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旗袍 求關於旗袍的各種介紹~ 要求內容豐富,言簡意賅 不要長篇大論,點到為止~
旗袍簡介
旗袍(qipao,cheongsam)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在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
現在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傳統旗袍的裁製一直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身穿傳統旗袍的宮廷人士
[編輯本段]
旗袍起源
現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紀初盛行內穿喇叭型寬大袖子的短襖,外套前後擺及地的無袖長馬甲。此後旗袍在邊、袖、襟、領等處作了一些改動,增加了裝飾,出現繁復的變化。但仍保持舊式旗袍馬甲的平直寬大風格,襲用傳統的直線裁製方式,顯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旗袍]
旗袍
二十年代後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長短、寬窄、開衩高低以及袖長袖短、領高領低等方面的改動尺度有所反復。 1929年,受歐美短裙影響,原來長短適中的旗袍開始變短,下擺上縮至膝蓋,袖口變短變小。後來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擺縮至膝蓋以上1寸,袖子採用西式。這一改變遭非議,1931年後旗袍又開始變長,下擺下垂。三十年代中期發展到極點,袍底落地遮住雙腳,稱為「掃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縮短至肘部。以後袖長越來越短,縮至肩下兩寸,1936年後幾乎無袖。
清代旗袍不開衩,旗袍在縮短袖子時也悄悄在左邊開低衩。後來衩越開越高漸漸及膝部高到大腿。由於有人反對,袍衩一度回到膝蓋以下。但輿論壓力一減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後流行大開衩旗袍。
傳統旗袍是上下一條直線,外加高高的硬領。三十年代初期,袍腰開始日積月累地收縮,到一九三四年後,女性身材的曲線終於全部顯露出來。高聳及耳的領子也逐漸變矮,後來有的成了無領旗袍。
滿族旗袍的起源
順治年間(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關,定都北京,繼而統一全國。隨著政權的初步穩固,開始強制實行剃發易服,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血腥殺戮,至此傳統服飾漢服幾乎全被禁止穿戴,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漢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的著裝中。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各類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從字義解,旗袍泛指旗人(無論男女)所穿的長袍,不過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後世的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己不歸為「旗袍」的范疇。從順治、嘉慶年間屢次頒布的禁令中,滿族女子違禁仿效漢族婦女裝束的風氣之盛。至清後期,亦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的。滿漢婦女服飾風格的悄相交融,使雙方服飾的差別日益減小,遂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
清朝後期,旗女所穿的長袍,衣身較為寬博,造型線條平直硬朗,衣長至腳踝。「元寶領」用得十分普遍,領高蓋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綉以各色花紋,領、袖、襟、據都有多重寬闊的滾邊。至咸豐、同治年間,鑲滾達到高峰時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邊鑲滾,以至幾乎難以辨識本來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裝飾之繁瑣,幾至登峰造極的境界,此時的清王朝正為挽救危亡,清廷洋務派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救國方略,派遣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在中國學生最先出現了西式學生的操衣、操帽,洋裝的輸入,提供了評判美的另一種參照系,直接影響社會服飾觀念的變更。日後旗袍演化為融貫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響的改變可說即是由此開始。
