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女裝百科 > 旗袍和福韓服的比較

旗袍和福韓服的比較

發布時間:2022-01-27 23:57:36

『壹』 旗袍和韓服的對比

作為「衣食住」三要素之一的服裝,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占據著基本而又重要的地位。現代人認為服裝能夠體現出穿著者氣質和個性,是個人形象的另一種詮釋。雖然現代服裝隨著時代變遷變化較快,但我認為傳統服裝也應當受到珍視。懷著這樣的想法,我打算對中韓傳統女性服飾——旗袍和韓服,進行比較研究。
本文通過比較分析旗袍和韓服的構造和特性、起源和發展、以及種類和現代改良設計等內容,從而尋找出旗袍和韓服的共同點和差異點。通過對旗袍和韓服的比較研究,我加深了對兩國傳統女性服裝,以及兩國文化和風俗的認識。希望本論文能夠對增進兩國間的交流和友誼帶來幫助。
旗袍的起源和歷史發展
(1)旗袍,這一被當代國際服裝界譽為「東方女裝」的代表,如今不僅受到我國廣大漢族婦女的愛戴,而且也受到西方歐美婦女的青睞。其實,提起旗袍,它還是起源於十六世紀中期滿族婦女的民族服裝,至於這種旗袍是誰設計的,又是怎樣得以推廣的呢?滿族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傳說,從前鏡泊湖畔有個滿族漁家姑娘,因為長得臉黑俊俏,心靈手巧,人稱她「黑妞兒」。她覺得穿著古代傳下來的肥大衣裙,打魚不方便,就自己剪裁了一種連衣帶裙多扣拌長衫,既省布合體,又勞動方便。後來,她被選進宮中封為「黑娘娘」,因過不慣官廷生活,穿不慣又肥又大的山河地理裙,就穿起從前自己剪裁的多扣拌長衫。皇上認為她擅自改變官廷服飾有罪,就趕她出宮,並一腳踢中她後心而死去。關東滿人聽到黑娘娘死的消息,大哭了三天,還穿起她剪裁的那種長袍來紀念她。後來,在旗的婦女認為方便,穿的人多了,就叫它為「旗袍」。說也奇怪,凡穿上旗袍的婦女,都變得十分苗條、俊美,據說那是心靈手巧的黑娘娘在晴中幫助她們打扮哩。

當然,這僅僅是民間傳說,但也說明這種滿族的民族服飾旗袍由原始的寬腰身直筒式逐漸形成現代漢旗婦女喜愛的線條流暢、貼身合體的流線型旗袍,是經歷了多少的漫長演變。最早,旗人穿的旗袍,一般不過腳。只有滿族婦女出嫁時,才穿過腳旗袍,作為出嫁禮服。因為,滿族貴族婦女都穿高跟木屐,所以,她們的旗袍過腳,以便將腳蓋住。清世祖入關,遷都北京,旗袍開始在中原流行。清統一中國,也統一全國服飾,男人穿長袍馬褂,女人穿旗袍。以後,隨著滿漢生活的融合,統一,旗袍不僅被漢族婦女吸收,並不斷進行革新。特別隨著辛亥革命的風雲,旗袍迅速在全國普及。從二十年代未到三十年代初,吸收了西方女裝盛行的短袍,旗袍亦隨之變短,身長僅過膝,袖口縮口,滾邊變窄。三十年代中期,旗袍又漸漸變長甚至曳地,兩邊的權開得很高,裡面襯馬甲,腰身變得極窄,以至貼體,更顯出女性的曲線。四十年代,旗袍再度縮短,而袖子則短到直至全部取消,幾乎又回到二百年前的長馬甲時代,所不同的只是更加輕便適體,變成流線型。近年來,旗袍款式又有新的改革,出現了後裝袖、有肩縫旗袍,暗褶式開衩旗袍、短連袖旗袍、無袖旗袍等等具有當代開放氣息的新款式。
(2)旗袍的發展的過程
服裝不能脫離人體而孤立存在,旗袍也一樣。女性的頭、頸、肩、臂、胸、腰、臀、 腿以及手足,眾多曲線巧妙結合的完美整體。旗袍的審美,似乎可以從這里談起 。
(1)旗袍之源~~「棗」(Zao三聲)旗袍,大家族中的一員,其發源有人認為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深衣。
旗人之袍與旗袍棗旗袍不是一個固定的形式,而有一個變化發展的過程。把旗袍視為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雖看似無大錯,但卻難免有望文生義之嫌。
(2)民國之初旗袍開始了悄然過渡和發展。
民國20世紀初,中國政治風雲跌宕。辛亥革命廢除帝制,創立民國,剪辮發,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屬於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級制度送進了歷史博物館,這一切都在為新式旗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
(3)民國初期20年代出現的倒大袖與新樣式。
民國20世紀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時興過一陣「文明新裝」。
3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本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國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30年代又可謂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民國的30~40年代,旗袍迎來了它的第二個黃金時代
旗袍走向經典的過程,可說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而40年代是其黃金時代在時間上的延續。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50年代裡~~旗袍也有過燦爛的一瞬間,那是因為在人民當家作主的時代,如果說服裝也有流行的話,那流行的主導已轉向平民化。
(5)在中國的60年中葉~70年代是旗袍被冷落的20年。
從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對傳統民俗文化的一場浩劫,也是旗袍經歷的災難期。
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80~90年代旗袍已是輝煌難再了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經遠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來開放後的國土上顯得有些落伍了。
不過,在80、90年代卻出現了一種具有職業象徵意義的"制服旗袍"。為了宣傳和促銷等目的,禮儀小姐、迎賓小姐以及娛樂場合和賓館餐廳的女性服務員都穿起了旗袍。

