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琵琶屬於什麼樂器
琵琶是彈撥樂器。琵琶有琴弦,彈撥會發出聲響。
② 琵琶是指什麼
彈撥樂器。最初以彈奏的基本手法而名批把(右手向前彈出為批,向後彈進為把),故早期將抱在懷中用此種彈奏方法的樂器都稱為琵琶。現在的琵琶最早由印度傳入中國,隋唐時代成為歌舞音樂的重要樂器,並因頸部向後彎曲而稱曲頸琵琶,以區分當時直柄圓形的漢琵琶(後稱阮咸)。唐宋以來得以不斷改進,形成音箱呈半梨形、蒙薄桐木板、四弦、琴桿與琴面設4相9~13品的琵琶,後姿勢由橫抱改為豎抱,品相又增加,並棄撥子直接用手指彈奏,極大地提高了琵琶的表現力。現在的琵琶有6相25品,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可任意轉調。尼龍纏綱絲弦替代過去的絲弦,使其音量增大。四條弦由低到高分別稱纏弦、老弦、中弦、子弦,定音為Adea,音域達四個半八度,音色清脆堅實。琵琶演奏手法多樣,技法復雜,表現力豐富,曲目上就有氣勢雄偉的武曲和優雅細膩的文曲之分,是重要的獨奏樂器,也用於器樂合奏、重奏及歌曲、戲曲、曲藝與歌舞的伴奏。
③ 與琵琶在演奏上屬於同一類的是
琵琶屬於中國民族彈撥類樂器.我國的彈撥類樂器可以分為一下三種
(1)有品彈撥樂器,有月琴、柳琴、阮和琵琶。形狀上月琴和阮相似,琴身是圓形,柳琴和琵琶相似,琴身是梨形。音域和音色上,月琴和柳琴相似,都是高音樂器,體積小,阮和琵琶相似,都是中音樂器,體積稍大。
(2) 無品彈撥樂器,指的是小三弦和大三弦。
(3) 台式彈撥樂器,指的是古箏和揚琴(揚琴事實上屬於西洋樂器),古箏用手指彈奏,揚琴用琴錘擊奏,中國的揚琴使用竹製的琴錘,這是中國揚琴區別於西洋洋琴的最大特點。
所以,俠義的與琵琶屬於同一類的就是第一點所提的樂器,而廣義的就是以上三點.
④ 與琵琶在演奏方式上屬於同一類的是什麼
我覺得不應該是古箏,因為古箏是向手心裡彈,而琵琶是向手外發力,是根
本相反的。
琵琶彈奏方式的同類應該是阮、柳琴一類豎抱的彈撥樂器。但是阮和柳琴大
部分時候都都要用撥片。而琵琶多用獨立的手指演奏。
你上面說的4選1的答案,如果一定要選,就只能選古箏了,太
勉強,但還算同屬於彈撥。鑼是打擊樂器,另兩種是吹奏樂器。
⑤ 琵琶是什麼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已經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中國秦朝出現。「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比」指「琴弦等列」。「巴」指這種樂器總是附著在演奏者身上,和琴瑟不接觸人體相異。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里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具體看看這里:http://ke..com/view/9360.html?wtp=tt
⑥ 琵琶"屬於什麼樂器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⑦ 與「琵琶」在演奏上屬於同一類型的樂器是什麼
從樂器使用形式上說,柳琴與琵琶最相似。
柳琴的演奏技法與琵琶類似。有的地方,柳琴的演奏方法和阮一樣;從彈撥的演奏方式說,柳琴、古箏、阮。
柳琴
1、右手持撥片與用力的方法:右手呈半握拳自然狀態,拇指自然狀態下的小關節微凸、用第一關節指肚正面於食指第一關節正側面捏住撥片,切忌拇指凹陷,撥片觸弦(經過弦)的一剎那的力點主要是靠拇指與食指捏撥片的合力采控制的。要掌握臂力、腕力、指力的協調統一,松緊有度。不同的技巧用力的主要部位不盡相同,但最後的力點都要通到撥片上。手腕一定要放鬆、靈活並富有彈性。
2、左手按弦與用力的方法:左手呈半握拳自然狀態,要掌握手指大關節發力的原則,體會握拳的感覺,按弦的指力要恰到好處,重點掌握四個手指獨立用力的方法,重視加強指力與靈活性及四指均衡力度的基本功訓練。
除上述兩點以外,還有一點需要引起重視的就是持琴姿勢,可以說掌握良好的演奏方法的前提條件就是必須要有正確的持琴姿勢。因為持琴姿勢直接影響到全身各演奏運動器官的發力是否通暢,動作是否協調,姿勢是否自然大方,更影響到演奏方法的掌握以及演奏技巧的發揮。沒有一個符合力學原理和有利於發揮生理機能的正確演奏姿勢,是絕對不可能高質量的完成各種演奏動作的。
柳琴持琴姿勢的要點:首先要掌握自然、放鬆,穩定、大方、協調、美觀的原則。使雙手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生理機能,高質量地完成各種演奏技術動作。第二要掌握好支架的支撐力點、平衡點。琴的重力要集中在支架上,即琴的傾斜度不宜太大(不用左手琴也基本上能立穩),用左手拇指輕扶於琴頸上,以可以自如的上下移動換把為准則。
古箏,傳統的常用演奏手法採用右手大、食、中、無名四指撥弦,演奏出旋律、掌握節奏,左手演奏法還有在箏柱左側順應弦的張力、控制弦音的變化,以調整音高,完善旋律。箏的指法頗多,右手有勾、托、劈、挑、抹、剔、打、搖、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顫等。 古箏的傳統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
阮的演奏技巧,原來比較簡單。隨著樂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到豐富。阮多用撥片彈奏。我國許多音樂學院先後開設了阮的專業本科,大阮和中阮的獨奏曲也相繼涌現。經過演奏者的繼承、實踐、移植和創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彈、挑、勾、抹、扣、劃、輪、拂、分、搖、掃、滾等30多種,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帶、滑、推、拉、吟、紋等10多種,顯著提高了阮的藝術表現力。
琵琶;
常用的定弦法, 是把四條弦由纏弦至子弦固定為A、d、e、a(5 1 2 5 )四個音。即D調。六相二十五品琵琶音域從A到e"'。琵琶上的音位(相與品), 現都按照平均律依半音順次排列,一般安裝有六相二十五品。 在個別獨奏琵琶上出有安裝有六相三十品的,在定弦作「Adea 」裝置有六相二十五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從A到e"';裝置有六相三十品的琵琶上,它的音域是從A 到a"'。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
⑧ "琵琶"屬於什麼樂器