民國時期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風暴驟起,推翻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為西式服裝在中國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礙,同時也把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丟在了一邊,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桔。服裝走向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已經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傳統沉重的負擔。舊式的旗女長袍既被摒棄,新式旗袍則在亂世妝扮中開始釀成。
此時的時裝流行中心早已由蘇、揚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婦女尋求解放的重鎮。傳教士、商人、革命黨人競相創辦女學,掀起了一股女權運動浪潮,尋求解放的社會大氣候盪滌著服飾妝扮上的陳規陋習,趨向於簡潔,色調力求淡雅,注重體現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馬甲的形式出現,馬甲長及足背,加在短襖上。後將長馬甲改成有袖的式樣,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雛形。據說得風氣之先的上海女學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當時的女學生作為知識女性的代表,成為社會的理想形象,她們是文明的象徵、時尚的先導,以至社會名流時髦人物都紛紛作女學生裝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頂盛期,這時出現的改良旗袍又在結構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為稱身合體。旗袍雖然脫胎於清旗女長袍,但已不同於舊制,成為兼收並蓄中西服飾特色的近代中國女子的標准服裝。
旗袍源於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屬於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於旗袍是女裝,所以也可以說旗袍源於旗女之袍。清初較為瘦長緊窄小袖素簡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變得寬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後,旗人多棄袍服而著大褂與褲,故20世紀10年著旗袍者極少,20年代才略有回復。鼎革後的旗袍有了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主要發生之地,卻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與民國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旗女之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民國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 旗女之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民國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民國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正是這三點差別,使旗袍發生了質的變化--從傳統的袍服變成可與西方裙服相類比的新品種。袍服是外套,是強調功能(防寒、遮體、表示身份等)的服裝種類,其審美意味是傳統的含蓄。裙服,法語中的robe或英語中的one-piece dress,雖也有著與中國袍服相仿的歷史和強調功能的傳統,但表現女性體態曲線卻也是它悠久的傳統之一;而現代裙裝則加強了這一特點,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現,變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現。現代西方裙裝的所有這些表現女性體態細微變化的表現而言,民國旗袍是無與倫比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大陸穿旗袍的女性急劇減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無遺憾地說:"對身材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實在是一大損失!"
