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子子啟、次子子衍都很賢明,為什麼帝乙偏偏傳位給幼子帝辛
歷朝歷代的大多數領導者都是使用嫡長子制制度,但是帝乙卻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幼子受德,這是因為國家的大臣認為幼子受德才是王後之子,而長子和次子的母親是死後才被封為了王後的,生前只是一個沒有名分的妾。帝乙的長子和次子都是有才華有能力的人,只可惜他將皇位傳給了幼子,以至於最後國家江山不保。
原因三,帝辛的昏庸無能。
帝辛繼位後,他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以及增加諸侯的進貢量,下令各大諸侯進行大閱兵儀式。這件事情引發了東夷各部的強烈反對並起兵造反,帝辛出兵平評定了該叛亂,打了勝仗。可在這之後,帝辛開始荒於朝政,聽信讒言,過上了荒淫無度的生活。
最後,姬昌的兒子姬發造反,一舉攻破了帝辛的勢力,帝辛心灰意冷之下自焚而亡。
B. 梁以全的次子少飛
(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總教練)
梁少飛任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總教練,河南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段位制辦公室主任、鄭州市體育總會辦公室主
任,第三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男子少林拳冠軍。梁家的一代新人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思路敏捷,視野開闊,敢於創新,面對機遇和挑戰,挑起了大梁,取得了新的成績。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在父子三人的帶領下,沿著正確途徑,自身造血的功能不斷加強,空間不斷擴大,已由單一的學校組建了少林鵝坡教育集團,在新的高度上創造出新的輝煌。
辦學宗旨:注重素質激勵潛能
辦學方針:一切從學生出發 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為了一切的學生
辦學特色:全面培養 逐一雕琢文成武就 獨樹一幟
培養目標:以德育為核心 以志趣為基礎以創新為重點 以成才為目的
校風:團結拼搏 務實創新
校訓:明理 礪志 惜時 成功
學風:刻苦好學 奮發向上嚴肅活潑 礪志成才
教風:教嚴 育慈 動情 知理
警言:文無武則餒 武無文則蠻文武兼修者全才也
河南省登封市少林鵝坡武術專修院始創於1977年,是新中國成立後最早的專業性武術學校之一。創辦人梁以全先生於1995年被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武術名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10月被中共中央組織部
授予「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光榮稱號。2005年5月被中國教育促進會、中國教育文化報聯合授予「首屆中國優秀武術學校校長」光榮稱號。2006年7月被河南省委宣傳部、河南省文聯聯合授予「河南省首批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現任河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九段,國家高級教練,是少林拳派系代表人物。院長梁少宗,1990年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武術系,本科學歷,中國武術八段,少林十八金剛之一。2000年榮獲登封市「十大傑出青年」光榮稱號,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現任登封市人大常委,鄭州市人大代表,鄭州市青聯委員。
學院發展到現在,佔地面積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訓練場地5.6萬平方米,綜合資產達1億元,現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生6500餘名。每年到院習武的外籍留學生達1100餘名。文化課開設幼兒部、小學部、初中部、高中部、中專部及電腦專業,均按國家教育部規定開設課程,同時開設武術套路、影視表演、散打、跆拳道、摔跤等專業。
學校連年來向北京體育大學、成都、天津、武漢、上海、西安等體院以及河南大學、鄭州大學等院校輸送本科生2000多名。為全國各地武警、公安、保安等部門輸送人才3000多名,為少林武術培養了5000多名合格的教練員和裁判員,為社會各界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武術人才。學校連續五年保持梵谷中畢業、年滿十八歲的畢業生安置率達百分之百。連年來,無償支助失學兒童重返課堂達300多名,收養孤兒近百名,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622人。
連年來,學校在國家、省、市各級武術大賽中榮獲獎牌1690枚,其中金牌698枚。榮獲河南省少林拳五連冠,全國武術少林拳大賽少林拳冠軍,第三、六、七屆中國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少林拳冠軍, 2005 年8月,在甘肅省舉行的「第五屆全國武術館校武術比賽」中,勇奪套路、散打兩個團體第一名,9月份,繼取得「第四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套路、散打團體雙第一」後,又勇奪「第五屆全國武術之鄉武術比賽」套路團體第一名!2006年8月30日,在山東濟寧閉幕的第六屆全國武術館校武術比賽中,該院參賽隊員以12金6銀4銅的佳績再次獲得團體總分第一名!2007年7月第三次蟬聯全國武術館校武術比賽套路團體總分第一名!
