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旗袍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改良旗袍平肩翹臀,凹凸有致,充分釋放了女性婀娜多姿的體態,盡顯典雅、高貴氣質;亭亭玉立,窈窕玲瓏,它充分展現了女性纖柔曼妙的身姿,如風擺俏荷,雨灑芭蕉,極富古典詩情意韻,它融入刺綉、綴珠、團龍、手繪等中西方元素形式和圖案,特具有中國特色和西式審美。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 ,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0年代後,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
80年代之後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
Ⅱ 旗袍襟形之間的區別
旗袍的樣式很多,開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雙襟;領有高領、低領、無領,袖口有長袖、短袖、無袖;開衩有高開衩、低開衩,還有長旗袍、短旗袍、夾旗袍、單旗袍等.旗袍款式的變化主要是袖式、襟形的變化,袖形的款式主要有:寬袖形、窄袖形、長袖、中袖、短袖或無袖,襟形款式主要有圓襟、直襟、方襟、琵琶襟等,圓襟旗袍禮服——襟處線條圓順流暢,直襟旗袍禮服——身材豐滿、圓臉型的女性適合這一款式,,可使身材顯得修長,方襟旗袍禮服——將襟部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適合不同臉形穿著,琵琶襟旗袍禮服——此外還有雙圓襟旗袍、雙開襟旗袍等款式.
Ⅲ 旗袍與晚禮服有什麼不同
1、定義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晚禮服是晚上20:00以後穿用的正式禮服,又稱夜禮服、晚宴服、舞會服。
2、款式
古典旗裝大多採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兩邊開叉,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旗袍的外觀特徵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徵:右衽大襟的開襟或半開襟形式,立領盤紐、擺側開衩,單片衣料、衣身連袖的平面裁剪等。
晚禮服強調女性窈窕的腰肢,誇張臀部以下裙子的重量感,肩、胸、臂的充分展露,為華麗的首飾留下表現空間。
(3)長衫與旗袍區別擴展閱讀:
挑選旗袍尺寸的方法
1、量體
完美旗袍的第一步是復雜縝密的量體過程,需要收集近20個數據,徐師傅拿到尺寸之後,會根據尺寸判斷客人的體型,調節放量,憑借自己的經驗,將版樣控制在剛剛好的范圍內。
用相似材質的面料做好樣衣以後,請客人自己再過來試穿,用大頭針固定好需要改動的地方,打板的工作才算告一段落。
2、開叉
傳統來說,旗袍的開叉高度為雙手自然下垂手掌虎口的位置。也可根據個人的喜好,可以調整開叉的高度。但最低不能超過指尖,不然窄裙擺的旗袍將會影響行走。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旗袍
網路-晚禮服
Ⅳ 漢服和旗裝/旗袍的區別
漢服是漢族人的傳統服裝,是漢族人從黃帝時期到明末清初衣著服裝的總稱,主要特徵為交領右衽,衣間多系帶。風格可素雅可端莊(注意漢服不是漢朝的服裝,漢服的漢不是漢朝的漢。漢服也不是影視劇中的服裝(更不是古裝),影視劇中的服裝不符合漢服的形制規定,稱為影樓裝。)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而旗袍、唐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代表不了漢族),二者概念不可混淆。
Ⅳ 單旗袍和夾旗袍的區別是什麼
單旗袍和夾旗袍的區別是就是冬夏的區別。
其主要結構特徵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等。旗袍是中國女性的傳統袍服,始於清朝的旗人著裝。經過辛亥革命及現代的改良,保留了傳統旗袍的服飾工藝,使其更加符合對人體的表現。這種比例非常適合胡人胸部較平、臀位較低、上身較長的體形特點。旗袍傳達出現代的胡人主義思想和胡人獨特的韻律之美。
Ⅵ 唐裝華服旗袍漢服,各有什麼區別
現在我們說的唐裝一般是指民國時期由滿族的旗裝改良成的衣服,特徵為對襟盤扣(還有一種釋義是唐代的服裝,不過用的很少)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漢服是漢族的傳統服裝,而旗袍、唐裝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代表不了漢族),二者概念不可混淆。
Ⅶ 漢服與旗袍的區別
漢服,就是漢代開始流行的服飾,也有人認為是漢族人的服飾,他的服飾和造型比較繁雜,讓人感覺到穿著非常不方便。而旗袍是民國建立後進行服飾改革後的產物。
旗袍講究輕便適體,而且能充分地體現女性優美的身姿和流暢的線條。而漢服則恰恰相反。
所以說,不論是從文化背景還是服飾外形上兩者都有很大區別,一個是漢文化幾千年的傳承,一個是時代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