這種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纖模擬絲面料,色彩鮮艷,開衩很高,做工粗糙。這實在有損旗袍在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們為了區別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貿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來,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的身材為人們所嚮往。而作為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中國時裝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們注意的目光。國外,還有不少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國旗袍與歐洲夜禮服的結合產物
韓服的起源和歷史
一、韓服的起源與演變
追根溯源,韓服的雛形於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的朝鮮半島就已出現。那時的朝鮮人基本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響,其服飾的原始結構呈上下分離式的二重結構形態。平時,無論男女皆穿長上衣和褲裙,只有在需要講究禮節和排場的時候才加穿長袍。當時的百濟和新羅等國在服飾上大體類似,如果說有什麼區別的話,只是在衣服大小、寬度、色彩以及冠帽的裝飾上或多或少有所差異。
到了統一新羅時期,全國的服飾樣式開始統一,中國的服飾在那裡廣為流行,與韓服並存於官場與民間,當時,官員的制服和禮服均採用中國的唐裝。就款式而言,韓服與唐裝的主要差別在於,前者的衣領為直領,而後者則為團領,其他大體雷同。
進入高麗王朝時期,韓服又受到元朝服裝的深刻影響,直到高麗成為元的駙馬國以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其上流社會的服裝和發式仍在時興元朝的樣式風格。韓服的時尚經歷了多次變革,現在我們所看到的款式是在李氏朝鮮時代才基本定型的。
朝鮮服飾美麗大方而又獨特,獨特在性別、身份、地位的象徵與展示上。就整體樣式而言,韓服大同小異,但具體在花紋、衣料、飾物等細節方面卻有較多的差異和較為嚴格的限制。不同身份的人須穿戴符合自己階級款式的服裝,以表示身份、地位、學識的高低,以及性別、個性、婚姻狀況和家庭輩分。有意思的是,韓服的款式一年四季都一樣,僅以布料的不同來體現季節的變化。更有意思的是,在國家典禮上,君主、王妃及官員們外面穿著仿明官服,而里頭穿的則是韓服。
到了朝鮮時代中期以後,伴隨著實學的發展和自主意識潮流的興起,韓服在款式上越來越趨於本土化,更加表現出自然和諧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點。在布料上,開始採用天然的棉織品或麻織品為主要材料;在顏色上,以自然界中的植物為染料,衣服色彩顯現了淡雅柔和的韻味;在結構上,婦女的上衣逐漸變得越來越短,袖子顯得更加狹瘦。就視覺效果而言,不僅裙子的色彩比原來更加豐富,而且在形狀上更加美觀,更能體現出東方女性那自然優美的曲線。
到了當代,朝鮮半島在服飾文化上呈現了民族傳統服裝與新式流行服裝相生並存競相媲美的多元景觀。盡管西服相當流行,但傳統韓服仍以艷麗的色彩、獨特的造型和高雅的品位而繼續贏得廣大朝鮮人的喜愛。鍾愛和承襲民族服飾尤以老年人群為甚,相當多的老年男子至今還保持著身穿長袍、頭戴斗笠的民族習性。到了節日、婚嫁等喜慶日子,朝鮮人無論男女老幼還是會身著韓服,沿襲著民族禮儀。僅從這一點來看,朝鮮人具有相當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結和強烈的文化捍衛意識。

