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旗袍款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❷ 旗袍分哪幾種 圖片
按開襟分類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方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圓襟以及無襟。
1
圖片皆來自網路,權侵刪。
❸ 如何評價任嘉倫的《琵琶行》
我們生活中,那些救起了落水者的好心人或不顧危險從著火的車里把受困者救出的好心人在事後接受采訪時,記者問他們救人前有什麼想法,是什麼力量讓他們不顧危險奮力救人,他們大部分都會說:其實當時腦袋裡是一片空白的。
這是因為在面對危險困境的時候,我們人類的大腦最先被觸發的是原始腦,它會立即啟動「戰/逃」模式,在大腦皮層理性腦還沒接收到信息時,身體已經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始行動了。所以不要總覺得都是大腦在控制著身體,面對危險時,你的靈魂是追不上你的身體的。
但是,我們面對的是女性在地鐵被人猥褻這種比較復雜的情境時,比如我們不能確定這個猥褻者可能不只猥瑣還也許還很兇殘。這時,我們就需要讓自己冷靜一下讓理性腦開始分析工作,也許你會覺得這個時候了再冷靜一下,浪費了時間萬一那個色狼不猥褻了那怎麼為民除害?其實,我們的大腦是非常快的,這個冷靜時間不過一兩秒,電光火石之間就會同時給出多線程預判方案。當然,智慧來自人生的經驗積累和不斷學習,我們大部分沒有那麼多面對「張三」的人生經驗,所以我們就要在平時有意識地在腦海里模擬各種困難險境,練習思考策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❹ 琵琶演出穿什麼衣服和鞋子
淺色的旗袍【顏色不要太艷麗】或者是改良的漢服【那種日常服】,清水溪家的衣服不錯。或者是素色的小禮服。當然,也要看你的琵琶是什麼牌子什麼顏色的。以下圖片僅供參考
❺ 古典民樂 現代民樂
現代通俗音樂和中國民族音樂分別代表著民俗與高雅、現代與傳統。兩者其實就是中國音樂的今生和前世,雙方的碰撞是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一種歷史的融合。這一PK既不是不可調合,也不會因為民樂退居象牙塔而避免。中國的民族音樂發展必須吸收新的元素,做出新的改變,否則就真有可能退縮成為小眾文化。
1、認識民族音樂的世界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音樂源遠流長,而且中國人民自古就有著交流融合的習慣、海納百川的豁達和融會貫通的精神。中國傳統音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積淀了各民族的藝術智慧和創造才能,已經具備了鮮明的民族個性,具有了極強的生命力和自我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因此,即使是在我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都受到西方猛烈侵襲的近代,即使是在民族音樂面臨低潮的今天,中華民族在內心深處仍然對自己的音樂保持著無法割捨的感情。我們還應看到,當今世界提倡多元文化的勢頭已經形成,以歐美文化為中心的觀念已經過時。而世界音樂文化多元發展的「大趨勢」,要求各國為多元化的世界平台提供具有本國、本民族特點、個性、靈魂的音樂進行「對話」。以中國身份進入這個大平台的,不是交響樂、不是鋼琴音樂、流行音樂,也不會是西洋美聲和搖滾,而必然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音樂。音樂學家林谷方先生曾說:「你現在到舊金山、洛杉磯或巴黎等地,凡是像樣的唱片行,有兩種唱片不會不存在,一是印度音樂,一是日本音樂,反而不是中國音樂。為什麼?因為你的音樂與西方的相比其實沒有多大差別,他為什麼要你的東西」。所以要頭腦清醒地懂得:在經濟文化范疇單位時間內生產量越高,其代表的生產力越先進;而藝術文化的價值取向卻取決於藝術式樣越獨特越好。這也就告訴我們,要讓民族音樂發展成世界性的音樂藝術,就必須讓民樂走自己的路,讓專業音樂工作者和音樂愛好者自由認識我們的民族音樂,給民樂留下一片純正的、獨具個性色彩的、還未被同化的、屬於自己的天地。