[編輯本段]
旗袍形成過程
民國旗袍這些與西方服飾審美一致的特徵,並非偶然產生。在當時,上海這個中西文化雜處的大都市是最具條件的誕生地。現在我們或許已經難以尋找民國旗袍在上海誕生的確鑿證據,但我們還是可以斷言,海派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如果我們再膽大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假設,現代旗袍,或鋏義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兩字所引發的聯想或意象,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寬大平直;與沁時流行的倒大袖相呼應,旗袍的下擺比較大,整個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狀。但肩、胸乃至腰部,則已呈合身之趨勢。張愛玲說:"初興的旗袍是嚴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風格。"這位以善於觀察和描述時裝的女作家所說的"初興",如果是指20年代,那"嚴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黃金時代,也是近代中國女裝最為光輝燦爛的時期。這時的旗袍造型纖長,與此時歐洲流行的女裝廓形相吻合。此時旗袍已經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個"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別裁派"的說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這些改革的應用雖並不廣泛,但表示了當時人們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須遵循的。旗袍與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別裁派"的一個特點,這使得旗袍進入了國際服裝大家族,可以與多種現代服裝組合,用現在的話來說,它已經"國際化和現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現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構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構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鴻翔公司的後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於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於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成熟已經定型,以後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鍾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為楷模的。當時的上海,是亞洲時尚的中心,是社會名媛的樂園。
定義更為寬泛而事實上基本形卻更加確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變化更多地表現於面料和裝飾的選擇,以及長度和開衩的變化。由於裙擺的位置是女裝流行的重要特徵,擺線是最重要的風格線。在歐洲,30年代女裝的擺線一直很低,而腰線較高。長裙是30年代的特徵,是區分於20年代女裝的標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長。1931年和1932年,由於20年代的影響未除,下擺位置較高。從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長。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擺幾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這表明海派旗袍與國際女裝的流行幾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國趣味(或面料或細節或裝飾上所顯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為多)都可以被稱為旗袍。所以我們可以有無襟、無領或不開衩的旗袍。
[編輯本段]
旗袍穿著特點
特徵