旗袍的特點
旗袍緊扣的高領,給人以雅緻而莊重的感覺,微緊的腰身體現出腰臀的曲線;特別是兩邊的開衩,行走時下角微輕飄動,具有輕快活潑之感。日常穿用可選用花素全棉府綢或滌棉細布製作的旗袍,既樸素又大方。選用小花、素格、細條絲綢製做的旗袍,可表現出溫柔、穩重的風格。選用織綿緞、絲絨製作的旗袍,是迎賓、赴宴最華貴的服裝,集莊重典雅於一身。近年來,蠟染、扎染、手繪等工藝用於旗袍,」更使旗袍步人高檔時裝的行列。

旗袍在袖型上有無袖、短袖、中袖和長袖之分;領型上有 傳統領和無領之變;經改良的旗袍裙也深受女士們的喜愛。
韓服的構造和特點
二、傳統韓服的結構樣式
從大的類別來劃分,韓服分為男裝、女裝和童裝三個類別。
男性的基本服裝以上衣和褲子為主體,此外還加穿周衣等袍類,還有各種冠帽,以此構成整套的衣著,很是講究。
上衣,由襖和坎肩組成。襖以白色居多,寬松且短,對襟,有敞開的領子,領上敷有寬約2厘米的白領襯,以便隨時拆洗。襖的右襟在里,左襟在外,通常要用兩個長飄帶在右前胸繫上半蝴蝶結形的活扣。坎肩用來套在襖外,其顏色和花紋相當豐富。
男褲,最鮮明的特點是褲腰和褲腿肥,褲襠大。褲腰由左向右掩,再系以褲帶;褲腳由里向外綰,再系以腿帶;為了方便起見,走遠路或勞動時還要在膝部以下綁上護腿。
從袍子的種類看,傳統的長袍類服裝主要有道袍、周衣、深衣、大莎衣、鶴莎衣等等。道袍,有兩扇前襟、兩扇後襟,各自都敞開著,一直垂到腳面上,看起來與僧服很相似,這是古時候上層人物們穿用的長袍。到了後來,道袍被改為只有前襟敞開,穿著時須用兩條衣帶系於胸前,由此演變成如今民間常穿的那種外袍。周衣,是一種長外衣,特點是袖較寬,前開襟,配用兩條衣帶系住左右兩襟。根據季節時令的變化,周衣分有單、夾、棉三種。大概是由於周衣的樣式比較古老,如今只有一些老年人才穿。
男帽,很有講究,也極具特色,主要分為宕巾、笠、冠三種類型。宕巾是用馬尾編成的一種帽子,帽子的頂部前低後高,呈梯形,現在戴的人已經很少了。笠是男人戴的一種寬檐帽子,當中以黑笠最為流行,其外形為圓筒狀,帽沿很寬,可用來遮陽擋雨,制笠的材料一般為蘆葦、竹篾、松籮、綢緞、棉布、紙和馬鬃等。冠亦稱紗帽,用人的頭發或黑色的馬鬃編織而成,以方形、扇形和復翼形居多。男人特別是老年男子有著戴冠的習俗,且一直沿襲至今,成為朝鮮人服飾文化一道靚麗的景觀。
女性的基本服裝由上衣和長裙構成,出於禮節的需要,有時也加穿周衣。追溯到封建社會,朝鮮半島的貴族婦女在參加典禮時還穿有闊衣、唐衣、圓衫等禮儀服裝,飾物也相當講究,有花冠、簇冠、發簪、金鐸等等。
女上衣,一般為緊身的短襖,與男襖基本相同,有所區別的是襖襟較短,領子稍呈圓形,襟和下擺略成弧形,線條相當柔和,顏色多種多樣。女襖大都在袖口、領子、襖帶以及下擺等處鑲邊,還在上面裝飾一層不同顏色的布料,叫做三回妝襖。女襖的前襟通常配有兩條長長的飄帶,上邊打有蝴蝶結。
女裝的下身是一件高腰曳地長裙。這種長裙以寬大的裙幅裹著身體,呈上窄下寬狀,並略微隆起。為了襯托裙子的立體感,須配有襯裙襯褲,襯裙襯褲的種類也非常之多,因人而宜。女外衣除了短長裙之外,還有圓衫、花衣、羅衫等幾種,非常華麗,但如今民間已經很少有人穿,我們只能在舞台上和影視劇里才能偶爾見到。說起朝鮮民族女性喜穿長裙的緣由,有人認為,在久遠的傳統社會里,人們非常注重女性那種嫻熟的美,因此,傳統女性出門時通常要穿上長長的外衣,用以遮擋外人特別是男人們的視線。