學校組建少林武術表演團出訪過歐、美、東南亞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2007年8月份、9月份應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的邀請,先後到墨西哥參加「感知中國.墨西哥行」大型文化交流演出,到俄羅斯參加「俄羅斯.中國年」武術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中墨、中俄兩國人民的友誼,還進一步擴大了少林武術文化在海外的影響。同年10月26日,學校組織1200名師生赴澳門參加了第二屆亞洲室內運動會開幕式大型團體操表演,11月10日,又組織800多名師生到廣州參加了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開幕式大型藝術表演《永遠的和諧》中四個篇章的五場演出!中央電視台5套兩次進行了現場直播。
2008年1—8月份,學校先後六次組團出訪紐西蘭、西班牙、奧地利、英國、愛爾蘭、俄羅斯、斯洛伐克和德國。同時,由鄭州歌舞劇院和我院表演團員聯合主演的大型原創舞劇《風中少林》繼在南京人民會堂、北京天橋劇場演出成功後,7月份又赴新加坡進行演出。9月份還將赴澳大利亞、波蘭等國演出。
2008年上半年學校先後組織3000名師生分別赴廣州參加了第4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開幕式大型文藝晚會《盛世和風》的演出、赴洛陽參加了第18屆亞洲跆拳道錦標賽開幕式文藝晚會《聖火之歌》的演出、赴武漢市參加了第三屆中國中部投資貿易博覽會開幕式《潮湧中部》之《神州武魂》篇章的演出、赴鄭州市航海路體育場參加了鄭州市市直機關運動會開幕式《綠城共燦爛》的演出!尤其是7月25日,北京奧運火炬接力河南省鄭州市傳遞活動起跑儀式在河南省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我院200名隊員進行了純正的少林武術表演!
學校於2002年被河南省教育廳批准為武術職業中等專業學校,並經省教育廳、公安廳、外事辦聯合批准為國際武術留學生學校,被國家體育總局批准為「國家青少年武術訓練基地」、「國家青少年武術俱樂部」,被武術界權威雜志《中華武術》評為「全國十大武術名校」,連年被評為「河南省十佳館校」,「武術突出貢獻獎」、「登封市五佳館校」。
2008年,學校投資5000餘萬元建設的全國二十大體育景觀之一的「少林武術文化博覽中心」將正式投入使用。它是我國唯一的國際性的集少林武術科研、展覽、訓練、表演、觀摩、交流、休閑、健身為一體的國家級體育景觀,也無疑為學校提供了更加現代化的訓練、教學、表演場所,必將使該院如虎添翼,在更大的空間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績!
C. 清朝順治帝為什麼要把皇位傳於第三個兒子玄燁,而不是次子福全
清朝順治帝為什麼要把皇位傳於第三個兒子玄燁,而不是次子福全?
首先,因為長子早夭,所以當時的次子福全,無疑成為了順治皇帝的嫡長子,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的慣例,有嫡立嫡,無嫡立長,顯然是次子福全來繼承皇位。但是,就清朝來說,皇位的繼承卻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對於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等皇帝,基本上都不是嫡長子。由此,對於次子福全和三子玄燁,在繼承皇位不需要考慮嫡長子繼承製的慣例。並且,在年齡上,玄燁,也即之後的康熙皇帝雖然年齡不是最大的,但是,其和福全之間的年齡差距並不太,只有一歲左右。
D. 獻文帝拓跋弘的次子元禧為何要謀反
他大哥死了以後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是他並不是特別的聰明,在得到了權利以後,大肆的宣揚而且非常的放縱,最後還是被他的侄子,當時的皇帝調到了非常遠的地方,元禧心裡不服所以才會謀反,最後還是被殺。
E. 昭明太子死後,蕭衍為何不立次子蕭綜,而立三子蕭綱為儲
古代的皇帝雖然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清官難斷家務事,他們也有很多發愁的地方,比如立嗣問題,為了爭奪帝位,皇家兄弟之間明爭暗鬥,爭個你死我活,南梁武帝蕭衍也同樣遇到了此類問題,不同的是,他的兒子各個都不太優秀,所以他們的爭奪之戰也並不激烈。
