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關於旗袍的一切(最好有英語和漢語兩種version)
時尚元素 By Selina
風情萬種的旗袍
我一直認為, 但凡這世間喜愛旗袍的女子, 骨子裡必須透著一種傲然, 一種對生活、對生命的傲然! 她們必然也是情趣雅緻的人, 有著自成一格的對美的領悟和嚮往, 或者還有幾分奢靡、幾分虛榮、幾分凌駕於塵事之上的超脫和夢想.
我之所以這么認為, 是因為我眼裡的旗袍, 是時裝之外的時裝, 也是時尚之上的時尚, 既有尋常巷陌的平實與純朴, 又有霓虹燈下的妖嬈與香艷. 它是張愛玲筆下的精靈, 旋舞和托襯著一個又一個哀怨的魂靈; 它是游園里的驚艷, 在 「長河落日圓」的余暉中, 在吱吱呀呀的胡琴聲里, 在暈黃的菱鏡面前, 在古韻天成的弄堂深處, 呈現的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美與風情.
王家衛執導 <<花樣年華>>時, 曾為女主角度身量制數十款旗袍, 搭配不同的畫面和音樂, 營造人物不同的心境. 那些華美的衣裳, 至今還是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 我卻是不喜歡的, 大約因為衣服換得太勤, 作秀的痕跡便象是夜晚的白熾燈, 亮是亮得炫目, 卻都剎那間從眼前掠過去了, 嚼不出滋味來. 倒是對好些年前王春主演<<雷雨>>中的一慕戲印象深刻, 那一刻的場景里, 暈黃的燈從屋子的斜側打出來, 讓立在漆亮鋼琴前的女人的臉模糊成好看的剪影. 一襲及地的白色修腰旗袍裹在她的身上, 旗袍的前襟, 一大朵一大朵嫩黃色的菊花象潑墨的山水畫一般、 沾著濕濕的水霧從右肩直瀉下來, 呈S型流墜到下擺, 濃濃淡淡的顏色在雨夜裡綻放得分外傷情. 那雨、那夜、那個抱肘倚窗的女人, 讓人不由得生出幾分憐惜來.
我是不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醉心於旗袍的, 自己也不知道. 就好象喜歡一個人, 要准確地說出來那份喜歡始於何時? 總是不能夠的, 為什麼喜歡? 也講不大清楚, 只是後來慢慢留意到所有關於旗袍的一切, 知道旗袍原是滿人的服飾, 因有」八旗」之分才有 「旗袍」之說; 知道它始於清代, 最初由宮廷傳入民間的時候,還是慣常嬪妃們常著的寬袍大袖, 後受歐美服飾的影響, 才逐漸改良成今天的款型; 做工考究的旗袍, 最難也最見功夫的是衣領、滾邊和花扣. 技術嫻熟的大師傅, 甚至精確到要測量你的腰節長度、大腿長度、小腿長度和胸高點, 以便在製作過程中揚長補拙. 近年來, 旗袍更被作為時尚界的一種元素, 運用到各種不同風格的服裝設計中去, 在全世界廣為流傳.
我生平第一次訂制旗袍, 是在3、4年以前, 當時有一個機會去上海, 突然便心血來潮想做一件旗袍, 也許潛意識里覺得旗袍是屬於上海的, 屬於那個燈紅酒綠、歌舞昇平的不夜之城. 鋪子是朋友介紹的, 款式卻是自己挑選的, 酒紅色的軟鍛面料, 上面綴滿同色但微微凸起的花紋,. 細致又別具一格的鴛鴦盤紐, 從酒紅色光鍛鑲邊的豎領上一路下來, 沿右肩直開到腋下, 肩部再以盤紐為界線, 另選了淺米色透點霞紅的同款面料拼嵌而成, 兩只緊緊相偎的同命鳥, 也因此著上了不同色塊的外衣. 旗袍兩側的邊叉也以酒紅色光鍛滾鑲, 直開到大腿中部. 穿上細帶的黑色尖頭皮鞋, 看鏡子里的自己, 忽然就有了些時光倒轉的恍惚和征忡. 那時已經是十二月份的天氣, 上海早已是寒意泌人, 踩在午夜外灘的石階上, 靜靜的浦江水一如從前般滾滾東流, 街的對面, 同樣是車如流水馬如龍的輝煌和繁華. 時間, 在那一刻停滯得毫無痕跡.