韓國歷史上的閔妃,即明成皇後。
韓服的特徵還表現在女裝的佩飾上,這些配飾美麗而豐富,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墜、香囊和三作,頭飾當屬假發、簪、辮繩和釵。假發在朝鮮民族女性的傳統配飾中具有特別地位,是歷史上貴族婦女或藝妓中流行的高貴配飾,這種編成大辮盤在頭上的假發越大越顯高貴。說來有趣,史上曾有為顯身價將假發盤得過大,竟使纖細的脖子不堪重壓而殞命的慘事。當今,盡管這種假發已經失傳,但成年女子穿韓服時仍保留著梳發髻、插簪子等飾配的習俗。
勾鞋,是朝鮮民族婦女特有的一種膠鞋。其形狀彎如小船,鞋尖稍高於鞋幫,向腳背方向略成勾狀。勾鞋是朝韓婦女服飾的重要特徵之一,現在仍然廣為流行。
童裝,基本上與大人相同,只是面料柔軟,顏色多樣,充滿天真活潑氣息。童裝中最好看的要數彩袖襖,袖子用紅、黃、藍、綠等橫條色布或綢緞做成,宛如美麗的彩虹,蘊涵富貴吉祥之義。這種彩袖襖穿著的時段較長,男孩可穿到一兩周歲,女孩可穿到十歲左右。小女孩穿上彩袖襖,配上短紅裙,顯得活潑大方,十分惹人喜愛。
旗袍的種類和改良
旗袍,原為滿洲旗人婦女服裝。辛亥革命後,漢族婦女也普遍採用。經過不斷改進,旗袍一般式樣為:直領,右開大襟,緊腰身,衣長至膝下,兩側開叉,並有長短袖之分,旗袍上裝飾最精巧的要算花邊。清初鑲邊較狹,顏色較素。至清末衣緣越來越闊,花邊也越滾越多,從三鑲三滾、五鑲五滾,發展到"十八鑲滾"。還有在衣襟及下擺處用不同的珠寶,盤製成各種花樣。或挖空花邊,鑲上各種圖案。這類衣服,由於服飾太盛,穿在外邊幾乎看不清原來的質地。清代婦女穿旗袍時,還要穿花盆底鞋,高四五寸,形狀上寬下圓,形似花盆,故俗稱"花盆底"。又因其底的中間鑿成馬蹄式,踏地時印痕像馬蹄,所以又叫"馬蹄底"。
現代旗袍在滿族旗裝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並成為中國女性傳統的服裝。它選料精良,剪裁得體,講究沿邊、盤扣精美。穿上它,能較好地體現東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莊的風度。因此不少外國服裝設計師說它集中表現了中國服裝設計的傳統審美意識,稱它為中國服裝設計的智慧和結晶。旗袍作為宴會及其他莊重場合的禮服,尤顯風姿綽約,因而,旗袍的美又富有另一含義:既有對出席場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又包含了對民族服裝的喜愛之心,同時還顯示了與眾不同、超凡脫俗的個性特點。
漢服的改良
韓國傳統服裝-「韓服」融合了直線和柔和曲線的特點。女裝由短上衣和寬松裙子組成,顯得十分優雅,男裝由上衣和褲子組成,大褂和帽子更加襯托其服裝美。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結婚等特別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婚禮服由粉紅上衣加深紅色裙子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種顏色組成的華麗的服裝,這是參照了東方的陰陽五行色,最近國內出現了融合韓服優點並添加了實用性的改良韓服。
差異
韓服