現代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收腰,無袖或短袖等。開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徵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旗袍的京派與海派 京派與海派代表著藝術、文化上的兩種風格。海派風格以吸收西藝為特點,標新且靈活多樣,商業氣息濃厚;京派風格則帶有官派作風,顯得矜持凝練。
藝術家與旗袍
藝術,是通過塑造形象具體地反映社會生活、表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
設計師與旗袍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演變,旗袍的各種基本特徵和組成元素慢慢穩定下來。旗袍成為一種經典女裝。經典相對穩定,而時裝千變萬化。但時裝設計師常從經典的寶庫中尋找靈感,旗袍也是設計師靈感的來源之一。
旗袍是近代興起的中國婦女的傳統時裝,而並非正式的傳統民族服裝。它既有滄桑變幻的往昔,更擁有煥然一新的現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加之可欣賞度比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價值。現代穿旗袍的女性雖然較少,但現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傳統韻味,同時又能體現時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旗袍樣式分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
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
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
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
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
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
琵琶襟旗袍禮服——
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領子
一般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 、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
材質
製作旗袍的有布料,絲綢、錦緞等,目前又有真絲雙縐、絹紡、電力紡、杭羅等真絲織品。
色彩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滿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圖案
現代常見的旗袍圖案為織錦緞,配以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製作
1.裁剪
(1)確定衣料的正反面——把衣料的正面疊在裡面,將粉線畫在反面,淺色衣料勿用過深色的畫粉;
(2)確定衣料的對折線——因旗袍前後中心都沒設縫,所以排料時可以把面料獨邊對折,折夠身肥為止。
(3)確定衣料圖案的方向,使衣片、袖片、領片上的圖案方向一致;
(4)裁剪絲絨面料時,注意使各衣片毛絨倒向一致,以免有色差;
(5)裁剪時,要在輪廓線外加適當的縫份和貼邊。 如裝縫普通拉鏈,止口需1.5cm,隱形拉鏈,止口需1cm,包邊和嵌邊的止口也有所不同。
(6)檢查面料裁片和里料裁片的數量和質量。如一片右底襟(正反有無錯裁)
2.縫制
(1)衣片歸拔
(2)側縫貼牽條
(3)襟邊貼牽條
(4)縫制
[編輯本段]
旗袍旗裝旗服
現在的旗袍,盡管改於滿族婦女的袍子(或稱「旗裝」或稱「旗服」),但旗袍並不是旗裝;二者更不存在你包括我或我包括你的關系。旗袍,是帶有中國特色、體現西式審美、採用西式剪裁的時裝。而旗裝,則是滿族婦女的民族服飾。
為便於區別與理解,以下也對旗裝進行「特色」概述:
特徵: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在
[清末女子]
清末女子
袖口領口有大量盤滾裝飾。
色彩:黃色是皇家獨尊之色,民眾是忌用。旗裝色彩鮮艷復雜,用料等花色品種就多樣,喜用對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盤滾設計:在領口、袖頭和掖襟上加上了幾道鮮艷花邊或彩色牙子。由於旗裝是一種平面服飾,盤滾成為旗裝除面料外的唯一設計空間,因而以多盤滾為美。清末曾時興過「十八鑲」(即鑲十八道花邊)。
圖案:清代旗袍紋樣多以寫生手法為主,龍獅腆麟百獸、鳳凰仙鶴百鳥、梅蘭竹菊百花,以及八寶、八仙、福祿壽喜等都是常用題材。
Ⅱ 選什麼面料的旗袍比較好
旗袍什麼面料最好
絲綢面料最好。
提到旗袍,很多人腦海里第一印象就是絲綢。正是這第一印象,旗袍面料更繞不過它。手感絲絲柔滑飄逸,幽雅珍珠光澤,有面料「皇後」美譽。時至今日,我們又賦予它「健康纖維」、「保健纖維」的美稱。絲綢的保健功能是各種不同材質的面料都無法比擬的、無法替代的。它含有人體所須的18種氨基酸,與人體皮膚所含的氨基酸相差無幾。故又有是我們人類的"第二皮膚"的美稱。