在眾人看來,在蕭衍的長子昭明太子去世後,蕭衍會立次子蕭綜為儲,因為蕭綜在他的幾個兒子是最出色的,最適合當皇帝,可謂是眾望所歸,但奇怪的是蕭衍並未立蕭綜為儲,反而立了籍籍無名的三子蕭綱為儲,很多人對此感到很疑惑,其實這也沒什麼好疑惑的,只要清楚具體緣由就知道蕭衍這么做的用意了。
蕭衍自己雖在治國方面有小小作為,但他的幾個兒子卻是著實令人失望,我們應該以史為鑒,做父母的,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把孩子的教育問題放在第一位,不然不僅為孩子們操心不斷,也會害了孩子自己。
F. 在古代的大族人家裡,假如長子去世了,長孫和次子誰的權利更大
在古代,如果是普通的老百姓家庭,家裡沒有什麼收入,沒有什麼財產,這樣的話,後代誰的權力最大的問題,是不用特意考慮的,因為考慮了也沒有什麼意義。在這種普通老百姓家庭,講的就是公平。從吃飯到穿衣,兒子們都要一樣。就算是修的房屋,也要修成那種對稱的式樣。左邊有什麼,有幾間房。右邊也要有什麼,有幾間房。將來給兒子們留下的財產才叫做公平。
首先需要看他們是不是嫡出。如果一個是嫡出,一個是庶出。那不用說,肯定是嫡出的獲得繼承權,庶出的沒有這種資格。如果都是嫡出,就比較麻煩了。歷史上在這個問題上,曾鬧出過兩次很大的亂子。比如「靖難之役」和「八王之亂」,就是在應該選擇長孫和次子上,因為大家的認識不一致,最後引發了戰爭。還有一些雖然並沒有引發戰爭,但依然引起了頗多的議論。比如趙光義繼位,而民間普遍同情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這種情況下,就主要是看選擇的人。
如果選擇的人是皇帝,他會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朱元璋就選擇了長孫,沒有選擇「次子」。如果是皇後,那樣的話,她會主要選擇自己兒子。畢竟兒子和自己更親一些。比如杜太後選擇趙匡胤去世後,讓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竇太後也一度想要漢景帝立自己的弟弟為皇位繼承人。總之,最關鍵的因素,還是看人。在皇權社會,誰真正掌控了權力,就由誰說了算。(參考資料:《中國通史》)
G. 全智賢疑婚變,丈夫曾嫌棄她不夠漂亮,直言希望她多化妝,你怎麼看
說到全智賢相信她是大部分年輕人都認識的新一代女神級別的偶像,當年的她憑借一部《我的野蠻女友》走紅之後,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自己的演技提升,這些年來拍戲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每一部都可以說是經典之作,這也讓她獲得了很好的口碑和觀眾緣,再加上她為人低調,很少傳出負面的緋聞,也讓她的形象成為不少男孩子另一半的標准,不過這么優秀的女生可不是隨便可以復制的,而全智賢結婚的消息傳出之後也是傷了不少男粉絲的心呢。
即便是如今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全智賢仍然在自律和事業上不敢懈怠,時刻都要保持最好的狀態,她之前在采訪的時候表示過,曾經有一段時間自己在家裡過的比較懶散,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丈夫對自己的狀態有諸多吐槽,甚至還曾經提醒過她:難道不覺得該化點妝了嗎?看來男人們也是希望自己的老婆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光鮮亮麗,尤其是全智賢這樣的女神級別的女星。
不過,咱們的女神可從來沒放棄過自己,據說她已經開始接了新戲,大概不久之後大家就可以再次看到活躍在熒幕的全智賢了吧,你們期待嗎?
H. 如果你是李淵,怎麼處理太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之間的矛盾
既然是假設歷史,那不妨就大膽說說自己的想法,一家之言,供大家笑談。
如果我是李淵,想要最大程度的緩和兄弟之間的矛盾,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堅定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壓制李世民對權力的慾望,尤其是不能給他任何僭越的希望!
也許李淵確實很疼愛這兩個兒子,想一碗水端平,不想委屈了任何一個,可是生在帝王之家,兄弟情誼在權力面前是很蒼白的,隋朝楊廣弒兄的前車之鑒尚未遠去,難道李淵不懂嗎?我想李淵肯定懂的,只是李淵太天真了,他越是想避免前朝兄弟相殘的慘劇,慘劇的發生就離他越近,如果他當年能堅決一點,削弱李世民的權力,鞏固李建成太子的地位,那麼也許會避免「玄武門之變」,畢竟太子是國家的儲君,皇帝維護太子的地位本就無可厚非!