有些過去, 註定我們無從追循, 只能在記憶的車河中游離. 但總有一些物事, 能夠引領我們, 重拾舊日的溫情. 就象旗袍, 追本溯源, 從滿清入關至今天, 多少年過去了, 它一路風塵地走過來, 卻毫無倦意, 除了擁有得天獨厚的工藝和技術 (如絲紡、刺綉、手工等)以外, 誰說濃厚的民族底蘊不是它催化和衍生的溫床?
❷ 跪求Vera Wang在自己的婚禮上親自設計的婚紗圖片!!!
太久了,可能不好找了。她結婚都快二十年了。再說她又不是明星是不會把這東西拿來世人分享的。
❸ 找到你的顏色,怎樣知道自己適合的旗袍顏色
現如今這個時代一些身材好的女生都喜歡穿旗袍,旗袍是我國古代的服裝,它代表著中國的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長旗袍是很多美女們都很喜歡的衣服,但是由於旗袍上可以印著很多種類的花色以及圖案,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不知道在顏色和圖案上怎樣去選擇。那麼究竟怎麼樣去選擇去適合自己的旗袍顏色呢?接下來就讓我和大家一起談一談吧。
最後再說一下綠色的旗袍,綠色給人一種高貴、淡雅的感覺,綠色也是所有顏色中最水靈的一個。所以綠色旗袍穿在女性的身上就會使女性看起來什麼亮眼,有氣質。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將你看出來,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綜上所述根據自己的喜歡來選擇一款自己喜歡的顏色的旗袍吧。
❹ 民國時期女子流行那三種旗袍
其實跟現在的也差不多,有錢的面料款式肯定要時尚些,平民穿的就純朴些。
樓主如果喜歡的話,可以直接截圖到上海南外灘面料市場的鳳和祥定製,各種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選擇,幾百到一兩千都有,性價比很高,而且是面料市場,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錯的
❺ 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與中國傳統文化有何關聯
從漢族服飾演變看中國傳統文化
郭沫若先生說過:「衣裳是文化的表徵,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飾與人類和社會的關系。服飾不僅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和審美情趣,對於一個民族來說,傳統服飾體現的則是一種社會文化。漢族文化博大精深,經過長時間的演變,漢族的傳統服飾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系列服飾的集合。
春秋戰國時期,封建製取代奴隸制。與此同時,當時的諸子百家相互爭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百家爭鳴」中,也有對服飾制度的討論。如儒家提倡「憲章文武」,維護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主張一切衣著裝束都必須「約之以禮」。墨家則提倡「節用」,主張衣冠服飾只求「尚用」,不必過於拘泥於繁縟的等級制度。 到了漢代,服飾更為注重等級制度。但作為漢族人的傳統服飾,漢族越來越體現出鮮明的特色。與其他民族服裝相比,漢族服裝的最大特點就是寬大的衣袖。寬衣肥袖不僅看起來飄逸,也十分實用。漢服的另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沒有衣扣,而是用一根寬腰帶把衣服束住。在當時,從一個人穿著的服飾就可以直接看出這個人的社會地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普通百姓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叫「裳」。而那些有錢有地位的人,或者不直接從事體力勞動的讀書人,則穿長衫。那是一種上下身的衣服連在一起的袍服。
從漢代起,一直到後來的唐、宋、明等各朝代,朝廷官員的正式服裝都是採用了這種典型的寬衣肥袖和沒有衣扣的典型的漢服款式。雖然由於官員的等級不同,服飾的細節方面有著更為繁復的區分,但是大致的發展方向就是這種右衽、寬袖、深衣的服裝制式,在這一點上,從西周到明代,都沒有根本上的變化。 寬大的漢族服裝,反映的其實是漢族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追求閑適平淡的寧靜生活。這種衣服不適合動作幅度較大的激烈運動,比如騎馬或者打獵,但十分適合古代士子下棋賞花、吟詩作畫的安逸生活。作為比較,我們可以看一下少數民族的傳統服飾。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多穿窄袖緊身的衣服,因為這些少數民族喜歡騎射等動作幅度較大的活動。