space
旗袍有哪些面料
1、真絲面料的旗袍
真絲是旗袍的主要製作面料之一,具有良好的吸濕性和透氣性,柔軟細膩,光澤溫柔。擁有順滑的手感和良好的垂墜感,絲質的旗袍整體充滿了奢華貴氣,很適合出入正式場合。
2、香雲紗面料的旗袍
香雲紗為原生態傳統面料,以桑蠶絲為原料,屬於比較高端的品種。穿著它做成的旗袍,走動會產生沙沙聲,還具有防水防曬的優點,色澤古樸懷舊,經久耐穿,手感又挺爽柔潤,非常適合有古典韻味的知性女子。
3、絲絨面料的旗袍
絲絨是一種又輕又保暖的面料,手感絲滑,柔韌,親膚,與人體有極好的生物相容性。利用絲絨製作出的旗袍更是旗袍中的經典,最能展現東方女子神韻。絲絨旗袍不但面料看上去比綢緞旗袍溫柔很多,保暖功能也是更勝一籌。粗略可見的肌理和質感顯得厚重,很適合秋季穿著。
4、棉麻面料的旗袍
棉麻面料就是由棉和麻纖維混紡而成的一種面料。做成旗袍,款式既樸素又大方,也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濕性,手感柔軟,質朴,穿著舒適,不同於絲質旗袍的光芒萬丈,更顯韜光養晦,凸顯少女感,也適合日常穿著。
Ⅲ 女性選擇旗袍要講究些什麼
一、旗袍的色彩
年齡大些的,面料顏色稍深些,款式適當寬松一些,以體現莊重華貴;中年女性宜選擇色彩明快、富麗高雅的面料,以體現典雅大方;年輕女性則選絢麗多彩的顏色和活潑俊俏的款式,以體現青春活力。
二、旗袍的款式與尺寸
穿著一定要特別合身,過緊行動不便,而過於寬松又難以顯現女性的形體美。微胖的人不適合穿裙子太短的旗袍,可以選擇旗袍長度是中長款的,一般是在膝蓋以下。
三、旗袍的領口與人的臉型
氣質高雅而脖子較長的女士非常適合穿高領旗袍。脖子較短的女士適合穿無領的。
四、旗袍的面料
盡量不考慮人造絲和純滌面料,因為非常容易起靜電。
五、穿旗袍搭配合適的飾品
著裝的搭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一定要記住,旗袍的飾品搭配千萬不要「喧賓奪主」。項鏈、手鐲、耳環(墜)、胸針、披肩等也要根據旗袍所定,注意整體的「配套、和諧」。
旗袍的樣式及特點: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等。雖然旗袍款式千變萬化,最主要的還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
常見旗袍:
常見的大紅旗袍,色彩絢麗醒目,款式別致,充分展現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著重體現東方女性含蓄優雅的魅力。
現代常見的旗袍織錦緞,圖案為傳統的中國紋飾如雙魚、富貴花、梅花等,還有以中國水墨畫手法描繪的花卉圖案設計的手繪旗袍。
Ⅳ 鞠婧禕顏值真的高,穿改良款旗袍有雙重氣質,看著有多復古
在復古風盛行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女性青睞款式經典、既能體現民族風情又能襯托出溫柔氣質的新中式服裝,說到代表東方特色的衣服,非旗袍莫屬,想要塑造出大家的優雅形象,或者體現自己,黑發黃將軍的氣質,當然離不開中國旗袍的加持,鞠婧禕用新中式復古旗袍搭配公主頭打造溫柔的外型和身材,真是讓人羨慕,和大家想像的不同,現在的旗袍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鞠婧禕選擇了裸妝的復古口紅,優雅的大地色襯托出唇膏的質感,復古少女的形象在紙上栩栩如生,鞠婧禕我非常喜歡泡泡袖款式的衣服,再加上我非常苗條的身材,泡泡袖更顯宮廷的華麗和小公主的可愛,隨著氣溫越來越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輕更薄的衣服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透明的薄紗款式可以打造,美麗浪漫的氣息更能凸顯仙女般的氣質,成為很多溫柔女性的最愛單品,這種面料的大部分感覺非常優雅,建議選擇仙女白或漂亮的淺色,淺米色和淺杏色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擔心泡泡袖會讓肩膀很結實,不妨選擇這樣的小V領設計。
Ⅳ 中國人最經典的就是旗袍,如何搭配才能彰顯東方女性的美
旗袍是最能代表中國東方女性的形象,它是根據女性身材搭配出來的,可以體現優雅的氣質和含蓄的性感,完美體現了東方女性的美麗,再選擇搭配起跑的時候,面料也非常的重要,一定要柔軟貼合肌膚,只要選擇一件適合的旗袍就可以完美的體現出你的美麗。
長度不要過長;日常穿的旗袍長度不宜過長,一般的話及膝的長度是剛剛好的,可以超過膝蓋一點點,但千萬不能太長哦,因為太長的話一是容易給人感覺太莊重了,二是穿著行動起來也很不便。年輕的朋友們甚至可以選擇膝蓋以上長度的旗袍作為日常穿。
圖案花紋不宜太誇張;日常旗袍的話因為要穿著它行走在大街小巷,也會穿旗袍和閨蜜逛街和家人吃飯等等,不宜用龍鳳之類過於大氣的圖案,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心理上的壓迫感和疏離感,過於霸氣和強勢。
Ⅵ 旗袍經典元素有哪些