韓服是從古代演變到現代的韓民族的傳統服裝。其風格和特徵明顯區別於日本的和服。韓服的線條兼具曲線與呈直線之美。韓國服裝之美在於計簡潔,上身和下身的線條和色彩和諧協調。

作為白衣民族,韓服基本色為白色。根據不同季節,不同身份其著裝的穿法、布料、色彩不同。如遇到結婚等特別節日,平民也穿貴族們穿的華麗顏色的韓服和裝飾品,婚禮服由粉紅上衣加深紅色裙子組成,上面再加披肩,披肩是由五種顏色組成的華麗的服裝,這是參照了東方的陰陽五行色。

女子的「韓服」包括一件有兩根長絲帶的短襖,絲帶系著一個蝴蝶結,另外還有長長的袖子和高腰長裙。白棉紗和由絲、稻草或橡膠製成的船形鞋是和韓袍配套而穿的。女式韓服的短上衣和長裙上薄下厚,端裝閑雅;透露著東方倫理和超世脫俗之氣的結合。

男子的基本服裝由一件短襖、一條褲子和一件外套組成。短祆的袖口寬松,褲子也很肥大,並用帶子將褲腳束在腳踝處。大褂和帽子更加襯托其服裝美。

韓服還可掩飾體形上的瑕疵,使體形較矮的人看上去高一些,較瘦的人看上去則豐滿一些,增添女性之美。

現在的韓國,傳統民族服裝和新式流行服裝並存,老年男人多數穿民族服裝,個別老人還頭戴黑紗斗笠,身穿長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歡穿民族衣裙,也喜歡穿帶勾的韓國婦女膠鞋。近年來,老年婦女所穿的民族服裝不僅顏色鮮艷,而且大多是帶花的綢緞。青少年在平時穿各式各樣的現代服裝。如今,大部分韓國人已經習慣穿洋裝西服,但是在春節(農歷正月初一)、中秋節等節慶日,或在韓國按傳統儀式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仍穿傳統的民族婚禮服。仍有許多人喜愛穿傳統的民族服裝。

『貳』 蒙古服,滿族服,維吾爾族,和服,朝鮮服,唐裝,旗袍,韓服,漢服,只能選擇一個,你最喜歡哪一個服飾

旗袍,既是古典的,又是時尚的。它的時尚從來不會隨潮流的改變而改變,它又不是一成不變,既有改良,也有傳統的精髓在。

旗袍,是一種美麗的物語。它們無論是從款式上,還是色彩上,都具有多元化的性質。

它們風格多變,或可端莊沉靜,或可熱烈妖嬈,或可簡約素雅,或可含蓄性感,而所有的旗袍,卻又無一不盡情展露著東方女性的窈窕身姿,無一不盡情散發著東方女性的神韻。

旗袍似乎有著一種魔力,同樣的旗袍,不同的女子會穿出不同的感覺,會穿出不一樣的故事來。

半掩脖頸的立領於含蓄婉約中展現中式柔美,與肩部的銜接,最能想像民國女子削肩長項的韻致。

旗袍的斜襟,一直延伸到開衩,從傳統繼承而來並加以變革,也使得旗袍的流線型更能展現東方女子的體態。

旗袍的開叉在經歷了高低時期後,旗袍把誘惑的美做到了極致。僅僅是一道縫,就裁出了無限的風情,開啟了中國服飾性感之門。

盤扣雖小,卻包含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內涵。小小盤扣蘊藏著質朴、自然的情愫,蘊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寄託和追求,還具有招福納祥、傳情達意的含義。