Pí pá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趨於統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琵琶的歷史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並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後挑進稱做把;根據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鞀發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製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於北朝,並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雲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到了公元五、六世紀隨著中國與西域民族商業和文化交流的加強, 從中亞地區傳入一種曲項琵琶, 當時稱作 "胡琵琶"。 其形狀為曲頸,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國家常見的烏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爾巴特琴(Barbat)。橫抱琵琶用撥子演奏。 現代的琵琶就是由這種曲項琵琶演變發展而來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紀)琵琶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峰。當時上至宮廷樂隊, 下至民間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隨成為當時非常盛行的樂器, 而且在樂隊處於領奏地位。這種盛況在我國古代詩詞中有大量的記載。例如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詩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對琵琶演奏及其音響效果這樣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到了唐代後期琵琶從演奏技法到製作構造上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橫抱演奏變為豎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撥子演奏。琵琶構造方面最明顯的改變是由四個音位增至十六個(即四相十二品)。同時它的頸部加寬,下部共鳴箱由寬變窄, 便於左手按下部音位。由於以上這倆項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據統計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種。歸納起來,右手指法分兩個系統: 一、輪指系統,二、彈挑系統。左手指法也分兩個系統:一、按指系統, 二、推拉系統。 到了公元十五世紀左右,琵琶已擁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兒高》《思春》和《昭君怨》 為代表的文曲。所謂武曲,其特點是以寫實和運用右手技法為主; 所謂文曲,其特點是以抒情和運用左手技法為主。這些樂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音樂的瑰寶、琵琶藝術的珍品。 琵琶傳統上是五聲音階。 到了民國時期,已開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碼,目前標準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現力和適應力大大加強,不僅可以演奏傳統樂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現代作品,並且有利於與交響樂隊合作。 為後來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紀中後期,琵琶藝術又有了新的發展,在琵琶製作方面,原來用的絲質弦改成了尼龍鋼絲弦,有的甚至採用銀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鳴。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運用使琵琶的表現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現出一大批融傳統音樂和現代作曲理論為一體的優秀的獨奏作品, 而且還出現了與各種樂器的重奏以及與小樂隊和交響樂隊的琵琶協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紀琵琶不僅在中國呈現出回復盛唐時期的景象,而且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音樂愛好者的關注。不少傳統樂曲和當代作品受到中外聽眾喜愛。可以說,琵琶已開始走向國際樂壇 。 彈弦樂器。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批把後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後彎曲,為區別於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並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後逕稱琵琶。 至現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製作,腹內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製,內側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台)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製,是音位的標志。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於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協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⑨ 琵琶阮屬於哪種樂器
屬於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遠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就已有「琴」、「瑟」等樂器,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築、箏、秦代的弦豉、漢代的箜篌、阮、隋唐的琵琶、元代的三弦、明代的楊琴等等。
琵琶
撥弦類弦鳴樂器。南北朝時由印度經龜茲傳入內地。木製。音箱呈半梨形,張四弦,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於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音。
阮
阮:音箱圓形,十二個音柱,四弦,用假指甲或撥片彈,可用於獨奏、重奏和歌舞伴奏或參加民族樂隊演奏,有豐富的藝術表現力。
漢時,有眾多的馬上樂器傳入我國,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 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昆彌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築、卧箜篌等創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
⑩ 古代琵琶屬於哪類樂器
不管是古代的琵琶還是現代的琵琶,都屬於彈撥樂器。
中國的民族樂器可以分為彈撥、拉弦、打擊、吹管樂器四種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