1、領型:一般領、水滴領、竹葉領、馬蹄領、無領、鳳仙領等等。這可是選擇款式的第一步,設計師會根據您的臉型去建議您選擇什麼款式的領型。
▲
2、袖型:從長袖到半袖,到後來乾脆砍掉袖子,直接裸露出手臂,是旗袍袖型變化的一個過程。也可不完全裸露,裸露的尺寸則用來修飾你的手臂線條。
▲
3、開衩:開衩的長短,與腿部的裸露程度不僅以年齡來區分,同樣也可以詮釋一種開放的性感。同時,開衩放在前襟的傳統款式,會顯得很更為隆重,一般選擇比較莊重的大場合穿著。
▲
4、開襟:包括斜襟、中開襟、半圓開襟等等。
▲
5、擺型:下擺的長短從膝下發展到大腿上幾公分,也是依據年齡來劃分。然而,前短後長、下擺呈現弧線的優美魚尾形擺裙,也會為旗袍增加隆重感。
▲
6、扣子:這可是足夠體現旗袍美感與個性的最好細節,一字扣、鳳尾扣、琵琶扣、蝴蝶扣等,以及一些珠寶製成的扣子都將體現出不同的氣質。將扣子與領型,與花紋的完美搭配都將顯示旗袍的價值以及設計師的個人心思。
Ⅶ 上海灘旗袍為什麼這么經典
因為當時的上海,這座讓人嚮往的國際大都市,又以它的前沿、時尚和多元化詮釋出旗袍別樣的寓意,並由此而風靡全中國。
Ⅷ 長款旗袍配什麼外套最好看
訂閱
「六月的天,孩子的臉。」雖然現在還沒有到六月,不過天氣依舊是任性的說變就變呢。前一天還是艷陽高照,一天之後就能狂風暴雨。這不最近冷空氣就像一個頑皮的孩子,來來回回好似在逗你玩。那面對驟降的溫度,熱愛旗袍的你是否會有些為難,不知道該如何搭配?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什麼外套與旗袍最配吧。
披 肩
在夏天,我們通常會選擇短袖或者是無袖的旗袍,而這時則可以選擇一條和所穿旗袍同色系絲質披肩用來搭配,能讓整體搭配更有層次感,同時還具有防曬功能,防止手臂被曬傷。
若是在空調房裡、或是夏天晝夜溫差較大的地方,以及突然降溫,那麼就可以選擇搭配一條羊毛披肩哦,抵禦冷氣的同時,也能更有氣質。
風 衣
春秋兩季,或是像最近突然降溫,單穿旗袍根據有點冷的時候,風衣絕對是旗袍搭配的好搭檔。一件經典版型的風衣,配上旗袍絕對能讓你氣質提升好幾倍。在充滿生機,綠意盎然的春天,可以搭配顏色比較淡雅的風衣,米白色和淡藍色都是很好的選擇。而如果年紀較小,還可以選擇粉色的風衣哦,是一個充滿活力,生機勃勃的春季搭配呢。
而在秋天,微涼的街頭,瑟瑟的秋風,看著枯葉飄落,一襲旗袍搭配卡其色風衣,就好似電影里的女主角一樣,任裙擺隨風搖曳,感受秋意正濃。tips:關於風衣的長度,盡量要比內搭旗袍長一點哦。如果是長款旗袍,盡量不要選擇短款風衣,不然會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呢。
針織開衫
旗袍和針織開衫可謂天生一對。溫柔的針織開衫,可以搭配大多數旗袍的。精緻的編織紋路,優雅大方,簡潔的流線造型,時尚浪漫,搭配復古旗袍,嫵媚甜美,時尚又復古。在年代戲中,眾多女明星都有針織開衫配旗袍的裝扮。
而與旗袍最配的莫過於白色針織衫了,無論旗袍是何種色調都可以搭配,白色素凈雅緻,帶著南國女子的溫婉氣質,凝眉垂目間,盡顯上世紀四十年代的淑媛風情。
大 衣
冬天天冷,既要風度也要有溫度。穿旗袍能顯露身材展示風韻,不過要抵禦寒冷保暖則可以搭配一襲大衣。可以選擇同樣中國風帶有盤紐、立領等細節的大衣;也可以採用「中西合璧」的方式,搭配雙排扣、蝴蝶結、大翻領等西式時裝化的大衣。
在去年熱播的《偽裝者》中,大姐明鏡就是冬天大衣和旗袍搭配的完美範本,無論是短一點的斗篷式大衣與旗袍,還是長款雙排扣大衣與旗袍,都將旗袍溫婉優雅的氣質展露無遺。搭配TIPS:大衣與旗袍的色彩搭配要平衡,如果大衣顏色比較靚麗,旗袍最好穿素色,並以暗花為主,來平衡亮色大衣顏色的飽和度,反之亦然哦。
Ⅸ 旗袍贊美經典句有哪些
旗袍贊美經典句如下:
1、旗袍是穩妥的女子穿的,舒緩閑適,安然靜謐,穿上顯得又高貴又端莊,分外地吸引人。坐、立、行、走中規中矩,不似張揚,自有一份攝人心魄的氣場。舉手投足間,流露出端然與雅緻,一顰一笑間,自有一份似水的嬌羞。
2、旗袍,有一種恬淡的華麗在其中。那種寧靜與寬容之美,不是任何人都能夠擁有的。它是那麼緊致、細密,用絲綢或者錦緞,裁製成各式各樣的旗袍,再配上小立領,縫上別致、精巧的盤花扣,真是擋也擋不住那洋溢的美麗。即便用最普通的碎花棉布,裁剪得體,那緊束的腰身,流暢的線條,也一樣讓人心馳神往。
3、旗袍還是古典的,它穿過光陰的隧道來至你我身邊,透出古意,那些女子,穿著綢緞或者棉布的旗袍,走在路上,不緊不慢,不疾不徐,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如若再配上一雙高跟鞋,莫不是極致的妙。那些光陰都變得綿密起來,妖嬈地似一個穿著旗袍的女子,讓人動容,讓人珍惜。
4、小城的女子是不穿旗袍的,旗袍那種與生俱來的軟和膩,註定了她只與江南女子投緣。纖弱、柔軟的江南女子,細腰盈盈一握,修長的腿亭亭玉立,穿上淡粉、湖藍或者是月白的旗袍搖曳在青磚小巷裡,如果再撐上一把煙青色的紙傘,分明是戴望舒筆下如丁香般的女子。那份簡靜與清美,是錦上添花的絕色嫣然,空靈得似水中的荷,平仄多姿,楚楚動人。
5、旗袍是安靜的,無論你是多麼活潑的女子,只要穿上旗袍,就會慢慢地靜下來,它給你帶來的滿足與心安,會讓你充滿自信,充滿嫵媚,充滿誘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