也許,江南煙雨如夢似幻,有種穿越時空之感,太適合旗袍的氣質,含蓄、內斂、古典、文藝。

就像戴望舒《雨巷》里那結著愁怨,丁香一樣的姑娘,從悠長悠長寂寂的雨巷,撐一把油紙扇裊裊婷婷地走來,這丁香姑娘一定是身穿一襲玲瓏旗袍,也一定是一襲旗袍,才能把詩人那迷茫,惆悵的情愫演繹地那麼美。

旗袍代表著一個時代,旗袍又引領了一個時代,一個嶄新的屬於中國風的時代,旗袍的傳奇還在上演。

旗袍是有靈魂的,它在不同的年代裡沉澱,隨著季節的煙雲輾轉,風干,愈久彌香。

『叄』 除了中國旗袍和日本和服還有沒有其他民族的特色服裝

中國的還有漢服
韓國有韓服
回族的服裝
圓頂白帽,用白布縫制而成。帽口比帽頂略大,邊緣淺,以能戴到上耳根部為宜。一般為里、面雙層,有的在帽頂添上阿文。威寧回族中圓頂白帽,是男子服飾的標志。阿訇和阿文學生常戴,節日時則絕大部分人都戴。蓋頭和鳩尾式包頭,是威寧回族婦女穿戴中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殊標志。蓋頭以青色、白色或淺綠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狀頭巾。節日期間,部分婦女戴之。鳩尾式包頭,以青色綠帕或青布包成,發不外露,中間形狀似鳩尾,為回族婦女常扮頭飾,稻田壩一帶中老年婦女中尤為流行。
威寧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飾,與雲南昭通、魯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頭頂,或戴白帽而不折邊。阿詭的白帽頂綉阿文,上裝多為短便衣,少數穿長衫,褲腳7-9寸寬。姑娘喜戴耳墜,通常一隻墜一個銀鈴,少數一隻墜配兩個銀鈴,以輕便、秀氣為宜。不包包頭,戴綉花勒子或頂紅、綠色方巾,頭發多系獨辮。上身穿著大襟短服,腰系綉花圍腰,講顏色,求鮮艷。腳履精製綉花鞋,手戴銀鐲頭,銀戒指。婚後包鳩尾式包頭,發不外露,衣服稍長。隨著年齡的增長,色彩由鮮變素。老年婦女,頭上多包白包頭,鳩尾包頭外勒白頭巾。
西南部與會澤、宣威為毗鄰的鄉村,青壯年男子大多頭包青、藍、白布,成大套頭。身穿緊身短對襟衣,袖口細而短,幾件疊加而穿。衣扣多用膠線或布條結成,又有用古銅毫銀毫錢幣焊作紐扣者,成對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藍布裁前,白線縫制,下沿八個衣袋相連,黑白相間,色澤分明,異常醒目。褲子為大褲腳,褲口最寬者須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縫成,腰部折成皺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帶,帶頭有須,下拖至膝頭,行走時隨風飄動。已婚男子的腰帶,體現著女方手工針線的好孬,是評價女方的依據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絲帕或白布包於頭上,黑、白交叉均勻,有稜角,俗稱「喜鵲花包頭」,雙耳佩戴銀耳墜。婚後多挽髻,套髻罩,上別銀插簪,有的頭上再系一串小銀鈴,行走時,鈴聲叮當,清脆悅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藍色布料,系花圍腰。下裝依上裝而配,一般以衣褲不同色彩為宜。腳穿大花鞋,多為大紅大綠的滿幫花,有的鞋頭上綴一朵紅纓