2、回歸民族音樂的多樣性
在我國,多年來形成了這樣一種共識,即歐洲的古典音樂體系是先進的、有章有法的;我們民族的傳統音樂體系是不健全的、落後的。就拿現在的聲樂教學來說,現在培養學生或歌手採用的基本上都是西洋美聲發聲法的原理,從全國獨立的音樂院校到各省的師范大學、師范學院、師專中必修的聲樂課程,都在執行和遵循著美聲唱法的發聲原理,民族唱法也是用美聲發聲法的原理來打基礎的。原本千姿百態、土生土長的民歌,經過多年的「土洋之爭」後,很大程度上已經 「脫中入歐」。一是歌曲創作上的侵佔。作曲家根據時代的要求脫離開勞動人民生活的土壤創作的所謂「民歌」越來越多。二是原來被認為是「土嗓子」的民族歌手為了能更大程度地演唱新創作的民歌,不得不學習「洋」唱法來提高演唱技能。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從小就在民間歌曲中泡大的民歌手和很早就離開本民族在外鄉長大的歌手,雖然都同屬於一個民族、都會唱本民族的民歌,但是唱出來的味道和感覺卻相差很遠。這種相差的感覺到底是什麼,那就是「土地的聲音」。第十一屆「步步高」杯「全國青年歌手大獎賽」中,藏族姑娘索朗旺姆用她自然清純的嗓音一舉奪得民族唱法第一名。她是從藏區走出來的民歌手,她高亢、嘹亮而純凈的嗓音把人一下子就帶到了聖地西藏。當主持人問:「你學了幾年聲樂?」她的回答是「從來沒有跟老師學過聲樂,就是在大草原上自己唱的。」決賽合樂時,這位藏族姑娘面對龐大的樂隊,竟然有點不知所措,因為她從來就是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歌唱,從沒有卡節拍地合過伴奏。就是這樣一位土裡土氣、又純真可愛的姑娘,她的純與真撼動了人們心中久違的一種天性的感情。可見純正的民歌是人民的眾望所歸。在這場競賽中,被精心雕琢過的民族歌手們輸給一個「野路子」的藏族歌手可能會很不服氣,其實他們輸掉的並不是技術,在技術的運用上他們遠遠勝出這位藏族姑娘,他們輸掉的是人心。的確,所謂民族歌手的同一性問題,越來越多地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重視。一是曲目的雷同;二是表演雷同;三是聲音雷同,很多反映都是若不看歌者只聽其聲,好象都是同一個人在唱。
事實上,中國的民族音樂在長期的口傳心授和廣泛傳唱中導致其有較強的可塑性,經常可以看到同一首民歌卻有好幾種不同的唱法。如《茉莉花》在我國就有幾十種不同的品種,它們在詞曲、節拍、節奏、音調上經過千百年的傳唱都發生了變異。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必須緊緊抓住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回歸本原、回歸故土。在教育和創作中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關注個體學生的個性發展,面對不同受眾的不同需要。利用民族音樂異彩紛呈的獨特魅力,給人們一個自由馳騁想像的空間,為中國民樂營造一個多樣化的世界。
3、加強民樂搶救的緊迫性
我國是有著五十六個民族的大家庭,文化燦爛,幅員遼闊。在幾千年的民族大融合中,逐漸形成了世界上最為豐富的本民族音樂體系。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面前,這些生長植根於鄉土的民族音樂體系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如民歌產生於民間,純正的民歌只能深入到當地土生土長的族群中才能採集得到。可是令人擔憂的是,當音樂工作者下到田野、下到民間采風時,卻痛心地發現有些民歌已經聽不到了,還有些民歌也正處於失傳的險境。當年,樊祖蔭先生曾去采錄景頗族的「舂米歌」,好不容易總算找到兩位會唱此歌的本地姑娘,但讓她們隨口就唱,她們說沒有舂米的工具唱不出來,讓人找來早已廢棄不用的舂米工具,她們一邊舂米才自然地唱出了「舂米歌」。就這樣,據族中老者說,她們唱的「舂米歌」已不是原有的韻味了。導致這種現象是由於現代工業對手工勞作的沖擊造成的,人們勞動時用來統一口號、鼓舞鬥志的「勞動號子」,逐漸被隆隆的機器聲代替了。景頗姑娘用機器磨米了,自然就不會唱「舂米歌」了。還有,商業化的沖擊導致許多年輕人都離開村寨到大城市去打工,口傳心授的當地民歌逐漸沒有人去學,難怪一些民歌將要失傳。這就要求我們真正加大對民樂的發掘、整理和繼承力度,突出地域文化、社會生態和歷史特色,豐富民樂的類型、流派,為種類繁多的中國民間音樂建立完整的藝術體系,進而增強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4、增強民族音樂的包容性
