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系統錯誤造成的,游戲的文件補丁會修改游戲原有的屬性
2. 求問Live Love里園田海未頭上那兩個是什麼
包子頭,又稱團子頭,是一種發型,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屬性之一。
包子頭是指把頭發盤起來,紮成球形或半球形的頭發團,因為形似中國傳統食品包子(籠包)而得名。包子頭有時為了防止包子散開,或者為了美觀,會罩上球形的布套子。11區的ACG作品中,中國角色是以旗袍、包子頭、中國武術、中國料理等元素出現的。
3. 傳統旗袍與海派旗袍的區別
旗袍發展到今天,已經沒有嚴格的京派和海派區別了。
簡單說兩點--
京派旗袍:傳統派-大家風范。
源於明清服飾文化,特別晚清時期的旗裝改良,具體為旗裝收腰設計,加上漢服的立領,左右兩面開叉,有大的寬邊包邊,講究的是舒適和大家風范。
裁製採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海派旗袍:西化派-貼身。
興於民國上海女學生,吸收了西方的裁剪方法,使旗袍更為貼身更能展示女性的身材,並且為了從外觀上區別於京派旗袍,一律採用窄邊進行包邊。
海派旗袍是民國旗袍的典型,領、袖外採用西式的處理,如用荷葉領、西式翻領、荷時袖等,或用左右開襟的雙襟。
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
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
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徵的舊的理想形角。
京派旗袍與海派旗袍的主要差別有三點:
1. 京派旗袍寬大平直,不顯露形體;
海派旗袍開省收腰,表現體態或女性曲線。
2.京派旗袍內著長褲,在開衩處可見綉花的褲腳;
海派旗袍內著內褲和絲襪,開衩處露腿。
3.京派旗袍面料以厚重織錦或其他提花織物居多,裝飾繁瑣;
海派旗袍面料較輕薄,印花織物增多,裝飾亦較簡約。
4. 旗袍有什麼類型
按旗袍的開襟來看:
旗袍的開襟通常有七種,包括單襟、雙襟、直襟、斜襟、琵琶襟、曲襟以及無襟。
按旗袍的領型來看:
旗袍的領型有很多種,常見的有一下八種樣式:傳統立領、企鵝領、鳳仙領、無領、水滴領、竹葉領 、馬蹄領等。
按旗袍的袖型來看:
大致上可分為無袖、削肩、短袖、七分袖、八分袖、長袖、窄袖小、喇叭袖、大喇叭袖、馬蹄袖等。
5. 旗袍的幕後花絮
●因為主角問題,在拍戲時,王志文和李幼斌經常較真而產生矛盾 。
●該劇服裝設計師董仲民曾認為發表言論稱馬蘇不適合穿旗袍,馬蘇回應由於自身條件肯定有不如意的地方,但在拍攝時劇組人員包括服裝設計師都很滿意,可能只是媒體只把他不滿意的登出來,因而造成了誤會 。
●為了展現關萍露的多才多藝,馬蘇除要苦練交際舞外,更是要背上多首老歌歌詞。該劇尚在拍攝時,馬蘇還經常邁著舞步一邊背台詞,一邊背歌詞的。同時要穿上高跟鞋跳舞對她來說是個挑戰 。
●製片方長城影視傳媒集團為了突出「旗袍」二字,特意聘請服裝設計師,重金縫制了100餘套精美旗袍,連慈禧太後穿過的龍袍也被復原了出來。女一號關萍露在每一集戲中都將換上不同的旗袍出場,場面著實華麗。同時,劇中製片方耗重金復原的「七十六號」魔窟場景 。
●劇中的「76號」魔窟,即汪偽時期的上海極司菲爾路76號(如今的上海萬航渡路435號),汪偽特工總部,全稱為汪偽集團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特務委員會特工總部」,在當時是一個令人談之色變的處所,所以才被稱為「76號魔窟」。編劇海飛稱劇本初創時期,曾收集大量資料,詳細了解「76號魔窟」的細枝末節 。
6. 海派旗袍的介紹
旗袍(qipao,cheongsam)傳統女性服飾之一,在20世紀上半葉由民國時漢族女性參考滿族女性傳統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礎上設計的一種時裝,是一種東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現時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國的女性服飾文化象徵意義。
7. 《旗袍美探》高一清高海是雙胞胎嗎
《旗袍美探》高一清和高海是雙胞胎。
塗森然扮演者高郡海,原名叫做高海,他與高一清是雙胞胎兄弟。其中,高一清是哥哥,高郡海是弟弟,二人是1983年7月14日出生於北京市的,哥哥是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弟弟是中國傳媒大學的畢業生。兄弟倆在2008年和2006年參加節目而開始出道。
人物經歷
雙胞胎哥哥高一清在2008年的《我型我秀》節目上與弟弟獲得20強出道。其個人首部影視作品是《畫皮》,還出演過《陸小鳳與花滿樓》、《花千骨》、《醉玲瓏》等。
雙胞胎弟弟高郡海是2006年參加《快樂成雙》而受到關注。《旗袍美探》並不是兄弟倆第一部共同出演的電視劇,在《花千骨》中,高一清和高郡海也一起出演過。弟弟的影視作品還有《楊貴妃秘史》、《新水滸傳》、《上官婉兒》等。
旗袍馬甲 旗袍:中國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民國旗袍
1840年以後進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襲著清朝本土文化,許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樣的大都會,因華洋雜居,得西文風氣之先,服飾也開始發生潛在的變革。風行於二十世紀20年代的旗袍,是由中國傳統袍服在民國婦女在穿著中吸收西洋服裝式樣不斷改進而定型的。當時無專業服裝研究中心,服裝式樣的變化以千家萬戶,在時代風尚的影響下不斷變化。從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國旗袍風行了20多年,款式幾經變化,如領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長、開衩的高矮,使旗袍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正適合當時的風尚,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為當時的女學生所歡迎,一時不脛而走,全國效仿,幾乎成為20年代後期中國新女性的典型裝扮。值得一提的是,當時作為領導服裝潮流的十里洋場中摩登女郎、交際名媛影劇明星等,在旗袍式樣上的標新立異,也促進了它的發展,其中如交際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創辦的雲裳時裝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幾乎成了中國婦女的標准服裝,民間婦女、學生、工人、達官顯貴的太太,無不穿著。旗袍甚至成了交際場合和外交活動的禮服。後來,旗袍還傳至國外,為他國女子效仿穿著。
9. 海上絲路國際旗袍是做什麼的
海上絲路國際旗袍是做通過海上貿易向國境內運送旗袍的。
一海上絲綢之路
(1)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也稱"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1913年由法國的東方學家沙畹首次提及。海上絲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中國海上絲路分為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條線路,其中主要以南海為中心。南海航線,又稱南海絲綢之路,起點主要是廣州和泉州。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
(3)唐代的「廣州通海夷道」,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朝時鄭和下西洋更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南海絲路從中國經中南半島和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4)東海航線,也叫「東方海上絲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在膠東半島開辟了「循海岸水行」直通遼東半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直至東南亞的黃金通道。唐代,山東半島和江浙沿海的中韓日海上貿易逐漸興起。宋代,寧波成為中韓日海上貿易的主要港口。
10. 求海飛的《旗袍》的高質量TXT
恰似霧里看花的浪漫渺渺
猜不透,道不明
茫茫的霧氣,輕舞飛揚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