滿族服裝
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可謂是:種類繁多,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各展風采;源遠流長,連續不斷;隨時升華,大放光芒。只要認真細致地觀察中國民族服裝服飾,就不難發現,這種文化、我覺得滿族服飾比較有傳統特色。
滿族服飾主要分四部分:
帽飾:滿族女人無帽,男人有帽,分禮帽、便帽、風帽、氈帽、坤秋帽(女子冬季禦寒);
服飾:主要有四種形式:旗袍(即長袍)、馬褂、坎肩、套褲。旗袍不分季節,男女均可以穿。馬褂則為有身份地位的富裕男人在春秋、冬季時穿著。坎肩是女人的外套衣。套褲是無褲腰的棉褲筒,以兩條背帶固定,多為老年婦女冷天的穿著。滿族人穿長褲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必須扎系的腿帶,以便出行。
鞋飾:男人的鞋為布底納綁,鞋臉鑲嵌雙皮條。冬天穿豬皮或牛皮靴,年邁老人多數穿高腰氈鞋。女人穿鞋下窄上寬、鞋臉尖端突出上翅、兩側綠花、形似小船的木底高樁鞋。具體有馬蹄底鞋、花盆底鞋、平底鞋、方頭鞋、尖頭鞋;
佩飾:滿族人佩帶的飾品分骨飾、石飾、珠飾、金銀飾等。選戴哪一種首飾要根據地位身份,一般說首飾的好壞可以看出地位的高低、家庭的貧富。
滿族的傳統服飾是旗袍與馬褂
旗袍,滿語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構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後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帶扣絆,束帶,適於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綉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綉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後來發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藏族的服裝
藏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主要分布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和雲南等地。其服飾基本結構為肥腰、長袖、大襟長袍。穿用這種結構肥大的服裝夜間和衣而眠可以當被。袍袖寬敞,臂膀伸縮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於起居、旅行,白天氣溫上升更可脫出一個臂膀,方便散熱,調節體溫。久而久之,脫一袖的裝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裝特有的風格,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藏族服飾的這種基本特徵大約遠在戰國以前就已形成,至今仍保留了濃厚的高原民族特點。
男女皆愛飾物
各地藏族男女特別講究飾物,飾品的質地較多,有銀、金、珍珠、瑪瑙、玉、松石、絲、翡翠、珊瑚、琥珀等。運用廣泛,有頭飾、發飾、鬢飾、耳環、項鏈、胸飾、腰飾、戒指等。造型美觀,多為自然形狀。婦女都喜歡戴珊瑚、瑪瑙、項鏈和銀質佛盒;男子普遍佩戴各種腰刀、火鐮等飾物、也有戴耳環、戒指和手鐲的。
配色大膽精巧
藏族服飾的另一特點還突出地表現在色彩的依次遞增和構圖上。牧區皮袍的花邊,常用藍、綠、紫、青、黃、米等豎立色塊,依次組成五彩色帶。女皮袍的肩部、下擺和袖口,常用近10厘米寬的黑、紅、綠、紫色條紋依次排列。她們常用十字紋樣的花領袍和靴上作裝飾,給人以「慈善」、「愛撫」、「與人為善」的聯想。她們大膽地運用紅與綠、白與黑、赤與藍、黃與紫等對比色,並且巧妙運用復色、金銀線取得明坑邙又和諧的藝術效果,配色十分大膽、精巧。

漢族的服裝
從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幾千年時間里,漢民族憑借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漢民族自己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博大精深、體系完備、悠久美麗的漢服,是中國不可多得的一大財富,是非常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自豪的。 客觀上的漢族人某些歷史階段的民族服裝例如漢化旗裝/旗袍/馬褂等絕對不可以被稱作「漢服」,因為它們與真正的漢服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
漢服的主要特點是交領、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繩帶系結,給人灑脫飄逸的印象。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制(裳在古代指下裙)、「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襦裙」制(襦,即短衣)等類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

『肆』 關於和服、旗袍(或唐裝)和韓服的問題

http://ke..com/view/10208.htm
http://ke..com/view/120447.htm
http://ke..com/view/37326.htm
http://ke..com/view/.htm
都是網路里搜的,我另外整理了一下,已經pm給你了,受到沒有?希望幫到你

『伍』 漢服、和服、韓服、奧黛、唐裝和旗袍你認為這幾個服裝誰更漂亮啊

一直覺得漢服很漂亮,但過時了不適合當代人穿了。其他的都可以現在穿的,旗袍絕對好看。

『陸』 怎麼分辨旗袍和漢服各國人眼中的旗袍和漢服有什麼區別

漢服和旗袍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漢服的種類繁多。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柒』 怎麼分辨旗袍和漢服各國人眼中的旗袍和漢服有什麼區別

漢服,就是漢代開始流行的服飾,也有人認為是漢族人的服飾,他的服飾和造型比較繁雜,讓人感覺到穿著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在明清時期,這種寬大的服飾是不利於日常生活的,所以,漢服和唐服在明清時期就逐漸消失了,當然,我們現在看到的服飾是清代推行的服飾,這些服飾比較適合人生的日常生活。

漢服現在看不到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實用價值,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製作工藝太差,現在定製一套最高級別的漢服不到萬元,因為實在是做不出來好的漢服了。這個也是客觀上制約了漢服的發展,你覺得漢服的發展還有哪些障礙?