音樂不是靜止的,也不是象牙塔里的陽春白雪。音樂的教育、創作和發展觀念不能一成不變,而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社會的變革而變革。應切實改變一些人心中民族音樂就是要越土越好,發展了就不是民族音樂的錯誤認識,以兼容並蓄的胸懷,不斷收集世界各地優秀的音樂遺產,汲取精華,主動將其融入我們民族的音樂血液。民族唱法應當大膽的吸收當今流行音樂、通俗唱法的優點,在情緒的傳遞上去除過多的框架和繁復的要求,讓歌手也可以在自己的音樂空間中盡展自己的風格和個性,嗓音可以是沙啞的、喊叫的,也可以是空靈飄渺的。要學習通俗唱法的多變和個性使然,在技巧中注入個人的理解和感情,並不斷加以變化,追求一種獨樹一幟、標新立異的聲音效果和聲音品位,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感情,沖擊人們的心靈。可以將民歌原封不動地拿過來,用各異的嗓音或各異的節奏把它重新演繹一下;也可以採用民間歌曲的曲調重新創作民族風格的歌曲,如騰格爾根植於蒙古族音樂、文化創作和演唱的一些歌曲,九十年代通俗歌壇 「西北風」中根據西北民歌創作的《黃土高坡》、《酒神曲》、《信天游》等等。又比如經過改編的哈薩克民歌《瑪依拉》、維吾爾族民歌《阿拉木罕》和王洛賓在青海編曲的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等,都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這種創作和改編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受到了人們的歡迎,延續了民歌的命脈,使民歌得以發揚光大。
5、推動民樂創新的現實性
中國民樂處於劣勢,其本身的陳舊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多少年來,它日漸形成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喪失了新穎和變化。20年前,國外的搖滾音樂在剛剛進入我國時,大多數人聽後的反映是那麼反感和不舒服,認為那是一種不堪入耳的噪音,可因為有一批執著的搖滾宣傳者和追隨者,這種西進的、另類的音樂居然也紮下了根基。相反,代表我們民族之魂的民族音樂,卻日漸勢微。這一此消彼長,就是新興藝術形式的活力對傳統藝術形式的保守產生的優勢。反觀美國,近百年來鄉村音樂、黑人音樂、藍調音樂、靈歌音樂等一種又一種從各類民族文化中挖掘、發展、創造出來的嶄新音樂形式不斷領導著世界音樂的方向。對傳統的創新從大洋彼岸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獲得成功。他們用自己的實踐,為我們找到了保護民族文化的最好方式。發展和創新中國的民族音樂,不僅要意識到原始民歌和地方鄉土音樂風格是我們進行音樂創作的營養源泉,而且要把民樂這種特定的音樂體系,放到它所根植的文化中去加以研究和進一步地認識。更多的時候還需要與語言學、民俗學、心理學甚至經學、佛學、宗教學等傳統文化的研究進行穿插。不斷從中國濃厚的傳統文化中汲取寶貴的文化財富和創作靈感,不斷創造新的藝術手段,創造新的民樂形式,提高人們對民樂的興趣,調動國人對民樂的自豪,加深社會對民樂的認同。
通過對「超級女聲」與中國民樂PK的反思,我們清醒的發現,中國民族音樂未來發展的根本方向就在於「回歸大眾」。當民樂真正從研究的課題,學院的高牆里回歸到大眾的生活中,那麼也就實現了它向民族和世界的回歸,也就重新找回了它形成、發展和輝煌的原始動力。我們相信,通過努力,中國的民族音樂終會有枝繁葉茂的一天,終會重新喚回大眾對民樂的關注和熱愛。
❻ 描寫古代女子服飾的句子要長一點的
一、明代文人對於女子服飾的審美趣味
在明代,「文人趣味」已經滲透到「女子服飾」這一生活層面之中,文人們心目中有其理想形象,並經常在詩文中加以描繪與議論。
服裝配色強調淡雅,不喜濃艷色彩,這是第一個表現。
