舉。盤花扣是古老的「中國結」的一種,從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這種繩結就已經出現,慢慢地演變成一種民間手工藝,延傳至今,在服飾上的應用,凝結了先民們的智慧和創造潛能,展示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而旗袍上的盤花扣是利用中國結的編制工藝手段,以大自然為題材,在旗袍扣位的小小面積上,進行了精工再造,發展出很多的圖案和花式,展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藝術和民族精華,具有中國濃郁的民族風格。
旗袍的用料多為錦、緞、縐、綢,這些都是中國生產的傳統的衣服面料,面料上多配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以表達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些特色,不但具有傳統文化的意蘊,更體現了深邃的民族精神。
2、旗袍所表現的含蓄婉約的儒家思想
服飾文化與民族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有著緊密的聯系。儒家思想影響著中國社會幾千年並在現在也持續著這種影響。
儒家禮教講究含蓄、中庸,旗袍線條簡潔流暢,婉約含蓄,在「露」的同時講究「遮」,含蓄之中,流閃著幾絲只有在線裝小說、綉像插圖中的仕女才有的清幽氣質,因而連帶旗袍的性感,都是一種恬淡的靚麗。
旗袍是中國女性著裝文化的典型標志,其整體造型風格既符合中國藝術和諧的特點,又將具有東方特質的裝飾手法融入其中。在這里,旗袍所表現的服飾文化特色與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致性的,因而其獨特的魅力得以經久地流行。
3、旗袍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理念
旗袍文化展現了生動的民族精神,是一種民族文化理念的代表。旗袍表達的是含蓄、朦朧、婉約,它適度地強調胸、臀和細腰,以造型的自然簡約格調體現服飾的大家品質:典雅、淑秀、端莊,給人以審美的感受。
旗袍注重精細藝術手法和工藝表達,大量採用的刺綉、圖案等豐富的服飾手段,表達了豐富的現象和意境;同時旗袍的端莊、大氣,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力求穩重、平靜,有助安寧、融洽和禮讓的人際關系,較好地體現了中國服飾文化以倫理道德自律、維持禮儀之邦的精神。
現在的旗袍已經和流行趨勢相結合,在國際時裝舞台上頻頻亮相,而且被作為一種民族代表意義的正式禮服,出現在各種國際社交禮儀場合。旗袍從流行走向經典,它寄託著民族服飾上的一種家園情結,一種民族精神的再現。
Ⅵ 中華服飾這么多,為什麼旗袍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符號
因為我們中華民族一直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這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也許我們看不懂藏文,也許我們弄不明白苗族的巫術或者學習到新疆舞的精髓,到了覺得能一眼看出各個民族文化在服飾上的體現。因為它是最簡單也是最吸引人的,站在眾多服飾文化中,唯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這不僅是因為它沿用至今的緣故。
東方女性並不是以精緻的面孔或者是魔鬼的身材出名的,都怪你,是更多的水種,清水芙蓉般的女性曲線美。這種美不像是給你一種眼前一亮的牡丹那樣的明艷,而是越久越見其香的一株桂花,或者一抹茶香,而旗袍則符合東方女性的曲線美。她對於前身和後腰以及下擺的設計,正好符合東方女性三點的美。最後,其他不像其他民族服飾那樣繁重,穿起來也比較的方便,所以正是以為這種簡單,才能在歷史潮流中一直存在吧。
Ⅶ 為什麼說旗袍不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
旗袍,這衣服的出現既有時間因素也有民族因素,首先,它出現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專制王朝——清朝,出現的時間是在20世紀前的,按我們國家的歷史算是夠晚的了,若就因此說它是中國的傳統服飾,就會對漢服、唐服,不公了。因為它們出現的時期要比旗袍早得多得多呢!其次,清朝的統治者本身不是漢族人,他們是除了元朝時期的統治者蒙古族外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起來的王朝,它本身就不具備廣泛性,因為從古至今漢族人口都是佔中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都是沒排過第二的。最後,雖說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旗袍還是大多數人的常用服裝,但即使如此也改變不了它的來源是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才出現的這一事實。它是滿族人為了既滿足他們的審美觀感,又能體現他們的身份及地位的尊貴,還有當時的統治需要——為了能和漢族人和平共處,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才有了旗袍的誕生。所以它哪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服裝,即使在清朝,旗袍也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平頭老百姓能買得起的,因為旗袍普遍都是價格不菲的。
Ⅷ 中國(全球)旗袍總會是一個什麼組織
是一個高端旗袍資源整合平台,打造全國性的旗袍文化與產業結合的協作組織。
Ⅸ 歌曲北京歡迎你中一個人是誰
你說的是譚晶吧,要麼就是湯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