不過幸運的是,李世民是一個好皇帝,大唐在他的治理下開始走上繁榮強盛的道路,這也是百姓和社稷之福。
I. 中國復姓怎麼化成單姓
中國復姓化成單姓有以下原因:
一、為了躲避追殺復姓化成單姓
例如上官姓氏源自河南,因為戰爭和自然災害,祖宗的遷徙到了陝西,並在陝西的甘肅形成名門望族。上官復姓特別是在漢朝時出的名人最多,這其中就有大將軍上官桀。
此人深得漢武帝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與霍光同為輔政大臣。後來因為與霍光爭奪權力,以失敗告終,最後被滿門抄斬。當然野火燒不盡,還是有一些上官氏族人逃了出來,為了躲避霍光的追殺,從此改姓為「官」。
二、時代演變簡化姓氏
越王無疆的小兒子是歐陽氏的祖先,因為他的封地在烏程歐余上的南面,此山被後人簡稱為「歐山」,而南面為「陽」,他的子孫後代便以「歐陽」為姓。
因為時代的演變,慢慢的簡化為「歐」姓和「陽」姓,之後又有「歐」姓子弟把姓氏改為「區」姓。可以說這三個姓氏和「歐陽」姓氏的祖宗是同一個人,也就是無疆之子。
(9)次子個人化外套擴展閱讀
中國姓氏的起源:
中國姓氏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所謂「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規則。關於圖騰,學界有3種觀點:圖騰名稱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名稱;圖騰是群體的祖先,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圖騰是群體的保護神。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
J. 翻譯:《宋史.劉怒傳》
譯文:
劉恕,字道原,筠州人。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書看過一遍就能背下來。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向別人借了《漢》《唐書》,過了一個月就都歸還了。他去拜謁宰相晏殊,拿史書上的事向他請教,反復追問,連晏殊也不能回答出來。
劉恕在鉅鹿時,晏殊把他召到府上,以隆重的禮儀來對待他,讓他講解《春秋》,晏殊親自率領屬下官員去聽。還不到二十歲,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報上姓名,應詔的只有幾十名,劉恕用《春秋》《禮記》對答,先列述注文,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
最後發表自己的見解,所提一共二十問,劉恕對答都很正確,主考官大為驚異,選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於是賜進士第。調任鉅鹿主簿、和川縣令,揭露檢舉壞人和隱藏的壞事。
當時那些自以為很有本事的官吏都自覺不如劉恕。劉恕為人很重情義,答應辦的事一定馬上去辦。郡守犯了罪被彈劾,下屬官吏都被牽連關進牢獄,只有劉恕體恤他們的妻子兒女,就像對待自己的骨肉,又當面數落轉運使援用法律條文苛細嚴峻,有刻毒誣陷之嫌。
劉恕十分愛好史學,從太史公司馬遷所記始,到周顯德末年,紀傳以及紀傳之外的私記雜說,沒有不讀的,上下數千年間,無論大事小事,都了如指掌。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英宗讓他自己挑選館閣英才共同編寫。
司馬光回答說:「館閣文學之士確實很多,至於專門精通史學的,我所知道的,只有劉恕罷了。」當即徵召劉恕為官署的僚屬,遇到有史事紛繁雜亂難以整理的,就把它們委託給劉恕。劉恕對於魏、晉以後的事,考證差錯,最為精當詳盡。
王安石與劉恕有老交情,想要引薦他到三司條例司任職。劉恕以不熟悉錢糧為借口推辭,趁機對王安石說:天子正託付您主持大政,應該張揚堯、舜之道來輔佐明主,不應把利益放在前面。劉恕當面指責他的過失,王安石大怒,臉色變得如鐵,劉恕卻沒有絲毫屈從。
有時候在眾人廣座中,直言他的過失毫不迴避,王安石於是和他絕交。當王安石主持事務,輕而易舉地就招禍。高談闊論的人,開始意見不同而後最終附和他,當面贊譽而背後詆毀他,口是心非的都像這樣。劉恕奮厲不顧,直接指責其事,得失沒有什麼隱諱的。
司馬光出京掌管永興軍,劉恕也因為父母年老,請求監管南康軍酒來侍奉父母,朝廷答應到詔他在官任上修書。司馬光任西京御史台通判,劉恕請求拜見司馬光,司馬光留他數月才讓他回來。在路上得風攣疾,右手足廢,然而像以前一樣苦學,有時間,就修書,病急才停止。
官至秘書丞,去世,年四十七。死後七年,《通鑒》寫成,追錄他的功勞,授其子劉羲仲為郊社齋郎。
原文:
劉恕字道原,筠州人。恕少穎悟,書過目即成誦。年十三欲應制科,從人假《漢》《唐書》,閱月皆歸之。謁丞相晏殊,問以事,反覆詰難,殊不能對。恕在鉅鹿時,召至府,重禮之,使講《春秋》,殊親帥官屬往聽。
未冠,舉進士,時有詔,能講經義者別奏名,應詔者才數十人,恕以《春秋》《禮記》對,先列註疏,次引先儒異說,末乃斷以己意,凡二十問,所對皆然,主司異之,擢為第一。
他文亦入高等,而廷試不中格,更下國子試講經,復第一,遂賜第。調鉅鹿主簿、和川令,發強擿伏,一時能吏自以為不及。恕為人重意義,急然諾。郡守得罪被劾,屬吏皆連坐下獄,恕獨恤其妻子,如己骨肉,又面數轉運史深文峻詆。