將「紅裝」作為女子的代稱是自古有之並沿用至今的習慣,從古至今,這類例證簡直數不勝數。僅有唐一代的詩歌中,就可見「開箱驗取石榴裙」的武媚娘(武則天《如意娘》 )、「一枝紅艷露凝香」的楊貴妃(李白《清平調》 )、「紫袖紅弦月明中」的撫琴者(白居易《夜箏》 )、「紅綃帶緩綠鬟低」的閨婦(白居易《閨婦》 )、「血色羅裙翻酒污」的歌女(白居易《琵琶行》 )等等,連狐狸精變為美女媚惑人,都是「頭變雲鬟面變妝,大尾曳作長紅裳」(白居易《古冢狐》 ),在詩歌中,這些身份各異女子的共同之處大約有兩點,一是美麗,再就是均身著鮮艷的紅色(或相近顏色)的衣裙。另外,諸如《步輦圖》、《簪花仕女圖》、《永泰公主墓壁畫》、《阿斯塔那壁畫》等當時寫實的繪畫和出土的實物資料中也證實了這一點,當時的女裝確實以鮮艷的色彩為主流,除了紅色,還有「染作江南春水色」的衣料(白居易《繚綾》 ),「天寒翠袖薄」的佳人(杜甫《佳人》 )等等, 像「麻衣如雪一枝梅」(武元衡《贈道者》 )的形象並非沒有,但比較少見,而且這首點名是寫女道士的詩歌最後還以「若到越溪逢越女,紅蓮池裡白蓮開」來突出主角的美,也從反面說明了當時紅裝的流行。
明代文人的審美趣味較之唐人風貌有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之一就在於對服飾色調的偏好有所改變。如李漁《閑情偶寄》中的表述:「予嘗讀舊詩,見『飄揚血色裙拖地』、『紅裙妒殺石榴花』等句,頗笑前人之笨。若果若是,則亦艷妝村婦而已矣,烏足動雅人韻士之心哉?」
李漁生於晚明而主要活動於清代,博學廣識卻與仕途無緣,入清後更是絕意於做官,專心從事文化活動,很多思想觀點依然與明代文人一致。《閑情偶寄》中重視女子服飾色彩的素淡,如「青之為色,其妙多端,不能悉數」 、「吳門新式,又有所謂月華裙者,一襇之中,五色俱備,猶皎月之現光華也,余獨怪而不取,人工物料,十倍常裙,暴殄天物,不待言矣,而又不甚美觀」 、「蓋下體之服,宜淡不宜濃,宜純不宜雜」 ,連用作首飾的花朵,都是「白為上,黃次之,淡紅次之,最忌大紅,尤忌木紅」 、「玫瑰,花之最香者也,而色太艷,只宜壓在髻下,暗受其香」 ……在唐寅的《秋風紈扇圖》、《李端端圖》、陳洪綬《仕女圖》等明代藝術作品中,也能屢屢發現文人的同聲響應;再如前文之「春服宜倩,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艷;見客宜庄服,遠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對雪宜麗服」雲雲,除了冬裝,無不強調「淡雅」、「端莊」等特點,而與之相應的色彩只能是素色,而且「艷」、「麗」色調的服裝僅限於整體環境偏於黯淡的冬天,「天人合一」的境界其實是比春夏時的風貌更加素凈,作者的審美理想由此可見一斑。
服裝款式講究程式化,突出女性「貞靜」的韻味,這是表現之二。
如前文所引,女服要講究「寬衣闊帶,大袖廣襟」、「儒者氣象」、「詞人韻士婦式」,李漁在《閑情偶寄》中,對女式服裝的論述可以以三點總結,大抵與此異曲同工:一是衣服的裁剪要有整體感,衣縫越少越好,像用成千上萬片碎片拼合而成的「水田衣」應該摒棄 ;二是色彩要統一,尤其是保護衣領的雲肩,務必與衣服一色,「若衣色極深,而雲肩極淺,或衣色極淺,而雲肩極深,則是身首判然……此最不相宜之事也」,又因為「此物在肩,不能時時服貼,稍遇風飄,則夾里向外」,所以「雲肩之色,不惟與衣相同,更須里外合一」 ;三是裙幅應當多褶,因「褶多則湘紋易動,無風亦似飄搖」 。總之,要求「婦人之衣,不貴精而貴潔,不貴麗而貴雅,不貴與家相稱,而貴與貌相宜」 ,其審美效果也以「儒雅」為特色。
若將其與唐代服裝形制比較,相差就更為明顯,像唐人那種坦然接受既有「廣裁衫袖長制裙」又有「回鶻衣裝回鶻馬」的心態,在明代是絕對找不到的;而贊美女性矯健利索,欣賞「傾城最在著戎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小頭鞋履窄衣裳」 等的唐人風情,則更是從來沒有明代文人筆下出現過,倒是對「娘子軍」等的不以為然時可見到 。
首飾、鞋襪等也是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女性的裝扮還少不了化妝,明代文人對此的審美理想依然是雅緻意境為貴。