到清朝的時候,漢族服飾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並不是由於漢族人的審美觀念突然的改變,而是由於社會文化與大背景的轉變。清兵入關之後,滿族入主中原,統治者開始強制推行剃發易服運動,強制推行滿族人的緊身長袍馬褂,禁止漢族男性穿戴傳統的寬大衣服。 從此之後,延續了兩千多年漢族的寬衣大袍傳統服飾徹底消失了,今天為人們所熟知的旗袍和馬褂等都是在以滿族服飾為主體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的,而漢族傳統的民族服飾已經很少見了。 這種強制性的由統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進行的服飾轉換,在歷史上是十分少見的。
辛亥革命之後,漢族人又重新關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飾來。人們需要不一樣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來表現新的社會景象。滿族人的長袍馬褂已經不適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裝又有些不倫不類。而清朝以前的漢族服飾已經沒人知道了,沒有辦法恢復從前的服裝式樣。 於是,清末民初的時候,漢族的服飾紛紜變化。維新派在變法中把改變衣冠也作為學習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項重要內容。雖然政治訴求不太相同,但是革命黨人對於傳統服飾弊端的認識與維新派是一致的。孫中山曾經提出服裝製作四原則,在「適於衛生,便於動作,宜於經濟,壯於觀瞻」的基礎上設計了中山裝。 其實在當時,傳統漢服在當時面臨著一個十分難得的復興機遇。在此之後,在復雜的社會歷史變化過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沖擊下,重新推行傳統漢服已經不可能實現了。 需要強調的是,復興漢服並不是一定要求每個人都身穿寬袍大袖的衣服,而是保留一種服裝的形式,以此來象徵著一個民族獨有的服裝特色。就好像人們一提起滿族,就會聯想到滿族女子的旗袍和梳起的旗頭。漢服是漢民族獨有的標志,顯示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民族認同也是傳統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可以看出,漢族服飾的演變不僅直接反映了中國社會的政治變革、經濟發展和風俗變化,也折射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漢族服飾的變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也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其風華。
❻ 對於服裝變遷的感想
從古到今,衣服都被共認為生活的必需品,是用來遮蔽身體的東西。可是當你看看身邊的過路人,你會發覺到無論從用料還是款式來看,衣服都是朝著滿足人類需要的目標前進。例如在衣料方面,由從前的獸皮、羊毛發展到現在輕便的"的確涼"、"化纖維"。在款式方面,由純朴、實用進展到時下流行的輕便服。這些轉變往往都彰顯了人們物質生活的水平。在中國,衣服更生動地勾勒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的變化幅度。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農民穿的都是那些唐裝衫褲,而城裡則以長衫、旗袍為主,服式簡單。
人與生俱來便有愛美的天性,每個地方,每個朝代,每個人都會有的,任何一個時代的百姓也不例外。可是,在新中國剛成立時,人民政府所接收的是國民黨遺留下來的一個滿目瘡痍的爛攤子,連年戰爭造成的是生產萎縮,民生困苦和失業眾多的問題,剛巧又遇上水災,在這環境下,中國同胞要面對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例如要做工 口,治理水患,又怎儈要求自己有稱身、光鮮的衣服呢?
新中國成立不及數年,人民的裝束已經是煥然一新了。主要有藍色、灰色的幹部服、列寧裝、白襯衣,薄外套也是常見的。衣服款式雖然已出現變化,仍然是保守和樸素。這個轉變背後有什麼含意呢?
原來在那個五十年代,是節約用錢的年代,是一個銅板也不會浪費的年代。當時人民踴躍地進行"愛國儲蓄"。同時,共和國實行土地改革,農民普遍有自己的土地。在城市方面,由於要建設新社會,所以就業機會也增加了,百姓的生活質素雖不豐盛,但有了一個保證。1953年,中國政府為了取締投機市場,供應人民的基本需要,於是實行了"統購"和"統銷"的計劃。意思是說政府會首先購入全部的貨物,再分給人民。人民可用糧票、油票和其它的代用票去換取生活上的必需品。如在布料供應方面,有了布票,每人每年便可以得發給布料十餘尺,而他便可用那些布去添置被子和衣服。既然物料是有限的,人對衣服便份外珍惜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去掉袖子在家再穿三年。"這句話不正正帶出當時百姓的生活水平嗎?與我們這一代的年青人相比,這個衣著潮流過了便會"送舊迎新",再追下一個時尚,對比起來,真是有天淵之別呢!