篤好史學,自太史公所記,下至周顯德末,紀傳之外至私記雜說,無所不覽,上下數千載間,鉅微之事,如指諸掌。司馬光編次《資治通鑒》,英宗命自擇館閣英才共修之。光對曰:「館閣文學之士誠多,至於專精史學,臣得而知者,唯劉恕耳。」
即召為局僚,遇史事紛錯難治者,輒以諉恕。恕於魏、晉以後事,考證差繆,最為精詳。王安石與之有舊,欲引置三司條例。恕以不習金谷為辭,因言天子方屬公大政,宜恢張堯、舜之道以佐明主,不應以利為先。面刺其過,安石怒,變色如鐵,恕不少屈。
或稠人廣坐抗言其失無所避遂與之絕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禍福高論之士始異而終附之面譽而背毀之口順而心非之者皆是也恕奮厲不顧,直指其事,得失無所隱。光出知永興軍,恕亦以親老,求監南康軍酒以就養,許即官修書。
光判西京御史台,恕請詣光,留數月而歸。道得風攣疾,右手足廢,然苦學如故,少間,輒修書,病亟乃止。官至秘書丞,卒,年四十七。死後七年,《通鑒》成,追錄其勞,官其子羲仲為郊社齋郎。
(10)次子個人化外套擴展閱讀:
劉恕字道原,筠州(即今江西高安)人。生於宋仁宗明道元年,卒於神宗元豐元年,年47歲。《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其父劉渙,精研史學。劉恕亦以史學擅名。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句以對,一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一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
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於《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註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
最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一。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一,一時名動望洋興京師。
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後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
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一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於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後世法」。
因此,一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並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後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
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一毫也不妄取於人,與「不持一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禦寒的衣物。
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一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劉恕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史學,獻給了《資治通鑒》。熙寧三年(1070年)冬,司馬光出守京兆,第二年改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一直退居洛陽,仍以書局自隨。已告歸南康的劉恕遙隸局中。為了與司馬光面商修書事宜,於熙寧九年(1076年)不遠千里,風塵僕僕前往洛陽。
在南歸途中,劉恕不幸遭母喪,悲痛欲絕,兼之一路風寒,不久就得了風攣疾,右手足偏癱。可病魔並不能奪去他著作史書的堅強意志。雖卧病在床,仍然「苦學如故,少閑,輒修書,病亟乃止。」除負責所編的《通鑒》長編未完稿外,原計劃撰寫的《通鑒後記》也沒完成,便齎志而歿了。
對於他的死,司馬光感到非常痛惜,在為劉恕《通鑒外紀》定的序中,他嘆道「嗟乎!以道原之耿介,其不容於人、齟齬以沒固宜,天何為復病而夭之耶?此益使痛惋惝恍而不能忘者也。」劉恕還非常好學愛書。
他自己雖藏書不少,「百楹書萬卷」,但猶嫌不足,往往求書不遠數百里,親自去抄、讀。毫州(今安徽亳縣)知州宋次道家有不少藏書,劉恕便親自繞道到毫州借閱。宋次道每天設饌款待,以盡主人之誼,他卻辭謝說:「此非吾所為而來也,殊廢吾事。」
是把自己關在藏書閣里,「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為之翳。」平時在家讀書也總是廢寢忘食。「家人呼之食,到羹冷而不顧;夜則卧思古今,或不寐達旦。「到病情惡化的時候,還在借別人的書來參校自己所著之書的是非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