仍以唐代為對照,唐詩中,「虹裳霞帔步搖冠,鈿瓔累累佩珊珊」 、「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 、「綉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 「頭上何所有,翠微蓋葉垂鬢唇。背後何所見,珠壓腰 穩稱身」 ……都是以首飾、華麗的裝飾等突出美女的姿容;面容化妝也多種多樣,有「春日凝妝上翠樓」 、「雲鬢花顏金步搖」 的濃妝,也有「卻嫌脂粉污顏色,淡掃蛾眉朝至尊」 的淡抹,甚至還有「時世流行無遠近,腮不施朱面無粉。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妍媸黑白失本態,妝成盡似含悲啼。圓鬟無鬢椎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 的「時世妝」出現,真令「後現代」扮「酷」的「新新人類」都要自嘆弗如。而時至明代,則轉而推崇「一珠一翠,一金一玉」、「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 等,如果女子佩戴了較多首飾,不是被評價為「簪釵行列,倒插滿頭,何異賣花草標」,就是「但見金而不見人……是以人飾珠翠金玉,非以珠翠金玉飾人也」 ;化妝則務求「微施粉澤,略染猩紅」 ,否則,過分裝飾,如「丹鉛其面,粉藻其姿」 , 或者不講究化妝方法,例如染唇,應「一點即成,始類櫻桃之體,若陸續增添,二三其手,即有長短寬窄之痕,是為成串櫻桃,非一粒也」 則均為不雅。
值得注意的是,明文人對戴珠頂翠的否定並不是因為經濟拮據,李漁就曾說過,「(簪珥)不可不求精善」 、「富之家,無妨多設金玉犀貝之屬,各存其制,屢變其形,或數日一更,或一日一更,皆未嘗不可」 ,至於妝容應該是何種模樣,更是單純的審美問題。可見在其時文人心目中,女子最美的妝飾效果就如淡墨寫意畫一般,重淡雅忌繁瑣。
唐代女性以豐滿、健壯為美,保持天足,而大約從五代、宋以後,興起纏足之風,在明代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社會風氣,文人筆下不時能見到對「三寸金蓮」的描繪與贊美,鞋襪也以烘托、裝飾、強調小腳為目的。如「鞋用高底,使小者愈小,瘦者越瘦,可謂制之盡美又盡善者矣」 等論調,與「婦人之體,宜窄不宜寬」、「婦人之腰,宜細不宜粗」 等審美理想相統一。
❼ 旗袍的類型及特點
按場合分類旗袍
一、日常穿著 二、婚嫁喜鋪 三、宴會禮服
按工藝分類旗袍
一、手工定做 二、成衣旗袍 三、手繪旗袍 四、綉花旗袍
按季節分類旗袍
一、春季旗袍 二、夏季旗袍 三、秋季旗袍 四、冬季旗袍
按款式分類旗袍
一、長旗袍 二、短旗袍 三、夾旗袍 四、單旗袍
按面料分類旗袍
一、真絲旗袍 二、棉麻旗袍 三、織錦緞旗袍 四、絲絨旗袍 五、泰絲旗袍 六、蕾絲旗袍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❽ 彈《訴-讀琵琶行有感》穿什麼衣服好
你男的女的?建議古裝(不管男女都古裝),最好你弄個假頭發,在頭上有個包的那種,衣服淺綠色,很淺很淺的綠色,或者是白色.(這是男)。
女:長發(假發也行),衣服白色(拖地的那種),衣服上在配點裝飾.
❾ 旗袍有什麼樣的款式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❿ 「司馬青衫」出自哪裡它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
「司馬青衫」出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表達了孤獨寂寞的情感。
選段: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
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譯文:
被我的話所感動她站立了好久;回身坐下再轉緊琴弦撥出急聲。
凄凄切切不再像剛才那種聲音;在座的人重聽都掩面哭泣不停。
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濕透青衫衣襟!
(10)藍色旗袍琵琶行擴展閱讀:
詩的主旨在於借琵琶女悲慘身世的自述和天涯淪落的哀嘆,抒發自己被貶失意的悲憤心情。詩人著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典型形象。通過描寫琵琶女的彈奏來揭示她復雜的內心世界,將自身與琵琶女的感情相溝通。
詩中用比喻、渲染等手法,繪聲繪色地表現了千變萬化的音樂形象,成為古代詩歌中描寫音樂的絕唱。因其與《長恨歌》同為長篇敘事詩,藝術上俱臻妙境,因而歷來被相提並論,視若姊妹篇。如今江西九江市有古琵琶亭,為後世的紀念性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