『捌』 中國的旗袍、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有什麼區別

其實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是再唐朝時受到唐朝的衣服影響而形成的。初中歷史上有這一課。而旗袍是清朝人入關後,滿族人帶來的。

『玖』 中韓古代服飾的區別

1、世代年齡不同。

韓服是在王朝高麗時代初期看到的胚胎形式,並最終在朝鮮王朝初期(公元1392-1910年)形成。

在德川幕府中,「岐阜」原名「物」和「吳服」。「和服的固定使用」是在德川幕府之後與西方文化接觸的興起的概念。

2、顏色不同。

韓服色彩鮮艷,沒有口袋。

在唐朝以前,日本和服大多是單一的,主要是原始顏色,民族顏色,並且在同一服裝中幾乎是相同的顏色。

在唐代文化的影響下,和服的顏色,尤其是大和貴族服飾的顏色進入了鼎盛時期。這時,貴族按顏色分級。例如,自上而下的服裝是深紫色,淺紫色,搪瓷,搪瓷,綠色。黑色;女裝的色彩裝飾打破了原有的單一色彩,主色調為綠色,藍色和紅色,同時添加了其他顏色或圖案,顏色鮮艷,顏色明顯,給人以清新的感覺。

3、起源不同

韓服融合了中國唐朝的朝鮮民族服飾和朝鮮半島古代新羅王國的朝鮮民族服飾。它經歷了持續的「國有化」以形成服裝。

和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在奈良時代,日本派出特使前往中國,並為實現這一目標獲得了許多光輝。次年,日本效仿隋唐時代,在唐代服飾的基礎上改良了和服。和服口袋是受基督教傳教士穿著長袍的影響而製作的。

(9)旗袍和福韓服的比較擴展閱讀:

唐文化對日韓的影響

日本和韓國已多次派遣唐大使,以使該小組有十幾個人。除了大使和水手,還有學生,學者,醫師,學生,學生,學生和學生。衛生,做工精細等。

來唐的日本人代表有國際學生吉貝珍和安倍中馬路以及僧侶孔海和袁仁。孔海是《秘密之鏡》的作者,也是第一本日語詞彙詞典「篆是萬象的名字」。袁仁尋求佛法,並在唐代游歷了多個縣,在日本帶回了大量佛教文字和樂器。

日本平假名和片假名也從中國人的草書和手稿演變而來。百濟藝術家的品味和品味將通過他在唐代學到的京楚舞蹈傳到日本。建正和尚應日本和尚邀請六次返回日本,並最終成功。

日韓民族服飾的發展離不開唐文化的影響。

與旗袍和福韓服的比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褲子xl能穿到多少斤 瀏覽:669
台灣帽子手工 瀏覽:579
一條圍巾織多少行 瀏覽:758
廣場舞民族風馬甲長款 瀏覽:252
按摩女給處男按摩 的電影 瀏覽:445
杏色紗裙搭配什麼顏色的衣 瀏覽:457
日本卍舞老電影 瀏覽:376
有什麼好看的電影嗎免費的 瀏覽:941
清鎮三中的校服 瀏覽:844
有希望的男人類似電影有什麼 瀏覽:419
防飛沫的帽子抖音測評 瀏覽:516
冬款咖啡色風衣搭配 瀏覽:743
職高需要穿校服嗎 瀏覽:903
28碼的褲子腰圍是多少尺 瀏覽:606
男生喜歡看的電影都在哪找的 瀏覽:335
白色水洗牛仔褲搭配 瀏覽:674
歐美四級有哪些 瀏覽:301
韓國推理片在線觀看電影 瀏覽:93
有部電影叫名字叫粉色什麼去了 瀏覽:383
有一部香港電影拿漏斗灌酒 瀏覽: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