在經濟方面,中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簡稱"一五","一五"是以發展重工業為中心的計劃。在1957年已全面超額完成,工農總生產額提高至67.8%,每年平均增長率為8.2%。糧食產量上升了50,400,000噸。經濟增長令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全國居民平均消費水平達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了30%以上。
經濟好了,人民生活改善了,衣服裝份也注重起來。
大躍進時期(1958—1962年)百姓為了"超英趕美",紛紛投入大煉鋼運動,城鄉遍布土法建造的高爐群,家家戶戶都把自己家中所有用鐵做的物品再提煉。可是製造出來的只是一堆堆廢鐵渣。由於全民大煉鋼,忽略了生產,糧食產量下跌了95萬噸。大躍進急躁冒進的行為導致經濟發展倒退,人民生活再次陷入困苦之中。禍不單行,人為的災難接踵而來。
文化大革命隨著爆發,這時百姓所流行的是千遍一律的革命發式和深藍色的衣服,因而被稱為"藍螞蟻"。"藍螞蟻"是什麼?相一想在電影中,那些中國同志的打扮動作,手握拳頭、上臂與下臂成90度角水平地放在胸口的位置,便知道了吧。這時期的服式成為當時中國其中一個特徵。話說回來,究竟差不多樣式的服裝打份代表著什麼呢?
以當時的局勢來說,人民的理想是追求共產主義生活,他們認為每個人應該擁有差不多水平的生活質素,同時強烈反對資本主義,常常批判擁有私人財產的人,如商人、資本家。於是工廠企業便成為政治大批判的戰場,生產事業反而變得不重要。由於經濟低落,物質匱乏,加上大部分人民都害怕富裕會招惹禍患,所以大家便放棄高檔花巧的衣服。然而,人的愛美天性卻無法埋沒,有些女孩子會穿一件花衣服,再套上那些"藍螞蟻"系列的上衣,露出一縷色彩,滿足內心的愛美天性。
文革結束後,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很多人思想有很大的轉變,不再熱衷於階級斗爭,隨著經濟改革的推行,人民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1979年中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成立了四個經濟特區,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52年的41.5億,暴增至1980年的563億元,增長了12.6倍。全國平均個人的消費水平由1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79年的197元,剔除物價上漲的因素,實際增長了85%,經濟逢勃起來了!
另一方面,文革時期的思想禁製取消了,被禁的書刊和電影都解禁了,中央電視台開放了幾個頻道,讓人們可以放眼認識世界,人民的服式打扮信息開始豐富起來。
有了經濟基礎,又加上信息不斷的豐富,人們愛美的天性又顯露出來了,大家都開始變得愛美敢美。
1983年年底,國家決定取消"統銷"、"統購"的制度,布票不再用了,要買多少碼布也行。文革時期的思想束縛也取消了。要穿大花的,大紅大綠的也可以了。那時衣服潮流便是那些"掃大街"的喇叭褲。還有西服熱,不論是推車的、賣面的也愛穿。已經沉寂了多年的時裝表演業在上海破土而出,展銷會亦踏此起彼落。1986年11月22日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首次在北京公開宣布1987年春夏中國服裝流行趨勢。看!國家經濟好,人民穿得好。
1992年中國改革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巡時再次呼籲中國經濟要進一步開放,讓部份人先富起來。外資大量湧入,萬元戶開始誕生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也許是為了(本文權屬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請登陸www.wm338.com查看)挽回自信和尊嚴,當人民有經濟能力的時候,他們便穿上名牌時裝,更令人注意的是他們喜愛把西服外露的名牌商標保留。1993年義大利《全景》雜志評論:以前人們稱中國人為"藍螞蟻",現在他們卻正在蛻變成色彩絢麗的花蝴蝶。中國人被人稱贊當然是開心的事,可是在服裝轉變的背後,更值得鼓舞的便是中國社會繁盛起來了。1985至1994年間,去除通漲的因素,全國每人平均年支出增長是150%呢!
中國近年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可說是舉足輕重了,社會安定,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使中國人在追求衣著美,穿出文化、個性,同時也講究健康舒適。衣服式樣可以說是與時代並進。當你置身在中國大城市時,不難被許多流行的輕便服所吸引。